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磷及磷化工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引 言
磷矿是一种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非金属资源,主要用于生产磷肥、磷酸及磷化工产品。磷矿资源是磷化工发展的立业之本。磷矿资源在全世界已成为紧缺资源,我国磷肥和磷化工行业面临磷矿石原料危机,高品位的磷矿储量有限,我国已将磷矿资源列入2010年后不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矿产之一。磷矿资源稀缺程度加大, 掌控磷矿资源是磷化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贵州具有磷矿资源优势。目前贵州省已经查明的磷矿资源储量26.80亿吨,保有资源量19.74亿吨,其中经济的基础储量保有量7.06亿吨,位居全国第二。主要分布在开阳县,瓮安县,福泉市和织金县,开阳、瓮福两矿区富矿储量占全国富矿储量的三分之一。贵州省P 2O 5品位25%以上的磷矿资源储量合计为9.11~11.5亿吨,占全国该品级资源储
量的1/4。只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就能支撑贵州省磷化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深人分析贵州省磷及磷化工产业现状与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磷肥和磷化工行业面临磷矿石原料危机。2005年全球磷矿产量达到1.69亿吨,增加了8%,但总体磷矿产能的增长速度减缓,并且优质矿日渐减少,磷矿质量明显下降。中国已经居41个磷矿生产国之首,其次是美国、摩洛哥和前苏联地区。我国05年生产磷矿石3044万吨(折纯),较04年增长15.1%。美国一直是世界磷矿生产大国,但近年来一直减产,到2004年产量已经低于中国,成为第二磷矿生产大国。摩洛哥是世界第三磷矿生产国和最大的磷矿出口国,2004年磷矿出口量在1200万吨左右,而最大的进口国是美国,为250万吨。
随着摩洛哥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其磷矿出口将逐渐缩减。中国、俄罗斯大力发展下游产品以及中国限制磷矿石的出口,磷矿出口也将有所减少。因此,世界磷矿出口减少和磷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将导致磷矿石供需平衡吃紧。作为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未来国际磷矿石的价格将持续上升。
未来我国磷肥和磷化工行业,将面临严峻的磷矿石原料危机。磷矿是生产磷肥和磷化工的主要原料,而生产高浓度磷复肥需要的都是品位在30%以上的优质磷矿。目前,我国可以生产这些肥料的30%品位的富矿工业储量只有11.08亿吨,主要集中在云、贵、川、鄂等四省的八大磷矿区。国土资源部已将其列入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矿种之一。由于目前国家对磷矿石管理混乱,磷矿的乱采滥挖和高品位磷矿的低价出口问题十分突出,这将使未来的磷矿供应形势更趋严峻。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磷肥产量1200万吨(折纯),约需磷矿石4650万吨,根据中国化学矿山协会测算,届时不包括其他磷产品用矿,仅磷肥用矿预计缺口在800万吨以上。
由于磷矿属于战略资源,国内产磷大省均严格限制磷矿资源出省,同时我国磷矿富产区的云、贵、鄂、川等省,均在集中建设磷酸二铵/磷酸一铵项目,未来将进一步减少出省磷矿资源,导致部分磷矿供应不足的省份的磷肥和磷化工企业开工率下降,甚至因此倒闭。
1. 磷矿资源的分布情况
1.1世界分布
世界磷矿资源分布不均衡,非洲磷矿资源富集度相对高,估计占世界的50%多。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是世界磷矿资源最富地区,约占世界的一半,摩洛哥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乌拉德、阿布顿高原和干图尔高原及梅斯卡拉,总资源量超过400亿吨。西撒哈拉著名的布克拉磷酸盐岩矿床储量达17亿吨。非洲其他著名磷矿床:突尼斯的加夫萨,塞内加尔的泰巴和帕洛,多哥的哈霍托—阿库马佩,埃及红海区域的萨法加和库塞尔,南非的帕拉博拉矿床。
欧洲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哈萨克,科拉半岛(Kola )的特大型磷酸盐岩矿床,是磷酸盐岩与霞石正长岩复合矿体,资源量估计32亿吨。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磷矿资源比较丰富,沙特阿拉伯东北部磷酸盐岩远景资源达17亿吨,Sirhan-Turaf 磷酸盐岩矿只是大型磷酸盐岩沉积区域的一部分,该磷酸盐岩沉积矿带延伸至约旦、伊拉克。以色列的内格夫沙漠是重要的含磷盆地,知名矿山有奥隆矿和纳哈尔金磷酸盐岩矿。澳大利亚最大的浅海相磷酸盐岩矿床位于乔治纳盆地,磷酸盐岩资源量约20亿吨,最大的磷酸盐岩矿床在西北磷酸盐岩丘陵,证实储量2350万吨,P2O5 24.2%,概略储量6560万吨, P2O 5 24.1%。
美洲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巴西和秘鲁。美国磷酸盐岩资源量90亿吨多,佛罗里达州占45%,北卡罗来纳、爱达荷州和犹他州等占55%。巴西已发现大型矿床有塔皮拉、阿拉萨和雅库皮兰卡。秘鲁著名的塞丘拉矿床,磷酸盐岩资源达100亿吨,贝奥瓦(Bayovar )矿床磷酸盐岩储量8.16亿吨。
1.2中国分布
我国磷矿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资源仅次于摩洛哥,位于世界第二位。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矿产地447处,其中大型72处,中型137处,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保有资源储量为167.84亿t ,其中基础储量40.54亿t ,资源量127.31亿t 。我国磷矿资源虽然较多,但是近中期在技术经济上可利用的基础储量占资源总储量仅约24%,而难以利用的资源占76%,表明我国磷矿开采比较困难。
我国除西藏外均发现磷矿,相对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和湖南5省,5省保有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75%,且P 2O 5大于30%的富矿几乎全部集中在这5个省。从分布看,
