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因为轻质不遂,郁而化火或热病之后余热未消,致心肺阴虚内热,以致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为异常,以口苦小便赤脉象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百脉一宗】百脉指全身血脉,宗本也,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心脏)
【奔豚】一种发作性的疾病,病发时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冲气下降,发作停止,发时痛苦至极,缓解后却如常人。
【胞阻】妊娠下血伴腹痛的病症。
【辟辟】口中干燥。
【不仁】肌肤麻木失去知觉。
【虫行皮中】皮肤中出现痒如有虫爬一样的感觉。
【瘅疟】阳热炽盛,表现为但热不寒的疟病。
【恶露】分娩后阴道流出的余血浊液。
【肺痿】因为咳喘日久不愈,肺气衰微,津液耗伤或上焦阳虚而致的以气短嗑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凤痹】以肌肉麻木和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风气】自然界的气候。或者泛指病邪,因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入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
【风水】因风邪袭表,肺失宣肃,水溢肌肤而致的水肿病,谓之风水。以浮脉、外证骨节疼痛头面眼睑肿甚为主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趺厥】一种足背僵直,行走不利,只能前行,不能后退的疾病。
【肝著】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黄汗】营卫郁滞,湿热交蒸而致的以汗出色黄如柏汁为主症的疾病。
【寒疝】因寒邪凝滞而致的以发作性绕脐冷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肠痉挛的病人。
【狐惑】因湿热内蕴感染虫毒等所引起的眼赤咽喉及外阴溃烂且多兼有狐疑精神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相似。
【梅核气】病人自觉咽中有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对饮食一般无妨碍,还伴有胸闷叹气。
【将息】养息调养的意思。指服药后护理之法。
【脚肿如脱】两脚肿胀,似乎要和身体脱离一样。
【浸淫疮】皮肤病的一种,疮面流黄水,可由一处染及他处。
【痉病】痉病的病位在筋脉,有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急口禁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
【靖言了了】精神安静,语言不乱。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咳嗽上气】以气逆咳喘胸闷憋气甚则不能平卧或喉中痰鸣为特征。
【里急】腹中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
【历节病】肝脾肾精气血亏虚,风寒湿邪流注关节闭阻气血而致的以关节疼痛肿大,甚则僵硬变形不可屈伸为主症的疾病。
【血痹】由气血虚弱,外感风邪血凝于肌肤而引起的肌肤麻木不仁的一种病证。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阴阳俱微】此指营卫气血皆不足。
【阴狐疝】一种阴囊偏大偏小,时上时下的病证,多指患者腹股沟内一侧或两侧有可复性肿块突起。
【阴阳毒】感受疫毒所引起的发斑咽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有阳毒和阴毒两类型,属急性热病范畴。
【溢饮】水饮阻于四肢肌表,肺失宣肃,腠理开阖失司,当汗而不能汗,身体疼痛沉重者,谓之溢饮。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郁冒即头昏眼花,郁闷昏冒之意。
【脏躁】藏阴不足,虚热躁扰所致,一般表现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身,神疲乏力还伴有心烦失眠情绪易于波动。
【癥瘕】腹中有积聚痞块的统称。@指腹中有块坚硬不移;瘕言腹中痞块,时聚时散。
【转胞】小便不通,脐下急迫有似膀胱倒转不得明。
【声喝】说话声音嘶哑
【胞系了戾】
【目如脱状】膀胱之系缭绕不顺。
【脉脱】指一时性脉相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血气一时不通所致。
【疟病】感受虐邪引起的疾病,症候以往来寒热发作有时为其特征。
【疟母】治疟病久而不愈,邪气与痰血结于胁下而形成@块的一种病症。
【平人】外形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之人。
【热入血室】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相互搏结于血室而出现的病证。
【洒渐】形容如凉水洒淋身上一样,感到寒冷从脊背发出,不能自持。
【少腹如扇】形容少腹恶寒犹如风吹状。
【湿痹】湿邪流注关节,闭塞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太过不及】脉相胜过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关脉稍弦)
【痰饮】水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病证。
【五脏风寒】肝受邪而输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临床以胸胁胀闷甚至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虚劳】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过程的一类慢性衰性疾病。
1. 《金匮要略》一书的分篇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2. 《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
(1)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辩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2)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3. 举例说明《金匮要略》据脉论理。
根据脉象,广泛用来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如《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以脉诊断虚劳病。《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用微与弦说明胸痹之胸阳不足,阴邪乘袭的病因病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患者脉浮在前,其病在表;脉浮在后,其病在里”,以脉象确定病位之深浅。《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篇“酒黄疸者„„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以脉象指导治疗。《水气病脉证并治》“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以脉证合参,判断预后。
4. 试举例说明《金匮要略》方化裁灵活的特点?
p7原著遣方用药,加减变化,极为灵活。例如,治疗胸痹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
5. 本篇所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与后世陈无择所说三因有哪些区别?
对于疾病的病因,张仲景认为归纳起来,主要发病途径有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即第一为经络受邪,传入脏腑,是因为体内脏腑正气不足,邪气乘虚入内所致,
故云“为内所因也”。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部体表受邪所致,病邪不传于内,故云“为外皮肤所中也”。以上两条,均由“客气邪风”侵袭。第三不因“客气邪风”的侵袭,由于房劳过度,意外的金刃创伤,以及毒虫猛兽等所伤,与上二者不同。张仲景的发病学说是以经络脏腑分内外,六淫邪气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病位的浅深。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是以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将房室、金刃归为不内外因,将三种病因并列讨论。张仲景的发病学说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在病因方面都强调了六淫和房室金刃。所不同的方面为,陈无择将七情作为内因,而张仲景却未明确提出这一点。
6. 仲景如何论述杂病的发病原理?提出了哪些预防方法?
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
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7. 四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8. 治未病的含义及意义?
(1)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原则,从虚实两面创立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2)知传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3)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要点在已病之脏、欲传之脏、调控之脏,三者并治;(4)医用五行是一个开放的自稳调控系统。
9. 你对“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是如何理解的?
此句说明了肝虚证的治法。因肝虚之证,多体阴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当从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心旺则气感于肝”。肝苦急,急食甘缓之;又甘入脾,土旺可以荣木。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阴以养肝体。这些在临床上有一定指导意义,后世根据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选用芍药,五味子,当归,丹参,地黄等药,配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之属来治疗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光红,脉弦细之肝虚证,有较好的疗效,说明肝虚之症不仅要补肝之本脏,且要从相生方面滋养肝体。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临床意义?
11. 本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在本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如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就是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说明,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产生疾病。又如原文“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说明自然界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人的色脉,会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则身体健康,否则就会导致疾病。以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整体观。二、人体自身是—个有机整体。如原文在论述“治未病”原则时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说明疾病可以在脏腑间互相传变,在某脏有病时,就要预防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而原文“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也说明经络与脏腑疾病亦可相互传变。上述条文可以看出,脏腑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疾病相互传
变的关系,从而体现了人体内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观。
12. 试述“五脏所喜、所恶”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应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因为五脏生理特性不同,故五脏病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各有各自的治法。如脾恶湿,胃恶燥;肝体阴之病宜酸收,肝气郁宜散等。护理上亦然,如肺病忌形寒寒饮,宜保暖;肝病忌汗出当风,宜避风;肾病忌房劳,强力举重,汗出浴水等。故要根据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近其所喜,远其所恶,谨慎调理,病易向愈。另外如果病人突然想吃,平常不喜欢吃的食物,此为脏气为邪气所变,食后可能助长病气而引起发热,医者应当注意。
本条从脏腑生理病理角度提示了应当重视根据病情护理的根据和意义。
13. 《金匮》提出了哪些治疗原则?
15. 痉、湿、喝三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痉病,病位在筋脉,由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直,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湿病,为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痛烦为主症。暍: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
合篇的意义:本篇论述了痉,湿,暍病的病因,病机,症候治疗及其预后,三者虽然病机和证治不同,但在病因方面都感受六淫之邪,属于外感方面的疾患,由于痉,湿,暍三病都由外感诱发,疾病多有太阳表证,与伤寒相似,故合为一篇。
16. 湿病的基本治法及其机理是什么?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17. 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如何鉴别?
相同点: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
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防己黄芪汤可治风湿表虚证,临床表现为一身关节疼重、恶风、自汗、脉浮,系由表气不足,又受湿邪或风湿犯表,卫气被伤,失于固护所致,虽为风湿邪在表,但表气已虚,故不应更发汗伤正,而应当用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法治之
18. 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三方如何具体运用?
相同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均为风湿兼阳虚证,其治法均为温经通阳、祛风化湿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点:桂枝附子汤证属于风湿在表,风重于湿的表阳虚证,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是邪未入里,表阳已虚,故以桂枝配炮附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白术附子汤证系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得除
而外湿仍在,因湿邪为重,表阳不足。除上症外,又见大便坚而小便利,故仍遵原法。因桂枝有助热伤津之弊,故当减去,再加白术。此处白术当为生白术,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阳除湿,更能扶脾生津以通便,此为证情而设,亦为治未病而设。甘草附子汤证为风湿两盛,表里阳气俱虚,此时邪伤已久,正不胜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现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故将炮附子、白术、桂枝并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草名方,意在缓图,温复表里之阳气、祛风除湿。
19. 试述暍病的主证与治法。
暍即伤暑,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临床上除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表证外,既可见到伤阳气的洒洒然毛耸,也可表现为伤阴津的身热齿燥等症。
治疗暍病应清暑化湿,兼顾气阴,不可妄用发汗,温针,攻下。对于暍病属热盛津伤的,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祛暑,生津益气。
20. 百合病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证治疗原则和主方是什么?
百合病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为其病机。
形成:百合病多发于热病之后,为心肺阴液被热耗损,或余热未尽所致;有些因情志不遂,日久郁结化火,消铄阴液而成。
治疗:应“随证治之”,其基本原则是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主方:百合地黄汤。(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21. 你对“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是如何理解的?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
22. 狐惑病的成因和证候如何?应怎样治疗?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狐惑病酿脓者,用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23. 百合病变发热如何治疗?
百合病的症状原为如热无热,热象并不明显,现在变为明显的发热,说明病情起了变化。据方药分析,该变证当与《伤寒论》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相似。因此临床表现除见有明显的发热外,还应伴有小便短涩不利的症状,这可以从服药后小便“当微利者,止服”得到证实。百合滑石散中百合润肺清热,以清水上之源;滑石清里热而利小便,使热从小便而解,共奏养阴润肺,清热利水之功。
24. 阴毒阳毒症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属于时疫范畴?
