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法则角度看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重建

第43卷第8期2009年8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 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 hy sical Educatio n V o l. 43N o. 8A ug. 2009

从思维法则角度看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重建

傅 晓

(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从思维法则角度探讨了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和逻辑终点, 并且遵循上述思维路线, 在继承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重新构建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思维法则; 运动训练学; 理论体系; 重建

中图分类号:G808.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9) 08-0062-04

Reconstruction of sports theory system from perspective of laws of thought

FU Xiao

(P. E. Dept. , L anzhou City U niv. , Lanzho u730070, China)

Abstract:The lo gic starting point, m edia, order and ending po int of the sports training w ere analyzed

fro m perspective of law s of thought. It w as necessary that the spor ts theory sy stem should be r econ -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spor ts trai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chievem ents.

Key words:law s of pr inciple; spo rts tr aining study ; theory sy stem; reconstruction 1 为什么要讨论运动训练学的思维法则这个基本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经过我国几代学者二十多年的努力, 具有中国特色的 运动训练学 理论体系已经初见端倪。为了使我国的 运动训练学 更快地健康地成熟起来, 探讨运动训练学的思维法则, 寻找其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和逻辑终点这一逻辑学的基本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人类的认识史告诉我们,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逻辑上升过程。我们对运动训练学的认识也有一个逻辑上升过程。逻辑学属于思维科学。搞清楚运动训练学的逻辑学基础, 有助于我们梳理清楚运动训练学学科的思维路线, 明确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的方向, 从而有意识地去思考、构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框架。更重要的是, 有助于我们寻找学科认识论的基础, 为构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奠定哲学根基。讨论运动训练学的思维法则, 探寻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和逻辑终点, 归根结底, 就是探讨运动训练学构建的思维道路问题, 以便从认识论高度提示和评价我国目前对运动训练学的认识状态和发展状态。邓运龙在

收稿日期:2009-05-03; 修回日期:2009-05-24

作者简介:傅晓(1970-) , 女, 四川成都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运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进入了整体质变的转折时期 一文中指出: 新世纪基本完成了运动训练理论量变的过程并孕育着质变的发端 , 新时代打下了运动训练理论质变的坚实基础 , 新变革将有力地推进运动训练理论质变并孕育着新的一轮发展变化 , 并指出现在

的运动训练学 这些内容基本上为 运动训练指导的范围 , 而作为一个比较成熟完整的学科来说, 需要阐述清楚本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但目前尚缺乏这些最基本的内容, 有些内容提到, 但过于简单, 。但总体上来说, 不明确和规范本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与方法学体系, 更重要的是, 缺乏运动训练基本规律方面的基本内容, 显示出该学科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期, 还驾驭不了运动训练实践的基本问题, 并提出了有待深化的基本问题, 同时他就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内容框架提出了构想。这标志着我国运动训练学学者开始走向成熟, 开始对该学科进行反思。人的意识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基本形式。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感性认识的结果呈现为感性具体的状态, 理性认识的结果呈现为抽象规定和思维中的具体这两种状态。所以, 在完整的认识过程中, 人的认识要经历感性具体、抽象规定和思维中的具体这三种不同的状态。对于运动训, [3][2]

[1]

法则是否科学合理是必要的, 有利于从认识论高度奠定运动训练学的哲学基础, 有利于提高我国运动训练学学者的学术意识, 提高对运动训练学理性认识的成分, 深化认识运动训练学问题, 优化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结构。

