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考申论范文点评:"新兴产业"主题
2011-1-5 来源:展鸿教育 点击量:771
【背景材料】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及浙江的影响既反映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所存在的结构失衡矛盾,也说明只有通过深刻的、全面的结构调整才能最终解决全球经济与贸易失衡以及信用与债务危机。浙江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之所以受到较大影响,其基本原因在于劳动密集制造业与出口经济规模过大。在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与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矛盾凸显。 新兴产业是与传统产业相对而言的,是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有望成为支柱产业和对区域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当前,全球正孕育着新一轮技术突破与产业更替,浙江又已进入6000美元以上发展阶段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固然十分重要,但能否发现培育和加快发展若干个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将决定浙江未来产业层次、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全国的战略地位。
【题目】
请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角度出发,围绕“背景材料”的主旨,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3)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经济指数出现明显下行趋势,工业增加值减少,企业亏损面扩大,部分企业处境艰难,多年来高速增长的浙江经济面临考验。究其原因,浙江经济曾经取得的辉煌主要是靠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取得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以“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拓展企业市场空间,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我们应抓住机遇,转危为机,积极从外延式再生产向内涵式再生产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应该树立创新型思维,瞄准新的产业链。长期以来,因为观念陈旧,思维僵硬,错过了一些新产业的战略机遇期,我省包括全国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好、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比如当前的环保节能产业、光电产业等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国际产业动向,瞄准最新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应把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市场经济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手握手。以往我国发展新兴产业往往以国家为主导,运用市场机制的成分偏少,市场机制最大的优势是最优化资源配置,温室下的产业永远是经历不起风雨的,需要市场的磨砺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在积极引导的同时,应着重完善市场机制的外部环境,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国内企业之间及国内外企业之间进行充分的竞争,提高我国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强化人才建设是关键之举。人才竞争是当今国际经济及科技竞争的焦点,发展新兴产业应辅以相应的人才战略。我们应该采取培养加引进的双重渠道,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和高校沟通,开设一些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改变我国大学人才培养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引进一批掌握最新技术的国际一流人才,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加大研发能力及长期竞争能力培养,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金融危机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次的战略机遇期,化危为机。为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观念、机制、人才三个方面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我国产业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质变。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多措并举,我省经济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点评】
文章主体部分属于并列式结构,即在总论点提出后,每个分论点都提出对策并对之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首段明确了“我们应抓住机遇,转危为机,积极从外延式再生产向内涵式再生产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论点,随后三段分别以树立创新思维,瞄准新的产业链和应把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以及强化人才建设是关键之举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了分论点,详细论述了这三方面的内容。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文章内容以简练明晰的方式呈现于外,使文旨清晰可辨。
本文围绕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论述。 文章首段采用了“转折递进”模式,先指出了目前浙江经济的艰难处境,并分析出原因所在,指出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以“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拓展企业市场空间的弊病,一针见血,直奔主题,发人深省。
随后顺势直抒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然后简要阐述了如何加以解决的总体思路。对策的论述中,分别从观念、机制、人才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发展新兴产业的具体环节加以阐述,论述之中,融入了一些事实性材料,做到了有理有据,针对性较强。
文尾先用一句古语作结,使文势再次随之而起,并通过进一步的论述、展望,使论点得到升华。
全文总体上立意新颖,取策精当,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符合了题意要求。
2011年申论写作技巧:申论写作十大经典开头
2010-12-24 来源:本站 点击量:940
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积词成句,缀句成段,组段成章。
构成文章,确定了观点、选择了材料之后,确实要为其穿上语言的外衣,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任何人做文章都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而提炼出中心观点,以确定文章的主脑;其次是依据表达中心观点的需要,从生活素材中选取必要的典型的题材,以铸造文章的血肉;最后是选择相应的表达形式,形著于文字。由此可见,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文章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来头,材料便失去了灵魂,没有主体,不但观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连形式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结尾,观点和材料皆失去变为现实的载体,文章三要素按着一定思维方式的组合结合体。文章的开头是总的方向。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然而,申论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特归纳如下几类经典开头,仅供参考。
一、申论文章开头之铺开型
文章的开头采用铺开型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一点一点铺陈开来。此所谓“开门见山落笔扣题”。
经典开头一: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命 脉》
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
经典开头二:2007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出路 ——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
听证会制度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决策的利益协调度、民主化方面。自从1998年,北京市政府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以后,各种听证会层出不穷,如:铁路票价上下浮动听证会、公园门票价格听证会、鞭炮禁放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个税起征点听证会等等。至此,听证会这种公众参与影响社会政策的实践模式,成为社会焦点。但是,近年来,在听证会制度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听证会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点评:铺开式的文章就是为了让读者和阅卷人刚开始接触第一段就知道你在写什么开头第一句话用叙述语言,进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直接把政策性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在逐一打开“议论”的口子,所以,如果要用铺开式的方法写文章,必须开头要开的好,展开议论只要有三种方法:正面议论、反面议论和正反对比论。正面论证即平铺直叙、正面建立论点的方法,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用套路。
二、申论文章开头之引用型
引用经典,彰显底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
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经典开头三:2008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人与自然》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经典开头四:2007北京市面向社会在职人员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
参考例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
马路摊点一直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每次治理的结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他们以低廉的成本、微薄的利润经营,不但解决了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满足着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但是,一些
马路摊点的存在,也确实给北京市的市容市貌以及百姓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过去,我们对城市摊贩管理,大都采取没收、罚款甚至取缔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摊贩问题,反而加剧了城市执法人员和马路摊贩之间的矛盾对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音符
点评:文章的开头采用了“引言式”,文章的开头一般要求就是要引人注目。引起评卷人员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的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水槛遣心》和宋朝诗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诗句,引用诗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例文二中引用了大家都烂熟于心的诗句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的文章表达显得通俗易懂而且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申论文章开头之比喻型
文章的开头运用“比喻”,这样的开头会使得语言表达的精确贴切,拿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具体形象地告诉读者,使人消除晦涩之感,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概括的抽象原理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经典开头五:2005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如何打造“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无疑是棵巨大的摇钱树,将给东道主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与此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防止“奥运泡沫”的出现。奥运志愿者活动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奥运会的成败,而且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社会观念的意义更为重大。从现在开始,有关志愿者的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工作也要立即实施。
经典开头六:2006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点评:申论中的比喻说明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例文中的“奥运会”比作“摇钱树”,“创新”比作“源泉”,这两个比喻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它要求准确,但是不得夸张,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允许“燕山雪花大如
席”这样的比喻夸张,在申论文章中运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说明事物形态特征,夸张了,就不能确切地表现事物。
展鸿公考专家教你如何写大作文
2010-12-22 来源: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 点击量:536
展鸿公考专家结合历年申论的出题规律和自己的经验为大家指导申论中的大作文该如何写。
申论是各级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能够最快见效、最容易拉开差距的科目。当前的申论考试,命题种类繁多,但从基本面看,仍是“小+大”模式。大作文,永远是申论考试的重头戏和胜负手。
一、申论的立场
方向决定成败。如果立场不对,就如同作文跑题,肯定不会获得高分。申论写作,命题者会提供许多观点,这其中有对、有错,有的很容易分辨,有的则需要深入思考,明对错、辨真伪。
如何辨别?