阳毒的病机为血分热毒,症状为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咳吐脓血;阴毒的病机为瘀血阻滞,症状为面目发青,身体疼痛,咽喉肿痛。
阴阳毒根据其发斑和咽喉痛等症状的明显与隐伏而分阴毒,阳毒,均与感受疫毒有关。
25. 阳毒用升麻鳖甲汤,阴毒何以将原方去雄黄、蜀椒,试说明其理由。
升麻,甘草清热解毒;鳖甲,当归滋阴散血;雄黄,蜀椒解毒,以阳从阳欲其速散,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阴毒症状比较隐晦,一般而言,阳证宜凉,阴证宜温,阴毒主方仍用升麻鳖甲汤解毒散瘀,去雄黄,蜀椒以防损其阳气。
26. 中风与痹证的主要区别何在?
中风病与痹证的临床表现均可见肢体活动不利症,但中风病以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喎僻不
遂为主症,重点在不遂,偏废不用;而痹证以关节疼烦为主症,活动不利多因疼痛或活动受限所致。
27. 历节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是怎样起病的?
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多由肝肾不足而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郁滞所致。
28. 中风在络在经,入脏入腑,与后世中风闭证、脱证有何联系?
29. 乌头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如何区别使用?
相同点: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其不同点:(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主治风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3主治寒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
30. 血痹病的成因、证候与治法如何?
①病机: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②症候:局部木和轻微疼痛。③治法:益气通阳,和营行滞。④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31. 何谓血痹?简述血痹证治。
答:血痹病以局部肌肤麻木为主证,有气血不足,加被微风所引起。
血痹阴阳具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五物汤主之。阴阳具微是营卫气血的不足;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是阳气不足,阴血涩滞的表现。局部肌肉麻木为血痹的症状特征,与风痹的症状不同,前者以麻木为主,后者以疼痛为主。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具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方用黄芪补气,桂枝、芍药通阳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温阳行痹之效。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义与临床应用
答:阴阳具微是营卫气血不足;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是阳气不足,阴血涩滞的表现。局部肌肉麻木为血痹的症状特征,与风痹的症状不同,前者以麻木为主,后者以疼痛为主。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具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方用黄芪补气,桂枝、芍药通阳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温阳行痹之效。临床应用:本方具有振奋阳气、温通血脉、条畅营卫的作用,所以,凡证属气血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血痹舌质紫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后用本方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手足无力,肢体不仁者。本方治疗产后身痛疗效甚佳,根据产妇多有气血虚弱,营卫俱虚,卫阳不固,腠理空疏,易感受风寒侵袭的特点,故中用黄芪、桂枝为主,下肢疼痛加杜仲、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腰疼重加破故纸、川断、狗脊、肉桂等。此外,本方尚有可治疗阴阳、营卫俱虚或兼阴寒内盛之自汗、胃脘痛、胸痹等病症。
33. 如何理解虚劳的脉象总纲?
34. 血痹与虚劳在病机上有何不同?
35. 虚劳所列证候有阴虚阳虚,试分析其脉证。
36. 小建中汤用于阴阳两虚证,其主证是什么?其作用机理是什么?
37. 五劳虚极羸瘦,何以用大黄虫丸攻破,试说其理?
38. 试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八味肾气丸、酸枣仁汤、薯蓣丸的不同适应证,并说明其方义。
39. 金匮治疗虚劳病有哪些特点,试详述之。
仲景论述虚劳特点有五:一是以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的发病机理为立论依据;二是辨证上以脉为纲,脉证合参;三是其证型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以及虚中夹实等类型,病情上尤其重视;四是治疗上重视脾(胃)肾。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重在补脾益气,肾气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重在补肾;五是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并善用调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均属于甘温扶阳的范畴。
40. 虚热肺痿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虚热肺痿为肺热津伤、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气,气急,咽干不利,口干喜凉饮,舌红少苔,脉虚数。治以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麦门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
41. 何谓肺痿?肺痿与肺痈如何鉴别?
42. 为何治肺痿从中焦入手?
43. 虚寒肺痿与虚热肺痿如何鉴别治疗
1.虚热证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哑,气息喘促,口渴咽干,午后潮热,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方药: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甘草、大枣、粳米、桑叶、石膏、阿胶、麦冬、胡麻仁、杏仁、半夏、枇杷叶。
2.虚寒证
症状: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肢冷,面白虚浮,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温肺益气
方药: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甘草、干姜、人参、白术、茯苓、大枣。
44. 咳嗽上气如何分证论治?
45. 射干麻黄汤与厚朴麻黄汤证,如何分别使用?
46. 射干麻黄汤与皂荚丸同治咳而上气之症,二者有何异同?
47. 肺胀病特点是什么?
肺胀病的特点有三:(1)就疾病性质而言,均为实证咳喘,篇中关于肺胀的描述皆为实性病证。(2)就病机而言,同属内饮外邪。如: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寒化热,与内里之饮邪
合而迫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寒、内饮、郁热三者互结,迫肺气上逆所致(3)从病程来论,肺胀为外邪诱发内饮致病,故病程较长,时轻时重,时发时止。
48. 越婢加半夏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如何鉴别?
相同点:病机均为内饮外寒,内外合邪,肺失宣降。在症状上都有咳而上气,即咳逆喘促。不同点:(1)病因病机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与痰饮相结;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与内饮相结。(2)证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热重于饮,喘重于咳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喘重,目如脱状,口渴汗出,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饮重于热,咳喘并重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咳喘,烦躁。(3)治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49. 何谓奔豚气?其成因、主要症状是什么?
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病症。病发时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俟冲气下降,发作停止。
50. 奔豚气病有哪几种类型?它的证候是什么?
51. 桂枝加桂汤证与苓桂甘枣汤证,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52. 对奔豚之病“皆从惊恐得之”应如何理解?
“皆从惊恐得之”是言奔豚气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指惊恐等过度的情志刺激,此“惊恐”泛指七情诸类精神因素。因情志刺激致肝郁化火气逆,循冲脉上逆,发为奔豚;或平素心肾阳虚,大惊卒恐,更伤心肾,阳不制阴,则下焦阴寒随冲气上逆,均可引发奔豚气病。除情志因素外,还有其它原因,如误汗伤阳,素有水饮等,而非均以惊恐所致,原文“有从惊恐得之”,意在强调,在杂病范围内,奔豚气病的病因多见于情志刺激,即惊恐是该病之主因。
53. 肝气奔豚的证治?
54. 胸痹心痛的成因及其主要症状和主方是什么?
55. 胸痹治分虚实,试从本篇举例说明。
56. 比较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
57. 腹满有虚实寒热之分,如何鉴别?
58. 鉴别厚朴七物汤与大柴胡汤。
59. 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与大柴胡汤的适应证及其病机有何异同?
厚朴七物汤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阳明腑实,兼表邪未解,病位在肠,以腹满,发热,脉浮数为主症,治宜表里两解;厚朴三物汤证病机为实热内积,胀重于积,病位在胃肠,以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为主症,治宜行气除满;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里实兼少阳证,病位在胃胆,以心下满痛,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症,治宜和表攻里;
60. 大黄附子汤与大承气汤同为泻下剂,是否同一作用?
61. 大乌头煎和乌头桂枝汤的适应证、病机有何异同?试说明之。
62. 大黄附子汤与大承气汤同为泻下剂,是否同一作用?
63. 大建中汤证属虚寒为何“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其证候特点是什么?
腹满病的辨证一般以“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而大建中汤所见“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有似于实证,然本证实属严重的虚寒证。因大建中汤证是由于脾胃阳虚,中焦寒甚所致,寒气充斥上下内外、脏腑经络,不按已痛,若按更有碍于脏腑经络之运行,故痛甚,且拒按不可触近。“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虽貌似实证,但疼痛游走而无定处,腹满时增时减,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这与实证之满痛、固定不移、无减轻时是截然不同的。
64. 肝着症状特点是什么?
65. 旋复花汤除了治肝着之外,还可以治哪些疾病?
66. 肾着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本病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冷汗久渍腰部,以致寒湿痹着,阳气不行,所以腰部冷痛而沉重。主症:腰部沉重湿冷(.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做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不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白术、干姜、茯苓))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67. 区别积、聚。
积为脏病,结块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多属血分,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治疗较难。 聚为腑病,聚散无常,聚时结块,散时无形,走窜移动,痛无定处,时作时止,多属气分, 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较易;
68. 试述痰饮病四饮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有二:(1)饮邪停聚人体的部位(即饮停部位);(2)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即临床主症)。
69. 四饮的证候是什么?
狭义痰饮:饮停心下(胃)、肠。临床主症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悬饮:饮停胸胁(胁下)。临床主症为咳唾引痛。溢饮:饮停四肢、肌表。临床主症为无汗、身体疼重,肢体轻微浮肿。支饮:饮停胸肺。临床主症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70. 痰饮症治则是什么?为什么?
71. 留饮、伏饮概念。
留饮有留而不去之意,指饮邪深痼于里,因其部位(心下、胁下、胸中、四肢)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它分属于四饮之中。伏饮有潜伏不出之意,指饮邪久伏于胸肺,平素常有满喘咳吐等症,一旦气候变化,多因外寒引动内饮,使病情反复发作,因而它属支饮的一个类型。
72. 试在篇内举出汗、下、利、温四法的代表方剂。
73. 狭义痰饮和支饮如何分类辨证施治?
(1)饮停心下(胃)、肠,临床表现: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脉偏弦等。病机:脾阳不运,升降失职,饮阻气机。治法: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2)饮及脾肾――狭义痰饮轻证:微饮,短气,小便不利,兼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等症者。病机:脾阳不运,饮停心下。其本在脾。治法:温脾阳以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同上);若兼见腰痛,少腹拘急,畏寒足冷等症者。病机:肾阳虚弱,水泛心下。其本在肾。治法:温肾阳以化饮。方用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此二方为治本大法的代表方剂,不仅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则,而且也是同病异治的范例。(3)留饮欲去――饮留心下,为狭义痰饮的留饮:脉伏,自利,利反快,心下续坚满等症。病机:心下留饮有欲去之势。治法:急则治标,因势利导。方用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4)饮聚成实――饮留肠间,为狭义痰饮“此肠间有水气”,可有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口舌干燥,二便不利等症。病机:脾运失司,饮聚成实。治法:前后分消,攻坚逐饮。方用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此二方为狭义痰饮急
则治标的代表方剂。
(1)支饮主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饮停部位:胸肺。病机:外寒引动内饮,饮邪郁肺。治法:解外寒而除内饮。方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半夏、细辛、桂枝、炙甘草)。(2)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治――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经吐下不愈。虚者:兼见上气而渴,小便不利,其形如肿等症。当心下痞坚可虚软者即愈。病机:气虚与饮热互结,饮逆迫肺,心阳不布,气机不利。治法:补虚清热,通阳利水。方用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实者:服用木防己汤后,心下痞坚不解者。病机:饮停气阻,坚结成实。治法:行水散结、消坚补虚。方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3)支饮腹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腹满,大便秘结等症。病机:饮热郁肺,腑气不通。治法:疏导肠胃,荡涤实邪。方用厚朴大黄汤(厚朴、大黄、枳实)。(4)支饮不得息――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满,咳喘不得卧,口吐清涎等症。病机:支饮阻肺,气机不利。治法:泻肺逐饮。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5)支饮久病邪实――久嗽不止,正气未虚。病机:胸肺支饮,久留不去,饮阻气道,心肺俱病。治法:攻逐水饮,祛除病根。方用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74. 同一痰饮病,既用苓桂术甘汤,又用肾气丸,如何辨证使用?