以湖北、云南为多,分别占22%和21%;贵州、湖南次之。我国重要磷矿床有云南昆阳磷
矿、贵州开阳磷矿、湖北王集磷矿、湖南浏阳磷矿、四川金河磷矿、江苏锦屏磷矿等。磷矿矿床类型以沉积磷块岩型为主,储量约占80%;内主磷灰石矿床、沉积变质型磷矿床次之;鸟粪型磷矿探明储量极少。我国磷矿的成矿时代主要为震旦纪和早寒武世,前震旦纪、古生代也有磷矿产出。
1.3贵州分布
贵州是中国磷矿最多的省份,磷矿占全国总量的43%,探明储量26.87亿吨,工业储量25.56亿吨,基础储量7.13亿吨,磷矿资源质优量大,占全国的16.8%,居第二位, 其中一级品富矿储量5.27亿吨,占全国富磷矿储量的45%。全省磷矿平均品位为22.14%,比全国磷矿平均品位高出6个百分点,加上有害杂质含量低,磷矿质量之优为全国之冠。
贵州的矿产主要分布在开阳县,瓮安县,福泉市和织金县,开阳磷矿、瓮福磷矿都是国内外知名的特大富矿区,占全国磷矿富矿储量近一半。其中开阳磷矿的富矿总量占全国磷资源富矿的35%,全国五氧化二磷含量大于33%的富矿资源,78%集中在开阳磷矿区。开阳磷矿的富矿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目前国内惟一不经选矿就可直接用于生产高浓度磷复肥的优质原料,最宜生产磷铵等高浓度磷复肥。2007年磷矿石产量,全国为4542万吨,贵州为119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4%。贵州磷矿由于品位高,质量好,已经成为全国数百家磷肥和磷化工企业生产的原料,是其他产地磷矿难以替代的。
贵州省P 2O 5品位25%以上的磷矿资源储量合计为9.11~11.5亿吨,占全国该品级资
源储量的1/4。开阳洋水磷矿区拥有磷矿资源储量3.58亿吨,瓮福磷矿区拥有资源储量
7.74亿吨,织金磷矿区有资源储量14.90亿吨,三地合计拥有磷矿资源储量25.96亿吨,占全省的96.58%。织金磷矿储量14.9亿吨,其P 2O 5平均品位17.2%,且富含比磷价值更
高的钇等重稀土元素,是贵州省磷及磷化工可持续发展的后备资源。开阳、瓮福两地的优质磷矿既是贵州发展湿法磷酸、生产高浓度磷复肥和湿法磷酸盐产品的磷资源基础,更是这两大类优势产品在国内外拥有强势竞争力的根本依托。
。
2. 贵州磷化工产业发展环境及条件分析
2.1贵州磷及磷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磷化工产业起步于1958年,历经四十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磷肥、磷复肥、黄磷及其下游产品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2005年全省磷化工行业销售收入已达123.97亿元,比“九五”末期的9.6亿元增长12.9倍,磷化工产量(不含磷矿)折纯量183.2万吨,比“九五”期末12.6万吨增长14.5倍,生产能力(折纯量)269万吨/年,比“九五”末期27万吨/年增长9.97倍。全省现有磷化工生产企业100多家,生产磷及磷化工产品二十余种。“十五”期间贵州磷及磷化工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奠定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产业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十五”以来磷化工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并已具一定规模,在国内已处于领先的地位。截至2005年底止,全省磷化工行业拥有资产总额177.35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23.97亿元,磷化工产品销售收入已占全省化学工业的54%。贵州高浓度磷复肥、黄磷的生产技术、装置水平、生产能力等方面在国内已经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国际同行中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2005年,磷肥产量149.64万吨(P 2O 5),其中磷铵等高浓度磷复肥132.11
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二;黄磷产量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产量的25%。宏福实业开发总公司、贵州开磷(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已经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初步形成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产业链相连接的磷化工产业带。“十五”以来,贵州省化工行业高速发展,培育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磷化工产业在资源富集区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息烽-开阳-瓮福磷化工产业带。三大高浓度磷复肥企业均分布在这个产业带内,并发挥着产业聚集的作用,推动了产业创新,不断延长产业链,使磷化工产业向精深方向发展。
磷化工产品开始由初级产品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磷化工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业界处于领先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磷化工产品只有磷矿石、磷矿粉、普钙、钙镁磷肥、黄磷等少数几个磷的初级加工产品。如今磷化工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业界处于领先地位。深加工产品得到了发展,品种增加到二十余个,高浓度磷肥从无到有,现占全省磷肥比例已超过88%,磷铵生产能力及产量在全国排位第二,并且获得本行业唯一的两块中国名牌。开磷(集团)井下锚杆护顶空场采矿、无轨机械化运输,宏福总公司露天采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浮选剂选矿、磷矿浆管道化输送、大型湿法磷酸生产装置国产化、磷酸二铵联产料浆法磷酸一铵等创新技术均处于国内
领先地位。开阳磷化工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工业化生产脱氟磷酸三钙饲料添加剂产品的企业。
产品市场占有率、竞争力、抗风险能力逐步加强。全省磷酸盐生产能力已达170.4万吨(按100%P 2O 5计)。宏福总公司、开磷(集团)已建设成为集矿、肥、化工于一体,生