一要明确身份。定位准才能方向明。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一个考生,通过考试就将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写申论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在四平八稳的基础上求创新、谋突破。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时刻以一个考生的身份、立场要求自己,就不会做糊涂人、讲出格话;就会按照公务员的标准,从党委、政府的角度想问题、出主意,也就为选择观点、获得高分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讲,只要做到了定位准、方向对,分数就不会太低。
二要战胜自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申论写作,既要“我”的思考,更要“政府”的思路。对于已经确定的思路、提法,无论自我意识如何抵触,都必须遵守。申论,只是要看到考生对既定思路的阐释和拓展,并不需要掺杂太多考生自己的想法。
三要注重搜集。申论写作不是无源之水。无论是对既定政策的了解、对命题思路的把握,还是对框架的布局、文字的雕琢,都必须注重搜集、有所累积。对于思路的把握,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是看党报,比如上海的《解放日报》、江苏的《新华日报》,重点关注党政主要领导(书记、省长、市长)的言论。他们的讲话,就是发展的思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召开的党委扩大会和人大、政协“两会”,尤其是年初(年底)的扩大会,它是对下一年工作的全面部署,指导思想、重点工作一目了然,是纲举目张、提纲挈领。
同时,在阅读党报的过程中,不仅要搜集观点,也要注意学习语言风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般抵触,万般无奈,都要适应并模仿这种语言风格。因为,这是取得高分的最捷径。
二、申论的框架
1、文章的框架。申论说到底就是一篇文章。文章的结构无外乎,标题+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做法:第一种,直截了当。比如:“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世博答卷”、“世博遗产”、“加快城乡一体,推动共享发展”,等等。这种标题的好处是重点突出,缺点是如果命题错误,则无回旋余地。另一种,意蕴深远。比如,谈到粮食安全、土地问题、农业问题,可以用“命脉”;谈到反腐倡廉、潜规则、网络监督等,可以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流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等。这种标题好处是有意境、有回旋,缺点是要做到一语双关、意蕴深远,很难。还有一点,两段式标题,不能是简单的语义重复。“加快城乡一体,推进共享发展”,前为措施,后为结果;“流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前是治标,后是治本,都有所递进,有所不同。尽量少用三段式标题。
起、承、转、合,是文章的天然结构。起,切入口要小,以小见大;主题明确,开门见山。承,要连贯自然、不留痕迹,往往是从小到大、从浅入深。转,要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是最见功力的部分。合,要综合全文、百川入海,既呼应主题,又意犹未尽。
2、段落的框架。段落是文章最基本、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导语+内容。其中,又以导语更为关键。
导语要导的好、导的妙,实非易事。然而,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胜过整段的论述。以前曾参与省公务员考试阅卷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阅大作文,刚开始是1分钟一份,后来赶时间,28秒一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基本上只看标题、开头、每段导语、结尾,其他的只是浏览一下。
导语,最好是判断句,或者用名人名言,既有意蕴,又有说服力。比如:讲要提高思想认识,可以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毛)”;讲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可以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胡)”;讲基本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毛)”。这是一个搜集和体会的过程。
段落的其他部分,基本上属于对导语的解释和论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论证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有三个层次。如果连三个论据都没有,就没有说服力,而且难以成文。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并列或逐层递进,不可层次不分、逻辑混乱。
3、句子的框架。句子是文章最基础的单位。公文的句子,其特殊之处就在于每个句子都意有所指,包含着要做的一件具体工作的具体内容。公文句子的大概框架是:目标+措施+结果。比如: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着力提升工资性收入(措施一),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措施二),拓宽物业性收入等增收渠道(措施三),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结果)。
附:判断句
判断句是公文写作中最重要的句子,也是申论中表明立场、表现观点最重要的句子。判断句是对事物、形势的盖棺定论,因此一要准确,二不能与官方立场相悖。比如,从中央到地方,都讲“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因此,“难”就是主调,不能改变。但是,呼应官方判断,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在“难”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各自实际,略作变通加以表述,既突出形势之难,又肯定工作成绩。比如,“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地区)战胜压力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一年。”
句子的修辞
准确、朴实、有力是申论句子的基本要求。申论不是散文,辞藻不必华丽,如果运用修辞不当,只能适得其反。一要多用短句。中文不同于英语,本来就是以短见长。短而精当、短而有力的句子是最好的。长句,如有可能,尽量拆分为几个短句。二要勤用对仗。对仗比较朗朗上口,也是中文中常见的一种“对称美”。如有可能,尽量对仗。三是慎用排比。排比句有气势、显文采。但是,要形成排比本身就比较难,排比要言而有物、层层递进,则更难。因此,建议慎用排比。若用,也尽量用在结尾,因为结尾已经比较虚了。四是少用比喻、设问。比喻、设问是毛泽东在文章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确实比较生动。不过,在考试中,为求稳健,如无把握,还是少用为妙。
当然,万事不可拘泥。在表达准确的基础上,长短穿插,修辞多变,文章更富变化、更有层次自然更能得高分。
三、申论的材料
申论写作,全用材料是傻瓜,不用材料更是傻瓜。既然是给定材料,自然有其用处。材料所提供的观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的是明显冲突,有的是潜在冲突,一定要好好用上级政策的尺子“量一量”这些观点。一般情况下,只要对政策要求掌握比较到位,应该不会被迷惑。
在仔细甄别的基础上,基本上可以将材料划分为两类:支持观点和反驳观点。支持观点的,在文章中大胆引用;反驳观点的,作为反面典型,略作批驳,作为补充。值得注意的是,申论当以立论为主,批驳成分不宜太多。
实际上,用了材料之后,写申论就成了做“裁缝”,不用自己写几个字:衣服的款式是观点,布料是材料,针线是段落和句子,人工是自己。只要写个好标题,写个好开头,写个好结尾,写几个好导语,再把材料排列组合,做好之间的承接即可。
另外,坚持官方思路观点,并不等于缚手缚脚、不敢讲话。申论要获得高分,一定还要敢于写、敢说话、敢于表达观点。在符合政策要求和选定观点的前提下,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与材料中的数据、言论相互交织、一气
呵成,就是一篇好的申论。
四、申论的卷面
卷面如人脸。一张赏心悦目的卷面可以为考生加分不少。
一是字要好。一把滥字毁前程。这方面我吃亏很大。不多说,在答卷的过程中要尽量把字写好。
二是布局均匀。文章写作,基本上要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开头简短有力、开门见山,中间则要论证充分、措施得当,结尾观点鲜明、意蕴悠长,因此必然是个“橄榄形”。要注意的是,在中间论证的各个层次之间,也要“肥瘦均匀”,不能有某段显得太少,三两句话结束战斗,给人论证不足的感觉;也不能因为对某个问题看的比较深,某项措施想的比较周全,就特别突出某一段,过犹不及。解决方法,无非合并拆分、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长则拆,分为几点;短则和,并为一点;内容不够,正面说完反面说,反面说完正面说,等等。总之,论证要尽量均匀。
作一个具体计算,以800字、20乘40稿纸计,共40行。标题+空段占2行,开头、结尾各3行,剩32行。起、承、转、合,各需8行,160字。导语10字左右,余150字。分3-4项措施,每项40字左右。“句子的框架”中关于农民增收的例子已达60字。
考试的唯一目的是得高分。以上仅是各人结合工作实际,对公文和申论写作进行的经验型阐述,是为了“临阵磨枪”,不遵体例,也不成体系,希望能批判性吸收,对考试有所助益。
一、文章开头高分策略
1、标题的要求:生动、活泼,引人注目。引起评卷人员兴趣的是耳目一新。
2、标题的方法:
(1)否定的方法:如07年4月山东公务员试题的论证题目可以写成:“不能让网络成为诚信缺失的重灾区”;07年3月河北公务员试题可以写成:“不要把商业贿赂当成市场经济的必然”。
(2)设问。例如河南07年5月试题的题目可以写成:“洋垃圾还能危害我们有多久?”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写成:“经济发展岂能竭泽而渔?”
(3)隐喻。商业贿赂领域的执法不严可以写成:“高压线如果不通电,就是一般电线”;07年国家公务员试题的题目“命脉”就是隐喻。
二、 专家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
1、 以数据开头
例如垃圾短信的主题,可以这样开头:
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受过垃圾短信的骚扰之苦,“躲都躲不掉”成为共同的无奈。
这样的情况下,一则消息的出现令人欣喜。由中央精神文明委与信息产业部指导的“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向全社会征集并鼓励转发积极向上的“种子短信”,吸引了350万人参与,影响人群超过1亿人。
如此惊人的“人气”,表达百姓对净化手机短信环境的强烈愿望,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关注“拇指经济”的同时,是否对“拇指文化”缺乏足够的关注,对“拇指文化”的建设缺乏足够的行动呢?(提出问题)
2、 以俗语开头
八竿子打不着。
案例:“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案例:“几万字的文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拔出萝卜带出泥。
案例:“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不可避免。”
饱汉不知饿汉饥。
案例:“一个法国人曾挺疑惑地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老把忙挂在嘴边,简直是不懂得享受生活,我没搭理他,因为他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们国情是虚位待人,我们的国情是多人待一位。”
案例: “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案例:“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案例:“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著名的„猫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一种形象化表述。”
不管三七二十一。
案例:“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案例:“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关了起来。”
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案例:“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
案例:“„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大家所熟知的经典投资理念,主旨是强调分散风险。”
3、以资料事件开头
案例
题目: 为讨6万执行款,倒贴7万冤枉钱!
山西曲沃农民张志祥为了讨回6万多元的执行款,几十次上法院、几十回求法官,奔波14年,又花了7万多元冤枉钱。
事情得从1993年说起。张志祥因为一起经济纠纷,把欠他钱的人告上了翼城区人民法院,法院责成被告还给张志祥6.18万元。法官当着原告、被告的面下达了调解书,并依法冻结了被告的6.18万元。可是,“干打雷不下雨”,调解书成了一纸空文,这6万多元一直到不了张志祥手里。(资料事件引出开头)
法院调解之后的那些天,为了依法讨回执行款,张志祥几乎每天“泡”在法院,而在审理此案时担任独立审判员的告申庭庭长安国廉,往往到了吃饭的时候才见张志祥,于是,他们只有在饭桌上“交流”了,自然是张志祥“埋单”。为请客吃饭,张志祥借了高利贷。万般无奈,1995年1月11日,张志祥向翼城县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于当日交纳了1500元执行费。但法院的人叫张志祥去“抓”被告,时任法院执行庭副庭长的杨继发还说:“人家同意了,才能给你钱。”接下来,张志祥往来曲沃和翼城44趟,花费近万元。直到1995年底,张志祥“抓”住被告到了翼城法院,法院的干部眼看不能再推了,才说那6万多元执行款早被人分了。此后几年,张志祥虽未放弃追讨,但没讨到分文。好在新近上任的法院院长王红云已有明确态度:“我们将尽快查清案情,为张志祥挽回损失。”
老百姓是轻易不打官司的,只有实在没办法了才对簿公堂。因为他们担心,即便官司打赢了,往往也是执行难,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怕司法机关里出了“内鬼”、“家贼”,那将难上加难。这种执行难,不是难在被告,人家执行法院判决;也不是难在原告,人家并未过分要求。张志祥为讨6万执行款,花了7万冤枉钱,就是一个典型。如果不看看张志祥讨要执行款的艰难、委屈经历,谁能想到老百姓打官司如此之难!而有的司法干部又如此之黑!
