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导游词

篇一:天坛导游词

各位

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

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

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

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

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

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

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

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

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

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

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

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

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

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

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

边最小的门通过。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

具服台。来到了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我请您留心每层坛面都要有多少台

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也就都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每

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

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而大家抬头就可以

看到的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

层的是27块,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

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

我在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

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

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

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

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

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

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

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

别送到燔柴炉(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烧,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和燎

炉(圜丘坛共有12座燎炉,在瘗坎北侧,从东向西排列着8个;内围护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

一对。从配位幄次车下的祭品分别送到8个燎炉内焚烧,而四个从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棂星门

处)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

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

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

亮,而且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

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它是一座建筑艺术

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

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

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

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

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

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

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

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

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

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

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

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

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好,回到正题,现

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

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

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

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

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这里,祈年殿也

差不多讲完了,而它还有一个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坛祭祀神主的

地方,就是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

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

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

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道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

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

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

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

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

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

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暂且不管他们怎么

定论了。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

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第一节 天 坛

一、天坛简介

(一)涉及内容

1、 天坛的“世界

之最”

判定语

2、 天坛的建造时

3、 天坛的位置

4、 园内概况

5、 历史沿革

(二)介绍位置:

天坛南门内简

介牌前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

们来到了天坛,首先我为大家

简单介绍一下,天

坛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

皇家祭祀性建筑群,

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及

祈雨的地方.天坛

完工于公元1420年,位于紫禁城的

东南方向,全园占

地273公顷,是紫禁城面积的4倍。

在中轴线上有三组

非常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

圜丘坛、皇穹宇及

祈年殿。另外,园中西侧有斋宫等

建筑,全园遍植古

松、庄严肃穆,是一处非常理想的

祭祀场所。

在明代,天坛初建

之时,实行天地合祭,不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坛上。后来,

在京城的北面设地坛,专门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侧修建了圜丘坛及皇穹宇,专门祭天,从

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规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坛也未能幸免于难。侵略者在此

胡作非为,盗走并破坏无数珍贵文物,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最后一个在这里祭

天的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但天不随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瘾便一命归西了。解放后,

国家多次拨款重修天坛,但不再是为了祭天,而是为了给世人、给世界留下一份遗产。

1998年天坛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遗产目录。好!下面我就带大家参观。

二、圜丘坛

(一)涉及内容

1、 圜丘坛的作用

2、 建造时间及地

3、 建筑特色

4、 周围的陈设

5、 天心石

(二)介绍位置:

圜丘坛门内东南角

(三)导游词

各位!现在我们来

到了圜丘坛景区,其实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坛”,因为这里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台。

圜丘坛建于明嘉靖年间,即公元1530年,位于整个院落的南端,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

院落中的陈设。请看西边,那里有一杆很高的木杆,它叫望灯杆,是祭天的时候挂灯笼用的。

各位也许要问:祭天挂什么灯笼呀?当然要挂啦 !因为当年祭天的时间不是在白天,而是在

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点一刻。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窝里熟睡的时候,皇

帝来祭天,也真是够辛苦的,挂个灯笼照个亮,不过分吧?不过,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

必须是“吉灯高照”。那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座灯竿有多高?现在我来宣布正确答案:灯杆

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为什么不再加点凑够10

丈呢?肯定

有原因,不错,请各位先猜猜看,待会儿我再告诉大家。不仅灯杆不一般,那灯笼也不一般,

高有两米,直径两米六,够气派吧!但最不一般的还得说那灯笼中的蟠龙通霄宝蜡,长有一

米三,直径三十厘米,可连续燃烧12个小时,既不用剪蜡花,也不流蜡油,是当年皇帝祭天

的专用宝蜡。

再看看东边的这个

绿色建筑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炉,是在祭天大典结束后,焚烧祝板及祭品的地方。这是铁镣

炉,在进行大典的时候炉内燃烧松杆、松柏,同时还烧些檀香木,一时间火光冲天,香烟缭

绕,不但增加了神秘庄严的气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给皇帝带来了一丝暖意,真是一举多得

呀!

现在,言归正传,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它是一座三层的圆形石台,为什么要将祭天台设计成圆形呢?因

为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然要设计成圆形了。普通人看这座

祭天台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设计者们是用数字“九”建成了这座神秘的祭天台,现在我们

一起来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它们藏在何处。

(走近圜丘坛,在

圜丘坛的近前)

耳听为虚,眼见为

实,在这儿咱们不妨来个脚踏为实,请大家一边登上这一组台阶,一边数数这组台阶有多少

级(自地面层到底间层,因为这里人少,面积大)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

九,正好九级(把客人带到底层平台的东侧)。往上还有两组台阶,每组也是九级,整个圜丘

坛东、南、西、北各开一口,每个登坛口都有上、中、下三组台阶,每一组台阶都是九级,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12个“九”了。我们再找找看,脚下底层祭坛的坛面直径21丈,没有

“九”,中层直径15丈,也没有“九”,顶层“九”丈,有一个“九”,如果把三层直径相加,

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还有“五”,象征皇帝的“九五”之尊。真是巧夺天

工!那么,别的地方还有“九”吗?有!请各位更上二层“九”,我们到最上层看一看。

(在圜丘坛顶端,

东侧无人处)

各位,现在有没有

感到“九”的气味儿更浓了?大家请看坛面中心,有块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被一层一层

的扇形石板所环绕,这第一环是九块,第二环是二“九”一十八块,第三环是三九二十七块,

直到最边上一环为九九八十一块。再看一看中层,它由十个九块开始至十八个九块,底层至

十九个九块至二十七个九块,即三层坛面,每层铺九环石板,每环石块又都是九的倍数,自

一倍至二十七倍,这样,上、中、下三层坛面共铺石板3402块,即378个“九”。

还记得吗?刚才我

们看到的望灯杆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炉两侧台阶各九级,皇帝还嫌不够,祭天时还要向皇

