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肾上腺素药
本类药物系指激动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其中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麻黄碱及一些合成药如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等。其主要作用为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散大瞳孔、舒张支气管、弛缓胃肠肌、加速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等,临床上主要用为升压药、平喘药、治鼻充血药等。
拟肾上腺素属于胺类,按化学结构分类可分为苯乙胺类和苯异丙胺类。 拟肾上腺素药基本结构:
拟肾上腺素药结构和性质:
1、常用的拟肾上腺素药都有一个苯环和氨基侧链的基本结构:
2、酚羟基的存在一般使作用增强,但在体内易代谢而作用时间缩短。
如含二个酚羟基的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较含一个酚羟基的间羟胺的作用增强;而不含酚羟基的麻黄碱的作用强度仅为含两个酚羟基的肾上腺素的1/100,但作用时间则比后者长7倍,并可口服给药。即外周作用减弱,中枢作用加强。
3、氨基侧链的β-碳上的醇羟基对活性的影响表现在立体异构体间的差别。 左旋体手性β-碳原子都是R 构型,其活性明显高于右旋体,β受体效应尤为显著。如异丙肾上腺素左旋体的β2受体效应(支气管扩张作用)比右旋体强800倍;再如麻黄碱四个光学异构体中只有(-)(1R ,2S )-麻黄碱的活性最强,其具有醇羟基的碳原子是R 构型。
4、氨基侧链的α-碳上引入甲基时,则肾上腺素受体激动作用减弱,中枢兴奋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从而发挥促进递质释放的作用,如间羟胺和麻黄碱。若引入其它烷基则活性降低或消失。
5、氨基上有无取代基及取代基的大小对α和β受体的选择有影响。
无取代基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为α受体效应,对β受体作用微弱;甲基取代的肾上腺素,α和β受体都有作用;异丙基取代的异丙肾上腺素则主要为β受体效应,α受体作用极弱。由此可见氨基上随着取代基的增大,α受体效应减弱,β受体效应增强。
拟肾上腺素药的体内代谢主要由两种酶所催化。一种是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催化3位酚羟基的甲基化;一种是单胺氧化酶(MAO),催化氧化脱胺反应。
外源性肾上腺素和体内肾上腺素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在体内很快被肝脏和其它组织的COMT 催化形成间甲肾上腺素,再被MAO 催化形成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其代谢产物最后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经肾脏排出体外。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与肾上腺素相似。
异丙肾上腺素可被肝,肺等组织的COMT 催化,使3-酚羟基甲基化,而MAO 对其作用较弱。最后以硫酸结合的甲基代谢产物经肾排出。
拟肾上腺素例子:
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均有较强的激动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的急救、支气管哮喘等
去甲肾上腺素:于各种休克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为β受体激动剂。用于支气管哮喘,以及传导阻滞、心肌梗死后的心源性抗休克和败血性休克等
盐酸多巴胺 :为α和β受体激动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用于各种类型休克
盐酸多巴酚丁胺:心源性抗休克
麻黄碱属于苯异丙胺类药物,化学结构较稳定,不易被COMT 和MAO 所代谢,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出。麻黄碱是一种生物碱。存在于多种麻黄属植物中,中草药麻黄的主要成分。无色挥发性液体。
分子式:C10H15NO
分子量:165.23
挥发性: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分子量较小,具有挥发性。
碱性: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仲胺生物碱,碱性较强。由于伪麻黄碱的共轭酸与C2-OH 形成分子内氢键稳定性大于麻黄碱,所以伪麻黄碱的碱性强于麻黄碱。 溶解性:由于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分子较小,其溶解性与一般生物碱不完全相同,既可溶于水,又可溶于氯仿,但伪麻黄碱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麻黄碱小。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形成盐以后的溶解性能也不完全相同,如草酸麻黄碱难溶于水,
而草酸伪麻黄碱易溶于水;中华医学学习网|
收集整理盐酸麻黄碱不溶于氯仿,
而盐酸伪麻黄碱可溶于氯仿。
含麻黄碱的药物:
(1R, 2S )-2-甲氨基-苯丙烷-1-醇盐酸盐,又名麻黄素
性质:
(1)游离碱碱性较强
(2)分子中不含儿茶酚结构,性质较稳定
(3)冰毒原料,《麻黄素管理办法》
(4)四个光学异构体
上图为其光学异构体
其中仅(-)(1R, 2S ) 麻黄碱活性最强。
用途:混合作用型药物,对α和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用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反应、低血压等。具有中枢不良反应。
性质
1、具有α-氨基β-羟基的特征反应(β-羟基易被氧化)
——被KMnO4和铁氰化钾氧化生成苯甲醛和甲胺,前者有苦杏仁特殊气味,后者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具有氨基醇结构的共同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可与铜离子形成配合物,溶于
乙醚呈紫红色。
麻黄素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强。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使精神振奋;可缩短巴比妥类催眠时间,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2.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对心脏的作用: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2)对血管的作用: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3)对血压的影响: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其升压作用缓慢而持久。
3. 平滑肌的影响:(1)对支气管平滑肌的影响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2)对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影响麻黄碱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可使排尿次数减少,足够量产生尿潴留,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
[毒性]:
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也可引起意外的心律紊乱。大剂量抑制心脏. 麻黄碱对多种动物的最小致死量50-540MLD (MG/KG)
[毒理]:
麻黄碱为中药麻黄中提取的生物碱。其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但中枢兴奋作用更强,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过量引起中毒。
