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周建平、张灿、吴正红、尹莉芳、李娟、涂家生、宗莉、王柏、刘建平、张建军、柯学、栾立标

周建平,男,60年9月生,药剂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药剂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333”培养对象。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学会药剂专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药学会学术工作主任委员;SFDA和江苏省新药评审专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委等。共同承担完成3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主持完成6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和多项“横向”科研及其成果的产业化,获国家新药证书4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江苏省教育厅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和优秀科研成果证书1本。主编、主审药剂学教材3部,主编全国统编实验教材1部,副主编专著1部(《现代药剂学》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参编教材多部,发表科研、教学论文六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缓控释、靶向制剂及其技术平台。

沙利度胺胃漂浮片的研制

目的: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释系统原理研制沙利度胺胃漂浮片,并评价其体外释药的特性。方法:用正交设计对片剂的处方进行筛选和优化制备沙利度胺胃漂浮片,并评价其体外释药的特性。结果:以优选的处方所制备的片剂,体外释药性能良好,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持续释药达8 h以上。结论:该片剂具有明显的漂浮和缓释作用,制备工艺简便易行。

张 灿:女,生于1965.5。教授,药物化学与药剂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2006)。2007年度获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2002年度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7-至今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工作。2006.9-2006.10 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教授;2002.3-2002.6 日本富山医药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1-2003.12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专业博士;1996.9-2000.7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硕士;1982.9-1986.7 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学士。

长期从事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和创新药物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了863课题“天然可生物降解药用载体材料O-磺酸基-N-辛基壳聚糖的研制”(2004AA2Z3232)、科技部国际交流重点项目“O-磺酸基-N-辛基壳聚糖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技术平台的研究” (2005DFA30350)、教育部重点项目“壳聚糖-磷脂聚合物类脂质微粒载体的研究”(10

7062)、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壳聚糖衍生物胶束的载药性及靶向性研究”(BK2001077)、“仿生型药用材料磷脂聚合物类脂质体微粒的研究”(BK2006154)、江苏省高新技术 “天然聚合物的改性及作为药用载体的研究”(BG2002020)、江苏省经贸委课题“可生物降解的药用纳米载体材料的研究”和江苏省创新基金“一类新辅料O-磺酸基-N-辛基壳聚糖及其紫杉醇胶束新制剂的研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梳形高分子材料用作pH 敏感及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30772662)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肿瘤多细胞穿透递药的仿生病毒纳米载体系统” (BK2009304)、新世纪人才基金( NCET-06-0499)。

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32篇SCI收录), 拥有专利11项(其中9项已授权)。

研究方向:

药物化学:心脑血管药物与高分子前药

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与靶向制剂

近期代表论著:

1. GW Qu, Z Yao, C Zhang*, XL Wu, QN Ping. PEG conjugated N-octyl-O-sulfate chitosan micelles for delivery of paclitaxel: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vo evalu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9, 37, 98-105. (IF 3.127)

2. DC Yuan, CY Ju, S Ding, X Jing, Can Zhang*. Synthesis of 1-Octadecanol-Modified Water-Swelling Polyurethane Hydrogels as Vaginal Drug-Delivery Vehicle.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Science-POLYM E, 2009 (In Press) (IF 2.158)

3. T Min, BX Yi, P Zhang, J Liu, C Zhang*. Huiping Zhou. Novel furoxan NO-donor pemetrexed derivatives:design, synthesis, and preliminary biological evaluation. Med Chem Res , 2009, 18:495-510 (IF 0.606)

4. HX Li, J Liu, S Ding, C Zhang*. Wenbin Shen; Qidong You. Synthesis of Novel pH-sensitive Chitosan Graft Copolymers and Micellar solubilization of Paclitax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09,44: 249-256. (IF 1.578)

5. T Min, H Ye, P Zhang, J Liu, C Zhang*, Wenbin Shen,Wan Wang, Longsheng Shen.Water-Soluble Poly(ethylene glycol) Prodrug of Pemetrexed: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liminary Cytotoxicity.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9,111: 444–451. (IF 1.008)

6. C Zhang, GW Qu, YJ Sun, XL Wu, Z Yao, QL Guo , QL Ding, ST Yuan, ZL Shen, QN Ping, HP Zhou, Pharmacokinetics, biodistributi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octyl-O-sulphate chitosan micelles loaded with paclitaxel. Biomaterials, 2008,29:1233-1241. (IF 6.262)

7. C Zhang, GW Qu, YJ Sun, T Yang, Z Yao, WB Shen, ZL Shen, QL Ding, HP Zhou, QN Ping,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octyl-O-sulfate Chitosan as A New Nano-Carrier of Intravenous Drugs.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8,33:415–423. (IF 3.127)

8. C Zhang, Y Cheng, GW Qu, XL Wu, Y Ding, ZH Chen, LL Yu, QN Pi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alactosylated chitosan coated BSA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5-fluorouracil.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8,72:390–397. (IF 1.782)

9. X Zhu, C Zhang, XY Tang, X

L Wu, QN Ping, Preparatio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Gambogic Acid-loaded Micelles Based on Chitosan Derivatives. Drug develement and Industial Pharmacy, 2008,34:2-9. (IF 1.049)

10. P Zhang, H Ye, T Min, C Zhang*, Water Soluble Poly(ethylene glycol) Prodrug of Silybin: Desig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8,107:3230-3235. (IF 1.008)

11. XY Tang, P Zhang, H Ye, C Zhang*, Wenbin Shen, Qineng Ping, Water-soluble Gambogic Acid PEGylated Prodrug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and in vitro Hydrolysis. Pharmazie, 2008,63:711-717. (IF 0.775)

12. XL Chen, S Ding, GW Qu, C Zhang*, Synthesis of Novel Chitosan Derivatives for Micellar Solubilization of Cyclosporine A. Journal of Biocative and Compatible Polymers, 2008,23:563-578. (IF 1.917 )

13. YX C, C Zhang*, WB Shen, ZH Chen, LL Yu, QN Ping,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chitosan as thermosensitive in situ gel-forming system for ocular drug delivery.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07,120 :186–194. (IF 4.756)

14. C Zhang, Y Ding, LLYu, QN Ping, Polymeric micelle systems of hydroxycamptothecin based on amphiphilic chitosan derivatives.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07,55:192–199. (IF 2.019)

15. Z Yao, C Zhang, QN Ping, LL Yu, A series of novel chitosan derivativ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micellar solubilization of paclitaxel.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7, 68: 781–792. (IF 1.782)

联系方式:

025-83271171, 025-86185355(Lab/Fax)

[email protected]

研究生导师简介----吴正红

一、一般情况

吴正红,男,副教授,药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学历,2003.06获药剂学博士学位。

所在专业:药物制剂学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1**********]

二、学习、工作经历

1985.09-1990.07,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学士学位;

1990.07-1994.09,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从事教学与临床药学工作;

1994.09-1997.07,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硕士学位;

1997.07-2003.06,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从事教学、临床药理学工作;

2000.09-2003.06,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3.11-2005.11,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3.07-现在,中国药科大学,从事药剂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三、专业研究方向

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

四、主要科研工作简介

1、具体研究领域

微粒载药系统与缓控制剂

2、主要研究课题

[1]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研究平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2010年,主要成员

[2]新型抗血栓和脑缺血候选药物ZJM-289,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2009-2010年,主要成员

[3]黄酮类药物树状聚合物纳米口服释药系统的构建及其相关技术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2008.01-2009.12,主持人

[4]抗动脉粥样硬化DNA疫苗/壳聚糖纳米粒鼻腔给药研究,2006.01-2008.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01-2008.01,主要成员

[5]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胃肠吸收机制及其剂型方案的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5-2008,主要成员

3、主要专利

[1]靛玉红磷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1**********]0.8,吴正红、周静、平其能、徐蓓

[2]联苯双酯固体分散体缓释片及制备方法.专利号ZL[1**********]2.3,吴正红、程娟、平其能等

[3]雷公藤红素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1**********]3.9,吴正红、王柏刚、黄煜伦、余斌

[4]一种灯盏花素的可溶制剂.专利申请号[1**********]5.8,吴正红、陆珺珺、王柏刚

4、参编教材

[1]周建平主编,吴正红、蒋曙光副主编,药剂学实验与指导(双语),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

[2]周建平主编,蒋曙光、吴正红副主编,药剂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

[3]周建平主编,吴正红、蒋曙光副主编,药剂学进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4]龙晓英主编,吴正红 参编,药剂学图表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

5、主要论著

[1]聚酰胺-胺PAMAM树状聚合物对盏花素的溶解性及其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陆珺珺, 吴正红*, 平其能.药学学报.2009,44(2):197-202

[2]Juan Cheng, Zheng Hong Wu*, Qineng Neng Ping, et al. The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fendate solid dispersion in rat intestinal tissue.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Posted online on 7 Aug 2009. Pages 1-9

[3]靛玉红磷脂复合物的跨膜转运及其犬体内药代动力学. 吴正红,周静,平其能,张玉华,王字玲,周虹.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4):327-331