天上帝敬酒,可见皇帝对九的崇敬,为什么?咱们下坛再说。

(天心石讲解)

各位请看,在祭天

台中心有一块突起的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为何叫天心石呢?据

说这块石头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与天上诸神们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灵犀者,便可在

此与“神”交流一番。那为什么又叫“亿兆景从石”呢?“亿兆”是多的意思,“景从”是象

影子一样随从,所以说白了“亿兆景从石”就是“一呼百应石”,这是一组奇妙的声学现象,

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声音不仅宏大,而且有共鸣及回音。那么,这是什么原

因造成的现象呢?请看,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整,声波传到周围的石栏杆后能迅速地被反射

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仅为0.07秒,说话者根本无法分

清它是原音还是回声,所以有一呼百应的感觉。 当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说话的时候,感到不

仅有神助——声音宏亮,又有人助——一呼百应,身为人君者便把这一呼百应的回声当成是

天下万民对自己的无限忠心及一致响应。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站在这里说话,现在我们也可以

蹬上天心石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不过,别贪心,每人只能许下一个心愿,现在我们推举一

名德高望众的朋友为我们大家许个愿吧!

(九的揭密,在走

下圜丘坛后的东北侧讲解)

各位朋友,现在是

我们解开“九”的秘密的时候了,我问问大家,自然界最大的东西

篇二:天坛公园导游词

天坛

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

来到天坛公园,很荣幸认识大家,更荣幸为大家导游。我代表**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

烈的欢迎。我叫郭玉萍,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朋友,在游览期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是

我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的请大家直接和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力而为,希望我们大家都能

有一次美好的游览经历。今天我们的路线安排是自南向北走,沿着南北轴线依次是圜丘,皇

穹宇,祈年殿等。然后由东门出去。

现在我先简单给大

家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

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

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天坛是通称,它实际有

两个坛组成,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

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

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

扇门是北天门,沿着这里进去就是著名的圜丘坛了。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

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

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各项

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

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是九或九的倍数。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

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 从中心石向外,第一

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

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

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

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

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

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

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

字。现在我们再到这上面来看看这块天

心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

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相信大家懂得这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

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说话者根本无

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

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大家不

妨站到上面去亲身体验一下。

好,现在我们继续

往前走,这座殿宇就是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

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

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

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

诸神牌位之所。进到这里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注意我们周围的这圈围墙?这就是颇负盛名的回

音壁。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 米,厚0.9米。它的奇特之处并不是在

它的外观上,而是在于同刚才的天心石相似的声学现象。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

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

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大家有兴趣的就去试试吧。

我们现在从皇穹宇

的西面出来,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是国家著名的古树之一,树干扭结纠屈,宛

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大家看上面挂着的红色的标志牌,这种标牌的颜色其实

也是有讲究的,标志红牌表示一级古树,标志绿牌表示二级古树(100以上国内外稀有的或

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近

千年历史,所以挂红牌来展现它的价值。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

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

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丹陛桥为天

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

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

王公大臣走王道。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

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

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

三重

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

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

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

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

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

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

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

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

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

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

皇乾殿,原是平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

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

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篇三:北京天坛导游词

北京

天坛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这次

旅游的导游,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导!

现在快到目的地--

北京天坛,所以我先给大家将一些注意事项:“礼貌、卫生、秩序、眼看手勿动、禁止乱涂乱

画”这五点,记得哦!

乘客们,旅游景点

已到,请大家有秩序的下车!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的正门,这里是皇帝前来祭祀时进出的大

门。现在,就让我一一地为大家介绍吧! 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不仅是中

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

米,南北宽1600米,种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

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孤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

地墙”,象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以上就是天坛的故

事,时间不早了,现在,大家自由参观拍照吧!--转眼间,我们的北京天坛一日游又结束了,

大家有秩序的坐车回家吧!

五年级:李嘉嘉

篇四:天坛导游词

天坛

导游词

天坛是中国帝王的专用祭坛,历朝历代帝王在国都都有类似的专用建筑,用来祭天。这里看

到的是明、清两代的天坛。

古人见到天高远莫

测,虚空浩渺,它日明月辉,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行云布雨又雷迅风烈。既有

一定规律,又变化万千。对人类来说既可以赐福,又可降灾,是决定世间万物的至高无上的

主宰。连人间的最高权威者——皇帝,也只好自称为“天子”。

在科学尚不够发达

的古代,“祭天”最主要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与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古人想掌握大自然的愿

望。另外,“祭天”也是一种礼仪,通过严肃、繁细的礼仪,突出帝王的地位,强调帝王是上

天的代表,是王权神授,从而强调帝王在人间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

十八年(1420年),它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占地面积273公顷,南为方形,以象征“天

圆地方”。周围筑坛墙两道,将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内坛又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

叫“祈谷坛”,南部是“圜丘坛”。天坛正是“祈谷坛”、“圜丘坛”两坛的总称。

一、圜丘棂星门外

“圜丘”有两道坛

墙围护,每道墙均设有四组棂星门,共二十四座,称“云门玉立”。穿过棂星门,可以看到一

座圆形汉白玉石台——圜丘。圜丘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石台共分三层,在我

们登坛的过程中您可以亲自数一数,每层究竟有多少级台阶?