75. 试在篇内举出汗、下、利、温四法的代表方剂。
76. 大小青龙汤何以能治溢饮?
相同点:二者均为表里同病,病机均与外感风寒,肺失宣降,饮湓四肢有关,症状均有恶寒发热,身体重痛。
不同点:大青龙汤证是外寒内热,表证偏重。症状无汗而喘,烦躁而渴,脉象浮紧,舌苔薄黄。治宜散寒化饮,清热除烦。而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表证较轻。症状咳喘痰多,胸痞干呕,脉象弦紧舌苔白滑。治以温里化饮,止咳平喘。
77. 狭义痰饮和支饮如何分类辨证施治?
78. 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什么既可治疗支饮,又可治疗肺痈?使用指征是什么?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载:“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论:“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虽然两病一属肺痈,一为支饮,但二者在①病位上相同,均在肺。②病机相同:实邪(热毒、饮邪)壅肺,气机不利。③证候相同:肺气壅滞,喘不得卧,不得息,呼吸困难。④病情相同:表证已解,邪实气闭,形证俱实。⑤治法相同:开泻肺气,逐饮清热。所以,临床辨病与辨证结合,重在辨证。只要病机相同、证候相同,异病可以同治。此为仲景对方剂的临床应用体现异病同治的精神。
79.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在《金匮·痰饮病》篇中有何代表方剂?
80. 《金匮》所述消渴的含义怎样?
《金匮》“消渴”包含有“病”与“症”两种含义。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消渴病多为原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不易治疗。消渴症,是指口渴引饮的症状。一般仅见口渴引饮,或兼多尿,而无多食和身体消瘦,尿中无香甜味。消渴症是他病的伴发症,常见于热性病病程之中,大多属一时性病变,如治疗得当,则随他病而愈,不需特殊治疗。例如条文“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
相搏,即为消渴”。该条文是以脉论消渴病的病理机制,文中的消渴,即指消渴病而言。又如条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其中消渴是指口渴饮水的症状。因为表邪未解,水热互结,膀胱气化失职,气不布津,形成了消渴——口渴饮水症状。
81. 白虎加参汤为什么既可治中暍又可治消渴?
82. 肾气丸证与栝蒌瞿麦丸证,同为肾脏虚寒,而小便有利与不利,试加以分析。
83. 肾气丸即治虚劳腰痛之小便不利,又治男子消渴之小便反多,其理何在?
肾主水,司气化,为胃之关,气化正常,则开合有度,小便排泄正常。虚劳腰疼是肾阴阳两虚症,因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利,失其“开”之职,故小便不利。男子消渴症,因肾阴阳两虚,肾气虚弱,不得化气摄水,失其“合”之职,故小便反多。小便不利与小便反多,症状虽不同,然二者病机相同,为肾阴阳两虚,肾虚气化失司,开合异常所致,故均可用具有补肾益阴助阳的肾气丸治疗。
84. 如何理解淋病治疗禁忌?
85. 猪苓汤的因机证治如何?
86. 试分析四水的主脉主证。
风水:外感风邪,肺气不宣,水为风击,泛湓全身;主症: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发病急,头面先肿,迅速遍及全身;治法:当发其汗。
皮水:外感水湿之邪,表证已罢,水湿停于肌腠之间,或脾虚失运,泛湓肌肤。主症: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发病缓,足踝部先肿,后遍及全身。 治法:当发其汗。正水:胃气不足,气化不利,影响肺脾功能;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自喘,发病缓,腰以下肿甚;治法:温肾化水;石水:肾阳虚衰,阴寒凝结于下焦。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发病缓,下肢肿甚,遍及腰部。治法:温阳散结。
87. 为什么不名水肿而名水气?气字的含意怎样?
88. 气分、血分、水分的概念?
89. “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与临床意义?
90. 水气病有哪些治疗原则?如何具体运用。试举具体方例说明。
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1因势利导:腰以下肿,以利小便;腰以上肿,以发汗为主。2攻下逐水:在患者正气不虚可耐受攻伐,水气亢盛,症状急重,利水药无效时可选用此法。
91. 《金匮》中防己黄芪汤可用于治疗哪些病证?
《金匮》中防己黄芪汤可用于治疗风湿与风水两种病证。两条原文仅一字之差确是省文法的标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水,脉浮
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与风水是两种不同的病证。风湿属于湿病,因感受风湿之邪,停留于肌肉、关节、经脉致病,以身重、关节疼痛为主症。后者属于水气病,由感受风邪,肺失通调,水气泛溢致病,以面目身体浮肿为主症。但水、湿二者本属同类,
因辨证同属表虚证,故均可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的症状,均属表气已虚,卫气不固,风湿(水)在表。因二者病机一致,故均可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散水除湿,此为异病同治之例。
92. 水气病主要治法有哪些?如何理解其与《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及“去苑陈坐”的关系?
张仲景在《金匮》中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又云:“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这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原则,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制定了发汗、利尿、峻下逐水三个主要治疗方法。腰以上肿,在上近表,当用汗法,使停留在身体上部的水气从汗液排出;若腰以下肿,在下属里,当以利尿为法,使潴留在身体下部的水气从小便排泄。如果水气壅盛,深痼难化,则非发汗、利水之所宜,又当用峻下逐水的方法荡逐水邪。以上三法,亦即《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治法的具体体现。“开鬼门”即发汗法,“洁净府”即利小便法。“去菀陈莝”即攻逐法。在《金匮·水气病》篇中,越婢汤、甘草麻黄汤属于汗,防己茯苓汤为汗利两法,蒲灰散则属于利尿法的具体运用。至于“下”法,在此篇中有其论而无其方。可参考《金匮·痰饮病》篇中的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等。治疗水气病的方法,无论是发汗、利尿、峻下逐水,都属于“实则泻之”的方法,亦即属于治标的范畴。但从水气病的性质来看,应属于阳虚阴盛,本虚标实,故在临床治疗水气病患者时,每先用以上三法急治其标,以祛水邪,而后再进温补,缓治其本。同时也应注意到,人体是一有机整体,上下表里、脏腑经络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为上下,因此发汗法与利小便法,可相参合,灵活运用。
93. 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同治水气病,二者不同之处有哪些?
越婢汤适于治疗风水病,其病因病机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水气泛溢,内兼郁热。临床表现为脉浮,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故用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麻黄、石膏发越水气兼清郁热,生姜、甘草、大枣和中。越婢加术汤用于治疗皮水病,其病机为脾失运化,肺失通调,水湿内停,郁久化热,并无风邪。主症为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所以用越婢汤加一味白术以增健脾除湿之功,全方发汗行水,兼清郁热。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二方用药仅差一味,但从适应症、病机、主症到功效都有不同。
94. 防己黄芪与防己茯苓的如何鉴别应用。
《金匮·水气病》篇中,防己黄芪汤适用水气病风水表虚证。以浮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为主症。其病机是表虚,卫气不固,感受风邪,水湿滞留肌表。防已黄芪汤具有益气固表,利水除湿之功效。方由防己、黄芪、白术、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其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除风祛湿,姜、草、枣调和营卫,防己茯苓汤适用于水气病之皮水脾失健运,水湿停留,阳气郁滞而四肢聂聂动者,以四肢浮肿,肌肉有轻微跳动为主症。防己茯苓汤有通阳化气,表里分消之功效。方由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组成。其中防已、黄芪走表祛湿,使水湿从外而解;桂枝、茯苓通阳化气,使水气从小便而去。甘草补中,调和诸药。防己茯苓汤证的肿势较防己黄芪汤证要重,故防己茯苓汤为汗利两法的具体运用,其利水力量较防己黄芪汤为强。
95. 气分的病机怎样?如何分证论治。
96. 对《金匮》主治气分病两首方案,如何区别运用?
主治气分病“心下坚,大如盘”的两首方剂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和枳术汤。桂枝去
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治由于阳虚阴凝,水饮不消而积留于心下的气分病。症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及兼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身冷,骨节疼痛,或痹不仁等。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温阳散寒,行气利水。枳术汤则主治因脾虚气滞,失于转输,水饮结于心下的气分病。临床可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及脘腹痞满而胀等症。病在中焦,故用枳术汤行气散结,健脾化饮。
97. 如何理解“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一句,为本条重点,一者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二者提示黄疸的发病与血分有关。
98. 简述谷疸病因、病机、主证和治法。
谷疸的病因为饮食内伤;病机是湿热内蕴,内陷血分;证候有食谷即眩,心胸不安,腹满,寒热,身黄,小便不利,治法为清泄湿热。方用茵陈蒿汤(茵陈蒿大黄栀子)
99. 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区别?
100. 词解:谷疸、酒疸、女劳疸
谷疸:因於饱食失节,饥饱不匀,湿热、食滞阻遏中焦所引起。主要症状有食即头眩、烦闷、胃中不适、腹满、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身面发黄等。
酒疸: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主要症状有身目发黄、胸中烦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赤涩、脉沉弦而数等。
女劳疸:。黄疸类型之一。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
101. 栀子大黄汤证与茵陈蒿汤证应如何鉴别。
102. 酒疸和女劳疸证候上主要区别在哪里?
103. 硝石矾石散和大黄硝石汤各治什么证?
104. 小建中汤治疗男子虚黄的机理如何?此方是否专用于男子虚黄?
