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朱熹的理趣诗

2007年9月第16卷第5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Sep.,2007Vol.16No.5

简论朱熹的理趣诗

刘天利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宋代理学诗人的说理诗大多是枯燥乏味的语录讲义体,朱熹的说理诗也多为此体。不过作为理学诗

人中的杰出代表,朱熹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那就是他创作了不少富有理趣的小诗。本文以朱熹的理趣诗为论题,从作品的具体分析出发,辅之以确凿的材料,提出了以下观点:“朱熹的理趣诗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

关键词:理趣诗;赋物明理;以诗说禅;示道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7)05-0072-03

OnZhuxi’sPhilosophicPoems

LIUTian-li

legeofChinese,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Liaoning)(Col

Abstract:

Differentfromotherphilosophicpoets,Zhuxiwrotesomeinterestingphilosophicpoemsbymeansofimages.Onthebasisofworks’analysisandauthenticmaterial,theauthorproposesthefollowingviewpointthatZhuxisphilosoghicpoemsarecreatedtoshowthetrainingwayundertheinfluenceofexplainingBuddhist’ideaswithpoems.

nterestingphilosophicpoems;explainingtheideasbymeansofimages;explainingtheBuddhistideaswithKeywords:i

poems

南宋大儒朱熹创作了大量阐发理学义理的诗作,其中有不少是借景“喻道”的理趣诗,在理学诗人中显得十分突出。他的理趣诗采用的大多是短小的七言绝句体,请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在宇宙论上主张“理一分殊”理”是万,“事万物的终极本体,万事万物都是一“理”之所派

生,反过来说就是“万物一理”理”。因此要认识“就必须从“格物”入手。此诗说明的是“格物致知”的过程。一、二两句言在“无边光景”中“寻芳”即是在万事万物中不断地追寻探索,是“格物”的过程;三、四两句写追寻探索,即“寻芳”的收获,经过“寻芳”即追寻探索这样一个过程,你会在无意中“识得东风面”即获得对于“理”的了悟。东风会带来自然界的万紫千红”一理”会派生,正如““

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来说,一、二句说的是“理一分殊”四句说的,三、是“万物一理”从认识的过程来说,一、二句说的。是局部积累,三、四句说的是豁然贯通。这是第一首诗《春日》的形象内涵。

第二首《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写的是久读圣

收稿日期:2007-03-19

作者简介:刘天利(1962-),男,汉族,辽宁兴城人,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72・

贤之书的真实感受。朱熹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格物主要包括读书和应物,他特别强调读圣贤之书,在《朱子语类》第十一卷中,他说: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

虚己切心”虚理。”要把书读好,必须要“。所谓“心”切,就是虚心涵咏圣贤之言,反复沉潜探讨。“己”就是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读书是要排除杂念,保持“湛然凝定”的心境,才能真正领会文意。这首诗以“源头活水”喻圣贤之书,以“方塘”喻人的心灵,以塘水清澈喻在圣贤之书中吸纳新知后心灵获得的净化效果。此诗大意是说,人们必须经常读圣贤之书,让书中之理源源流入心田,才能荡除心中的污垢,使心灵纯洁明净。

第三首《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则是借泛舟喻学。《千家诗》解释此诗大意曰:“此玩索有得焉之诗。艨艟巨舰皆大舟。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挽而后行也。文公以泛舟喻学。言春水未至而溪流浅弱,舟非推挽不能行也。及夫春水泛滥,虽艨艟巨舰,如羽毛之轻,顺水而行,中流自在,全不费力,何其易也!以比人见道不明,千思万索,及至悟

[1]74来,不思不勉,自然而然,从容中道也。这种解”

四句描写的是泉水注入出,一泻千里的情状;三、

平原地带后,扫荡一切枯枝断梗之类的垃圾后,成为一川清流的情状。在此诗中,诗人要说明的道理是:认识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获得真知后,心中的污垢就会彻底消除,我们就会进入明洁纯善的人格境界。

第三首讲的是认识的方法问题。一、二句表面意思是说,沿着流水逆流而上,寻找他的源头,走到了源头处,却让人感到一片迷茫。三、四句紧承前二句,说诗人悟出一个道理:真正的源头往往是千流万派的,执于一端,是无法发现的。寻源的正确途径应是“倚筇随处弄潺湲”,即不辞劳朱子语类》卷十苦,从无数山间小涧随处寻求。《