产工艺先进,装置上规模,技术创新上水平,成本、营销具强势竞争能力的磷化工企业。
已走出原来部门化工的小范畴,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发展磷化工的好势头。近十年来,通过体制与机制方面的改革,贵州省磷化工的发展已经打破了行业界限,社会资金积极涉足磷化工产业,投资渠道多元化,经济成分多样化,既有国有独资,又有多方参股的股份制,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省外的一些大公司、大集团都积极参与贵州省磷化工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给磷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2.2贵州磷化工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2.1磷矿资源
前面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贵州省的磷矿资源分布情况,由分析可知,贵州省的磷矿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只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就能支撑贵州省磷化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2硫资源
尽管贵州省硫铁矿储量有6.12亿吨,但多属低品位煤系硫铁矿,开采条件及竞争能力较差。故迄今为止,全省基本上还没有一个正规的硫铁矿开采企业,冶炼烟气制硫酸能力也只有3万吨/年。省内所需硫铁矿和硫磺均需从国外、省外购进。为从根本上摆脱贵州省高浓度磷复肥生产依赖进口硫磺的状况,贵州省磷酸生产要从不使用硫资源的磷酸生产新技术寻求新出路,要积极开发使用替代硫资源的湿法磷酸新工艺。
2.2.3相关配套资源
合成氨资源:截至2005年末,贵州省合成氨产能113.5万吨/年,当年产量105.95万吨。在全省合成氨总产能中赤天化集团的40万吨/年为天然气制氨,其余73.5万吨/年是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中小合成氨。根据《贵州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十一五”期间,将以现代高效煤气化技术为特征,在瓮福、开阳、织金新建合成氨生产装置,新增配套合成氨生产能力120万吨/年。这样,既可以完全满足高浓度磷复肥发展的配套需求,更可以促进磷、煤、电、化四大产业链的共生耦合,实现现代工业的生态循环。
电力供给资源:贵州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基地,电力工业已经成为贵州的重要支柱产业。按照贵州省电源项目建设及投产安排,到2005年全省发电装机将达到1343.8万kW ,到2010年将达到3000万kW 。“十一五”期间,全省电力除保证“西电东送”和现有企业的用电需求外,预计还有1000万千瓦的电力富余能力。
水资源条件:贵州水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多年每平方公里平均产水量为58.5万立方
米,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
2.2.4人才及人力资源
贵州省内以贵州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开设有化工、机械、采矿、电子、电信、管理等院系和专业,源源不断培养贵州磷及磷化工所需的本地人才;国内外战略投资人随资金带来的技术、经营管理精英;省政府和各地优惠政策引进的各类人才,国内各著名高校立志支援西部大开发的毕业生都可以成为贵州省磷化工发展的人力资源。
2.2.5政策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法规等,为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难得机遇,得到了各项优惠政策的强有力支持。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把发展磷及磷化工作为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这也为贵州磷及磷化工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证。贵州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为贵州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磷化工优势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2.3贵州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使贵州磷化工产业正面临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竞争力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加速流动,这为贵州省加快磷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贵州省发展磷化工产业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加快实现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对科学施用化肥的迫切要求,必将成为贵州省高浓度磷复肥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中国和东盟10+1自由贸易一体化的酝酿形成,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和西南六省、区合作内涵的不断深化、领域的不断扩大,给具有资源优势和较强工业基础的贵州磷及磷化工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利用效率中求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贵州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都为磷化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契机。
2.4磷化工发展态势及新技术进展
2.4.1全球磷化工发展态势