拟肾上腺素药
本类药物系指激动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其中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麻黄碱及一些合成药如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等。其主要作用为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散大瞳孔、舒张支气管、弛缓胃肠肌、加速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等,临床上主要用为升压药、平喘药、治鼻充血药等。
拟肾上腺素属于胺类,按化学结构分类可分为苯乙胺类和苯异丙胺类。 拟肾上腺素药基本结构:
拟肾上腺素药结构和性质:
1、常用的拟肾上腺素药都有一个苯环和氨基侧链的基本结构:
2、酚羟基的存在一般使作用增强,但在体内易代谢而作用时间缩短。
如含二个酚羟基的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较含一个酚羟基的间羟胺的作用增强;而不含酚羟基的麻黄碱的作用强度仅为含两个酚羟基的肾上腺素的1/100,但作用时间则比后者长7倍,并可口服给药。即外周作用减弱,中枢作用加强。
3、氨基侧链的β-碳上的醇羟基对活性的影响表现在立体异构体间的差别。 左旋体手性β-碳原子都是R 构型,其活性明显高于右旋体,β受体效应尤为显著。如异丙肾上腺素左旋体的β2受体效应(支气管扩张作用)比右旋体强800倍;再如麻黄碱四个光学异构体中只有(-)(1R ,2S )-麻黄碱的活性最强,其具有醇羟基的碳原子是R 构型。
4、氨基侧链的α-碳上引入甲基时,则肾上腺素受体激动作用减弱,中枢兴奋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从而发挥促进递质释放的作用,如间羟胺和麻黄碱。若引入其它烷基则活性降低或消失。
5、氨基上有无取代基及取代基的大小对α和β受体的选择有影响。
无取代基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为α受体效应,对β受体作用微弱;甲基取代的肾上腺素,α和β受体都有作用;异丙基取代的异丙肾上腺素则主要为β受体效应,α受体作用极弱。由此可见氨基上随着取代基的增大,α受体效应减弱,β受体效应增强。
拟肾上腺素药的体内代谢主要由两种酶所催化。一种是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催化3位酚羟基的甲基化;一种是单胺氧化酶(MAO),催化氧化脱胺反应。
外源性肾上腺素和体内肾上腺素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在体内很快被肝脏和其它组织的COMT 催化形成间甲肾上腺素,再被MAO 催化形成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其代谢产物最后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经肾脏排出体外。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与肾上腺素相似。
异丙肾上腺素可被肝,肺等组织的COMT 催化,使3-酚羟基甲基化,而MAO 对其作用较弱。最后以硫酸结合的甲基代谢产物经肾排出。
拟肾上腺素例子:
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均有较强的激动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的急救、支气管哮喘等
去甲肾上腺素:于各种休克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为β受体激动剂。用于支气管哮喘,以及传导阻滞、心肌梗死后的心源性抗休克和败血性休克等
盐酸多巴胺 :为α和β受体激动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用于各种类型休克
盐酸多巴酚丁胺:心源性抗休克
麻黄碱属于苯异丙胺类药物,化学结构较稳定,不易被COMT 和MAO 所代谢,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出。麻黄碱是一种生物碱。存在于多种麻黄属植物中,中草药麻黄的主要成分。无色挥发性液体。
分子式:C10H15NO
分子量:165.23
挥发性: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分子量较小,具有挥发性。
碱性: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仲胺生物碱,碱性较强。由于伪麻黄碱的共轭酸与C2-OH 形成分子内氢键稳定性大于麻黄碱,所以伪麻黄碱的碱性强于麻黄碱。 溶解性:由于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分子较小,其溶解性与一般生物碱不完全相同,既可溶于水,又可溶于氯仿,但伪麻黄碱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麻黄碱小。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形成盐以后的溶解性能也不完全相同,如草酸麻黄碱难溶于水,
而草酸伪麻黄碱易溶于水;中华医学学习网|
收集整理盐酸麻黄碱不溶于氯仿,
而盐酸伪麻黄碱可溶于氯仿。
含麻黄碱的药物:
(1R, 2S )-2-甲氨基-苯丙烷-1-醇盐酸盐,又名麻黄素
性质:
(1)游离碱碱性较强
(2)分子中不含儿茶酚结构,性质较稳定
(3)冰毒原料,《麻黄素管理办法》
(4)四个光学异构体
上图为其光学异构体
其中仅(-)(1R, 2S ) 麻黄碱活性最强。
用途:混合作用型药物,对α和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用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反应、低血压等。具有中枢不良反应。
性质
1、具有α-氨基β-羟基的特征反应(β-羟基易被氧化)
——被KMnO4和铁氰化钾氧化生成苯甲醛和甲胺,前者有苦杏仁特殊气味,后者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具有氨基醇结构的共同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可与铜离子形成配合物,溶于
乙醚呈紫红色。
麻黄素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强。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使精神振奋;可缩短巴比妥类催眠时间,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2.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对心脏的作用: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2)对血管的作用: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3)对血压的影响: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其升压作用缓慢而持久。
3. 平滑肌的影响:(1)对支气管平滑肌的影响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2)对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影响麻黄碱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可使排尿次数减少,足够量产生尿潴留,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
[毒性]:
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也可引起意外的心律紊乱。大剂量抑制心脏. 麻黄碱对多种动物的最小致死量50-540MLD (MG/KG)
[毒理]:
麻黄碱为中药麻黄中提取的生物碱。其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但中枢兴奋作用更强,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过量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