105. 试述女劳疸的辨证施治。
女劳疸的病因为房劳过度;其病机是肾亏瘀热内蕴;证候有额上黑,少腹满,手足中热,自汗,身黄,小便自利;治法为(女劳疸兼瘀血)消瘀化湿;方用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 10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和半夏麻黄丸主治何种病证?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用于火劫致惊者。证属于火劫发汗损伤心阳,临床可见心悸,惊狂、卧起不安等症。该方有通阳镇惊安神之效。方中桂枝汤去芍药之阴柔以助心阳;加龙骨、牡蛎以固摄镇惊;心阳既虚则痰浊易阻,故用蜀漆涤痰止惊狂。半夏麻黄丸则用治水饮致悸者。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阳被阻,故心下悸动,水饮犯肺,则见胸脘痞闷,咳唾清痰涎沫。以半夏麻黄丸蠲饮通阳,降逆定悸。半夏蠲饮降逆;麻黄以宣发阳气。因水饮不易速消,阳气不能过发,故以丸剂缓图。
107. 《金匮》中有关悸证有何论述?
108. 柏叶汤和泻心汤证治如何鉴别?
109. 何谓远血与近血?二者证治有何区别?
《金匮》认为:“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因此,凡属脾气虚寒,气不摄血,症状为先便后血,血色黯紫,腹痛便溏,面色无华,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脉细之远血者,治以黄土汤温脾摄血。方中伏龙肝温中涩肠止血;甘草、白术、附子温中健脾;干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反佐,防白术、附子温燥动血之弊。属大肠湿热,迫血妄行,症见先血后便,下血鲜红或有粘液,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数之近血者,治以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方用赤小豆清热利湿,当归养血和血,待湿热去而下血自止。
110. 试述瘀血的脉象和症状,并分析病机。
离经之血蓄结不散者,称为瘀血。《金匮》指出瘀血的主要脉症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若瘀久化热,则可出现烦满,口干燥而渴的如热状,但脉反无热象的临床表现。形成上述表现的机理如下:由于瘀血阻滞,气机痞塞,故而胸满。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唇舌不荣,因此唇痿、舌青。瘀血不散,气化受阻,津液不能上承,故口燥,因非津伤之口干,故瘀血口燥具有“但欲漱水不欲咽”之特征。血瘀经隧,气机运行不畅,非实邪积聚,故病入自觉腹部胀满,观其外形并无胀满之象。本证缘于瘀血,在外当无寒热之表证。瘀血阻滞脉道,见其脉微大而无力,往来涩滞迟缓。瘀血郁久化热,可见病人出现烦满,口燥而渴的如同发热之象,但其脉无热象,即数脉等,根据这些表现,可诊断为瘀血。
111. 试述呕吐、哕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112. 呕家有痈脓,为什么不可用治呕之药?
仲景认为“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因呕家有痈脓,其呕是因痈脓秽毒影响胃失和降的缘故,呕吐脓液,也是机体驱邪外出的本能反应,此时若单纯止呕,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使脓毒内留而引起其他变证。此病痈脓为本,呕吐为标,其治疗应当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除痈排脓,才能收到脓尽呕止的效果。故仲景称“脓尽自愈”,但并非不服药以待脓尽,而是采取积极措施消除痈脓,脓尽则其呕自愈。也是审证求因思想的体现。 113. 胃反临床特征是什么?何方主治?其组成与功效如何?
114. 下利的治法、禁忌及辨证论治。
115. 下利气与气利有何不同?
116. 桃花汤、白头翁汤为治下利之剂,在应用上有何不同?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同:均治下利便脓血
异:桃花汤用于虚寒滑脱,气血下陷之久利,以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所下脓血色暗不鲜为主症。桃花汤温中涩肠以固脱。白头翁汤用于湿热蕴街,气机阻滞之初利,其症以里急后重,滞下不爽,所下脓血色泽鲜明为主症。白头翁汤清热凉血,燥湿以止利
117.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组成有何不同?各主治何证?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均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所组成,都用治阳虚阴盛格阳的病证,都有回阳救逆的功效。但四逆汤主治呕而厥,身有微热,小便自利,脉沉细弱,或下利腹满,兼外感而身疼痛者,虽属阴盛格阳,但病情较通脉四逆汤证轻。通脉四逆汤主治下利清谷,汗出而厥,以及身热面赤等里寒外热的真寒假热证,而阴从下利而下竭,阳从汗而外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出现“汗出而厥”,有阴竭亡阳之势,是病势危重之候,故急以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之力强于四逆汤,从药物剂量上可知。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
倍干姜,四逆汤中干姜用一两半,通脉四逆汤中干姜用三两(强人可四两),且用生附子大者一枚,目的在于增强回阳救逆之力。
118. 疮痈初起的脉证是什么?有脓和无脓的区别怎样?
119. 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治异同?
120. 如何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妊娠腹痛?
121. 桂枝茯苓丸证病机及用药特点。
用药特点:方中芍药、桂枝通调血脉,二药一凉一温,凉者益阴,温者助阳通阳,使阴阳协调,气机复常。丹皮、桃仁化瘀破癥积,用茯苓健脾利水尤有创意。因为本病属于痼疾,癥积日久,必然阻遏气机,影响津液代谢,便极有可能继发水湿停聚,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所述“血不利则为水”,故仲景于治血诸药中,配伍一味利水药,意在化瘀利水,既可除水邪,又可使诸治血药所化之瘀血从小便排出。
122. 具有桂枝、茯苓的方剂有哪些?各主治何病证?
茯苓、桂枝是仲景常用对药,二者配伍具有通阳利水作用。《金匮》一书中具有茯苓、桂枝的方剂:候氏黑散、苓桂草枣汤、苓桂术甘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汤、防己茯苓汤、茵陈五苓散、茯苓泽泻汤、桂枝茯苓丸、肾气丸。(1)候氏黑散。其功效为清肝化痰,养血祛风,主治中风夹寒之证。(2)苓桂草枣汤。其功效为培土制水,通阳降逆,主治误汗后阳虚饮动,欲作奔豚之证。(3)苓桂术甘汤。其功效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主治狭义痰饮之饮停心下证。(4)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其功效为补虚除饮,散结消坚,主治膈间支饮服木防己汤后仍有痞坚者。(5)五苓散。其功效为化气利水,主治饮停下焦,气化不利,水饮逆动证。(6)桂苓五味甘草汤。其功效为敛气平冲,兼以化饮,主治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上逆之证。(7)防己茯苓汤。其功效为通阳化气,表里分清,主治皮水阳郁证。(8)茵陈五苓散。其功效为利湿清热退黄,主治黄疸湿重于热证。(9)茯苓泽泻汤。其功效为健脾利水,化气散饮,主治呕吐饮阻气逆证。(10)桂枝茯苓丸。其功效为化瘀消癥,主治宿有癥积,血瘀气滞,血不归经,下血不止证。(11)肾气丸。其功效为补肾益阴温阳,主治肾虚而致虚劳腰痛、消渴、转胞、痰饮、脚气。
123. 如何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妊娠腹痛?
124. 张仲景治疗妊娠病时,是如何调理肝脾的?
125. 产后腹痛是如何分证论治的?它与妊娠腹痛在治疗上的注意点有何不同?
126. 当归散与白术散证治有何异同?
127. 试述形成产后三大症的主要原因,并举出它们的一般症状。
128. 当归生姜羊肉汤、枳实芍药散、下阏血汤三方,同是治腹痛,在运用时应如何区分? 129. 小柴胡汤、桂桂枝汤、竹叶汤三方,运用于产后,其适应证怎样?
130. 为什么说竹皮大丸是安中益气之剂?
竹皮大丸用于产后阴血亏耗,虚火内扰,中气不足,胃失和降而引起的“烦乱呕逆”。使用本方以桂枝、甘草、大枣辛甘相合,重用甘草填补中宫,补脾益气,滋其化源以治本,辅以
竹茹、石膏、白薇除上扰之虚热,使中气得安而止烦呕以治标。诸药相合,标本同治,使中气健旺,且无客热之扰动,则脾升胃降,生化有源,故称其为“安中益气”之剂。 131. 何谓新产三病?
妇人新产有三病:痉、郁冒、大便难。产后亡血伤津,又外感风邪,化燥伤津,筋脉失养而拘急,形成痉病;若外感寒多,阳气偏盛,形成郁冒;若血虚津亏,大肠失去濡养,形成大便难。
132. 妇人杂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
133. 试述脏躁、梅核气的病因、主症、治法及主方。
脏躁:《妇人杂病》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多因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以致心脾受损,脏阴不足而成。治以甘麦大枣汤润燥缓急。 梅核气:《妇人杂病》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本病多由情志郁结、痰凝气滞所致;以自觉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与饮食无碍,后世俗称“梅核气”。治用半夏厚朴汤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134. 《金匮》对情志病有哪些论述?各有何特点?
《金匮》对于情志病的论述内容丰富,如百合病、狐惑病、虚劳不得眠、奔豚气、邪哭、癫狂、脏躁、梅核气等。
(1)百合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时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证候复杂多变,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异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病因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治法为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2)狐惑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以人体上部或下部蚀烂、成脓为主症,伴有神情恍惚、狐疑惑乱等症。病因病机为湿热内蕴虫毒感染;治法为清热解毒除湿,甘草泻心汤为其基本内治方。
(3)虚劳不得眠。《血痹虚劳病》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失眠的原因很多,以情志因素所致更为常见;病机为肝血不足,阴虚生热,虚热上扰神明;法宜养血清热,安神除烦,方用酸枣仁汤。
(4)奔豚气。《奔豚气病》篇:“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病因多为情志郁结或惊恐所致;对肝郁奔豚治宜清热降逆,调肝和血。
(5)邪哭癫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所谓邪哭,是情志不遂所致的精神错乱之候,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癫狂。
(6)脏躁。《妇人杂病》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多因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以致心脾受损,脏阴不足而成。治以甘麦大枣汤润燥缓急。
(7)梅核气。《妇人杂病》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本病多由情志郁结、痰凝气滞所致;以自觉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与饮食无碍,后世俗称“梅核气”。治用半夏厚朴汤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135. 妇人杂病腹痛的重点何在?
