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之姆妈的手艺
本期内容
《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之姆妈的手艺
【节目简介】
有人说,中国有八大菜系,而食堂里的菜就是第九大菜系。上海的老食堂里那些美味佳肴至今让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1958年,许多蜗居在家里的妇女走出家门,加入了里弄生产组的行列,为了解决大家吃饭的后顾之忧,居委会办起了居民食堂,今年已经81岁的夏文仙老人就是当年居民食堂的创办人之一,而年过八旬的刘椿华老人做梦还在回味着当年食堂里的小白蹄味。上个世纪50、60年代,上海华通开关厂食堂里的菜品丰富,质优价廉,食堂负责人郑阿华师傅还因此受到了毛主席的表彰。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咂咂嘴巴,满满的还是食堂里的那些味道。
【节目导视】
【解 说】上海人难忘老食堂里经典好味道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腌笃鲜。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小白蹄。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红烧蹄髈。
【同期声】巢雷川 63岁 上海市民
这个烂糊面是烧得相当好。
【解 说】当年做食堂的老师傅,有苦有累,也有无上荣光。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汽车门一开开出来,毛主席出来了。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说我“小辫子”做到“头发白”,奖励一套房子。
【解 说】
1958年3月16号早上三点,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家住上海市黄浦区云南路的夏文仙,就匆匆离开了家。那天,是27岁的她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
【解 说】
这些珍贵的食堂镜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夏文仙后来成了福五食堂里的大师傅,并一直与食堂结缘。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一辈子在食堂里面啊,我跟你讲早上三点钟去,到晚上八点钟(下班)。
【解 说】
这些镜头也许会勾起很多人对过去年代吃食堂的记忆。
【实 况】
孩子们在这里吃饭,爸爸妈妈可以完全放心,一份家庭盒饭只要二毛五,真是既经济又实惠。
【解 说】
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从小时候上幼儿园一直到退休,人生至少有一半的饭是在食堂里吃的。说到当年食堂里的味道,很多人还津津乐道。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我吃食堂呢,从1958年开始到1994年离开单位,一共吃了三十六年食堂,那么特别是有其中几个(印象特深),腌笃鲜、红烧蹄髈、荠菜豆腐羹,有几只菜呢是非常非常想念的。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12月26号是毛主席生日,我们吃一次面,那么这个面来讲呢,那个时候没有大排面的,叫“小肉面”,就是把这个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那么摆个两、三块(肉),“小肉面”。
【同期声】巢雷川 63岁 上海市民
有麻油浇的烂糊面又香又鲜,那个时候觉得吃口好得不得了。
【解 说】
上海人对过去吃食堂有那么深的记忆,和这座城市的特点是有关系的,解放以后,上海由一座消费型城市变为一座生产型城市,很多原先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而解决吃饭问题自然就要依靠食堂了。
【同期声】夏文仙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1958年的时候,我们敲锣鼓去动员(妇女)出来,为什么动员出来,解放妇女劳动力。呆在家里,这个时候这么说,抱抱儿子生生炉子,买买小菜这种,一定要把篮子放在家里,篮子要丢掉,一部分人搞食堂,食堂先要搞起来,那么一部分人搞生产组,生产组出来了,那么小孩要安排吧?安排在托儿所里了。
【实 况】
截止1959年底,上海里弄参加各项生产组的共有856000人,举办了34600多个加工组。1660多个食堂,2100多个托儿所和3270多个生活服务站。
【解 说】
1950年代末,家庭妇女参加工作成为最火热的社会现象,如今已81岁的夏文仙老太太,对于居民食堂刚刚创办时的那些艰辛,仍然记忆犹新。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解决食堂的时候很困难的,碗没的什么都没的,到资产阶级家里,一家华阳旅馆,我记得挺清楚的,华阳旅馆里面,盆子、碗,甚至于是一个大炉子也拿出来。2间厢房1间厨房间,煤炉都是搭起来的,问人家台板有吗,凳子不用的有吗,一家家去动员,什么东西拿出来。这个时候思想都蛮好的,排着队送进来。
【解 说】