八指出穷理当“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知不觉,自然醒悟。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是:要”获得真知,必须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去探讨,不可偏执于一端。

还有个别诗作,标题明示为一次山水优游经历的真实记录,实则为言理之作,如: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船风浪夜如何?今宵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这首诗是借一次行舟的经历以喻人经过艰苦的修炼工夫最终消除私欲,达到至纯至善境界的历程。金履祥在《濂洛风雅》中解释道:“喻私欲之波泛滥,如平旦开朗处,自复其天理生趣,而依

[3]77

然青山绿树之景也。满船风浪”喻人心中泛”“

释是很准确的。朱熹认为“读书穷理”是一个从不断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他说:“至于用力既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

[2]8

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泛舟》揭示”《

的正是这样的认识过程。

再看《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地底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仙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悟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从标题看,便知这三首诗并非纯粹的写景状物之作,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第一首写诗人终日面对门外紫翠成堆的巍峨青山,总是看见山间飘浮的云彩,这云彩有时忽起变化成霖作雨。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人们却不知这云彩虽在山上,却是从地底来的。诗人借以说明的道理是观察事物不要只注意现象,一定要穷究本原。

第二首展示给我们的是认识的过程。一、二句描写的是泉水冲破面前的障碍,从山间奔涌而

滥的私欲。朱熹认为天理是先天存在的,而人欲为后天所生,他说:“天理人欲分数有多少。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问:‘莫是本来都是天理否?’曰:

[4]

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的’‘”

(卷一三)因此经过修炼,人欲是能够消除的。消

除了人欲,人就恢复到与天理通合为一,即至纯至善的本然境界。依旧青山绿树多”象喻的正是“这种本然境界。

诸如此类的理趣诗在朱熹的诗中还能找到一些,无须遍举。

把抽象的哲学道理完全寓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托物起兴,赋物明理,创作出富于理趣和美感的小诗,在众多的理学诗人中,朱熹可谓独擅胜场。他能独精此道,当然与他高超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关,而与他的禅学修养也不无关联。

佛教于西汉和东汉之交传入中国,到唐代,出现了全面隆盛的景象: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法相宗、律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宗派相继产生。其中禅宗向来被认为是真正的中国化佛教。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从惠能开始,佛学语言逐渐从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印度话语系统转化为具有直觉意会性的中国话语系统,而中国话语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诗歌。杜松柏先生说:“唐宋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禅的黄金时代。以诗而言,唐代诗人除了能以诗取进士第,登仕禄之途外,在唐太宗以诗兴教的鼓励下,历代君主王侯对诗人备极崇奖优容,影响所及,使社会大众,几全是诗的欣赏者。一首好诗,一联佳句,能哄传天下,名满宇内,这是禅人以诗寓禅的时代背景。禅宗于此时亦大振宗风,形成了宗门教下抗衡之势,而禅理禅境,又有不可言说的部分,为了绕路说禅,说而无说,于是借比兴的诗体,以寓无上的妙道,因为比兴之诗,能扣住诗题,‘不背’不触’、‘,又能隐约象征,妙传曲旨,而‘不脱’不粘’、‘,不落言诠,不涉理路,表

[5]24-25显所欲表达的机境。”可见,用象征比喻的

第二首以日常生活现象隐喻禅理,意他,赏爱他。

谓蝇子为追寻光明,在纸窗上乱撞,许久找不到出口,忽然间撞到了进来时的通道,才明白平生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受了肉眼的蒙蔽。在这首诗中,作者要展示的是修道者由迷到悟的过程,结尾一句,喻说人久不能悟的根由是为无明所障蔽。第三首以男女情事隐喻禅理。表面意思是说:少年在锦绣帏中与“佳人”厮混,酩酊大醉后,让人扶着回家。这种风流韵事,除了“佳人”,是不许他人知道的。实际上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禅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三首诗都以,局外之人是很难领会到的。具体的意象隐喻抽象的禅理,“不落言诠,不涉理路”,使人在审美愉悦中获得了哲理的领悟,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对于禅学,朱熹早年曾下过很切实的工夫,在《答汪尚书》中,他自言道:“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遵其道,求之亦切至矣,然未能有所得。”禅宗多所批(卷三十)[6]他后来虽然对佛教、评,却一直未能摆脱禅宗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启发弟子的方式上,请看以下一段对话:先生问寿昌:‘子见疏山,有何所得?’对曰:‘那“