二、圜丘台上

我们终于登上了最

高层,也就是第三层台面。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每登上一层都同样要踏过九级台阶,我们在

低头看看这台面上所铺的石板,中心一块圆形的叫“天心石”,其外共环砌着九圈巨大的扇形

石板,从中心向外第一圈是九块,以后每圈依次是九的倍数,直到最外面的第九圈,恰好是

八十一块。好!让我们抬起头来看一看台面周围的石栏板,各方向也都是九块;再仔细看中

层和下层石栏板,各方向依然为九的倍数。圜丘上下到处蕴藏着“九”这个神秘的数字,究

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根据古代因

阳五行之说,天属阳,地属阴;奇数属阳,偶数为阴。所以理所当然“九”这个阳数中最大

的数就是“天数”了。

再注意这下大上小

的三层圆形石台的直径,如果测量一下就会知道,它上层直径是九丈;中层直径是十五丈;

下层直径是二十一丈,不仅全为阳数,而且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之和等于四十五丈,恰为“九

五”之数,连皇帝也为此称为“九五之尊”。这样巧妙的设计,使虚无缥缈的天,通过重叠的

圆形和无数个“九”的组合,体现了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

好了,讲了这神坛

的奇妙建筑,我再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情景:每年冬至日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日子。

大典时,这台面北侧供奉“皇天上帝”神位,其东西两侧依次供奉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台

南广场上排列着庞大的乐队、舞队。皇帝身着祭服,在庄重的中和韶乐的衬托下,跟随导引

官的恭导登上祭坛。乐奏九章,典仪九程。九项礼仪进行完毕,各神位前所供的贡品分别送

到燔柴炉焚烧,以示送到天上,大典就全部结束了。于是,皇帝回到紫禁城 等待上天的降幅。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这台面中心的“天心石”,也就是皇帝恭读“祝文”的所在石板。它有一

种奇特的声学现象,在这里“读祝”声音特别洪亮,犹如加装了扩音器一般。至今,这声学

现象仍不减当年,您不妨也站在上面试一试,体会一下那神奇的效果。

三、 琉璃门外

我们面前这座建筑

群叫“天库”,它的三座琉璃门砖体均为澄桨石磨砖对缝精心砌筑,顶上覆盖天 青色琉璃瓦。

檐下梁枋斗拱不用木材,全部是琉璃烧制,造型考究,巧夺天工。

四、天库院内

这座圆形院落就是

“天库”,是平时供奉“上天”及诸神位的地方。大典时将神位请上圜丘,平时就供奉在这里。

我们眼前耸立的就是“皇穹宇”大殿。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皇

穹宇大殿是一座圆形单檐的伞形建筑,高17米,直径达19米,高大又十分精巧玲珑。它上

有一个蓝色琉璃屋顶,正面是木雕菱花门窗。建筑饰最高等级的合玺彩画,整体坐落于一座

3米高的圆形汉白玉石须弥座上。登殿台阶中镶嵌着一块巨大的“二龙戏珠”汉白玉浮雕。

双龙一左一右,一升一降,栩栩如生,为古代雕刻佳作。好!让我们沿着东侧石阶登上大殿。

五、皇穹宇大殿

这座大殿以内外两

环大柱承重,各为八根,殿鎏金斗拱向内收缩,承托圆形的天花藻井。藻井中心绘金龙图案,

叫“金龙藻井”,是非常精美的艺术作品,给人庄重祥和的感觉。

殿内正北位有一圆

形石座,踏过九级石阶,在最高位置陈列的金龙神龛内供奉着“皇天上帝”神版,称正位。

殿内东西两侧供奉的清朝前八先皇的神版,这些神位叫做“配位”。它们分别是努尔哈赤、皇

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另外,天库内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分别供奉

着“日月星辰”和“风云雷雨”诸神神位,称“从位”。

六、回音壁、三音

下面,我给您讲一

讲这天库中名列中国四大声学建筑之首的“回音壁”。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两座配殿后面,

面北讲话,虽然相距四、五十米,又有两座配殿相隔,却能够清楚的听到对方的声音,就像

打电话一样,十分有趣。原来,这砖墙弧状的墙体是由坚实的澄浆砖磨砖对缝,精工砌制的。

墙面坚硬光滑,是声波良好的反射体,还有精确的圆弧曲率的作用,因此保证了在墙一端发

出的声波,沿着墙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而且损失又极小,所以能清晰的传到另一端听者的耳

边。

“三音石”是皇穹

宇殿前正前方的第三块石板,如果您站在那块石板的中心,只要用力击掌一次,您就能听到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三次回音。“三音石”也因此而得名。

七、九龙柏

天坛内共有柏树六

万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柏就有四千株,它们是神坛的衬托。我们面前的这株古柏是一

株五百多岁的桧柏。有趣的是它那直立粗大的树干和其它古柏的纹理不同,树干表层沟壑扭

曲形成的造型,犹如九条蟠龙缠绕嬉戏,升降沉浮。这就是传说中的“九龙迎圣”的古迹。

八、成贞门

我们又回到了这条

轴线上,面前这座高大的砖券门名叫成贞门,是圜丘和祈谷坛两坛的分界。好!

现在我们一道穿过这座成贞门,进入天坛的北部——祈谷坛。它是皇帝每年孟春(农历正月)

上辛日举行“祈谷礼”的场所。

九、丹陛桥

告别圜丘坛,我们

走在一条宽阔的大道上,它将两个独立的祭坛连接起来,并组成统一的一条轴线,也是皇帝

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

丹陛桥桥面纵向以

石条划分为左、中、右三条路面。中间最宽的大理石路叫“神路”,是上帝专用的,任何人不

能使用。皇帝只能使用东侧的砖路。西侧的砖路为大臣所用。 这个礼制规定和刚才我们看到

棂星门是完全一致的。走出一段路,我们会想到这分明是一条大道,为什么叫做“桥”呢?