[4]Effect of liposome double-coated with chitosan and chitosan-EDTA conjugates on oral absorption of insulin. WU Zheng-hong, PING Qi-neng, Li Jian-ying, and Cai Peng.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6,15(3):139-146

[5]靛玉红肠吸收转运机制的研究. 吴正红,周静,平其能,张玉华,王字玲,周虹.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6,37(6):494-498

[6]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的脂质体对胰岛素细胞旁路转运的促进作用. 吴正红,平其能,雷晓敏,李建英,蔡鹏,李正荣,李朝军.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5,36(4):306-310

[7]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对胰岛素肠道吸收的影响. 吴正红,平其能,雷晓敏,李建英,蔡鹏. 药学学报. 2005,40(7):618-622

[8]Hypoglycemic efficacy of chitosan-coated insulin liposom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in mice. Zhenghong WU, Qineng PING, Yi WEI, Jiaming LAI. Acta Pharmacol Sin. 2004, 25(7)966-972

[9]壳聚糖及其EDTA接合物双层包覆口服纳米胰岛素脂质体的研究. 吴正红,平其能,宋赟梅, 雷晓敏, 李建英, 蔡鹏.药学学报.2004,39(11):933-938

[10]小鼠口服多糖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降血糖作用. 吴

正红,平其能,赖家明,魏毅.药学学报.2003,38(2):138-142

6、主要奖项

[1]2008.10, 药物制剂专业,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周建平、吴正红、平其能、涂家生、蒋曙光等

[2]2008.05,工业药剂学,江苏省精品课程,周建平、平其能、吴正红、涂家生、蒋曙光等

[3]2008.06,药物制剂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刘建平、周建平、平其能、吴正红等

[4]2006.10,工业药剂学,江苏省二类精品课程,平其能、周建平、吴正红、涂家生、蒋曙光等

[5]2005.11,壳聚糖和壳聚糖-EDTA轭合物双层包覆胰岛素口服纳米脂质体的研究,南京市政府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吴正红、平其能等

[6]2005.11,壳聚糖-EDTA轭合物对胰岛素口服纳米脂质体的影响,南京市科协优秀论文奖,吴正红、平其能等

[7]2007.05,药剂学实验教学课件,中国药科大学,2006年度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吴正红、周建平、平其能

[8]2070,工业药剂学,中国药科大学,校级一类精品课程,平其能、周建平、吴正红、涂家生、蒋曙光等

[9]2005.10,the ISP Dr Helmut Award

[10]2002.12,小鼠口服胰岛素聚维酮-脂质体的降血糖作用,“中新药业杯”《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优秀论文一等奖,吴正红、平其能等

尹莉芳,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国际合作同行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审评专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审稿专家。

1990-1994年,本科,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

1997-2001年,硕士,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

2004-2008年,博士,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工作。

近几年主持的纵向课题:

1、2008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50万)。

2、2004-2005年: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五863新药重大创制:“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苦参素缓释片的研究(100万),2004AA2Z3080,2007年获得专利授权,2006年临床批件转让。

3、主持一类抗癌新药西达本胺片的制剂学研究(获得临床批件,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创新型抗肿瘤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项目编号2006AA020603,国际专利的使用权已许可给美国HUYA公司)。

4、参与一类新药ATPT片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新药重大创制项目支持)(主持制剂学部分)。

5、主持国际合作项目Teva,USA,难溶性药物混悬剂处方工艺与生物等效性的研究(40万)。

6、参与新疆省科技厅维药X结肠定位制剂的制剂学研究(主持制剂学部分)。

主持了数十个横向和纵向课题,产业化经验丰富,获得20余个新药证书或者临床批

件,转让经费数百万元。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8项,获得授权4项,专利权转让3项,专利权转让经费共计375万元。参编药剂学等教材,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19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兴趣:1、缓控释制剂、定位释药系统、微丸微片多分散系统;

2、微粒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

联系方式:025-83248381,83271080,[1**********],[email protected]

李娟:女,1961年10月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中药新剂型与药代动力学;靶向给药系统、缓控释制剂和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近五年重点从事靶向给药制剂、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及细胞动力学研究、中药缓控释制剂及新技术的研究。拥有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形成了自己科研工作的特色。

主要的科研工作与学术成就

长期从事药物新剂型与创新药物制剂的开发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研发药物新制剂和组织开发药物新产品的综合能力。以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和经皮吸收给药系统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近五年重点开展定时脉冲延释制剂的新技术研究、口服药物吸收机理的研究,自乳化给药系统及固体自微乳新剂型的研究;中药缓控释制剂及吸收药动学研究,应用Caco-2细胞模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组织、器官和整体动物水平开展药物胃肠吸收机制、P-糖蛋白作用的研究。近几年从事纳米靶向载体材料的合成及在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开展抗肿瘤药物及载体靶向系统吸收动力学和体内靶向分布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一项,课题编号:2004AA2Z3020,曾参加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负责完成省纵向课题两项;主持并完成多项横向课题,获国家级新药证书两本;与国内制药企业合作的多项课题已获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申请中国专利6项,已授权1项;近年来在国内外药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篇以上。主编药学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药剂学等专业著作10部。曾荣获中国药科大学授予教学改革课题《工业药剂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实践》奖、科技优秀奖、“献身教育的好教师” 、ISP科教优秀奖等荣誉证书;为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等国内知名期刊的同行审稿专家。指导硕士研究生22人,已毕业8人。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单位名称: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童家巷24号药剂学教研室

邮编:210009

姓 名: 涂家生,理学博士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64.11.4

工作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通讯地址: 南京市童家巷24号

邮政编码: 210009

技术职称: 药剂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 话: 025-85332352 (办); [1**********] (手机)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 药物传递理论和实践

学习简历

1981.9-1986.7: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北京大学药学院)学生,药学专业,1986年获学士学位。

1986.9-1992.6: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研究生,专业药剂学,导师:刘国杰教授、朱家壁教授,1992年获博士学位。

2001.12-2002.12: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博士后,专业为药剂学。

2002.10-2003.6: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UCSF),参加From idea to IPO and further学习。

工作简历

1992.8-2001.12: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教师、副教授。

2000.10-2001.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学审评人员、组长。

2003.1-2003.10: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药学院Faculty member,专业为药剂学。

2003.10-至今: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教授,博导

2007.1-2007.3: 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药学院Faculty member,专业为药剂学。

授课情况

药剂学:对象为本科生;

工业药剂学:对象为本科生;

现代药剂学选论:对象为研究生;

科学实验设计:对象为研究生;

科研简历(近十年)

1998.1-1999.1:百信注射液的研究,已经上市(河南援生制药有限公司);

1998.6-1999.5: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软胶囊,已经上市(青岛宜利药业有限公司、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

1998.8-1999.9:尼索地平软胶囊、缓释片,已经上市(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

1998.10-2000.5:克拉霉素胶囊剂、颗粒剂,已经上市(青岛宜利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嘉德药业有限公司);

1999.1-1999.10:醋酸甲羟孕酮分散片,已经上市(北京嘉德药业有限公司);

1999.2-1999.12: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葡立胶囊),已经上市(山西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

1998.9-1999.10:阿昔洛韦缓释胶囊,已经上市(德国Grunnenthal);

1998.9-2000.1: 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 已经上市(浙江昂利康药业有限公司);

1998.10-2000.5:阿司匹林缓释胶囊(24小时), 已经上市(贵州信邦制药有限公司);

2002.2-2008.3:Poly (Amino Acid) as an Integrin Targeted Drug Carrier for Anticancer Agents,美国国家卫生研究基金NIH (1 R15 CA100182-01A2),已经结题;

2004.1-2005.3: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的研究,已经上市(河南援生制药有限公司);

2005.1-2007.12:注射用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2005年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已经结题。

2004.1-2006.10:吗替麦考酚酯原料、片剂、软胶囊研究,已经上市(华源制药)和已经申报临床研究;

2006.3-2007.9:注射用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

胶束产业化,深圳天翼药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申报临床研究。

2006.3-2008.12:阿奇霉素滴眼液的研究,无锡康福特公司,已经申报临床研究。

2008.9-至今:药用新辅料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药品与包装材料的相容性安全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9.1-至今: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2009ZX0931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

2009.1-至今:Polymeric micelles for oral delivery systems,Roche公司委托研究。

获奖情况

2000年11月:《药剂学》题库建设(中国药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000年11月:《药剂学》教学新体系及新体系的实践(中国药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1年12月:《药剂学》教学新体系及新体系的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2年12月:生物降解型尼索地平微球的研究(中国药科大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

社会兼职

中国药学会 高级会员

美国药学会(AAPS) 会员

药品审评中心 专家

中国药典会 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常务委员

江苏省药师协会 指导委员

编委

编委

专利情况

1.[1**********]2.8硫普罗宁软胶囊;

2.[1**********]9.2 一种眼用嵌段聚合物;

3.[1**********]2.9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玻璃酸钠眼用传输系统;

4.[1**********]0.1霉酚酸或其类似物的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5.[1**********]0.9具速释部分的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及其制备工艺;

6.[1**********]3.7一种稳定的聚合物胶束载药系统。

发表论文

1. Yan Shen, Jiasheng Tu* ,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yaluronic acid-based cationic micelles for efficient siRNA delivery,Carbohydrate Polymers ,doi:10.1016/j.carbpol.2008.12.010

2. 颜贞,涂家生*,环孢素眼用制剂的研究现状,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01

3. 胡金山,涂家生*,中草药在促进西药吸收和提高血药浓度方面的作用,药学进展,2008/05

4. 朱晨晨,涂家生*,RP-HPLC法测定精蛋白胰岛素注射液中硫酸鱼精蛋白的含量,药物生物技术,2008/03

5. 苗先锋,涂家生*,嵌段聚合物胶束的胶束化机理与物理稳定性研究 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03

6. 蔡楠,涂家生*,非明胶软胶囊研究进展,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03

7. Jiasheng Tu*, Yan Shen, Preparation and ocular pharmacokinetics of ganciclovir liposomes, AAPS J. 2007 ; 9 (3):E371-7.