看着关于此案的新闻报道,看着张志祥愤怒、无奈、苍老的新闻照片,使人感慨万端。在旧社会,老百姓有个说法 “饿死不出门,屈死不告状。”为什么不告状?因为“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如今是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办案的是人民法院,却把经法院调解的张志祥应得6万多元给分了,以什么理由分了?都什么人得了钱?新闻中没有细说,可这事得有个交待,不能这样不明不白。
本来,老百姓把人民法院视为最后的希望、最后的防线,是个明镜高悬、正大光明的地方。通常说,遇到再冤枉事、再愤怒的事也不要诉诸暴力,不要铤而走险,不要“私了”,要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要坚定地相信人民法院。张志祥正是这样做的,不幸他碰上了
翼城法院那样贪婪、无耻的法官。可以肯定,像张志祥碰上的那种法院、那种法官,是极个别的。但“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件事影响恶劣,最后没个说法是难平民愤的。
老百姓有个说法:“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这件事中,还不仅仅是个为民做主或不做主的问题,而是执法犯法、以权谋私的问题,是刁难百姓、欺压百姓的问题,倘若触犯刑律,是要受法律惩处的,岂能叫他们轻轻松松 “回家卖红薯”!
4、以资料的主要问题叙述开头
也就是概括类试题的答案。
三、专家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
案例
题目:从猪肉价格暴涨成为热议话题说起……
北京猪肉价格一个月上扬14次,价格比去年翻倍;沈阳肉价一年内翻番;青岛肉价一月涨四次;长沙猪肉均价在19元/公斤之上,卖出10年最高价……近期,猪肉价格暴涨已成为各地市民热议的话题,一些地区的猪肉价格已达历史最高点。农业部网站消息称,进入五月因为猪源紧张,多数省区市猪肉价格同比大幅上涨,而猪肉价格上涨也拉动其他肉类产品价格的波动。
对于猪肉涨价,普通百姓不仅早已有了切身体会,而且对此的感受也完全有别于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
有政府官员认为,当前的猪肉涨价只是一种短期现象,随着市场收购价升高刺激养猪积极性,以及夏季临近对猪肉需求的降低,猪肉价格会有回落。如果当前的猪肉涨价真的只是一种短期现象,这当然不用我们多加议论了,问题是很多地区的猪肉涨价,是从春节前后就开始了,对已经发生的持续涨价,已不能用“短期”来表述了,再加上需求对生产的有效刺激起码又要数月的周期。显然,以“短期现象”为认识基础,试图通过市场的自然调节,来捱过这段猪肉涨价潮,依据不够充分,态度也比较消极。(比较分析法)
也有“市场决定论”者认为,猪肉价格上涨,是生猪产业链“完全市场化”的必然结局——饲料涨价了,成本提高了,生猪价就要涨,生猪价高了,猪肉价也要高。经过市场的配
置,养猪的、卖肉的、吃肉的,才能在各取所需中实现利益均衡。持这种观点的人恰恰忽略了,在猪肉的生产、流通、消费三环节中,消费是最被动的一环。因为猪肉基本可以认定为生活必需品,需求上有着相对的刚性,价格几乎无法抑制需求。这种“多贵也要吃”式的被动,显然不是仅靠市场调节就能很好解决的。(比较分析法)
如何通过“有形之手”,让百姓在现行收入水平能够承受的情况下消费猪肉,显然还是各级政府的一大民生工程。因此,当前的猪肉涨价,从百姓口袋里多掏走的那一部分钱,原本就是不应该全部推给市场的,而是有着相当程度的人为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曾经专注于解放生产力,养猪的规模化、产业化积极性被激发,屠宰市场也全面开花;此后,政府关注食品安全,围剿私屠乱宰。但对于如何保证在一定警戒价位之下满足猪肉供应,关注度有所减弱。
而针对本次猪肉涨价,不妨提出以下问题:其一,本次猪肉涨价潮的出现,政府为什么缺少价格与供求的相应监控?为什么失去了应有的预案反应?其二,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供应主渠道,但是否意味着也不再需要调节供求的“蓄水池”?试想,如果在货源偏紧、价格趋涨时,能有常年满载的“市民大冷库”来调剂余缺,这一轮的猪肉涨价潮又何以能够形成?(理论分析法)
据悉,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关注肉价波动,已组织专门人员赴市场调查。专门调查当然是必要的,但笔者以为,调查不能仅限于浅表层次的就事论事,更应该以系统化的眼光和思路,深挖本次猪肉涨价潮的政策原因,把好脉,稳调控,才能见实效。
四、专家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
题目:三亚给“黑心店”挂牌,奇招还是歪招?
诚实守信、童叟无欺,这是本分商人的操守美德。可世上难免有贪心、耍滑头者,欺客、蒙人、还“理直气壮”的事更会令人气恼愤愤。最近,为了加强对水果市场的监管,严打缺斤短两、欺诈游客的违法行径,海南三亚市工商局出台新规——缺秤1斤以上,要在摊点前挂上“黑心店”牌。对此,有人鼓掌喝彩,有人则称“于法无据”……
事实上,对于三亚水果商贩的宰客陋行,不少游客都曾感同身受。一方面,旅游公司常常与其勾搭连环,游客会被拉到一些热带水果园“参观”一番,那里的水果不但标价远比市
价高昂,而且在称上做手脚已成“行规”。更为恶劣的是,供人“先尝后买”的水果与实际贩卖的常常口感差异很大,不知不觉就被暗中“调包”。不良商贩早就算盘好了:游客都是“不走回头路”的,发现被骗多数只能自认倒霉,不宰白不宰!仅就“黑心牌”首位得主吴某来说,外地游客在其摊位购买25斤山竹与35斤芒果,吴某分别只给了17斤与26斤。缺斤短两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某些强买强卖更对三亚旅游、甚至是海南的形象造成了损害!
面对坑害游客的行径,据说当地工商部门也曾多次整顿,可不良商贩往往只是稍微收敛就又“故态复萌”。此次“黑心牌”举措推出之后,“五一”黄金周三亚市水果市场的投诉量为零。显然,商贩们已开始忌惮坑人“示众”的后果,新政的“震慑效力”起作用了。
然而,新事物、新措施的诞生,时常会与过去的思维、曾经的规则产生碰撞。面对“于法无据”的质疑,我们不妨从两方面分析。其一,现行法规中没有针对“挂黑牌”的条文,从“不禁止即可能”的角度,工商部门此举恐怕不能算“行政违法”。其二,法律从来都是尊重事实、强调证据的,如果商贩欺客“证据确凿”,公开揭露曝光就不存在“诽谤”之嫌。而任何人都必须为自身行为负责,坑害消费者的行径在前,不法商贩吞下经济与社会评价双重损失的“苦果”也属咎由自取!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是提倡人性化执法。由于人们对“隐私”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一些事也曾引发社会争议。在此,评判是非曲直实际有几个要点。
首先,人性化不是“懦弱迁就”的代名词,其是建立在将心比心、相互平等、诚信仁爱等原则之上。如今对于城市“路边摊”,社会呼唤人性化管理,是出于对低收入弱势群体的关怀,是希望能以“疏堵结合”的方式帮扶规范,而不是简单的查抄取缔,激化矛盾。反观少数商人从主观上故意坑害消费者,甚至对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构成威胁,“人性化”又怎能成为开脱、逃避惩罚的“挡箭牌”?
