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详细描述了小麦白粉病的特征和在我国的传播历史、传播现状。通过影响小麦白粉病的关键因素——气候,来进一步了解小麦白粉病的传播条件和预测预报。文章的最后汇总了小麦白粉病的各种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气候;防治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常发病。小麦白粉病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在西南地区的山区部分麦田发生较为严重,70年代以后由于我国耕作制度发生了变化,密植、灌溉和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让我国小麦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加之含单一抗病基因pm8
[1]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些年来,小麦白粉病每
[2]年的危害损失都非常严重,如今已广泛分布在我国20多个产麦的省份中,在我国平均年
发病面积在600万 hm2以上,发病程度也相当的高,已成为我国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
[3]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一、小麦白粉病的特征和生理小种
1. 小麦白粉病的特征
小麦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 (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 引起的一种世界性
[4]病害,以温带和沿海的海洋性气候地区发病较严重。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斑
最初呈圆形或椭圆形,长有白色粉霉状物,这就是病菌的菌丝和所产生的分生抱子。以后霉层增厚变成灰白色或灰褐色,叶片受害逐渐变黄枯死。小麦颖壳受害时,往往引起颖壳枯死,
[5]从而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
2. 小麦白粉病的生理小种 据Marganat Newton 等及Wolfe 报道,早在1930年澳大利亚Water-house ,1933年美国
[6]Mains 首先报道了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分化。到50年代以后欧美一些国家先后开展了
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Wolfe 等整理出一套含已知抗病基因的鉴别寄主,并研究出
[7]毒性分析方法。我国1984年和1985年鉴定了18省、市、自治区,共分离出32个小种,
[8]以寄住毒性频率分为9个级别,其中1-5群内小种频率高、分布广、占总数的79.2%,到[9]1995年, 有记录的小种已达 60多个。
二、小麦白粉病的传播方式及在我国的发展
1. 小麦白粉病的传播方式
[10]病原菌随气流传播,具有较强的的专化性,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病菌靠分生
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2. 小麦白粉病在我国的发展
小麦白粉病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的西南地区有较小范围的危害。80年代初期,小麦白粉病在西南地区发生逐渐加重,并向江淮流域开始流行,80年代中期,小麦白粉病想黄淮海及北方麦区迅速发展,到90年代初,小麦白粉病在全国大流行,甚至波及到了东北春麦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近几年小麦白粉病发病趋于平稳,
[1][11]但发病面积和发病程度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气候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及预测预报
1. 气候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
[11]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程度的决定性因素。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程度的
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域间生态气候条件不同所造成的。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引发我国主要麦区的降水、温度异常,影响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的变化;小麦易感病期3-5月份的降
[13]水、温度异常,厄尔尼诺事件,暖冬是影响我国小麦白粉病流行危害演变的主要气候条件。
[14]根据研究表明,秋冬季和早春的气温偏高利于白粉病得早法和重发。冬前气温主要影
响病菌在秋季的侵染繁殖和菌源基数的积累;雨水气候条件可以左右病害的流行程度;日照
[11]时数和雨日数对白粉病的发生流行也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1975-1999年,在厄尔尼诺
出现的起始年,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相对明显偏低;在厄尔尼诺起始年至下一个厄尔尼诺起始年的前一年冬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趋势逐年增加,并在下一个厄尔尼诺起始年的前一年达到最大值;由此形成一个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以厄尔尼诺起始年为起点,下一个厄
[13]尔尼诺起始年的前一年为终点,总体趋势逐年增加的循环周期。
2. 小麦白粉病的预测预告
实现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监测与预测,并针对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气候条件建立并开展中长期气象预测,可以有效遏制我国小麦白粉病日益严重的态势,大幅度增强小麦白粉
[11]病的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我国的的预测预报办法主要在于病情的测查预报。现行的预测预报方法通常包括一般测报和系统测报。一般测报包括指示田调查、大田普查和防治适期预测;系统测报主要包
[15]括病情普查、系统调查、收集气象资料、使用合适预测方法进行短期和中长期预报。
各省的预报情况也不一样,以河南省为例:3月上旬至4月上旬平均气温达10℃以上,病叶率由1%-2%上升至10%一般历时10天左右,在此条件下当田间病叶率上升至10%-20%时
[15]即可发出防治预报。
四、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1. 小麦白粉病预测预报技术