全球磷矿消费总量中90%用于生产磷肥。近20年来,全球磷肥生产力布局转移变化的大趋势是:生产越来越集中到磷矿资源比较丰富的北非、美国、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而且这个趋势今后还将继续发展下去。随着磷肥生产的不断发展,世界磷矿直接出口量逐年下降,美国等发达国家削减磷矿生产,改磷矿出口为磷酸、DAP 和NPK 等加工制成品出口,近两年,美国已经成为磷矿石的纯进口国。
磷肥品种的发展方向:高浓度、复合化、专用化、长效化、多功能及生物化,实现施用性能的智能化和功能性特征,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2.4.2磷化工新技术进展与产业发展政策导向
全球磷化工新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湿、热法并举,在稳定发展大宗磷肥、磷复肥的同时,为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附加值。
总结近十年国内已建成的20余套大型湿法磷酸和磷复肥装置的生产实践,考虑我国磷矿含铁铝镁杂质较高,磷矿资源逐渐贫化的实际,国内新建大型湿法磷酸装置应选择Prayon 二水物工艺。
国家鼓励发展的磷肥品种是:DAP 、MAP 等基础肥料和NPK 复合肥。为减少化肥流失、挥发或固定带来的无效资源浪费,降低农业成本,改善环境污染,国家鼓励研制、开发解磷剂、生物解磷剂,发展、推广智能型控、缓释肥。
低浓度磷肥要实现规模化经营,普钙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钙镁磷肥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以上的企业要采用先进实用的节能、降耗和环保治理技术改造生产装置。5万吨/年以下的普钙厂、10万吨/年以下的钙镁磷肥厂应与当地农科部门密切合作,结合施肥系统的信息化,迅速转向测土配方,生产适应不同作物、不同土质的二次加工的专用复合肥,开展农化服务,实施平衡施肥,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重新确立自己的位置。
净化湿法磷酸替代热法磷酸是世界磷化工发展的一大趋势。国外先进的湿法磷酸净化方法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最先进的湿法磷酸净化技术是膜分离法,其能耗低、效率高。
在黄磷生产技术进步方面,单台磷炉产能大型化,设置电除尘是今后贵州省黄磷生产削减污染,实现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方向,采用磨粉混料球团入炉将是贵州省黄磷生产精料入炉的新途径。
窑法磷酸生产使用中低品位硅质磷矿和粉煤,不耗用硫资源,且耗水量少,适合贵州省瓮安、织金磷煤资源组合优势的充分发挥,对贵州省磷化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磷化工生产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磷矿资源内含、伴生的钙、硅、氟、碘等有用元素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是磷化工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领域,也是消除环境约束,实现环境和谐的最有效途径。鼓励发展:磷石膏综合利用制建材,制硫酸联产水泥;湿法磷酸氟回收制氟化铝,制无水氟化氢进而发展氟烃;从稀磷酸中回收碘;热电厂燃煤锅炉烟气活性焦脱硫制硫酸;黄磷炉尾气综合利用发展碳1化学品;黄
磷炉炉渣制活性微粉、磷渣水泥、微晶玻璃等。
国外发达国家精细和高技术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增长很快,淘汰基础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的进程正在加速,着力发展精细磷制品和精细磷酸盐,优化磷化工产品结构是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2.5主要磷化工产品市场前景
2.5.1磷复肥
经过近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磷肥生产能力已从1993年的416万吨/年(折P 2O 5,)增加到1250万吨/年以上,平均每年递增10.5%,高浓度磷复肥生产能力从38万吨/年(折P 2O 5)增加到512万吨/年,平均每年递增25%,按实物量计算,DAP 和MAP 产能都
已达500万吨以上,三元复合肥达900万吨,我国磷肥产能已能基本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但目前全国的在建项目仍然较多,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二、三年内,国内磷复肥生产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重组新局面。贵州省拥有发展磷铵所必需的三大资源(磷、硫、氨)中的磷、氨两种资源,在技术水平、产品成本及市场营销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
2.5.2黄磷及下游磷化工产品
黄磷:目前,世界黄磷产能大约200万吨,其中,中国约占75%。在国内黄磷产能中,云贵川鄂四省的占比超过90%。近两年,国内缺电、限电,黄磷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实际产量不足产能的1/3,市场短缺导致价格猛涨3倍,从而引发了国内黄磷新一轮的投资建厂热。产能过剩、产出受限,这将是中近期国内黄磷行业的基本态势。黄磷出口市场因关税政策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而遭受打压,主要下游产品——热法磷酸遭遇净化湿法磷酸的替代而逐步萎缩。基于所用磷矿的特性,与云南相比,贵州省黄磷电耗高、相同炉型的磷产出率低、产品含砷量高,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相对的弱势。
磷化工产品:当前,世界磷化物共有200(除磷肥和农药外)多种。全球磷酸盐产能2700万吨/年(以100%P 2O 5计),产销量大约以每年2%~4%的速度递增。有机磷化物近
万种,其中主要是有机膦酸、磷酸酯、亚磷酸酯、膦酸酯、硫代磷酸酯和卤代磷酸酯等。我国在精细磷酸盐、专用磷化工产品方面同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科技品种还是空白。充分发挥贵州省湿法磷酸和黄磷两种平台磷化物的强势基础,着力发展饲料添加剂、水质稳定剂、阻燃剂、食品级磷酸、电子级磷酸、高纯黄磷等精细磷化工、精细磷制品,贵州省具备后发的市场竞争优势。
