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前预习单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及能力目标:
(1) 浅易了解“赋”的有关特点;(2)了解苏轼的思想背景和《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3)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各段情节的差异,进而把握的思想感情.
3、审美情感目标:
(1)初步欣赏《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
(2) 学会在诵读中调整自己的审美意识。
(3)理解中国文人的悲秋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注意领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思路;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三、资料积累
1、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2、文体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四、初读课文,完成字音练习
1、字词正音
壬( )戌( ) 举酒属( )客 窈( )窕( ) 冯( )虚御风 桂棹( ) 袅袅( ) 幽壑( ) 嫠( )妇 愀( )然 山川相缪( ) 舳( )舻( ) 酾( )酒 横槊( ) 渔樵( ) 扁( )舟 匏( )尊 无尽藏( ) 肴( )核既尽 狼藉( ) 枕藉( )
五、熟读全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且记录疑难问题,小组形成讨论。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六、熟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2、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①、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②、悲又从何而来?
3、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①、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②、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③、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赤壁赋》课堂活动单
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
活动二:研读第一段
1、 展示并解决预习问题。
2、 学生翻译句子。
3、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4、尝试背诵第一段
活动三:研读第二段
1、展示并解决预习问题。
2、学生翻译句子。
3、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尝试背诵第一段
活动四:研读第三段
1、展示并解决预习问题。
2、学生翻译句子。
3、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2)“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4、尝试背诵第一段
活动五:研读第四段
1、展示并解决预习问题。
2、学生翻译句子。
3、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4、尝试背诵第一段
活动六:研读第五段
1、展示并解决预习问题。
2、学生翻译句子。
3、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4、尝试背诵第一段
活动七: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赤壁赋》课前预习单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及能力目标:
(1) 浅易了解“赋”的有关特点;(2)了解苏轼的思想背景和《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3)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各段情节的差异,进而把握的思想感情.
3、审美情感目标:
(1)初步欣赏《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
(2) 学会在诵读中调整自己的审美意识。
(3)理解中国文人的悲秋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注意领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思路;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三、资料积累
1、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2、文体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四、初读课文,完成字音练习
1、字词正音
壬( )戌( ) 举酒属( )客 窈( )窕( ) 冯( )虚御风 桂棹( ) 袅袅( ) 幽壑( ) 嫠( )妇 愀( )然 山川相缪( ) 舳( )舻( ) 酾( )酒 横槊( ) 渔樵( ) 扁( )舟 匏( )尊 无尽藏( ) 肴( )核既尽 狼藉( ) 枕藉( )
五、熟读全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且记录疑难问题,小组形成讨论。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六、熟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2、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①、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②、悲又从何而来?
3、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①、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②、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③、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赤壁赋》课堂活动单
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
活动二:研读第一段
1、 展示并解决预习问题。
2、 学生翻译句子。
3、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4、尝试背诵第一段
活动三:研读第二段
1、展示并解决预习问题。
2、学生翻译句子。
3、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尝试背诵第一段
活动四:研读第三段
1、展示并解决预习问题。
2、学生翻译句子。
3、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2)“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4、尝试背诵第一段
活动五:研读第四段
1、展示并解决预习问题。
2、学生翻译句子。
3、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4、尝试背诵第一段
活动六:研读第五段
1、展示并解决预习问题。
2、学生翻译句子。
3、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4、尝试背诵第一段
活动七:总结本文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