由于小麦白粉病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决定的,所以提升小麦白粉病的预测预报技术至关重要。在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中,预测预报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全国统一的测报办法,做好系统调查和监测,冬前要进行一次秋苗病情调查,根据秋苗发病情况和气象预 报做出下一年度的超长期预报;次年小麦返青后开展统一的大面积普查,掌握春季病害菌源基数,结合其他预测因素,对病害的流行做出长期预报;要做好系统监测,掌握病害流行动
[16]态,准确做出中短期预报,抓住关键时期和重点区域。
2. 小麦白粉病的化学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化学防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应用石硫合剂等无极类保护性杀菌剂;第二阶段是60至70年代大量应用敌锈钠、多菌灵等第一代内吸性杀菌剂;第三个阶段是80年代后全面推广应用的三唑类杀菌剂,包括三唑酮、三唑醇、烯唑醇等。
[17]
除了现在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外,还正在开发新的化学防治方法。比如倡导喷施硅酸盐
[18]防治小麦白粉病。研究表明硅可以抑制白粉病在表皮细胞的增长,致使白粉病吸器发育不
[19]良,侵染水平降低;除了硅酸盐外,还有嘧菌酯、醚菌脂、稀肟菌酯和烯肟菌胺四种[20]Strobilurin 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氯啶
菌酯乳油、50%醚菌脂干悬浮剂和12.5%晴菌唑乳油组合成的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优
[21]于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常规组合。
3. 小麦品种栽培防治
[22]播种期、播种量、水肥管理和控制高感品种是小麦白粉病栽培防病的主要措施。除此
之外选择抗病性及基因型差异显著的小麦品种混合搭配,对白粉病呈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
[23]经实验结果显示,以四品混种效果最好,7个或8个品种混种也表现出较好的结果。
4. 生物防治
选取一些对植物有益的微生物,单独使用或者结合其他物质作为病原菌的天然拮抗剂,[12]
可以抵御不同植物病原菌。有研究发现,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 的根茎、节草
[25](Reynoutria sacchaliensis L.) 的叶片等提取物也可有效控制白粉病。而一种生物控制剂,
酵母(红色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kratochvilovae 和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 ,或酵母类似真菌(短梗茁霉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结合硅酸钙或硫等,也可有效控制白粉
[24]病,提高硬质小麦(durum wheat ) 产量。有研究发现,枯草杆菌在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
[26]前的一段时间,具有抗白粉菌侵染作用,另外,一种革兰氏阴性菌———鞘氨醇单胞菌
[27](Sphingomonas ) 也可以作为生物控制剂,施用后可减轻白粉病严重度。随着综合无公害
防控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利用生物防治结合其它措施,诸如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适时浇水、
[28]减少菌源等,可减轻白粉病发生与流行,应用前景广阔。
5. 利用小麦白粉病抗性防治 优异抗白粉病基因资源的挖掘及其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是开展抗白粉病分子标记育种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已命名了分布于16条染色体上的39个位点共55个白粉病抗病基因,其中30个已开发出分子标记,另外还发现数个与成株期 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
[29]
我国长期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中90%左右的抗源来自Pm 8基因,但 Pm 8基因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或完全丧失抗性。随后在中国的栽培小麦品种中还检测到Pm 2、Pm 4a、Pm 4b、Pm 5、Pm 6等6个基因。除Pm 8外, Pm 1、Pm 3a、Pm 3c、Pm 3f 、Pm 5、Pm 7等抗病基因在我国已先后报道被相对生理小种的毒性基因所克服,而Pm 1、Pm 4、Pm
6、X BD (存在于农家品种“小白冬麦”中 ),目前在我国西南地区已被发现开始丧失抗 性,
[30]但它们在我国其它绝大部分地区仍表现有效。
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防治农作物病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长期以来,抗病育种主要使用了小种专化抗病性,由于病源菌生理小种变异,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丧失现象愈益突出,大大缩短了抗病品种使用年限。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一下问题:尽快改变抗源单一化和品种单一化的局面, 注重多个高效基因的累加及多系品种的培育, 重视低感和慢粉抗性品种的利用, 进
[30]一步挖掘小麦本身及其近缘种属所含有效抗病基因。
[1]邵振润, 刘万才. 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现状与治理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1996(6):21-23
[2] 霍治国, 陈林, 刘万才, 等. 中国小麦白粉病发生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J ] . 生态学报, 2002, 22(11): 1873-1881
[3]钱拴, 霍治国 ,叶彩玲. 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4): 56-63 [4] HSAMSLK, ZELLE RFJ. Breeding for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M]/ /BELANGER R R, BUSH-NELL W R, DIK A J, et al. The powdery mildews, a comprehensive treatise. St. Paul: APS Press, 2002: 219 -238.