8. Jiasheng Tu*, Pengmei Li,Hui Pang, and Zhen Yan, Ocular Permeability of Pirenzepine Hydrochloride Enhanced by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 Block Copolymer,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2007;33:1–9.

9. 张永,涂家生*,注射

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4):343-346.

10. 沈雁,涂家生*,HPLC法测定更昔洛韦在家兔房水内的浓度及其市售滴眼液的药动学研究, 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2):100-104

11. 杨小燕,刘健,涂家生*,罗哌卡因硬膜外给药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3):187-190

12. 涂家生*,王平,局部用制剂的命名及其等效性评价,中国药品标准,2007;4:14-16

13. 郑宇,涂家生*,庞卉,银春,. 药用粉末可压性研究概况[J]. 药学进展,2006(3): 114-9.

14. 涂家生*, 科学实验设计课程建设刍议, 药学教育, 2006; .22(4):20-23

15. Jiasheng Tu* et al, Alginate microparticles prepared by spray-coagulation method:preparation, drug loading and release character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5(10), 303, 171-181.

16. Jiasheng Tu*, et al, HPLC determination of pirenzepine dihydrochloride in rabbit aqueous humor,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05(6), 822, 300-303.

17. 李朋梅,涂家生*,张明,庞卉,杨晓燕. 盐酸哌仑西平在水溶液中的降解动力学[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5,(3):220-4.

18. 虞阳,涂家生*,张明,李朋梅. PLA-PEG嵌段共聚物在药物释放系统中的应用[J]. 药学进展,2005,(6):220-5.

19. 庞卉,涂家生*. 药物转运蛋白功能及应用[J]. 药物生物技术,2005,(1):62-65.

20. Jiasheng Tu*,Sam Bolla,John Barr,Jelmer Miedema,Bhaskara Jiasti. Studies on alginate microspheres of methylene blue.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ies,2004,(6):356-360.

21. Jiasheng Tu*, Sha Zhong and Pengmei Li, Studies on Acyclovir–Dextran Conjugate: Synthesis and Pharmacokinetics,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 30(9): (2004) :959 – 965.

22.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尼索地平微球体外释药的研究[J]. 武警医学,2004,(6):115-9.

23.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尼索地平微球在家兔体内释药的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11):648-50.

24. 涂家生*,Sam Bolla,John Barr,Jelmer Miedema,Bhaskara Jiasti. 海藻酸微球及骨架片中苯基偶氮苯的释放特性(英文)[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6):518-23.

25. 王峰,涂家生*,张钧寿,卢晶. PLGA微球控释系统的突释及其控制[J]. 药学进展,2003,(3):142-7.

26.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尼索地平缓释微球的载药量[J]. 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3):173-175.

27.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尼索地平微球的制备[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10):506-8.

28. 张明,涂家生*. 脉冲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J]. 药学进展,2002,(6): 11-5.

29. Jiasheng Tu*, et al, Formul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Acyclovir Controlled-Release Capsules,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 2001; 27(7): 687 - 692

30. 李学明,涂家生*,何飞. 生物降解型尼索地平微球的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

报,2001,(5):506-8.

31. 何飞,涂家生*,殷琳琳,胡瑜兰,张钧寿. 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的家犬药动学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2):122-6.

32. 李学明,涂家生*. 溶剂挥发法制备水溶性药物的聚羟基酸微球[J]. 武警医学,2000,(5):21-4.

33. 涂家生*,王平. 克拉霉素微球的制备及其评价[J]. 中国药师,1999,(1):1-6.

34. 胡一桥,涂家生*,平其能,张钧寿,康立峰. 药剂学试题库的设计与应用[J]. 药学教育,1998,(4):37-9.

35. 盛海林,涂家生*,袁丽.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骨架型缓释片处方设计[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8): 511-6.

36. 彭建和,涂家生*,盛龙生. LC/MS分析克拉霉素降解产物[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8,(5):318-21.

37. 涂家生*,王平. 硝苯地平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6,(12):832-5.

38. 盛海林,涂家生. 球面对称设计在药剂学上的应用[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4):211-4.

39. 涂家生*,彭建和,邢久东,刘国杰. 气质联用(GC/MS)法测定血浆中硝苯地平的浓度[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5):575-80.

40. 彭建和,涂家生*,邢久东. 气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阿替洛尔含量[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5,(6):344-346.

41. 涂家生*,许宏琪,盛龙生,朱家璧,安登魁,刘国杰. 五仁液有效成分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1992,(9):65-72.

参编书籍

1、现代药剂学,主编:平其能,1998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北京

2、药剂学,主编:屠锡德,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

3、Oral 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 Design and Drug Delivery: Theory to Practice, Ed. By Kinam Park, 2009, Oxford Univers

宗莉,药剂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博士。专业研究方向:缓控释制剂和生物技术药物递送系统。在缓控释制剂方面,有二十多年研究经历,研究兴趣:择时控释制剂、难溶药物缓释制剂。自2002年涉足生物技术药物递送系统,获此领域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研究兴趣:基因递药系统、粘膜免疫、多肽蛋白非口服给药。

科研成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宁夏科委攻关项目1项和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项目1项。参加完成“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熟悉新药研发工作,近5年以项目负责人获新药证书3本、生产批件4份和一类新药临床批文1份。

承担本科生课程《药剂学》、硕士生课程《生物药剂学》和《现代药剂学选论》部分教学工作。在国外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4篇和EI收录3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5项,3项已授权;获2008和2009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近5年发表的

主要文章:

[1] Xiaorong Yang, Xiying Yuan, Danning Cai, Shaoying Wang, Li Zong*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in DNA vaccine delivery via mucos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9, 375: 123-132

[2] Xiying Yuan, Xiaorong Yang, Danning Cai, Dan Mao, Jie Wu, Li Zong* et al. Intranasal immunization with chitosan/pCETP nanoparticles inhibits atherosclerosis in a rabbit model of atherosclerosis. Vaccine 2008, 26: 3727-3734

[3] Dan M Li Z Jie W et al. Intramuscular immunization with a DNA vaccine encoding a 26-amino acid CETP epitope displayed by HBc protein and containing CpG DNA inhibits atherosclerosis in a rabbit model of atherosclerosis. Vaccine 2006; 24: 4942-4950

[4] 杨晓容 朱敏艳 袁喜英 宗莉*,. 荧光探针追踪pDNA/CS纳米粒在细胞内转运. 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10):727-731

[5] 张淑芸 袁喜英 杨晓容 宗莉*,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影响转染效率的因素 中国新药杂志. 2008, 17(17):1507-1511

[6] 杨晓容 袁喜英 宗莉*,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粒径对转染效率的影响 药学学报 2007,42(7):774-779

[7] 陈立 宗莉* 曹翠珍,卵清蛋白模型疫苗/CS纳米粒鼻腔递送的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 2007,42(14):1079-1083

[8] 曹翠珍 宗莉* 陈立 张余云,三甲基化壳聚糖卵清蛋白纳米粒的制备 中国新药杂志 2007,16(1):61-65

[9] 宗莉 肖衍宇 陈伶俐, 用二元载体固体分散技术提高尼索地平溶出度和调节溶出速率 中国药学杂志 2005,40(3):203-206

[10] 宗莉 陈伶俐 张淑芸 杨晓容 朱家壁,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制备,特征和对DNA的保护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5,36(6): 526-530

[11] 陈伶俐 庞瑞 宗莉*,分光光度法测定壳聚糖含量 药物分析杂志 2005,25(5):526-529

[12] 蔡丹宁 吴瑞 袁喜英 宗莉*,基因疫苗经鼻腔免疫黏膜毒性的初步评价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9,17(3): 182-186

[13] 石艳 张惠斌 宗莉*,靶向甘露糖受体的载体甘露糖化壳聚糖的合成及细胞毒性评价 药物生物技术 2009,16(3): 207-337

联系方式:Tel: 025-83354181;[1**********]