这是1950年代拍摄的新闻纪录影片,反映的是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办居民食堂的事情。
【实 况】
不久前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优秀的炊事员了,并且烧得一手好菜。
【解 说】
从老电影可以看到,那些居民吃起食堂的饭菜,津津有味,感觉和自己家里做的味道差不多。这就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因为很多家庭妇女成了食堂的大师傅,那年头她们没去大饭店里培训过,原先在自己家的灶台怎么烧,到了食堂的厨房里还怎么烧。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我没文化的,没读过书,文盲,1958年的时候没培训过,到哪里培训啊,都自己生出花样出来的,一会做花卷,这个时候花卷还做不来的,做得喇叭腔一样的。
【解 说】
都说众口难调,而她们烧的土菜、家常菜,用如今时髦的话说是“私房菜”,还是很合多数吃客的口味的。
【实 况】
居民们反映说,在这里吃饭,真是吃得好,价钱巧。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家常菜,买点鱼煎煎,买点茄子炒炒什么的,家里吃什么外面(食堂)也吃什么。
【解 说】
今年83岁的刘椿华老人,在上世纪五、六年代的时候,担任过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对里弄里的居民食堂也很熟悉, 50多年过去了,他至今还记得居民食堂里一个家庭妇女出身的大师傅。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这个人叫董海凤,她也是一个里弄的家庭妇女,她蛮会烧小菜的,现在讲起来是烹饪了,她蛮有研究的。同样一个黄豆芽,她会烧很多,黄豆芽油豆腐啊,黄豆芽肉圆啊,黄豆芽细粉汤啊。所以她蛮会,把一个菜会烧出好几种味道。
【解 说】
刘椿华老人怀念的黄豆芽炒油豆腐,是一道最家常不过的上海菜,一块钱的黄豆芽,再加上一块钱的油豆腐,2、3块钱就能搞定一道营养美味的小菜。上海人过日子,讲究的是好吃不贵,经济实惠。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那么虽然是家常便饭,家常菜,但是她这个菜呢,烧得蛮入味的。
【解 说】
刘椿华老人还记得那位董阿姨会做各种美味可口的小砂锅,至今他舌尖上似乎还留存着董阿姨做的小白蹄砂锅的味道。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小砂锅里面放一个小白蹄,小白蹄不是一只蹄髈,一只蹄髈可能要切了近十块了。那么就是这么一小块,这个汤烧了以后呢,现在讲起来像牛奶一样的,雪白雪白的,这个皮又糯、又酥,油而不腻很好吃的。所以想到以前一块蹄髈我要咽口水了,朝外流嘛难看吧?
【解 说】
阿凤姐和夏文仙的手艺其实都是在家庭厨房里练就的,很多上海女人会过日子,会烧菜,她们总是能把一种原料翻出几种花样,花钱不多,味道不错,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在夏文仙和姐妹们的操持下,她们的食堂办得红红火火,小菜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厨房里面有十八道(菜)打底,样样有的,肉丝炒豆腐干,那么还有鸡丝啊,那么还有叫咖喱鸡,油炸排骨,红烧排骨,油炸排骨跟红烧排骨属于两样的。
【解 说】
很多人认为上海女人的地位比较高,是因为男人怕老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从上世纪开始,上海女人已经用自己的劳动证明:女人也是国家的建设者,她们自食其力,为自己赢得了较高的家庭地位。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我们组织(食堂)的时候没工资的,做了大概半年没工资的,一分也没的,那么把这批人动员出来以后,3角一天,3角一天才多少钱,结果到后来食堂也很好的,办事处主任敲敲桌子,你们不要认为(工资)少,“7角8角要看到世界各国”。
【同期声】刘椿华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83岁
因为里弄家庭妇女呢,本来是没有收入的,能够出来工作,那个时候叫“解放妇女劳动力”,那么妇女能够出来了以后,拿到7角8角(一天),那个时候相对来讲7角8角是蛮值钞票的。
【解 说】
夏文仙老人从1958年起办食堂,做到1993年退休,有苦劳,也有功劳,她曾经7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还受到过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的接见。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说我从“小辫子”做到“头发白”,最后奖励我一套房子,就这里,这套房子是奖赏给我的。
【解 说】
今年78岁的沈美娟老人,从1958年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她吃了36年的食堂。如今,她还保留着上班第一天领到的那套饭碗。
