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发展方针,为新时期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还处于起步时期。本刊特摘要选编上海、广东两地服务业发展的实施纲要和指导意见,供各地参考。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国际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发挥上海的自身优势,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六大重点领域,实施政策聚焦、集中突破,以点带面,带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 (一)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业 加快吸引证券、基金、信托、银行等各类新增金融机构集聚上海;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加大产权市场交易范围和辐射力;加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研究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置的协调机制;增进长三角和沪港金融合作与联动,推动沪港金融服务机构在两地互设分支机构。力争至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中心以及规范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体系等金融发展环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 (二)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 在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依托市场机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产业发展,使上海成为最适宜于国内外人士生活、工作和创业的城市之一。依法开放文化市场,鼓励投资文化产业,发展数字电视、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游戏等内容产业;逐步增加接受境外留学生的学校数,扩大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快引进世界一流高校和培训机构;鼓励与国际著名品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办医,培育国际化医疗机构,逐步做大高端医疗和医疗康复、保健服务等多层次医疗服务;积极举办世界重大赛事,培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产业。至2010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教育培训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在主要文化产品消费量、公共文化服务享有量、外国留学生拥有量、社区服务中心数量及服务种类、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拥有量、公共运动场地拥有量、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量等核心指标上处于全国前列。 (三)以扩大“两港”开放为突破口,加速发展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业 充分依托洋山深水港区和浦东国际航空港等枢纽性基础设施,加快“两港”建设运营的对外开放,加速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保税网络体系,推动统一开放的物流大市场形成。同时,加快吸引国际航空货运巨头在沪设立全国性运转中心和地区总部,提升空港货运中转能力,增强航运服务功能。至2010年,确立上海在全球物流的重要节点地位,争取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亚太航空枢纽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00万标箱,航空货邮量达到320万吨;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 (四)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整合发展会展、旅游业 借助举办世博会,按照世博“和谐城市”的理念,推进主体项目建设和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文化旅游功能开发,加强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合作,扩大旅游对外开放,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同时,培育和集聚国际级会展品牌,增强会展旅游业服务功能,打造城市品牌形象。至2010年,国际展达到500个/年,国际会议达到1000个/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达550万人次/年,引进国际品牌酒店和知名旅行社达到60家,建成亚太地区的国际会展旅游大都市。 (五)以城市信息化为抓手,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服务业。依托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加强产业政策及规划引导,把握新技术和新业态,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和产业应用项目,建成三个信息服务增值链,支持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建立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软件等新兴领域发展,提升信息服务业能级。至2010年,实现增加值约1000亿元,内容服务种类达到发达国家90%左右的水平。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六)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着力提高专业服务业水平 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以CEPA为契机,全面清理资质资格的设置,继续深入推进各类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营造公平、公开、规范的市场环境,逐步开放专业服务的国内市场,大力引进中外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培育全国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或中介集团,提高上海市场中介服务的竞争力。至2010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能够支撑“四个中心”需要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框架;中介服务业行业达到60个,从业人员达到60万人以上,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建成面向国内外的中介服务重要基地。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布局规划,聚焦强势行业,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上海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以集聚区为抓手,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围绕城市功能转换,着力构筑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结合苏州河、黄浦江两岸开发,进一步强化金融、信息、中介、商贸、会展等功能,重点打造以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1.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2.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3.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商务楼宇及宾馆为载体,整合资源、提升品位,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或办事机构、国内外大公司的销售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等,横穿上海东西向努力打造成为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商务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的上海现代商务走廊。 (二)按照“一区一强”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一批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心城区是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依托各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强势产业,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集功能和形象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新亮点。 1.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浦东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3.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4.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5.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6.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7.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8.虹桥涉外商务区;9.北外滩航运服务区;10.江湾一五角场科教商务区;11.长风生态商务区;12.