E-mail: [email protected]

王柏

教育背景 1981/09~1985/07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系药物分析专业本科学习 学士学位 1985/09~1988/07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研究生学习 硕士学位 1991/12~1995/10 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研究生学习 硕士学位工作经历 1988/07~1991/08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助教 从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本科) 教学 1996/01~至今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副教授 担当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本科)、《药剂学专业英语》(本科)、《英语药学专业药剂学》(英语药学专业本科)、《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生)教学

2005年~至今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英文审校研究兴趣与方向 1. 药物制剂方向 固体缓释制剂研究与开发、以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与开发; 注射剂开发; 数学模型在制剂研究及工业化生产中应用及优化方法; 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方向肝脏的药物处置动力学、肝首过效应及药物代谢调节;载体中药物体内处置的生物药剂学特点;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肝清除率预测方法上的应用;缓释制剂在体释药与体内血药浓度的数值模拟和预测;

张建军,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培训专家。

1996-2000年 硕士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

2002-2005年 博士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

2000.11-2002.3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审评组负责人

2005,11-2006,8 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

2002.4- 至今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震元制药制剂合作开发实验室负责人

研究方向:

难溶性药物制剂技术、速释制剂技术、纳米制剂技术、液晶给药系统、共晶理论技术、缓控释制剂技术、掩味新工艺和新技术

近几年主持的主要课题:

1. 主持中国药科大学-震元制药制剂合作开发实验室,2001年建立,企业长期持续投入建设,已获企业投入220万元。

2.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

3.负责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一类新药ZCVI4-2的制剂研究

4.负责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一类新药ZLJ-601的制剂研究

5.参与一类新药ZL8制剂研究

6.主持国家二类新药氯诺昔康片及注射用粉针剂的研究。已上市。

7.主持氯诺昔康注射剂的制剂研究

8.主持头孢呋辛酯颗粒剂的研究。已上市。

9.主持头孢克肟泡腾片的研究。已获临床批件。

10.主持BASF公司合作项目:脂质应用技术研究

11.负责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BK20080571的制剂研究

12.主持浙江省绍兴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第一批院校科技合作专项资金

此外,还主持了数十项校企合作课题的研究与产业化,在应用技术领域及制剂生产第一线,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和产业化经验。目前已申请专利17项,已授权6项,转让4项。与美国、法国、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研究合作。是《中药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副主编,参与编写了《药剂学》、《药剂学实验》等教材;发表包括SCI、EI收载的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共17名。

联系方式:[1**********] [email protected]

姓名:柯学

性别:女

学科专业:药物制剂

职务职称:副

教授,硕士生导师

最高学历及毕业时间:博士,2003年6月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学习、工作经历

1994年中国药科大学药剂专门化本科毕业;1997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博士学位。2001年新西兰Otago大学药学院访问学者,2006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系访问学者(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专业研究方向

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研究、新型给药系统

主要科研工作简介:

研究领域主要在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研究、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特别在纳米给药载体方面研究较多。作为参与者与主要承担者,完成了二十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中药一类抗肿瘤药物注射用藤黄酸、中药一类新药注射用汉黄芩素、生脉散细粒剂、黄芩素口服制剂、辛清感冒颗粒、博落回单体血根碱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中药复方吸收机理研究等;同时,参与或主持了十多项企业合作课题,包括:中药一类新药柠檬苦素胶囊、美洛昔康片剂、头孢呋新酯片剂、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剂、塞曲司特片剂、复方灵芝孢子胶囊剂、复方心血管药物24h缓释片、心源素分散片、补脾益肠丸的工艺改造等。

2007年以“天然产物为基础的抗肿瘤新药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目前,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载2篇,EI收载1篇;申请专利4项,其中三项专利获得授权,并已实现转化。

栾立标,博士,现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编委。曾在湖北医药工业研究所工作2年,后一直在中国药科大学从事工业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4.11-1996.3期间赴日本歧阜药科大学作访问学者。

栾立标副教授主持过国家新药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国家医药管理局项目等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从事过结肠靶向给药定时释药微丸、喜树碱非离子体囊泡、聚乳酸酮洛芬微球、酮洛芬明胶毫微粒等新型微/纳米粒给药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日本期间从事过肝中药物代谢酶的研究。并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过20篇论文.

联系电话:025-3271259 [1**********]

刘建平 198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现为中国药科大学药剂研究所所长、药剂教研室副主任、药剂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赴新西兰Otago 大学药学院进修。

社会兼职如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农业部兽药审评专家、江苏省药品保健食品制剂审评专家、江

苏省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九三学社医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 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和中南药学杂志编委。

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生物药剂学主讲教师和教学负责人,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加者,荣获部级、省级和校级教学奖15项。编写教材与专著16本(其中主编2本,副主编5本)。

研究方向:微粒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中药新剂型及生物药剂学。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丹参酮高密度脂蛋白载药系统的构建、科技部重大专项–抗房颤新药关白附口服片的研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中药软胶囊溶出迟缓机理与改善方法的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中药软胶囊老化机理研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鸦胆子油柔性纳米脂质体的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络穴位对透皮药物促进作用机理研究、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项目–中药抗哮喘穴位透皮控释膜剂的研究等,负责或参与科技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高新技术招标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合作开发项目。

申请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8项。发表论文63篇(其中SCI、和EI收载12篇)

代表性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如下:

1.Preparation, Safe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Liposomes Containing Brucea javanica Oil. AAPS PharmSciTech, 2010,11(2):878-884 (SCI收载)

2、Release of copper and indomethacin from intrauterine devices immersed in simulated uterine fluid,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aception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Month 2010;15:1–8(SCI收载)

3.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constituted from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omponents for delivery of a lipophilic cardiovascular dru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0 ,391: 313–321(SCI收载)

4. 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of dihydroartemisinin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Powder Technology, 2010,197(1-2): 120-128 (SCI收载)

5.Determin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Isoliquiritigenin in Rat Plasma by RP–LC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Chromatographia, 2009, 70, 423–430(SCI收载).

6.Increased stability and solubility of dihydroartemisinin in aqueous solution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es with 2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2009,18(2):170-176.

7. Stealth tanshinone IIA-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effects of poloxamer 188 coating on in vitro phagocytosis and in vivo pharmacokinetics in rats.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09, 44(12): 1421-1428.

8. Comparison of the Content, Uniformity of Dosage Units and Dissolution Rate of Triphasic Oral Contraceptives from Two Pharmaceutical Factories,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 Contraception

, 2009,Jun.,20(2):123-129.

9.Double-layer weekly sustained release transdermal patch containing gestodene and ethinylestradi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09,377:128–134 (SCI收载).

10.Double-layer patch containing gestodene and ethinylestradiol: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and in vivo characterization,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2009, 40(5): 416-420,

11.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tealth Tashinone IIA-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Influence of Poloxamer 188 coating on phagocytic uptake Journal of Microencapsulation, 2008, 25( 3): 203-209(SCI收载).

12.Investigation of the release behavior of cupric ion for three types of Cu-IUDs and indomethacin for medicated Cu-IUD in simulated uterine fluid, Contraception 2008,77(4):299-302(SCI收载,) .

13.尼莫地平缓释软胶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1):852-856 (EI收载).

14.Releasing of Cupric Ion of Three types of Copper-bearing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 in Simulated Uterine Fluid,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 2007, 18(1):33~39.

15.Enhancement of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theophylline using microemulsion vehi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Volume 327, Issues 1-2 , 11 December 2006, Pages 58-64(SCI收载).

16. Prepar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Evaluation of Tashinone ⅡA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Drug Dev. Ind. Pharm. 31,551-556,July 2005. (SCI收载).

17.评价软胶囊中明胶交联反应的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 药学学报,2005;40(3):279-284.

