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离工程习题
一、名词解释3x10=30'
1、双电层:偏离等电点的蛋白质的净电荷或正或负,成为带电粒子,在电解质溶液中就、吸引相反电荷的离子,由于离子的热运动,反离子层并非全部整齐的排列在一个 面上,而是距表面由高到低有一定的浓度分布,形成分散双电层简称双电层。
2、stern层(吸附层):相距胶核表面有一个离子半径的stern平面以内,反离子被紧密束缚在胶核表面。
3、扩散层:在stern平面以外,剩余的反离子则在溶液中扩散开去,距离越远,浓度越小,最后达到主体溶液的平均浓度。
4、超临界流体萃取:物质均具有其固有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在压力-温度相图上称为临界点。在临界点以上物质处于既非液体也非气体的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流体。利用超临界流体为萃取剂的萃取操作。
7、细胞破碎:指利用外力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
8、凝聚:在化学物质(铝、铁盐等)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mm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9、絮凝:絮凝剂(大分子量聚电解质)将胶体粒子交联成网,形成10mm大小絮凝团的过程。
10、错流过滤:液体的流向和滤膜相切,使得滤膜的孔隙不容易堵塞。被过滤的发酵液在压力推动下,带着混浊的微粒,以高速在管状滤膜的内壁流动,而附着在滤膜上的残留物质很薄,其过滤阻力增加不大,因而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的过滤速度。
11、道南(Donnan)效应:离子和荷电膜之间的作用即相同电荷排斥而相反电荷吸引的作用。
12、胶团:向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下降。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将发生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缔合或子聚集,形成胶粒大小的聚集体,这种聚集体就称为胶团。
14、截留率:表示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在实际膜分离过程中,由于存在浓度极化,真实截留率为 R。=1-Cp/Cm Cp-透过液浓度 Cm-截留液浓度。
15、截断曲线:通过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球形蛋白质或水溶性聚合物的截留率,可获得膜的截留率与溶质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16、截断分子量:截留曲线上截留率为0.90(90%)的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叫截断分子量。
18、浓差极化: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当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因而使膜面上溶质浓度增大的现象.
20、基线: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检测器系统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通常为一条直线
21、基线漂移:当系统不稳定时,基线会随时间而定向缓慢变化的现象
22、噪音:当系统不稳定时,不同因素引起基线的起伏变化的现象,称为基线的噪声
23、纳滤: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24、ζ电位:双电层中存在距表面由高到底的电位分布,接近紧密层和分散层交界处的点位值。
25、等电点沉淀法:蛋白质在PH值为等电点的溶液中净电荷为零,蛋白质之间静电排斥力最小,溶解度最低,利用蛋白质在PH值等于其等电点的溶夜中溶解度下降的原理进行沉淀分级的方法。
26、分配系数:萃取过程中常用溶质在两相中的总浓度之比
27、分离因素:表征萃取剂对溶质A和B分离能力的大小的数。
30、盐溶:向蛋白质的水溶液中逐渐加入电解质时,开始阶段蛋白质的活度系数降低,并且蛋白质吸附盐离子后,带点表层使蛋白质分子间相互排斥,而蛋白质分子与水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力却加强,因而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31、盐析: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
32、聚合物的不相容性:当两种高分子聚合物之间存在相互排斥作用时,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间的相互排斥作用与混合过程的熵增加相比占主导作用,一种聚合物分子的周围将聚集同种分子而排斥异种分子,当达到平衡时,形成分别富含不同聚合物的两相,这种含有聚合物的溶液发生分相的现象.
34、反胶团:将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胶团叫反胶团
35、漏出点:若将树脂装柱进行操作,流出液中产物离子达到某一浓度时,操作即应停止,树脂进行再生后再使用。这一浓度称为漏出点
38、亲和吸附:借助于溶质和吸附剂之间的特殊的生物结合力而实现的吸附过程。
39、疏水作用吸附:利用溶质和吸附剂表面之间弱的疏水相互作用而被吸附的过程.
42、分辨率;两个邻近的峰之间的距离除以两个峰宽的平均值。
43、亲和层析:将配体连接到基质上,用此种基质填充成层析柱,利用配体与对应的生物大分子(目的物)的专一亲和力,将目的物与其它杂质分离的一种纯化技术.
44、晶核:球形晶体的半径随过饱和度的增大而降低,当a值足够大时Rc已非常微小,此时溶质分子会和的概率又大大增加,极易形成半径小于Rc的微小晶体,当a超过某一特定值时,过饱溶液中就会自发形成大量晶核,这种现象为成核.
45、盐析结晶:加入一种物质于溶液,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形成过饱和溶液而结晶的方法。
46、二次成核:向介稳态过饱和溶液中加入晶种,有新的晶核产生叫二次成核。
50、液膜:是由水溶液或有机溶液构成的液体薄膜.