是会了拈归一壁?是不个且拈归一壁去。’曰:‘会了拈归一壁?’寿昌欲对云:‘总在里许。然当’时不曾敢应。会先生为寿昌题手中扇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执笔视寿昌曰:‘会’么?会也不会?’寿昌对曰:‘总在里许。’”(卷一一十八)在扇子上题两句带有象征意味的诗,让弟子自去领会,这正是禅宗祖师经常运用的示法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进一步的推论:朱熹的理趣诗正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参考文献:

[1]千家诗[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金履祥.濂洛风雅[C].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4]黎德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5]杜松柏.禅门开悟诗二百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3.

诗歌语言绕路说禅始于唐代,但由于唐代僧人受绮语为口业之观念和不立文字之原则的束缚,这种说禅形式并不十分流行。

直到宋代,禅宗发展进入“文字禅”的时代,这种说禅形式才真正得以广泛流行。自然景物、日常生活现象,甚至男女情事等都被用于隐喻禅理。请看以下三首诗:

白藕未萌非隐的,红花出水不当阳。游人莫用传消息,自有清风递远香。

颂古诗》———丹霞子淳《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偈诗》———白云守端《

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开悟诗》———昭觉克勤《

第一首以自然景物隐喻禅理,大意是说白藕出水前,并不将自性隐匿起来,而开花出水后也并不将自性完全显露出来,无须游人为之传播,清风自会将其芳香之气播送到远处。这首诗喻示的是修道之人未悟之前,并非有意隐匿自性,悟后也并不将自性显露无遗,人们自然会来亲近・74・

[6]朱熹.朱文公文集[C].四部丛刊本.

责任编辑:黄小妹

2007年9月第16卷第5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Sep.,2007Vol.16No.5

简论朱熹的理趣诗

刘天利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宋代理学诗人的说理诗大多是枯燥乏味的语录讲义体,朱熹的说理诗也多为此体。不过作为理学诗

人中的杰出代表,朱熹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那就是他创作了不少富有理趣的小诗。本文以朱熹的理趣诗为论题,从作品的具体分析出发,辅之以确凿的材料,提出了以下观点:“朱熹的理趣诗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

关键词:理趣诗;赋物明理;以诗说禅;示道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7)05-0072-03

OnZhuxi’sPhilosophicPoems

LIUTian-li

legeofChinese,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Liaoning)(Col

Abstract:

Differentfromotherphilosophicpoets,Zhuxiwrotesomeinterestingphilosophicpoemsbymeansofimages.Onthebasisofworks’analysisandauthenticmaterial,theauthorproposesthefollowingviewpointthatZhuxisphilosoghicpoemsarecreatedtoshowthetrainingwayundertheinfluenceofexplainingBuddhist’ideaswithpoems.

nterestingphilosophicpoems;explainingtheideasbymeansofimages;explainingtheBuddhistideaswithKeywords:i

poems

南宋大儒朱熹创作了大量阐发理学义理的诗作,其中有不少是借景“喻道”的理趣诗,在理学诗人中显得十分突出。他的理趣诗采用的大多是短小的七言绝句体,请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在宇宙论上主张“理一分殊”理”是万,“事万物的终极本体,万事万物都是一“理”之所派

生,反过来说就是“万物一理”理”。因此要认识“就必须从“格物”入手。此诗说明的是“格物致知”的过程。一、二两句言在“无边光景”中“寻芳”即是在万事万物中不断地追寻探索,是“格物”的过程;三、四两句写追寻探索,即“寻芳”的收获,经过“寻芳”即追寻探索这样一个过程,你会在无意中“识得东风面”即获得对于“理”的了悟。东风会带来自然界的万紫千红”一理”会派生,正如““

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来说,一、二句说的是“理一分殊”四句说的,三、是“万物一理”从认识的过程来说,一、二句说的。是局部积累,三、四句说的是豁然贯通。这是第一首诗《春日》的形象内涵。

第二首《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写的是久读圣

收稿日期:2007-03-19

作者简介:刘天利(1962-),男,汉族,辽宁兴城人,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72・

贤之书的真实感受。朱熹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格物主要包括读书和应物,他特别强调读圣贤之书,在《朱子语类》第十一卷中,他说: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