周建平、张灿、吴正红、尹莉芳、李娟、涂家生、宗莉、王柏、刘建平、张建军、柯学、栾立标

周建平,男,60年9月生,药剂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药剂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333”培养对象。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学会药剂专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药学会学术工作主任委员;SFDA和江苏省新药评审专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委等。共同承担完成3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主持完成6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和多项“横向”科研及其成果的产业化,获国家新药证书4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江苏省教育厅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和优秀科研成果证书1本。主编、主审药剂学教材3部,主编全国统编实验教材1部,副主编专著1部(《现代药剂学》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参编教材多部,发表科研、教学论文六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缓控释、靶向制剂及其技术平台。

沙利度胺胃漂浮片的研制

目的: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释系统原理研制沙利度胺胃漂浮片,并评价其体外释药的特性。方法:用正交设计对片剂的处方进行筛选和优化制备沙利度胺胃漂浮片,并评价其体外释药的特性。结果:以优选的处方所制备的片剂,体外释药性能良好,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持续释药达8 h以上。结论:该片剂具有明显的漂浮和缓释作用,制备工艺简便易行。

张 灿:女,生于1965.5。教授,药物化学与药剂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2006)。2007年度获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2002年度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7-至今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工作。2006.9-2006.10 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教授;2002.3-2002.6 日本富山医药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1-2003.12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专业博士;1996.9-2000.7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硕士;1982.9-1986.7 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学士。

长期从事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和创新药物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了863课题“天然可生物降解药用载体材料O-磺酸基-N-辛基壳聚糖的研制”(2004AA2Z3232)、科技部国际交流重点项目“O-磺酸基-N-辛基壳聚糖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技术平台的研究” (2005DFA30350)、教育部重点项目“壳聚糖-磷脂聚合物类脂质微粒载体的研究”(10

7062)、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壳聚糖衍生物胶束的载药性及靶向性研究”(BK2001077)、“仿生型药用材料磷脂聚合物类脂质体微粒的研究”(BK2006154)、江苏省高新技术 “天然聚合物的改性及作为药用载体的研究”(BG2002020)、江苏省经贸委课题“可生物降解的药用纳米载体材料的研究”和江苏省创新基金“一类新辅料O-磺酸基-N-辛基壳聚糖及其紫杉醇胶束新制剂的研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梳形高分子材料用作pH 敏感及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30772662)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肿瘤多细胞穿透递药的仿生病毒纳米载体系统” (BK2009304)、新世纪人才基金( NCET-06-0499)。

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32篇SCI收录), 拥有专利11项(其中9项已授权)。

研究方向:

药物化学:心脑血管药物与高分子前药

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与靶向制剂

近期代表论著:

1. GW Qu, Z Yao, C Zhang*, XL Wu, QN Ping. PEG conjugated N-octyl-O-sulfate chitosan micelles for delivery of paclitaxel: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vo evalu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9, 37, 98-105. (IF 3.127)

2. DC Yuan, CY Ju, S Ding, X Jing, Can Zhang*. Synthesis of 1-Octadecanol-Modified Water-Swelling Polyurethane Hydrogels as Vaginal Drug-Delivery Vehicle.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Science-POLYM E, 2009 (In Press) (IF 2.158)

3. T Min, BX Yi, P Zhang, J Liu, C Zhang*. Huiping Zhou. Novel furoxan NO-donor pemetrexed derivatives:design, synthesis, and preliminary biological evaluation. Med Chem Res , 2009, 18:495-510 (IF 0.606)

4. HX Li, J Liu, S Ding, C Zhang*. Wenbin Shen; Qidong You. Synthesis of Novel pH-sensitive Chitosan Graft Copolymers and Micellar solubilization of Paclitax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09,44: 249-256. (IF 1.578)

5. T Min, H Ye, P Zhang, J Liu, C Zhang*, Wenbin Shen,Wan Wang, Longsheng Shen.Water-Soluble Poly(ethylene glycol) Prodrug of Pemetrexed: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liminary Cytotoxicity.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9,111: 444–451. (IF 1.008)

6. C Zhang, GW Qu, YJ Sun, XL Wu, Z Yao, QL Guo , QL Ding, ST Yuan, ZL Shen, QN Ping, HP Zhou, Pharmacokinetics, biodistributi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octyl-O-sulphate chitosan micelles loaded with paclitaxel. Biomaterials, 2008,29:1233-1241. (IF 6.262)

7. C Zhang, GW Qu, YJ Sun, T Yang, Z Yao, WB Shen, ZL Shen, QL Ding, HP Zhou, QN Ping,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octyl-O-sulfate Chitosan as A New Nano-Carrier of Intravenous Drugs.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8,33:415–423. (IF 3.127)

8. C Zhang, Y Cheng, GW Qu, XL Wu, Y Ding, ZH Chen, LL Yu, QN Pi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alactosylated chitosan coated BSA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5-fluorouracil.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8,72:390–397. (IF 1.782)

9. X Zhu, C Zhang, XY Tang, X

L Wu, QN Ping, Preparatio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Gambogic Acid-loaded Micelles Based on Chitosan Derivatives. Drug develement and Industial Pharmacy, 2008,34:2-9. (IF 1.049)

10. P Zhang, H Ye, T Min, C Zhang*, Water Soluble Poly(ethylene glycol) Prodrug of Silybin: Desig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8,107:3230-3235. (IF 1.008)

11. XY Tang, P Zhang, H Ye, C Zhang*, Wenbin Shen, Qineng Ping, Water-soluble Gambogic Acid PEGylated Prodrug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and in vitro Hydrolysis. Pharmazie, 2008,63:711-717. (IF 0.775)

12. XL Chen, S Ding, GW Qu, C Zhang*, Synthesis of Novel Chitosan Derivatives for Micellar Solubilization of Cyclosporine A. Journal of Biocative and Compatible Polymers, 2008,23:563-578. (IF 1.917 )

13. YX C, C Zhang*, WB Shen, ZH Chen, LL Yu, QN Ping,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chitosan as thermosensitive in situ gel-forming system for ocular drug delivery.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07,120 :186–194. (IF 4.756)

14. C Zhang, Y Ding, LLYu, QN Ping, Polymeric micelle systems of hydroxycamptothecin based on amphiphilic chitosan derivatives.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07,55:192–199. (IF 2.019)

15. Z Yao, C Zhang, QN Ping, LL Yu, A series of novel chitosan derivativ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micellar solubilization of paclitaxel.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7, 68: 781–792. (IF 1.782)

联系方式:

025-83271171, 025-86185355(Lab/Fax)

[email protected]

研究生导师简介----吴正红

一、一般情况

吴正红,男,副教授,药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学历,2003.06获药剂学博士学位。

所在专业:药物制剂学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1**********]

二、学习、工作经历

1985.09-1990.07,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学士学位;

1990.07-1994.09,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从事教学与临床药学工作;

1994.09-1997.07,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硕士学位;

1997.07-2003.06,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从事教学、临床药理学工作;

2000.09-2003.06,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3.11-2005.11,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3.07-现在,中国药科大学,从事药剂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三、专业研究方向

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

四、主要科研工作简介

1、具体研究领域

微粒载药系统与缓控制剂

2、主要研究课题

[1]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研究平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2010年,主要成员

[2]新型抗血栓和脑缺血候选药物ZJM-289,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2009-2010年,主要成员

[3]黄酮类药物树状聚合物纳米口服释药系统的构建及其相关技术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2008.01-2009.12,主持人

[4]抗动脉粥样硬化DNA疫苗/壳聚糖纳米粒鼻腔给药研究,2006.01-2008.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01-2008.01,主要成员

[5]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胃肠吸收机制及其剂型方案的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5-2008,主要成员

3、主要专利

[1]靛玉红磷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1**********]0.8,吴正红、周静、平其能、徐蓓

[2]联苯双酯固体分散体缓释片及制备方法.专利号ZL[1**********]2.3,吴正红、程娟、平其能等

[3]雷公藤红素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1**********]3.9,吴正红、王柏刚、黄煜伦、余斌

[4]一种灯盏花素的可溶制剂.专利申请号[1**********]5.8,吴正红、陆珺珺、王柏刚

4、参编教材

[1]周建平主编,吴正红、蒋曙光副主编,药剂学实验与指导(双语),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

[2]周建平主编,蒋曙光、吴正红副主编,药剂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

[3]周建平主编,吴正红、蒋曙光副主编,药剂学进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4]龙晓英主编,吴正红 参编,药剂学图表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

5、主要论著

[1]聚酰胺-胺PAMAM树状聚合物对盏花素的溶解性及其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陆珺珺, 吴正红*, 平其能.药学学报.2009,44(2):197-202

[2]Juan Cheng, Zheng Hong Wu*, Qineng Neng Ping, et al. The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fendate solid dispersion in rat intestinal tissue.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Posted online on 7 Aug 2009. Pages 1-9

[3]靛玉红磷脂复合物的跨膜转运及其犬体内药代动力学. 吴正红,周静,平其能,张玉华,王字玲,周虹.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4):327-331

[4]Effect of liposome double-coated with chitosan and chitosan-EDTA conjugates on oral absorption of insulin. WU Zheng-hong, PING Qi-neng, Li Jian-ying, and Cai Peng.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6,15(3):139-146

[5]靛玉红肠吸收转运机制的研究. 吴正红,周静,平其能,张玉华,王字玲,周虹.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6,37(6):494-498

[6]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的脂质体对胰岛素细胞旁路转运的促进作用. 吴正红,平其能,雷晓敏,李建英,蔡鹏,李正荣,李朝军.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5,36(4):306-310

[7]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对胰岛素肠道吸收的影响. 吴正红,平其能,雷晓敏,李建英,蔡鹏. 药学学报. 2005,40(7):618-622

[8]Hypoglycemic efficacy of chitosan-coated insulin liposom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in mice. Zhenghong WU, Qineng PING, Yi WEI, Jiaming LAI. Acta Pharmacol Sin. 2004, 25(7)966-972

[9]壳聚糖及其EDTA接合物双层包覆口服纳米胰岛素脂质体的研究. 吴正红,平其能,宋赟梅, 雷晓敏, 李建英, 蔡鹏.药学学报.2004,39(11):933-938