【实 况】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我们吃食堂要有一套东西的,厂里面发给我一套东西,这么多年了我还藏着呢,你们看看。这一套东西是老古董了。这两只碗呢,一只碗是盛饭的,一只碗盛菜的。还有一只杯子盛汤,上班第一天就发了这一套吃饭工具,这个吃饭工具实际上是给我饭碗了。我们上班了有饭碗了。那么这套饭碗从第一天开始用到我退休。
【解 说】
在沈美娟老人的记忆中,上海老食堂里有一个很好吃的汤菜,腌笃鲜,这个菜本来也是上海人家的传统菜肴。那个年代,家庭餐桌上哪怕只有两三个蔬菜,但只要这个腌笃鲜一端上桌,那就是一桌盛宴。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有腌笃鲜大家抢着吃的,家里烧烧钞票贵,像我们一个人,就是说腌笃鲜吃一份一角五分,那吃得蛮好了。
【解 说】
“腌”指的是咸猪肉,“鲜”指的是鲜猪肉,“笃”则是 “炖”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个菜要小火慢炖。做腌笃鲜最好是用鲜春笋,不用任何调料,鲜肉的香味、咸肉的腌味和笋的鲜味,互相交融,渗透到汤里。这锅汤,散发着清新的山野气息,承载着妈妈的味道,笃出浓香的春天。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为什么这腌笃鲜这么受欢迎呢?因为鲜肉、咸肉、笋这三样,买来的价格蛮贵的,蛮贵呢要自己烧烧,你总归一家人都要吃的,烧不起。人家讲起来烧不起,在这种情况下所以烧腌笃鲜,工人假使今天(食堂)有腌笃鲜呢,我家里不烧,我要去吃腌笃鲜要早点来排队。
【解 说】
1950年代是上海办食堂非常红火的年代,那时候上海的食堂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里弄里的居民食堂,还有一类就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食堂。那时候还拍了很多反映食堂新气象的电影。我们看到的这部影片说的就是上海华通开关厂的职工食堂。
【实 况】
别看我们不能生产机器,可是我们的产品,每个同志离开了它,就不能生活。
【解 说】
将近60年过去了,当年在华通开关厂吃食堂的老人们都还健在吗?《上海故事》栏目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了几位老员工,这些老人最年轻的也已经年过八旬,最年长的已经90高龄。
马孟良老人现年84岁,他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在他的记忆里,解放后办职工食堂也是工人当家作主,社会平等的象征。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解放前只有职员好(在食堂)吃饭,工人自己带饭吃的,没有食堂的,就是带了饭,有的人是饭也吃不起,弄两只馒头这样啃啃,那个时候工人(吃饭)确实蛮苦的。那么解放之后职工都好吃饭,那么就要办食堂了。
【解 说】
华通开关厂食堂刚创办的时候,由于各种菜肴的质量一般,工人群众并不满意。
【实 况】
为什么食堂里吃早饭的同志这么少呢?马路上的合作食堂却能吸引这么多的顾客?他们这热腾腾的生煎馒头,一咬一出油,这外焦里嫩的粢饭糕,谁能不爱吃呢?
【解 说】
今年已90高龄的刘锦祥老人,1958年任华通开关厂厂长,他回忆,当年他们厂食堂由落后到先进、工人由抱怨到满意的原因,一是厂领导的重视,在老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工厂党委开会研究食堂问题的镜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工厂引进了一些大饭店的名厨师。
【同期声】刘锦祥 9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厂长
确实原来华通(开关厂)里面,也有几个老师傅比较好的,厨师烧菜的技术是相当高的,包括像郑阿华之类的人。
【解 说】
饭店厨师来到工厂食堂后,他们不会去烧高档小菜,而是面向工人群众,做一些普通的家常菜。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在蛮短的时间里,品种就不断增加了,像什么素板鸭,素鸡啊,还有豆腐干,饺子,生煎馒头,各种花样的,那么炒啊,爆炒啊,这个蒸啊,溜啊,各种制作方法都用上去了。
【同期声】虞志勇 8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技术部设计组组长
我记得老清爽的。我一顿小菜总归一角二、一角四,难得一角六。那么一角二吃什么呢?什么四喜肉,你刚才讲的狮子头。鸡翅膀了、鸡脚了、鸡头了,这种都蛮好的。
【同期声】丁杏清 82岁 原华通开关厂车床革新能手 全国劳模
我总归是有肉必吃,有肉必吃,总归不是排骨就是红烧肉。
【解 说】
老一辈人回忆起老食堂里的经典老味道,红烧肉和大排骨,一定是少不了的。当年上海人把吃大排和红烧肉说成是吃大荤,而把吃肉片、肉丝说成吃小荤。在那个计划供应的年代,这样的好滋味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这块红烧肉很酥的,味道很香的,菜底也蛮清爽的,两角钱,价钱又不贵。
【解 说】
上海菜的典型特色就是“浓油赤酱”,而红烧大排正是上海本帮菜的杰出代表。这个菜有一个烧制的诀窍,那就是先要给大排“敲背”。有经验的厨师会用刀背横向竖向将大排拍松,这样炸出的口感更松软,吃口更鲜嫩。裹面粉、鸡蛋后油炸两分钟,这道工序是为了给大排“定型”,之后用老抽、料酒、盐、糖、葱、姜调出浓稠的汤汁,滚开后放入大排煮3分钟,一道美味就出锅了。浓油赤酱甜咸兼具,浓稠的卤汁拌饭那叫一个香啊!