虚己切心”虚理。”要把书读好,必须要“。所谓“心”切,就是虚心涵咏圣贤之言,反复沉潜探讨。“己”就是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读书是要排除杂念,保持“湛然凝定”的心境,才能真正领会文意。这首诗以“源头活水”喻圣贤之书,以“方塘”喻人的心灵,以塘水清澈喻在圣贤之书中吸纳新知后心灵获得的净化效果。此诗大意是说,人们必须经常读圣贤之书,让书中之理源源流入心田,才能荡除心中的污垢,使心灵纯洁明净。

第三首《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则是借泛舟喻学。《千家诗》解释此诗大意曰:“此玩索有得焉之诗。艨艟巨舰皆大舟。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挽而后行也。文公以泛舟喻学。言春水未至而溪流浅弱,舟非推挽不能行也。及夫春水泛滥,虽艨艟巨舰,如羽毛之轻,顺水而行,中流自在,全不费力,何其易也!以比人见道不明,千思万索,及至悟

[1]74来,不思不勉,自然而然,从容中道也。这种解”

四句描写的是泉水注入出,一泻千里的情状;三、

平原地带后,扫荡一切枯枝断梗之类的垃圾后,成为一川清流的情状。在此诗中,诗人要说明的道理是:认识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获得真知后,心中的污垢就会彻底消除,我们就会进入明洁纯善的人格境界。

第三首讲的是认识的方法问题。一、二句表面意思是说,沿着流水逆流而上,寻找他的源头,走到了源头处,却让人感到一片迷茫。三、四句紧承前二句,说诗人悟出一个道理:真正的源头往往是千流万派的,执于一端,是无法发现的。寻源的正确途径应是“倚筇随处弄潺湲”,即不辞劳朱子语类》卷十苦,从无数山间小涧随处寻求。《

八指出穷理当“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知不觉,自然醒悟。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是:要”获得真知,必须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去探讨,不可偏执于一端。

还有个别诗作,标题明示为一次山水优游经历的真实记录,实则为言理之作,如: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船风浪夜如何?今宵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这首诗是借一次行舟的经历以喻人经过艰苦的修炼工夫最终消除私欲,达到至纯至善境界的历程。金履祥在《濂洛风雅》中解释道:“喻私欲之波泛滥,如平旦开朗处,自复其天理生趣,而依

[3]77

然青山绿树之景也。满船风浪”喻人心中泛”“

释是很准确的。朱熹认为“读书穷理”是一个从不断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他说:“至于用力既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

[2]8

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泛舟》揭示”《

的正是这样的认识过程。

再看《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地底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仙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悟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从标题看,便知这三首诗并非纯粹的写景状物之作,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第一首写诗人终日面对门外紫翠成堆的巍峨青山,总是看见山间飘浮的云彩,这云彩有时忽起变化成霖作雨。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人们却不知这云彩虽在山上,却是从地底来的。诗人借以说明的道理是观察事物不要只注意现象,一定要穷究本原。

第二首展示给我们的是认识的过程。一、二句描写的是泉水冲破面前的障碍,从山间奔涌而

滥的私欲。朱熹认为天理是先天存在的,而人欲为后天所生,他说:“天理人欲分数有多少。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问:‘莫是本来都是天理否?’曰:

[4]

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的’‘”

(卷一三)因此经过修炼,人欲是能够消除的。消

除了人欲,人就恢复到与天理通合为一,即至纯至善的本然境界。依旧青山绿树多”象喻的正是“这种本然境界。

诸如此类的理趣诗在朱熹的诗中还能找到一些,无须遍举。

把抽象的哲学道理完全寓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托物起兴,赋物明理,创作出富于理趣和美感的小诗,在众多的理学诗人中,朱熹可谓独擅胜场。他能独精此道,当然与他高超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关,而与他的禅学修养也不无关联。

佛教于西汉和东汉之交传入中国,到唐代,出现了全面隆盛的景象: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法相宗、律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宗派相继产生。其中禅宗向来被认为是真正的中国化佛教。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从惠能开始,佛学语言逐渐从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印度话语系统转化为具有直觉意会性的中国话语系统,而中国话语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诗歌。杜松柏先生说:“唐宋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禅的黄金时代。以诗而言,唐代诗人除了能以诗取进士第,登仕禄之途外,在唐太宗以诗兴教的鼓励下,历代君主王侯对诗人备极崇奖优容,影响所及,使社会大众,几全是诗的欣赏者。一首好诗,一联佳句,能哄传天下,名满宇内,这是禅人以诗寓禅的时代背景。禅宗于此时亦大振宗风,形成了宗门教下抗衡之势,而禅理禅境,又有不可言说的部分,为了绕路说禅,说而无说,于是借比兴的诗体,以寓无上的妙道,因为比兴之诗,能扣住诗题,‘不背’不触’、‘,又能隐约象征,妙传曲旨,而‘不脱’不粘’、‘,不落言诠,不涉理路,表

