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夕阳绘美景 无私铸师魂
——记河南省宝丰县周庄镇实验小学教师王升高
宝丰县周庄镇实验小学的一名编外美术书法教师王升高,虽然右手和右腿残疾,但是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布满皱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恬淡而安详。王升高1937年出生,1958年初中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随后转为国家正式教师,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三下放”,王升高被下放回家务农,期间断断续续被聘为民办教师, 1989年到周庄镇一中(现改为周庄镇实验小学)做了一名编外教师,这一干就是23年,王升高老师的工资也从开始的每月40元涨到现在每月230元。一周24节美术课,同时兼做教务处查课等日常工作,每月230元的工资,我们很难想象,是什么支撑着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图回报地坚守在这三尺讲台。我试图从他的生活里寻求答案。他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始终挂在脸上的恬淡微笑传递给我们的是对生活的满足,对事业的热爱。
他有人生不幸:从小身体残疾,妻子英年早逝,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五个子女。但是他的家庭却又是幸福的:五个子女相继成家立业,大儿子是事业有成的国家干部,二儿子是实力雄厚的商人,家庭经济富裕,儿女们个个孝顺有加。王升高很有感慨地说:“把孩子教育好了,你的下半辈子就会很幸福!”但是,他周围也有一些孩子因为缺乏教育,愚昧无知,庸碌不贤,他们的父母享受不到人生晚年的幸福。在几十年乡村教学生涯中,他目睹了许多因教育缺失而导致的无知、愚昧的现实,也见证了一个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实例,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经历,更坚定了王升高对教育的热爱,并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
因为爱教育,面对每月230元工资,他从来就没有什么怨言,学校领导多次要给他涨工资,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不计较钱多少,我不是为了钱。”他是这样理解幸福的:“把学生教育好就会有幸福的好心情”。
因为爱学生,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尽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一天不到学校,一天见不着学生心里就空落落的。有好多人劝他,年龄大了,还当什么孩子王,在家享享清福多好啊。可他却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忙碌在校园里。除了学校办公室之外,家也是学生们经常光顾的教学驿站,不管节假日,只要有人来问,他总是百问不厌,学生们常说,王老师的教导就像炎炎夏日里忽然吹来的凉风,让人很舒畅。
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一个也不能少。多年来,他接触很多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他登门劝说,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他就自己掏钱买一些学习用品,资助他们,帮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以温暖关怀,直到学生重新回到校园。这么多年来,经他劝说,重返校园的学生有100多位。
他常说,教育掺不得半点假,需要教师时时处处留心。课余时间他总是画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图案送给学生,有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表现不好的学生,他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去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所以,王升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近,校园里总是有很多学生围着他,他到那里笑声就会传染到那里,学生们都叫他“爷爷教师”。这时候是他感觉最幸福的时候,他说:“能把亲情送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把善良送给学生是他最大的幸福”。
王升高老师是教美术的,他对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为了画好老虎,他曾三次自费到民
权县画虎村登门求教。不要以为一位编外教师的美术功底一般,他展示给我们的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丝毫不亚于专业画家的画作,特别是他画的老虎,威风凛凛,生动传神。
我们有幸听了王升高老师一节课。他上课和其他老师不同,先用几句激励性的语言作为开场白,随后,用自制的教具给学生上了一堂动手课,只见他熟练地用左手在黑板上画着人物的头像,寥寥几笔,人物丰满传神,学生们聚精会神,学的有板有眼,一堂课寓教于乐,没有满堂灌,更没有散养式的放任自流,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指导,用娴熟的专业示范,当下课铃声响的时候,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制作的有模有样。
除了教学,学校每次举办文艺节目,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就这样,他在乐呵呵中工作,在乐呵呵中生活,在乐呵呵中奉献,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权利的忧伤,既美了别人,又美了自己。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王升高老师娴熟的专业使每一个学生叹服,高尚的品德让每一位同事感动。正如王升高所说,“我有一颗平常心,一颗和学生一样的童心,我为教育而活,我为学生而活,我为平凡的贡献而活。我虽然已经75岁,我为学生奉献的路还很长很长。”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年轻教师做出了表率,于平凡、平静、平常之中抒写了一曲教师赞歌。
篇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今年是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第七个年头了,虽然觉得自己对事业的付出很多,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付出自己的心血,虽然总在说并且听着别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可是我却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尚且还达不到不到那么光芒四射。但是,头几天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晚会,我才真正的感觉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而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这种光辉更加闪亮,更弥足珍贵!