2 运动竞赛是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

人们往往是在理论的各个后继范畴形成以后, 才找到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即逻辑起点[3]。 因此, 在运动训练学日渐成长起来的今天, 讨论其逻辑学的基本问题是时候了。万事开头难。确定逻辑起点, 是形成理论的起点。而正确地确定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 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困难的任务。确定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 是为了找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 细胞 。因为它包含着辨证逻辑所理解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整体中的一切矛盾、关系和属性。作为逻辑起点, 它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1) 它是整体的最抽象的、最简单的和最一般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 作为逻辑起点应该是抽象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东西。并且, 它还必须是一定研究领域内抽象程度最高的范畴。一般来说, 被考察的对象的规定性是很多的, 这些规定及其相应的概念、范畴的抽象程度互不相同, 有的抽象程度较高, 有的抽象程度较低。作为运动训练学逻辑起点所要求的抽象, 应该是程度最高的抽象, 也就是说把最抽象的规定作为出发点, 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最基本的范畴。作为运动训练学逻辑起点的范畴, 不仅是最抽象的, 而且是最直接和最简单的。它应该既不以其他范畴作为前提, 也不以其他范畴为中介。同时, 因为确定逻辑起点是要找出多样性统一的基础, 因此, 作为起点的抽象, 不但要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 而且还要是最一般的。马克思指出: 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 在那里, 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 为一切所共有。 把它最一般的本质、关系作为起点的最一般的抽象, 就成为所要研究的体系的所有其他范畴的基础, 并且它潜在地包含着所有其他范畴, 没有它就没有其他那些范畴。笔者之所以把 运动竞赛 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 这是因为 运动竞赛 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中, 就可发展出非常丰富、非常具体的内容。这是其一。其二, 这是因为 运动竞赛 与全年训练存在着 最抽象、最简单的和最一般的关系[3] 。不论是体能主导类项群还是技能主导类项群, 不论是训练状态的诊断评价还是训练目标的确定, 不论是训练计划的制订还是训练方法手段的设计或选用, 都离不开 [4]

[3]

动竞赛 就没有运动训练过程的一切活动及其理论范畴, 运动训练过程的一切活动和理论范畴都是为 运动竞赛 服务的, 是它们所共有的范畴基础。其三, 这是因为 运动竞赛 是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的最普通的居于支配地位的形式, 从它出发, 就可以抓住运动训练学最一般的内容和特征。(2) 运动竞赛包含着全年训练 整体的一切矛盾的 胚芽

[3]

。笔者之所以把

运动竞赛 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点, 这是因为训练过程始终与运动竞赛发生联系, 没有无运动竞赛的运动训练, 也没有无运动训练的运动竞赛, 由运动竞赛诱发而滋生出训练中的各种矛盾。(3) 运动竞赛是研究体系中的 细胞 [3]。笔者之所以把 运动竞赛 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 这是因为运动训练始终是围绕着运动竞赛展开的, 围绕每个完整自然要形成一个训练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竞赛与训练相结合, 体现竞赛与训练的一体化。因此, 运动竞赛是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中的 细胞 。同时, 运动竞赛作为逻辑起点反映了运动训练的 最深刻的本质 , 并且力求做到运动训练状态要与运动竞赛相吻合。所以, 人们常说, 运动竞赛是推动运动训练的杠杆。

3 运动训练过程是运动训练学的逻辑中介

逻辑中介是指 联结起点和终点的一系列概念、范畴的联系和转化所组成的中间环节。这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寻找共同点, 确定不同方面统一起来的中间环

[5]节。 运动训练学的逻辑中介是运动训练过程, 它包

括对运动员训练状态的诊断评价、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设计和选用、训练的实施与调控、参赛计划和制订(包括把次要赛事、测验作为训练手段) 以及竞赛的实施与调控等。为什么把运动训练过程作为运动理论体系的逻辑中介呢? 这是因为运动训练过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中介环节具有 抽象与具体的二重性 [3]。从一个训练时段来看, 运动训练过程是抽象的, 而实施训练的过程又是具体的。一个大周期的训练过程是抽象的, 而一次训练课的实施过程是具体的、一个训练内容实施过程又是具体的。(2) 中介环节 一环紧扣一环 , 具有 媒介 的作用 [3]。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这种特征表现的十分明显。在全年训练过程中各大周期的训练之间、各时期各阶段的训练之间、各小周期的训练之间、各训练课之间、各种运动能力或素质训练之间, 应当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 训练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不断上升的推进过程, 当然, 这种上升推进过程的形式, 根据训练的需要, 可能是波浪, ,