【同期声】丁杏清 82岁 原华通开关厂车床革新能手 全国劳模
工作拼命做了,拼命做嘛,评着先进了什么的,厂里面那么有优惠了,给你一个月不要钞票的,(食堂里)早上吃到晚上。
【同期声】虞志勇 8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技术部设计组组长
四菜一汤、排骨、饭嘛随便吃,很开心的,家里面肉吃不到的。
【解 说】
那个年代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工业战线要超英赶美,要把中国贫穷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当年产业工人的干劲很足,而食堂作为后勤部门,也加班加点,保障供应。
【实 况】
来吧,同志们,天儿怪冷的,吃碗热馄饨,挡挡寒。
【同期声】虞志勇 8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技术部设计组组长
要超英国,那个时候毛主席提出来的。那么我们设计产品什么呢,找先进的,去找样机,那么怎么样赶,有的时候到很晚了,我们到食堂里去。有什么东西吃吗?你们讲吃什么?白斩鸡好吗?好,白斩鸡。一份白斩鸡大概二角钱。
【解 说】
食堂办好了,工人师傅满意了,他们干起活来也就更有劲了。工厂办好食堂,其实也是搞好企业文化。
【同期声】刘锦祥 9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厂长
当时上海有一个口号嘛,叫“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食堂办好了以后,对生产促进非常有好处。因为“民以食为天”,吃好饭非常重要。
【解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华通开关厂出了多位全国劳模,技术革新能手丁杏清就是其中之一,食堂大师傅郑阿华也是其中的一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上,他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工会主席马孟良回忆起50多年前的那一幕,仍然激动不已。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开出来一部老大的汽车,现在说像房车一样的这么大的汽车,那么汽车门一开开出来,毛主席出来了,大家都是兴奋得,真是不得了,那么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啊,通通都跑出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真的是,兴奋得不能再兴奋了。那么拍(合影照)呢,大家这样子很长,几千人,两三千人,在接见的这个架子上面,一点点高上去的架子上面,那么排好了之后呢,一只照相机朝这边扫过来,。拍了这么长一张照片。
【解 说】
华通开关厂的食堂成了先进食堂,成了上海食堂的一面旗帜,上了报纸,拍了电影。名气大了,前来学习取经的人多了起来,这对老厂长刘锦祥来说,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同期声】刘锦祥 9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厂长
我们有一个时期是忙得,简直应付不了,简直应付不了啊,他们要来学习,你不能因为你先进了,你就翘尾巴,你不接待不行的,但是接待呢,真的像说老实话,忙不过来啊。
【解 说】
在大搞技术革新的社会大背景之下,食堂也吹起了科技之风。当年有一部老电影,就记录了上海市人委的食堂是如何进行炊具改革的。
【实 况】
这是一台淘米机,它转动10分钟,就够500个人吃一顿了。自动加米加水机,不仅分量准确,而且工作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了28倍。洗菜、切菜也很轻松,(切馒头)这么一下,就足够你吃上一个星期,炊事员张海局和同志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制成的饺子机,1秒钟就做好2只,1000多个人要吃顿饺子,对他们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难题了。
【解 说】
上个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的形势还是比较好的,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也比较丰富,在人们对于那个年代食堂的记忆里,有腌笃鲜、有小白蹄,虽然那个年代,由家庭妇女转型而来的食堂大厨们,炖的汤、烧的菜,没有美轮美奂的外观,也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段,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老食堂里“妈妈菜”的眷恋。
《六十岁时再出发
《致向往美丽的青
《家有独生子女》
《家有独生子女》
友情链接:
360docimg_20_
-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沪ICP备10207042号
《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之姆妈的手艺