54、等点聚焦
55、穿透曲线
56、穿透时间
57、露出点
二、单项选择2x10=20'
1、在蛋白胶体外侧,有不同的电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C)。
C、在滑移面上的电位为ζ,称ζ电位
2、关于蛋白胶体离子形成双电层后,蛋白外测分成不同的区域,下列哪个区域不属于:(D)。
D、松散层
3、关于对絮凝作用的描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水化作用
4、破碎细菌的主要阻力是:(B)。
B、细胞壁
5、在用沉淀法分离蛋白质的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盐是:(C)。
C、硫酸氨
6、下列哪种作用不是超声波破碎的作用过程:(D)。
D、降解作用
7、溶菌酶(lysozyme)适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的分解,应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时,需辅以EDTA使之更有效地作用于细胞壁。EDTA所起的作用是:(A)
A、鳌合肽聚糖层外的脂多糖中的钙离子,破坏肽聚糖的稳定性
8、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沉淀法的是:(D)。
D、结晶
9、关于蛋白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D、蛋白质用等电点的方法一定能够得到沉淀
10、胶体离子之所以能够稳定存在,其主要原因下列哪个不是:(A)。
A、胶体本身化学结构很稳定
11、盐析分离蛋白时,在一定的 pH值及温度条件下,改变盐的浓度(即离子强度)达到沉淀的目的,称为“Ks”分级盐析法。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B)
B、“β”分级盐析法
12、在膜分离当中,分离精度有小到大的排列正确的是:(A)。
A、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
13、在膜分离机制中常见的有三种模型,下列哪个模型不属于膜分离模型:(D)。
D、渗透模型
14、截断曲线是通过经验的方式判断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曲线越陡,膜质量越高; B、曲线越陡,膜质量越差;
C、曲线是直线膜质量越好; D、以上都不对。
15、关于反萃取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溶质从萃取剂转移到反萃剂的过程
16、萃取剂对溶质分离能力的大小不可用下列哪种参数表示:(D)。
D、分离时间
17、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与亲油程度的相对强弱,在工业上常用HLB数来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B、HLB数越大,亲水性越强
18、在生化工程中得到最广泛应用的双水相体系主要有:(D)。
D、PEG- Dex体系和PEG-磷酸盐体系
19、在PEG-Dex双水相系统中,关于双节线形状描述正确的是:(C)。
C、两种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相差越大,双节线的形状越不对称
20、在双水相萃取分离中,常用的离心机是:(B)。
B、带喷嘴的分离型离心机
21、反胶团的微小界面和微小水相具有两个特异性功能,除具有分子识别并允许选择性透过的半透膜功能之外,另一个特异性功能是:(D)。
D、在疏水性环境中具有使亲水性大分子如蛋白质等保持活性的功能
22、在用反胶团萃取技术分离蛋白质的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表面活性剂是:(A)。
A、AOT
23、关于反胶团极性核正确的描述有:(C)。
C、它包括由表面活性剂极性端组成的内表面和水
24、对于小分子蛋白质(Mr<20000)的AOT/异辛烷反胶团萃取体系,描述正确的有:(A)。
A、pH>pI时,蛋白质不能溶入反胶团内,但在等电点附近,急速变为可溶
25、主要用于载体的开发和基础性研究上的液膜类型是:(A)。
A、乳化液膜
26、一般不能直接用乳化液膜技术来分离蛋白质,因为蛋白质通过膜相时,容易失活,但下列(D)具有萃取分离蛋白质的潜在优势。
D、结合反胶团的乳化液膜技术。
27、从膜相回用、节能及分离效率的角度看,在工业规模上通常认为最适宜的破乳方法是:
(D)。
D、电破乳法。
28、对于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描述不正确的有:(B)。
B、其交换能力随溶液pH的增加而下降
29、对于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描述不正确的有:(C)。
C、在pH>7的溶液中使用
30、关于001×9离子交换树脂叙述正确的是:(A)。
A、交联度为9%的苯乙烯系凝胶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31、对于离子交换树脂的滴定曲线,不正确的叙述有:(C)。
C、由滴定曲线的转折点,不能估计其总交换量
32、关于离子交换过程,不正确的说法有:(C)。
C、颗粒减小,对内部扩散控制和外部扩散控制的影响程度一样
33、将含有链霉素和氯化钠的溶液稀释10倍,则树脂吸附链霉素的量也(A)。
A、增加10倍
34、关于离子交换常数K,正确的描述有:(B)。
B、对于有机离子,水化半径越大,离子交换常数越大
35、离子交换柱中支撑板的构造,从上至下依次为(D)。
D、滤板、橡胶圈、滤布、橡胶圈和滤板。
36、在固定床制备无盐水时,离子交换和再生的操作方式一般为(C)。
C、顺流交换、逆流再生
37、在固定床制备无盐水工艺中,为防止逆流再生时树脂的乱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C、从塔上部通入30~50kPa的空气来压住树脂
38、在工业规模上,吸附剂必须满足: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吸附能力高,不引起失活,再生过程必须简便而迅速。那么可满足上述要求的吸附剂有:(C)。
C、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
39、下列不是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有:(A)。
A、吸附设备
40、根据洗脱操作时展开方式的不同,色谱分离可分为洗脱展开法、前沿分析法和(D)三种。
D、置换展开法。
41、下列不属于吸附色谱技术的有:(D)。
D、染料层析。
42、关于分辩率叙述错误的有:(B)。
B、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方法不一定能以高的分辨率分离混合物
43、亲和色谱中,在小分子配基与载体间引入一定长度的“手臂”,其原因是:(B)。
B、增强配基与大分子化合物间的亲和力
44、关于亲和色谱,叙述错误的有:(D)。
D、基团性亲和色谱不具有实用意义,也不能扩大亲和色谱的适用范围
45、下列关于“结晶”和“沉淀” 的叙述不正确有:(C)。
C、从溶液中形成新相的角度来看,结晶和沉淀本质上是不一致的
46、从溶液中结晶的晶体不具有的性质是:(A)。
A、各向同性
47、结晶过程包括在三个步骤:(D)
D、形成过饱和溶液、晶核形成和晶体生长
48、下列不是影响晶体纯度的因素有:(B)。
B、二次成核
49、对于接触成核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溶液过饱和度对接触成核影响很大
三、简答题4x7=28'
1、影响双水相萃取体系分配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答:P122 成相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盐的种类和浓度,PH值,温度。
7、如何制备乳化液膜?