所以, 各时段的运动训练和各种运动能力或素质的训练以及它们与次要赛事以及测验之间应当直到衔接作用, 逐步完成向全年各个赛事的过渡, 逐步逼近重大赛事的目标要求。4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 概念、范畴间前后相继或相互隶属的关系。 在分析、研究、构建一个赛事的理论体系时应当考虑其逻辑顺序, 要通过综合, 将认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概念、范畴排列成一种前后相接的逻辑顺序, 前一个概念、范畴是后一个概念、范畴的基础, 后一个概念、范畴是前一个概念、范畴的继续和发展, 上一个概念、范畴是下一个概念、范畴的概括, 下一个概念、范畴是上一个概念、范畴的充实和丰富, 从而形成前后呼应、上下照应、不断推进有机的理论体系。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应当符合其特有的逻辑顺序。

5 围绕运动竞赛的一系列具体的运动训练的设计、安排、实施是运动训练学的逻辑终点

思维中的具体, 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运动过程的逻辑终点。 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从最抽象的范畴出发, 由它制约和产生后继的范畴, 后继的范畴 扬弃 先行的范畴, 在这个逐次 扬弃 的过程中, 作综合的推演, 展开对象的全部具体多样性, 将各个个别的规定综合成思维的具体[3]。这对于实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从而构成运动训练学的科学体系, 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终点应当是围绕运动竞赛的一系列具体的运动训练设计、安排和实施。由于运动竞赛在全年中可能不只一次, 而在全年中运动竞赛有的出现在年初, 有的出现在中间, 有的出现在后面。因此, 各时段训练的结构、目标、任务、负荷内容、负荷特点、途径、方法, 可能就有所不同。这种不同, 就是为了实现各时段训练的赛事的目标和任务, 同时为后继赛事特别是为重大赛事奠定基础, 最终实现重大赛事目标, 从而完成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个一个的运动训练过程。不论从一个一个的赛事引发的一个一个运动训练过程来看, 还是从训练的结构、目标、任务、负荷内容、途径、方法来看, 都表现出具体多样性。因此, 运动训练学要具体到一个一个的内容部分(范畴) , 具体到个案, 具体到个别, 具体到细节。这就是运动训练学的逻辑终点。不要认为运动训练学是探讨的运动训练带有普遍性共性的理论, 而忽略其一个个研究内容(范畴) 的具体。没有具体, 运动训练学理, [3]

[5]

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说运动训练学是带有普遍性共性的理论, 是相对于专项训练学而言的。说运动训练学 思维中的具体 是探讨其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运动过程的逻辑终点 问题, 是相对于逻辑起点而言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竞技能力的综合表现反映出来的是训练效果。训练效果不等于比赛结果。比赛结果还有其他因素的制约。这是运动训练学与运动竞赛学的分水岭。因此, 既不能把训练效果作为运动训练学的逻辑终点, 也不能把比赛结果作为运动训练学的逻辑终点。

6关于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框架和逻辑层次的构想

遵循上述思维路线, 在继承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可否采用以下基本内容框架和逻辑层次。6. 1 原论篇:为什么要进行运动训练

包括第一章运动训练学的哲学基础:运动训练学的认识论基础; 运动训练学的价值观; 运动训练学的逻辑学基础(包括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逻辑终点等) 。第二章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规律; 运动训练学的本质和特点; 运动训练学体系内部的各种理论关系;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包括早期运动训练理论、近代运动训练理论、外国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进展) 。

6. 2 概论篇: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范畴: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任务;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范畴。第四章运动训练学的价值和地位:运动训练学的价值; 运动训练学的地位。第五章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运动训练学理论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结构及其逻辑层次。第六章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基础:运动训练学的人体生物学基础; 运动训练学的心理学基础; 运动训练学的社会学基础。第七章运动训练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运动训练学与运动员选材学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与运动竞赛学的关系。