本期内容
《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之姆妈的手艺
【节目简介】
有人说,中国有八大菜系,而食堂里的菜就是第九大菜系。上海的老食堂里那些美味佳肴至今让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1958年,许多蜗居在家里的妇女走出家门,加入了里弄生产组的行列,为了解决大家吃饭的后顾之忧,居委会办起了居民食堂,今年已经81岁的夏文仙老人就是当年居民食堂的创办人之一,而年过八旬的刘椿华老人做梦还在回味着当年食堂里的小白蹄味。上个世纪50、60年代,上海华通开关厂食堂里的菜品丰富,质优价廉,食堂负责人郑阿华师傅还因此受到了毛主席的表彰。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咂咂嘴巴,满满的还是食堂里的那些味道。
【节目导视】
【解 说】上海人难忘老食堂里经典好味道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腌笃鲜。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小白蹄。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红烧蹄髈。
【同期声】巢雷川 63岁 上海市民
这个烂糊面是烧得相当好。
【解 说】当年做食堂的老师傅,有苦有累,也有无上荣光。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汽车门一开开出来,毛主席出来了。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说我“小辫子”做到“头发白”,奖励一套房子。
【解 说】
1958年3月16号早上三点,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家住上海市黄浦区云南路的夏文仙,就匆匆离开了家。那天,是27岁的她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
【解 说】
这些珍贵的食堂镜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夏文仙后来成了福五食堂里的大师傅,并一直与食堂结缘。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一辈子在食堂里面啊,我跟你讲早上三点钟去,到晚上八点钟(下班)。
【解 说】
这些镜头也许会勾起很多人对过去年代吃食堂的记忆。
【实 况】
孩子们在这里吃饭,爸爸妈妈可以完全放心,一份家庭盒饭只要二毛五,真是既经济又实惠。
【解 说】
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从小时候上幼儿园一直到退休,人生至少有一半的饭是在食堂里吃的。说到当年食堂里的味道,很多人还津津乐道。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我吃食堂呢,从1958年开始到1994年离开单位,一共吃了三十六年食堂,那么特别是有其中几个(印象特深),腌笃鲜、红烧蹄髈、荠菜豆腐羹,有几只菜呢是非常非常想念的。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12月26号是毛主席生日,我们吃一次面,那么这个面来讲呢,那个时候没有大排面的,叫“小肉面”,就是把这个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那么摆个两、三块(肉),“小肉面”。
【同期声】巢雷川 63岁 上海市民
有麻油浇的烂糊面又香又鲜,那个时候觉得吃口好得不得了。
【解 说】
上海人对过去吃食堂有那么深的记忆,和这座城市的特点是有关系的,解放以后,上海由一座消费型城市变为一座生产型城市,很多原先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而解决吃饭问题自然就要依靠食堂了。
【同期声】夏文仙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1958年的时候,我们敲锣鼓去动员(妇女)出来,为什么动员出来,解放妇女劳动力。呆在家里,这个时候这么说,抱抱儿子生生炉子,买买小菜这种,一定要把篮子放在家里,篮子要丢掉,一部分人搞食堂,食堂先要搞起来,那么一部分人搞生产组,生产组出来了,那么小孩要安排吧?安排在托儿所里了。
【实 况】
截止1959年底,上海里弄参加各项生产组的共有856000人,举办了34600多个加工组。1660多个食堂,2100多个托儿所和3270多个生活服务站。
【解 说】
1950年代末,家庭妇女参加工作成为最火热的社会现象,如今已81岁的夏文仙老太太,对于居民食堂刚刚创办时的那些艰辛,仍然记忆犹新。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解决食堂的时候很困难的,碗没的什么都没的,到资产阶级家里,一家华阳旅馆,我记得挺清楚的,华阳旅馆里面,盆子、碗,甚至于是一个大炉子也拿出来。2间厢房1间厨房间,煤炉都是搭起来的,问人家台板有吗,凳子不用的有吗,一家家去动员,什么东西拿出来。这个时候思想都蛮好的,排着队送进来。
【解 说】
这是1950年代拍摄的新闻纪录影片,反映的是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办居民食堂的事情。