答:在强烈剪切率下,缓慢添加水相(内水相)于一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油相中,形成动力学上稳定的油包水(W/O)型乳化液,再通过一温和搅拌将油包水乳化液分散于一连续水相(外水相)中,膜相充当了两水相的隔离层,因而内相不含有外相水溶液。
12、简述离子交换的过程。
答:外扩散或膜扩散 内扩散或粒扩散 交换反应
14、试述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的一般原则。
答:再生剂的选择:钠型强酸性树脂用NaCl溶液再生,氢型强酸性树脂用强酸再生;氯型强碱性树脂用NaCl再生,羟型强碱性阴树脂用NaOH溶液再生。
再生剂的用量:通常控制恢复程度为70%~80%。
15、如何选择离子交换树脂及其操作条件?
答: 条件:①交换时的pH值;②树脂的型式;③溶液中产物浓度;④洗脱条件。
19、什么是色谱分离,其基本特点如何?
答:色谱分离是利用多组分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如吸附力、分子极性、分子形状 和大小、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的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当多组分混合物随流动相流动时,由于各组分理化性质的差别,而以不同速率移动,使之分离。
色谱分离的基本特点:⑴分离效率高 ⑵应用范围广 ⑶选择性强
高灵敏度的在线检测 ⑸快速分离 ⑹过程自动化操作
22、简述亲和色谱的基本过程。
答: 把具有特异亲和力的一对分子的任何一方作为配基,在不伤害其生物功能情况下,与不溶性载体结合,使之固定化,装入色谱柱,然后把含有目的物质的混合液作为流动相,在有利于固定相配基和目的物质形成络合物的条件下进入色谱柱。目的物质被吸附,杂质直接流出。变换过柱溶液,使配基与其亲和物分离,获纯化的目的产物。
23、在亲和色谱中经常被采用的生物亲和关系有哪些?
答: ①酶:底物、底物类似物、抑制剂、辅酶、金属离子;
②抗体:抗原、病毒、细胞;
③激素、维生素:受体蛋白、载体蛋白;
④外源凝集素:多糖、糖蛋白、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细胞;
⑤核酸:互补碱基链段、组蛋白、核酸聚合酶、核酸结合蛋白;
⑥细胞:细胞表面特异蛋白、外源凝集素。
24、简述制备过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⑴ 将热饱和溶液冷却
⑵ 将部分溶剂蒸发
⑶ 化学反应结晶
⑷ 盐析结晶
25、工业结晶过程中控制成核现象的措施有哪些?
答:⑴ 维持稳定的过饱和度,防止结晶器在局部范围内产生过饱和度的波动。
⑵ 限制晶体的生长速率。
⑶ 尽可能减低晶体的机械碰撞能量及几率,长桨叶、慢搅拌是常用的方法。
⑷ 对溶液进行加热、过滤等预处理,以消除溶液中可能成为晶核的微粒。
⑸ 使符合要求的晶粒得以及时排出,而不使其在器内继续参与循环。
⑹ 将含有过量细晶的母液取出后加热或稀释,使细晶溶解(细消),然后送回结晶器。 ⑺ 调节原料溶液的pH值或加入某些具有选择性的添加剂,以改变成核速率。
26、试述杂质对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途径。
答:⑴ 通过改变溶液的组成或平衡饱和浓度,改变晶体与溶液之间界面上液层的特性,影响溶质长入晶面。
⑵ 杂质本身在晶面上吸附,产生阻挡作用。
⑶ 如结构与晶格有相似之处,杂质有可能长入晶体内;晶体生长过快产生晶体缺陷和位错时,晶格不同也可能产生吸藏现象。
28. 错流微滤与传统过滤相比有何优点?
答:传统过滤作用是由两个过程组成:筛选作用和吸附作用。如果微粒比滤层的孔隙大,即产生筛选作用。混浊微粒被截留,不仅是筛选作用的结果,也是过滤层里面发生的吸附作用的结果。 在悬浮微粒过滤时,微粒的直径使它不可能通过缝隙的入口时,被截留在过滤层的表面上,微粒又形成了第二道过滤层,在入口孔隙的上方积累,随之堵塞了他们。
错流过滤打破了传统过滤的机制,即液体的流向和滤膜相切,使得滤膜的孔隙不容易堵塞。被过滤的发酵液在压力推动下,带着混浊的微粒,以高速在管状滤膜的内壁流动,而附着在滤膜上的残留物质很薄,其过滤阻力增加不大,因而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的过滤速度。优点: 1.克服介质阻力大 2.不能得到干滤饼 3.需要大的膜面积 4.收率高 5.质量好 6.减少处理步骤 7.染菌罐也能进行处理
30.如何理解盐溶和盐析?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盐溶 :蛋白质水溶液中逐渐加入电解质后,其活度系数降低且其吸附盐离子后,带电表层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相互排斥而与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加强,其溶解度增加的 现象。
盐析 :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
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溶质种类的影响:Ks和β值
溶质浓度的影响:蛋白质浓度大,盐的用量小,但共沉作用明显,分辨率低;
蛋白质浓度小,盐的用量大,分辨率高;
pH值:影响蛋白质表面净电荷的数量,通常调整体系pH值,使其在pI附近;
盐析温度:大多数情况下,高盐浓度下,温度升高,其溶解度反而下降
32.等电点沉淀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所有的蛋白质都会在等电点时候沉淀吗?为什么? 答: 在低的离子强度下,调pH至等电点,使蛋白质所带净电荷为零,降低了静电斥力,而疏水力能使分子间相互吸引,形成沉淀。本法适用于憎水性较强的蛋白质,例如酪蛋白在等电点时能形成粗大的凝聚物。但对一些亲水性强的蛋白质。如明胶,则在低离子强度的溶液中,调 pH在等电点并不产生沉淀。
33.简述优先吸附模型原理。优先吸附模型适合解释什么样的膜分离过程?