6. 3 原理篇:运动训练科学

第八章运动训练体制:运动训练体制的本质和结构形式; 运动训练组织领导体系; 国家队训练体系; 院校教育体系; 地方运动训练、教育体系; 军队运动训练、教育体系; 后备人才训练体系; 运动训练法规体系; 运动训练、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第九章运动训练的内部组织系统:教练员; 运动员; 其他人员。第十章运[6-11]

练管理的任务、方法与手段; 运动训练过程管理。第十一章运动训练保障系统:运动训练保障的目标与要求; 运动训练保障内容; 运动训练保障方法; 运动训练保障过程。第十二章运动训练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运动训练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方法。第十三章运动训练的分类和任务:运动训练的分类; 运动训练的任务。第十四章运动训练规律:运动训练服从并服务于比赛任务与需要; 运动训练受装备技术和体制编制以及训练环境的制约; 教练员的主导作用与运动员的主体能力作用相统一; 运动训练是循序渐进与极限趋向的持续发展过程; 改革创新是运动训练发展的动力。第十五章运动训练要素: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 训练环境。

6. 4 方法篇:运动训练实施

第十六篇运动训练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确立运动训练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依据; 运动训练的指导思想; 运动训练基本原则。第十七章运动训练状态诊断评价与训练目标的确定:运动训练状态诊断评价; 训练目标的确定。第十八章运动训练计划的设计; 多年训练计划的设计; 年度训练计划的设计; 大周期计划的设计; 板块结构训练计划的设计; 小周期计划的设计; 课计划的设计。第十九章运动训练内容:确定运动训练内容的依据; 运动训练内容体系。第二十章运动负荷构成及其设计:运动负荷构成; 年度运动负荷设计与安排; 训练课运动负荷设计与安排。第二十一章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和训练方法体系: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 运动训练的训练方法体系。第二十二章运动训练

方法:体能训练方法; 技术训练方法; 战术训练方法; 心理能力训练方法; 运动智能训练方法。第二十三章训练方法的专项设计:训练方法的专项设计特点; 训练方法的专项设计方法。参考文献:

[1]邓运龙.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进入了整体质变的转折时

期[J]. 中国体育科技, 2007, 43(6) :40-50.

[2]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268. [3]柳树滋, 林可济, 郭金彬. 重要的思维法则 从抽象上升

到具体[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6.

[4]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72:1.

[5]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331.

[6]徐本力. 专项理论到运动训练科学 兼论运动训练科学

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6) :721-726, 729.

[7]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J]. 体

育科学, 1999, 19(2) :33-36.

[8]田麦久. 全国普通高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 ].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胡亦海. 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 ].武汉:湖北人民出

版社, 2005.

[10]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研究[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11]田麦久.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 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 2003, 23(2) :145-148.

第43卷第8期2009年8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 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 hy sical Educatio n V o l. 43N o. 8A ug. 2009

从思维法则角度看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重建

傅 晓

(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从思维法则角度探讨了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和逻辑终点, 并且遵循上述思维路线, 在继承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重新构建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思维法则; 运动训练学; 理论体系; 重建

中图分类号:G808.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9) 08-0062-04

Reconstruction of sports theory system from perspective of laws of thought

FU Xiao

(P. E. Dept. , L anzhou City U niv. , Lanzho u730070, China)

Abstract:The lo gic starting point, m edia, order and ending po int of the sports training w ere analyzed

fro m perspective of law s of thought. It w as necessary that the spor ts theory sy stem should be r econ -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spor ts trai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chievem ents.