对风邪入侵,气滞血凝,致为腹中刺痛者,治用红蓝花酒活血行气。对肝脾失调,湿阻血滞,造成腹中疼痛,小便不利,四肢头面微肿者,治用当归芍药散理血柔肝,健脾除湿。对中焦
虚寒,致腹中痛(喜温按,面色无华,虚烦心悸,舌质淡红,脉细涩),治用小建中汤温补脾胃。
136. 当归芍药散为什么即可治妊娠腹痛,又可治杂病腹痛。
【百合病】因为轻质不遂,郁而化火或热病之后余热未消,致心肺阴虚内热,以致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为异常,以口苦小便赤脉象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百脉一宗】百脉指全身血脉,宗本也,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心脏)
【奔豚】一种发作性的疾病,病发时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冲气下降,发作停止,发时痛苦至极,缓解后却如常人。
【胞阻】妊娠下血伴腹痛的病症。
【辟辟】口中干燥。
【不仁】肌肤麻木失去知觉。
【虫行皮中】皮肤中出现痒如有虫爬一样的感觉。
【瘅疟】阳热炽盛,表现为但热不寒的疟病。
【恶露】分娩后阴道流出的余血浊液。
【肺痿】因为咳喘日久不愈,肺气衰微,津液耗伤或上焦阳虚而致的以气短嗑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凤痹】以肌肉麻木和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风气】自然界的气候。或者泛指病邪,因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入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
【风水】因风邪袭表,肺失宣肃,水溢肌肤而致的水肿病,谓之风水。以浮脉、外证骨节疼痛头面眼睑肿甚为主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趺厥】一种足背僵直,行走不利,只能前行,不能后退的疾病。
【肝著】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黄汗】营卫郁滞,湿热交蒸而致的以汗出色黄如柏汁为主症的疾病。
【寒疝】因寒邪凝滞而致的以发作性绕脐冷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肠痉挛的病人。
【狐惑】因湿热内蕴感染虫毒等所引起的眼赤咽喉及外阴溃烂且多兼有狐疑精神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相似。
【梅核气】病人自觉咽中有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对饮食一般无妨碍,还伴有胸闷叹气。
【将息】养息调养的意思。指服药后护理之法。
【脚肿如脱】两脚肿胀,似乎要和身体脱离一样。
【浸淫疮】皮肤病的一种,疮面流黄水,可由一处染及他处。
【痉病】痉病的病位在筋脉,有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急口禁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
【靖言了了】精神安静,语言不乱。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咳嗽上气】以气逆咳喘胸闷憋气甚则不能平卧或喉中痰鸣为特征。
【里急】腹中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
【历节病】肝脾肾精气血亏虚,风寒湿邪流注关节闭阻气血而致的以关节疼痛肿大,甚则僵硬变形不可屈伸为主症的疾病。
【血痹】由气血虚弱,外感风邪血凝于肌肤而引起的肌肤麻木不仁的一种病证。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阴阳俱微】此指营卫气血皆不足。
【阴狐疝】一种阴囊偏大偏小,时上时下的病证,多指患者腹股沟内一侧或两侧有可复性肿块突起。
【阴阳毒】感受疫毒所引起的发斑咽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有阳毒和阴毒两类型,属急性热病范畴。
【溢饮】水饮阻于四肢肌表,肺失宣肃,腠理开阖失司,当汗而不能汗,身体疼痛沉重者,谓之溢饮。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郁冒即头昏眼花,郁闷昏冒之意。
【脏躁】藏阴不足,虚热躁扰所致,一般表现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身,神疲乏力还伴有心烦失眠情绪易于波动。
【癥瘕】腹中有积聚痞块的统称。@指腹中有块坚硬不移;瘕言腹中痞块,时聚时散。
【转胞】小便不通,脐下急迫有似膀胱倒转不得明。
【声喝】说话声音嘶哑
【胞系了戾】
【目如脱状】膀胱之系缭绕不顺。
【脉脱】指一时性脉相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血气一时不通所致。
【疟病】感受虐邪引起的疾病,症候以往来寒热发作有时为其特征。
【疟母】治疟病久而不愈,邪气与痰血结于胁下而形成@块的一种病症。
【平人】外形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之人。
【热入血室】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相互搏结于血室而出现的病证。
【洒渐】形容如凉水洒淋身上一样,感到寒冷从脊背发出,不能自持。
【少腹如扇】形容少腹恶寒犹如风吹状。
【湿痹】湿邪流注关节,闭塞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太过不及】脉相胜过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关脉稍弦)
【痰饮】水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病证。
【五脏风寒】肝受邪而输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临床以胸胁胀闷甚至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虚劳】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过程的一类慢性衰性疾病。
1. 《金匮要略》一书的分篇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2. 《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
(1)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辩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2)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3. 举例说明《金匮要略》据脉论理。
根据脉象,广泛用来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如《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以脉诊断虚劳病。《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用微与弦说明胸痹之胸阳不足,阴邪乘袭的病因病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患者脉浮在前,其病在表;脉浮在后,其病在里”,以脉象确定病位之深浅。《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篇“酒黄疸者„„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以脉象指导治疗。《水气病脉证并治》“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以脉证合参,判断预后。
4. 试举例说明《金匮要略》方化裁灵活的特点?
p7原著遣方用药,加减变化,极为灵活。例如,治疗胸痹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
5. 本篇所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与后世陈无择所说三因有哪些区别?
对于疾病的病因,张仲景认为归纳起来,主要发病途径有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即第一为经络受邪,传入脏腑,是因为体内脏腑正气不足,邪气乘虚入内所致,
故云“为内所因也”。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部体表受邪所致,病邪不传于内,故云“为外皮肤所中也”。以上两条,均由“客气邪风”侵袭。第三不因“客气邪风”的侵袭,由于房劳过度,意外的金刃创伤,以及毒虫猛兽等所伤,与上二者不同。张仲景的发病学说是以经络脏腑分内外,六淫邪气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病位的浅深。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是以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将房室、金刃归为不内外因,将三种病因并列讨论。张仲景的发病学说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在病因方面都强调了六淫和房室金刃。所不同的方面为,陈无择将七情作为内因,而张仲景却未明确提出这一点。
6. 仲景如何论述杂病的发病原理?提出了哪些预防方法?
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
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7. 四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8. 治未病的含义及意义?
(1)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原则,从虚实两面创立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2)知传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3)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要点在已病之脏、欲传之脏、调控之脏,三者并治;(4)医用五行是一个开放的自稳调控系统。
9. 你对“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是如何理解的?
此句说明了肝虚证的治法。因肝虚之证,多体阴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当从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心旺则气感于肝”。肝苦急,急食甘缓之;又甘入脾,土旺可以荣木。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阴以养肝体。这些在临床上有一定指导意义,后世根据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选用芍药,五味子,当归,丹参,地黄等药,配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之属来治疗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光红,脉弦细之肝虚证,有较好的疗效,说明肝虚之症不仅要补肝之本脏,且要从相生方面滋养肝体。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临床意义?
11. 本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在本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如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就是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说明,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产生疾病。又如原文“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说明自然界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人的色脉,会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则身体健康,否则就会导致疾病。以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整体观。二、人体自身是—个有机整体。如原文在论述“治未病”原则时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说明疾病可以在脏腑间互相传变,在某脏有病时,就要预防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而原文“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也说明经络与脏腑疾病亦可相互传变。上述条文可以看出,脏腑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疾病相互传
变的关系,从而体现了人体内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观。
12. 试述“五脏所喜、所恶”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应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因为五脏生理特性不同,故五脏病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各有各自的治法。如脾恶湿,胃恶燥;肝体阴之病宜酸收,肝气郁宜散等。护理上亦然,如肺病忌形寒寒饮,宜保暖;肝病忌汗出当风,宜避风;肾病忌房劳,强力举重,汗出浴水等。故要根据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近其所喜,远其所恶,谨慎调理,病易向愈。另外如果病人突然想吃,平常不喜欢吃的食物,此为脏气为邪气所变,食后可能助长病气而引起发热,医者应当注意。
本条从脏腑生理病理角度提示了应当重视根据病情护理的根据和意义。
13. 《金匮》提出了哪些治疗原则?
15. 痉、湿、喝三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痉病,病位在筋脉,由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直,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湿病,为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痛烦为主症。暍: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
合篇的意义:本篇论述了痉,湿,暍病的病因,病机,症候治疗及其预后,三者虽然病机和证治不同,但在病因方面都感受六淫之邪,属于外感方面的疾患,由于痉,湿,暍三病都由外感诱发,疾病多有太阳表证,与伤寒相似,故合为一篇。
16. 湿病的基本治法及其机理是什么?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17. 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如何鉴别?
相同点: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
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防己黄芪汤可治风湿表虚证,临床表现为一身关节疼重、恶风、自汗、脉浮,系由表气不足,又受湿邪或风湿犯表,卫气被伤,失于固护所致,虽为风湿邪在表,但表气已虚,故不应更发汗伤正,而应当用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法治之
18. 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三方如何具体运用?
相同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均为风湿兼阳虚证,其治法均为温经通阳、祛风化湿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点:桂枝附子汤证属于风湿在表,风重于湿的表阳虚证,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是邪未入里,表阳已虚,故以桂枝配炮附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白术附子汤证系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得除
而外湿仍在,因湿邪为重,表阳不足。除上症外,又见大便坚而小便利,故仍遵原法。因桂枝有助热伤津之弊,故当减去,再加白术。此处白术当为生白术,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阳除湿,更能扶脾生津以通便,此为证情而设,亦为治未病而设。甘草附子汤证为风湿两盛,表里阳气俱虚,此时邪伤已久,正不胜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现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故将炮附子、白术、桂枝并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草名方,意在缓图,温复表里之阳气、祛风除湿。
19. 试述暍病的主证与治法。
暍即伤暑,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临床上除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表证外,既可见到伤阳气的洒洒然毛耸,也可表现为伤阴津的身热齿燥等症。
治疗暍病应清暑化湿,兼顾气阴,不可妄用发汗,温针,攻下。对于暍病属热盛津伤的,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祛暑,生津益气。
20. 百合病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证治疗原则和主方是什么?
百合病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为其病机。
形成:百合病多发于热病之后,为心肺阴液被热耗损,或余热未尽所致;有些因情志不遂,日久郁结化火,消铄阴液而成。
治疗:应“随证治之”,其基本原则是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主方:百合地黄汤。(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21. 你对“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是如何理解的?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
22. 狐惑病的成因和证候如何?应怎样治疗?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狐惑病酿脓者,用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23. 百合病变发热如何治疗?
百合病的症状原为如热无热,热象并不明显,现在变为明显的发热,说明病情起了变化。据方药分析,该变证当与《伤寒论》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相似。因此临床表现除见有明显的发热外,还应伴有小便短涩不利的症状,这可以从服药后小便“当微利者,止服”得到证实。百合滑石散中百合润肺清热,以清水上之源;滑石清里热而利小便,使热从小便而解,共奏养阴润肺,清热利水之功。
24. 阴毒阳毒症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属于时疫范畴?