[5] 李开林, 戴少华. 小麦白粉病[J]. 农业科技通讯, 1981(3)
[6]Newton, Margaret & W. J. Cherewick: Erysiphe graminis in Canada, Canada J . Research, 1946. Vol,25
[7]Wolfe, M. S. & D. R. Knott: Populations of plant pathogens: Some constraints on analysis of variation in pathogenicity. Plant Pathology. 1982, 31: 79-90
[8] 司权民, 张新心, 段霞渝等. 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J ].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5): 64-70
[9]段霞瑜, 盛宝钦, 周益林, 等. 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病菌毒性的监测[J ]. 植物保护学报, 1998, 25(1): 31-35.
[10] KUCKENBERG J, TARTACHNYK I, NOGA G .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24]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s a basis for earlyand precise detection of leaf rust and powdery mildew infections in wheat leaves[J ]. Precision Agriculture, 2009, 10(1): 34-44. [11] 刘万才, 邵振润. 我国小麦白粉病大区流行的气候因素分析[J ]. 植保技术与推广, 1998(1):3-5
[12] 霍治国, 陈林, 刘万才等. 中国小麦白粉病发生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J ]. 生态学报, 2002, 22(11):1873-1881
[13] 霍治国, 叶彩玲, 钱拴等. 气候异常与中国小麦白粉病灾害流行关系的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11(2):85-90
[14] 居为民, 高苹. 气象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影响的研究[J ]. 气象, 2000, 26(2): 50-53
[15] 宋玉立, 何文兰.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Ⅸ, 小麦白粉病预测预报[J ]. 河南农业科学, 1998(9): 16-19
[16]刘媛, 王琦, 杨宁权, 等. 2008年宁夏小麦白粉病严重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J ]. 宁夏农林科技, 2009(2): 18-19
[17] 刘传德, 吴桂本, 宫本义等. 小麦主要病害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农药, 2001, 40(9):4-6
[18] 高红云, 杨习文, 贺德先等. 小麦白粉病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防控途径[J]山东农业科学, 2015(10): 139-144
[19] Bélanger R R, Benhamou N, Menzies J G . Cytological evidence of an active role of silicon in wheat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 [J ]. Phytopathology, 2003, 93(4): 402-412.
[20] 李志念, 王力钟, 张弘, 张宗俭, 祁之秋4种Strobilurin 类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活性研究[J ]. 农药, 2004, 43(8): 370-371
[21] 杨共强, 宋玉立, 何文兰6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 ]. 植物保护2008, 34(1): 146-147
[22] 盛宝钦, 段霞瑜, 周益林栽培防病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作用[J ]. 植物保护学报, 1998, 25(3): 218-222
[23] 姜延涛, 许韬, 段霞瑜等. 品种混种控制小麦白粉病及其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 作物学报, 2015, 41(2): 276-285
[24] Curtis F D, Cicco V D, Lima G. Efficacy of biocontrol yeasts combined with calcium silicate or sulphur for controlling durum wheat powdery mildew and increasing grain yield component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2, 134(1): 36-46.
[25] Vechet L, Burketova L, Sindelarova 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iciency of several sources of induced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in wheat under field conditions[J]. Crop Protection, 2009, 28 (2): 151-154.
[26] Dunlap C A, Schisler D A, Price N P, et al. Cyclic lipopeptide profile of three Bacillus subtilis strains; antagonists of Fusarium head blight[J ].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1, 49(4): 603-609.
[27] Wachowska U, Irzykowski W, J dryczka M, et 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winter wheat pathogens with the use of antagonistic Sphingomonas bacteria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J ]. 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23 (10): 1110-1122.
