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1**********] 王金路 鲁东大学 商学院

[摘要]经济的波动以及市场的缺陷致使在经济出现问题时市场不能自行调节,资源的使用不能够达到最优,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国家通常实行财政和货币两种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工具,但由于二者调控的目标、手段与功能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单独使用两种政策存在不足和缺陷,所以我们往往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和调控目标采取不同的政策组合模式以达到最优的宏观调控目标。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组合模式;IS-LM模型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定义和影响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水平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或者利率)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二,从IS-LM模型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选择

(1)积极的财政政策对LS曲线的影响

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实施这样的财政政策对产出、它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利率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在政府增加支出以前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上任意选取一点B,此时产出为Y(B),相应的利率为i(B),并且B点物品供给等于物品需求。现在政府增加支出,从而增加了消费,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产出。在利率i(B)下,产出从Y(B)增加到Y(C)。更一般的,在任何利率水平下,更高的政府支出导致更高的产出:IS曲线从IS向右移动到IS’。

下面让我们看看LM曲线是否发生什么变化?在政府增加支出以前与货币市场均衡对应的LM曲线上任取一点F,此时利率为i(F),F点的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当政府支出增加时LM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没有变化。由于政府支出没有在LM曲线中出现,它不影响均衡条件,因而不影响LM曲线。

初始均衡点即初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为A。政府支出增加之后,IS曲线向右移动,新均衡在新的IS曲线和没有改变的LM曲线的交点A’到达。产出从Y增加到Y’,利率从i上升到i’。因此,当IS曲线移动时,经济沿着LM曲线从A点移动到A’点。

总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消费的增加,这又通过乘数效应导致了产出和收入的增加。收入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利率上升。

(2)、货币扩张对LM曲线的影响

货币供给增加成为货币扩张,而实施这样的货币政策对产出、它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利率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名义货币M,并假设价格水平是不变的,则一单位名义货币的增加导致一单位实际货币M/P的增加。初始实际货币供给用M/P表示,新的更高的货币供给用M’/P表示,下面讨论货币供给增加对产出和利率的影响。

首先考虑IS曲线货币供给无论对物品供给还是物品需求都没有直接影响,即M没有出现在IS 曲线当中,因此M的变化不引起IS曲线的移动。

而货币供给变化时LM曲线会移动,货币增加使得LM曲线向下移动:在给定收入水平,货币增加导致利率下降。

综合起来考虑,货币扩张使得LM曲线移动,而对IS曲线没有影响,因此经济沿着IS曲线移动,从初始均衡点A移动到A’,产出从Y增加到Y’,利率从i下降到i’。

总结:货币增加导致利率下降,更低的利率引起投资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导致需求和产出增加。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从IS-LM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能使政策效果得以最好发挥的方法是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起来使用。在实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般都是搭配使用,综合运用这两种宏观政策,可以针对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政策选择。

当均衡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决策者可以进行多种政策选择,一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增加了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但也使利率上升;二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但使利率下降;三是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对这两种政策搭配使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有不同的影响。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如果要刺激总需求就需考虑究竟要刺激总需求的哪一部分。如果要刺激私人投资,最好使用财政政策中的投资补贴政策;要是刺激投资中的住房建设,就应采取货币政策;若刺激消费,则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和减少所得税的财政政策。当然,要治理萧条,就要分析引起萧条的因素是投资不足还是消费不足。无论如何,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政策才能取得

明显效果。另外,不同政策的选择还会对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政治问题也是影响决策的因素。

目前,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第一种情况,能够迅速地拉动GDP,保增长,促就业。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要视经济问题的具体情况来定。当经济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可实行双紧组合;当经济萧条时可以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混合,这样是为了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这种组合,一方面利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膨胀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防止衰退。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

1、当经济萧条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2、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3、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可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用紧缩财政压制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

4、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可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

实际上,不管是松的政策措施还是紧的政策措施,在调节需求的同时也在调节供给。同样的道理,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既可用紧的政策措施来抑制需求的增长,也可用松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供给的增长。因此紧的政策措施和松的政策措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如果从结构方面看,问题就更清楚。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也会有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另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在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出现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这样单纯地采取紧的或松的政策调节,都不可能使部门之间保持平衡。因此,还要从结构失衡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或紧或松的政策措施加以调节。由此可见,当我们运用财政政策与货

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时,不能只看到需求的一面,还要兼顾供给的一面。当然也要看到,采取紧的政策措施在压缩需求方面可以迅速奏效,而采取松的政策措施在增加供给方面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见效。

由于我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矛盾、输入性通胀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共同作用,宏观经济运行已经进入长期高速增长路径下的短期波动下行区间,在这个阶段对政策组合的协作性和严谨性要求大大提高。