阳毒的病机为血分热毒,症状为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咳吐脓血;阴毒的病机为瘀血阻滞,症状为面目发青,身体疼痛,咽喉肿痛。
阴阳毒根据其发斑和咽喉痛等症状的明显与隐伏而分阴毒,阳毒,均与感受疫毒有关。
25. 阳毒用升麻鳖甲汤,阴毒何以将原方去雄黄、蜀椒,试说明其理由。
升麻,甘草清热解毒;鳖甲,当归滋阴散血;雄黄,蜀椒解毒,以阳从阳欲其速散,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阴毒症状比较隐晦,一般而言,阳证宜凉,阴证宜温,阴毒主方仍用升麻鳖甲汤解毒散瘀,去雄黄,蜀椒以防损其阳气。
26. 中风与痹证的主要区别何在?
中风病与痹证的临床表现均可见肢体活动不利症,但中风病以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喎僻不
遂为主症,重点在不遂,偏废不用;而痹证以关节疼烦为主症,活动不利多因疼痛或活动受限所致。
27. 历节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是怎样起病的?
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多由肝肾不足而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郁滞所致。
28. 中风在络在经,入脏入腑,与后世中风闭证、脱证有何联系?
29. 乌头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如何区别使用?
相同点: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其不同点:(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主治风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3主治寒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
30. 血痹病的成因、证候与治法如何?
①病机: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②症候:局部木和轻微疼痛。③治法:益气通阳,和营行滞。④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31. 何谓血痹?简述血痹证治。
答:血痹病以局部肌肤麻木为主证,有气血不足,加被微风所引起。
血痹阴阳具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五物汤主之。阴阳具微是营卫气血的不足;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是阳气不足,阴血涩滞的表现。局部肌肉麻木为血痹的症状特征,与风痹的症状不同,前者以麻木为主,后者以疼痛为主。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具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方用黄芪补气,桂枝、芍药通阳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温阳行痹之效。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义与临床应用
答:阴阳具微是营卫气血不足;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是阳气不足,阴血涩滞的表现。局部肌肉麻木为血痹的症状特征,与风痹的症状不同,前者以麻木为主,后者以疼痛为主。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具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方用黄芪补气,桂枝、芍药通阳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温阳行痹之效。临床应用:本方具有振奋阳气、温通血脉、条畅营卫的作用,所以,凡证属气血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血痹舌质紫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后用本方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手足无力,肢体不仁者。本方治疗产后身痛疗效甚佳,根据产妇多有气血虚弱,营卫俱虚,卫阳不固,腠理空疏,易感受风寒侵袭的特点,故中用黄芪、桂枝为主,下肢疼痛加杜仲、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腰疼重加破故纸、川断、狗脊、肉桂等。此外,本方尚有可治疗阴阳、营卫俱虚或兼阴寒内盛之自汗、胃脘痛、胸痹等病症。
33. 如何理解虚劳的脉象总纲?
34. 血痹与虚劳在病机上有何不同?
35. 虚劳所列证候有阴虚阳虚,试分析其脉证。
36. 小建中汤用于阴阳两虚证,其主证是什么?其作用机理是什么?
37. 五劳虚极羸瘦,何以用大黄虫丸攻破,试说其理?
38. 试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八味肾气丸、酸枣仁汤、薯蓣丸的不同适应证,并说明其方义。
39. 金匮治疗虚劳病有哪些特点,试详述之。
仲景论述虚劳特点有五:一是以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的发病机理为立论依据;二是辨证上以脉为纲,脉证合参;三是其证型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以及虚中夹实等类型,病情上尤其重视;四是治疗上重视脾(胃)肾。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重在补脾益气,肾气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重在补肾;五是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并善用调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均属于甘温扶阳的范畴。
40. 虚热肺痿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虚热肺痿为肺热津伤、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气,气急,咽干不利,口干喜凉饮,舌红少苔,脉虚数。治以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麦门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
41. 何谓肺痿?肺痿与肺痈如何鉴别?
42. 为何治肺痿从中焦入手?
43. 虚寒肺痿与虚热肺痿如何鉴别治疗
1.虚热证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哑,气息喘促,口渴咽干,午后潮热,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方药: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甘草、大枣、粳米、桑叶、石膏、阿胶、麦冬、胡麻仁、杏仁、半夏、枇杷叶。
2.虚寒证
症状: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肢冷,面白虚浮,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温肺益气
方药: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甘草、干姜、人参、白术、茯苓、大枣。
44. 咳嗽上气如何分证论治?
45. 射干麻黄汤与厚朴麻黄汤证,如何分别使用?
46. 射干麻黄汤与皂荚丸同治咳而上气之症,二者有何异同?
47. 肺胀病特点是什么?
肺胀病的特点有三:(1)就疾病性质而言,均为实证咳喘,篇中关于肺胀的描述皆为实性病证。(2)就病机而言,同属内饮外邪。如: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寒化热,与内里之饮邪
合而迫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寒、内饮、郁热三者互结,迫肺气上逆所致(3)从病程来论,肺胀为外邪诱发内饮致病,故病程较长,时轻时重,时发时止。
48. 越婢加半夏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如何鉴别?
相同点:病机均为内饮外寒,内外合邪,肺失宣降。在症状上都有咳而上气,即咳逆喘促。不同点:(1)病因病机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与痰饮相结;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与内饮相结。(2)证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热重于饮,喘重于咳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喘重,目如脱状,口渴汗出,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饮重于热,咳喘并重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咳喘,烦躁。(3)治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49. 何谓奔豚气?其成因、主要症状是什么?
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病症。病发时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俟冲气下降,发作停止。
50. 奔豚气病有哪几种类型?它的证候是什么?
51. 桂枝加桂汤证与苓桂甘枣汤证,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52. 对奔豚之病“皆从惊恐得之”应如何理解?
“皆从惊恐得之”是言奔豚气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指惊恐等过度的情志刺激,此“惊恐”泛指七情诸类精神因素。因情志刺激致肝郁化火气逆,循冲脉上逆,发为奔豚;或平素心肾阳虚,大惊卒恐,更伤心肾,阳不制阴,则下焦阴寒随冲气上逆,均可引发奔豚气病。除情志因素外,还有其它原因,如误汗伤阳,素有水饮等,而非均以惊恐所致,原文“有从惊恐得之”,意在强调,在杂病范围内,奔豚气病的病因多见于情志刺激,即惊恐是该病之主因。
53. 肝气奔豚的证治?
54. 胸痹心痛的成因及其主要症状和主方是什么?
55. 胸痹治分虚实,试从本篇举例说明。
56. 比较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
57. 腹满有虚实寒热之分,如何鉴别?
58. 鉴别厚朴七物汤与大柴胡汤。
59. 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与大柴胡汤的适应证及其病机有何异同?
厚朴七物汤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阳明腑实,兼表邪未解,病位在肠,以腹满,发热,脉浮数为主症,治宜表里两解;厚朴三物汤证病机为实热内积,胀重于积,病位在胃肠,以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为主症,治宜行气除满;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里实兼少阳证,病位在胃胆,以心下满痛,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症,治宜和表攻里;
60. 大黄附子汤与大承气汤同为泻下剂,是否同一作用?
61. 大乌头煎和乌头桂枝汤的适应证、病机有何异同?试说明之。
62. 大黄附子汤与大承气汤同为泻下剂,是否同一作用?
63. 大建中汤证属虚寒为何“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其证候特点是什么?
腹满病的辨证一般以“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而大建中汤所见“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有似于实证,然本证实属严重的虚寒证。因大建中汤证是由于脾胃阳虚,中焦寒甚所致,寒气充斥上下内外、脏腑经络,不按已痛,若按更有碍于脏腑经络之运行,故痛甚,且拒按不可触近。“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虽貌似实证,但疼痛游走而无定处,腹满时增时减,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这与实证之满痛、固定不移、无减轻时是截然不同的。
64. 肝着症状特点是什么?
65. 旋复花汤除了治肝着之外,还可以治哪些疾病?
66. 肾着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本病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冷汗久渍腰部,以致寒湿痹着,阳气不行,所以腰部冷痛而沉重。主症:腰部沉重湿冷(.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做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不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白术、干姜、茯苓))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67. 区别积、聚。
积为脏病,结块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多属血分,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治疗较难。 聚为腑病,聚散无常,聚时结块,散时无形,走窜移动,痛无定处,时作时止,多属气分, 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较易;
68. 试述痰饮病四饮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有二:(1)饮邪停聚人体的部位(即饮停部位);(2)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即临床主症)。
69. 四饮的证候是什么?
狭义痰饮:饮停心下(胃)、肠。临床主症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悬饮:饮停胸胁(胁下)。临床主症为咳唾引痛。溢饮:饮停四肢、肌表。临床主症为无汗、身体疼重,肢体轻微浮肿。支饮:饮停胸肺。临床主症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70. 痰饮症治则是什么?为什么?
71. 留饮、伏饮概念。
留饮有留而不去之意,指饮邪深痼于里,因其部位(心下、胁下、胸中、四肢)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它分属于四饮之中。伏饮有潜伏不出之意,指饮邪久伏于胸肺,平素常有满喘咳吐等症,一旦气候变化,多因外寒引动内饮,使病情反复发作,因而它属支饮的一个类型。
72. 试在篇内举出汗、下、利、温四法的代表方剂。
73. 狭义痰饮和支饮如何分类辨证施治?