Key words:law s of pr inciple; spo rts tr aining study ; theory sy stem; reconstruction 1 为什么要讨论运动训练学的思维法则这个基本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经过我国几代学者二十多年的努力, 具有中国特色的 运动训练学 理论体系已经初见端倪。为了使我国的 运动训练学 更快地健康地成熟起来, 探讨运动训练学的思维法则, 寻找其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和逻辑终点这一逻辑学的基本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人类的认识史告诉我们,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逻辑上升过程。我们对运动训练学的认识也有一个逻辑上升过程。逻辑学属于思维科学。搞清楚运动训练学的逻辑学基础, 有助于我们梳理清楚运动训练学学科的思维路线, 明确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的方向, 从而有意识地去思考、构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框架。更重要的是, 有助于我们寻找学科认识论的基础, 为构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奠定哲学根基。讨论运动训练学的思维法则, 探寻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和逻辑终点, 归根结底, 就是探讨运动训练学构建的思维道路问题, 以便从认识论高度提示和评价我国目前对运动训练学的认识状态和发展状态。邓运龙在

收稿日期:2009-05-03; 修回日期:2009-05-24

作者简介:傅晓(1970-) , 女, 四川成都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运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进入了整体质变的转折时期 一文中指出: 新世纪基本完成了运动训练理论量变的过程并孕育着质变的发端 , 新时代打下了运动训练理论质变的坚实基础 , 新变革将有力地推进运动训练理论质变并孕育着新的一轮发展变化 , 并指出现在

的运动训练学 这些内容基本上为 运动训练指导的范围 , 而作为一个比较成熟完整的学科来说, 需要阐述清楚本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但目前尚缺乏这些最基本的内容, 有些内容提到, 但过于简单, 。但总体上来说, 不明确和规范本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与方法学体系, 更重要的是, 缺乏运动训练基本规律方面的基本内容, 显示出该学科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期, 还驾驭不了运动训练实践的基本问题, 并提出了有待深化的基本问题, 同时他就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内容框架提出了构想。这标志着我国运动训练学学者开始走向成熟, 开始对该学科进行反思。人的意识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基本形式。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感性认识的结果呈现为感性具体的状态, 理性认识的结果呈现为抽象规定和思维中的具体这两种状态。所以, 在完整的认识过程中, 人的认识要经历感性具体、抽象规定和思维中的具体这三种不同的状态。对于运动训, [3][2]

[1]

法则是否科学合理是必要的, 有利于从认识论高度奠定运动训练学的哲学基础, 有利于提高我国运动训练学学者的学术意识, 提高对运动训练学理性认识的成分, 深化认识运动训练学问题, 优化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结构。

2 运动竞赛是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

人们往往是在理论的各个后继范畴形成以后, 才找到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即逻辑起点[3]。 因此, 在运动训练学日渐成长起来的今天, 讨论其逻辑学的基本问题是时候了。万事开头难。确定逻辑起点, 是形成理论的起点。而正确地确定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 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困难的任务。确定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 是为了找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 细胞 。因为它包含着辨证逻辑所理解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整体中的一切矛盾、关系和属性。作为逻辑起点, 它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1) 它是整体的最抽象的、最简单的和最一般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 作为逻辑起点应该是抽象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东西。并且, 它还必须是一定研究领域内抽象程度最高的范畴。一般来说, 被考察的对象的规定性是很多的, 这些规定及其相应的概念、范畴的抽象程度互不相同, 有的抽象程度较高, 有的抽象程度较低。作为运动训练学逻辑起点所要求的抽象, 应该是程度最高的抽象, 也就是说把最抽象的规定作为出发点, 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最基本的范畴。作为运动训练学逻辑起点的范畴, 不仅是最抽象的, 而且是最直接和最简单的。它应该既不以其他范畴作为前提, 也不以其他范畴为中介。同时, 因为确定逻辑起点是要找出多样性统一的基础, 因此, 作为起点的抽象, 不但要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 而且还要是最一般的。马克思指出: 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 在那里, 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 为一切所共有。 把它最一般的本质、关系作为起点的最一般的抽象, 就成为所要研究的体系的所有其他范畴的基础, 并且它潜在地包含着所有其他范畴, 没有它就没有其他那些范畴。笔者之所以把 运动竞赛 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 这是因为 运动竞赛 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中, 就可发展出非常丰富、非常具体的内容。这是其一。其二, 这是因为 运动竞赛 与全年训练存在着 最抽象、最简单的和最一般的关系[3] 。不论是体能主导类项群还是技能主导类项群, 不论是训练状态的诊断评价还是训练目标的确定, 不论是训练计划的制订还是训练方法手段的设计或选用, 都离不开 [4]

