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的花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借助资料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2、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
1.欣赏有关花的诗句,名言。
梅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牡丹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对联:
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刚心气节高万卉
华贵秀姿压群芳
师:从中感受到什么?(梅花 牡丹)
2.介绍资料。中国是个花的国度,尽花的品种就有3万多种。从古至今人们赏花,爱花,赋予花不同的品格。今天来认识22.中国的花 读课题质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一读想:本文写了哪几种花?哪些是详写,哪是略写?(大声读)
二读想:其它几段的内容?(默读概括)
三读画出中心句。(浏览)这些花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
2.分段并概括中心思想。(说出方法)
3.五六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丰富全文,升华主题)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学习生字。复习拼音、组词、找出难认的易错的字、指导书写(按笔顺规则写,看清结构)描一写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中国人向来就有种花爱花的情结,让我们走进梅花。
二、学习梅花。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可以质疑。
句子1.梅花是中国的特产,有各种各样的品种。
介绍资料: 梅花相传到现在,已是花繁品茂,主要分为两种,一为花梅、一为果梅。
花梅:以观赏为目的,经陈俊愉教授研究,1962年时已有231个品种,而且还在不断创新中,按其生长姿态分有直脚梅类、杏梅类、照水梅类、龙游梅类;按花型花色分,有宫粉型、红梅型、玉蝶型、朱砂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其中宫粉型梅最为普遍,品种最多。玉蝶型别有风韵,绿萼型香味最浓,尤以成都的“金钱绿萼”为好。
果梅:主要采其果实即梅子食用,花较小,可分青梅、白梅、花梅、乌梅等。台湾地区梅花分布以嘉义县梅山乡梅花最著名、南投县栽植之梅树,以采摘青梅,制成各类梅子畅销各地。
梅是我国的特产。她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的山地。大约6000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3000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脯梅”、“元梅”已有2150年的历史。公元前2世纪引种到了朝鲜,8世纪便引种到了日本。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有有志之士在栽培研究。连欧美的友人也开始接受梅花精神,盛赞蜡梅的香味是“冬天的甜蜜”。
梅花又名“五福花”,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以一种鲜花来寓喻某种情怀,这在文明民族中是一种共有的现象。但用梅花来寄托多种情思,这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
“岁寒三友”松、竹、梅、
资料链接: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也合称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人们也常常用它们来比喻人的人品高贵有德,不随波逐流。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松,四季长青,是永恒的象征。
竹,温文尔雅,生命弹力、长寿的象征。
梅,是高洁的象征,
“四君子”梅、兰、竹、菊
资料链接:号称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
梅: 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 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 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 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花中四君子”因其本身习性而被赋予不同的人格魅力。
色淡香清、象征谦谦君子的是兰;
不与群芳争艳,金秋绽放、恬然自处的是菊;
修长挺拔、清雅高格的是竹;
迎寒而开、傲霜斗雪的是梅。
总结:由此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板书,梅花 不畏严寒
三、学习牡丹。牡丹有个动人的传说,读文后复述。
四、比较两段构段的异同。
同:围绕中心句写、用典
异:用典不同。一个是诗句,封号,一个是神话传说
分组边读边比较
五、交流市花的资料。填空。
北京------( 月季、菊花 )
上海------( 白玉兰)
广州------(红棉 )
南京-----( 梅花 )
洛阳-----( 牡丹 )
昆明-----( 山茶 )
武汉-----( 梅花 )......
六、回忆生活中出现的花。花店,节日生日送花,干花,用花泡脚......
师:俗话说爱花还需人来种,现在养花的人越来越多。
介绍参观磨山的梅园,樱花园
齐读:逢年过节,生日聚会,给亲朋好友送上一束鲜花,表达一份祝福和问候,这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注意体会三个一,排比句,层层深入,体会到什么?(生活条件好了,讲究生活质量,追求美丽)
七、总结全文。
赞叹:这些花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
交流花的品格。
22 中国花
爱花: 梅花:不畏严寒 牡丹:刚直不阿
23 养 花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3、能从课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中心的。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以及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本课
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板书:13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
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 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
24 梅 花 魂
知识与技能: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策略与方法:整体感知内容,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课后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全班齐背古诗《梅花》。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师:“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是一种植物,它的精神是什么?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文本 。
二、初读课文,扫出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哪几件事?
3、讨论、交流。
第一件事: 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
第二件事 : 特别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 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 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件事 : 临别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四、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 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 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语句来品读。
2、 如果你有感受,就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把感受传递给别人。
3、 谁愿意把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根据学生读的,重点理解以下语句:(课件出示)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比较句子:
“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珍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理解"清白""玷污"
b、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
b、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C、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5)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6)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7)“小时候,外祖父常常叫我被唐诗宋词,每逢念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外祖父总会落下泪来。
体会:
a、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b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师小结: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
五、感情朗读。
六、延伸拓展
教师导语:“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板书设计:
1、吟诗落泪
2、珍爱梅花图 思念祖国
15、梅花魂 3、不能回国而落泪 爱国之心
4、送墨梅图
5、递梅花手绢
25 菊 和 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菊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移情造景,引入课题
1、出示古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有感情地朗读,知道这首诗是赞美什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也来赞美这坚强秀丽的菊花吧!