(1)饮停心下(胃)、肠,临床表现: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脉偏弦等。病机:脾阳不运,升降失职,饮阻气机。治法: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2)饮及脾肾――狭义痰饮轻证:微饮,短气,小便不利,兼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等症者。病机:脾阳不运,饮停心下。其本在脾。治法:温脾阳以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同上);若兼见腰痛,少腹拘急,畏寒足冷等症者。病机:肾阳虚弱,水泛心下。其本在肾。治法:温肾阳以化饮。方用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此二方为治本大法的代表方剂,不仅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则,而且也是同病异治的范例。(3)留饮欲去――饮留心下,为狭义痰饮的留饮:脉伏,自利,利反快,心下续坚满等症。病机:心下留饮有欲去之势。治法:急则治标,因势利导。方用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4)饮聚成实――饮留肠间,为狭义痰饮“此肠间有水气”,可有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口舌干燥,二便不利等症。病机:脾运失司,饮聚成实。治法:前后分消,攻坚逐饮。方用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此二方为狭义痰饮急
则治标的代表方剂。
(1)支饮主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饮停部位:胸肺。病机:外寒引动内饮,饮邪郁肺。治法:解外寒而除内饮。方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半夏、细辛、桂枝、炙甘草)。(2)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治――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经吐下不愈。虚者:兼见上气而渴,小便不利,其形如肿等症。当心下痞坚可虚软者即愈。病机:气虚与饮热互结,饮逆迫肺,心阳不布,气机不利。治法:补虚清热,通阳利水。方用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实者:服用木防己汤后,心下痞坚不解者。病机:饮停气阻,坚结成实。治法:行水散结、消坚补虚。方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3)支饮腹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腹满,大便秘结等症。病机:饮热郁肺,腑气不通。治法:疏导肠胃,荡涤实邪。方用厚朴大黄汤(厚朴、大黄、枳实)。(4)支饮不得息――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满,咳喘不得卧,口吐清涎等症。病机:支饮阻肺,气机不利。治法:泻肺逐饮。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5)支饮久病邪实――久嗽不止,正气未虚。病机:胸肺支饮,久留不去,饮阻气道,心肺俱病。治法:攻逐水饮,祛除病根。方用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74. 同一痰饮病,既用苓桂术甘汤,又用肾气丸,如何辨证使用?
75. 试在篇内举出汗、下、利、温四法的代表方剂。
76. 大小青龙汤何以能治溢饮?
相同点:二者均为表里同病,病机均与外感风寒,肺失宣降,饮湓四肢有关,症状均有恶寒发热,身体重痛。
不同点:大青龙汤证是外寒内热,表证偏重。症状无汗而喘,烦躁而渴,脉象浮紧,舌苔薄黄。治宜散寒化饮,清热除烦。而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表证较轻。症状咳喘痰多,胸痞干呕,脉象弦紧舌苔白滑。治以温里化饮,止咳平喘。
77. 狭义痰饮和支饮如何分类辨证施治?
78. 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什么既可治疗支饮,又可治疗肺痈?使用指征是什么?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载:“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论:“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虽然两病一属肺痈,一为支饮,但二者在①病位上相同,均在肺。②病机相同:实邪(热毒、饮邪)壅肺,气机不利。③证候相同:肺气壅滞,喘不得卧,不得息,呼吸困难。④病情相同:表证已解,邪实气闭,形证俱实。⑤治法相同:开泻肺气,逐饮清热。所以,临床辨病与辨证结合,重在辨证。只要病机相同、证候相同,异病可以同治。此为仲景对方剂的临床应用体现异病同治的精神。
79.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在《金匮·痰饮病》篇中有何代表方剂?
80. 《金匮》所述消渴的含义怎样?
《金匮》“消渴”包含有“病”与“症”两种含义。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消渴病多为原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不易治疗。消渴症,是指口渴引饮的症状。一般仅见口渴引饮,或兼多尿,而无多食和身体消瘦,尿中无香甜味。消渴症是他病的伴发症,常见于热性病病程之中,大多属一时性病变,如治疗得当,则随他病而愈,不需特殊治疗。例如条文“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
相搏,即为消渴”。该条文是以脉论消渴病的病理机制,文中的消渴,即指消渴病而言。又如条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其中消渴是指口渴饮水的症状。因为表邪未解,水热互结,膀胱气化失职,气不布津,形成了消渴——口渴饮水症状。
81. 白虎加参汤为什么既可治中暍又可治消渴?
82. 肾气丸证与栝蒌瞿麦丸证,同为肾脏虚寒,而小便有利与不利,试加以分析。
83. 肾气丸即治虚劳腰痛之小便不利,又治男子消渴之小便反多,其理何在?
肾主水,司气化,为胃之关,气化正常,则开合有度,小便排泄正常。虚劳腰疼是肾阴阳两虚症,因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利,失其“开”之职,故小便不利。男子消渴症,因肾阴阳两虚,肾气虚弱,不得化气摄水,失其“合”之职,故小便反多。小便不利与小便反多,症状虽不同,然二者病机相同,为肾阴阳两虚,肾虚气化失司,开合异常所致,故均可用具有补肾益阴助阳的肾气丸治疗。
84. 如何理解淋病治疗禁忌?
85. 猪苓汤的因机证治如何?
86. 试分析四水的主脉主证。
风水:外感风邪,肺气不宣,水为风击,泛湓全身;主症: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发病急,头面先肿,迅速遍及全身;治法:当发其汗。
皮水:外感水湿之邪,表证已罢,水湿停于肌腠之间,或脾虚失运,泛湓肌肤。主症: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发病缓,足踝部先肿,后遍及全身。 治法:当发其汗。正水:胃气不足,气化不利,影响肺脾功能;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自喘,发病缓,腰以下肿甚;治法:温肾化水;石水:肾阳虚衰,阴寒凝结于下焦。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发病缓,下肢肿甚,遍及腰部。治法:温阳散结。
87. 为什么不名水肿而名水气?气字的含意怎样?
88. 气分、血分、水分的概念?
89. “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与临床意义?
90. 水气病有哪些治疗原则?如何具体运用。试举具体方例说明。
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1因势利导:腰以下肿,以利小便;腰以上肿,以发汗为主。2攻下逐水:在患者正气不虚可耐受攻伐,水气亢盛,症状急重,利水药无效时可选用此法。
91. 《金匮》中防己黄芪汤可用于治疗哪些病证?
《金匮》中防己黄芪汤可用于治疗风湿与风水两种病证。两条原文仅一字之差确是省文法的标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水,脉浮
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与风水是两种不同的病证。风湿属于湿病,因感受风湿之邪,停留于肌肉、关节、经脉致病,以身重、关节疼痛为主症。后者属于水气病,由感受风邪,肺失通调,水气泛溢致病,以面目身体浮肿为主症。但水、湿二者本属同类,
因辨证同属表虚证,故均可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的症状,均属表气已虚,卫气不固,风湿(水)在表。因二者病机一致,故均可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散水除湿,此为异病同治之例。
92. 水气病主要治法有哪些?如何理解其与《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及“去苑陈坐”的关系?
张仲景在《金匮》中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又云:“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这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原则,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制定了发汗、利尿、峻下逐水三个主要治疗方法。腰以上肿,在上近表,当用汗法,使停留在身体上部的水气从汗液排出;若腰以下肿,在下属里,当以利尿为法,使潴留在身体下部的水气从小便排泄。如果水气壅盛,深痼难化,则非发汗、利水之所宜,又当用峻下逐水的方法荡逐水邪。以上三法,亦即《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治法的具体体现。“开鬼门”即发汗法,“洁净府”即利小便法。“去菀陈莝”即攻逐法。在《金匮·水气病》篇中,越婢汤、甘草麻黄汤属于汗,防己茯苓汤为汗利两法,蒲灰散则属于利尿法的具体运用。至于“下”法,在此篇中有其论而无其方。可参考《金匮·痰饮病》篇中的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等。治疗水气病的方法,无论是发汗、利尿、峻下逐水,都属于“实则泻之”的方法,亦即属于治标的范畴。但从水气病的性质来看,应属于阳虚阴盛,本虚标实,故在临床治疗水气病患者时,每先用以上三法急治其标,以祛水邪,而后再进温补,缓治其本。同时也应注意到,人体是一有机整体,上下表里、脏腑经络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为上下,因此发汗法与利小便法,可相参合,灵活运用。
93. 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同治水气病,二者不同之处有哪些?
越婢汤适于治疗风水病,其病因病机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水气泛溢,内兼郁热。临床表现为脉浮,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故用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麻黄、石膏发越水气兼清郁热,生姜、甘草、大枣和中。越婢加术汤用于治疗皮水病,其病机为脾失运化,肺失通调,水湿内停,郁久化热,并无风邪。主症为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所以用越婢汤加一味白术以增健脾除湿之功,全方发汗行水,兼清郁热。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二方用药仅差一味,但从适应症、病机、主症到功效都有不同。
94. 防己黄芪与防己茯苓的如何鉴别应用。
《金匮·水气病》篇中,防己黄芪汤适用水气病风水表虚证。以浮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为主症。其病机是表虚,卫气不固,感受风邪,水湿滞留肌表。防已黄芪汤具有益气固表,利水除湿之功效。方由防己、黄芪、白术、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其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除风祛湿,姜、草、枣调和营卫,防己茯苓汤适用于水气病之皮水脾失健运,水湿停留,阳气郁滞而四肢聂聂动者,以四肢浮肿,肌肉有轻微跳动为主症。防己茯苓汤有通阳化气,表里分消之功效。方由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组成。其中防已、黄芪走表祛湿,使水湿从外而解;桂枝、茯苓通阳化气,使水气从小便而去。甘草补中,调和诸药。防己茯苓汤证的肿势较防己黄芪汤证要重,故防己茯苓汤为汗利两法的具体运用,其利水力量较防己黄芪汤为强。
95. 气分的病机怎样?如何分证论治。
96. 对《金匮》主治气分病两首方案,如何区别运用?
主治气分病“心下坚,大如盘”的两首方剂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和枳术汤。桂枝去
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治由于阳虚阴凝,水饮不消而积留于心下的气分病。症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及兼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身冷,骨节疼痛,或痹不仁等。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温阳散寒,行气利水。枳术汤则主治因脾虚气滞,失于转输,水饮结于心下的气分病。临床可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及脘腹痞满而胀等症。病在中焦,故用枳术汤行气散结,健脾化饮。
97. 如何理解“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一句,为本条重点,一者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二者提示黄疸的发病与血分有关。
98. 简述谷疸病因、病机、主证和治法。
谷疸的病因为饮食内伤;病机是湿热内蕴,内陷血分;证候有食谷即眩,心胸不安,腹满,寒热,身黄,小便不利,治法为清泄湿热。方用茵陈蒿汤(茵陈蒿大黄栀子)
99. 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区别?
100. 词解:谷疸、酒疸、女劳疸
谷疸:因於饱食失节,饥饱不匀,湿热、食滞阻遏中焦所引起。主要症状有食即头眩、烦闷、胃中不适、腹满、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身面发黄等。
酒疸: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主要症状有身目发黄、胸中烦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赤涩、脉沉弦而数等。
女劳疸:。黄疸类型之一。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
101. 栀子大黄汤证与茵陈蒿汤证应如何鉴别。
102. 酒疸和女劳疸证候上主要区别在哪里?
103. 硝石矾石散和大黄硝石汤各治什么证?
104. 小建中汤治疗男子虚黄的机理如何?此方是否专用于男子虚黄?