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 (三)依托重大基础性项目,着力打造若干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郊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区、国际航空港及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大型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结合郊区“一城九镇”建设,围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商贸等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临港新城国际物流集聚区;2.松江新城教育研发服务集聚区;3.嘉定新城汽车文化服务集聚区;4.三岛生态度假旅游区;5.紫竹科学园区;6.杭州湾北岸休闲娱乐旅游带;7.佘山、淀山湖山水古镇旅游圈。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壮大五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业:以建设交通便捷省为目标,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机场、内河航运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连结省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扩大运输服务的能力和范围。鼓励运输企业集团化、连锁化,提高运输规模效应。基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性质,逐步改革其投资补偿机制,增加财政的建设投入,严格控制并努力减少收费站点的设立,降低运输成本。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发展多式联运,推进交通收费方式现代化,提高运输效率。规范运输服务行为,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旅游业: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契机,推动旅游业的区域合作,重点提升粤港澳旅游合作层次,深化合作内容,加强三地旅游资源、资本和服务的互相开放和企业合作,将大珠三角旅游区培育为“一国两制三地”的国际知名旅游区。积极利用外资、民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项目。鼓励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加快通往旅游区(点)的道路建设。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继续加大旅游扶贫力度。 ――房地产业: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住房货币分配政策,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有效控制土地需求。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三级市场,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严格控制别墅等高档房地产项目。发展房地产中介业务,规范转让、租赁、抵押行为。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促进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 ――金融业:加强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推进金融业的国际化,建设高效开放的金融服务和监管体系。在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以广州、深圳为重点,中等城市为依托的金融服务分工体系,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品质。鼓励和支持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壮大规模。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海外金融机构在广东省落户或开设分支机构。积极探索建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性公司。推动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不断拓宽金融业务,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大力开发面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理财服务、中介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等业务。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信贷。 ――批发和零售业:大力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以网络商业为基础的新型商业的发展。鼓励以城市社区为中心,以超市、便利店为重点推进连锁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店、专卖店、货仓式大卖场等新型业态,走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加快连锁企业向市、县发展,鼓励方便居民生活的连锁企业向城镇社区和农村居住区延伸。依托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集中力量在主产地或主销区、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大、辐射广、功能全的大型中高级批发市场。 (二)鼓励发展三个生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信息、咨询、租赁、广告等中介商务服务业。加大开放力度,降低中介服务准入条件,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一批境外知名的中介机构,发展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改变中介服务“小、散、弱”的局面,提升其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商务中介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调查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公证等专业服务。 ――物流业: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引入香港和国外物流企业,推动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发展。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按照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布局模式,围绕广州、深圳二个中心城市,整合物流资源。推进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与运输、仓储、货运代理等物流企业的联合,为客户提供采购、加工、包装、储运、配送及进出口代理等服务,提高流通效率。 ――会展业:发挥广东省联系沟通海内外的地缘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业。以广交会、高交会、中小企业博览会为龙头,带动其他具有产业和区域特色的会展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加强与香港会展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加强对全省会展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整合展馆资源,促进会展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推进三大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 ――信息服务业:壮大基础电信业企业,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通,实现规模化经营。规范电信价格,促进有效竞争。拓展服务领域,鼓励增值电信服务的发展,推进信息服务业、信息集成业的发展。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以网络互联协议为基础的再售服务。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等服务。发展数字化的高清晰度电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为用户提供多媒体业务等增值服务。 ――科技服务业: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开放协作、高效运行的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机构建设,推动二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网络化的服务协作。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支持科技信息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制度。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担保机构。促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文化产业:按照建设与经济强省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培育面向市场的竞争主体,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报业、期刊、演艺、文化信息、文化娱乐、文艺培训等集团。加大文化产业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区分教育的不同层次和类别,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投入补偿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事业,积极探索体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促使有条件的体育机构逐步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形成一批具有导向性、规模化的体育企业集团。鼓励社会兴办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俱乐部,引导居民扩大体育健身消费。 (四)巩固提升两个生活服务业: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 ――居民服务业:重点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开发就业岗位。引导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合理设置社区服务网点,提升服务水平,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养老、托幼、文化、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等服务业。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架构社区服务资源与居民服务需求的桥梁。