[10]小鼠口服多糖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降血糖作用. 吴

正红,平其能,赖家明,魏毅.药学学报.2003,38(2):138-142

6、主要奖项

[1]2008.10, 药物制剂专业,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周建平、吴正红、平其能、涂家生、蒋曙光等

[2]2008.05,工业药剂学,江苏省精品课程,周建平、平其能、吴正红、涂家生、蒋曙光等

[3]2008.06,药物制剂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刘建平、周建平、平其能、吴正红等

[4]2006.10,工业药剂学,江苏省二类精品课程,平其能、周建平、吴正红、涂家生、蒋曙光等

[5]2005.11,壳聚糖和壳聚糖-EDTA轭合物双层包覆胰岛素口服纳米脂质体的研究,南京市政府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吴正红、平其能等

[6]2005.11,壳聚糖-EDTA轭合物对胰岛素口服纳米脂质体的影响,南京市科协优秀论文奖,吴正红、平其能等

[7]2007.05,药剂学实验教学课件,中国药科大学,2006年度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吴正红、周建平、平其能

[8]2070,工业药剂学,中国药科大学,校级一类精品课程,平其能、周建平、吴正红、涂家生、蒋曙光等

[9]2005.10,the ISP Dr Helmut Award

[10]2002.12,小鼠口服胰岛素聚维酮-脂质体的降血糖作用,“中新药业杯”《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优秀论文一等奖,吴正红、平其能等

尹莉芳,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国际合作同行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审评专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审稿专家。

1990-1994年,本科,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

1997-2001年,硕士,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

2004-2008年,博士,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工作。

近几年主持的纵向课题:

1、2008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50万)。

2、2004-2005年: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五863新药重大创制:“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苦参素缓释片的研究(100万),2004AA2Z3080,2007年获得专利授权,2006年临床批件转让。

3、主持一类抗癌新药西达本胺片的制剂学研究(获得临床批件,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创新型抗肿瘤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项目编号2006AA020603,国际专利的使用权已许可给美国HUYA公司)。

4、参与一类新药ATPT片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新药重大创制项目支持)(主持制剂学部分)。

5、主持国际合作项目Teva,USA,难溶性药物混悬剂处方工艺与生物等效性的研究(40万)。

6、参与新疆省科技厅维药X结肠定位制剂的制剂学研究(主持制剂学部分)。

主持了数十个横向和纵向课题,产业化经验丰富,获得20余个新药证书或者临床批

件,转让经费数百万元。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8项,获得授权4项,专利权转让3项,专利权转让经费共计375万元。参编药剂学等教材,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19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兴趣:1、缓控释制剂、定位释药系统、微丸微片多分散系统;

2、微粒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

联系方式:025-83248381,83271080,[1**********],[email protected]

李娟:女,1961年10月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中药新剂型与药代动力学;靶向给药系统、缓控释制剂和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近五年重点从事靶向给药制剂、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及细胞动力学研究、中药缓控释制剂及新技术的研究。拥有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形成了自己科研工作的特色。

主要的科研工作与学术成就

长期从事药物新剂型与创新药物制剂的开发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研发药物新制剂和组织开发药物新产品的综合能力。以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和经皮吸收给药系统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近五年重点开展定时脉冲延释制剂的新技术研究、口服药物吸收机理的研究,自乳化给药系统及固体自微乳新剂型的研究;中药缓控释制剂及吸收药动学研究,应用Caco-2细胞模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组织、器官和整体动物水平开展药物胃肠吸收机制、P-糖蛋白作用的研究。近几年从事纳米靶向载体材料的合成及在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开展抗肿瘤药物及载体靶向系统吸收动力学和体内靶向分布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一项,课题编号:2004AA2Z3020,曾参加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负责完成省纵向课题两项;主持并完成多项横向课题,获国家级新药证书两本;与国内制药企业合作的多项课题已获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申请中国专利6项,已授权1项;近年来在国内外药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篇以上。主编药学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药剂学等专业著作10部。曾荣获中国药科大学授予教学改革课题《工业药剂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实践》奖、科技优秀奖、“献身教育的好教师” 、ISP科教优秀奖等荣誉证书;为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等国内知名期刊的同行审稿专家。指导硕士研究生22人,已毕业8人。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单位名称: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童家巷24号药剂学教研室

邮编:210009

姓 名: 涂家生,理学博士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64.11.4

工作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通讯地址: 南京市童家巷24号

邮政编码: 210009

技术职称: 药剂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 话: 025-85332352 (办); [1**********] (手机)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 药物传递理论和实践

学习简历

1981.9-1986.7: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北京大学药学院)学生,药学专业,1986年获学士学位。

1986.9-1992.6: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研究生,专业药剂学,导师:刘国杰教授、朱家壁教授,1992年获博士学位。

2001.12-2002.12: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博士后,专业为药剂学。

2002.10-2003.6: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UCSF),参加From idea to IPO and further学习。

工作简历

1992.8-2001.12: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教师、副教授。

2000.10-2001.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学审评人员、组长。

2003.1-2003.10: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药学院Faculty member,专业为药剂学。

2003.10-至今: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教授,博导

2007.1-2007.3: 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药学院Faculty member,专业为药剂学。

授课情况

药剂学:对象为本科生;

工业药剂学:对象为本科生;

现代药剂学选论:对象为研究生;

科学实验设计:对象为研究生;

科研简历(近十年)

1998.1-1999.1:百信注射液的研究,已经上市(河南援生制药有限公司);

1998.6-1999.5: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软胶囊,已经上市(青岛宜利药业有限公司、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

1998.8-1999.9:尼索地平软胶囊、缓释片,已经上市(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

1998.10-2000.5:克拉霉素胶囊剂、颗粒剂,已经上市(青岛宜利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嘉德药业有限公司);

1999.1-1999.10:醋酸甲羟孕酮分散片,已经上市(北京嘉德药业有限公司);

1999.2-1999.12: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葡立胶囊),已经上市(山西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

1998.9-1999.10:阿昔洛韦缓释胶囊,已经上市(德国Grunnenthal);

1998.9-2000.1: 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 已经上市(浙江昂利康药业有限公司);

1998.10-2000.5:阿司匹林缓释胶囊(24小时), 已经上市(贵州信邦制药有限公司);

2002.2-2008.3:Poly (Amino Acid) as an Integrin Targeted Drug Carrier for Anticancer Agents,美国国家卫生研究基金NIH (1 R15 CA100182-01A2),已经结题;

2004.1-2005.3: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的研究,已经上市(河南援生制药有限公司);

2005.1-2007.12:注射用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2005年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已经结题。

2004.1-2006.10:吗替麦考酚酯原料、片剂、软胶囊研究,已经上市(华源制药)和已经申报临床研究;

2006.3-2007.9:注射用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

胶束产业化,深圳天翼药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申报临床研究。

2006.3-2008.12:阿奇霉素滴眼液的研究,无锡康福特公司,已经申报临床研究。

2008.9-至今:药用新辅料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药品与包装材料的相容性安全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9.1-至今: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2009ZX0931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

2009.1-至今:Polymeric micelles for oral delivery systems,Roche公司委托研究。

获奖情况

2000年11月:《药剂学》题库建设(中国药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000年11月:《药剂学》教学新体系及新体系的实践(中国药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1年12月:《药剂学》教学新体系及新体系的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2年12月:生物降解型尼索地平微球的研究(中国药科大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

社会兼职

中国药学会 高级会员

美国药学会(AAPS) 会员

药品审评中心 专家

中国药典会 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常务委员

江苏省药师协会 指导委员

编委

编委

专利情况

1.[1**********]2.8硫普罗宁软胶囊;

2.[1**********]9.2 一种眼用嵌段聚合物;

3.[1**********]2.9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玻璃酸钠眼用传输系统;

4.[1**********]0.1霉酚酸或其类似物的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5.[1**********]0.9具速释部分的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及其制备工艺;

6.[1**********]3.7一种稳定的聚合物胶束载药系统。

发表论文

1. Yan Shen, Jiasheng Tu* ,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yaluronic acid-based cationic micelles for efficient siRNA delivery,Carbohydrate Polymers ,doi:10.1016/j.carbpol.2008.12.010

2. 颜贞,涂家生*,环孢素眼用制剂的研究现状,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01

3. 胡金山,涂家生*,中草药在促进西药吸收和提高血药浓度方面的作用,药学进展,2008/05

4. 朱晨晨,涂家生*,RP-HPLC法测定精蛋白胰岛素注射液中硫酸鱼精蛋白的含量,药物生物技术,2008/03

5. 苗先锋,涂家生*,嵌段聚合物胶束的胶束化机理与物理稳定性研究 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03

6. 蔡楠,涂家生*,非明胶软胶囊研究进展,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03

7. Jiasheng Tu*, Yan Shen, Preparation and ocular pharmacokinetics of ganciclovir liposomes, AAPS J. 2007 ; 9 (3):E371-7.

