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报 2003年11期
正确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和核心内容。“三个代表”的三句话,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统一,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发挥历史创造者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构成了一个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体系。
第二,以“三个代表”为核心内容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它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诸多学科领域,在方针政策上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领域。它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联、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严谨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这三个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方向。它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它全面审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它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它集中概括了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凝聚着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 秦宣)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报 2003年11期
正确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和核心内容。“三个代表”的三句话,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统一,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发挥历史创造者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构成了一个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体系。
第二,以“三个代表”为核心内容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它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诸多学科领域,在方针政策上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领域。它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联、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严谨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这三个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方向。它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它全面审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它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它集中概括了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凝聚着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 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