答: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Preferential-capillary flow model)
由Sourirajan于1963年建立。他认为用于水溶液中脱盐的反渗透膜是多孔的并有一定亲水性,而对盐类有一定排斥性质。在膜面上始终存在着一层纯水层,其厚度可为几个水分子的大小(见图17-9a)。在压力下,就可连续地使纯水层流经毛细孔。从图17-9b可想象如果毛细孔直径恰等于2倍纯水层的厚度,则可使纯水的透过速度最大,而又不致令盐从毛细孔中漏出,即同时达到最大程度的脱盐。Sourirajan根据这一想法,成功地选择了膜材料,合成了一定孔径的膜,以满足应用于不同系统的需要 。
36.何谓浓差极化?在反渗透和超滤中对膜分离有何影响?如何消除浓差极化带来的影响?
答:溶液在膜的高压侧,由于溶剂和低分子物质不断透过超滤膜,结果在膜表面溶质(或大分子物质)的浓度不断上升,产生膜表面浓度与主体流浓度的浓度差,这种现象称为膜的浓差极化。
在反渗透中,膜面上溶质浓度大,渗透压高,致使有效压力差降低,而使通透量减小
在超滤和纳滤中,处理的是高分子或胶体溶液,浓度高时会在膜面上形成凝胶层,增大了阻力而使通量降低.
减缓措施:一是提高料液的流速,控制料液的流动状态,使其处于紊流状态,让膜面处的液体与主流更好地混合;二是对膜面不断地进行清洗,消除已形成的凝胶层。
采用错流过滤.
37.简述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答:高分子絮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
敏化作用:破坏稳定性,使电解质聚沉值变小
絮凝:通过“架桥”效应导致絮凝
38.什么是纳滤?纳滤有何特点?
答:概念: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特点:①截留分子量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为200~2000
②纳滤膜对无机盐有一定的截留率,因为它的表面层由聚电解质所构成,对离子有静电相互作用。 ③多是复合膜,表面分离层和支撑层的化学组成不同。分离层可能拥有1nm左
右的微孔结构,故称“纳滤”。由于其截留率大于95%的最小分子约为1nm,故称之为纳滤膜。
39.为何要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
答:1) 浓度低,杂质多,发酵液或生物溶液又属于非牛顿型流体。
2)菌体太小,黏度太大-不能过滤;离心耗能昂贵。
3)改变物理性质,促进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器的效率;
4)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液相);
预处理的方法
1)加热法(蛋白变性)
2)调节悬浮液的PH值(PI沉淀)
3)凝聚和絮凝
41.什么是盐溶?什么是盐析?简述盐析的机理。
43、聚丙烯胺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原理
44、什么是色谱图?其包含哪些信息?
45、结晶和过饱和曲线的意义
?
46、结晶形成的条件
四、图析题1x10=10'
1.什么截留率?下图为一分子量和截留率的关系图,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答:截留率:表示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但到目前为止,对试验条件尚无统一规定。质量好的膜,应有陡直的截断曲线,可使不同分子量的溶质分离完全;反之,斜坦的截断曲线会导致分离不完全。
2.下图表示对卵清蛋白(Ovalbumin,OA)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进行盐析时,β随pH的变化。图中的β代表什么?图中的曲线说明了什么?
