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试问野人家——读苏轼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第二年的初夏,徐州地区久旱逢雨,苏轼心情极好,便乘兴到附近农村转了转,一连写下五首《浣溪沙》,记写农村见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上片三句,苏轼摄取了他在村中所见的三个镜头:枣花落,响缫车,卖黄瓜。枣花很小,其下落的样子,是很难发现的。以“簌簌”这个象声词,来描摹枣花下落时那种纷纷杂杂的景象,是听觉触觉视觉的通感。枣花虽然貌不惊人,色不艳丽,但清香四溢,行走树下,闻花香,观村景,心旷神怡。这是五月的中国北方农村特有的景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代的诗词很多,但写枣花的不多,我孤陋寡闻,苏轼之外,还没有见到别的人写过。以“词”这种形式写农村,是一奇,写农村的枣花,又是一奇,这是前无古人的。苏东坡在丰富词的题材,扩大词的社会内容方面,是作了重大贡献的。
“响缫车”,是从听觉写农村养蚕缫丝的繁忙景象,无论村南还是村北,都在忙忙碌碌,这里面透着农民的喜悦,也透着苏东坡的喜悦。
“卖黄瓜”,是写所见。苏东坡在近观枣花落,远听缫车响,正迷醉于农村的淳美之时,抬眼一望,忽然看见村头古柳下,一个老汉披着蓑衣在吆喝着卖黄瓜。五月的北国,天气干热,见到婆娑的古柳、新鲜的黄瓜,一路奔波的东坡太守,心情的愉快可想而知了。枣花簌簌,缫车声声,再加上卖黄瓜的吆喝声,真是美妙的农村交响曲。
这三个镜头,不是随便摄取的。是苏东坡精心选择的,带有独特性、典型性、代表性的北方农村生活生产画面,因其独特、典型,所以才那么生动感人。善于抓取典型的独特的生活细节,是写诗和作文的制胜之道。
如果说上片写的是苏轼在路过村子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下片则是写的他在村外的一个小小的活动。
大概因为高兴而喝了点酒,又走了这么长的路,日头已经老高了,他困了,渴了,也累了,于是很想喝点茶。到哪里去找呢?有了,村外不是有一户人家嘛,敲门试试?不用问,我想他一定是喝上可口的清茶了。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你说苏太守也该是地委书记一样的官了,怎么就不让人接待呢?不管怎么说,他叫人打个招呼,上级领导来了,下面还不屁颠屁颠,吃喝嫖赌,招待备至?可他偏不,悄没声儿自个儿到农村转悠,他不会是早已精读了马列吧!
敲门试问野人家——读苏轼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第二年的初夏,徐州地区久旱逢雨,苏轼心情极好,便乘兴到附近农村转了转,一连写下五首《浣溪沙》,记写农村见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上片三句,苏轼摄取了他在村中所见的三个镜头:枣花落,响缫车,卖黄瓜。枣花很小,其下落的样子,是很难发现的。以“簌簌”这个象声词,来描摹枣花下落时那种纷纷杂杂的景象,是听觉触觉视觉的通感。枣花虽然貌不惊人,色不艳丽,但清香四溢,行走树下,闻花香,观村景,心旷神怡。这是五月的中国北方农村特有的景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代的诗词很多,但写枣花的不多,我孤陋寡闻,苏轼之外,还没有见到别的人写过。以“词”这种形式写农村,是一奇,写农村的枣花,又是一奇,这是前无古人的。苏东坡在丰富词的题材,扩大词的社会内容方面,是作了重大贡献的。
“响缫车”,是从听觉写农村养蚕缫丝的繁忙景象,无论村南还是村北,都在忙忙碌碌,这里面透着农民的喜悦,也透着苏东坡的喜悦。
“卖黄瓜”,是写所见。苏东坡在近观枣花落,远听缫车响,正迷醉于农村的淳美之时,抬眼一望,忽然看见村头古柳下,一个老汉披着蓑衣在吆喝着卖黄瓜。五月的北国,天气干热,见到婆娑的古柳、新鲜的黄瓜,一路奔波的东坡太守,心情的愉快可想而知了。枣花簌簌,缫车声声,再加上卖黄瓜的吆喝声,真是美妙的农村交响曲。
这三个镜头,不是随便摄取的。是苏东坡精心选择的,带有独特性、典型性、代表性的北方农村生活生产画面,因其独特、典型,所以才那么生动感人。善于抓取典型的独特的生活细节,是写诗和作文的制胜之道。
如果说上片写的是苏轼在路过村子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下片则是写的他在村外的一个小小的活动。
大概因为高兴而喝了点酒,又走了这么长的路,日头已经老高了,他困了,渴了,也累了,于是很想喝点茶。到哪里去找呢?有了,村外不是有一户人家嘛,敲门试试?不用问,我想他一定是喝上可口的清茶了。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你说苏太守也该是地委书记一样的官了,怎么就不让人接待呢?不管怎么说,他叫人打个招呼,上级领导来了,下面还不屁颠屁颠,吃喝嫖赌,招待备至?可他偏不,悄没声儿自个儿到农村转悠,他不会是早已精读了马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