观看颁奖晚会的过程中,虽然感动的情绪早已预知,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还是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泪满衣衫。“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鼓舞了我。
这十位教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心灵的震撼,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凡响的故事,他们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甘愿献出自己的青春,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选择走进大山,走近乡村,帮助那些孩子完成学业。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感人,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学校环境的艰苦,办学条件的简陋,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用生命对学生的呵护等等都让我感动到流泪。颁奖环节,主办方精心为每一位最美乡村教师请来不同的颁奖人,他们有的是自己的学生,有的是自己的兄弟。一句“老师您好”,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眼泪无法控制。教师这个职业的光明与崇高,在这一刻被历史记住,在这一刻,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也情不自禁的伸出了双手为他们鼓掌。。。。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他从18岁便与大山呆在一起,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双手砍出一条五公里长的山路。正如白岩松所说,在这大山里,路不是人多了走出来的,而是徐老师用双手砍出来的。由于山林茂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又要把路两边修整一次。他砍出的何止是路,何止是一条大山便道,而是一条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奔向知
识乐园的阳光大道。路虽不宽,路虽不平整,雨天充满泥泞,但却让孩子们在上面走着舒心,让家长们放心,让他的心灵得到慰藉。他的白龙马与他为伴,帮助他托起孩子们的书本、学校的一砖一瓦,帮助他接送风雨泥泞中艰难行走的孩子。为了孩子,他断了两根肋骨,白龙马失去了左眼。泥泞的山路,风雨飘摇,马儿托着孩子,他紧紧拽住缰绳,马儿使尽全身力气,四足使劲,爬行山间丛林,拽住缰绳的双手,一刻也没有松动,揪紧的心,在雨水泥泞的搅拌中更加坚韧。看着白龙马布满血丝的眼睛,模糊的视线,看着徐德光校长抚摸着白龙马时慈祥的目光,白龙马也仿佛通了人性,受到了徐德光校长的感染,成为了乡村孩子们的天使。
“ 教师到底应该是什么 ”这也是我工作七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观看了央视的寻找最美乡村老师颁奖典礼后,我更加明白了教师的光辉,体会到教师的光明与崇高不是一句比喻几句赞誉就能概括,教师的伟大,刻画在心底,是要用心去发现,去感受。
同为教师的我,和最美乡村教师相比是多么的幸福。整齐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美丽的校园,到学校几分钟的路还要着电动车。。。。和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相比,我是如此的幸福,可是我平时所做的一切却相差甚远。今后自己要多加努力,学习上多指导学生,生活中多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今天看了那么多在贫困的地方坚持在教学岗位上的同行们,一种敬佩的感情油然而生。此时,怎么又理由不去认真的工作,这样才配得上和这些最美乡村教师共同拥有“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篇三:“最美乡村教师”引发的思考
今年教师节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两家媒体联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及电视节目。网友票选的10名乡村教师果然感人。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环境中坚守农村小学,一干十几年、几十年,有的老教师甚至教出村里两代人。他们的课教得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包括有人升入名牌大学。他们的大爱浸润了学生,也深受学生、家长和乡亲们的爱戴。尽管以前曾多次为师德高尚的教师们的事迹所折服,笔者还是又一次被打动。
令笔者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堪称圣洁的乡村教师,却一直经历着艰苦、贫寒。10人当中,半数身有残疾或曾罹患重病。他们当中有的人担起了几个人的职责,独自支撑一所学校几十年,却由于学历、培训不达标,而迟迟不能甚至无望“转正”。他们的收入不要说和科技人员、公务员相比,还不如当地普通职工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他们的家庭靠爱人支撑,治病靠借贷。我们在被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之余,是否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一位曾出国考察教育的媒体朋友对笔者说,一些发达国家普及教育的情况是,偏僻乡村的小学在校舍、设备、教师人数配备上与大都市相同规格的小学几无二致。