答:上图表示对卵清蛋白(Ovalbumin)和碳氧血红蛋白进行盐析时,β随pH的变化。由于β代表溶解度的对数,故β 变化一个单位,溶解度就变化 10倍。通常β在等电点附近有极小值。两种蛋白质的相对溶解度会随pH而变化很大;例如从图 上可见, 当 pH从5变到6时,在一定盐浓度下,两种蛋白质溶解度之比的变化可达几千倍。
6.下图为三步操作分离核糖核酸酶a、细胞色素c和溶菌酶(它们的等电点分别为7.8、10.6和11.1)的实验流程,请说明图中每个分离步骤的基本原理。
答:AOT可形成带负电的反胶团:1,在PH=9时,由于核糖核酸酶的等电点为7.8,酶带负电,由于静电吸附,不溶于反胶团而与其他两种蛋白分开。2,相分离得到的反胶团(含细胞色素和溶菌酶)与0.5mol/l的kcl溶液接触后,细胞色素反萃取到水相。而溶菌酶的溶解度无影响,故仍在反胶团中。3,当反胶团与2.0mol/lkcl,PH=11的溶液混合后,由于静电作用而溶解度下降,被反萃取到水相而被分离出来。
8 下图为两种聚合物的两水相体系相图,解释什么是相图?图中各点分别代表什么?从图上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五、论述题1x12=12'
1、将反胶团萃取技术与其他蛋白质分离技术(液膜、双水相、色谱分离)相比较,指出它们各自的适用场合。
生物分离工程习题
一、名词解释3x10=30'
1、双电层:偏离等电点的蛋白质的净电荷或正或负,成为带电粒子,在电解质溶液中就、吸引相反电荷的离子,由于离子的热运动,反离子层并非全部整齐的排列在一个 面上,而是距表面由高到低有一定的浓度分布,形成分散双电层简称双电层。
2、stern层(吸附层):相距胶核表面有一个离子半径的stern平面以内,反离子被紧密束缚在胶核表面。
3、扩散层:在stern平面以外,剩余的反离子则在溶液中扩散开去,距离越远,浓度越小,最后达到主体溶液的平均浓度。
4、超临界流体萃取:物质均具有其固有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在压力-温度相图上称为临界点。在临界点以上物质处于既非液体也非气体的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流体。利用超临界流体为萃取剂的萃取操作。
7、细胞破碎:指利用外力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
8、凝聚:在化学物质(铝、铁盐等)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mm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9、絮凝:絮凝剂(大分子量聚电解质)将胶体粒子交联成网,形成10mm大小絮凝团的过程。
10、错流过滤:液体的流向和滤膜相切,使得滤膜的孔隙不容易堵塞。被过滤的发酵液在压力推动下,带着混浊的微粒,以高速在管状滤膜的内壁流动,而附着在滤膜上的残留物质很薄,其过滤阻力增加不大,因而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的过滤速度。
11、道南(Donnan)效应:离子和荷电膜之间的作用即相同电荷排斥而相反电荷吸引的作用。
12、胶团:向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下降。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将发生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缔合或子聚集,形成胶粒大小的聚集体,这种聚集体就称为胶团。
14、截留率:表示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在实际膜分离过程中,由于存在浓度极化,真实截留率为 R。=1-Cp/Cm Cp-透过液浓度 Cm-截留液浓度。
15、截断曲线:通过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球形蛋白质或水溶性聚合物的截留率,可获得膜的截留率与溶质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16、截断分子量:截留曲线上截留率为0.90(90%)的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叫截断分子量。
18、浓差极化: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当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因而使膜面上溶质浓度增大的现象.
20、基线: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检测器系统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通常为一条直线
21、基线漂移:当系统不稳定时,基线会随时间而定向缓慢变化的现象
22、噪音:当系统不稳定时,不同因素引起基线的起伏变化的现象,称为基线的噪声
23、纳滤: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24、ζ电位:双电层中存在距表面由高到底的电位分布,接近紧密层和分散层交界处的点位值。
25、等电点沉淀法:蛋白质在PH值为等电点的溶液中净电荷为零,蛋白质之间静电排斥力最小,溶解度最低,利用蛋白质在PH值等于其等电点的溶夜中溶解度下降的原理进行沉淀分级的方法。
26、分配系数:萃取过程中常用溶质在两相中的总浓度之比
27、分离因素:表征萃取剂对溶质A和B分离能力的大小的数。
30、盐溶:向蛋白质的水溶液中逐渐加入电解质时,开始阶段蛋白质的活度系数降低,并且蛋白质吸附盐离子后,带点表层使蛋白质分子间相互排斥,而蛋白质分子与水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力却加强,因而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31、盐析: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
32、聚合物的不相容性:当两种高分子聚合物之间存在相互排斥作用时,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间的相互排斥作用与混合过程的熵增加相比占主导作用,一种聚合物分子的周围将聚集同种分子而排斥异种分子,当达到平衡时,形成分别富含不同聚合物的两相,这种含有聚合物的溶液发生分相的现象.
34、反胶团:将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胶团叫反胶团
35、漏出点:若将树脂装柱进行操作,流出液中产物离子达到某一浓度时,操作即应停止,树脂进行再生后再使用。这一浓度称为漏出点
38、亲和吸附:借助于溶质和吸附剂之间的特殊的生物结合力而实现的吸附过程。
39、疏水作用吸附:利用溶质和吸附剂表面之间弱的疏水相互作用而被吸附的过程.
42、分辨率;两个邻近的峰之间的距离除以两个峰宽的平均值。
43、亲和层析:将配体连接到基质上,用此种基质填充成层析柱,利用配体与对应的生物大分子(目的物)的专一亲和力,将目的物与其它杂质分离的一种纯化技术.
44、晶核:球形晶体的半径随过饱和度的增大而降低,当a值足够大时Rc已非常微小,此时溶质分子会和的概率又大大增加,极易形成半径小于Rc的微小晶体,当a超过某一特定值时,过饱溶液中就会自发形成大量晶核,这种现象为成核.
45、盐析结晶:加入一种物质于溶液,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形成过饱和溶液而结晶的方法。
46、二次成核:向介稳态过饱和溶液中加入晶种,有新的晶核产生叫二次成核。
50、液膜:是由水溶液或有机溶液构成的液体薄膜.