首先,它比两侧地平面平均高出四米,在前面的大道下边有一条券洞式的通道,是让牛羊从

那里通过。它们将被赶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杀,然后制成祭祀供品。这个通道也被人

叫做“鬼门关”。

说话间我们已经走

出了一大段路程,您是否感觉到这条大道北高南低?您不妨回头望望走过的路,这种感觉就

更加明显了。沿路向北走,在古柏的簇拥下,使您步步登高,不断向上,一步一步向天庭走

去。

十、具服台

现在您看到的这座

石台叫“具服台”,也叫更衣台。它的面积25米见方,据说在“祈谷礼”大典前,皇帝就早

早来到这里等待。届时,具服台上临时支搭一方形黄段子的屋帐,俗称“小金殿”。皇帝步入

屋帐,脱去身上明黄色的龙袍,换上专用的天青色祭服,洗手恭候大典开始。典礼结束仍步

行回到这里,更衣后起驾回宫。

十一、祈年门

我们来到了祈年门,

透过祈年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祈谷坛的中心建筑——祈年殿。好!请随我走进门内稍停一

下,听我给您介绍一下祈谷坛。

祈谷坛是一组庞大

的建筑群,它包括祈年门、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等一系列建筑。我们面前的祈年殿是

一座宏伟而极富中国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屋顶覆盖着象征“天”

的蓝色琉璃瓦,层层收缩。檐下木结构均饰以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其门窗采用菱花图案,

高贵庄重。下为三层圆形汉白玉精雕的石基座,层层向下,向外展开,看上去上下形状统一

而富于变化,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我们自上而下的欣赏,使人感觉宏伟壮丽、神圣

庄重;自下向上看去又给您层层旋转、上升腾飞之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祈年殿的光

辉形象已成为古都北京的象征。祈谷坛的环境给人以上届的氛围,难怪天坛英文译名的意思

为“天上的庙宇”、“上帝的宫殿”。

十二、祈年殿前

之上,是古人对“天”的美好想象。另外,石基座各层台面的朝南方位都陈列有铜制香炉,

典礼开始时在炉内燃烧起檀香木块,一时香烟升起,异香四溢,正可谓“千尺炉烟天外转,

不是天宫四天宫”。

十三、祈年殿上

登上这汉白玉高坛,

我们终于踏上了上帝的宫殿——祈年殿。请您走近些,我们来瞻仰一下这神圣宝殿的内景。

大殿殿顶凿井满饰龙凤和玺彩画。青绿为底,飞金走彩,富丽堂皇。整个建筑斗拱支架,卯

榫叠插,堪称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杰作。

承托这三层巨大屋

顶重量的是殿内的28根大柱。中间四根高19.2米,叫“龙井柱”,代表四季春、夏、秋、冬;

在龙井柱外围是12根金柱,代表一年的12个月;最外围与门窗相连接的12根檐柱,代表一

日的12个时辰;外围两层大柱共24根,象征农历的24节气;殿内的28根大柱则代表28

星宿。您看,殿内的结构充满着对“天”的认识和寓意。

我们再注意一下大

殿地面的中心,那里有一块直径为88.5厘米的圆形大理石。这块石板上有清晰的天然墨色纹

理。珍贵的是这纹理竟和殿顶藻井中心的“龙凤呈祥”浮雕图案相同。这一为人工雕刻,一

为天然形成,一上一下垂直相对,相映成趣,是镇殿之宝。

让我们把视线移到

殿内的陈设上来。这是按照清代咸丰年间的历史原貌来进行恢复的。殿内正面的雕龙宝座上

供奉的是满汉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后护金龙屏风。两旁石台上奉安的是清朝前八代皇

帝的神牌。以先祖先黄配祀上帝,用以强调“敬天法祖”的思想。神版前是供桌,上面陈列

着古代的祭器,里面装有各种祭品,案前的木匣里还陈放着一头小牛犊,所陈供品十分丰盛。

祈谷大典是在农历

正月上辛日清晨进行,那时天还没亮,神坛内外点燃坛灯用以照明,殿内则更是灯火辉煌,

烛光摇曳,隆重而又神秘。

大殿开始时,207

名乐舞生列队殿外月台上,霎时鼓瑟齐奏,钟磬齐鸣,八佾起舞,韶乐中和。在典雅祥和的

氛围中,皇帝身着蓝色祭服,恭谦诚肃的步入神殿,向皇天上帝和列祖列宗行“三跪九叩”

的大礼,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然后将所有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侧

的燔柴炉和铁燎炉内焚烧,以示送上天庭。大典完毕,皇帝起驾回宫。

好!祈年殿是我们

欣赏古坛神韵的高潮,也是这次天坛游览的尾声。下面,我们将沿着一条长300米的长廊走

向公园东大门。

十四、长廊

这条长廊自东至西

共有七十二间,是将宰杀牺牲的宰牲亭以及制作祭品的神橱连接起来的运输通道,用以保持

祭品的清洁,不被风沙雨雪所污。

好!参观到此结束

了,让我再一次感谢您的光临,并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和朋友。欢迎再次光临,

祝您一路平安!

篇五:北京天坛故宫英语导游词大全

北京

天坛故宫英语导游词大全

北京天坛导游词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

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

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

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

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而

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筑艺术

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

2.85米的圆形须

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

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

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

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

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

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

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

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

以听

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

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

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

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

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好,回到正题,现

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

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

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

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

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讲完了,而它还有一个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

祈谷坛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

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

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

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道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暂且不管他们怎么定论了。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篇一:天坛导游词

各位

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

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

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

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

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

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

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

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

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

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

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

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

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

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

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

边最小的门通过。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

具服台。来到了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我请您留心每层坛面都要有多少台

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也就都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每

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

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而大家抬头就可以

看到的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

层的是27块,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

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

我在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

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

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

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

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

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

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

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

别送到燔柴炉(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烧,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和燎

炉(圜丘坛共有12座燎炉,在瘗坎北侧,从东向西排列着8个;内围护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

一对。从配位幄次车下的祭品分别送到8个燎炉内焚烧,而四个从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棂星门

处)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

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

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

亮,而且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

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它是一座建筑艺术

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

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

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

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

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

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

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

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

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

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

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

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

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好,回到正题,现

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

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

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

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

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这里,祈年殿也

差不多讲完了,而它还有一个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坛祭祀神主的

地方,就是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

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

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

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道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

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

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

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

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

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

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暂且不管他们怎么

定论了。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

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第一节 天 坛

一、天坛简介

(一)涉及内容

1、 天坛的“世界

之最”

判定语

2、 天坛的建造时

3、 天坛的位置

4、 园内概况

5、 历史沿革

(二)介绍位置:

天坛南门内简

介牌前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

们来到了天坛,首先我为大家

简单介绍一下,天

坛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

皇家祭祀性建筑群,

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及

祈雨的地方.天坛

完工于公元1420年,位于紫禁城的

东南方向,全园占

地273公顷,是紫禁城面积的4倍。

在中轴线上有三组

非常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

圜丘坛、皇穹宇及

祈年殿。另外,园中西侧有斋宫等

建筑,全园遍植古

松、庄严肃穆,是一处非常理想的

祭祀场所。

在明代,天坛初建

之时,实行天地合祭,不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坛上。后来,

在京城的北面设地坛,专门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侧修建了圜丘坛及皇穹宇,专门祭天,从

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规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坛也未能幸免于难。侵略者在此

胡作非为,盗走并破坏无数珍贵文物,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最后一个在这里祭

天的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但天不随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瘾便一命归西了。解放后,

国家多次拨款重修天坛,但不再是为了祭天,而是为了给世人、给世界留下一份遗产。

1998年天坛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遗产目录。好!下面我就带大家参观。

二、圜丘坛

(一)涉及内容

1、 圜丘坛的作用

2、 建造时间及地

3、 建筑特色

4、 周围的陈设

5、 天心石

(二)介绍位置:

圜丘坛门内东南角

(三)导游词

各位!现在我们来

到了圜丘坛景区,其实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坛”,因为这里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台。

圜丘坛建于明嘉靖年间,即公元1530年,位于整个院落的南端,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

院落中的陈设。请看西边,那里有一杆很高的木杆,它叫望灯杆,是祭天的时候挂灯笼用的。

各位也许要问:祭天挂什么灯笼呀?当然要挂啦 !因为当年祭天的时间不是在白天,而是在

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点一刻。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窝里熟睡的时候,皇

帝来祭天,也真是够辛苦的,挂个灯笼照个亮,不过分吧?不过,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

必须是“吉灯高照”。那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座灯竿有多高?现在我来宣布正确答案:灯杆

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为什么不再加点凑够10

丈呢?肯定

有原因,不错,请各位先猜猜看,待会儿我再告诉大家。不仅灯杆不一般,那灯笼也不一般,

高有两米,直径两米六,够气派吧!但最不一般的还得说那灯笼中的蟠龙通霄宝蜡,长有一

米三,直径三十厘米,可连续燃烧12个小时,既不用剪蜡花,也不流蜡油,是当年皇帝祭天

的专用宝蜡。

再看看东边的这个

绿色建筑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炉,是在祭天大典结束后,焚烧祝板及祭品的地方。这是铁镣

炉,在进行大典的时候炉内燃烧松杆、松柏,同时还烧些檀香木,一时间火光冲天,香烟缭

绕,不但增加了神秘庄严的气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给皇帝带来了一丝暖意,真是一举多得

呀!

现在,言归正传,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它是一座三层的圆形石台,为什么要将祭天台设计成圆形呢?因

为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然要设计成圆形了。普通人看这座

祭天台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设计者们是用数字“九”建成了这座神秘的祭天台,现在我们

一起来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它们藏在何处。

(走近圜丘坛,在

圜丘坛的近前)

耳听为虚,眼见为

实,在这儿咱们不妨来个脚踏为实,请大家一边登上这一组台阶,一边数数这组台阶有多少

级(自地面层到底间层,因为这里人少,面积大)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

九,正好九级(把客人带到底层平台的东侧)。往上还有两组台阶,每组也是九级,整个圜丘

坛东、南、西、北各开一口,每个登坛口都有上、中、下三组台阶,每一组台阶都是九级,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12个“九”了。我们再找找看,脚下底层祭坛的坛面直径21丈,没有

“九”,中层直径15丈,也没有“九”,顶层“九”丈,有一个“九”,如果把三层直径相加,

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还有“五”,象征皇帝的“九五”之尊。真是巧夺天

工!那么,别的地方还有“九”吗?有!请各位更上二层“九”,我们到最上层看一看。

(在圜丘坛顶端,

东侧无人处)

各位,现在有没有

感到“九”的气味儿更浓了?大家请看坛面中心,有块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被一层一层

的扇形石板所环绕,这第一环是九块,第二环是二“九”一十八块,第三环是三九二十七块,

直到最边上一环为九九八十一块。再看一看中层,它由十个九块开始至十八个九块,底层至

十九个九块至二十七个九块,即三层坛面,每层铺九环石板,每环石块又都是九的倍数,自

一倍至二十七倍,这样,上、中、下三层坛面共铺石板3402块,即378个“九”。

还记得吗?刚才我

们看到的望灯杆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炉两侧台阶各九级,皇帝还嫌不够,祭天时还要向皇

天上帝敬酒,可见皇帝对九的崇敬,为什么?咱们下坛再说。

(天心石讲解)

各位请看,在祭天

台中心有一块突起的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为何叫天心石呢?据

说这块石头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与天上诸神们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灵犀者,便可在

此与“神”交流一番。那为什么又叫“亿兆景从石”呢?“亿兆”是多的意思,“景从”是象

影子一样随从,所以说白了“亿兆景从石”就是“一呼百应石”,这是一组奇妙的声学现象,

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声音不仅宏大,而且有共鸣及回音。那么,这是什么原

因造成的现象呢?请看,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整,声波传到周围的石栏杆后能迅速地被反射

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仅为0.07秒,说话者根本无法分

清它是原音还是回声,所以有一呼百应的感觉。 当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说话的时候,感到不

仅有神助——声音宏亮,又有人助——一呼百应,身为人君者便把这一呼百应的回声当成是

天下万民对自己的无限忠心及一致响应。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站在这里说话,现在我们也可以

蹬上天心石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不过,别贪心,每人只能许下一个心愿,现在我们推举一

名德高望众的朋友为我们大家许个愿吧!

