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当今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发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4552813.htm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42-02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存联系,新的社会意识一定是建立在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观是特定时代里,国家、社会和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不是自然就存在的,而是需要一个“倡导、培养”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其核心思想“和谐”,更是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始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张岂之曾指出,我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有哪些,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联系,如何阐述“源”和“流”的关系,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境界,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展现得更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凝聚精神,二是兼容精神,三是自强不息精神。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富强,即富足而强盛。“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物质利益原则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人不可脱离物质利益而存在。因此,富强就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利益原则。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仅仅解决温饱问题已经不是当前人们的需要了,当前的富强有了新时代赋予的更全面更广泛的含义。富强在当今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财富的丰富以及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家。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可以分为“仁、义、中、和”四个字。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内核。这种“仁”的思想道德推广到政治,就是实行“仁政”。所谓“民为邦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文化是治国的文化总纲”。民本站在君主立场,表达的主要是一种道德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君主行为,重在对君主和官吏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它的核心是爱民利民。民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主权在民、法律至上与权力制约思想。民主站在民众立场,表达的是一种权力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政府权力,重在国家制度的建设,它的核心是主权在民。民本和民主都认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都重视民生、民用问题。和谐,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最精髓的内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当今中国推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当代中国追寻的文明社会,就是要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文明,传承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走向世界,提高综合国力。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自由,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更是全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与向往。传统文化对“公正”、“平等”自古就有所重视。儒家认为,公正、平等是诚信在社会层面上的具体化。一个人若诚信,他就能持守着天道所赋予的至善德性,这使他在社会上也能够力求保持公正、善美,反对偏私、丑恶。将公正、平等、自由凝聚起来,就成为“法治”。法治的落实,就在于法制、法律体现出公正、平等、自由的导向。传统文化虽然特别强调德治,但也并非没有法治的思想。孟子就指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较之孟子更为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法治”补充“礼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之,在社会层面上,应该让德治与法治得到双向互动,从而既能固本培元,又有制度保证。这是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法治的启示。不过,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德治”的引导,而相对忽略“法治”的落实,这需要作出批判与转化。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由于处于封建社会中,因而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始终与反对封建统治的压迫剥削是分不开的,因此说到爱国情怀,势必表达的是一种追求人人平等、自由、法治的情怀,是与上文所提到的一组核心价值观是分不开的。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振奋人心,也是表达最为透彻的一部分。从屈原到岳飞,既有《离骚》的无奈愤恨,又有《满江红》的慷慨激昂。敬业、诚信,这两条看似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新鲜词汇,但实际上与我国传统文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个人层面上,“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四者之中,“诚信”要更为基础一些。所谓“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字面意思是诚实守信。在儒家看来,“诚”是一个最高的概念。《中庸》指出,“诚”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据,是生生不息、真实无妄的“天之道”。另外,先秦儒家以至宋明理学多认为,流行不息的至诚天道,赋予并确立出了人性中的仁、义、礼、智、信等德性,这就是所谓五常之德。“诚信”是“友善”和“敬业”的基础。具体地说,诚信就是要持守和推行至善的德性,而德性的推行,必然会带来“爱”与“敬”。实际上,友善与敬业相当于“礼乐之教”。友善是“乐”,敬业是“礼”,“礼”、“乐”是从“爱”、“敬”中生长出来的,“爱”、“敬”是“礼”、“乐”的基础。《礼记·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诚信、敬业、友善融合到一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爱国情怀。与人友善、爱岗敬业、诚信友爱,这些都是爱国情怀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传统文化的当代体现。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是培养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分,也有传统文化的成分,两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是核心价值观倡导和培育的指导思想,而传统文化则是它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基础。
1.弘扬传统文化,注重兼容并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内涵浓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多样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开放地包容并融合其他文化,在迂回曲折的前进中,取精华,去糟粕。政治、经济、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在多种因素中,只有文化是发展缓慢的,每个国家的发展都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与融合。近百年来,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东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和交融,形成了现代人类社会共有的优秀文明成果。所谓的继承“传统”绝对不是极力守旧和盲目排外,创新“突破”也绝对不是整个遗弃和全盘异化。
2.弘扬传统文化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融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它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而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当代中国,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当代的主题,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也只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才可以与时俱进,对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贡献保持持久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弘扬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注重传统文化的作用。在当代更要具备创新意识,使传统文化能够被永久珍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张岂之.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A].《北京日报》2009.6.1
[5]孟子[M].
[6]荀子[M].
[7]《周易大传》《易·乾》[M].
[8]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9]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B].清华大学,2012.12.15.