[3]

动竞赛 就没有运动训练过程的一切活动及其理论范畴, 运动训练过程的一切活动和理论范畴都是为 运动竞赛 服务的, 是它们所共有的范畴基础。其三, 这是因为 运动竞赛 是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的最普通的居于支配地位的形式, 从它出发, 就可以抓住运动训练学最一般的内容和特征。(2) 运动竞赛包含着全年训练 整体的一切矛盾的 胚芽

[3]

。笔者之所以把

运动竞赛 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点, 这是因为训练过程始终与运动竞赛发生联系, 没有无运动竞赛的运动训练, 也没有无运动训练的运动竞赛, 由运动竞赛诱发而滋生出训练中的各种矛盾。(3) 运动竞赛是研究体系中的 细胞 [3]。笔者之所以把 运动竞赛 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 这是因为运动训练始终是围绕着运动竞赛展开的, 围绕每个完整自然要形成一个训练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竞赛与训练相结合, 体现竞赛与训练的一体化。因此, 运动竞赛是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中的 细胞 。同时, 运动竞赛作为逻辑起点反映了运动训练的 最深刻的本质 , 并且力求做到运动训练状态要与运动竞赛相吻合。所以, 人们常说, 运动竞赛是推动运动训练的杠杆。

3 运动训练过程是运动训练学的逻辑中介

逻辑中介是指 联结起点和终点的一系列概念、范畴的联系和转化所组成的中间环节。这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寻找共同点, 确定不同方面统一起来的中间环

[5]节。 运动训练学的逻辑中介是运动训练过程, 它包

括对运动员训练状态的诊断评价、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设计和选用、训练的实施与调控、参赛计划和制订(包括把次要赛事、测验作为训练手段) 以及竞赛的实施与调控等。为什么把运动训练过程作为运动理论体系的逻辑中介呢? 这是因为运动训练过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中介环节具有 抽象与具体的二重性 [3]。从一个训练时段来看, 运动训练过程是抽象的, 而实施训练的过程又是具体的。一个大周期的训练过程是抽象的, 而一次训练课的实施过程是具体的、一个训练内容实施过程又是具体的。(2) 中介环节 一环紧扣一环 , 具有 媒介 的作用 [3]。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这种特征表现的十分明显。在全年训练过程中各大周期的训练之间、各时期各阶段的训练之间、各小周期的训练之间、各训练课之间、各种运动能力或素质训练之间, 应当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 训练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不断上升的推进过程, 当然, 这种上升推进过程的形式, 根据训练的需要, 可能是波浪, ,

所以, 各时段的运动训练和各种运动能力或素质的训练以及它们与次要赛事以及测验之间应当直到衔接作用, 逐步完成向全年各个赛事的过渡, 逐步逼近重大赛事的目标要求。4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 概念、范畴间前后相继或相互隶属的关系。 在分析、研究、构建一个赛事的理论体系时应当考虑其逻辑顺序, 要通过综合, 将认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概念、范畴排列成一种前后相接的逻辑顺序, 前一个概念、范畴是后一个概念、范畴的基础, 后一个概念、范畴是前一个概念、范畴的继续和发展, 上一个概念、范畴是下一个概念、范畴的概括, 下一个概念、范畴是上一个概念、范畴的充实和丰富, 从而形成前后呼应、上下照应、不断推进有机的理论体系。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应当符合其特有的逻辑顺序。