(九的揭密,在走

下圜丘坛后的东北侧讲解)

各位朋友,现在是

我们解开“九”的秘密的时候了,我问问大家,自然界最大的东西

篇二:天坛公园导游词

天坛

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

来到天坛公园,很荣幸认识大家,更荣幸为大家导游。我代表**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

烈的欢迎。我叫郭玉萍,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朋友,在游览期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是

我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的请大家直接和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力而为,希望我们大家都能

有一次美好的游览经历。今天我们的路线安排是自南向北走,沿着南北轴线依次是圜丘,皇

穹宇,祈年殿等。然后由东门出去。

现在我先简单给大

家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

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

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天坛是通称,它实际有

两个坛组成,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

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

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

扇门是北天门,沿着这里进去就是著名的圜丘坛了。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

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

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各项

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

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是九或九的倍数。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

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 从中心石向外,第一

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

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

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

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

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

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

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

字。现在我们再到这上面来看看这块天

心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

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相信大家懂得这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

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说话者根本无

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

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大家不

妨站到上面去亲身体验一下。

好,现在我们继续

往前走,这座殿宇就是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

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

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

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

诸神牌位之所。进到这里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注意我们周围的这圈围墙?这就是颇负盛名的回

音壁。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 米,厚0.9米。它的奇特之处并不是在

它的外观上,而是在于同刚才的天心石相似的声学现象。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

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

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大家有兴趣的就去试试吧。

我们现在从皇穹宇

的西面出来,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是国家著名的古树之一,树干扭结纠屈,宛

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大家看上面挂着的红色的标志牌,这种标牌的颜色其实

也是有讲究的,标志红牌表示一级古树,标志绿牌表示二级古树(100以上国内外稀有的或

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近

千年历史,所以挂红牌来展现它的价值。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

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

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丹陛桥为天

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

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

王公大臣走王道。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

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

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

三重

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

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

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

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

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

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

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

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

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

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

皇乾殿,原是平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

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

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篇三:北京天坛导游词

北京

天坛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这次

旅游的导游,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导!

现在快到目的地--

北京天坛,所以我先给大家将一些注意事项:“礼貌、卫生、秩序、眼看手勿动、禁止乱涂乱

画”这五点,记得哦!

乘客们,旅游景点

已到,请大家有秩序的下车!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的正门,这里是皇帝前来祭祀时进出的大

门。现在,就让我一一地为大家介绍吧! 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不仅是中

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

米,南北宽1600米,种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

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孤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

地墙”,象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以上就是天坛的故

事,时间不早了,现在,大家自由参观拍照吧!--转眼间,我们的北京天坛一日游又结束了,

大家有秩序的坐车回家吧!

五年级:李嘉嘉

篇四:天坛导游词

天坛

导游词

天坛是中国帝王的专用祭坛,历朝历代帝王在国都都有类似的专用建筑,用来祭天。这里看

到的是明、清两代的天坛。

古人见到天高远莫

测,虚空浩渺,它日明月辉,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行云布雨又雷迅风烈。既有

一定规律,又变化万千。对人类来说既可以赐福,又可降灾,是决定世间万物的至高无上的

主宰。连人间的最高权威者——皇帝,也只好自称为“天子”。

在科学尚不够发达

的古代,“祭天”最主要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与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古人想掌握大自然的愿

望。另外,“祭天”也是一种礼仪,通过严肃、繁细的礼仪,突出帝王的地位,强调帝王是上

天的代表,是王权神授,从而强调帝王在人间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

十八年(1420年),它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占地面积273公顷,南为方形,以象征“天

圆地方”。周围筑坛墙两道,将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内坛又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

叫“祈谷坛”,南部是“圜丘坛”。天坛正是“祈谷坛”、“圜丘坛”两坛的总称。

一、圜丘棂星门外

“圜丘”有两道坛

墙围护,每道墙均设有四组棂星门,共二十四座,称“云门玉立”。穿过棂星门,可以看到一

座圆形汉白玉石台——圜丘。圜丘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石台共分三层,在我

们登坛的过程中您可以亲自数一数,每层究竟有多少级台阶?

二、圜丘台上

我们终于登上了最

高层,也就是第三层台面。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每登上一层都同样要踏过九级台阶,我们在

低头看看这台面上所铺的石板,中心一块圆形的叫“天心石”,其外共环砌着九圈巨大的扇形

石板,从中心向外第一圈是九块,以后每圈依次是九的倍数,直到最外面的第九圈,恰好是

八十一块。好!让我们抬起头来看一看台面周围的石栏板,各方向也都是九块;再仔细看中

层和下层石栏板,各方向依然为九的倍数。圜丘上下到处蕴藏着“九”这个神秘的数字,究

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根据古代因

阳五行之说,天属阳,地属阴;奇数属阳,偶数为阴。所以理所当然“九”这个阳数中最大

的数就是“天数”了。

再注意这下大上小

的三层圆形石台的直径,如果测量一下就会知道,它上层直径是九丈;中层直径是十五丈;

下层直径是二十一丈,不仅全为阳数,而且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之和等于四十五丈,恰为“九

五”之数,连皇帝也为此称为“九五之尊”。这样巧妙的设计,使虚无缥缈的天,通过重叠的

圆形和无数个“九”的组合,体现了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

好了,讲了这神坛

的奇妙建筑,我再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情景:每年冬至日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日子。

大典时,这台面北侧供奉“皇天上帝”神位,其东西两侧依次供奉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台

南广场上排列着庞大的乐队、舞队。皇帝身着祭服,在庄重的中和韶乐的衬托下,跟随导引

官的恭导登上祭坛。乐奏九章,典仪九程。九项礼仪进行完毕,各神位前所供的贡品分别送

到燔柴炉焚烧,以示送到天上,大典就全部结束了。于是,皇帝回到紫禁城 等待上天的降幅。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这台面中心的“天心石”,也就是皇帝恭读“祝文”的所在石板。它有一