8. Jiasheng Tu*, Pengmei Li,Hui Pang, and Zhen Yan, Ocular Permeability of Pirenzepine Hydrochloride Enhanced by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 Block Copolymer,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2007;33:1–9.

9. 张永,涂家生*,注射

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4):343-346.

10. 沈雁,涂家生*,HPLC法测定更昔洛韦在家兔房水内的浓度及其市售滴眼液的药动学研究, 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2):100-104

11. 杨小燕,刘健,涂家生*,罗哌卡因硬膜外给药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3):187-190

12. 涂家生*,王平,局部用制剂的命名及其等效性评价,中国药品标准,2007;4:14-16

13. 郑宇,涂家生*,庞卉,银春,. 药用粉末可压性研究概况[J]. 药学进展,2006(3): 114-9.

14. 涂家生*, 科学实验设计课程建设刍议, 药学教育, 2006; .22(4):20-23

15. Jiasheng Tu* et al, Alginate microparticles prepared by spray-coagulation method:preparation, drug loading and release character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5(10), 303, 171-181.

16. Jiasheng Tu*, et al, HPLC determination of pirenzepine dihydrochloride in rabbit aqueous humor,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05(6), 822, 300-303.

17. 李朋梅,涂家生*,张明,庞卉,杨晓燕. 盐酸哌仑西平在水溶液中的降解动力学[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5,(3):220-4.

18. 虞阳,涂家生*,张明,李朋梅. PLA-PEG嵌段共聚物在药物释放系统中的应用[J]. 药学进展,2005,(6):220-5.

19. 庞卉,涂家生*. 药物转运蛋白功能及应用[J]. 药物生物技术,2005,(1):62-65.

20. Jiasheng Tu*,Sam Bolla,John Barr,Jelmer Miedema,Bhaskara Jiasti. Studies on alginate microspheres of methylene blue.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ies,2004,(6):356-360.

21. Jiasheng Tu*, Sha Zhong and Pengmei Li, Studies on Acyclovir–Dextran Conjugate: Synthesis and Pharmacokinetics,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 30(9): (2004) :959 – 965.

22.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尼索地平微球体外释药的研究[J]. 武警医学,2004,(6):115-9.

23.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尼索地平微球在家兔体内释药的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11):648-50.

24. 涂家生*,Sam Bolla,John Barr,Jelmer Miedema,Bhaskara Jiasti. 海藻酸微球及骨架片中苯基偶氮苯的释放特性(英文)[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6):518-23.

25. 王峰,涂家生*,张钧寿,卢晶. PLGA微球控释系统的突释及其控制[J]. 药学进展,2003,(3):142-7.

26.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尼索地平缓释微球的载药量[J]. 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3):173-175.

27.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尼索地平微球的制备[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10):506-8.

28. 张明,涂家生*. 脉冲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J]. 药学进展,2002,(6): 11-5.

29. Jiasheng Tu*, et al, Formul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Acyclovir Controlled-Release Capsules,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 2001; 27(7): 687 - 692

30. 李学明,涂家生*,何飞. 生物降解型尼索地平微球的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

报,2001,(5):506-8.

31. 何飞,涂家生*,殷琳琳,胡瑜兰,张钧寿. 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的家犬药动学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2):122-6.

32. 李学明,涂家生*. 溶剂挥发法制备水溶性药物的聚羟基酸微球[J]. 武警医学,2000,(5):21-4.

33. 涂家生*,王平. 克拉霉素微球的制备及其评价[J]. 中国药师,1999,(1):1-6.

34. 胡一桥,涂家生*,平其能,张钧寿,康立峰. 药剂学试题库的设计与应用[J]. 药学教育,1998,(4):37-9.

35. 盛海林,涂家生*,袁丽.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骨架型缓释片处方设计[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8): 511-6.

36. 彭建和,涂家生*,盛龙生. LC/MS分析克拉霉素降解产物[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8,(5):318-21.

37. 涂家生*,王平. 硝苯地平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6,(12):832-5.

38. 盛海林,涂家生. 球面对称设计在药剂学上的应用[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4):211-4.

39. 涂家生*,彭建和,邢久东,刘国杰. 气质联用(GC/MS)法测定血浆中硝苯地平的浓度[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5):575-80.

40. 彭建和,涂家生*,邢久东. 气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阿替洛尔含量[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5,(6):344-346.

41. 涂家生*,许宏琪,盛龙生,朱家璧,安登魁,刘国杰. 五仁液有效成分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1992,(9):65-72.

参编书籍

1、现代药剂学,主编:平其能,1998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北京

2、药剂学,主编:屠锡德,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

3、Oral 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 Design and Drug Delivery: Theory to Practice, Ed. By Kinam Park, 2009, Oxford Univers

宗莉,药剂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博士。专业研究方向:缓控释制剂和生物技术药物递送系统。在缓控释制剂方面,有二十多年研究经历,研究兴趣:择时控释制剂、难溶药物缓释制剂。自2002年涉足生物技术药物递送系统,获此领域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研究兴趣:基因递药系统、粘膜免疫、多肽蛋白非口服给药。

科研成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宁夏科委攻关项目1项和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项目1项。参加完成“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熟悉新药研发工作,近5年以项目负责人获新药证书3本、生产批件4份和一类新药临床批文1份。

承担本科生课程《药剂学》、硕士生课程《生物药剂学》和《现代药剂学选论》部分教学工作。在国外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4篇和EI收录3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5项,3项已授权;获2008和2009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近5年发表的

主要文章:

[1] Xiaorong Yang, Xiying Yuan, Danning Cai, Shaoying Wang, Li Zong*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in DNA vaccine delivery via mucos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9, 375: 123-132

[2] Xiying Yuan, Xiaorong Yang, Danning Cai, Dan Mao, Jie Wu, Li Zong* et al. Intranasal immunization with chitosan/pCETP nanoparticles inhibits atherosclerosis in a rabbit model of atherosclerosis. Vaccine 2008, 26: 3727-3734

[3] Dan M Li Z Jie W et al. Intramuscular immunization with a DNA vaccine encoding a 26-amino acid CETP epitope displayed by HBc protein and containing CpG DNA inhibits atherosclerosis in a rabbit model of atherosclerosis. Vaccine 2006; 24: 4942-4950

[4] 杨晓容 朱敏艳 袁喜英 宗莉*,. 荧光探针追踪pDNA/CS纳米粒在细胞内转运. 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10):727-731

[5] 张淑芸 袁喜英 杨晓容 宗莉*,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影响转染效率的因素 中国新药杂志. 2008, 17(17):1507-1511

[6] 杨晓容 袁喜英 宗莉*,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粒径对转染效率的影响 药学学报 2007,42(7):774-779

[7] 陈立 宗莉* 曹翠珍,卵清蛋白模型疫苗/CS纳米粒鼻腔递送的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 2007,42(14):1079-1083

[8] 曹翠珍 宗莉* 陈立 张余云,三甲基化壳聚糖卵清蛋白纳米粒的制备 中国新药杂志 2007,16(1):61-65

[9] 宗莉 肖衍宇 陈伶俐, 用二元载体固体分散技术提高尼索地平溶出度和调节溶出速率 中国药学杂志 2005,40(3):203-206

[10] 宗莉 陈伶俐 张淑芸 杨晓容 朱家壁,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制备,特征和对DNA的保护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5,36(6): 526-530

[11] 陈伶俐 庞瑞 宗莉*,分光光度法测定壳聚糖含量 药物分析杂志 2005,25(5):526-529

[12] 蔡丹宁 吴瑞 袁喜英 宗莉*,基因疫苗经鼻腔免疫黏膜毒性的初步评价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9,17(3): 182-186

[13] 石艳 张惠斌 宗莉*,靶向甘露糖受体的载体甘露糖化壳聚糖的合成及细胞毒性评价 药物生物技术 2009,16(3): 207-337

联系方式:Tel: 025-83354181;[1**********]

E-mail: [email protected]

王柏

教育背景 1981/09~1985/07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系药物分析专业本科学习 学士学位 1985/09~1988/07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研究生学习 硕士学位 1991/12~1995/10 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研究生学习 硕士学位工作经历 1988/07~1991/08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助教 从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本科) 教学 1996/01~至今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副教授 担当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本科)、《药剂学专业英语》(本科)、《英语药学专业药剂学》(英语药学专业本科)、《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生)教学

2005年~至今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英文审校研究兴趣与方向 1. 药物制剂方向 固体缓释制剂研究与开发、以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与开发; 注射剂开发; 数学模型在制剂研究及工业化生产中应用及优化方法; 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方向肝脏的药物处置动力学、肝首过效应及药物代谢调节;载体中药物体内处置的生物药剂学特点;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肝清除率预测方法上的应用;缓释制剂在体释药与体内血药浓度的数值模拟和预测;

张建军,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培训专家。

1996-2000年 硕士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

2002-2005年 博士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

2000.11-2002.3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审评组负责人

2005,11-2006,8 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

2002.4- 至今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震元制药制剂合作开发实验室负责人

研究方向:

