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
学之美论文
题目: 数学之美 美在古诗词
——谈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所闪耀的数学魅力
姓名:吴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系 学号:1011551)
摘要:很多人将数学看作是科学的皇冠,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但是,在本文作者看来,数学有它另一面的风采。本文没有从技术层面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着眼于我国古代语言艺术中的数学影踪,发掘和体会其中的巧妙与智慧之处,充分展示出数学之美! 关键词:成语、古诗词、语言文化、完美结合、数字妙用
所谓先秦文化,魏晋风范,临安风骨,唐宋遗风,明清志异,中国的古代文化作品中从来就不缺少数学的身影。这些神奇的数字,或者是由此而转化的各种数学题目,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有可能,聪明的你会惊诧于古人的深奥智慧,擅用数学与语言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令后世惊叹、流传千古的绝句!下面就由本文作者,做一次您的导游,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数学的影踪,带您共赏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所闪耀的数学魅力!
1、成语里的数学运用
成语是语言里的“大族”。在汉语丰富多彩的成语海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用数字构成的成语。从其形式结构来看,四字格的短语形式居多。其中两个数字一般是分别镶嵌在成语的下、三位置上。例如:“三言两语”、“千呼万唤”(联合结构) ,“一字千金”、“千虑一得”(主谓结构) ,“一泻千里”、“一掷百万”(动宾结构) 等。
上述类型成语中的两个数字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类:
1、数目相同,描述强调。如“一唱一和”、“十全十美”。
2、数目相近,语义联贯。如“五湖四海”、“七上八下”。
3、数目成倍,对比泛指。如“一麟半爪”、“五风十雨”。
4、数目悬殊,夸张突出。如“九牛一毛”、“挂一漏万”。
数,是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但运用在成语中的数词并不完全是代表它所指事物的确数,往往只是一般的虚指。例如“一树百获”中的“一”可以理解为“一次”,而“百”呢,就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一百次”。它并非实指种植一次收获一百次,而是虚指可以有很多的收获,以此来比喻培养人才可以长期收益。成语中的数字大多属于此类,如“韦编三绝、四分五裂、七情六欲、八面威风、十全十美、百思不解、千变万化”等。但是有些古代沿习
下来的成语中数字是实指的,例如:“八仙过海”是八个神仙过海,“三气周瑜”是气了三次,“六出祁山”是六次山出兵。这些数词都是实指,一眼就可以看清。有一些成语中的数词,原来是实指,以后才演变为虚指。如“六韬三略”中的《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名,原系实指几部兵书,后来则用“六韬三略”泛指所有的兵书、兵法,“六”、“三”也就变成了虚指。再如“十室九空”,原意是说十户人家九户空,后世则用来形容人民遭到灾祸和压榨后贫困、死亡、流离失所的凄凉景况。“十”、“九”也变成了虚指。
2、数学给诗增韵味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词,在优秀诗人的驱遣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被前人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雷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里“数”改为“一”,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诗人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同时,用“一枝”也更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艺术画面新鲜诱人,从而使全诗文气流畅、韵味平添,收到“恰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或直抒诗人的喜怒哀乐,或直绘笔下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加重感情色彩,渲染气氛或突出主题,开辟意境的作用。请看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衬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诗中的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其意境又是深邃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宫词》诗。诗中句句用了数词。“三千”指离家之远,“二十”指入宫之久,“一”、“双”指声泪俱下,怨情之悲。全诗四句二十字,从空间之大写到时间之长,再写到凄切哀怒情感之悲,四个数词充分发挥了修辞作用。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数词与“一”、“双”表少的数词在诗中相辅相成,两两相对组成对偶句式;其次,四个数词,在表达上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数“多”者表虚也,数“少”者表实也。“三千”和“二十”皆为虚数,夸张故乡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浓缩了宫女远别故土、幽禁深宫的复杂内容,表达了她们乡情之长,宫怨之深。“一”与“双”皆为实数,“一”表示每听见那为封建帝王赏心悦目的《何满子》舞曲时,就呜咽着,就“双”泪直流,通过“一”、“双”两个数词,让宫女积蓄已久的悲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揭示了宫女的深沉哀怨,生动再现出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