贵州省磷及磷化工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引 言
磷矿是一种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非金属资源,主要用于生产磷肥、磷酸及磷化工产品。磷矿资源是磷化工发展的立业之本。磷矿资源在全世界已成为紧缺资源,我国磷肥和磷化工行业面临磷矿石原料危机,高品位的磷矿储量有限,我国已将磷矿资源列入2010年后不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矿产之一。磷矿资源稀缺程度加大, 掌控磷矿资源是磷化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贵州具有磷矿资源优势。目前贵州省已经查明的磷矿资源储量26.80亿吨,保有资源量19.74亿吨,其中经济的基础储量保有量7.06亿吨,位居全国第二。主要分布在开阳县,瓮安县,福泉市和织金县,开阳、瓮福两矿区富矿储量占全国富矿储量的三分之一。贵州省P 2O 5品位25%以上的磷矿资源储量合计为9.11~11.5亿吨,占全国该品级资源储
量的1/4。只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就能支撑贵州省磷化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深人分析贵州省磷及磷化工产业现状与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磷肥和磷化工行业面临磷矿石原料危机。2005年全球磷矿产量达到1.69亿吨,增加了8%,但总体磷矿产能的增长速度减缓,并且优质矿日渐减少,磷矿质量明显下降。中国已经居41个磷矿生产国之首,其次是美国、摩洛哥和前苏联地区。我国05年生产磷矿石3044万吨(折纯),较04年增长15.1%。美国一直是世界磷矿生产大国,但近年来一直减产,到2004年产量已经低于中国,成为第二磷矿生产大国。摩洛哥是世界第三磷矿生产国和最大的磷矿出口国,2004年磷矿出口量在1200万吨左右,而最大的进口国是美国,为250万吨。
随着摩洛哥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其磷矿出口将逐渐缩减。中国、俄罗斯大力发展下游产品以及中国限制磷矿石的出口,磷矿出口也将有所减少。因此,世界磷矿出口减少和磷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将导致磷矿石供需平衡吃紧。作为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未来国际磷矿石的价格将持续上升。
未来我国磷肥和磷化工行业,将面临严峻的磷矿石原料危机。磷矿是生产磷肥和磷化工的主要原料,而生产高浓度磷复肥需要的都是品位在30%以上的优质磷矿。目前,我国可以生产这些肥料的30%品位的富矿工业储量只有11.08亿吨,主要集中在云、贵、川、鄂等四省的八大磷矿区。国土资源部已将其列入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矿种之一。由于目前国家对磷矿石管理混乱,磷矿的乱采滥挖和高品位磷矿的低价出口问题十分突出,这将使未来的磷矿供应形势更趋严峻。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磷肥产量1200万吨(折纯),约需磷矿石4650万吨,根据中国化学矿山协会测算,届时不包括其他磷产品用矿,仅磷肥用矿预计缺口在800万吨以上。
由于磷矿属于战略资源,国内产磷大省均严格限制磷矿资源出省,同时我国磷矿富产区的云、贵、鄂、川等省,均在集中建设磷酸二铵/磷酸一铵项目,未来将进一步减少出省磷矿资源,导致部分磷矿供应不足的省份的磷肥和磷化工企业开工率下降,甚至因此倒闭。
1. 磷矿资源的分布情况
1.1世界分布
世界磷矿资源分布不均衡,非洲磷矿资源富集度相对高,估计占世界的50%多。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是世界磷矿资源最富地区,约占世界的一半,摩洛哥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乌拉德、阿布顿高原和干图尔高原及梅斯卡拉,总资源量超过400亿吨。西撒哈拉著名的布克拉磷酸盐岩矿床储量达17亿吨。非洲其他著名磷矿床:突尼斯的加夫萨,塞内加尔的泰巴和帕洛,多哥的哈霍托—阿库马佩,埃及红海区域的萨法加和库塞尔,南非的帕拉博拉矿床。
欧洲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哈萨克,科拉半岛(Kola )的特大型磷酸盐岩矿床,是磷酸盐岩与霞石正长岩复合矿体,资源量估计32亿吨。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磷矿资源比较丰富,沙特阿拉伯东北部磷酸盐岩远景资源达17亿吨,Sirhan-Turaf 磷酸盐岩矿只是大型磷酸盐岩沉积区域的一部分,该磷酸盐岩沉积矿带延伸至约旦、伊拉克。以色列的内格夫沙漠是重要的含磷盆地,知名矿山有奥隆矿和纳哈尔金磷酸盐岩矿。澳大利亚最大的浅海相磷酸盐岩矿床位于乔治纳盆地,磷酸盐岩资源量约20亿吨,最大的磷酸盐岩矿床在西北磷酸盐岩丘陵,证实储量2350万吨,P2O5 24.2%,概略储量6560万吨, P2O 5 24.1%。
美洲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巴西和秘鲁。美国磷酸盐岩资源量90亿吨多,佛罗里达州占45%,北卡罗来纳、爱达荷州和犹他州等占55%。巴西已发现大型矿床有塔皮拉、阿拉萨和雅库皮兰卡。秘鲁著名的塞丘拉矿床,磷酸盐岩资源达100亿吨,贝奥瓦(Bayovar )矿床磷酸盐岩储量8.16亿吨。
1.2中国分布
我国磷矿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资源仅次于摩洛哥,位于世界第二位。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矿产地447处,其中大型72处,中型137处,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保有资源储量为167.84亿t ,其中基础储量40.54亿t ,资源量127.31亿t 。我国磷矿资源虽然较多,但是近中期在技术经济上可利用的基础储量占资源总储量仅约24%,而难以利用的资源占76%,表明我国磷矿开采比较困难。
我国除西藏外均发现磷矿,相对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和湖南5省,5省保有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75%,且P 2O 5大于30%的富矿几乎全部集中在这5个省。从分布看,
以湖北、云南为多,分别占22%和21%;贵州、湖南次之。我国重要磷矿床有云南昆阳磷