种奇特的声学现象,在这里“读祝”声音特别洪亮,犹如加装了扩音器一般。至今,这声学

现象仍不减当年,您不妨也站在上面试一试,体会一下那神奇的效果。

三、 琉璃门外

我们面前这座建筑

群叫“天库”,它的三座琉璃门砖体均为澄桨石磨砖对缝精心砌筑,顶上覆盖天 青色琉璃瓦。

檐下梁枋斗拱不用木材,全部是琉璃烧制,造型考究,巧夺天工。

四、天库院内

这座圆形院落就是

“天库”,是平时供奉“上天”及诸神位的地方。大典时将神位请上圜丘,平时就供奉在这里。

我们眼前耸立的就是“皇穹宇”大殿。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皇

穹宇大殿是一座圆形单檐的伞形建筑,高17米,直径达19米,高大又十分精巧玲珑。它上

有一个蓝色琉璃屋顶,正面是木雕菱花门窗。建筑饰最高等级的合玺彩画,整体坐落于一座

3米高的圆形汉白玉石须弥座上。登殿台阶中镶嵌着一块巨大的“二龙戏珠”汉白玉浮雕。

双龙一左一右,一升一降,栩栩如生,为古代雕刻佳作。好!让我们沿着东侧石阶登上大殿。

五、皇穹宇大殿

这座大殿以内外两

环大柱承重,各为八根,殿鎏金斗拱向内收缩,承托圆形的天花藻井。藻井中心绘金龙图案,

叫“金龙藻井”,是非常精美的艺术作品,给人庄重祥和的感觉。

殿内正北位有一圆

形石座,踏过九级石阶,在最高位置陈列的金龙神龛内供奉着“皇天上帝”神版,称正位。

殿内东西两侧供奉的清朝前八先皇的神版,这些神位叫做“配位”。它们分别是努尔哈赤、皇

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另外,天库内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分别供奉

着“日月星辰”和“风云雷雨”诸神神位,称“从位”。

六、回音壁、三音

下面,我给您讲一

讲这天库中名列中国四大声学建筑之首的“回音壁”。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两座配殿后面,

面北讲话,虽然相距四、五十米,又有两座配殿相隔,却能够清楚的听到对方的声音,就像

打电话一样,十分有趣。原来,这砖墙弧状的墙体是由坚实的澄浆砖磨砖对缝,精工砌制的。

墙面坚硬光滑,是声波良好的反射体,还有精确的圆弧曲率的作用,因此保证了在墙一端发

出的声波,沿着墙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而且损失又极小,所以能清晰的传到另一端听者的耳

边。

“三音石”是皇穹

宇殿前正前方的第三块石板,如果您站在那块石板的中心,只要用力击掌一次,您就能听到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三次回音。“三音石”也因此而得名。

七、九龙柏

天坛内共有柏树六

万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柏就有四千株,它们是神坛的衬托。我们面前的这株古柏是一

株五百多岁的桧柏。有趣的是它那直立粗大的树干和其它古柏的纹理不同,树干表层沟壑扭

曲形成的造型,犹如九条蟠龙缠绕嬉戏,升降沉浮。这就是传说中的“九龙迎圣”的古迹。

八、成贞门

我们又回到了这条

轴线上,面前这座高大的砖券门名叫成贞门,是圜丘和祈谷坛两坛的分界。好!

现在我们一道穿过这座成贞门,进入天坛的北部——祈谷坛。它是皇帝每年孟春(农历正月)

上辛日举行“祈谷礼”的场所。

九、丹陛桥

告别圜丘坛,我们

走在一条宽阔的大道上,它将两个独立的祭坛连接起来,并组成统一的一条轴线,也是皇帝

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

丹陛桥桥面纵向以

石条划分为左、中、右三条路面。中间最宽的大理石路叫“神路”,是上帝专用的,任何人不

能使用。皇帝只能使用东侧的砖路。西侧的砖路为大臣所用。 这个礼制规定和刚才我们看到

棂星门是完全一致的。走出一段路,我们会想到这分明是一条大道,为什么叫做“桥”呢?

首先,它比两侧地平面平均高出四米,在前面的大道下边有一条券洞式的通道,是让牛羊从

那里通过。它们将被赶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杀,然后制成祭祀供品。这个通道也被人

叫做“鬼门关”。

说话间我们已经走

出了一大段路程,您是否感觉到这条大道北高南低?您不妨回头望望走过的路,这种感觉就

更加明显了。沿路向北走,在古柏的簇拥下,使您步步登高,不断向上,一步一步向天庭走

去。

十、具服台

现在您看到的这座

石台叫“具服台”,也叫更衣台。它的面积25米见方,据说在“祈谷礼”大典前,皇帝就早

早来到这里等待。届时,具服台上临时支搭一方形黄段子的屋帐,俗称“小金殿”。皇帝步入

屋帐,脱去身上明黄色的龙袍,换上专用的天青色祭服,洗手恭候大典开始。典礼结束仍步

行回到这里,更衣后起驾回宫。

十一、祈年门

我们来到了祈年门,

透过祈年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祈谷坛的中心建筑——祈年殿。好!请随我走进门内稍停一

下,听我给您介绍一下祈谷坛。

祈谷坛是一组庞大

的建筑群,它包括祈年门、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等一系列建筑。我们面前的祈年殿是

一座宏伟而极富中国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屋顶覆盖着象征“天”

的蓝色琉璃瓦,层层收缩。檐下木结构均饰以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其门窗采用菱花图案,