54、等点聚焦
55、穿透曲线
56、穿透时间
57、露出点
二、单项选择2x10=20'
1、在蛋白胶体外侧,有不同的电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C)。
C、在滑移面上的电位为ζ,称ζ电位
2、关于蛋白胶体离子形成双电层后,蛋白外测分成不同的区域,下列哪个区域不属于:(D)。
D、松散层
3、关于对絮凝作用的描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水化作用
4、破碎细菌的主要阻力是:(B)。
B、细胞壁
5、在用沉淀法分离蛋白质的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盐是:(C)。
C、硫酸氨
6、下列哪种作用不是超声波破碎的作用过程:(D)。
D、降解作用
7、溶菌酶(lysozyme)适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的分解,应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时,需辅以EDTA使之更有效地作用于细胞壁。EDTA所起的作用是:(A)
A、鳌合肽聚糖层外的脂多糖中的钙离子,破坏肽聚糖的稳定性
8、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沉淀法的是:(D)。
D、结晶
9、关于蛋白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D、蛋白质用等电点的方法一定能够得到沉淀
10、胶体离子之所以能够稳定存在,其主要原因下列哪个不是:(A)。
A、胶体本身化学结构很稳定
11、盐析分离蛋白时,在一定的 pH值及温度条件下,改变盐的浓度(即离子强度)达到沉淀的目的,称为“Ks”分级盐析法。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B)
B、“β”分级盐析法
12、在膜分离当中,分离精度有小到大的排列正确的是:(A)。
A、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
13、在膜分离机制中常见的有三种模型,下列哪个模型不属于膜分离模型:(D)。
D、渗透模型
14、截断曲线是通过经验的方式判断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曲线越陡,膜质量越高; B、曲线越陡,膜质量越差;
C、曲线是直线膜质量越好; D、以上都不对。
15、关于反萃取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溶质从萃取剂转移到反萃剂的过程
16、萃取剂对溶质分离能力的大小不可用下列哪种参数表示:(D)。
D、分离时间
17、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与亲油程度的相对强弱,在工业上常用HLB数来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B、HLB数越大,亲水性越强
18、在生化工程中得到最广泛应用的双水相体系主要有:(D)。
D、PEG- Dex体系和PEG-磷酸盐体系
19、在PEG-Dex双水相系统中,关于双节线形状描述正确的是:(C)。
C、两种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相差越大,双节线的形状越不对称
20、在双水相萃取分离中,常用的离心机是:(B)。
B、带喷嘴的分离型离心机
21、反胶团的微小界面和微小水相具有两个特异性功能,除具有分子识别并允许选择性透过的半透膜功能之外,另一个特异性功能是:(D)。
D、在疏水性环境中具有使亲水性大分子如蛋白质等保持活性的功能
22、在用反胶团萃取技术分离蛋白质的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表面活性剂是:(A)。
A、AOT
23、关于反胶团极性核正确的描述有:(C)。
C、它包括由表面活性剂极性端组成的内表面和水
24、对于小分子蛋白质(Mr<20000)的AOT/异辛烷反胶团萃取体系,描述正确的有:(A)。
A、pH>pI时,蛋白质不能溶入反胶团内,但在等电点附近,急速变为可溶
25、主要用于载体的开发和基础性研究上的液膜类型是:(A)。
A、乳化液膜
26、一般不能直接用乳化液膜技术来分离蛋白质,因为蛋白质通过膜相时,容易失活,但下列(D)具有萃取分离蛋白质的潜在优势。
D、结合反胶团的乳化液膜技术。
27、从膜相回用、节能及分离效率的角度看,在工业规模上通常认为最适宜的破乳方法是:
(D)。
D、电破乳法。
28、对于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描述不正确的有:(B)。
B、其交换能力随溶液pH的增加而下降
29、对于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描述不正确的有:(C)。
C、在pH>7的溶液中使用
30、关于001×9离子交换树脂叙述正确的是:(A)。
A、交联度为9%的苯乙烯系凝胶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31、对于离子交换树脂的滴定曲线,不正确的叙述有:(C)。
C、由滴定曲线的转折点,不能估计其总交换量
32、关于离子交换过程,不正确的说法有:(C)。
C、颗粒减小,对内部扩散控制和外部扩散控制的影响程度一样
33、将含有链霉素和氯化钠的溶液稀释10倍,则树脂吸附链霉素的量也(A)。
A、增加10倍
34、关于离子交换常数K,正确的描述有:(B)。
B、对于有机离子,水化半径越大,离子交换常数越大
35、离子交换柱中支撑板的构造,从上至下依次为(D)。
D、滤板、橡胶圈、滤布、橡胶圈和滤板。
36、在固定床制备无盐水时,离子交换和再生的操作方式一般为(C)。
C、顺流交换、逆流再生
37、在固定床制备无盐水工艺中,为防止逆流再生时树脂的乱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C、从塔上部通入30~50kPa的空气来压住树脂
38、在工业规模上,吸附剂必须满足: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吸附能力高,不引起失活,再生过程必须简便而迅速。那么可满足上述要求的吸附剂有:(C)。
C、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
39、下列不是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有:(A)。
A、吸附设备
40、根据洗脱操作时展开方式的不同,色谱分离可分为洗脱展开法、前沿分析法和(D)三种。
D、置换展开法。
41、下列不属于吸附色谱技术的有:(D)。
D、染料层析。
42、关于分辩率叙述错误的有:(B)。
B、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方法不一定能以高的分辨率分离混合物
43、亲和色谱中,在小分子配基与载体间引入一定长度的“手臂”,其原因是:(B)。
B、增强配基与大分子化合物间的亲和力
44、关于亲和色谱,叙述错误的有:(D)。
D、基团性亲和色谱不具有实用意义,也不能扩大亲和色谱的适用范围
45、下列关于“结晶”和“沉淀” 的叙述不正确有:(C)。
C、从溶液中形成新相的角度来看,结晶和沉淀本质上是不一致的
46、从溶液中结晶的晶体不具有的性质是:(A)。
A、各向同性
47、结晶过程包括在三个步骤:(D)
D、形成过饱和溶液、晶核形成和晶体生长
48、下列不是影响晶体纯度的因素有:(B)。
B、二次成核
49、对于接触成核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溶液过饱和度对接触成核影响很大
三、简答题4x7=28'
1、影响双水相萃取体系分配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答:P122 成相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盐的种类和浓度,PH值,温度。
7、如何制备乳化液膜?