此外,民主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权利的平等,必须是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说是“公共利益”为社会最高取舍。倘若个体侵犯了公共利益,其性质已超出“隐私”范畴,揭露曝光不仅是确保公众应有的知情权,更是对社会利益的必须维护。如今某些人不分场合、不顾是非,对不良行径动辄拿“隐私”、“权利”理论一番,往好了说是对民主权利、民主价值的谬解;说难听了,则是妄图使自私无德行径“合理化”,是典型的胡搅蛮缠!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然而,“徒法也不足以自行”。事实上,执法与管理者的素质高低,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管,已是法制社会构建的一大重点。所以,违规处罚过程是否公开透明,事实依据能否禁得住考量,能否切实有效杜绝权力滥用、权力寻租等等,才是更值得人
们关注的焦点。总之,对严重无良行径采取“釜底抽薪”,社会良好氛围之“风向标”才会愈发明确,也只有更为科学民主地管理,社会文明与和谐构建的步伐才会越发坚实。
国考申论新题型“理解句子”解答方法
2010-10-27 来源:展鸿教育 点击量:729
2010年国考申论不仅对两类考生采用两类试卷开始考试,同时也出现针对两类考生的不同新题型。
如国考综合管理类考生试卷第2题: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这个题干要求是对引用材料中的话进行理解,不同于传统概括题、分析题等类型的提问方式,这种题目让许多考生摸不着答题方向与思路。
同时浙江2010年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这种提问方式:1、按要求谈谈对以下两句划线句子的理解(20分)(1)今天,我们还能把应对气候变化视为一种奢侈吗?(根据资料一、二作答)(10分)(2)从当前形势和长远看,大面积对化石能源实施价格补贴显然是不适宜的。
(根据资料三作答) (10分)要求:(1)准确、全面、简洁。每一小题字数分别不超过150字。(2)两道小题都答在答题卡第一题页面位置并写明小题号,两小题之间空两行。
这种新的提问方式,其实并没有脱离常见的概括题与分析题的窠臼,也没有放弃考查考生归纳概括与分析能力,对句子理解的过程实际是分析能力的考查,而进行答题时需要根据材料概括好信息点,因此对句子理解是分析题与概括题综合考查的旧题型,即是用“旧瓶子装新酒”。
要解答出这类题,首先要看题干内容,分析提干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在说问题还是在强调做法带来的后果?其次把这句话放回到材料中,找出这句话的出处及其相关的信息点;最后根据题干概括出要点。
如解答国考综合管理类第一题第二小题: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
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通过分析句子可知这句话主要在说明海洋污染带来的危害,不仅毁灭鱼儿家园还会毁灭人类;这句话出现在给定材料一中,其中还有这样的表述: 权威部门指出,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使不向渤海输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要200年。实际上,从世界范围看,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波及面积相当大,其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等。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从给定材料中可以找出“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这些信息点表明这句话重点强调污染带来的更多危害,根据找到的信息点答案为:“海洋的污染不仅仅会毁灭鱼儿的家园、破坏海洋生态的平衡,进而破坏自然生态,特别是会影响到人类生产的发展,对人民的生活造成消极影响,这将是其更加严重的危害。这种危害更进一步会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造成整个人类社会的严重发展障碍,甚至是毁灭人类自身。”
所以这句话理解是要概括出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分析后概括影响的题型。
对于浙江考试的分析也应如此进行,但是明显的是题干中的两句话都是关于问题的表达,所以是要考生概括问题的原因的。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原因,按照概括原因的解答方法有条理归纳出信息点即可。
这种对句子理解的新题型关键要把握住题干问题的内容表述是什么,只有分析准确了,从材料中才能找出有效信息点,具体解答中还是需要概括的方法。
责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剖析与警示
2010-12-11 来源:展鸿教育 点击量:434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刚刚结束,百万考生紧张的备考心算是可以暂时放下一段时间了,但对于本次申论考试的主题却觉得出乎意料,很是沮丧。(副)省部级以上(以下简称A类)试卷和市(地)以下(以下简称B类)试卷考查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题,前者是以黄河精神为主题,后者是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和无根文化为主题,本质上是对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 视频: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评申论篇
暴露的身份障碍及教育不均提出思考,并且上升到人文关怀的层面。孙老师认为,考生的感觉出乎意料的主要是主题和题型两方面:
一、对考查主题的惊愕
很多考生对于为何考查黄河精神这样一个话题感觉费解,而对B类试卷的考查主题却并不吃惊。因为B类考查的话题是考生相对熟悉的问题,不论是农民工这个字眼,还是教育问题,还是城市化暴露的问题等等,考生在往常复习中,从教辅资料以及电视新闻节目中都有比较多的关注,所以并不吃惊于这样一个社会民生话题,但要上升到文化高度来思考这类问题就未必能游刃有余了;若考生在日常复习中解读过上海市2009年申论真题,便更不会觉得陌生了,因为那次考试就是围绕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展开的。而A类考试选取的黄河治理及黄河精神传承这样一个主题着实让众考生大跌眼镜,若得知这一幕,恐怕命题小组的各位专家怕是要掩面而笑了,这其实就是国考的趣味所在,不但选拔人才,而且还要通过人才选拔形式的创新探索最为合适的深度考查形式。
仔细推敲不难发现,08年国考和10年国考其实都在考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的一种协调关系,09年国考考查的是以产业反哺为着眼点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新东方公务员考试研究院孙老师认为,这也与我国提出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伟大战略后的所有政府政策行为相吻合,“和谐”是当前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题。今年国考的两类试卷都讲到了文化意义与精神层面,这种上层建筑的内容对于绝大部分考生而言是相对陌生的,长期以来,考生习惯于从材料中“摘抄”一些文段和词汇填充答案,基本是不假思索和加工整合的,所以导致试卷虽然答完了但依然不了解考试的主题。本次考试着眼于黄河这样一个主题词要求考生从文化精神的高度解读思想的传承,无疑是难度的增加,但也暗示了各位考生,没有什么考试是永远不变的,尤其是对于如此重要的公务员人才选拔考试而言。
如同去年考查渤海海域的资源保护问题一样,考生长久以来过度关注某个典型事件,渐渐失去了“抽丝剥茧”和“见微知著”的能力,与A类试卷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相比还相差甚远,既然考查了黄河精神这样一个话题,考生就要深刻理解文化之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不能仅仅理解到文化产业的财富创造能力,相比而言,精神层面的财富更为重要。所以,在以后的复习中,要有其重视从个别话题和事件中认识到国家透过方针政策对于某类问题的
关注,因为这体现了一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
二、对考查题型的惊愕
从考查的着眼点看,两者都是透过某一问题考查文化意义,揭示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层面的问题,A类着眼于生态,B类着眼于社会,本质上暗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进步、文化精神等的协调关系,也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内中应有之义。
从题量来看,本次考试两类试卷都是四大题五小题的模式,是去年国考形式的一种延续,这其中也必然囊括了概括概述提、综合分析题、对策建议题和文章写作题,在具体的题型划分上,包含问题概括、句子分析、原因分析、文书对策等,基本都是往常试题中出现的题型,但绝大多数考生还是对于文书对策类题型相对忌惮,专业暴露了考生在复习中的盲点,亟待加强,而且这种测查形式会成为常态。
A类考试中出现了“宣传册”这样一个文本形式,要求包含“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四部分。从申论的测查本质——选拔适合机关工作的人员的角度来看,这个题型在创新的同时尚没有达到足够的难度,只是考生普遍对于“宣传册”这样一种实务操作的问题过于陌生,故而试卷已经给定了一个大致的编写框架,说到底考生只要在这个框架之内将材料中阐述的重要信息点纳入到答案中就可以了,并非很难操作。这种考查形式自然是延续了去年“规划报告”和“宣传纲要”的思想,也体现了申论考试的务实性和操作性,要求考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何以然”,这是考试的进步,也是人才选拔的进步。
B类试卷考查的是“公开信”,对考生而言便相对简单很多,其实并非“公开信”与“宣传册”目录存在难度上的巨大差异,而是考生的熟悉度作祟。信件的写作一般都遵循固定的格式,标题、称谓、内容以及落款,但说到底这种形式上的分值不是考试的重点,而对于站在县教育局这样一个角色上来把握对外宣传的内容是比较重要的,
同理,这种测查形式的优势是:新颖、务实、有区分度。我们可以将之归类为应用文的范畴,内中主要考查的都是常用文书,尤以事务性文书为主,目前国考还没有考查过非常严格的党政公文,新东方公考研究院提醒各位考生,若对于这种有一定格式和逻辑步骤的答题形式还比较陌生或比较忌惮,就要在日常复习中尽量掌握其写作思路和重点,具体的格式细节从来不会成为国考的要求,而文体间的写作侧重是有差异的。
综上,申论经过十多年的考查,正在形成一种相对成熟而有深度的测查模式,从最初的材料的短小精悍,到目前材料的稳定适量;从题型的单调如一,到目前的多元复合;从传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到目前的文书写作与应用文体;从紧扣给定资料到参考给定资料并且不必拘泥于资料,当然目前这只是一种迹象,申论还是要以材料为主要依据进行作答,但这种微观变
化带来了申论考试的活力,让考生不必沉溺于“八股”文章,也是对于习主席提出的“改善文风”思想的一种呼应,作为考生而言,应当尽快建立角色意识和公务员思维价值体系,给予国计民生、社会发展更多的关注度,同时在复习之时对于政府实务操作进行适当的了解,可以去国家党政机关或相关企业进行一些实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也更加符合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的要求。
31
2011年国考申论范文点评:"新兴产业"主题
2011-1-5 来源:展鸿教育 点击量:771
【背景材料】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及浙江的影响既反映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所存在的结构失衡矛盾,也说明只有通过深刻的、全面的结构调整才能最终解决全球经济与贸易失衡以及信用与债务危机。浙江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之所以受到较大影响,其基本原因在于劳动密集制造业与出口经济规模过大。在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与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矛盾凸显。 新兴产业是与传统产业相对而言的,是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有望成为支柱产业和对区域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当前,全球正孕育着新一轮技术突破与产业更替,浙江又已进入6000美元以上发展阶段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固然十分重要,但能否发现培育和加快发展若干个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将决定浙江未来产业层次、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全国的战略地位。
【题目】