3、师:读得真好。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黄巢写的。菊一直受到文人的青睐,我们的课本上就有一篇文质优美的古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学习《菊》
1、在你的印象中,菊花是怎样的?
2、文中是怎样赞美菊花的,读读课文,先把字音读准,再把句子读通。
3、借助图和译文读懂它。
4、学生交流。
三、指导背诵
1、这么美丽的文字想不想把它背下一步来。
2、谁愿意用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指名背诵。
四、小结:我们领悟到人们之所以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更在于它不怕寒冷的坚强品格。
五、课外拓展:
1、古往今来,赞美菊花的文章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美文。
2、有感情地朗读片断。
六、总结:
1、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语言赞美了菊花,你还知道哪些植物被称为君子吗?
2、今天我们用读古文,议疑难,说意思,背古文,悟品格的方法学习了《菊》,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诗歌,散文,人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莲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文字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莲》。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莲的图片。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欣赏它
2、本文是怎么来介绍莲的呢?先听老师来读一遍。
3、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吗?
二、学习古文
1、读。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古文的?
2、学生自学。
3、质疑问难。在字词上还有什么问题吗?
4、交流文意。指导朗读和背诵。
师:这篇文章从名字,种植,开花的季节,荷叶及茎,实等几方面介绍了莲花,下面我们来试着背一背。
三、拓展阅读。
1、中国人特别喜爱莲花,给它取了很多名字。如莲花仙子,水中芙蓉。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写的莲的诗句。
2、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莲的知识。
四、总结。
五、作业:完成课后的题目。
板书:
25 菊和莲
读古文,议疑难,说意思,背古文,悟品格
知识与能力:
1、学会6个生字。
2、学习课文,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和本性,知道莲的花,叶,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过程与方法:
学会借助注释,自读,自议。
教学重点:感爱文言文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本案设计以“欣赏一组画、走进一个人、学习一首诗、了解一段史、感悟一片情、习得一种法、爱上一门课”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本身意象,深层意境,从而拉近与古诗的距离,与诗人的距离,在声声朗读吟诵之中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 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 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 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 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 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
(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 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22 中国的花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借助资料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2、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
1.欣赏有关花的诗句,名言。
梅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牡丹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对联:
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刚心气节高万卉
华贵秀姿压群芳
师:从中感受到什么?(梅花 牡丹)
2.介绍资料。中国是个花的国度,尽花的品种就有3万多种。从古至今人们赏花,爱花,赋予花不同的品格。今天来认识22.中国的花 读课题质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一读想:本文写了哪几种花?哪些是详写,哪是略写?(大声读)
二读想:其它几段的内容?(默读概括)
三读画出中心句。(浏览)这些花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
2.分段并概括中心思想。(说出方法)
3.五六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丰富全文,升华主题)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学习生字。复习拼音、组词、找出难认的易错的字、指导书写(按笔顺规则写,看清结构)描一写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中国人向来就有种花爱花的情结,让我们走进梅花。
二、学习梅花。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可以质疑。
句子1.梅花是中国的特产,有各种各样的品种。
介绍资料: 梅花相传到现在,已是花繁品茂,主要分为两种,一为花梅、一为果梅。
花梅:以观赏为目的,经陈俊愉教授研究,1962年时已有231个品种,而且还在不断创新中,按其生长姿态分有直脚梅类、杏梅类、照水梅类、龙游梅类;按花型花色分,有宫粉型、红梅型、玉蝶型、朱砂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其中宫粉型梅最为普遍,品种最多。玉蝶型别有风韵,绿萼型香味最浓,尤以成都的“金钱绿萼”为好。
果梅:主要采其果实即梅子食用,花较小,可分青梅、白梅、花梅、乌梅等。台湾地区梅花分布以嘉义县梅山乡梅花最著名、南投县栽植之梅树,以采摘青梅,制成各类梅子畅销各地。
梅是我国的特产。她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的山地。大约6000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3000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脯梅”、“元梅”已有2150年的历史。公元前2世纪引种到了朝鲜,8世纪便引种到了日本。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有有志之士在栽培研究。连欧美的友人也开始接受梅花精神,盛赞蜡梅的香味是“冬天的甜蜜”。
梅花又名“五福花”,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以一种鲜花来寓喻某种情怀,这在文明民族中是一种共有的现象。但用梅花来寄托多种情思,这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
“岁寒三友”松、竹、梅、
资料链接: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也合称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人们也常常用它们来比喻人的人品高贵有德,不随波逐流。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松,四季长青,是永恒的象征。
竹,温文尔雅,生命弹力、长寿的象征。
梅,是高洁的象征,
“四君子”梅、兰、竹、菊
资料链接:号称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
梅: 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 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 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 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花中四君子”因其本身习性而被赋予不同的人格魅力。
色淡香清、象征谦谦君子的是兰;
不与群芳争艳,金秋绽放、恬然自处的是菊;
修长挺拔、清雅高格的是竹;
迎寒而开、傲霜斗雪的是梅。
总结:由此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板书,梅花 不畏严寒
三、学习牡丹。牡丹有个动人的传说,读文后复述。
四、比较两段构段的异同。
同:围绕中心句写、用典
异:用典不同。一个是诗句,封号,一个是神话传说
分组边读边比较
五、交流市花的资料。填空。
北京------( 月季、菊花 )
上海------( 白玉兰)
广州------(红棉 )
南京-----( 梅花 )
洛阳-----( 牡丹 )
昆明-----( 山茶 )
武汉-----( 梅花 )......