答:在强烈剪切率下,缓慢添加水相(内水相)于一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油相中,形成动力学上稳定的油包水(W/O)型乳化液,再通过一温和搅拌将油包水乳化液分散于一连续水相(外水相)中,膜相充当了两水相的隔离层,因而内相不含有外相水溶液。
12、简述离子交换的过程。
答:外扩散或膜扩散 内扩散或粒扩散 交换反应
14、试述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的一般原则。
答:再生剂的选择:钠型强酸性树脂用NaCl溶液再生,氢型强酸性树脂用强酸再生;氯型强碱性树脂用NaCl再生,羟型强碱性阴树脂用NaOH溶液再生。
再生剂的用量:通常控制恢复程度为70%~80%。
15、如何选择离子交换树脂及其操作条件?
答: 条件:①交换时的pH值;②树脂的型式;③溶液中产物浓度;④洗脱条件。
19、什么是色谱分离,其基本特点如何?
答:色谱分离是利用多组分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如吸附力、分子极性、分子形状 和大小、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的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当多组分混合物随流动相流动时,由于各组分理化性质的差别,而以不同速率移动,使之分离。
色谱分离的基本特点:⑴分离效率高 ⑵应用范围广 ⑶选择性强
高灵敏度的在线检测 ⑸快速分离 ⑹过程自动化操作
22、简述亲和色谱的基本过程。
答: 把具有特异亲和力的一对分子的任何一方作为配基,在不伤害其生物功能情况下,与不溶性载体结合,使之固定化,装入色谱柱,然后把含有目的物质的混合液作为流动相,在有利于固定相配基和目的物质形成络合物的条件下进入色谱柱。目的物质被吸附,杂质直接流出。变换过柱溶液,使配基与其亲和物分离,获纯化的目的产物。
23、在亲和色谱中经常被采用的生物亲和关系有哪些?
答: ①酶:底物、底物类似物、抑制剂、辅酶、金属离子;
②抗体:抗原、病毒、细胞;
③激素、维生素:受体蛋白、载体蛋白;
④外源凝集素:多糖、糖蛋白、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细胞;
⑤核酸:互补碱基链段、组蛋白、核酸聚合酶、核酸结合蛋白;
⑥细胞:细胞表面特异蛋白、外源凝集素。
24、简述制备过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⑴ 将热饱和溶液冷却
⑵ 将部分溶剂蒸发
⑶ 化学反应结晶
⑷ 盐析结晶
25、工业结晶过程中控制成核现象的措施有哪些?
答:⑴ 维持稳定的过饱和度,防止结晶器在局部范围内产生过饱和度的波动。
⑵ 限制晶体的生长速率。
⑶ 尽可能减低晶体的机械碰撞能量及几率,长桨叶、慢搅拌是常用的方法。
⑷ 对溶液进行加热、过滤等预处理,以消除溶液中可能成为晶核的微粒。
⑸ 使符合要求的晶粒得以及时排出,而不使其在器内继续参与循环。
⑹ 将含有过量细晶的母液取出后加热或稀释,使细晶溶解(细消),然后送回结晶器。 ⑺ 调节原料溶液的pH值或加入某些具有选择性的添加剂,以改变成核速率。
26、试述杂质对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途径。
答:⑴ 通过改变溶液的组成或平衡饱和浓度,改变晶体与溶液之间界面上液层的特性,影响溶质长入晶面。
⑵ 杂质本身在晶面上吸附,产生阻挡作用。
⑶ 如结构与晶格有相似之处,杂质有可能长入晶体内;晶体生长过快产生晶体缺陷和位错时,晶格不同也可能产生吸藏现象。
28. 错流微滤与传统过滤相比有何优点?
答:传统过滤作用是由两个过程组成:筛选作用和吸附作用。如果微粒比滤层的孔隙大,即产生筛选作用。混浊微粒被截留,不仅是筛选作用的结果,也是过滤层里面发生的吸附作用的结果。 在悬浮微粒过滤时,微粒的直径使它不可能通过缝隙的入口时,被截留在过滤层的表面上,微粒又形成了第二道过滤层,在入口孔隙的上方积累,随之堵塞了他们。
错流过滤打破了传统过滤的机制,即液体的流向和滤膜相切,使得滤膜的孔隙不容易堵塞。被过滤的发酵液在压力推动下,带着混浊的微粒,以高速在管状滤膜的内壁流动,而附着在滤膜上的残留物质很薄,其过滤阻力增加不大,因而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的过滤速度。优点: 1.克服介质阻力大 2.不能得到干滤饼 3.需要大的膜面积 4.收率高 5.质量好 6.减少处理步骤 7.染菌罐也能进行处理
30.如何理解盐溶和盐析?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盐溶 :蛋白质水溶液中逐渐加入电解质后,其活度系数降低且其吸附盐离子后,带电表层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相互排斥而与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加强,其溶解度增加的 现象。
盐析 :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
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溶质种类的影响:Ks和β值
溶质浓度的影响:蛋白质浓度大,盐的用量小,但共沉作用明显,分辨率低;
蛋白质浓度小,盐的用量大,分辨率高;
pH值:影响蛋白质表面净电荷的数量,通常调整体系pH值,使其在pI附近;
盐析温度:大多数情况下,高盐浓度下,温度升高,其溶解度反而下降
32.等电点沉淀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所有的蛋白质都会在等电点时候沉淀吗?为什么? 答: 在低的离子强度下,调pH至等电点,使蛋白质所带净电荷为零,降低了静电斥力,而疏水力能使分子间相互吸引,形成沉淀。本法适用于憎水性较强的蛋白质,例如酪蛋白在等电点时能形成粗大的凝聚物。但对一些亲水性强的蛋白质。如明胶,则在低离子强度的溶液中,调 pH在等电点并不产生沉淀。
33.简述优先吸附模型原理。优先吸附模型适合解释什么样的膜分离过程?