【实 况】
不久前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优秀的炊事员了,并且烧得一手好菜。
【解 说】
从老电影可以看到,那些居民吃起食堂的饭菜,津津有味,感觉和自己家里做的味道差不多。这就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因为很多家庭妇女成了食堂的大师傅,那年头她们没去大饭店里培训过,原先在自己家的灶台怎么烧,到了食堂的厨房里还怎么烧。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我没文化的,没读过书,文盲,1958年的时候没培训过,到哪里培训啊,都自己生出花样出来的,一会做花卷,这个时候花卷还做不来的,做得喇叭腔一样的。
【解 说】
都说众口难调,而她们烧的土菜、家常菜,用如今时髦的话说是“私房菜”,还是很合多数吃客的口味的。
【实 况】
居民们反映说,在这里吃饭,真是吃得好,价钱巧。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家常菜,买点鱼煎煎,买点茄子炒炒什么的,家里吃什么外面(食堂)也吃什么。
【解 说】
今年83岁的刘椿华老人,在上世纪五、六年代的时候,担任过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对里弄里的居民食堂也很熟悉, 50多年过去了,他至今还记得居民食堂里一个家庭妇女出身的大师傅。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这个人叫董海凤,她也是一个里弄的家庭妇女,她蛮会烧小菜的,现在讲起来是烹饪了,她蛮有研究的。同样一个黄豆芽,她会烧很多,黄豆芽油豆腐啊,黄豆芽肉圆啊,黄豆芽细粉汤啊。所以她蛮会,把一个菜会烧出好几种味道。
【解 说】
刘椿华老人怀念的黄豆芽炒油豆腐,是一道最家常不过的上海菜,一块钱的黄豆芽,再加上一块钱的油豆腐,2、3块钱就能搞定一道营养美味的小菜。上海人过日子,讲究的是好吃不贵,经济实惠。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那么虽然是家常便饭,家常菜,但是她这个菜呢,烧得蛮入味的。
【解 说】
刘椿华老人还记得那位董阿姨会做各种美味可口的小砂锅,至今他舌尖上似乎还留存着董阿姨做的小白蹄砂锅的味道。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小砂锅里面放一个小白蹄,小白蹄不是一只蹄髈,一只蹄髈可能要切了近十块了。那么就是这么一小块,这个汤烧了以后呢,现在讲起来像牛奶一样的,雪白雪白的,这个皮又糯、又酥,油而不腻很好吃的。所以想到以前一块蹄髈我要咽口水了,朝外流嘛难看吧?
【解 说】
阿凤姐和夏文仙的手艺其实都是在家庭厨房里练就的,很多上海女人会过日子,会烧菜,她们总是能把一种原料翻出几种花样,花钱不多,味道不错,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在夏文仙和姐妹们的操持下,她们的食堂办得红红火火,小菜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厨房里面有十八道(菜)打底,样样有的,肉丝炒豆腐干,那么还有鸡丝啊,那么还有叫咖喱鸡,油炸排骨,红烧排骨,油炸排骨跟红烧排骨属于两样的。
【解 说】
很多人认为上海女人的地位比较高,是因为男人怕老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从上世纪开始,上海女人已经用自己的劳动证明:女人也是国家的建设者,她们自食其力,为自己赢得了较高的家庭地位。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我们组织(食堂)的时候没工资的,做了大概半年没工资的,一分也没的,那么把这批人动员出来以后,3角一天,3角一天才多少钱,结果到后来食堂也很好的,办事处主任敲敲桌子,你们不要认为(工资)少,“7角8角要看到世界各国”。
【同期声】刘椿华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83岁
因为里弄家庭妇女呢,本来是没有收入的,能够出来工作,那个时候叫“解放妇女劳动力”,那么妇女能够出来了以后,拿到7角8角(一天),那个时候相对来讲7角8角是蛮值钞票的。
【解 说】
夏文仙老人从1958年起办食堂,做到1993年退休,有苦劳,也有功劳,她曾经7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还受到过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的接见。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说我从“小辫子”做到“头发白”,最后奖励我一套房子,就这里,这套房子是奖赏给我的。
【解 说】
今年78岁的沈美娟老人,从1958年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她吃了36年的食堂。如今,她还保留着上班第一天领到的那套饭碗。
【实 况】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我们吃食堂要有一套东西的,厂里面发给我一套东西,这么多年了我还藏着呢,你们看看。这一套东西是老古董了。这两只碗呢,一只碗是盛饭的,一只碗盛菜的。还有一只杯子盛汤,上班第一天就发了这一套吃饭工具,这个吃饭工具实际上是给我饭碗了。我们上班了有饭碗了。那么这套饭碗从第一天开始用到我退休。