[5]24-25显所欲表达的机境。”可见,用象征比喻的

第二首以日常生活现象隐喻禅理,意他,赏爱他。

谓蝇子为追寻光明,在纸窗上乱撞,许久找不到出口,忽然间撞到了进来时的通道,才明白平生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受了肉眼的蒙蔽。在这首诗中,作者要展示的是修道者由迷到悟的过程,结尾一句,喻说人久不能悟的根由是为无明所障蔽。第三首以男女情事隐喻禅理。表面意思是说:少年在锦绣帏中与“佳人”厮混,酩酊大醉后,让人扶着回家。这种风流韵事,除了“佳人”,是不许他人知道的。实际上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禅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三首诗都以,局外之人是很难领会到的。具体的意象隐喻抽象的禅理,“不落言诠,不涉理路”,使人在审美愉悦中获得了哲理的领悟,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对于禅学,朱熹早年曾下过很切实的工夫,在《答汪尚书》中,他自言道:“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遵其道,求之亦切至矣,然未能有所得。”禅宗多所批(卷三十)[6]他后来虽然对佛教、评,却一直未能摆脱禅宗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启发弟子的方式上,请看以下一段对话:先生问寿昌:‘子见疏山,有何所得?’对曰:‘那“

是会了拈归一壁?是不个且拈归一壁去。’曰:‘会了拈归一壁?’寿昌欲对云:‘总在里许。然当’时不曾敢应。会先生为寿昌题手中扇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执笔视寿昌曰:‘会’么?会也不会?’寿昌对曰:‘总在里许。’”(卷一一十八)在扇子上题两句带有象征意味的诗,让弟子自去领会,这正是禅宗祖师经常运用的示法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进一步的推论:朱熹的理趣诗正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参考文献:

[1]千家诗[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金履祥.濂洛风雅[C].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4]黎德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5]杜松柏.禅门开悟诗二百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3.

诗歌语言绕路说禅始于唐代,但由于唐代僧人受绮语为口业之观念和不立文字之原则的束缚,这种说禅形式并不十分流行。

直到宋代,禅宗发展进入“文字禅”的时代,这种说禅形式才真正得以广泛流行。自然景物、日常生活现象,甚至男女情事等都被用于隐喻禅理。请看以下三首诗:

白藕未萌非隐的,红花出水不当阳。游人莫用传消息,自有清风递远香。

颂古诗》———丹霞子淳《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偈诗》———白云守端《

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开悟诗》———昭觉克勤《

第一首以自然景物隐喻禅理,大意是说白藕出水前,并不将自性隐匿起来,而开花出水后也并不将自性完全显露出来,无须游人为之传播,清风自会将其芳香之气播送到远处。这首诗喻示的是修道之人未悟之前,并非有意隐匿自性,悟后也并不将自性显露无遗,人们自然会来亲近・74・

[6]朱熹.朱文公文集[C].四部丛刊本.

责任编辑:黄小妹


相关文章

  • 观书有感的诗意
  • 许多人说<春日>位列<千家诗>第二首,足见其艺术成就.宋人编辑<百家姓>以皇帝老儿赵姓领头,天下百姓没有道理可讲.<千家诗>的排序也一样,与艺术高下能有什么关系?我们且不去理论.但就<春 ...查看


  • 古诗分类素材
  •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要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下一句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诗的大意是: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 ...查看


  • 春日的诗意
  • 古诗春日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的诗意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 ...查看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
  • --哲理诗鉴赏 一.哲理诗的特点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它 ...查看


  • 古典诗词的几种赏析方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典诗词的几种赏析方法 作者:张智勇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第09期 [摘 要]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灿如繁星.艳似百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查看


  • 观书有感课堂实录
  • 观书有感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诗中以象征的手 ...查看


  • 春天的诗:春日
  • <春日>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晦翁.考亭先生.云谷 ...查看


  • 关于春天的诗句:春日
  • <春日>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晦翁.考亭先生.云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