矿、贵州开阳磷矿、湖北王集磷矿、湖南浏阳磷矿、四川金河磷矿、江苏锦屏磷矿等。磷矿矿床类型以沉积磷块岩型为主,储量约占80%;内主磷灰石矿床、沉积变质型磷矿床次之;鸟粪型磷矿探明储量极少。我国磷矿的成矿时代主要为震旦纪和早寒武世,前震旦纪、古生代也有磷矿产出。
1.3贵州分布
贵州是中国磷矿最多的省份,磷矿占全国总量的43%,探明储量26.87亿吨,工业储量25.56亿吨,基础储量7.13亿吨,磷矿资源质优量大,占全国的16.8%,居第二位, 其中一级品富矿储量5.27亿吨,占全国富磷矿储量的45%。全省磷矿平均品位为22.14%,比全国磷矿平均品位高出6个百分点,加上有害杂质含量低,磷矿质量之优为全国之冠。
贵州的矿产主要分布在开阳县,瓮安县,福泉市和织金县,开阳磷矿、瓮福磷矿都是国内外知名的特大富矿区,占全国磷矿富矿储量近一半。其中开阳磷矿的富矿总量占全国磷资源富矿的35%,全国五氧化二磷含量大于33%的富矿资源,78%集中在开阳磷矿区。开阳磷矿的富矿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目前国内惟一不经选矿就可直接用于生产高浓度磷复肥的优质原料,最宜生产磷铵等高浓度磷复肥。2007年磷矿石产量,全国为4542万吨,贵州为119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4%。贵州磷矿由于品位高,质量好,已经成为全国数百家磷肥和磷化工企业生产的原料,是其他产地磷矿难以替代的。
贵州省P 2O 5品位25%以上的磷矿资源储量合计为9.11~11.5亿吨,占全国该品级资
源储量的1/4。开阳洋水磷矿区拥有磷矿资源储量3.58亿吨,瓮福磷矿区拥有资源储量
7.74亿吨,织金磷矿区有资源储量14.90亿吨,三地合计拥有磷矿资源储量25.96亿吨,占全省的96.58%。织金磷矿储量14.9亿吨,其P 2O 5平均品位17.2%,且富含比磷价值更
高的钇等重稀土元素,是贵州省磷及磷化工可持续发展的后备资源。开阳、瓮福两地的优质磷矿既是贵州发展湿法磷酸、生产高浓度磷复肥和湿法磷酸盐产品的磷资源基础,更是这两大类优势产品在国内外拥有强势竞争力的根本依托。
。
2. 贵州磷化工产业发展环境及条件分析
2.1贵州磷及磷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磷化工产业起步于1958年,历经四十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磷肥、磷复肥、黄磷及其下游产品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2005年全省磷化工行业销售收入已达123.97亿元,比“九五”末期的9.6亿元增长12.9倍,磷化工产量(不含磷矿)折纯量183.2万吨,比“九五”期末12.6万吨增长14.5倍,生产能力(折纯量)269万吨/年,比“九五”末期27万吨/年增长9.97倍。全省现有磷化工生产企业100多家,生产磷及磷化工产品二十余种。“十五”期间贵州磷及磷化工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奠定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产业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十五”以来磷化工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并已具一定规模,在国内已处于领先的地位。截至2005年底止,全省磷化工行业拥有资产总额177.35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23.97亿元,磷化工产品销售收入已占全省化学工业的54%。贵州高浓度磷复肥、黄磷的生产技术、装置水平、生产能力等方面在国内已经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国际同行中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2005年,磷肥产量149.64万吨(P 2O 5),其中磷铵等高浓度磷复肥132.11
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二;黄磷产量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产量的25%。宏福实业开发总公司、贵州开磷(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已经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初步形成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产业链相连接的磷化工产业带。“十五”以来,贵州省化工行业高速发展,培育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磷化工产业在资源富集区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息烽-开阳-瓮福磷化工产业带。三大高浓度磷复肥企业均分布在这个产业带内,并发挥着产业聚集的作用,推动了产业创新,不断延长产业链,使磷化工产业向精深方向发展。
磷化工产品开始由初级产品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磷化工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业界处于领先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磷化工产品只有磷矿石、磷矿粉、普钙、钙镁磷肥、黄磷等少数几个磷的初级加工产品。如今磷化工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业界处于领先地位。深加工产品得到了发展,品种增加到二十余个,高浓度磷肥从无到有,现占全省磷肥比例已超过88%,磷铵生产能力及产量在全国排位第二,并且获得本行业唯一的两块中国名牌。开磷(集团)井下锚杆护顶空场采矿、无轨机械化运输,宏福总公司露天采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浮选剂选矿、磷矿浆管道化输送、大型湿法磷酸生产装置国产化、磷酸二铵联产料浆法磷酸一铵等创新技术均处于国内
领先地位。开阳磷化工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工业化生产脱氟磷酸三钙饲料添加剂产品的企业。
产品市场占有率、竞争力、抗风险能力逐步加强。全省磷酸盐生产能力已达170.4万吨(按100%P 2O 5计)。宏福总公司、开磷(集团)已建设成为集矿、肥、化工于一体,生
产工艺先进,装置上规模,技术创新上水平,成本、营销具强势竞争能力的磷化工企业。