[28] 高红云, 杨习文, 贺德先等. 小麦白粉病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防控[J ]. 山东农业科学. 2015(10): 139-144
[29] 李春鑫,许为钢. 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研究进展[J ].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0): 53-58
[30] 段双科, 许育彬, 吴兴元. 小麦白粉病菌致病毒性和抗病基因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 ]. 麦类作物学报, 2002, 22(2): 83-86
小麦白粉病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详细描述了小麦白粉病的特征和在我国的传播历史、传播现状。通过影响小麦白粉病的关键因素——气候,来进一步了解小麦白粉病的传播条件和预测预报。文章的最后汇总了小麦白粉病的各种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气候;防治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常发病。小麦白粉病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在西南地区的山区部分麦田发生较为严重,70年代以后由于我国耕作制度发生了变化,密植、灌溉和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让我国小麦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加之含单一抗病基因pm8
[1]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些年来,小麦白粉病每
[2]年的危害损失都非常严重,如今已广泛分布在我国20多个产麦的省份中,在我国平均年
发病面积在600万 hm2以上,发病程度也相当的高,已成为我国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
[3]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一、小麦白粉病的特征和生理小种
1. 小麦白粉病的特征
小麦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 (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 引起的一种世界性
[4]病害,以温带和沿海的海洋性气候地区发病较严重。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斑
最初呈圆形或椭圆形,长有白色粉霉状物,这就是病菌的菌丝和所产生的分生抱子。以后霉层增厚变成灰白色或灰褐色,叶片受害逐渐变黄枯死。小麦颖壳受害时,往往引起颖壳枯死,
[5]从而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
2. 小麦白粉病的生理小种 据Marganat Newton 等及Wolfe 报道,早在1930年澳大利亚Water-house ,1933年美国
[6]Mains 首先报道了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分化。到50年代以后欧美一些国家先后开展了
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Wolfe 等整理出一套含已知抗病基因的鉴别寄主,并研究出
[7]毒性分析方法。我国1984年和1985年鉴定了18省、市、自治区,共分离出32个小种,
[8]以寄住毒性频率分为9个级别,其中1-5群内小种频率高、分布广、占总数的79.2%,到[9]1995年, 有记录的小种已达 60多个。
二、小麦白粉病的传播方式及在我国的发展
1. 小麦白粉病的传播方式
[10]病原菌随气流传播,具有较强的的专化性,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病菌靠分生
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2. 小麦白粉病在我国的发展
小麦白粉病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的西南地区有较小范围的危害。80年代初期,小麦白粉病在西南地区发生逐渐加重,并向江淮流域开始流行,80年代中期,小麦白粉病想黄淮海及北方麦区迅速发展,到90年代初,小麦白粉病在全国大流行,甚至波及到了东北春麦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近几年小麦白粉病发病趋于平稳,
[1][11]但发病面积和发病程度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气候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及预测预报
1. 气候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
[11]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程度的决定性因素。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程度的
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域间生态气候条件不同所造成的。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引发我国主要麦区的降水、温度异常,影响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的变化;小麦易感病期3-5月份的降
[13]水、温度异常,厄尔尼诺事件,暖冬是影响我国小麦白粉病流行危害演变的主要气候条件。
[14]根据研究表明,秋冬季和早春的气温偏高利于白粉病得早法和重发。冬前气温主要影
响病菌在秋季的侵染繁殖和菌源基数的积累;雨水气候条件可以左右病害的流行程度;日照
[11]时数和雨日数对白粉病的发生流行也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1975-1999年,在厄尔尼诺
出现的起始年,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相对明显偏低;在厄尔尼诺起始年至下一个厄尔尼诺起始年的前一年冬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趋势逐年增加,并在下一个厄尔尼诺起始年的前一年达到最大值;由此形成一个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以厄尔尼诺起始年为起点,下一个厄
[13]尔尼诺起始年的前一年为终点,总体趋势逐年增加的循环周期。
2. 小麦白粉病的预测预告
实现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监测与预测,并针对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气候条件建立并开展中长期气象预测,可以有效遏制我国小麦白粉病日益严重的态势,大幅度增强小麦白粉
[11]病的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我国的的预测预报办法主要在于病情的测查预报。现行的预测预报方法通常包括一般测报和系统测报。一般测报包括指示田调查、大田普查和防治适期预测;系统测报主要包
[15]括病情普查、系统调查、收集气象资料、使用合适预测方法进行短期和中长期预报。