――餐饮旅馆业:加大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和名牌产品的推广力度。重点培育粤菜名厨、名品、名店,积极推行餐饮业评等定级,全面提升餐饮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鼓励名牌、老字号餐饮店实施连锁经营,实现快速扩张,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餐饮龙头企业,带动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加强中式快餐的发展和中餐工业化,促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通过ISO9002达标和星级评定,全面提升饭店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星级饭店评定工作,将更多社会住宿设施纳入星级饭店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强饭店业结构调整,推动饭店业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和多样化发展。加大名牌饭店的连锁发展力度,整合现有分散落后的住宿旅店企业,提高住宿业的规模层次,促进住宿业的网络化、集团化发展。 (五)促进服务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服务业区域布局集中性与网络性相结合的要求,鼓励服务业以城市为中心进行辐射性的网络布局,降低服务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打破区域分割和地区封锁,促进服务业的网络化、规模化。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确定服务业发展目标,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定位应较高,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则可以相对低一些。各地在确定服务业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服务业比重,也要考虑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等指标。 ――以广州、深圳为广东省服务业的发展中心。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把服务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城市新兴居民服务业,以扩大服务产品向泛珠三角地区和东盟国家输出为主要目标,壮大服务业输出能力。 ――以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要依托该地区制造业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优势,实施产业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举的方针,在重点发展工业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把服务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以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为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充分发挥这些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业、具有资源优势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总量,把服务业培育成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 ――充分发挥广东省服务业在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交往中的桥梁作用。广东省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南地区的对外门户和大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要充分利用CEPA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时机,增创“外联香港澳门,沟通东中西部”的地缘新优势,通过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内外联系,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开展服务业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CEPA框架下港澳服务业进入广东省投资的便利化措施,鼓励港澳服务业参与广东省物流、金融、会展、管理咨询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本刊讯〕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发展方针,为新时期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还处于起步时期。本刊特摘要选编上海、广东两地服务业发展的实施纲要和指导意见,供各地参考。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国际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发挥上海的自身优势,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六大重点领域,实施政策聚焦、集中突破,以点带面,带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 (一)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业 加快吸引证券、基金、信托、银行等各类新增金融机构集聚上海;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加大产权市场交易范围和辐射力;加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研究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置的协调机制;增进长三角和沪港金融合作与联动,推动沪港金融服务机构在两地互设分支机构。力争至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中心以及规范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体系等金融发展环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 (二)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 在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依托市场机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产业发展,使上海成为最适宜于国内外人士生活、工作和创业的城市之一。依法开放文化市场,鼓励投资文化产业,发展数字电视、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游戏等内容产业;逐步增加接受境外留学生的学校数,扩大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快引进世界一流高校和培训机构;鼓励与国际著名品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办医,培育国际化医疗机构,逐步做大高端医疗和医疗康复、保健服务等多层次医疗服务;积极举办世界重大赛事,培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产业。至2010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教育培训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在主要文化产品消费量、公共文化服务享有量、外国留学生拥有量、社区服务中心数量及服务种类、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拥有量、公共运动场地拥有量、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量等核心指标上处于全国前列。 (三)以扩大“两港”开放为突破口,加速发展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业 充分依托洋山深水港区和浦东国际航空港等枢纽性基础设施,加快“两港”建设运营的对外开放,加速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保税网络体系,推动统一开放的物流大市场形成。同时,加快吸引国际航空货运巨头在沪设立全国性运转中心和地区总部,提升空港货运中转能力,增强航运服务功能。至2010年,确立上海在全球物流的重要节点地位,争取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亚太航空枢纽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00万标箱,航空货邮量达到320万吨;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 (四)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整合发展会展、旅游业 借助举办世博会,按照世博“和谐城市”的理念,推进主体项目建设和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文化旅游功能开发,加强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合作,扩大旅游对外开放,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同时,培育和集聚国际级会展品牌,增强会展旅游业服务功能,打造城市品牌形象。至2010年,国际展达到500个/年,国际会议达到1000个/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达550万人次/年,引进国际品牌酒店和知名旅行社达到60家,建成亚太地区的国际会展旅游大都市。 (五)以城市信息化为抓手,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服务业。