请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角度出发,围绕“背景材料”的主旨,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3)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经济指数出现明显下行趋势,工业增加值减少,企业亏损面扩大,部分企业处境艰难,多年来高速增长的浙江经济面临考验。究其原因,浙江经济曾经取得的辉煌主要是靠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取得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以“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拓展企业市场空间,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我们应抓住机遇,转危为机,积极从外延式再生产向内涵式再生产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应该树立创新型思维,瞄准新的产业链。长期以来,因为观念陈旧,思维僵硬,错过了一些新产业的战略机遇期,我省包括全国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好、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比如当前的环保节能产业、光电产业等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国际产业动向,瞄准最新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应把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市场经济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手握手。以往我国发展新兴产业往往以国家为主导,运用市场机制的成分偏少,市场机制最大的优势是最优化资源配置,温室下的产业永远是经历不起风雨的,需要市场的磨砺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在积极引导的同时,应着重完善市场机制的外部环境,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国内企业之间及国内外企业之间进行充分的竞争,提高我国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强化人才建设是关键之举。人才竞争是当今国际经济及科技竞争的焦点,发展新兴产业应辅以相应的人才战略。我们应该采取培养加引进的双重渠道,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和高校沟通,开设一些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改变我国大学人才培养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引进一批掌握最新技术的国际一流人才,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加大研发能力及长期竞争能力培养,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金融危机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次的战略机遇期,化危为机。为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观念、机制、人才三个方面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我国产业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质变。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多措并举,我省经济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点评】
文章主体部分属于并列式结构,即在总论点提出后,每个分论点都提出对策并对之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首段明确了“我们应抓住机遇,转危为机,积极从外延式再生产向内涵式再生产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论点,随后三段分别以树立创新思维,瞄准新的产业链和应把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以及强化人才建设是关键之举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了分论点,详细论述了这三方面的内容。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文章内容以简练明晰的方式呈现于外,使文旨清晰可辨。
本文围绕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论述。 文章首段采用了“转折递进”模式,先指出了目前浙江经济的艰难处境,并分析出原因所在,指出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以“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拓展企业市场空间的弊病,一针见血,直奔主题,发人深省。
随后顺势直抒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然后简要阐述了如何加以解决的总体思路。对策的论述中,分别从观念、机制、人才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发展新兴产业的具体环节加以阐述,论述之中,融入了一些事实性材料,做到了有理有据,针对性较强。
文尾先用一句古语作结,使文势再次随之而起,并通过进一步的论述、展望,使论点得到升华。
全文总体上立意新颖,取策精当,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符合了题意要求。
2011年申论写作技巧:申论写作十大经典开头
2010-12-24 来源:本站 点击量:940
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积词成句,缀句成段,组段成章。
构成文章,确定了观点、选择了材料之后,确实要为其穿上语言的外衣,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任何人做文章都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而提炼出中心观点,以确定文章的主脑;其次是依据表达中心观点的需要,从生活素材中选取必要的典型的题材,以铸造文章的血肉;最后是选择相应的表达形式,形著于文字。由此可见,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文章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来头,材料便失去了灵魂,没有主体,不但观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连形式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结尾,观点和材料皆失去变为现实的载体,文章三要素按着一定思维方式的组合结合体。文章的开头是总的方向。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然而,申论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特归纳如下几类经典开头,仅供参考。
一、申论文章开头之铺开型
文章的开头采用铺开型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一点一点铺陈开来。此所谓“开门见山落笔扣题”。
经典开头一: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命 脉》
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
经典开头二:2007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出路 ——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
听证会制度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决策的利益协调度、民主化方面。自从1998年,北京市政府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以后,各种听证会层出不穷,如:铁路票价上下浮动听证会、公园门票价格听证会、鞭炮禁放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个税起征点听证会等等。至此,听证会这种公众参与影响社会政策的实践模式,成为社会焦点。但是,近年来,在听证会制度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听证会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点评:铺开式的文章就是为了让读者和阅卷人刚开始接触第一段就知道你在写什么开头第一句话用叙述语言,进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直接把政策性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在逐一打开“议论”的口子,所以,如果要用铺开式的方法写文章,必须开头要开的好,展开议论只要有三种方法:正面议论、反面议论和正反对比论。正面论证即平铺直叙、正面建立论点的方法,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用套路。
二、申论文章开头之引用型
引用经典,彰显底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
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经典开头三:2008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人与自然》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经典开头四:2007北京市面向社会在职人员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
参考例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
马路摊点一直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每次治理的结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他们以低廉的成本、微薄的利润经营,不但解决了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满足着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但是,一些
马路摊点的存在,也确实给北京市的市容市貌以及百姓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过去,我们对城市摊贩管理,大都采取没收、罚款甚至取缔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摊贩问题,反而加剧了城市执法人员和马路摊贩之间的矛盾对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音符
点评:文章的开头采用了“引言式”,文章的开头一般要求就是要引人注目。引起评卷人员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的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水槛遣心》和宋朝诗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诗句,引用诗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例文二中引用了大家都烂熟于心的诗句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的文章表达显得通俗易懂而且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申论文章开头之比喻型
文章的开头运用“比喻”,这样的开头会使得语言表达的精确贴切,拿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具体形象地告诉读者,使人消除晦涩之感,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概括的抽象原理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经典开头五:2005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如何打造“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无疑是棵巨大的摇钱树,将给东道主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与此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防止“奥运泡沫”的出现。奥运志愿者活动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奥运会的成败,而且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社会观念的意义更为重大。从现在开始,有关志愿者的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工作也要立即实施。
经典开头六:2006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点评:申论中的比喻说明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例文中的“奥运会”比作“摇钱树”,“创新”比作“源泉”,这两个比喻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它要求准确,但是不得夸张,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允许“燕山雪花大如
席”这样的比喻夸张,在申论文章中运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说明事物形态特征,夸张了,就不能确切地表现事物。
展鸿公考专家教你如何写大作文
2010-12-22 来源: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 点击量:536
展鸿公考专家结合历年申论的出题规律和自己的经验为大家指导申论中的大作文该如何写。
申论是各级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能够最快见效、最容易拉开差距的科目。当前的申论考试,命题种类繁多,但从基本面看,仍是“小+大”模式。大作文,永远是申论考试的重头戏和胜负手。
一、申论的立场
方向决定成败。如果立场不对,就如同作文跑题,肯定不会获得高分。申论写作,命题者会提供许多观点,这其中有对、有错,有的很容易分辨,有的则需要深入思考,明对错、辨真伪。
如何辨别?