已走出原来部门化工的小范畴,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发展磷化工的好势头。近十年来,通过体制与机制方面的改革,贵州省磷化工的发展已经打破了行业界限,社会资金积极涉足磷化工产业,投资渠道多元化,经济成分多样化,既有国有独资,又有多方参股的股份制,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省外的一些大公司、大集团都积极参与贵州省磷化工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给磷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2.2贵州磷化工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2.1磷矿资源
前面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贵州省的磷矿资源分布情况,由分析可知,贵州省的磷矿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只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就能支撑贵州省磷化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2硫资源
尽管贵州省硫铁矿储量有6.12亿吨,但多属低品位煤系硫铁矿,开采条件及竞争能力较差。故迄今为止,全省基本上还没有一个正规的硫铁矿开采企业,冶炼烟气制硫酸能力也只有3万吨/年。省内所需硫铁矿和硫磺均需从国外、省外购进。为从根本上摆脱贵州省高浓度磷复肥生产依赖进口硫磺的状况,贵州省磷酸生产要从不使用硫资源的磷酸生产新技术寻求新出路,要积极开发使用替代硫资源的湿法磷酸新工艺。
2.2.3相关配套资源
合成氨资源:截至2005年末,贵州省合成氨产能113.5万吨/年,当年产量105.95万吨。在全省合成氨总产能中赤天化集团的40万吨/年为天然气制氨,其余73.5万吨/年是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中小合成氨。根据《贵州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十一五”期间,将以现代高效煤气化技术为特征,在瓮福、开阳、织金新建合成氨生产装置,新增配套合成氨生产能力120万吨/年。这样,既可以完全满足高浓度磷复肥发展的配套需求,更可以促进磷、煤、电、化四大产业链的共生耦合,实现现代工业的生态循环。
电力供给资源:贵州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基地,电力工业已经成为贵州的重要支柱产业。按照贵州省电源项目建设及投产安排,到2005年全省发电装机将达到1343.8万kW ,到2010年将达到3000万kW 。“十一五”期间,全省电力除保证“西电东送”和现有企业的用电需求外,预计还有1000万千瓦的电力富余能力。
水资源条件:贵州水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多年每平方公里平均产水量为58.5万立方
米,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
2.2.4人才及人力资源
贵州省内以贵州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开设有化工、机械、采矿、电子、电信、管理等院系和专业,源源不断培养贵州磷及磷化工所需的本地人才;国内外战略投资人随资金带来的技术、经营管理精英;省政府和各地优惠政策引进的各类人才,国内各著名高校立志支援西部大开发的毕业生都可以成为贵州省磷化工发展的人力资源。
2.2.5政策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法规等,为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难得机遇,得到了各项优惠政策的强有力支持。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把发展磷及磷化工作为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这也为贵州磷及磷化工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证。贵州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为贵州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磷化工优势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2.3贵州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使贵州磷化工产业正面临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竞争力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加速流动,这为贵州省加快磷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贵州省发展磷化工产业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加快实现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对科学施用化肥的迫切要求,必将成为贵州省高浓度磷复肥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中国和东盟10+1自由贸易一体化的酝酿形成,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和西南六省、区合作内涵的不断深化、领域的不断扩大,给具有资源优势和较强工业基础的贵州磷及磷化工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利用效率中求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贵州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都为磷化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契机。
2.4磷化工发展态势及新技术进展
2.4.1全球磷化工发展态势