各省的预报情况也不一样,以河南省为例:3月上旬至4月上旬平均气温达10℃以上,病叶率由1%-2%上升至10%一般历时10天左右,在此条件下当田间病叶率上升至10%-20%时
[15]即可发出防治预报。
四、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1. 小麦白粉病预测预报技术
由于小麦白粉病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决定的,所以提升小麦白粉病的预测预报技术至关重要。在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中,预测预报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全国统一的测报办法,做好系统调查和监测,冬前要进行一次秋苗病情调查,根据秋苗发病情况和气象预 报做出下一年度的超长期预报;次年小麦返青后开展统一的大面积普查,掌握春季病害菌源基数,结合其他预测因素,对病害的流行做出长期预报;要做好系统监测,掌握病害流行动
[16]态,准确做出中短期预报,抓住关键时期和重点区域。
2. 小麦白粉病的化学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化学防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应用石硫合剂等无极类保护性杀菌剂;第二阶段是60至70年代大量应用敌锈钠、多菌灵等第一代内吸性杀菌剂;第三个阶段是80年代后全面推广应用的三唑类杀菌剂,包括三唑酮、三唑醇、烯唑醇等。
[17]
除了现在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外,还正在开发新的化学防治方法。比如倡导喷施硅酸盐
[18]防治小麦白粉病。研究表明硅可以抑制白粉病在表皮细胞的增长,致使白粉病吸器发育不
[19]良,侵染水平降低;除了硅酸盐外,还有嘧菌酯、醚菌脂、稀肟菌酯和烯肟菌胺四种[20]Strobilurin 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氯啶
菌酯乳油、50%醚菌脂干悬浮剂和12.5%晴菌唑乳油组合成的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优
[21]于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常规组合。
3. 小麦品种栽培防治
[22]播种期、播种量、水肥管理和控制高感品种是小麦白粉病栽培防病的主要措施。除此
之外选择抗病性及基因型差异显著的小麦品种混合搭配,对白粉病呈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
[23]经实验结果显示,以四品混种效果最好,7个或8个品种混种也表现出较好的结果。
4. 生物防治
选取一些对植物有益的微生物,单独使用或者结合其他物质作为病原菌的天然拮抗剂,[12]
可以抵御不同植物病原菌。有研究发现,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 的根茎、节草
[25](Reynoutria sacchaliensis L.) 的叶片等提取物也可有效控制白粉病。而一种生物控制剂,
酵母(红色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kratochvilovae 和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 ,或酵母类似真菌(短梗茁霉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结合硅酸钙或硫等,也可有效控制白粉
[24]病,提高硬质小麦(durum wheat ) 产量。有研究发现,枯草杆菌在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
[26]前的一段时间,具有抗白粉菌侵染作用,另外,一种革兰氏阴性菌———鞘氨醇单胞菌
[27](Sphingomonas ) 也可以作为生物控制剂,施用后可减轻白粉病严重度。随着综合无公害
防控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利用生物防治结合其它措施,诸如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适时浇水、
[28]减少菌源等,可减轻白粉病发生与流行,应用前景广阔。
5. 利用小麦白粉病抗性防治 优异抗白粉病基因资源的挖掘及其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是开展抗白粉病分子标记育种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已命名了分布于16条染色体上的39个位点共55个白粉病抗病基因,其中30个已开发出分子标记,另外还发现数个与成株期 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
[29]
我国长期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中90%左右的抗源来自Pm 8基因,但 Pm 8基因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或完全丧失抗性。随后在中国的栽培小麦品种中还检测到Pm 2、Pm 4a、Pm 4b、Pm 5、Pm 6等6个基因。除Pm 8外, Pm 1、Pm 3a、Pm 3c、Pm 3f 、Pm 5、Pm 7等抗病基因在我国已先后报道被相对生理小种的毒性基因所克服,而Pm 1、Pm 4、Pm
6、X BD (存在于农家品种“小白冬麦”中 ),目前在我国西南地区已被发现开始丧失抗 性,
[30]但它们在我国其它绝大部分地区仍表现有效。
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防治农作物病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长期以来,抗病育种主要使用了小种专化抗病性,由于病源菌生理小种变异,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丧失现象愈益突出,大大缩短了抗病品种使用年限。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一下问题:尽快改变抗源单一化和品种单一化的局面, 注重多个高效基因的累加及多系品种的培育, 重视低感和慢粉抗性品种的利用, 进
[30]一步挖掘小麦本身及其近缘种属所含有效抗病基因。
[1]邵振润, 刘万才. 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现状与治理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1996(6):21-23
[2] 霍治国, 陈林, 刘万才, 等. 中国小麦白粉病发生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J ] . 生态学报, 2002, 22(11): 1873-1881
[3]钱拴, 霍治国 ,叶彩玲. 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4): 56-63 [4] HSAMSLK, ZELLE RFJ. Breeding for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M]/ /BELANGER R R, BUSH-NELL W R, DIK A J, et al. The powdery mildews, a comprehensive treatise. St. Paul: APS Press, 2002: 219 -238.