(1)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效果,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除决定两种政策的合理搭配外,还受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制度的制约。财政体制方面,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向企业和地方倾斜,造成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严重下降,致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国家财力严重不足。大大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金融体制方面,国有银行仍没有真正摆脱行政隶属的地位,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不仅加大了银行的负担和风险,也导致银行角色和功能的模糊与紊乱,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调控举措难以做出灵敏的反映。

(2)宏观调控中应发挥两种政策各自优势,协调配合

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总量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对经济总量的控制主要是处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属于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因此,要求强化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财政缺乏必要的财力基础,而使国家财政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趋于弱化。但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无论是存量结构的调整还是增量结构的调整,基本都属于财政政策调整的范围,因此,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扭转过分依赖金融调控而忽视财政调控的趋势,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

(3)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适应中国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同时,中国的任何经济行为也要考虑世界。新的政策搭配应该在充分考虑中国经济走向的变化对世界的影响和世界经济走向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前提下科学决策制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不仅要根据中国经济本身情况,而且要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保持动态变化,以期达到政策最佳效果。 四、结论

货币选择新理论指出,现实世界中的资本具有不完全流动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但其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资本流动的完全程度。资本流动性越大,财政政策的作用越小,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越大。在改革开放日益扩大的进程中,资本流动性越来越大,因此货币政策应发挥主要的作用,而财政政策予以配合。通过货币政策所体现的资源配置,实现以资源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1**********] 王金路 鲁东大学 商学院

[摘要]经济的波动以及市场的缺陷致使在经济出现问题时市场不能自行调节,资源的使用不能够达到最优,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国家通常实行财政和货币两种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工具,但由于二者调控的目标、手段与功能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单独使用两种政策存在不足和缺陷,所以我们往往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和调控目标采取不同的政策组合模式以达到最优的宏观调控目标。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组合模式;IS-LM模型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定义和影响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水平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或者利率)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二,从IS-LM模型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选择

(1)积极的财政政策对LS曲线的影响

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实施这样的财政政策对产出、它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利率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在政府增加支出以前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上任意选取一点B,此时产出为Y(B),相应的利率为i(B),并且B点物品供给等于物品需求。现在政府增加支出,从而增加了消费,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产出。在利率i(B)下,产出从Y(B)增加到Y(C)。更一般的,在任何利率水平下,更高的政府支出导致更高的产出:IS曲线从IS向右移动到IS’。

下面让我们看看LM曲线是否发生什么变化?在政府增加支出以前与货币市场均衡对应的LM曲线上任取一点F,此时利率为i(F),F点的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当政府支出增加时LM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没有变化。由于政府支出没有在LM曲线中出现,它不影响均衡条件,因而不影响LM曲线。

初始均衡点即初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为A。政府支出增加之后,IS曲线向右移动,新均衡在新的IS曲线和没有改变的LM曲线的交点A’到达。产出从Y增加到Y’,利率从i上升到i’。因此,当IS曲线移动时,经济沿着LM曲线从A点移动到A’点。

总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消费的增加,这又通过乘数效应导致了产出和收入的增加。收入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利率上升。

(2)、货币扩张对LM曲线的影响

货币供给增加成为货币扩张,而实施这样的货币政策对产出、它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利率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名义货币M,并假设价格水平是不变的,则一单位名义货币的增加导致一单位实际货币M/P的增加。初始实际货币供给用M/P表示,新的更高的货币供给用M’/P表示,下面讨论货币供给增加对产出和利率的影响。

首先考虑IS曲线货币供给无论对物品供给还是物品需求都没有直接影响,即M没有出现在IS 曲线当中,因此M的变化不引起IS曲线的移动。

而货币供给变化时LM曲线会移动,货币增加使得LM曲线向下移动:在给定收入水平,货币增加导致利率下降。

综合起来考虑,货币扩张使得LM曲线移动,而对IS曲线没有影响,因此经济沿着IS曲线移动,从初始均衡点A移动到A’,产出从Y增加到Y’,利率从i下降到i’。

总结:货币增加导致利率下降,更低的利率引起投资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导致需求和产出增加。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从IS-LM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能使政策效果得以最好发挥的方法是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起来使用。在实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般都是搭配使用,综合运用这两种宏观政策,可以针对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政策选择。

当均衡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决策者可以进行多种政策选择,一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增加了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但也使利率上升;二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但使利率下降;三是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对这两种政策搭配使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有不同的影响。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如果要刺激总需求就需考虑究竟要刺激总需求的哪一部分。如果要刺激私人投资,最好使用财政政策中的投资补贴政策;要是刺激投资中的住房建设,就应采取货币政策;若刺激消费,则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和减少所得税的财政政策。当然,要治理萧条,就要分析引起萧条的因素是投资不足还是消费不足。无论如何,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政策才能取得

