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讲堂》第三期之四:自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时长:12'34''
来源:腾讯视频
《弘道讲堂》第三期之四:自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收起
',1)">
四、自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咱们现在回到开头的那个话题。我们现在的研究方法是借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西方哲学怎么来的?其实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原本是一样的,只是到后来走到两条道上去了。怎么回事?实际上可以这么说,人类主要文化的起源有一个重要时期,就是两千四五百年前,几百年之间,我们人类在东西方同时出现了大圣人。比如东方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印度有释迦牟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这些大圣人。他们的思想原本只是用了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表述,他们的思想基本一样的。像苏格拉底的思想,他也认为有一个无形的灵性世界和一个有形的物质世界。那个无形的灵性世界才是一个永恒的世界,而我们见到的物质世界是一种暂时的虚幻世界。释迦牟尼更不用说了,都是这样。但是后来西方那些圣人的实践方法没有流传下来,实践的人中断了,所以西方的宗教是精神性的宗教,人不能做神仙的。人就是人,神就是神,它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它没有实践方法,人不能成为神仙。它的圣人思想慢慢流传下来,包括后来的《圣经》就从文字研究角度成为哲学。中国不是。中国古代圣人的思想一直到现在也没断了“实践”这个人群,就是走实践、走践行路的人群。就是说中国古圣人的实践方法一代一代被延续下来,正是因为有实践的这部分人,它能够基本把握圣人思想,它没有形成西方哲学。当然我们现在把中国传统文化叫做“中哲”,叫做中国哲学,实际上这个说法不太恰当,不确切。如果你姑且叫做哲学,这个哲学和西方哲学完全不同。这个哲学它不是以看到的物质世界为根本,而是以无形世界为根本。西方的哲学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区别。所以我们用的西方的哲学思想、逻辑推理、逻辑思维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合适,它的局限性很大,它不能认识“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部分,认识不到,碰到这一部分他就毛了,所以只能认识“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部分,也就是物质世界的这一部分。更何况中国学西方哲学没有学得太地道,中国学西方太多方面都没学得太地道,学了一点皮毛。这是一个认识方法的问题。咱们用现在的这个认识方法去研究传统文化,这是太大的局限。
咱们再回过头说一下。比如咱们传统文化的根本——老庄学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自然”。圣道、王道是以“自然”为根本。“自然”说的是万物特性,包括人类。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叫“无为”,“无为”是专指人类。人类因为不能“无为”,所以不能“自然”。人类远离了自然,你要怎么样回归无为?老庄是这么两个概念。大家知道“自然”怎么解释吗?肯定不是咱们现在“大自然”这个概念。什么叫自然?其实从文字上解释非常简单,“自”就是“自己’,庄子“自己”这个词是文言文,这个“自己”不是咱们所说的人自己,是说的咱们最本来那个“本我”,那个“真我”,是我们的本然之性,本来的“道”,那个是“自己”,就是你最本来那个地方。“然”是什么?“然也”。那个“然也”是什么?就是“那个样子”,“那个样子”什么样子?就是我刚才说的庄子很拗口的话:什么样子?就那个样子。那是什么样子?为什么那个样子?本来就那个样子?为什么本来就那个样子?他本来本来就那个样子,你为什么要问他为什么是那个样子。是不是?他本来就那样,如果你问他为什么那个样子,说明你不自然了,你远离了自然,你不认识自然了,你不认识本性了。你把根本忘记了,你走到末端去了,所以你才问那个本来的东西为什么是那个样子。所以圣道就是立足于这一点,站在人和天地万物最本来的那个特点上,才能和谐相处。我们说“天人合一”,谁跟谁合?人和天地万物形状千差万别,合得了吗?那个“合”,就是自然特性,人的道性,万物的道性,天然的道性,它们是不发生冲突的。所以我们首先在人类这个范围当中,尊重人类的自然本性,那么也就尊重万物的自然本性,也就是说尊重天道。天道万物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和谐相处,这样这个天下世界才和谐,才是我们人类最太平,最祥和的人间。所以“天人合一”不是说我们形状相合。庄子说:“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它说的是人的形体吗!有人说,庄子是浪漫主义,他是浪漫吗?他说的是道,说的不是人的形态,他说的是我们的道和天地的道。我们的道性,天地道性,万物道性,它们“相往来”,这个“相往来”是整个天地万物,天地阴阳就顺了;天地阴阳一顺,万物也就顺了,所以天地间才是一片祥和的景象,不是指有形的。用另一句话说,道家这个思想重视的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无形部分,它也说“形而下谓之器”的有形有相部分,但是不把这个作为重要部分,而是最终归到无形的灵性世界。所以说咱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它是圣道教育,是教化,是圣道教化,王道教化,王道管理天下,圣道是根本,王道用圣道治理天下,是这么一个文化。
