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及其他文章、通信中,都谈到尊师及为师的道理,于今读之,仍能从中受到教益。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曾与钱玄同诸人就教于章太炎先生,攻文字训诂之学。鲁迅对这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是很尊敬的。这种尊敬是建立在对业师的道德文章的深刻认识和正确评价的基础上的。他对章太炎一生功过是非的论述,似可作盖棺之论,不妨摘抄如下:“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学术上还要大……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放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举世也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鲁迅评价他的老师时,采取的同样是他知人论世时所奉行的“取其大而略其小”的原则,即看大节,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显然是合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鲁迅还不止一次地提到章太炎待弟子与朋友和蔼可亲,断无居功自傲之态。师谦弟子敬,这恐怕是鲁迅虔诚地表示过永远对太炎先生“执弟子礼”的原因吧!
但是,鲁迅先生又不赞成盲目地崇拜师长或家长,更坚决反对愚忠愚孝。这是和他一贯反对封建旧传统、旧礼教分不开的。他曾说:“古人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判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师长言行悖谬,已失楷模风范,不配为人师表,学生当然可以不敬或敬而远之。盲目崇师决不是真正的尊师。好的老师总是欢迎学生超过自己。鲁迅先生反对坑害“非罪而遭冤”的老师,不仅说明他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更主要的是他认为那样做,无异于助纣为虐,是属于道德沦丧、品质恶劣之辈。“文革”中,打骂、刑讯教师者大有人在,更不必说乘机下石者了。所幸者,这惨痛的一页已翻过,被扭曲变形的师生关系逐步恢复正常,尊师爱生之风又回到校园。
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教师喜欢“听话”的学生,这是常情常理,原也无可厚非,但这话必须有科学道理,符合生活逻辑和青少年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可惜的是,有些家长或师长说的话并没有多少是真理,仅仅靠权威强制孩子们服从;更有甚者,干脆以训斥或体罚取代教育,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方面,我们更应向鲁迅先生学习。
鲁迅先生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及其他文章、通信中,都谈到尊师及为师的道理,于今读之,仍能从中受到教益。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曾与钱玄同诸人就教于章太炎先生,攻文字训诂之学。鲁迅对这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是很尊敬的。这种尊敬是建立在对业师的道德文章的深刻认识和正确评价的基础上的。他对章太炎一生功过是非的论述,似可作盖棺之论,不妨摘抄如下:“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学术上还要大……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放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举世也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鲁迅评价他的老师时,采取的同样是他知人论世时所奉行的“取其大而略其小”的原则,即看大节,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显然是合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鲁迅还不止一次地提到章太炎待弟子与朋友和蔼可亲,断无居功自傲之态。师谦弟子敬,这恐怕是鲁迅虔诚地表示过永远对太炎先生“执弟子礼”的原因吧!
但是,鲁迅先生又不赞成盲目地崇拜师长或家长,更坚决反对愚忠愚孝。这是和他一贯反对封建旧传统、旧礼教分不开的。他曾说:“古人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判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师长言行悖谬,已失楷模风范,不配为人师表,学生当然可以不敬或敬而远之。盲目崇师决不是真正的尊师。好的老师总是欢迎学生超过自己。鲁迅先生反对坑害“非罪而遭冤”的老师,不仅说明他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更主要的是他认为那样做,无异于助纣为虐,是属于道德沦丧、品质恶劣之辈。“文革”中,打骂、刑讯教师者大有人在,更不必说乘机下石者了。所幸者,这惨痛的一页已翻过,被扭曲变形的师生关系逐步恢复正常,尊师爱生之风又回到校园。
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教师喜欢“听话”的学生,这是常情常理,原也无可厚非,但这话必须有科学道理,符合生活逻辑和青少年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可惜的是,有些家长或师长说的话并没有多少是真理,仅仅靠权威强制孩子们服从;更有甚者,干脆以训斥或体罚取代教育,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方面,我们更应向鲁迅先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