依托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加强产业政策及规划引导,把握新技术和新业态,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和产业应用项目,建成三个信息服务增值链,支持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建立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软件等新兴领域发展,提升信息服务业能级。至2010年,实现增加值约1000亿元,内容服务种类达到发达国家90%左右的水平。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六)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着力提高专业服务业水平 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以CEPA为契机,全面清理资质资格的设置,继续深入推进各类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营造公平、公开、规范的市场环境,逐步开放专业服务的国内市场,大力引进中外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培育全国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或中介集团,提高上海市场中介服务的竞争力。至2010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能够支撑“四个中心”需要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框架;中介服务业行业达到60个,从业人员达到60万人以上,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建成面向国内外的中介服务重要基地。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布局规划,聚焦强势行业,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上海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以集聚区为抓手,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围绕城市功能转换,着力构筑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结合苏州河、黄浦江两岸开发,进一步强化金融、信息、中介、商贸、会展等功能,重点打造以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1.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2.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3.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商务楼宇及宾馆为载体,整合资源、提升品位,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或办事机构、国内外大公司的销售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等,横穿上海东西向努力打造成为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商务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的上海现代商务走廊。 (二)按照“一区一强”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一批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心城区是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依托各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强势产业,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集功能和形象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新亮点。 1.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浦东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3.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4.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5.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6.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7.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8.虹桥涉外商务区;9.北外滩航运服务区;10.江湾一五角场科教商务区;11.长风生态商务区;12.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 (三)依托重大基础性项目,着力打造若干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郊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区、国际航空港及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大型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结合郊区“一城九镇”建设,围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商贸等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临港新城国际物流集聚区;2.松江新城教育研发服务集聚区;3.嘉定新城汽车文化服务集聚区;4.三岛生态度假旅游区;5.紫竹科学园区;6.杭州湾北岸休闲娱乐旅游带;7.佘山、淀山湖山水古镇旅游圈。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壮大五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业:以建设交通便捷省为目标,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机场、内河航运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连结省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扩大运输服务的能力和范围。鼓励运输企业集团化、连锁化,提高运输规模效应。基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性质,逐步改革其投资补偿机制,增加财政的建设投入,严格控制并努力减少收费站点的设立,降低运输成本。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发展多式联运,推进交通收费方式现代化,提高运输效率。规范运输服务行为,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旅游业: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契机,推动旅游业的区域合作,重点提升粤港澳旅游合作层次,深化合作内容,加强三地旅游资源、资本和服务的互相开放和企业合作,将大珠三角旅游区培育为“一国两制三地”的国际知名旅游区。积极利用外资、民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项目。鼓励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加快通往旅游区(点)的道路建设。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继续加大旅游扶贫力度。 ――房地产业: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住房货币分配政策,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有效控制土地需求。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三级市场,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严格控制别墅等高档房地产项目。发展房地产中介业务,规范转让、租赁、抵押行为。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促进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 ――金融业:加强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推进金融业的国际化,建设高效开放的金融服务和监管体系。在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以广州、深圳为重点,中等城市为依托的金融服务分工体系,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品质。鼓励和支持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壮大规模。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海外金融机构在广东省落户或开设分支机构。积极探索建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性公司。推动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不断拓宽金融业务,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大力开发面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理财服务、中介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等业务。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信贷。 ――批发和零售业:大力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以网络商业为基础的新型商业的发展。鼓励以城市社区为中心,以超市、便利店为重点推进连锁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店、专卖店、货仓式大卖场等新型业态,走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加快连锁企业向市、县发展,鼓励方便居民生活的连锁企业向城镇社区和农村居住区延伸。依托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集中力量在主产地或主销区、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大、辐射广、功能全的大型中高级批发市场。 (二)鼓励发展三个生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信息、咨询、租赁、广告等中介商务服务业。加大开放力度,降低中介服务准入条件,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一批境外知名的中介机构,发展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改变中介服务“小、散、弱”的局面,提升其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商务中介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调查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公证等专业服务。 ――物流业: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引入香港和国外物流企业,推动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发展。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按照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布局模式,围绕广州、深圳二个中心城市,整合物流资源。推进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与运输、仓储、货运代理等物流企业的联合,为客户提供采购、加工、包装、储运、配送及进出口代理等服务,提高流通效率。 ――会展业:发挥广东省联系沟通海内外的地缘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业。以广交会、高交会、中小企业博览会为龙头,带动其他具有产业和区域特色的会展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加强与香港会展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加强对全省会展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整合展馆资源,促进会展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推进三大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 ――信息服务业:壮大基础电信业企业,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通,实现规模化经营。规范电信价格,促进有效竞争。拓展服务领域,鼓励增值电信服务的发展,推进信息服务业、信息集成业的发展。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以网络互联协议为基础的再售服务。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等服务。发展数字化的高清晰度电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为用户提供多媒体业务等增值服务。 ――科技服务业: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开放协作、高效运行的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机构建设,推动二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网络化的服务协作。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支持科技信息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制度。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担保机构。促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文化产业:按照建设与经济强省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培育面向市场的竞争主体,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报业、期刊、演艺、文化信息、文化娱乐、文艺培训等集团。加大文化产业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区分教育的不同层次和类别,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投入补偿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事业,积极探索体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促使有条件的体育机构逐步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形成一批具有导向性、规模化的体育企业集团。鼓励社会兴办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俱乐部,引导居民扩大体育健身消费。 (四)巩固提升两个生活服务业: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 ――居民服务业:重点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开发就业岗位。引导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合理设置社区服务网点,提升服务水平,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养老、托幼、文化、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等服务业。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架构社区服务资源与居民服务需求的桥梁。
――餐饮旅馆业:加大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和名牌产品的推广力度。重点培育粤菜名厨、名品、名店,积极推行餐饮业评等定级,全面提升餐饮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鼓励名牌、老字号餐饮店实施连锁经营,实现快速扩张,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餐饮龙头企业,带动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加强中式快餐的发展和中餐工业化,促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通过ISO9002达标和星级评定,全面提升饭店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星级饭店评定工作,将更多社会住宿设施纳入星级饭店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强饭店业结构调整,推动饭店业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和多样化发展。加大名牌饭店的连锁发展力度,整合现有分散落后的住宿旅店企业,提高住宿业的规模层次,促进住宿业的网络化、集团化发展。 (五)促进服务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服务业区域布局集中性与网络性相结合的要求,鼓励服务业以城市为中心进行辐射性的网络布局,降低服务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打破区域分割和地区封锁,促进服务业的网络化、规模化。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确定服务业发展目标,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定位应较高,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则可以相对低一些。各地在确定服务业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服务业比重,也要考虑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等指标。 ――以广州、深圳为广东省服务业的发展中心。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把服务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城市新兴居民服务业,以扩大服务产品向泛珠三角地区和东盟国家输出为主要目标,壮大服务业输出能力。 ――以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要依托该地区制造业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优势,实施产业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举的方针,在重点发展工业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把服务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以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为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充分发挥这些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业、具有资源优势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总量,把服务业培育成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 ――充分发挥广东省服务业在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交往中的桥梁作用。广东省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南地区的对外门户和大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要充分利用CEPA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时机,增创“外联香港澳门,沟通东中西部”的地缘新优势,通过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内外联系,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开展服务业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CEPA框架下港澳服务业进入广东省投资的便利化措施,鼓励港澳服务业参与广东省物流、金融、会展、管理咨询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