从这个目标看,我们的差距还相当大。这些年,党和政府在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方面,作出了持续努力,进入公办教师序列的农村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最美乡村教师”的评选,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偏远乡村和草原牧区的学校,就算有一些教师愿意去,但是去了后能不能适应也是个问题。而那些在当地坚守多年的老教师却因学历等条件不合格不能“转正”,因而收入待遇太低。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拿出办法解决这些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并尽力解决这些村小的师资问题。
这些年来,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在改观,但仍然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就是已经“转正”的农村教师,其工资收入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同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上世纪60年代,远赴“三线”建设职工的工资标准高于留在城市的职工,偏远地区职工的工资标准高于发达地区。这一合理思路也应用于教师的待遇安排。再有,乡村青年教师的住宿、食堂,年轻女教师的安全等也必须一并考虑,以吸引高素质的有志青年去乡村长期任教。
当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留守儿童、农村人口流动给教育增加了难题。而城乡差别,部分农村教育发展不上去,也是人口涌向城市的原因之一。这需要各地领导用智慧来统筹解决,而不是把村小、乡中撤并了事。要知道,撤并后县城中学的“大班额”不仅让教学更困难,过早离家寄宿还会给孩子身心发育带来障碍。
农村状况是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而乡村教育又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对此,我们必须有正确认识,改善农村教育是绕不过去的课题。要办好偏远乡村小学着实不易,但是再难也不能放弃。
教育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更是一项事业。爱因斯坦说:“教育是上帝送给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我们正是这种礼物的传递者。我们一生从教,一生“送礼”,乐此不疲!让我们用无限的真情守护有限岁月里的神圣的职业。让我们的生命因享受教育而更加美丽!
篇一:夕阳绘美景 无私铸师魂
——记河南省宝丰县周庄镇实验小学教师王升高
宝丰县周庄镇实验小学的一名编外美术书法教师王升高,虽然右手和右腿残疾,但是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布满皱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恬淡而安详。王升高1937年出生,1958年初中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随后转为国家正式教师,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三下放”,王升高被下放回家务农,期间断断续续被聘为民办教师, 1989年到周庄镇一中(现改为周庄镇实验小学)做了一名编外教师,这一干就是23年,王升高老师的工资也从开始的每月40元涨到现在每月230元。一周24节美术课,同时兼做教务处查课等日常工作,每月230元的工资,我们很难想象,是什么支撑着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图回报地坚守在这三尺讲台。我试图从他的生活里寻求答案。他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始终挂在脸上的恬淡微笑传递给我们的是对生活的满足,对事业的热爱。
他有人生不幸:从小身体残疾,妻子英年早逝,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五个子女。但是他的家庭却又是幸福的:五个子女相继成家立业,大儿子是事业有成的国家干部,二儿子是实力雄厚的商人,家庭经济富裕,儿女们个个孝顺有加。王升高很有感慨地说:“把孩子教育好了,你的下半辈子就会很幸福!”但是,他周围也有一些孩子因为缺乏教育,愚昧无知,庸碌不贤,他们的父母享受不到人生晚年的幸福。在几十年乡村教学生涯中,他目睹了许多因教育缺失而导致的无知、愚昧的现实,也见证了一个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实例,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经历,更坚定了王升高对教育的热爱,并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
因为爱教育,面对每月230元工资,他从来就没有什么怨言,学校领导多次要给他涨工资,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不计较钱多少,我不是为了钱。”他是这样理解幸福的:“把学生教育好就会有幸福的好心情”。
因为爱学生,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尽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一天不到学校,一天见不着学生心里就空落落的。有好多人劝他,年龄大了,还当什么孩子王,在家享享清福多好啊。可他却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忙碌在校园里。除了学校办公室之外,家也是学生们经常光顾的教学驿站,不管节假日,只要有人来问,他总是百问不厌,学生们常说,王老师的教导就像炎炎夏日里忽然吹来的凉风,让人很舒畅。
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一个也不能少。多年来,他接触很多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他登门劝说,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他就自己掏钱买一些学习用品,资助他们,帮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以温暖关怀,直到学生重新回到校园。这么多年来,经他劝说,重返校园的学生有100多位。