一要明确身份。定位准才能方向明。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一个考生,通过考试就将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写申论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在四平八稳的基础上求创新、谋突破。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时刻以一个考生的身份、立场要求自己,就不会做糊涂人、讲出格话;就会按照公务员的标准,从党委、政府的角度想问题、出主意,也就为选择观点、获得高分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讲,只要做到了定位准、方向对,分数就不会太低。
二要战胜自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申论写作,既要“我”的思考,更要“政府”的思路。对于已经确定的思路、提法,无论自我意识如何抵触,都必须遵守。申论,只是要看到考生对既定思路的阐释和拓展,并不需要掺杂太多考生自己的想法。
三要注重搜集。申论写作不是无源之水。无论是对既定政策的了解、对命题思路的把握,还是对框架的布局、文字的雕琢,都必须注重搜集、有所累积。对于思路的把握,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是看党报,比如上海的《解放日报》、江苏的《新华日报》,重点关注党政主要领导(书记、省长、市长)的言论。他们的讲话,就是发展的思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召开的党委扩大会和人大、政协“两会”,尤其是年初(年底)的扩大会,它是对下一年工作的全面部署,指导思想、重点工作一目了然,是纲举目张、提纲挈领。
同时,在阅读党报的过程中,不仅要搜集观点,也要注意学习语言风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般抵触,万般无奈,都要适应并模仿这种语言风格。因为,这是取得高分的最捷径。
二、申论的框架
1、文章的框架。申论说到底就是一篇文章。文章的结构无外乎,标题+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做法:第一种,直截了当。比如:“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世博答卷”、“世博遗产”、“加快城乡一体,推动共享发展”,等等。这种标题的好处是重点突出,缺点是如果命题错误,则无回旋余地。另一种,意蕴深远。比如,谈到粮食安全、土地问题、农业问题,可以用“命脉”;谈到反腐倡廉、潜规则、网络监督等,可以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流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等。这种标题好处是有意境、有回旋,缺点是要做到一语双关、意蕴深远,很难。还有一点,两段式标题,不能是简单的语义重复。“加快城乡一体,推进共享发展”,前为措施,后为结果;“流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前是治标,后是治本,都有所递进,有所不同。尽量少用三段式标题。
起、承、转、合,是文章的天然结构。起,切入口要小,以小见大;主题明确,开门见山。承,要连贯自然、不留痕迹,往往是从小到大、从浅入深。转,要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是最见功力的部分。合,要综合全文、百川入海,既呼应主题,又意犹未尽。
2、段落的框架。段落是文章最基本、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导语+内容。其中,又以导语更为关键。
导语要导的好、导的妙,实非易事。然而,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胜过整段的论述。以前曾参与省公务员考试阅卷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阅大作文,刚开始是1分钟一份,后来赶时间,28秒一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基本上只看标题、开头、每段导语、结尾,其他的只是浏览一下。
导语,最好是判断句,或者用名人名言,既有意蕴,又有说服力。比如:讲要提高思想认识,可以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毛)”;讲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可以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胡)”;讲基本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毛)”。这是一个搜集和体会的过程。
段落的其他部分,基本上属于对导语的解释和论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论证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有三个层次。如果连三个论据都没有,就没有说服力,而且难以成文。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并列或逐层递进,不可层次不分、逻辑混乱。
3、句子的框架。句子是文章最基础的单位。公文的句子,其特殊之处就在于每个句子都意有所指,包含着要做的一件具体工作的具体内容。公文句子的大概框架是:目标+措施+结果。比如: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着力提升工资性收入(措施一),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措施二),拓宽物业性收入等增收渠道(措施三),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结果)。
附:判断句
判断句是公文写作中最重要的句子,也是申论中表明立场、表现观点最重要的句子。判断句是对事物、形势的盖棺定论,因此一要准确,二不能与官方立场相悖。比如,从中央到地方,都讲“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因此,“难”就是主调,不能改变。但是,呼应官方判断,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在“难”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各自实际,略作变通加以表述,既突出形势之难,又肯定工作成绩。比如,“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地区)战胜压力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一年。”
句子的修辞
准确、朴实、有力是申论句子的基本要求。申论不是散文,辞藻不必华丽,如果运用修辞不当,只能适得其反。一要多用短句。中文不同于英语,本来就是以短见长。短而精当、短而有力的句子是最好的。长句,如有可能,尽量拆分为几个短句。二要勤用对仗。对仗比较朗朗上口,也是中文中常见的一种“对称美”。如有可能,尽量对仗。三是慎用排比。排比句有气势、显文采。但是,要形成排比本身就比较难,排比要言而有物、层层递进,则更难。因此,建议慎用排比。若用,也尽量用在结尾,因为结尾已经比较虚了。四是少用比喻、设问。比喻、设问是毛泽东在文章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确实比较生动。不过,在考试中,为求稳健,如无把握,还是少用为妙。
当然,万事不可拘泥。在表达准确的基础上,长短穿插,修辞多变,文章更富变化、更有层次自然更能得高分。
三、申论的材料
申论写作,全用材料是傻瓜,不用材料更是傻瓜。既然是给定材料,自然有其用处。材料所提供的观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的是明显冲突,有的是潜在冲突,一定要好好用上级政策的尺子“量一量”这些观点。一般情况下,只要对政策要求掌握比较到位,应该不会被迷惑。
在仔细甄别的基础上,基本上可以将材料划分为两类:支持观点和反驳观点。支持观点的,在文章中大胆引用;反驳观点的,作为反面典型,略作批驳,作为补充。值得注意的是,申论当以立论为主,批驳成分不宜太多。
实际上,用了材料之后,写申论就成了做“裁缝”,不用自己写几个字:衣服的款式是观点,布料是材料,针线是段落和句子,人工是自己。只要写个好标题,写个好开头,写个好结尾,写几个好导语,再把材料排列组合,做好之间的承接即可。
另外,坚持官方思路观点,并不等于缚手缚脚、不敢讲话。申论要获得高分,一定还要敢于写、敢说话、敢于表达观点。在符合政策要求和选定观点的前提下,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与材料中的数据、言论相互交织、一气
呵成,就是一篇好的申论。
四、申论的卷面
卷面如人脸。一张赏心悦目的卷面可以为考生加分不少。
一是字要好。一把滥字毁前程。这方面我吃亏很大。不多说,在答卷的过程中要尽量把字写好。
二是布局均匀。文章写作,基本上要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开头简短有力、开门见山,中间则要论证充分、措施得当,结尾观点鲜明、意蕴悠长,因此必然是个“橄榄形”。要注意的是,在中间论证的各个层次之间,也要“肥瘦均匀”,不能有某段显得太少,三两句话结束战斗,给人论证不足的感觉;也不能因为对某个问题看的比较深,某项措施想的比较周全,就特别突出某一段,过犹不及。解决方法,无非合并拆分、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长则拆,分为几点;短则和,并为一点;内容不够,正面说完反面说,反面说完正面说,等等。总之,论证要尽量均匀。
作一个具体计算,以800字、20乘40稿纸计,共40行。标题+空段占2行,开头、结尾各3行,剩32行。起、承、转、合,各需8行,160字。导语10字左右,余150字。分3-4项措施,每项40字左右。“句子的框架”中关于农民增收的例子已达60字。
考试的唯一目的是得高分。以上仅是各人结合工作实际,对公文和申论写作进行的经验型阐述,是为了“临阵磨枪”,不遵体例,也不成体系,希望能批判性吸收,对考试有所助益。
一、文章开头高分策略
1、标题的要求:生动、活泼,引人注目。引起评卷人员兴趣的是耳目一新。
2、标题的方法:
(1)否定的方法:如07年4月山东公务员试题的论证题目可以写成:“不能让网络成为诚信缺失的重灾区”;07年3月河北公务员试题可以写成:“不要把商业贿赂当成市场经济的必然”。
(2)设问。例如河南07年5月试题的题目可以写成:“洋垃圾还能危害我们有多久?”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写成:“经济发展岂能竭泽而渔?”
(3)隐喻。商业贿赂领域的执法不严可以写成:“高压线如果不通电,就是一般电线”;07年国家公务员试题的题目“命脉”就是隐喻。
二、 专家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
1、 以数据开头
例如垃圾短信的主题,可以这样开头:
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受过垃圾短信的骚扰之苦,“躲都躲不掉”成为共同的无奈。
这样的情况下,一则消息的出现令人欣喜。由中央精神文明委与信息产业部指导的“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向全社会征集并鼓励转发积极向上的“种子短信”,吸引了350万人参与,影响人群超过1亿人。
如此惊人的“人气”,表达百姓对净化手机短信环境的强烈愿望,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关注“拇指经济”的同时,是否对“拇指文化”缺乏足够的关注,对“拇指文化”的建设缺乏足够的行动呢?(提出问题)
2、 以俗语开头
八竿子打不着。
案例:“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案例:“几万字的文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拔出萝卜带出泥。
案例:“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不可避免。”
饱汉不知饿汉饥。
案例:“一个法国人曾挺疑惑地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老把忙挂在嘴边,简直是不懂得享受生活,我没搭理他,因为他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们国情是虚位待人,我们的国情是多人待一位。”
案例: “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案例:“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案例:“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著名的„猫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一种形象化表述。”
不管三七二十一。
案例:“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案例:“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关了起来。”
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案例:“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
案例:“„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大家所熟知的经典投资理念,主旨是强调分散风险。”
3、以资料事件开头
案例
题目: 为讨6万执行款,倒贴7万冤枉钱!
山西曲沃农民张志祥为了讨回6万多元的执行款,几十次上法院、几十回求法官,奔波14年,又花了7万多元冤枉钱。
事情得从1993年说起。张志祥因为一起经济纠纷,把欠他钱的人告上了翼城区人民法院,法院责成被告还给张志祥6.18万元。法官当着原告、被告的面下达了调解书,并依法冻结了被告的6.18万元。可是,“干打雷不下雨”,调解书成了一纸空文,这6万多元一直到不了张志祥手里。(资料事件引出开头)
法院调解之后的那些天,为了依法讨回执行款,张志祥几乎每天“泡”在法院,而在审理此案时担任独立审判员的告申庭庭长安国廉,往往到了吃饭的时候才见张志祥,于是,他们只有在饭桌上“交流”了,自然是张志祥“埋单”。为请客吃饭,张志祥借了高利贷。万般无奈,1995年1月11日,张志祥向翼城县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于当日交纳了1500元执行费。但法院的人叫张志祥去“抓”被告,时任法院执行庭副庭长的杨继发还说:“人家同意了,才能给你钱。”接下来,张志祥往来曲沃和翼城44趟,花费近万元。直到1995年底,张志祥“抓”住被告到了翼城法院,法院的干部眼看不能再推了,才说那6万多元执行款早被人分了。此后几年,张志祥虽未放弃追讨,但没讨到分文。好在新近上任的法院院长王红云已有明确态度:“我们将尽快查清案情,为张志祥挽回损失。”
老百姓是轻易不打官司的,只有实在没办法了才对簿公堂。因为他们担心,即便官司打赢了,往往也是执行难,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怕司法机关里出了“内鬼”、“家贼”,那将难上加难。这种执行难,不是难在被告,人家执行法院判决;也不是难在原告,人家并未过分要求。张志祥为讨6万执行款,花了7万冤枉钱,就是一个典型。如果不看看张志祥讨要执行款的艰难、委屈经历,谁能想到老百姓打官司如此之难!而有的司法干部又如此之黑!