数字作为一种重要的遣词造句手段,在构成诗词结构美上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舶东吴万里船”。首句写“两个”黄鹂,从“点”着墨,先写近景;二句写“一行”白鹭,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巧,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而柳宗元诗句“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上下左右数字的搭配都是绝对对称的,这是一种形式美和外在美。
3、对联诗歌中的数学题
1、据说清乾隆曾经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到京城。有一位老寿星年高141岁,乾隆看到了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
2、下面一副对联,也是两道算题,并巧妙用上一、三、七、九、十各数,不嫌生拼硬凑。
尺蛇入穴,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是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是一尺(旧制长度单位进率是1尺=10寸,1寸=10分);下联是讲鸭的只数,三双加一只是七只。
3、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4、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 斗。得[(2x -1)×2-1]×2-1=0,解得x =7/8。
5、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
(3×100-100)÷(3-1÷3)=75(人)„„„„小和尚人数100-75=25(人)„„„„大和尚人数
6、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解:
梨每个价:11÷9=12/9(文)
果每个价:4÷7=4/7(文)
果的个数:(12/9×1000-999)÷(12/9-4/7)=343(个)
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
梨的总价:12/9×657=803(文)
果的总价:4/7×343=196(文)
7、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
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
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设客人为x 人。则得方程: 4x+4=8x -8
解:
x =3,4×3+4=16
答:客人3人,银16两。 (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8、宝塔装灯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题目是: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解各层倍数和:1+2+4+8+16+32+64=127顶层的盏数:381÷127=3(盏)
3、结束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学之美,玄哲妙理,光彩异样。中国古代语言艺术恰似一条绵长绚烂的丝绸锦帛,数学之美亦如那丝帛之上鬼斧神工的点睛之笔。二者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文理并存,既让人领略了语言艺术的感染力又使人体会到了数学妙用的渗透力。我们泱泱中华的魅力文化,闪耀着数学的魅力,在千世万载的流传中,会使后人铭记。待千百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闲居散座于夜影孤灯下,亦会暗暗惊诧于那字里行间的数学之美!
参考文献:
《妙用古诗词,巧解数学味》作者: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钟珍玖
《中学生数学》2004年20期《古诗词中的数学问题》作者:童晓明 《教育学刊》2010年2期《语文中的数学知识》 作者:董鸿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22期《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作者:林玲
数
学之美论文
题目: 数学之美 美在古诗词
——谈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所闪耀的数学魅力
姓名:吴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系 学号:1011551)
摘要:很多人将数学看作是科学的皇冠,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但是,在本文作者看来,数学有它另一面的风采。本文没有从技术层面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着眼于我国古代语言艺术中的数学影踪,发掘和体会其中的巧妙与智慧之处,充分展示出数学之美! 关键词:成语、古诗词、语言文化、完美结合、数字妙用
所谓先秦文化,魏晋风范,临安风骨,唐宋遗风,明清志异,中国的古代文化作品中从来就不缺少数学的身影。这些神奇的数字,或者是由此而转化的各种数学题目,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有可能,聪明的你会惊诧于古人的深奥智慧,擅用数学与语言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令后世惊叹、流传千古的绝句!下面就由本文作者,做一次您的导游,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数学的影踪,带您共赏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所闪耀的数学魅力!