答: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Preferential-capillary flow model)
由Sourirajan于1963年建立。他认为用于水溶液中脱盐的反渗透膜是多孔的并有一定亲水性,而对盐类有一定排斥性质。在膜面上始终存在着一层纯水层,其厚度可为几个水分子的大小(见图17-9a)。在压力下,就可连续地使纯水层流经毛细孔。从图17-9b可想象如果毛细孔直径恰等于2倍纯水层的厚度,则可使纯水的透过速度最大,而又不致令盐从毛细孔中漏出,即同时达到最大程度的脱盐。Sourirajan根据这一想法,成功地选择了膜材料,合成了一定孔径的膜,以满足应用于不同系统的需要 。
36.何谓浓差极化?在反渗透和超滤中对膜分离有何影响?如何消除浓差极化带来的影响?
答:溶液在膜的高压侧,由于溶剂和低分子物质不断透过超滤膜,结果在膜表面溶质(或大分子物质)的浓度不断上升,产生膜表面浓度与主体流浓度的浓度差,这种现象称为膜的浓差极化。
在反渗透中,膜面上溶质浓度大,渗透压高,致使有效压力差降低,而使通透量减小
在超滤和纳滤中,处理的是高分子或胶体溶液,浓度高时会在膜面上形成凝胶层,增大了阻力而使通量降低.
减缓措施:一是提高料液的流速,控制料液的流动状态,使其处于紊流状态,让膜面处的液体与主流更好地混合;二是对膜面不断地进行清洗,消除已形成的凝胶层。
采用错流过滤.
37.简述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答:高分子絮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
敏化作用:破坏稳定性,使电解质聚沉值变小
絮凝:通过“架桥”效应导致絮凝
38.什么是纳滤?纳滤有何特点?
答:概念: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特点:①截留分子量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为200~2000
②纳滤膜对无机盐有一定的截留率,因为它的表面层由聚电解质所构成,对离子有静电相互作用。 ③多是复合膜,表面分离层和支撑层的化学组成不同。分离层可能拥有1nm左
右的微孔结构,故称“纳滤”。由于其截留率大于95%的最小分子约为1nm,故称之为纳滤膜。
39.为何要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
答:1) 浓度低,杂质多,发酵液或生物溶液又属于非牛顿型流体。
2)菌体太小,黏度太大-不能过滤;离心耗能昂贵。
3)改变物理性质,促进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器的效率;
4)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液相);
预处理的方法
1)加热法(蛋白变性)
2)调节悬浮液的PH值(PI沉淀)
3)凝聚和絮凝
41.什么是盐溶?什么是盐析?简述盐析的机理。
43、聚丙烯胺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原理
44、什么是色谱图?其包含哪些信息?
45、结晶和过饱和曲线的意义
?
46、结晶形成的条件
四、图析题1x10=10'
1.什么截留率?下图为一分子量和截留率的关系图,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答:截留率:表示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但到目前为止,对试验条件尚无统一规定。质量好的膜,应有陡直的截断曲线,可使不同分子量的溶质分离完全;反之,斜坦的截断曲线会导致分离不完全。
2.下图表示对卵清蛋白(Ovalbumin,OA)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进行盐析时,β随pH的变化。图中的β代表什么?图中的曲线说明了什么?
答:上图表示对卵清蛋白(Ovalbumin)和碳氧血红蛋白进行盐析时,β随pH的变化。由于β代表溶解度的对数,故β 变化一个单位,溶解度就变化 10倍。通常β在等电点附近有极小值。两种蛋白质的相对溶解度会随pH而变化很大;例如从图 上可见, 当 pH从5变到6时,在一定盐浓度下,两种蛋白质溶解度之比的变化可达几千倍。
6.下图为三步操作分离核糖核酸酶a、细胞色素c和溶菌酶(它们的等电点分别为7.8、10.6和11.1)的实验流程,请说明图中每个分离步骤的基本原理。
答:AOT可形成带负电的反胶团:1,在PH=9时,由于核糖核酸酶的等电点为7.8,酶带负电,由于静电吸附,不溶于反胶团而与其他两种蛋白分开。2,相分离得到的反胶团(含细胞色素和溶菌酶)与0.5mol/l的kcl溶液接触后,细胞色素反萃取到水相。而溶菌酶的溶解度无影响,故仍在反胶团中。3,当反胶团与2.0mol/lkcl,PH=11的溶液混合后,由于静电作用而溶解度下降,被反萃取到水相而被分离出来。
8 下图为两种聚合物的两水相体系相图,解释什么是相图?图中各点分别代表什么?从图上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五、论述题1x12=12'
1、将反胶团萃取技术与其他蛋白质分离技术(液膜、双水相、色谱分离)相比较,指出它们各自的适用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