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的鉴赏
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中学 周小琴
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古典诗词鉴赏都是语文考试必须考查的重点内容之
一。因此,古典诗词鉴赏既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语文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对古词进行鉴赏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种方法:
1. 换词比对法
就是将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某个词或几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词或几个词,让学生通过反复比较,体会原来的词好在什么地方,新换的词差在什么地方。被换的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还可以是介词、连词等虚词。
古代的文人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和推敲。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之感慨。由此可见,古代文人斟词酌句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运用换词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通过反复比较,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作者遣词造句的艰辛,品味诗词语言的精妙,感悟诗词创设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换成“看”“望”“观”等字呢?学生将原诗换词以后再读,就不难揣摩出“看”“望”“观”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看,而“见”是无意识的看。“见”说明作者是悠闲地在东篱下采菊花,是在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远处的南山,它更能表现出作者作为一名隐士的闲适心情和恬淡心境。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和“到”“来”“过”“满”等词进行替换比较;将“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和“浓”进行替换比较;将“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和“浓”进行替换比较;将“北风卷地白草折”中的“折”和“断”进行替换比较;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处处”进行替换比较等等。 刚开始时,可以由老师提出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辨析。当学生对这种鉴赏方式有了初步了解后,就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寻找诗词中运用精妙的词,看看能不
能换成别的词,并说出理由。这样时间一长,学生的鉴赏水平就会大幅度提高。
2.修辞鉴赏法
就是让学生鉴别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从修辞方法的作用入手鉴赏古诗词。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就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方法。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句句式整齐,生动形象,从而很好地表现了国家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如同风中柳絮一样飘零和个人历经磨难,如同水中浮萍任凭风吹雨打四处漂泊的情状。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将高山、黄河两种事物人格化,赋予人的动作、神态,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地理位置的险要,与下文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为后面的怀古抒情作了铺垫。
互文就是上下两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也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学生如果辨认不出这种修辞方法,翻译文章时就会出错。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有的学生翻译为:将军们身经百战全部战死了,壮士们征战十年后回家了。而实际上“百战死”的也有壮士,“十年归”的也有将军。所以,应该翻译为: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在十年后回家了。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还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白发征夫泪”“秦时明月汉时关”等诗句。
3.比较异同法
就是将两首描写对象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通过相互比较,体会其不同点。例如,可以将王维的《渭城曲》和高适的《别董大》进行比较。两首诗同为送别诗,诗人都生活在唐朝,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两首诗的开头两句都是写离别的环境,表现的都是使人凄清、惆怅的氛围。但两诗的后两句所抒发的情感明显不同:前者是作者奉劝朋友再饮一杯酒,告诉他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表达了对朋友的牵挂和惦念,充满了难以尽言的感伤情调;后者则是告慰朋友,不要担心路途上缺乏知己,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和鼓励,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基调。
像这样描写对象相同的诗词还有很多,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都是西湖;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苏轼的《念奴娇·赤
壁怀古》写的都是长江;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写的都是黄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写的都是庐山;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写的都是离愁;李商隐的《无题》和李清照的《醉花阴》写的都是相思。
语文老师如果能灵活运用上述三种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去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古典诗词的鉴赏
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中学 周小琴
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古典诗词鉴赏都是语文考试必须考查的重点内容之
一。因此,古典诗词鉴赏既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语文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对古词进行鉴赏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种方法:
1. 换词比对法
就是将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某个词或几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词或几个词,让学生通过反复比较,体会原来的词好在什么地方,新换的词差在什么地方。被换的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还可以是介词、连词等虚词。
古代的文人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和推敲。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之感慨。由此可见,古代文人斟词酌句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运用换词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通过反复比较,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作者遣词造句的艰辛,品味诗词语言的精妙,感悟诗词创设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换成“看”“望”“观”等字呢?学生将原诗换词以后再读,就不难揣摩出“看”“望”“观”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看,而“见”是无意识的看。“见”说明作者是悠闲地在东篱下采菊花,是在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远处的南山,它更能表现出作者作为一名隐士的闲适心情和恬淡心境。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和“到”“来”“过”“满”等词进行替换比较;将“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和“浓”进行替换比较;将“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和“浓”进行替换比较;将“北风卷地白草折”中的“折”和“断”进行替换比较;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处处”进行替换比较等等。 刚开始时,可以由老师提出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辨析。当学生对这种鉴赏方式有了初步了解后,就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寻找诗词中运用精妙的词,看看能不
能换成别的词,并说出理由。这样时间一长,学生的鉴赏水平就会大幅度提高。
2.修辞鉴赏法
就是让学生鉴别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从修辞方法的作用入手鉴赏古诗词。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就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方法。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句句式整齐,生动形象,从而很好地表现了国家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如同风中柳絮一样飘零和个人历经磨难,如同水中浮萍任凭风吹雨打四处漂泊的情状。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将高山、黄河两种事物人格化,赋予人的动作、神态,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地理位置的险要,与下文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为后面的怀古抒情作了铺垫。
互文就是上下两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也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学生如果辨认不出这种修辞方法,翻译文章时就会出错。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有的学生翻译为:将军们身经百战全部战死了,壮士们征战十年后回家了。而实际上“百战死”的也有壮士,“十年归”的也有将军。所以,应该翻译为: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在十年后回家了。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还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白发征夫泪”“秦时明月汉时关”等诗句。
3.比较异同法
就是将两首描写对象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通过相互比较,体会其不同点。例如,可以将王维的《渭城曲》和高适的《别董大》进行比较。两首诗同为送别诗,诗人都生活在唐朝,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两首诗的开头两句都是写离别的环境,表现的都是使人凄清、惆怅的氛围。但两诗的后两句所抒发的情感明显不同:前者是作者奉劝朋友再饮一杯酒,告诉他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表达了对朋友的牵挂和惦念,充满了难以尽言的感伤情调;后者则是告慰朋友,不要担心路途上缺乏知己,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和鼓励,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基调。
像这样描写对象相同的诗词还有很多,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都是西湖;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苏轼的《念奴娇·赤
壁怀古》写的都是长江;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写的都是黄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写的都是庐山;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写的都是离愁;李商隐的《无题》和李清照的《醉花阴》写的都是相思。
语文老师如果能灵活运用上述三种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去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