1、成语里的数学运用
成语是语言里的“大族”。在汉语丰富多彩的成语海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用数字构成的成语。从其形式结构来看,四字格的短语形式居多。其中两个数字一般是分别镶嵌在成语的下、三位置上。例如:“三言两语”、“千呼万唤”(联合结构) ,“一字千金”、“千虑一得”(主谓结构) ,“一泻千里”、“一掷百万”(动宾结构) 等。
上述类型成语中的两个数字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类:
1、数目相同,描述强调。如“一唱一和”、“十全十美”。
2、数目相近,语义联贯。如“五湖四海”、“七上八下”。
3、数目成倍,对比泛指。如“一麟半爪”、“五风十雨”。
4、数目悬殊,夸张突出。如“九牛一毛”、“挂一漏万”。
数,是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但运用在成语中的数词并不完全是代表它所指事物的确数,往往只是一般的虚指。例如“一树百获”中的“一”可以理解为“一次”,而“百”呢,就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一百次”。它并非实指种植一次收获一百次,而是虚指可以有很多的收获,以此来比喻培养人才可以长期收益。成语中的数字大多属于此类,如“韦编三绝、四分五裂、七情六欲、八面威风、十全十美、百思不解、千变万化”等。但是有些古代沿习
下来的成语中数字是实指的,例如:“八仙过海”是八个神仙过海,“三气周瑜”是气了三次,“六出祁山”是六次山出兵。这些数词都是实指,一眼就可以看清。有一些成语中的数词,原来是实指,以后才演变为虚指。如“六韬三略”中的《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名,原系实指几部兵书,后来则用“六韬三略”泛指所有的兵书、兵法,“六”、“三”也就变成了虚指。再如“十室九空”,原意是说十户人家九户空,后世则用来形容人民遭到灾祸和压榨后贫困、死亡、流离失所的凄凉景况。“十”、“九”也变成了虚指。
2、数学给诗增韵味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词,在优秀诗人的驱遣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被前人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雷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里“数”改为“一”,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诗人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同时,用“一枝”也更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艺术画面新鲜诱人,从而使全诗文气流畅、韵味平添,收到“恰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或直抒诗人的喜怒哀乐,或直绘笔下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加重感情色彩,渲染气氛或突出主题,开辟意境的作用。请看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衬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诗中的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其意境又是深邃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宫词》诗。诗中句句用了数词。“三千”指离家之远,“二十”指入宫之久,“一”、“双”指声泪俱下,怨情之悲。全诗四句二十字,从空间之大写到时间之长,再写到凄切哀怒情感之悲,四个数词充分发挥了修辞作用。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数词与“一”、“双”表少的数词在诗中相辅相成,两两相对组成对偶句式;其次,四个数词,在表达上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数“多”者表虚也,数“少”者表实也。“三千”和“二十”皆为虚数,夸张故乡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浓缩了宫女远别故土、幽禁深宫的复杂内容,表达了她们乡情之长,宫怨之深。“一”与“双”皆为实数,“一”表示每听见那为封建帝王赏心悦目的《何满子》舞曲时,就呜咽着,就“双”泪直流,通过“一”、“双”两个数词,让宫女积蓄已久的悲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揭示了宫女的深沉哀怨,生动再现出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
数字作为一种重要的遣词造句手段,在构成诗词结构美上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舶东吴万里船”。首句写“两个”黄鹂,从“点”着墨,先写近景;二句写“一行”白鹭,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巧,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而柳宗元诗句“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上下左右数字的搭配都是绝对对称的,这是一种形式美和外在美。
3、对联诗歌中的数学题
1、据说清乾隆曾经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到京城。有一位老寿星年高141岁,乾隆看到了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
2、下面一副对联,也是两道算题,并巧妙用上一、三、七、九、十各数,不嫌生拼硬凑。
尺蛇入穴,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是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是一尺(旧制长度单位进率是1尺=10寸,1寸=10分);下联是讲鸭的只数,三双加一只是七只。
3、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4、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 斗。得[(2x -1)×2-1]×2-1=0,解得x =7/8。
5、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
(3×100-100)÷(3-1÷3)=75(人)„„„„小和尚人数100-75=25(人)„„„„大和尚人数
6、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解:
梨每个价:11÷9=12/9(文)
果每个价:4÷7=4/7(文)
果的个数:(12/9×1000-999)÷(12/9-4/7)=343(个)
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
梨的总价:12/9×657=803(文)
果的总价:4/7×343=196(文)
7、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
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
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设客人为x 人。则得方程: 4x+4=8x -8
解:
x =3,4×3+4=16
答:客人3人,银16两。 (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8、宝塔装灯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题目是: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解各层倍数和:1+2+4+8+16+32+64=127顶层的盏数:381÷127=3(盏)
3、结束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学之美,玄哲妙理,光彩异样。中国古代语言艺术恰似一条绵长绚烂的丝绸锦帛,数学之美亦如那丝帛之上鬼斧神工的点睛之笔。二者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文理并存,既让人领略了语言艺术的感染力又使人体会到了数学妙用的渗透力。我们泱泱中华的魅力文化,闪耀着数学的魅力,在千世万载的流传中,会使后人铭记。待千百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闲居散座于夜影孤灯下,亦会暗暗惊诧于那字里行间的数学之美!
参考文献:
《妙用古诗词,巧解数学味》作者: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钟珍玖
《中学生数学》2004年20期《古诗词中的数学问题》作者:童晓明 《教育学刊》2010年2期《语文中的数学知识》 作者:董鸿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22期《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作者: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