全球磷矿消费总量中90%用于生产磷肥。近20年来,全球磷肥生产力布局转移变化的大趋势是:生产越来越集中到磷矿资源比较丰富的北非、美国、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而且这个趋势今后还将继续发展下去。随着磷肥生产的不断发展,世界磷矿直接出口量逐年下降,美国等发达国家削减磷矿生产,改磷矿出口为磷酸、DAP 和NPK 等加工制成品出口,近两年,美国已经成为磷矿石的纯进口国。
磷肥品种的发展方向:高浓度、复合化、专用化、长效化、多功能及生物化,实现施用性能的智能化和功能性特征,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2.4.2磷化工新技术进展与产业发展政策导向
全球磷化工新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湿、热法并举,在稳定发展大宗磷肥、磷复肥的同时,为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附加值。
总结近十年国内已建成的20余套大型湿法磷酸和磷复肥装置的生产实践,考虑我国磷矿含铁铝镁杂质较高,磷矿资源逐渐贫化的实际,国内新建大型湿法磷酸装置应选择Prayon 二水物工艺。
国家鼓励发展的磷肥品种是:DAP 、MAP 等基础肥料和NPK 复合肥。为减少化肥流失、挥发或固定带来的无效资源浪费,降低农业成本,改善环境污染,国家鼓励研制、开发解磷剂、生物解磷剂,发展、推广智能型控、缓释肥。
低浓度磷肥要实现规模化经营,普钙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钙镁磷肥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以上的企业要采用先进实用的节能、降耗和环保治理技术改造生产装置。5万吨/年以下的普钙厂、10万吨/年以下的钙镁磷肥厂应与当地农科部门密切合作,结合施肥系统的信息化,迅速转向测土配方,生产适应不同作物、不同土质的二次加工的专用复合肥,开展农化服务,实施平衡施肥,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重新确立自己的位置。
净化湿法磷酸替代热法磷酸是世界磷化工发展的一大趋势。国外先进的湿法磷酸净化方法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最先进的湿法磷酸净化技术是膜分离法,其能耗低、效率高。
在黄磷生产技术进步方面,单台磷炉产能大型化,设置电除尘是今后贵州省黄磷生产削减污染,实现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方向,采用磨粉混料球团入炉将是贵州省黄磷生产精料入炉的新途径。
窑法磷酸生产使用中低品位硅质磷矿和粉煤,不耗用硫资源,且耗水量少,适合贵州省瓮安、织金磷煤资源组合优势的充分发挥,对贵州省磷化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磷化工生产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磷矿资源内含、伴生的钙、硅、氟、碘等有用元素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是磷化工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领域,也是消除环境约束,实现环境和谐的最有效途径。鼓励发展:磷石膏综合利用制建材,制硫酸联产水泥;湿法磷酸氟回收制氟化铝,制无水氟化氢进而发展氟烃;从稀磷酸中回收碘;热电厂燃煤锅炉烟气活性焦脱硫制硫酸;黄磷炉尾气综合利用发展碳1化学品;黄
磷炉炉渣制活性微粉、磷渣水泥、微晶玻璃等。
国外发达国家精细和高技术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增长很快,淘汰基础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的进程正在加速,着力发展精细磷制品和精细磷酸盐,优化磷化工产品结构是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2.5主要磷化工产品市场前景
2.5.1磷复肥
经过近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磷肥生产能力已从1993年的416万吨/年(折P 2O 5,)增加到1250万吨/年以上,平均每年递增10.5%,高浓度磷复肥生产能力从38万吨/年(折P 2O 5)增加到512万吨/年,平均每年递增25%,按实物量计算,DAP 和MAP 产能都
已达500万吨以上,三元复合肥达900万吨,我国磷肥产能已能基本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但目前全国的在建项目仍然较多,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二、三年内,国内磷复肥生产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重组新局面。贵州省拥有发展磷铵所必需的三大资源(磷、硫、氨)中的磷、氨两种资源,在技术水平、产品成本及市场营销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
2.5.2黄磷及下游磷化工产品
黄磷:目前,世界黄磷产能大约200万吨,其中,中国约占75%。在国内黄磷产能中,云贵川鄂四省的占比超过90%。近两年,国内缺电、限电,黄磷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实际产量不足产能的1/3,市场短缺导致价格猛涨3倍,从而引发了国内黄磷新一轮的投资建厂热。产能过剩、产出受限,这将是中近期国内黄磷行业的基本态势。黄磷出口市场因关税政策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而遭受打压,主要下游产品——热法磷酸遭遇净化湿法磷酸的替代而逐步萎缩。基于所用磷矿的特性,与云南相比,贵州省黄磷电耗高、相同炉型的磷产出率低、产品含砷量高,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相对的弱势。
磷化工产品:当前,世界磷化物共有200(除磷肥和农药外)多种。全球磷酸盐产能2700万吨/年(以100%P 2O 5计),产销量大约以每年2%~4%的速度递增。有机磷化物近
万种,其中主要是有机膦酸、磷酸酯、亚磷酸酯、膦酸酯、硫代磷酸酯和卤代磷酸酯等。我国在精细磷酸盐、专用磷化工产品方面同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科技品种还是空白。充分发挥贵州省湿法磷酸和黄磷两种平台磷化物的强势基础,着力发展饲料添加剂、水质稳定剂、阻燃剂、食品级磷酸、电子级磷酸、高纯黄磷等精细磷化工、精细磷制品,贵州省具备后发的市场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