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2.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本基础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民主共和 ;

经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转型:自然经济——大机器生产

一、社会生活??

1、断发易服:

①“易服”:民间:中国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中西合璧的产物;官服的变革、男女礼服; 思考:根据课本概括近代男女服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传统服饰与新式服饰体现了什么不同的思想观?

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③断发:长辫——剪辫,——彻底(过程); ④不缠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反映男女平等;——发展缓慢(过程)

2.大众传媒

(1)报刊:出现:19世纪;兴起:太平天国起义后;发展:维新运动;普及:新文化运动后;

(2)电影①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②1905年摄制的《 》,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③1913年的《 》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④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丰富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3、移风易俗:民主、自由、平等

①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身份不平等——人格平等——彻底)

②婚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幸福婚姻;(重礼轻爱——重爱轻礼——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新旧杂陈)

③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铺张浪费、迷信——无等级差别,摒弃迷信——小范围变化)

【思考】: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主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

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外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非常学案】P32

影响: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政治:反封建、倡民主

思想: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消极:发展不平衡,内地和农村仍落后贫穷,半封建化色彩,有利于列强的侵略 ;

【练一练】李叔同简历:1880年出生于天津官宦家庭,1885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898年他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同年因被说是“康梁同党”,携眷奉母逃到上海。1905时,其母去世。1912年时,他在浙江执教。

1、说说他小时候如何穿衣打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测其管家在闲时如何打发时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他父亲的葬礼是何种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结婚时候新娘如何装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们结婚二十年后,大城市中知识女性是怎样装扮把自己嫁出去的?____________________

6、推测一下他母亲丧礼上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他在浙江与同事见面时,是怎样打招呼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一时期革命青年和摩登女郎如何打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踪练习】1.中国传统的华冠儒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但从光绪三十一年起,清政府对传统的军服进行改革陆续拟订了陆军、海军和巡警等新式服制。说明了①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相矛盾 ②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③清政府主动顺应服饰变革的潮流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会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 .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 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3.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截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 锐首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得很快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4. 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

的不同 ②社会变

革的推动③“欧风

美雨”的影响④人

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下面是一段民国初年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

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 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7.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8.“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肖,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C .辛亥革命 D .护法运动

9、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0、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妻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 ”对此理解正确的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体现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③说明当时文明开化之风盛行 ④新旧思想观念激烈碰撞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参照《非常学案》进行学习

【思考】: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材料1:由于淞沪铁路在江湾附近压死一人,很多人说这条铁路会破坏上海的风水,结果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并掷入大海。

材料2:宫廷铁路落成后,慈禧迷信风水,害怕火车汽笛声会破坏京城“气脉”不用蒸汽做牵引动力。每车以内监四人拖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3:至1911年,全国90%的铁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北洋政府时期,外国攫取的路权达18000千米;1935年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所攫取的新路权不下7000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4:北洋政府时期,除日本和奉系军阀在东北建造一系列铁路外,其他地区均是延续前一期未完成的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铁路业怎样才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近代以来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和发展?

提示:西风东渐:1. 工业革命的影响 2. 列强侵华的影响 3. 政府政策的推动 4. 爱国人士的推动

【跟踪练习】1.1887年,李鸿章续办津通铁路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这说明

A 、铁路违背历史潮流 B 、铁路扰民、夺民生计

C 、铁路触动了封建落后意识 D 、铁路花费太高

2. 下列关于近代水运业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B 、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C 、我国轮船运输吸取了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 、随着经济发展,火轮船在民国时期已经普及到内陆省份

3、下列对于我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①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②清政府设立邮传部③中国“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④外国在华“客邮”一律撤销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②④

4.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⑤使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 “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 这反映了

A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6、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 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7、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宣发布示谕,痛斥下跪请安的礼俗:“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进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同年春,江苏巡抚陈夔龙也通令全省,在废除跪拜礼的同时,禁止在公札中使用“卑”字。此后,各省纷纷效法,废除跪拜请安礼风行全国。