5 围绕运动竞赛的一系列具体的运动训练的设计、安排、实施是运动训练学的逻辑终点

思维中的具体, 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运动过程的逻辑终点。 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从最抽象的范畴出发, 由它制约和产生后继的范畴, 后继的范畴 扬弃 先行的范畴, 在这个逐次 扬弃 的过程中, 作综合的推演, 展开对象的全部具体多样性, 将各个个别的规定综合成思维的具体[3]。这对于实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从而构成运动训练学的科学体系, 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终点应当是围绕运动竞赛的一系列具体的运动训练设计、安排和实施。由于运动竞赛在全年中可能不只一次, 而在全年中运动竞赛有的出现在年初, 有的出现在中间, 有的出现在后面。因此, 各时段训练的结构、目标、任务、负荷内容、负荷特点、途径、方法, 可能就有所不同。这种不同, 就是为了实现各时段训练的赛事的目标和任务, 同时为后继赛事特别是为重大赛事奠定基础, 最终实现重大赛事目标, 从而完成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个一个的运动训练过程。不论从一个一个的赛事引发的一个一个运动训练过程来看, 还是从训练的结构、目标、任务、负荷内容、途径、方法来看, 都表现出具体多样性。因此, 运动训练学要具体到一个一个的内容部分(范畴) , 具体到个案, 具体到个别, 具体到细节。这就是运动训练学的逻辑终点。不要认为运动训练学是探讨的运动训练带有普遍性共性的理论, 而忽略其一个个研究内容(范畴) 的具体。没有具体, 运动训练学理, [3]

[5]

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说运动训练学是带有普遍性共性的理论, 是相对于专项训练学而言的。说运动训练学 思维中的具体 是探讨其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运动过程的逻辑终点 问题, 是相对于逻辑起点而言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竞技能力的综合表现反映出来的是训练效果。训练效果不等于比赛结果。比赛结果还有其他因素的制约。这是运动训练学与运动竞赛学的分水岭。因此, 既不能把训练效果作为运动训练学的逻辑终点, 也不能把比赛结果作为运动训练学的逻辑终点。

6关于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框架和逻辑层次的构想

遵循上述思维路线, 在继承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可否采用以下基本内容框架和逻辑层次。6. 1 原论篇:为什么要进行运动训练

包括第一章运动训练学的哲学基础:运动训练学的认识论基础; 运动训练学的价值观; 运动训练学的逻辑学基础(包括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逻辑终点等) 。第二章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规律; 运动训练学的本质和特点; 运动训练学体系内部的各种理论关系;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包括早期运动训练理论、近代运动训练理论、外国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进展) 。

6. 2 概论篇: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范畴: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任务;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范畴。第四章运动训练学的价值和地位:运动训练学的价值; 运动训练学的地位。第五章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运动训练学理论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结构及其逻辑层次。第六章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基础:运动训练学的人体生物学基础; 运动训练学的心理学基础; 运动训练学的社会学基础。第七章运动训练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运动训练学与运动员选材学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与运动竞赛学的关系。

6. 3 原理篇:运动训练科学

第八章运动训练体制:运动训练体制的本质和结构形式; 运动训练组织领导体系; 国家队训练体系; 院校教育体系; 地方运动训练、教育体系; 军队运动训练、教育体系; 后备人才训练体系; 运动训练法规体系; 运动训练、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第九章运动训练的内部组织系统:教练员; 运动员; 其他人员。第十章运[6-11]

练管理的任务、方法与手段; 运动训练过程管理。第十一章运动训练保障系统:运动训练保障的目标与要求; 运动训练保障内容; 运动训练保障方法; 运动训练保障过程。第十二章运动训练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运动训练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方法。第十三章运动训练的分类和任务:运动训练的分类; 运动训练的任务。第十四章运动训练规律:运动训练服从并服务于比赛任务与需要; 运动训练受装备技术和体制编制以及训练环境的制约; 教练员的主导作用与运动员的主体能力作用相统一; 运动训练是循序渐进与极限趋向的持续发展过程; 改革创新是运动训练发展的动力。第十五章运动训练要素: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 训练环境。