今天我讲的这个内容,可能你们大家在哪里都没见到过。这个我首先告诉大家,我绝对不是研究。从九十年代到离开北京到山里去,我一路从研究撤离,告别了研究这条路,就是要走传统的路。当然我不敢说我是什么“修道”掌握圣人思想。但是我敢说自己是一个学生,我离圣人差十万八千里,但我是爬山的,我走的路子和研究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再举一句话:“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如见天道”。他不是让你怎么样去“有为”,去认识万物。那个“爬山”是什么?我们传统上讲的,经典上说的都是这种,就是在像斗一样大的小房子里头就知道天下。怎么知道天下?先怎么找到自己的本性,找到自己的道路,就通了万物的道;通了万物的道,也就知道“天道”,这个叫“不出户知天下”。它是与无形的道相合,天人合一,万物合一。所以走研究的路就是障碍。这是真理,这是我真切的体会,因为我走的是这个路。你研究得越深,离道可能就越远,因为这是障碍道路。所以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为学”可以掌握学问,知道我们是用我们的感官,用聪明之道来知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部分,“为道之损”,要赶紧把障碍丢掉,所以修道人一本书都不带,什么都放下,世间一切与我没有关系。“悟道”,不是用心琢磨道,“悟道”能悟形而上的部分,“研究道”只能研究形而下部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法两个世界: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一个是虚无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道,一个是器;老子叫做“无”和“有”。我今天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腾讯传统文化(儒佛道)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弘道讲堂》第三期之四:自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时长:12'34''
来源:腾讯视频
《弘道讲堂》第三期之四:自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收起
',1)">
四、自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咱们现在回到开头的那个话题。我们现在的研究方法是借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西方哲学怎么来的?其实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原本是一样的,只是到后来走到两条道上去了。怎么回事?实际上可以这么说,人类主要文化的起源有一个重要时期,就是两千四五百年前,几百年之间,我们人类在东西方同时出现了大圣人。比如东方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印度有释迦牟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这些大圣人。他们的思想原本只是用了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表述,他们的思想基本一样的。像苏格拉底的思想,他也认为有一个无形的灵性世界和一个有形的物质世界。那个无形的灵性世界才是一个永恒的世界,而我们见到的物质世界是一种暂时的虚幻世界。释迦牟尼更不用说了,都是这样。但是后来西方那些圣人的实践方法没有流传下来,实践的人中断了,所以西方的宗教是精神性的宗教,人不能做神仙的。人就是人,神就是神,它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它没有实践方法,人不能成为神仙。它的圣人思想慢慢流传下来,包括后来的《圣经》就从文字研究角度成为哲学。中国不是。中国古代圣人的思想一直到现在也没断了“实践”这个人群,就是走实践、走践行路的人群。就是说中国古圣人的实践方法一代一代被延续下来,正是因为有实践的这部分人,它能够基本把握圣人思想,它没有形成西方哲学。当然我们现在把中国传统文化叫做“中哲”,叫做中国哲学,实际上这个说法不太恰当,不确切。如果你姑且叫做哲学,这个哲学和西方哲学完全不同。这个哲学它不是以看到的物质世界为根本,而是以无形世界为根本。西方的哲学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区别。所以我们用的西方的哲学思想、逻辑推理、逻辑思维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合适,它的局限性很大,它不能认识“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部分,认识不到,碰到这一部分他就毛了,所以只能认识“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部分,也就是物质世界的这一部分。更何况中国学西方哲学没有学得太地道,中国学西方太多方面都没学得太地道,学了一点皮毛。这是一个认识方法的问题。咱们用现在的这个认识方法去研究传统文化,这是太大的局限。