难溶性药物制剂技术、速释制剂技术、纳米制剂技术、液晶给药系统、共晶理论技术、缓控释制剂技术、掩味新工艺和新技术

近几年主持的主要课题:

1. 主持中国药科大学-震元制药制剂合作开发实验室,2001年建立,企业长期持续投入建设,已获企业投入220万元。

2.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

3.负责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一类新药ZCVI4-2的制剂研究

4.负责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一类新药ZLJ-601的制剂研究

5.参与一类新药ZL8制剂研究

6.主持国家二类新药氯诺昔康片及注射用粉针剂的研究。已上市。

7.主持氯诺昔康注射剂的制剂研究

8.主持头孢呋辛酯颗粒剂的研究。已上市。

9.主持头孢克肟泡腾片的研究。已获临床批件。

10.主持BASF公司合作项目:脂质应用技术研究

11.负责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BK20080571的制剂研究

12.主持浙江省绍兴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第一批院校科技合作专项资金

此外,还主持了数十项校企合作课题的研究与产业化,在应用技术领域及制剂生产第一线,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和产业化经验。目前已申请专利17项,已授权6项,转让4项。与美国、法国、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研究合作。是《中药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副主编,参与编写了《药剂学》、《药剂学实验》等教材;发表包括SCI、EI收载的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共17名。

联系方式:[1**********] [email protected]

姓名:柯学

性别:女

学科专业:药物制剂

职务职称:副

教授,硕士生导师

最高学历及毕业时间:博士,2003年6月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学习、工作经历

1994年中国药科大学药剂专门化本科毕业;1997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博士学位。2001年新西兰Otago大学药学院访问学者,2006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系访问学者(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专业研究方向

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研究、新型给药系统

主要科研工作简介:

研究领域主要在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研究、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特别在纳米给药载体方面研究较多。作为参与者与主要承担者,完成了二十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中药一类抗肿瘤药物注射用藤黄酸、中药一类新药注射用汉黄芩素、生脉散细粒剂、黄芩素口服制剂、辛清感冒颗粒、博落回单体血根碱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中药复方吸收机理研究等;同时,参与或主持了十多项企业合作课题,包括:中药一类新药柠檬苦素胶囊、美洛昔康片剂、头孢呋新酯片剂、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剂、塞曲司特片剂、复方灵芝孢子胶囊剂、复方心血管药物24h缓释片、心源素分散片、补脾益肠丸的工艺改造等。

2007年以“天然产物为基础的抗肿瘤新药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目前,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载2篇,EI收载1篇;申请专利4项,其中三项专利获得授权,并已实现转化。

栾立标,博士,现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编委。曾在湖北医药工业研究所工作2年,后一直在中国药科大学从事工业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4.11-1996.3期间赴日本歧阜药科大学作访问学者。

栾立标副教授主持过国家新药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国家医药管理局项目等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从事过结肠靶向给药定时释药微丸、喜树碱非离子体囊泡、聚乳酸酮洛芬微球、酮洛芬明胶毫微粒等新型微/纳米粒给药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日本期间从事过肝中药物代谢酶的研究。并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过20篇论文.

联系电话:025-3271259 [1**********]

刘建平 198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现为中国药科大学药剂研究所所长、药剂教研室副主任、药剂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赴新西兰Otago 大学药学院进修。

社会兼职如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农业部兽药审评专家、江苏省药品保健食品制剂审评专家、江

苏省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九三学社医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 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和中南药学杂志编委。

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生物药剂学主讲教师和教学负责人,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加者,荣获部级、省级和校级教学奖15项。编写教材与专著16本(其中主编2本,副主编5本)。

研究方向:微粒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中药新剂型及生物药剂学。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丹参酮高密度脂蛋白载药系统的构建、科技部重大专项–抗房颤新药关白附口服片的研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中药软胶囊溶出迟缓机理与改善方法的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中药软胶囊老化机理研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鸦胆子油柔性纳米脂质体的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络穴位对透皮药物促进作用机理研究、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项目–中药抗哮喘穴位透皮控释膜剂的研究等,负责或参与科技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高新技术招标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合作开发项目。

申请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8项。发表论文63篇(其中SCI、和EI收载12篇)

代表性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如下:

1.Preparation, Safe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Liposomes Containing Brucea javanica Oil. AAPS PharmSciTech, 2010,11(2):878-884 (SCI收载)

2、Release of copper and indomethacin from intrauterine devices immersed in simulated uterine fluid,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aception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Month 2010;15:1–8(SCI收载)

3.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constituted from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omponents for delivery of a lipophilic cardiovascular dru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0 ,391: 313–321(SCI收载)

4. 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of dihydroartemisinin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Powder Technology, 2010,197(1-2): 120-128 (SCI收载)

5.Determin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Isoliquiritigenin in Rat Plasma by RP–LC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Chromatographia, 2009, 70, 423–430(SCI收载).

6.Increased stability and solubility of dihydroartemisinin in aqueous solution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es with 2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2009,18(2):170-176.

7. Stealth tanshinone IIA-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effects of poloxamer 188 coating on in vitro phagocytosis and in vivo pharmacokinetics in rats.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09, 44(12): 1421-1428.

8. Comparison of the Content, Uniformity of Dosage Units and Dissolution Rate of Triphasic Oral Contraceptives from Two Pharmaceutical Factories,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 Contraception

, 2009,Jun.,20(2):123-129.

9.Double-layer weekly sustained release transdermal patch containing gestodene and ethinylestradi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09,377:128–134 (SCI收载).

10.Double-layer patch containing gestodene and ethinylestradiol: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and in vivo characterization,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2009, 40(5): 416-420,

11.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tealth Tashinone IIA-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Influence of Poloxamer 188 coating on phagocytic uptake Journal of Microencapsulation, 2008, 25( 3): 203-209(SCI收载).

12.Investigation of the release behavior of cupric ion for three types of Cu-IUDs and indomethacin for medicated Cu-IUD in simulated uterine fluid, Contraception 2008,77(4):299-302(SCI收载,) .

13.尼莫地平缓释软胶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1):852-856 (EI收载).

14.Releasing of Cupric Ion of Three types of Copper-bearing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 in Simulated Uterine Fluid,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 2007, 18(1):33~39.

15.Enhancement of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theophylline using microemulsion vehi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Volume 327, Issues 1-2 , 11 December 2006, Pages 58-64(SCI收载).

16. Prepar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Evaluation of Tashinone ⅡA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Drug Dev. Ind. Pharm. 31,551-556,July 2005. (SCI收载).

17.评价软胶囊中明胶交联反应的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 药学学报,2005;40(3):279-284.


相关文章

  • 中国药科大学转型发展大讨论简报1
  • 中国药科大学 转型发展大讨论活动简报 第 1 期 中国药科大学转型发展 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 编 2013年7月8日 编者按:为明晰学校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深化改革,推动学校事业转型发展,学校研究决定于2013年6 ...查看


  • 医学博士生在校待遇汇总
  • 在校医学博士研究生待遇 1.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部 自费学费:14000元/年:住宿费:750元/年,学校补助:350/月(都有). 基础博士每月总共800,导师好的话可更多 临床各个医院不太相同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总数据说能拿到2000左右 ...查看


  •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必读
  • 一, 关于专业选择 本人二本一不知名院校毕业,之前也有本人的很多学姐学长考上过药大,但是从未有过本校的学姐学长考上过药大的药分,药化,药剂这三大专业,也许是幸运,也许是学习方法比较适宜,本人2012年考取了药剂学公费,初试分数368,专业课 ...查看


  • 不侵权之诉受理条件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 药品专利不侵权诉讼受理问题研究 --质疑法释[2009]21号第十八条 丁锦希 (中国药科大学医药知识产权研究所 南京211198) 摘要:目的:在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探讨修改专利法或其司法解释,明确药品专利不侵权诉讼案件的受理条 ...查看


  • 学术活动记录
  • 8.2013-11-17 不对称催化与全合成 邵志会 药学大楼二楼会议室 宋振雷主持 云南大学邵志会教授于2013年11月17日下午3点在药学大楼举行了一场题为"不对称催化与全合成"的学术讲座.在一个小时的报告中邵志会教 ...查看


  • 提前毕业申请书
  • 各学院: 根据<沈阳药科大学关于硕士学位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和<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要求,硕士.博士研究生提前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现将受理硕士.博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的有关事宜 ...查看


  • 我国抗高血压药物专利的现状分析
  •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8年第12期 JOURNALOFMEDICALINFOMATICS ・医学信息研究・ 我国抗高血压药物专利的现状分析 韩玲革 周东花 (3 [摘要] 调查1991-,通过对其历年申请数量.区域申请数量.析,,为国内相关 ...查看


  • 中国名牌大学排行榜
  • 2005年中国十大名牌大学 "科学研究"最强的十所大学依次是: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吉林大学 中南大学 "人才培养"最强的十所大学依 ...查看


  • 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策略
  • [摘要]: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一直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结合工作实践,在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做一般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以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为切入点,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新生 适应性教育 策略 大学是人生的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