6. 4 方法篇:运动训练实施

第十六篇运动训练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确立运动训练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依据; 运动训练的指导思想; 运动训练基本原则。第十七章运动训练状态诊断评价与训练目标的确定:运动训练状态诊断评价; 训练目标的确定。第十八章运动训练计划的设计; 多年训练计划的设计; 年度训练计划的设计; 大周期计划的设计; 板块结构训练计划的设计; 小周期计划的设计; 课计划的设计。第十九章运动训练内容:确定运动训练内容的依据; 运动训练内容体系。第二十章运动负荷构成及其设计:运动负荷构成; 年度运动负荷设计与安排; 训练课运动负荷设计与安排。第二十一章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和训练方法体系: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 运动训练的训练方法体系。第二十二章运动训练

方法:体能训练方法; 技术训练方法; 战术训练方法; 心理能力训练方法; 运动智能训练方法。第二十三章训练方法的专项设计:训练方法的专项设计特点; 训练方法的专项设计方法。参考文献:

[1]邓运龙.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进入了整体质变的转折时

期[J]. 中国体育科技, 2007, 43(6) :40-50.

[2]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268. [3]柳树滋, 林可济, 郭金彬. 重要的思维法则 从抽象上升

到具体[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6.

[4]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72:1.

[5]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331.

[6]徐本力. 专项理论到运动训练科学 兼论运动训练科学

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6) :721-726, 729.

[7]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J]. 体

育科学, 1999, 19(2) :33-36.

[8]田麦久. 全国普通高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 ].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胡亦海. 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 ].武汉:湖北人民出

版社, 2005.

[10]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研究[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11]田麦久.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 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 2003, 23(2) :145-148.


相关文章

  • 关于教育问题的漫谈
  • 关于教育问题的漫谈 --没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没有信仰的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记得前些年河南某个地方发生过一个事件,几名十五六岁的小青年,闲来无聊,开玩笑似的抢劫了一个路边的老乞丐,乞丐使劲拽着刚讨来的钱,小青年们拳脚相加,围而攻之,拿到了钱却发现 ...查看


  • 吴宓的"好梦"及其"难圆"
  • 作者:苏光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08期 <学衡>终刊后1年又4个月的1934年11月,吴宓为自己的诗集题诗一首,诗云: 心迹平生付逝波 更从波上觅纹螺 云烟境过皆同幻 文锦织成便不磨 好梦难圆留碎影 慰情无计剩劳歌 ...查看


  • 八.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课程·教材·教法
  • ● 柯领 引言:教育跟着社会跑,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当代世界教育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在 我看来,教育应该用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普世价值来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跟着社会跑.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人格,是一种"野性而 ...查看


  •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干,自孔子确立以来,迄今两千多年,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从先秦到清代,儒学先后形成四种理论形态. 第一个理论形态是先秦时期的古典儒学.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进一步 ...查看


  • 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的当下语境与可能进路
  • 社会学本土化的当下语境与可能进路 作 者:李宗克 出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范式层面的批判,不同时期社会学本土化的主张都源自对既有学术研究状况的某种不满.从深层次来看,本土化乃是涉及社会科学哲学知识论层面多个维 ...查看


  • 中国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历程与主要理论
  • 中国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历程与主要理论 邵培仁廖卫民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肯定会有很多与媒介生态学相关的奇珍异宝,但是,更快地切入主题,我们还是先直接从传播学引进中国之后产生的中国传播学者的研究成果中 ...查看


  • 有理数除法说课稿
  • <有理数的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重点,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熟练进行有理数运算的必备知识,它与有理数的其它运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 ...查看


  • 海德格尔诗意语言观的革新及其启示
  • 第24卷第8期2011年8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4No.8 Agu.2 ...查看


  • 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刍议
  • 株洲政府门户网站 www.zhuzhou.gov.cn 编稿时间: 2010-05-31 16:18:36 字体: 大 中 小  (双击滚屏)  来源: 中国应急管理 摘 要:本文疏理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运行现状,回顾了应急管理领域的相关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