他常说,教育掺不得半点假,需要教师时时处处留心。课余时间他总是画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图案送给学生,有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表现不好的学生,他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去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所以,王升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近,校园里总是有很多学生围着他,他到那里笑声就会传染到那里,学生们都叫他“爷爷教师”。这时候是他感觉最幸福的时候,他说:“能把亲情送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把善良送给学生是他最大的幸福”。
王升高老师是教美术的,他对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为了画好老虎,他曾三次自费到民
权县画虎村登门求教。不要以为一位编外教师的美术功底一般,他展示给我们的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丝毫不亚于专业画家的画作,特别是他画的老虎,威风凛凛,生动传神。
我们有幸听了王升高老师一节课。他上课和其他老师不同,先用几句激励性的语言作为开场白,随后,用自制的教具给学生上了一堂动手课,只见他熟练地用左手在黑板上画着人物的头像,寥寥几笔,人物丰满传神,学生们聚精会神,学的有板有眼,一堂课寓教于乐,没有满堂灌,更没有散养式的放任自流,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指导,用娴熟的专业示范,当下课铃声响的时候,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制作的有模有样。
除了教学,学校每次举办文艺节目,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就这样,他在乐呵呵中工作,在乐呵呵中生活,在乐呵呵中奉献,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权利的忧伤,既美了别人,又美了自己。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王升高老师娴熟的专业使每一个学生叹服,高尚的品德让每一位同事感动。正如王升高所说,“我有一颗平常心,一颗和学生一样的童心,我为教育而活,我为学生而活,我为平凡的贡献而活。我虽然已经75岁,我为学生奉献的路还很长很长。”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年轻教师做出了表率,于平凡、平静、平常之中抒写了一曲教师赞歌。
篇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今年是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第七个年头了,虽然觉得自己对事业的付出很多,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付出自己的心血,虽然总在说并且听着别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可是我却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尚且还达不到不到那么光芒四射。但是,头几天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晚会,我才真正的感觉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而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这种光辉更加闪亮,更弥足珍贵!
观看颁奖晚会的过程中,虽然感动的情绪早已预知,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还是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泪满衣衫。“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鼓舞了我。
这十位教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心灵的震撼,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凡响的故事,他们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甘愿献出自己的青春,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选择走进大山,走近乡村,帮助那些孩子完成学业。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感人,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学校环境的艰苦,办学条件的简陋,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用生命对学生的呵护等等都让我感动到流泪。颁奖环节,主办方精心为每一位最美乡村教师请来不同的颁奖人,他们有的是自己的学生,有的是自己的兄弟。一句“老师您好”,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眼泪无法控制。教师这个职业的光明与崇高,在这一刻被历史记住,在这一刻,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也情不自禁的伸出了双手为他们鼓掌。。。。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他从18岁便与大山呆在一起,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双手砍出一条五公里长的山路。正如白岩松所说,在这大山里,路不是人多了走出来的,而是徐老师用双手砍出来的。由于山林茂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又要把路两边修整一次。他砍出的何止是路,何止是一条大山便道,而是一条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奔向知