【解 说】
在沈美娟老人的记忆中,上海老食堂里有一个很好吃的汤菜,腌笃鲜,这个菜本来也是上海人家的传统菜肴。那个年代,家庭餐桌上哪怕只有两三个蔬菜,但只要这个腌笃鲜一端上桌,那就是一桌盛宴。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有腌笃鲜大家抢着吃的,家里烧烧钞票贵,像我们一个人,就是说腌笃鲜吃一份一角五分,那吃得蛮好了。
【解 说】
“腌”指的是咸猪肉,“鲜”指的是鲜猪肉,“笃”则是 “炖”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个菜要小火慢炖。做腌笃鲜最好是用鲜春笋,不用任何调料,鲜肉的香味、咸肉的腌味和笋的鲜味,互相交融,渗透到汤里。这锅汤,散发着清新的山野气息,承载着妈妈的味道,笃出浓香的春天。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为什么这腌笃鲜这么受欢迎呢?因为鲜肉、咸肉、笋这三样,买来的价格蛮贵的,蛮贵呢要自己烧烧,你总归一家人都要吃的,烧不起。人家讲起来烧不起,在这种情况下所以烧腌笃鲜,工人假使今天(食堂)有腌笃鲜呢,我家里不烧,我要去吃腌笃鲜要早点来排队。
【解 说】
1950年代是上海办食堂非常红火的年代,那时候上海的食堂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里弄里的居民食堂,还有一类就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食堂。那时候还拍了很多反映食堂新气象的电影。我们看到的这部影片说的就是上海华通开关厂的职工食堂。
【实 况】
别看我们不能生产机器,可是我们的产品,每个同志离开了它,就不能生活。
【解 说】
将近60年过去了,当年在华通开关厂吃食堂的老人们都还健在吗?《上海故事》栏目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了几位老员工,这些老人最年轻的也已经年过八旬,最年长的已经90高龄。
马孟良老人现年84岁,他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在他的记忆里,解放后办职工食堂也是工人当家作主,社会平等的象征。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解放前只有职员好(在食堂)吃饭,工人自己带饭吃的,没有食堂的,就是带了饭,有的人是饭也吃不起,弄两只馒头这样啃啃,那个时候工人(吃饭)确实蛮苦的。那么解放之后职工都好吃饭,那么就要办食堂了。
【解 说】
华通开关厂食堂刚创办的时候,由于各种菜肴的质量一般,工人群众并不满意。
【实 况】
为什么食堂里吃早饭的同志这么少呢?马路上的合作食堂却能吸引这么多的顾客?他们这热腾腾的生煎馒头,一咬一出油,这外焦里嫩的粢饭糕,谁能不爱吃呢?
【解 说】
今年已90高龄的刘锦祥老人,1958年任华通开关厂厂长,他回忆,当年他们厂食堂由落后到先进、工人由抱怨到满意的原因,一是厂领导的重视,在老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工厂党委开会研究食堂问题的镜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工厂引进了一些大饭店的名厨师。
【同期声】刘锦祥 9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厂长
确实原来华通(开关厂)里面,也有几个老师傅比较好的,厨师烧菜的技术是相当高的,包括像郑阿华之类的人。
【解 说】
饭店厨师来到工厂食堂后,他们不会去烧高档小菜,而是面向工人群众,做一些普通的家常菜。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在蛮短的时间里,品种就不断增加了,像什么素板鸭,素鸡啊,还有豆腐干,饺子,生煎馒头,各种花样的,那么炒啊,爆炒啊,这个蒸啊,溜啊,各种制作方法都用上去了。
【同期声】虞志勇 8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技术部设计组组长
我记得老清爽的。我一顿小菜总归一角二、一角四,难得一角六。那么一角二吃什么呢?什么四喜肉,你刚才讲的狮子头。鸡翅膀了、鸡脚了、鸡头了,这种都蛮好的。
【同期声】丁杏清 82岁 原华通开关厂车床革新能手 全国劳模
我总归是有肉必吃,有肉必吃,总归不是排骨就是红烧肉。
【解 说】
老一辈人回忆起老食堂里的经典老味道,红烧肉和大排骨,一定是少不了的。当年上海人把吃大排和红烧肉说成是吃大荤,而把吃肉片、肉丝说成吃小荤。在那个计划供应的年代,这样的好滋味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这块红烧肉很酥的,味道很香的,菜底也蛮清爽的,两角钱,价钱又不贵。
【解 说】
上海菜的典型特色就是“浓油赤酱”,而红烧大排正是上海本帮菜的杰出代表。这个菜有一个烧制的诀窍,那就是先要给大排“敲背”。有经验的厨师会用刀背横向竖向将大排拍松,这样炸出的口感更松软,吃口更鲜嫩。裹面粉、鸡蛋后油炸两分钟,这道工序是为了给大排“定型”,之后用老抽、料酒、盐、糖、葱、姜调出浓稠的汤汁,滚开后放入大排煮3分钟,一道美味就出锅了。浓油赤酱甜咸兼具,浓稠的卤汁拌饭那叫一个香啊!