高贵庄重。下为三层圆形汉白玉精雕的石基座,层层向下,向外展开,看上去上下形状统一

而富于变化,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我们自上而下的欣赏,使人感觉宏伟壮丽、神圣

庄重;自下向上看去又给您层层旋转、上升腾飞之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祈年殿的光

辉形象已成为古都北京的象征。祈谷坛的环境给人以上届的氛围,难怪天坛英文译名的意思

为“天上的庙宇”、“上帝的宫殿”。

十二、祈年殿前

之上,是古人对“天”的美好想象。另外,石基座各层台面的朝南方位都陈列有铜制香炉,

典礼开始时在炉内燃烧起檀香木块,一时香烟升起,异香四溢,正可谓“千尺炉烟天外转,

不是天宫四天宫”。

十三、祈年殿上

登上这汉白玉高坛,

我们终于踏上了上帝的宫殿——祈年殿。请您走近些,我们来瞻仰一下这神圣宝殿的内景。

大殿殿顶凿井满饰龙凤和玺彩画。青绿为底,飞金走彩,富丽堂皇。整个建筑斗拱支架,卯

榫叠插,堪称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杰作。

承托这三层巨大屋

顶重量的是殿内的28根大柱。中间四根高19.2米,叫“龙井柱”,代表四季春、夏、秋、冬;

在龙井柱外围是12根金柱,代表一年的12个月;最外围与门窗相连接的12根檐柱,代表一

日的12个时辰;外围两层大柱共24根,象征农历的24节气;殿内的28根大柱则代表28

星宿。您看,殿内的结构充满着对“天”的认识和寓意。

我们再注意一下大

殿地面的中心,那里有一块直径为88.5厘米的圆形大理石。这块石板上有清晰的天然墨色纹

理。珍贵的是这纹理竟和殿顶藻井中心的“龙凤呈祥”浮雕图案相同。这一为人工雕刻,一

为天然形成,一上一下垂直相对,相映成趣,是镇殿之宝。

让我们把视线移到

殿内的陈设上来。这是按照清代咸丰年间的历史原貌来进行恢复的。殿内正面的雕龙宝座上

供奉的是满汉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后护金龙屏风。两旁石台上奉安的是清朝前八代皇

帝的神牌。以先祖先黄配祀上帝,用以强调“敬天法祖”的思想。神版前是供桌,上面陈列

着古代的祭器,里面装有各种祭品,案前的木匣里还陈放着一头小牛犊,所陈供品十分丰盛。

祈谷大典是在农历

正月上辛日清晨进行,那时天还没亮,神坛内外点燃坛灯用以照明,殿内则更是灯火辉煌,

烛光摇曳,隆重而又神秘。

大殿开始时,207

名乐舞生列队殿外月台上,霎时鼓瑟齐奏,钟磬齐鸣,八佾起舞,韶乐中和。在典雅祥和的

氛围中,皇帝身着蓝色祭服,恭谦诚肃的步入神殿,向皇天上帝和列祖列宗行“三跪九叩”

的大礼,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然后将所有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侧

的燔柴炉和铁燎炉内焚烧,以示送上天庭。大典完毕,皇帝起驾回宫。

好!祈年殿是我们

欣赏古坛神韵的高潮,也是这次天坛游览的尾声。下面,我们将沿着一条长300米的长廊走

向公园东大门。

十四、长廊

这条长廊自东至西

共有七十二间,是将宰杀牺牲的宰牲亭以及制作祭品的神橱连接起来的运输通道,用以保持

祭品的清洁,不被风沙雨雪所污。

好!参观到此结束

了,让我再一次感谢您的光临,并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和朋友。欢迎再次光临,

祝您一路平安!

篇五:北京天坛故宫英语导游词大全

北京

天坛故宫英语导游词大全

北京天坛导游词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

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

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

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

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而

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筑艺术

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

2.85米的圆形须

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

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

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

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

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

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

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

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

以听

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

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

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

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

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好,回到正题,现

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

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

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

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

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讲完了,而它还有一个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

祈谷坛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

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

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

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道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暂且不管他们怎么定论了。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相关文章

  • 北京天坛导游词
  • 北京天坛导游词 北京天坛导游词 大家好: 我是北京天坛导游--刘雪琪,大家可以叫我刘导.今天我将陪同大家观光游览北京天坛. 我们现在看见的就是天坛.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祷丰收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天坛东西长1700米 ...查看


  • 河南济源王屋山风景区导游词(四)
  • 河南济源王屋山风景区导游词(四) 天坛神路总长 3800多社,如沿天坛神路石阶登山,大小庙宇如金丝串珠,经瘦龙岭,转十八盘,渡仙人桥,攀紫金崖,方可到达极顶. 天坛索道总投资1200余万元,天1999年5月1日竣工,全长1500米,共计10 ...查看


  • 2016年北京导游考试[导游服务能力]考试大纲
  • 2016年北京导游考试<导游服务能力>考试大纲 2016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已公布,圣才学习网特整理了"科目五<导游服务能力>大纲(北京)",更多导游考试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圣才学习网导游考 ...查看


  • 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抓住机遇实现突破
  • 自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迎奥运为契机,全面实施"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的战略构想.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挖掘.利用和保护天坛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名园的作用上 ...查看


  • 北京市2016年导游考试(面试)要求及考试内容
  • 北京市2016年导游考试(面试)要求及考试内容 一.考试目的 "导游服务能力"的考试,根据导游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室内模拟考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现场考试. 现场考试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语言表达:考察 ...查看


  • 北京天坛法语导游词
  • 北京天坛法语导游词 Le Temple du Ciel à Beijing Fondé dans la première moitié du XVe siècle, le Temple du ciel forme un ensemble m ...查看


  • 2015导游证考纲
  • 北京地区2015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 考试大纲 2015年北京市导游员资格考试,普通话为笔试机考,外语类为笔试机考和口试机考两部分.上机考试含导游理论知识和导游服务能力两项内容.口试含景点讲解与听力.表达能力两项内容. 一.考试目的 (一)导 ...查看


  • 重庆人民大礼堂导游词
  • 重庆人民大礼堂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就站在大礼堂外的广场上,请大家顺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就是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了,它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同时还是新中国 ...查看


  • 2016北京导游考试大纲
  • 2016北京导游考试 科目1-科目5 大纲 科目一:<政策与法律法规>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根本制度.根本任务.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办法等的了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