[5] 李开林, 戴少华. 小麦白粉病[J]. 农业科技通讯, 1981(3)
[6]Newton, Margaret & W. J. Cherewick: Erysiphe graminis in Canada, Canada J . Research, 1946. Vol,25
[7]Wolfe, M. S. & D. R. Knott: Populations of plant pathogens: Some constraints on analysis of variation in pathogenicity. Plant Pathology. 1982, 31: 79-90
[8] 司权民, 张新心, 段霞渝等. 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J ].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5): 64-70
[9]段霞瑜, 盛宝钦, 周益林, 等. 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病菌毒性的监测[J ]. 植物保护学报, 1998, 25(1): 31-35.
[10] KUCKENBERG J, TARTACHNYK I, NOGA G .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24]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s a basis for earlyand precise detection of leaf rust and powdery mildew infections in wheat leaves[J ]. Precision Agriculture, 2009, 10(1): 34-44. [11] 刘万才, 邵振润. 我国小麦白粉病大区流行的气候因素分析[J ]. 植保技术与推广, 1998(1):3-5
[12] 霍治国, 陈林, 刘万才等. 中国小麦白粉病发生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J ]. 生态学报, 2002, 22(11):1873-1881
[13] 霍治国, 叶彩玲, 钱拴等. 气候异常与中国小麦白粉病灾害流行关系的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11(2):85-90
[14] 居为民, 高苹. 气象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影响的研究[J ]. 气象, 2000, 26(2): 50-53
[15] 宋玉立, 何文兰.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Ⅸ, 小麦白粉病预测预报[J ]. 河南农业科学, 1998(9): 16-19
[16]刘媛, 王琦, 杨宁权, 等. 2008年宁夏小麦白粉病严重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J ]. 宁夏农林科技, 2009(2): 18-19
[17] 刘传德, 吴桂本, 宫本义等. 小麦主要病害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农药, 2001, 40(9):4-6
[18] 高红云, 杨习文, 贺德先等. 小麦白粉病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防控途径[J]山东农业科学, 2015(10): 139-144
[19] Bélanger R R, Benhamou N, Menzies J G . Cytological evidence of an active role of silicon in wheat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 [J ]. Phytopathology, 2003, 93(4): 402-412.
[20] 李志念, 王力钟, 张弘, 张宗俭, 祁之秋4种Strobilurin 类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活性研究[J ]. 农药, 2004, 43(8): 370-371
[21] 杨共强, 宋玉立, 何文兰6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 ]. 植物保护2008, 34(1): 146-147
[22] 盛宝钦, 段霞瑜, 周益林栽培防病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作用[J ]. 植物保护学报, 1998, 25(3): 218-222
[23] 姜延涛, 许韬, 段霞瑜等. 品种混种控制小麦白粉病及其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 作物学报, 2015, 41(2): 276-285
[24] Curtis F D, Cicco V D, Lima G. Efficacy of biocontrol yeasts combined with calcium silicate or sulphur for controlling durum wheat powdery mildew and increasing grain yield component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2, 134(1): 36-46.
[25] Vechet L, Burketova L, Sindelarova 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iciency of several sources of induced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in wheat under field conditions[J]. Crop Protection, 2009, 28 (2): 151-154.
[26] Dunlap C A, Schisler D A, Price N P, et al. Cyclic lipopeptide profile of three Bacillus subtilis strains; antagonists of Fusarium head blight[J ].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1, 49(4): 603-609.
[27] Wachowska U, Irzykowski W, J dryczka M, et 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winter wheat pathogens with the use of antagonistic Sphingomonas bacteria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J ]. 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23 (10): 1110-1122.
[28] 高红云, 杨习文, 贺德先等. 小麦白粉病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防控[J ]. 山东农业科学. 2015(10): 139-144
[29] 李春鑫,许为钢. 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研究进展[J ].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0): 53-58
[30] 段双科, 许育彬, 吴兴元. 小麦白粉病菌致病毒性和抗病基因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 ]. 麦类作物学报, 2002, 22(2):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