看着关于此案的新闻报道,看着张志祥愤怒、无奈、苍老的新闻照片,使人感慨万端。在旧社会,老百姓有个说法 “饿死不出门,屈死不告状。”为什么不告状?因为“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如今是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办案的是人民法院,却把经法院调解的张志祥应得6万多元给分了,以什么理由分了?都什么人得了钱?新闻中没有细说,可这事得有个交待,不能这样不明不白。
本来,老百姓把人民法院视为最后的希望、最后的防线,是个明镜高悬、正大光明的地方。通常说,遇到再冤枉事、再愤怒的事也不要诉诸暴力,不要铤而走险,不要“私了”,要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要坚定地相信人民法院。张志祥正是这样做的,不幸他碰上了
翼城法院那样贪婪、无耻的法官。可以肯定,像张志祥碰上的那种法院、那种法官,是极个别的。但“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件事影响恶劣,最后没个说法是难平民愤的。
老百姓有个说法:“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这件事中,还不仅仅是个为民做主或不做主的问题,而是执法犯法、以权谋私的问题,是刁难百姓、欺压百姓的问题,倘若触犯刑律,是要受法律惩处的,岂能叫他们轻轻松松 “回家卖红薯”!
4、以资料的主要问题叙述开头
也就是概括类试题的答案。
三、专家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
案例
题目:从猪肉价格暴涨成为热议话题说起……
北京猪肉价格一个月上扬14次,价格比去年翻倍;沈阳肉价一年内翻番;青岛肉价一月涨四次;长沙猪肉均价在19元/公斤之上,卖出10年最高价……近期,猪肉价格暴涨已成为各地市民热议的话题,一些地区的猪肉价格已达历史最高点。农业部网站消息称,进入五月因为猪源紧张,多数省区市猪肉价格同比大幅上涨,而猪肉价格上涨也拉动其他肉类产品价格的波动。
对于猪肉涨价,普通百姓不仅早已有了切身体会,而且对此的感受也完全有别于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
有政府官员认为,当前的猪肉涨价只是一种短期现象,随着市场收购价升高刺激养猪积极性,以及夏季临近对猪肉需求的降低,猪肉价格会有回落。如果当前的猪肉涨价真的只是一种短期现象,这当然不用我们多加议论了,问题是很多地区的猪肉涨价,是从春节前后就开始了,对已经发生的持续涨价,已不能用“短期”来表述了,再加上需求对生产的有效刺激起码又要数月的周期。显然,以“短期现象”为认识基础,试图通过市场的自然调节,来捱过这段猪肉涨价潮,依据不够充分,态度也比较消极。(比较分析法)
也有“市场决定论”者认为,猪肉价格上涨,是生猪产业链“完全市场化”的必然结局——饲料涨价了,成本提高了,生猪价就要涨,生猪价高了,猪肉价也要高。经过市场的配
置,养猪的、卖肉的、吃肉的,才能在各取所需中实现利益均衡。持这种观点的人恰恰忽略了,在猪肉的生产、流通、消费三环节中,消费是最被动的一环。因为猪肉基本可以认定为生活必需品,需求上有着相对的刚性,价格几乎无法抑制需求。这种“多贵也要吃”式的被动,显然不是仅靠市场调节就能很好解决的。(比较分析法)
如何通过“有形之手”,让百姓在现行收入水平能够承受的情况下消费猪肉,显然还是各级政府的一大民生工程。因此,当前的猪肉涨价,从百姓口袋里多掏走的那一部分钱,原本就是不应该全部推给市场的,而是有着相当程度的人为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曾经专注于解放生产力,养猪的规模化、产业化积极性被激发,屠宰市场也全面开花;此后,政府关注食品安全,围剿私屠乱宰。但对于如何保证在一定警戒价位之下满足猪肉供应,关注度有所减弱。
而针对本次猪肉涨价,不妨提出以下问题:其一,本次猪肉涨价潮的出现,政府为什么缺少价格与供求的相应监控?为什么失去了应有的预案反应?其二,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供应主渠道,但是否意味着也不再需要调节供求的“蓄水池”?试想,如果在货源偏紧、价格趋涨时,能有常年满载的“市民大冷库”来调剂余缺,这一轮的猪肉涨价潮又何以能够形成?(理论分析法)
据悉,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关注肉价波动,已组织专门人员赴市场调查。专门调查当然是必要的,但笔者以为,调查不能仅限于浅表层次的就事论事,更应该以系统化的眼光和思路,深挖本次猪肉涨价潮的政策原因,把好脉,稳调控,才能见实效。
四、专家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
题目:三亚给“黑心店”挂牌,奇招还是歪招?
诚实守信、童叟无欺,这是本分商人的操守美德。可世上难免有贪心、耍滑头者,欺客、蒙人、还“理直气壮”的事更会令人气恼愤愤。最近,为了加强对水果市场的监管,严打缺斤短两、欺诈游客的违法行径,海南三亚市工商局出台新规——缺秤1斤以上,要在摊点前挂上“黑心店”牌。对此,有人鼓掌喝彩,有人则称“于法无据”……
事实上,对于三亚水果商贩的宰客陋行,不少游客都曾感同身受。一方面,旅游公司常常与其勾搭连环,游客会被拉到一些热带水果园“参观”一番,那里的水果不但标价远比市
价高昂,而且在称上做手脚已成“行规”。更为恶劣的是,供人“先尝后买”的水果与实际贩卖的常常口感差异很大,不知不觉就被暗中“调包”。不良商贩早就算盘好了:游客都是“不走回头路”的,发现被骗多数只能自认倒霉,不宰白不宰!仅就“黑心牌”首位得主吴某来说,外地游客在其摊位购买25斤山竹与35斤芒果,吴某分别只给了17斤与26斤。缺斤短两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某些强买强卖更对三亚旅游、甚至是海南的形象造成了损害!
面对坑害游客的行径,据说当地工商部门也曾多次整顿,可不良商贩往往只是稍微收敛就又“故态复萌”。此次“黑心牌”举措推出之后,“五一”黄金周三亚市水果市场的投诉量为零。显然,商贩们已开始忌惮坑人“示众”的后果,新政的“震慑效力”起作用了。
然而,新事物、新措施的诞生,时常会与过去的思维、曾经的规则产生碰撞。面对“于法无据”的质疑,我们不妨从两方面分析。其一,现行法规中没有针对“挂黑牌”的条文,从“不禁止即可能”的角度,工商部门此举恐怕不能算“行政违法”。其二,法律从来都是尊重事实、强调证据的,如果商贩欺客“证据确凿”,公开揭露曝光就不存在“诽谤”之嫌。而任何人都必须为自身行为负责,坑害消费者的行径在前,不法商贩吞下经济与社会评价双重损失的“苦果”也属咎由自取!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是提倡人性化执法。由于人们对“隐私”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一些事也曾引发社会争议。在此,评判是非曲直实际有几个要点。
首先,人性化不是“懦弱迁就”的代名词,其是建立在将心比心、相互平等、诚信仁爱等原则之上。如今对于城市“路边摊”,社会呼唤人性化管理,是出于对低收入弱势群体的关怀,是希望能以“疏堵结合”的方式帮扶规范,而不是简单的查抄取缔,激化矛盾。反观少数商人从主观上故意坑害消费者,甚至对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构成威胁,“人性化”又怎能成为开脱、逃避惩罚的“挡箭牌”?