105. 试述女劳疸的辨证施治。
女劳疸的病因为房劳过度;其病机是肾亏瘀热内蕴;证候有额上黑,少腹满,手足中热,自汗,身黄,小便自利;治法为(女劳疸兼瘀血)消瘀化湿;方用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 10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和半夏麻黄丸主治何种病证?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用于火劫致惊者。证属于火劫发汗损伤心阳,临床可见心悸,惊狂、卧起不安等症。该方有通阳镇惊安神之效。方中桂枝汤去芍药之阴柔以助心阳;加龙骨、牡蛎以固摄镇惊;心阳既虚则痰浊易阻,故用蜀漆涤痰止惊狂。半夏麻黄丸则用治水饮致悸者。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阳被阻,故心下悸动,水饮犯肺,则见胸脘痞闷,咳唾清痰涎沫。以半夏麻黄丸蠲饮通阳,降逆定悸。半夏蠲饮降逆;麻黄以宣发阳气。因水饮不易速消,阳气不能过发,故以丸剂缓图。
107. 《金匮》中有关悸证有何论述?
108. 柏叶汤和泻心汤证治如何鉴别?
109. 何谓远血与近血?二者证治有何区别?
《金匮》认为:“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因此,凡属脾气虚寒,气不摄血,症状为先便后血,血色黯紫,腹痛便溏,面色无华,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脉细之远血者,治以黄土汤温脾摄血。方中伏龙肝温中涩肠止血;甘草、白术、附子温中健脾;干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反佐,防白术、附子温燥动血之弊。属大肠湿热,迫血妄行,症见先血后便,下血鲜红或有粘液,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数之近血者,治以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方用赤小豆清热利湿,当归养血和血,待湿热去而下血自止。
110. 试述瘀血的脉象和症状,并分析病机。
离经之血蓄结不散者,称为瘀血。《金匮》指出瘀血的主要脉症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若瘀久化热,则可出现烦满,口干燥而渴的如热状,但脉反无热象的临床表现。形成上述表现的机理如下:由于瘀血阻滞,气机痞塞,故而胸满。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唇舌不荣,因此唇痿、舌青。瘀血不散,气化受阻,津液不能上承,故口燥,因非津伤之口干,故瘀血口燥具有“但欲漱水不欲咽”之特征。血瘀经隧,气机运行不畅,非实邪积聚,故病入自觉腹部胀满,观其外形并无胀满之象。本证缘于瘀血,在外当无寒热之表证。瘀血阻滞脉道,见其脉微大而无力,往来涩滞迟缓。瘀血郁久化热,可见病人出现烦满,口燥而渴的如同发热之象,但其脉无热象,即数脉等,根据这些表现,可诊断为瘀血。
111. 试述呕吐、哕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112. 呕家有痈脓,为什么不可用治呕之药?
仲景认为“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因呕家有痈脓,其呕是因痈脓秽毒影响胃失和降的缘故,呕吐脓液,也是机体驱邪外出的本能反应,此时若单纯止呕,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使脓毒内留而引起其他变证。此病痈脓为本,呕吐为标,其治疗应当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除痈排脓,才能收到脓尽呕止的效果。故仲景称“脓尽自愈”,但并非不服药以待脓尽,而是采取积极措施消除痈脓,脓尽则其呕自愈。也是审证求因思想的体现。 113. 胃反临床特征是什么?何方主治?其组成与功效如何?
114. 下利的治法、禁忌及辨证论治。
115. 下利气与气利有何不同?
116. 桃花汤、白头翁汤为治下利之剂,在应用上有何不同?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同:均治下利便脓血
异:桃花汤用于虚寒滑脱,气血下陷之久利,以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所下脓血色暗不鲜为主症。桃花汤温中涩肠以固脱。白头翁汤用于湿热蕴街,气机阻滞之初利,其症以里急后重,滞下不爽,所下脓血色泽鲜明为主症。白头翁汤清热凉血,燥湿以止利
117.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组成有何不同?各主治何证?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均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所组成,都用治阳虚阴盛格阳的病证,都有回阳救逆的功效。但四逆汤主治呕而厥,身有微热,小便自利,脉沉细弱,或下利腹满,兼外感而身疼痛者,虽属阴盛格阳,但病情较通脉四逆汤证轻。通脉四逆汤主治下利清谷,汗出而厥,以及身热面赤等里寒外热的真寒假热证,而阴从下利而下竭,阳从汗而外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出现“汗出而厥”,有阴竭亡阳之势,是病势危重之候,故急以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之力强于四逆汤,从药物剂量上可知。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
倍干姜,四逆汤中干姜用一两半,通脉四逆汤中干姜用三两(强人可四两),且用生附子大者一枚,目的在于增强回阳救逆之力。
118. 疮痈初起的脉证是什么?有脓和无脓的区别怎样?
119. 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治异同?
120. 如何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妊娠腹痛?
121. 桂枝茯苓丸证病机及用药特点。
用药特点:方中芍药、桂枝通调血脉,二药一凉一温,凉者益阴,温者助阳通阳,使阴阳协调,气机复常。丹皮、桃仁化瘀破癥积,用茯苓健脾利水尤有创意。因为本病属于痼疾,癥积日久,必然阻遏气机,影响津液代谢,便极有可能继发水湿停聚,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所述“血不利则为水”,故仲景于治血诸药中,配伍一味利水药,意在化瘀利水,既可除水邪,又可使诸治血药所化之瘀血从小便排出。
122. 具有桂枝、茯苓的方剂有哪些?各主治何病证?
茯苓、桂枝是仲景常用对药,二者配伍具有通阳利水作用。《金匮》一书中具有茯苓、桂枝的方剂:候氏黑散、苓桂草枣汤、苓桂术甘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汤、防己茯苓汤、茵陈五苓散、茯苓泽泻汤、桂枝茯苓丸、肾气丸。(1)候氏黑散。其功效为清肝化痰,养血祛风,主治中风夹寒之证。(2)苓桂草枣汤。其功效为培土制水,通阳降逆,主治误汗后阳虚饮动,欲作奔豚之证。(3)苓桂术甘汤。其功效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主治狭义痰饮之饮停心下证。(4)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其功效为补虚除饮,散结消坚,主治膈间支饮服木防己汤后仍有痞坚者。(5)五苓散。其功效为化气利水,主治饮停下焦,气化不利,水饮逆动证。(6)桂苓五味甘草汤。其功效为敛气平冲,兼以化饮,主治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上逆之证。(7)防己茯苓汤。其功效为通阳化气,表里分清,主治皮水阳郁证。(8)茵陈五苓散。其功效为利湿清热退黄,主治黄疸湿重于热证。(9)茯苓泽泻汤。其功效为健脾利水,化气散饮,主治呕吐饮阻气逆证。(10)桂枝茯苓丸。其功效为化瘀消癥,主治宿有癥积,血瘀气滞,血不归经,下血不止证。(11)肾气丸。其功效为补肾益阴温阳,主治肾虚而致虚劳腰痛、消渴、转胞、痰饮、脚气。
123. 如何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妊娠腹痛?
124. 张仲景治疗妊娠病时,是如何调理肝脾的?
125. 产后腹痛是如何分证论治的?它与妊娠腹痛在治疗上的注意点有何不同?
126. 当归散与白术散证治有何异同?
127. 试述形成产后三大症的主要原因,并举出它们的一般症状。
128. 当归生姜羊肉汤、枳实芍药散、下阏血汤三方,同是治腹痛,在运用时应如何区分? 129. 小柴胡汤、桂桂枝汤、竹叶汤三方,运用于产后,其适应证怎样?
130. 为什么说竹皮大丸是安中益气之剂?
竹皮大丸用于产后阴血亏耗,虚火内扰,中气不足,胃失和降而引起的“烦乱呕逆”。使用本方以桂枝、甘草、大枣辛甘相合,重用甘草填补中宫,补脾益气,滋其化源以治本,辅以
竹茹、石膏、白薇除上扰之虚热,使中气得安而止烦呕以治标。诸药相合,标本同治,使中气健旺,且无客热之扰动,则脾升胃降,生化有源,故称其为“安中益气”之剂。 131. 何谓新产三病?
妇人新产有三病:痉、郁冒、大便难。产后亡血伤津,又外感风邪,化燥伤津,筋脉失养而拘急,形成痉病;若外感寒多,阳气偏盛,形成郁冒;若血虚津亏,大肠失去濡养,形成大便难。
132. 妇人杂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
133. 试述脏躁、梅核气的病因、主症、治法及主方。
脏躁:《妇人杂病》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多因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以致心脾受损,脏阴不足而成。治以甘麦大枣汤润燥缓急。 梅核气:《妇人杂病》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本病多由情志郁结、痰凝气滞所致;以自觉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与饮食无碍,后世俗称“梅核气”。治用半夏厚朴汤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134. 《金匮》对情志病有哪些论述?各有何特点?
《金匮》对于情志病的论述内容丰富,如百合病、狐惑病、虚劳不得眠、奔豚气、邪哭、癫狂、脏躁、梅核气等。
(1)百合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时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证候复杂多变,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异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病因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治法为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2)狐惑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以人体上部或下部蚀烂、成脓为主症,伴有神情恍惚、狐疑惑乱等症。病因病机为湿热内蕴虫毒感染;治法为清热解毒除湿,甘草泻心汤为其基本内治方。
(3)虚劳不得眠。《血痹虚劳病》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失眠的原因很多,以情志因素所致更为常见;病机为肝血不足,阴虚生热,虚热上扰神明;法宜养血清热,安神除烦,方用酸枣仁汤。
(4)奔豚气。《奔豚气病》篇:“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病因多为情志郁结或惊恐所致;对肝郁奔豚治宜清热降逆,调肝和血。
(5)邪哭癫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所谓邪哭,是情志不遂所致的精神错乱之候,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癫狂。
(6)脏躁。《妇人杂病》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多因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以致心脾受损,脏阴不足而成。治以甘麦大枣汤润燥缓急。
(7)梅核气。《妇人杂病》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本病多由情志郁结、痰凝气滞所致;以自觉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与饮食无碍,后世俗称“梅核气”。治用半夏厚朴汤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135. 妇人杂病腹痛的重点何在?
对风邪入侵,气滞血凝,致为腹中刺痛者,治用红蓝花酒活血行气。对肝脾失调,湿阻血滞,造成腹中疼痛,小便不利,四肢头面微肿者,治用当归芍药散理血柔肝,健脾除湿。对中焦
虚寒,致腹中痛(喜温按,面色无华,虚烦心悸,舌质淡红,脉细涩),治用小建中汤温补脾胃。
136. 当归芍药散为什么即可治妊娠腹痛,又可治杂病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