[10]从“至诚天道”到“保合太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01-0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当今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发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4552813.htm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42-02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存联系,新的社会意识一定是建立在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观是特定时代里,国家、社会和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不是自然就存在的,而是需要一个“倡导、培养”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其核心思想“和谐”,更是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始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张岂之曾指出,我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有哪些,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联系,如何阐述“源”和“流”的关系,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境界,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展现得更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凝聚精神,二是兼容精神,三是自强不息精神。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富强,即富足而强盛。“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物质利益原则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人不可脱离物质利益而存在。因此,富强就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利益原则。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仅仅解决温饱问题已经不是当前人们的需要了,当前的富强有了新时代赋予的更全面更广泛的含义。富强在当今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财富的丰富以及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家。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可以分为“仁、义、中、和”四个字。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内核。这种“仁”的思想道德推广到政治,就是实行“仁政”。所谓“民为邦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文化是治国的文化总纲”。民本站在君主立场,表达的主要是一种道德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君主行为,重在对君主和官吏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它的核心是爱民利民。民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主权在民、法律至上与权力制约思想。民主站在民众立场,表达的是一种权力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政府权力,重在国家制度的建设,它的核心是主权在民。民本和民主都认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都重视民生、民用问题。和谐,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最精髓的内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当今中国推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当代中国追寻的文明社会,就是要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文明,传承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走向世界,提高综合国力。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自由,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更是全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与向往。传统文化对“公正”、“平等”自古就有所重视。儒家认为,公正、平等是诚信在社会层面上的具体化。一个人若诚信,他就能持守着天道所赋予的至善德性,这使他在社会上也能够力求保持公正、善美,反对偏私、丑恶。将公正、平等、自由凝聚起来,就成为“法治”。法治的落实,就在于法制、法律体现出公正、平等、自由的导向。传统文化虽然特别强调德治,但也并非没有法治的思想。孟子就指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较之孟子更为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法治”补充“礼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之,在社会层面上,应该让德治与法治得到双向互动,从而既能固本培元,又有制度保证。这是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法治的启示。不过,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德治”的引导,而相对忽略“法治”的落实,这需要作出批判与转化。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由于处于封建社会中,因而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始终与反对封建统治的压迫剥削是分不开的,因此说到爱国情怀,势必表达的是一种追求人人平等、自由、法治的情怀,是与上文所提到的一组核心价值观是分不开的。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振奋人心,也是表达最为透彻的一部分。从屈原到岳飞,既有《离骚》的无奈愤恨,又有《满江红》的慷慨激昂。敬业、诚信,这两条看似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新鲜词汇,但实际上与我国传统文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个人层面上,“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四者之中,“诚信”要更为基础一些。所谓“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字面意思是诚实守信。在儒家看来,“诚”是一个最高的概念。《中庸》指出,“诚”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据,是生生不息、真实无妄的“天之道”。另外,先秦儒家以至宋明理学多认为,流行不息的至诚天道,赋予并确立出了人性中的仁、义、礼、智、信等德性,这就是所谓五常之德。“诚信”是“友善”和“敬业”的基础。具体地说,诚信就是要持守和推行至善的德性,而德性的推行,必然会带来“爱”与“敬”。实际上,友善与敬业相当于“礼乐之教”。友善是“乐”,敬业是“礼”,“礼”、“乐”是从“爱”、“敬”中生长出来的,“爱”、“敬”是“礼”、“乐”的基础。《礼记·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诚信、敬业、友善融合到一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爱国情怀。与人友善、爱岗敬业、诚信友爱,这些都是爱国情怀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传统文化的当代体现。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是培养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分,也有传统文化的成分,两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是核心价值观倡导和培育的指导思想,而传统文化则是它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基础。
1.弘扬传统文化,注重兼容并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内涵浓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多样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开放地包容并融合其他文化,在迂回曲折的前进中,取精华,去糟粕。政治、经济、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在多种因素中,只有文化是发展缓慢的,每个国家的发展都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与融合。近百年来,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东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和交融,形成了现代人类社会共有的优秀文明成果。所谓的继承“传统”绝对不是极力守旧和盲目排外,创新“突破”也绝对不是整个遗弃和全盘异化。
2.弘扬传统文化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融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它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而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当代中国,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当代的主题,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也只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才可以与时俱进,对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贡献保持持久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弘扬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注重传统文化的作用。在当代更要具备创新意识,使传统文化能够被永久珍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张岂之.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A].《北京日报》2009.6.1
[5]孟子[M].
[6]荀子[M].
[7]《周易大传》《易·乾》[M].
[8]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9]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B].清华大学,2012.12.15.
[10]从“至诚天道”到“保合太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