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拓展阅读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乾

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是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从五七干校回北京。读完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三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门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小学的崇实(今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又拍了一张。

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十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初我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1910-1927)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锯盆锯碗的”。最动人心弘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吱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北京的叫卖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夏天是莲蓬藕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黏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的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菜--剩饭--赏我点儿吃吧”。

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在给自己壮胆。

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个制钱就能买只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 。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在美洲新大陆就见不到。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

﹐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藕与莼菜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较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书爽利。切成片送入口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时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乌篷船

周作人

子荣君:①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

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殇,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筋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左亻右上采之上部右下冉)山下,本来可以给你绍介,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①于荣,是周作人的笔名,始用于1923年8月26日《晨报副刊》发表的《医院的阶陛》一文。以后,1923年、1925年均用过此笔名,在本文之后,1927年9、10月所作《诅咒》、《功臣》等文中,也用过“子荣”的笔名。一说“于荣”此笔名系从周作人在日本时的恋人“乾荣子”的名字点化而来。

本文收信人与写信人是同一人,可以看作是作者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摘自: 1926年11月作,选自《泽泻集》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望 大 陆 于佑任 (1962年)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乾

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是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从五七干校回北京。读完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三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门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小学的崇实(今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又拍了一张。

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十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初我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1910-1927)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锯盆锯碗的”。最动人心弘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吱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北京的叫卖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夏天是莲蓬藕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黏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的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菜--剩饭--赏我点儿吃吧”。

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在给自己壮胆。

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个制钱就能买只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 。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在美洲新大陆就见不到。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

﹐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藕与莼菜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较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书爽利。切成片送入口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时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乌篷船

周作人

子荣君:①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

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殇,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筋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左亻右上采之上部右下冉)山下,本来可以给你绍介,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①于荣,是周作人的笔名,始用于1923年8月26日《晨报副刊》发表的《医院的阶陛》一文。以后,1923年、1925年均用过此笔名,在本文之后,1927年9、10月所作《诅咒》、《功臣》等文中,也用过“子荣”的笔名。一说“于荣”此笔名系从周作人在日本时的恋人“乾荣子”的名字点化而来。

本文收信人与写信人是同一人,可以看作是作者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摘自: 1926年11月作,选自《泽泻集》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望 大 陆 于佑任 (1962年)


相关文章

  • 枣核导学案
  • 五河县"三为主"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散步 学习目标: 教学思路 学生纠错 1.通过读,抓住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感受课文表达的 浓浓的亲情. 2.欣赏.品读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学习重.难点: 1.重 ...查看


  • 语文六年级上北京版[枣核]同步练习1
  • 语文六年级上北京版1.2<枣核> 练习测试之二 基础知识 一.选出下列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萧乾 A.gān B.qǐ C.qián D.qán 答( ) 2.蹊跷 A.qīqiāo B.qīqiào C ...查看


  • (36)[转载]如何叙事(三)设置好线索
  • [转载]如何叙事(三)设置好线索 (2014-03-07 22:38:41)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如何叙事(三)设置好线索作者:叶志聪 一.什么是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下地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 ...查看


  • 玉石雕刻专业入门,工具介绍与使用(下)
  • 上篇"玉石雕刻专业入门,工具介绍与使用(中)",我们介绍到了雕刻常用工具:喇叭棒.圆枣核.尖枣核.圆球,并视频演示了喇叭棒打坯和圆枣核搪面的使用方法. 今天我们继续,就再来讲上一些,主要是雕刻中频率不高,但却是很难找到替 ...查看


  • 枣核备课公开课
  • <枣核>教案 班级:七(9)班 执教者 商乃勇 时间:2016年6月13日 研究课题:浅文深教,咬文嚼字悟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2.通过品味文中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 ...查看


  • 编导故事创作技巧
  • 故事创作技巧 一.悬念法 故事要写得曲折生动,吸引读者,巧设悬念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所谓悬念,是指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中提出问题,摆出矛盾,或设置疑团,目的在于由此而引起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关注,或对于矛盾冲突发展前景的关注,产生一种急欲知 ...查看


  • "黑黝黝.枣核.模棱两可"该怎么读?
  • 常听有人念错以上三个词语,尤其是"黑黝黝",某些资料甚至小学语文课本中还特地注明"黑黝黝"的读音为"黑黝黝(yǒu)". "黑黝黝"的正确读音应该是" ...查看


  • 第一○课枣核教案
  • 一 用朴实的语言表现人物深沉的感情 二 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预习提示 萧乾,1910年生,作家.翻译家.记者. 作者由几枚枣核引出一番叙述,表现一位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的深切思恋.先 边读边查字典,读准下列字音:蹊.跷.掐.嫣.倘.拗. ...查看


  • 阜阳市颍东区2014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卷(2)
  • 阜阳市颍东区2014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卷(2) 命题:仇学亮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和准考证号. 2. 本套试卷卷面书写5分 第Ⅰ卷:公共知识(20分) 第Ⅱ卷:专业知识(75分) 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