识乐园的阳光大道。路虽不宽,路虽不平整,雨天充满泥泞,但却让孩子们在上面走着舒心,让家长们放心,让他的心灵得到慰藉。他的白龙马与他为伴,帮助他托起孩子们的书本、学校的一砖一瓦,帮助他接送风雨泥泞中艰难行走的孩子。为了孩子,他断了两根肋骨,白龙马失去了左眼。泥泞的山路,风雨飘摇,马儿托着孩子,他紧紧拽住缰绳,马儿使尽全身力气,四足使劲,爬行山间丛林,拽住缰绳的双手,一刻也没有松动,揪紧的心,在雨水泥泞的搅拌中更加坚韧。看着白龙马布满血丝的眼睛,模糊的视线,看着徐德光校长抚摸着白龙马时慈祥的目光,白龙马也仿佛通了人性,受到了徐德光校长的感染,成为了乡村孩子们的天使。
“ 教师到底应该是什么 ”这也是我工作七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观看了央视的寻找最美乡村老师颁奖典礼后,我更加明白了教师的光辉,体会到教师的光明与崇高不是一句比喻几句赞誉就能概括,教师的伟大,刻画在心底,是要用心去发现,去感受。
同为教师的我,和最美乡村教师相比是多么的幸福。整齐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美丽的校园,到学校几分钟的路还要着电动车。。。。和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相比,我是如此的幸福,可是我平时所做的一切却相差甚远。今后自己要多加努力,学习上多指导学生,生活中多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今天看了那么多在贫困的地方坚持在教学岗位上的同行们,一种敬佩的感情油然而生。此时,怎么又理由不去认真的工作,这样才配得上和这些最美乡村教师共同拥有“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篇三:“最美乡村教师”引发的思考
今年教师节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两家媒体联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及电视节目。网友票选的10名乡村教师果然感人。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环境中坚守农村小学,一干十几年、几十年,有的老教师甚至教出村里两代人。他们的课教得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包括有人升入名牌大学。他们的大爱浸润了学生,也深受学生、家长和乡亲们的爱戴。尽管以前曾多次为师德高尚的教师们的事迹所折服,笔者还是又一次被打动。
令笔者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堪称圣洁的乡村教师,却一直经历着艰苦、贫寒。10人当中,半数身有残疾或曾罹患重病。他们当中有的人担起了几个人的职责,独自支撑一所学校几十年,却由于学历、培训不达标,而迟迟不能甚至无望“转正”。他们的收入不要说和科技人员、公务员相比,还不如当地普通职工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他们的家庭靠爱人支撑,治病靠借贷。我们在被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之余,是否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一位曾出国考察教育的媒体朋友对笔者说,一些发达国家普及教育的情况是,偏僻乡村的小学在校舍、设备、教师人数配备上与大都市相同规格的小学几无二致。
从这个目标看,我们的差距还相当大。这些年,党和政府在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方面,作出了持续努力,进入公办教师序列的农村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最美乡村教师”的评选,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偏远乡村和草原牧区的学校,就算有一些教师愿意去,但是去了后能不能适应也是个问题。而那些在当地坚守多年的老教师却因学历等条件不合格不能“转正”,因而收入待遇太低。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拿出办法解决这些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并尽力解决这些村小的师资问题。
这些年来,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在改观,但仍然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就是已经“转正”的农村教师,其工资收入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同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上世纪60年代,远赴“三线”建设职工的工资标准高于留在城市的职工,偏远地区职工的工资标准高于发达地区。这一合理思路也应用于教师的待遇安排。再有,乡村青年教师的住宿、食堂,年轻女教师的安全等也必须一并考虑,以吸引高素质的有志青年去乡村长期任教。
当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留守儿童、农村人口流动给教育增加了难题。而城乡差别,部分农村教育发展不上去,也是人口涌向城市的原因之一。这需要各地领导用智慧来统筹解决,而不是把村小、乡中撤并了事。要知道,撤并后县城中学的“大班额”不仅让教学更困难,过早离家寄宿还会给孩子身心发育带来障碍。
农村状况是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而乡村教育又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对此,我们必须有正确认识,改善农村教育是绕不过去的课题。要办好偏远乡村小学着实不易,但是再难也不能放弃。
教育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更是一项事业。爱因斯坦说:“教育是上帝送给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我们正是这种礼物的传递者。我们一生从教,一生“送礼”,乐此不疲!让我们用无限的真情守护有限岁月里的神圣的职业。让我们的生命因享受教育而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