六、回忆生活中出现的花。花店,节日生日送花,干花,用花泡脚......
师:俗话说爱花还需人来种,现在养花的人越来越多。
介绍参观磨山的梅园,樱花园
齐读:逢年过节,生日聚会,给亲朋好友送上一束鲜花,表达一份祝福和问候,这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注意体会三个一,排比句,层层深入,体会到什么?(生活条件好了,讲究生活质量,追求美丽)
七、总结全文。
赞叹:这些花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
交流花的品格。
22 中国花
爱花: 梅花:不畏严寒 牡丹:刚直不阿
23 养 花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3、能从课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中心的。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以及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本课
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板书:13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
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 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
24 梅 花 魂
知识与技能: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策略与方法:整体感知内容,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课后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全班齐背古诗《梅花》。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师:“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是一种植物,它的精神是什么?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文本 。
二、初读课文,扫出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哪几件事?
3、讨论、交流。
第一件事: 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
第二件事 : 特别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 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 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件事 : 临别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四、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 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 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语句来品读。
2、 如果你有感受,就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把感受传递给别人。
3、 谁愿意把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根据学生读的,重点理解以下语句:(课件出示)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比较句子:
“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珍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理解"清白""玷污"
b、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
b、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C、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5)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6)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7)“小时候,外祖父常常叫我被唐诗宋词,每逢念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外祖父总会落下泪来。
体会:
a、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b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师小结: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
五、感情朗读。
六、延伸拓展
教师导语:“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板书设计:
1、吟诗落泪
2、珍爱梅花图 思念祖国
15、梅花魂 3、不能回国而落泪 爱国之心
4、送墨梅图
5、递梅花手绢
25 菊 和 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菊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移情造景,引入课题
1、出示古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有感情地朗读,知道这首诗是赞美什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也来赞美这坚强秀丽的菊花吧!
3、师:读得真好。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黄巢写的。菊一直受到文人的青睐,我们的课本上就有一篇文质优美的古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学习《菊》
1、在你的印象中,菊花是怎样的?
2、文中是怎样赞美菊花的,读读课文,先把字音读准,再把句子读通。
3、借助图和译文读懂它。
4、学生交流。
三、指导背诵
1、这么美丽的文字想不想把它背下一步来。
2、谁愿意用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指名背诵。
四、小结:我们领悟到人们之所以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更在于它不怕寒冷的坚强品格。
五、课外拓展:
1、古往今来,赞美菊花的文章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美文。
2、有感情地朗读片断。
六、总结:
1、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语言赞美了菊花,你还知道哪些植物被称为君子吗?
2、今天我们用读古文,议疑难,说意思,背古文,悟品格的方法学习了《菊》,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诗歌,散文,人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莲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文字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莲》。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莲的图片。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欣赏它
2、本文是怎么来介绍莲的呢?先听老师来读一遍。
3、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吗?
二、学习古文
1、读。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古文的?
2、学生自学。
3、质疑问难。在字词上还有什么问题吗?
4、交流文意。指导朗读和背诵。
师:这篇文章从名字,种植,开花的季节,荷叶及茎,实等几方面介绍了莲花,下面我们来试着背一背。
三、拓展阅读。
1、中国人特别喜爱莲花,给它取了很多名字。如莲花仙子,水中芙蓉。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写的莲的诗句。
2、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莲的知识。
四、总结。
五、作业:完成课后的题目。
板书:
25 菊和莲
读古文,议疑难,说意思,背古文,悟品格
知识与能力:
1、学会6个生字。
2、学习课文,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和本性,知道莲的花,叶,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过程与方法:
学会借助注释,自读,自议。
教学重点:感爱文言文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本案设计以“欣赏一组画、走进一个人、学习一首诗、了解一段史、感悟一片情、习得一种法、爱上一门课”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本身意象,深层意境,从而拉近与古诗的距离,与诗人的距离,在声声朗读吟诵之中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 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 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 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 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 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
(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 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