【同期声】丁杏清 82岁 原华通开关厂车床革新能手 全国劳模
工作拼命做了,拼命做嘛,评着先进了什么的,厂里面那么有优惠了,给你一个月不要钞票的,(食堂里)早上吃到晚上。
【同期声】虞志勇 8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技术部设计组组长
四菜一汤、排骨、饭嘛随便吃,很开心的,家里面肉吃不到的。
【解 说】
那个年代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工业战线要超英赶美,要把中国贫穷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当年产业工人的干劲很足,而食堂作为后勤部门,也加班加点,保障供应。
【实 况】
来吧,同志们,天儿怪冷的,吃碗热馄饨,挡挡寒。
【同期声】虞志勇 8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技术部设计组组长
要超英国,那个时候毛主席提出来的。那么我们设计产品什么呢,找先进的,去找样机,那么怎么样赶,有的时候到很晚了,我们到食堂里去。有什么东西吃吗?你们讲吃什么?白斩鸡好吗?好,白斩鸡。一份白斩鸡大概二角钱。
【解 说】
食堂办好了,工人师傅满意了,他们干起活来也就更有劲了。工厂办好食堂,其实也是搞好企业文化。
【同期声】刘锦祥 9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厂长
当时上海有一个口号嘛,叫“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食堂办好了以后,对生产促进非常有好处。因为“民以食为天”,吃好饭非常重要。
【解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华通开关厂出了多位全国劳模,技术革新能手丁杏清就是其中之一,食堂大师傅郑阿华也是其中的一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上,他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工会主席马孟良回忆起50多年前的那一幕,仍然激动不已。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开出来一部老大的汽车,现在说像房车一样的这么大的汽车,那么汽车门一开开出来,毛主席出来了,大家都是兴奋得,真是不得了,那么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啊,通通都跑出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真的是,兴奋得不能再兴奋了。那么拍(合影照)呢,大家这样子很长,几千人,两三千人,在接见的这个架子上面,一点点高上去的架子上面,那么排好了之后呢,一只照相机朝这边扫过来,。拍了这么长一张照片。
【解 说】
华通开关厂的食堂成了先进食堂,成了上海食堂的一面旗帜,上了报纸,拍了电影。名气大了,前来学习取经的人多了起来,这对老厂长刘锦祥来说,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同期声】刘锦祥 9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厂长
我们有一个时期是忙得,简直应付不了,简直应付不了啊,他们要来学习,你不能因为你先进了,你就翘尾巴,你不接待不行的,但是接待呢,真的像说老实话,忙不过来啊。
【解 说】
在大搞技术革新的社会大背景之下,食堂也吹起了科技之风。当年有一部老电影,就记录了上海市人委的食堂是如何进行炊具改革的。
【实 况】
这是一台淘米机,它转动10分钟,就够500个人吃一顿了。自动加米加水机,不仅分量准确,而且工作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了28倍。洗菜、切菜也很轻松,(切馒头)这么一下,就足够你吃上一个星期,炊事员张海局和同志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制成的饺子机,1秒钟就做好2只,1000多个人要吃顿饺子,对他们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难题了。
【解 说】
上个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的形势还是比较好的,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也比较丰富,在人们对于那个年代食堂的记忆里,有腌笃鲜、有小白蹄,虽然那个年代,由家庭妇女转型而来的食堂大厨们,炖的汤、烧的菜,没有美轮美奂的外观,也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段,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老食堂里“妈妈菜”的眷恋。
《六十岁时再出发
《致向往美丽的青
《家有独生子女》
《家有独生子女》
友情链接:
360docimg_20_
-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沪ICP备1020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