材料二 本月十四日(指1907年1月27日)下午5时,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进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到来,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某大臣以其为巡警兵也,似不甚介意,但颔之而已。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 ——————《大公报》1907年2月3日

请根据材料一提供的历史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现象。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要求:①尽可能多方面分析原因。②分析原因时要有理有据。) (25分)

①尽管在制度上予以废除,但等级尊卑的观念在许多人的心中仍根深蒂固。巡警见到大臣就自然如此。

②作为政府本身也持有很严重的尊卑观念,如军部大臣见有巡警给他下跪请安,他认为是理所应得,只是点头而已。

③废尊卑,求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尽管有军部某大臣、某巡警这样的人物,但作为广大旁观的群众,对这种现象是可笑的。

④废除跪拜请安礼的改革是从沿海省份开始做起的,《大公报》报道的事情发生在北京,可见当时京城的封建思想仍十分严重。

启示:思想变革的艰辛;思想变革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制度的变革与思想的更新不一定同步;等等。(9分)

12.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本基础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民主共和 ;

经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转型:自然经济——大机器生产

一、社会生活??

1、断发易服:

①“易服”:民间:中国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中西合璧的产物;官服的变革、男女礼服; 思考:根据课本概括近代男女服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传统服饰与新式服饰体现了什么不同的思想观?

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③断发:长辫——剪辫,——彻底(过程); ④不缠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反映男女平等;——发展缓慢(过程)

2.大众传媒

(1)报刊:出现:19世纪;兴起:太平天国起义后;发展:维新运动;普及:新文化运动后;

(2)电影①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②1905年摄制的《 》,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③1913年的《 》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④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丰富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3、移风易俗:民主、自由、平等

①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身份不平等——人格平等——彻底)

②婚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幸福婚姻;(重礼轻爱——重爱轻礼——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新旧杂陈)

③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铺张浪费、迷信——无等级差别,摒弃迷信——小范围变化)

【思考】: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主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

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外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非常学案】P32

影响: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政治:反封建、倡民主

思想: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消极:发展不平衡,内地和农村仍落后贫穷,半封建化色彩,有利于列强的侵略 ;

【练一练】李叔同简历:1880年出生于天津官宦家庭,1885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898年他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同年因被说是“康梁同党”,携眷奉母逃到上海。1905时,其母去世。1912年时,他在浙江执教。

1、说说他小时候如何穿衣打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测其管家在闲时如何打发时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他父亲的葬礼是何种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结婚时候新娘如何装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们结婚二十年后,大城市中知识女性是怎样装扮把自己嫁出去的?____________________

6、推测一下他母亲丧礼上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他在浙江与同事见面时,是怎样打招呼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一时期革命青年和摩登女郎如何打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踪练习】1.中国传统的华冠儒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但从光绪三十一年起,清政府对传统的军服进行改革陆续拟订了陆军、海军和巡警等新式服制。说明了①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相矛盾 ②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③清政府主动顺应服饰变革的潮流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会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 .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 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3.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截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 锐首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得很快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4. 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

的不同 ②社会变

革的推动③“欧风

美雨”的影响④人

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下面是一段民国初年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

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 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7.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8.“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肖,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C .辛亥革命 D .护法运动

9、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0、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妻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 ”对此理解正确的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体现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③说明当时文明开化之风盛行 ④新旧思想观念激烈碰撞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参照《非常学案》进行学习

【思考】: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材料1:由于淞沪铁路在江湾附近压死一人,很多人说这条铁路会破坏上海的风水,结果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并掷入大海。

材料2:宫廷铁路落成后,慈禧迷信风水,害怕火车汽笛声会破坏京城“气脉”不用蒸汽做牵引动力。每车以内监四人拖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3:至1911年,全国90%的铁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北洋政府时期,外国攫取的路权达18000千米;1935年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所攫取的新路权不下7000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4:北洋政府时期,除日本和奉系军阀在东北建造一系列铁路外,其他地区均是延续前一期未完成的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铁路业怎样才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近代以来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和发展?