此外,民主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权利的平等,必须是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说是“公共利益”为社会最高取舍。倘若个体侵犯了公共利益,其性质已超出“隐私”范畴,揭露曝光不仅是确保公众应有的知情权,更是对社会利益的必须维护。如今某些人不分场合、不顾是非,对不良行径动辄拿“隐私”、“权利”理论一番,往好了说是对民主权利、民主价值的谬解;说难听了,则是妄图使自私无德行径“合理化”,是典型的胡搅蛮缠!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然而,“徒法也不足以自行”。事实上,执法与管理者的素质高低,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管,已是法制社会构建的一大重点。所以,违规处罚过程是否公开透明,事实依据能否禁得住考量,能否切实有效杜绝权力滥用、权力寻租等等,才是更值得人
们关注的焦点。总之,对严重无良行径采取“釜底抽薪”,社会良好氛围之“风向标”才会愈发明确,也只有更为科学民主地管理,社会文明与和谐构建的步伐才会越发坚实。
国考申论新题型“理解句子”解答方法
2010-10-27 来源:展鸿教育 点击量:729
2010年国考申论不仅对两类考生采用两类试卷开始考试,同时也出现针对两类考生的不同新题型。
如国考综合管理类考生试卷第2题: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这个题干要求是对引用材料中的话进行理解,不同于传统概括题、分析题等类型的提问方式,这种题目让许多考生摸不着答题方向与思路。
同时浙江2010年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这种提问方式:1、按要求谈谈对以下两句划线句子的理解(20分)(1)今天,我们还能把应对气候变化视为一种奢侈吗?(根据资料一、二作答)(10分)(2)从当前形势和长远看,大面积对化石能源实施价格补贴显然是不适宜的。
(根据资料三作答) (10分)要求:(1)准确、全面、简洁。每一小题字数分别不超过150字。(2)两道小题都答在答题卡第一题页面位置并写明小题号,两小题之间空两行。
这种新的提问方式,其实并没有脱离常见的概括题与分析题的窠臼,也没有放弃考查考生归纳概括与分析能力,对句子理解的过程实际是分析能力的考查,而进行答题时需要根据材料概括好信息点,因此对句子理解是分析题与概括题综合考查的旧题型,即是用“旧瓶子装新酒”。
要解答出这类题,首先要看题干内容,分析提干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在说问题还是在强调做法带来的后果?其次把这句话放回到材料中,找出这句话的出处及其相关的信息点;最后根据题干概括出要点。
如解答国考综合管理类第一题第二小题: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
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通过分析句子可知这句话主要在说明海洋污染带来的危害,不仅毁灭鱼儿家园还会毁灭人类;这句话出现在给定材料一中,其中还有这样的表述: 权威部门指出,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使不向渤海输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要200年。实际上,从世界范围看,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波及面积相当大,其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等。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从给定材料中可以找出“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这些信息点表明这句话重点强调污染带来的更多危害,根据找到的信息点答案为:“海洋的污染不仅仅会毁灭鱼儿的家园、破坏海洋生态的平衡,进而破坏自然生态,特别是会影响到人类生产的发展,对人民的生活造成消极影响,这将是其更加严重的危害。这种危害更进一步会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造成整个人类社会的严重发展障碍,甚至是毁灭人类自身。”
所以这句话理解是要概括出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分析后概括影响的题型。
对于浙江考试的分析也应如此进行,但是明显的是题干中的两句话都是关于问题的表达,所以是要考生概括问题的原因的。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原因,按照概括原因的解答方法有条理归纳出信息点即可。
这种对句子理解的新题型关键要把握住题干问题的内容表述是什么,只有分析准确了,从材料中才能找出有效信息点,具体解答中还是需要概括的方法。
责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剖析与警示
2010-12-11 来源:展鸿教育 点击量:434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刚刚结束,百万考生紧张的备考心算是可以暂时放下一段时间了,但对于本次申论考试的主题却觉得出乎意料,很是沮丧。(副)省部级以上(以下简称A类)试卷和市(地)以下(以下简称B类)试卷考查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题,前者是以黄河精神为主题,后者是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和无根文化为主题,本质上是对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 视频: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评申论篇
暴露的身份障碍及教育不均提出思考,并且上升到人文关怀的层面。孙老师认为,考生的感觉出乎意料的主要是主题和题型两方面:
一、对考查主题的惊愕
很多考生对于为何考查黄河精神这样一个话题感觉费解,而对B类试卷的考查主题却并不吃惊。因为B类考查的话题是考生相对熟悉的问题,不论是农民工这个字眼,还是教育问题,还是城市化暴露的问题等等,考生在往常复习中,从教辅资料以及电视新闻节目中都有比较多的关注,所以并不吃惊于这样一个社会民生话题,但要上升到文化高度来思考这类问题就未必能游刃有余了;若考生在日常复习中解读过上海市2009年申论真题,便更不会觉得陌生了,因为那次考试就是围绕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展开的。而A类考试选取的黄河治理及黄河精神传承这样一个主题着实让众考生大跌眼镜,若得知这一幕,恐怕命题小组的各位专家怕是要掩面而笑了,这其实就是国考的趣味所在,不但选拔人才,而且还要通过人才选拔形式的创新探索最为合适的深度考查形式。
仔细推敲不难发现,08年国考和10年国考其实都在考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的一种协调关系,09年国考考查的是以产业反哺为着眼点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新东方公务员考试研究院孙老师认为,这也与我国提出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伟大战略后的所有政府政策行为相吻合,“和谐”是当前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题。今年国考的两类试卷都讲到了文化意义与精神层面,这种上层建筑的内容对于绝大部分考生而言是相对陌生的,长期以来,考生习惯于从材料中“摘抄”一些文段和词汇填充答案,基本是不假思索和加工整合的,所以导致试卷虽然答完了但依然不了解考试的主题。本次考试着眼于黄河这样一个主题词要求考生从文化精神的高度解读思想的传承,无疑是难度的增加,但也暗示了各位考生,没有什么考试是永远不变的,尤其是对于如此重要的公务员人才选拔考试而言。
如同去年考查渤海海域的资源保护问题一样,考生长久以来过度关注某个典型事件,渐渐失去了“抽丝剥茧”和“见微知著”的能力,与A类试卷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相比还相差甚远,既然考查了黄河精神这样一个话题,考生就要深刻理解文化之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不能仅仅理解到文化产业的财富创造能力,相比而言,精神层面的财富更为重要。所以,在以后的复习中,要有其重视从个别话题和事件中认识到国家透过方针政策对于某类问题的
关注,因为这体现了一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
二、对考查题型的惊愕
从考查的着眼点看,两者都是透过某一问题考查文化意义,揭示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层面的问题,A类着眼于生态,B类着眼于社会,本质上暗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进步、文化精神等的协调关系,也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内中应有之义。
从题量来看,本次考试两类试卷都是四大题五小题的模式,是去年国考形式的一种延续,这其中也必然囊括了概括概述提、综合分析题、对策建议题和文章写作题,在具体的题型划分上,包含问题概括、句子分析、原因分析、文书对策等,基本都是往常试题中出现的题型,但绝大多数考生还是对于文书对策类题型相对忌惮,专业暴露了考生在复习中的盲点,亟待加强,而且这种测查形式会成为常态。
A类考试中出现了“宣传册”这样一个文本形式,要求包含“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四部分。从申论的测查本质——选拔适合机关工作的人员的角度来看,这个题型在创新的同时尚没有达到足够的难度,只是考生普遍对于“宣传册”这样一种实务操作的问题过于陌生,故而试卷已经给定了一个大致的编写框架,说到底考生只要在这个框架之内将材料中阐述的重要信息点纳入到答案中就可以了,并非很难操作。这种考查形式自然是延续了去年“规划报告”和“宣传纲要”的思想,也体现了申论考试的务实性和操作性,要求考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何以然”,这是考试的进步,也是人才选拔的进步。
B类试卷考查的是“公开信”,对考生而言便相对简单很多,其实并非“公开信”与“宣传册”目录存在难度上的巨大差异,而是考生的熟悉度作祟。信件的写作一般都遵循固定的格式,标题、称谓、内容以及落款,但说到底这种形式上的分值不是考试的重点,而对于站在县教育局这样一个角色上来把握对外宣传的内容是比较重要的,
同理,这种测查形式的优势是:新颖、务实、有区分度。我们可以将之归类为应用文的范畴,内中主要考查的都是常用文书,尤以事务性文书为主,目前国考还没有考查过非常严格的党政公文,新东方公考研究院提醒各位考生,若对于这种有一定格式和逻辑步骤的答题形式还比较陌生或比较忌惮,就要在日常复习中尽量掌握其写作思路和重点,具体的格式细节从来不会成为国考的要求,而文体间的写作侧重是有差异的。
综上,申论经过十多年的考查,正在形成一种相对成熟而有深度的测查模式,从最初的材料的短小精悍,到目前材料的稳定适量;从题型的单调如一,到目前的多元复合;从传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到目前的文书写作与应用文体;从紧扣给定资料到参考给定资料并且不必拘泥于资料,当然目前这只是一种迹象,申论还是要以材料为主要依据进行作答,但这种微观变
化带来了申论考试的活力,让考生不必沉溺于“八股”文章,也是对于习主席提出的“改善文风”思想的一种呼应,作为考生而言,应当尽快建立角色意识和公务员思维价值体系,给予国计民生、社会发展更多的关注度,同时在复习之时对于政府实务操作进行适当的了解,可以去国家党政机关或相关企业进行一些实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也更加符合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的要求。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