咱们再回过头说一下。比如咱们传统文化的根本——老庄学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自然”。圣道、王道是以“自然”为根本。“自然”说的是万物特性,包括人类。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叫“无为”,“无为”是专指人类。人类因为不能“无为”,所以不能“自然”。人类远离了自然,你要怎么样回归无为?老庄是这么两个概念。大家知道“自然”怎么解释吗?肯定不是咱们现在“大自然”这个概念。什么叫自然?其实从文字上解释非常简单,“自”就是“自己’,庄子“自己”这个词是文言文,这个“自己”不是咱们所说的人自己,是说的咱们最本来那个“本我”,那个“真我”,是我们的本然之性,本来的“道”,那个是“自己”,就是你最本来那个地方。“然”是什么?“然也”。那个“然也”是什么?就是“那个样子”,“那个样子”什么样子?就是我刚才说的庄子很拗口的话:什么样子?就那个样子。那是什么样子?为什么那个样子?本来就那个样子?为什么本来就那个样子?他本来本来就那个样子,你为什么要问他为什么是那个样子。是不是?他本来就那样,如果你问他为什么那个样子,说明你不自然了,你远离了自然,你不认识自然了,你不认识本性了。你把根本忘记了,你走到末端去了,所以你才问那个本来的东西为什么是那个样子。所以圣道就是立足于这一点,站在人和天地万物最本来的那个特点上,才能和谐相处。我们说“天人合一”,谁跟谁合?人和天地万物形状千差万别,合得了吗?那个“合”,就是自然特性,人的道性,万物的道性,天然的道性,它们是不发生冲突的。所以我们首先在人类这个范围当中,尊重人类的自然本性,那么也就尊重万物的自然本性,也就是说尊重天道。天道万物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和谐相处,这样这个天下世界才和谐,才是我们人类最太平,最祥和的人间。所以“天人合一”不是说我们形状相合。庄子说:“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它说的是人的形体吗!有人说,庄子是浪漫主义,他是浪漫吗?他说的是道,说的不是人的形态,他说的是我们的道和天地的道。我们的道性,天地道性,万物道性,它们“相往来”,这个“相往来”是整个天地万物,天地阴阳就顺了;天地阴阳一顺,万物也就顺了,所以天地间才是一片祥和的景象,不是指有形的。用另一句话说,道家这个思想重视的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无形部分,它也说“形而下谓之器”的有形有相部分,但是不把这个作为重要部分,而是最终归到无形的灵性世界。所以说咱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它是圣道教育,是教化,是圣道教化,王道教化,王道管理天下,圣道是根本,王道用圣道治理天下,是这么一个文化。
今天我讲的这个内容,可能你们大家在哪里都没见到过。这个我首先告诉大家,我绝对不是研究。从九十年代到离开北京到山里去,我一路从研究撤离,告别了研究这条路,就是要走传统的路。当然我不敢说我是什么“修道”掌握圣人思想。但是我敢说自己是一个学生,我离圣人差十万八千里,但我是爬山的,我走的路子和研究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再举一句话:“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如见天道”。他不是让你怎么样去“有为”,去认识万物。那个“爬山”是什么?我们传统上讲的,经典上说的都是这种,就是在像斗一样大的小房子里头就知道天下。怎么知道天下?先怎么找到自己的本性,找到自己的道路,就通了万物的道;通了万物的道,也就知道“天道”,这个叫“不出户知天下”。它是与无形的道相合,天人合一,万物合一。所以走研究的路就是障碍。这是真理,这是我真切的体会,因为我走的是这个路。你研究得越深,离道可能就越远,因为这是障碍道路。所以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为学”可以掌握学问,知道我们是用我们的感官,用聪明之道来知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部分,“为道之损”,要赶紧把障碍丢掉,所以修道人一本书都不带,什么都放下,世间一切与我没有关系。“悟道”,不是用心琢磨道,“悟道”能悟形而上的部分,“研究道”只能研究形而下部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法两个世界: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一个是虚无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道,一个是器;老子叫做“无”和“有”。我今天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腾讯传统文化(儒佛道)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