提示:西风东渐:1. 工业革命的影响 2. 列强侵华的影响 3. 政府政策的推动 4. 爱国人士的推动

【跟踪练习】1.1887年,李鸿章续办津通铁路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这说明

A 、铁路违背历史潮流 B 、铁路扰民、夺民生计

C 、铁路触动了封建落后意识 D 、铁路花费太高

2. 下列关于近代水运业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B 、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C 、我国轮船运输吸取了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 、随着经济发展,火轮船在民国时期已经普及到内陆省份

3、下列对于我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①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②清政府设立邮传部③中国“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④外国在华“客邮”一律撤销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②④

4.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⑤使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 “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 这反映了

A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6、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 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7、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宣发布示谕,痛斥下跪请安的礼俗:“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进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同年春,江苏巡抚陈夔龙也通令全省,在废除跪拜礼的同时,禁止在公札中使用“卑”字。此后,各省纷纷效法,废除跪拜请安礼风行全国。

材料二 本月十四日(指1907年1月27日)下午5时,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进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到来,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某大臣以其为巡警兵也,似不甚介意,但颔之而已。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 ——————《大公报》1907年2月3日

请根据材料一提供的历史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现象。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要求:①尽可能多方面分析原因。②分析原因时要有理有据。) (25分)

①尽管在制度上予以废除,但等级尊卑的观念在许多人的心中仍根深蒂固。巡警见到大臣就自然如此。

②作为政府本身也持有很严重的尊卑观念,如军部大臣见有巡警给他下跪请安,他认为是理所应得,只是点头而已。

③废尊卑,求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尽管有军部某大臣、某巡警这样的人物,但作为广大旁观的群众,对这种现象是可笑的。

④废除跪拜请安礼的改革是从沿海省份开始做起的,《大公报》报道的事情发生在北京,可见当时京城的封建思想仍十分严重。

启示:思想变革的艰辛;思想变革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制度的变革与思想的更新不一定同步;等等。(9分)


相关文章

  •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 2第12-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自主学习案] 一.依据教材回顾基础知识 1. 服饰方面中西合璧的产物有哪些? 2. 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有哪些? 3. 推动近代婚姻变革的原因? 4. 变化最为迟缓的风俗? 5. 中 ...查看


  •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博兴二中 历史组 王春玲 2010.3.23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 ...查看


  • 高中历史岳麓版目录
  • 历史必修1(岳麓版) 目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4)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查看


  •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一专题 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基础知识过关题目 (注:已经基本掌握的题目可以不做,或者只写提纲或要点.思路.)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 必要性:(1)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查看


  •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 ...查看


  • 招商推广方案
  • 名人数码广场招商推广方案 一.推广阶段 1.推广策略应该配合市场的需求变化,结合项目不同时期的工程进度进行制定和调整.为此,以项目目前现状可分以下二个阶段进行推广:    第一阶段:招商预热期 第二阶段:招商启动期 第三阶段:招商收尾 ...查看


  • 科技与生活
  • 科技改变生活 过去 现在 未来 在当今世界中,我们早已习惯与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也早已无法从中脱身开来(离开他了),试想一下,要是全球的通讯中断一分钟,就有可能有一名士兵因得不到及时的消息而被敌人消灭.你也有可能因为此而错失一个绝佳的机 ...查看


  • 统计课程设计--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统计调查与分析报告
  • 摘 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地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快速地增长,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拥有不同于社会群众的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一方面,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潮流,且 ...查看


  • 新闻通讯的好稿标准
  • 新闻纪实通讯的好稿标准 1.关于案件,重在写人,也就是当事人在案件中表现的人性色彩,而不是渲染案件本身.这是法制类稿件层次高低的区别. 2.稿件不能一味地写个人感情.家长里短等琐事,必须挖掘出人生意义,行文时要高雅一点.浪漫一点.深沉一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