明显效果。另外,不同政策的选择还会对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政治问题也是影响决策的因素。

目前,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第一种情况,能够迅速地拉动GDP,保增长,促就业。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要视经济问题的具体情况来定。当经济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可实行双紧组合;当经济萧条时可以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混合,这样是为了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这种组合,一方面利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膨胀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防止衰退。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

1、当经济萧条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2、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3、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可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用紧缩财政压制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

4、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可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

实际上,不管是松的政策措施还是紧的政策措施,在调节需求的同时也在调节供给。同样的道理,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既可用紧的政策措施来抑制需求的增长,也可用松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供给的增长。因此紧的政策措施和松的政策措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如果从结构方面看,问题就更清楚。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也会有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另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在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出现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这样单纯地采取紧的或松的政策调节,都不可能使部门之间保持平衡。因此,还要从结构失衡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或紧或松的政策措施加以调节。由此可见,当我们运用财政政策与货

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时,不能只看到需求的一面,还要兼顾供给的一面。当然也要看到,采取紧的政策措施在压缩需求方面可以迅速奏效,而采取松的政策措施在增加供给方面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见效。

由于我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矛盾、输入性通胀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共同作用,宏观经济运行已经进入长期高速增长路径下的短期波动下行区间,在这个阶段对政策组合的协作性和严谨性要求大大提高。

(1)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效果,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除决定两种政策的合理搭配外,还受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制度的制约。财政体制方面,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向企业和地方倾斜,造成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严重下降,致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国家财力严重不足。大大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金融体制方面,国有银行仍没有真正摆脱行政隶属的地位,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不仅加大了银行的负担和风险,也导致银行角色和功能的模糊与紊乱,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调控举措难以做出灵敏的反映。

(2)宏观调控中应发挥两种政策各自优势,协调配合

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总量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对经济总量的控制主要是处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属于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因此,要求强化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财政缺乏必要的财力基础,而使国家财政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趋于弱化。但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无论是存量结构的调整还是增量结构的调整,基本都属于财政政策调整的范围,因此,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扭转过分依赖金融调控而忽视财政调控的趋势,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

(3)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适应中国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同时,中国的任何经济行为也要考虑世界。新的政策搭配应该在充分考虑中国经济走向的变化对世界的影响和世界经济走向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前提下科学决策制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不仅要根据中国经济本身情况,而且要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保持动态变化,以期达到政策最佳效果。 四、结论

货币选择新理论指出,现实世界中的资本具有不完全流动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但其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资本流动的完全程度。资本流动性越大,财政政策的作用越小,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越大。在改革开放日益扩大的进程中,资本流动性越来越大,因此货币政策应发挥主要的作用,而财政政策予以配合。通过货币政策所体现的资源配置,实现以资源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关文章

  • 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① 杨淑娥 王 勇 白革萍 (陕西财经学院财会学院710061) [摘要]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三项假设的前提下,以1997年上市公司公开公布的信息资料为样本,通过建 立经济计量模獾,磅究了影响黢剩分聚 ...查看


  • 我国利率调整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利率调整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自2005年股改以来,我国的股市波动幅度增大.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的998点大幅上涨到2007年10月28日的历史最高点6124点.随后大幅下挫,短短 ...查看


  • 合浦县职称论文发表网-房地产价格上涨原因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合浦县职称论文发表网-房地产|价格上涨|原因论文选题题目 合浦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房地产|价格 ...查看


  • 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原则
  • 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原则 李亚男孔得建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中央银行是社会货币信用关系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为了克服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而逐渐从普通的银行分离出来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各国央行在行使 ...查看


  •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考察
  •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考察 学位论文独创性申明 本人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均为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文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均已注明出处,或已经征得他人授权.论文中不含他人已撰写或已发表的任何研究成果. 对于以上申明,本人完全意识到其法 ...查看


  •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
  • 201 1年第2期 学术探索 Academic Exploration 201 1年4月 No.2,2011 Apr.,2011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 王鉴,安富海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查看


  • 财经财税毕业论文选题
  • 财税毕业论文选题-更多文档来源:(写作保过关--中国知识写作网) 关于物业税的改革探讨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财政思考 浅析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浅议农村医疗改革 关联企业利用转让定价避税的问题与防范对策 有关在我国建立绿色税 ...查看


  • 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现状与缺失
  • 作者:娄孝钦 学术论坛 2010年05期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5-0181-05 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等各 ...查看


  • 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 2010年第34期 科技目向导 ◇财税管理◇ 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帅 (中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王 陕西 宝鸡721006)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在推动经济增长.解决社 ...查看


  •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
  • 学校代码 10125 专业代码 110104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中新保障房制度比较研究 学 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 业: 09工程管理 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