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颍东区2014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卷(2)

阜阳市颍东区2014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卷(2)

命题:仇学亮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和准考证号。 2. 本套试卷卷面书写5分

第Ⅰ卷:公共知识(20分)

第Ⅱ卷:专业知识(75分)

一、基础知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边塞/塞责 应和/随声附和 自吹自擂/擂鼓助威 ......B .嫉妒/疾病 高亢/引吭高歌 持之以恒/恃强凌弱 ......C .果脯/胸脯 提防/提心吊胆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D .沧桑/悲怆 榜样/依山傍水 贻笑大方/心旷神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奥秘 分水岭 高瞻远瞩 步步为赢 B .颠簸 逻辑学 循规蹈距 千钧一发 C .震憾 管弦乐 老生常谈 枕戈待旦 D .裁缝 四合院 两全其美 食不果腹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与连篇累牍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细节。然而,令专家如鲠在喉、遭观众调侃的,正是其中与历史常识相冲突的文化“倒刺”。梳理这些细节,无论是将死后谥号、庙号当作生前名号,还是“早产”的线装书、字画、历史事件等,其中的知识性错误都不难发现。只要多一些检查环节,多一些细节上的较真,在文化产品正式推向受众之前做好知识核查,诸多类似笑话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A .连篇累牍 B.如鲠在喉 C.梳理 D.受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 .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 .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 .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大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 .④①③⑥②⑤ B.④③①⑤⑥② 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③①⑥② 6.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二)古诗文默写。(8分)

7._______________ _ 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8. 锦帽貂裘,_________ 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 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三)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0分)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 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 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学科网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学科网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

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11. .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13.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14.“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6分)

二、课程标准(10分)

15.填空题(每空1分,计5分)

(1)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 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 ,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2)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资源和 资源。

(3)阅读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 、 的重要途径。

(4)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 ,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 的过程。

(5)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 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 的综合体现。

三、教材分析与处理(15分)

根据下列课文写一篇教案,要求写成简案,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部分。

枣核 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 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 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 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 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 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 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 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

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下面是《l 陋室铭》教学设计,请结合新课标有关知识为本设计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评析文字。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 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 《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 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 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 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卷面书写(5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12分)1.C 2.D 3.B 4.C 5.D 6. A

(二)7. 折戟沉沙铁未销8. 千骑卷平冈9.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0.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共8分) (三)阅读题

11. 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4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2. (1)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分)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2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3. 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6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4. 第一问: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②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4分) 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2分) 意思答对即可。

二、课程标准(10分)

15. (1)语言文字 综合素养(2)课堂教学、课外学习(3)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4)自主性 探索和研究(5)表达和交流 语文素养 三、(略) 四、(略)

阜阳市颍东区2014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卷(2)

命题:仇学亮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和准考证号。 2. 本套试卷卷面书写5分

第Ⅰ卷:公共知识(20分)

第Ⅱ卷:专业知识(75分)

一、基础知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边塞/塞责 应和/随声附和 自吹自擂/擂鼓助威 ......B .嫉妒/疾病 高亢/引吭高歌 持之以恒/恃强凌弱 ......C .果脯/胸脯 提防/提心吊胆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D .沧桑/悲怆 榜样/依山傍水 贻笑大方/心旷神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奥秘 分水岭 高瞻远瞩 步步为赢 B .颠簸 逻辑学 循规蹈距 千钧一发 C .震憾 管弦乐 老生常谈 枕戈待旦 D .裁缝 四合院 两全其美 食不果腹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与连篇累牍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细节。然而,令专家如鲠在喉、遭观众调侃的,正是其中与历史常识相冲突的文化“倒刺”。梳理这些细节,无论是将死后谥号、庙号当作生前名号,还是“早产”的线装书、字画、历史事件等,其中的知识性错误都不难发现。只要多一些检查环节,多一些细节上的较真,在文化产品正式推向受众之前做好知识核查,诸多类似笑话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A .连篇累牍 B.如鲠在喉 C.梳理 D.受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 .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 .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 .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大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 .④①③⑥②⑤ B.④③①⑤⑥② 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③①⑥② 6.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二)古诗文默写。(8分)

7._______________ _ 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8. 锦帽貂裘,_________ 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 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三)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0分)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 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 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学科网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学科网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

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11. .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13.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14.“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6分)

二、课程标准(10分)

15.填空题(每空1分,计5分)

(1)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 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 ,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2)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资源和 资源。

(3)阅读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 、 的重要途径。

(4)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 ,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 的过程。

(5)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 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 的综合体现。

三、教材分析与处理(15分)

根据下列课文写一篇教案,要求写成简案,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部分。

枣核 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 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 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 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 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 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 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 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

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下面是《l 陋室铭》教学设计,请结合新课标有关知识为本设计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评析文字。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 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 《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 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 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 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卷面书写(5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12分)1.C 2.D 3.B 4.C 5.D 6. A

(二)7. 折戟沉沙铁未销8. 千骑卷平冈9.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0.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共8分) (三)阅读题

11. 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4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2. (1)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分)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2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3. 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6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4. 第一问: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②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4分) 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2分) 意思答对即可。

二、课程标准(10分)

15. (1)语言文字 综合素养(2)课堂教学、课外学习(3)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4)自主性 探索和研究(5)表达和交流 语文素养 三、(略) 四、(略)


相关文章

  • Acqeavt语文教师考试题库
  •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00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学科试卷及答案.doc 题库 09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理论 ...查看


  • 沈阳中考政策分析
  • 沈阳中考政策分析 1. 沈阳近年中考报考人数 年份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总人数 64186 57825 52775 51985 48035 省重点招生人数 17425 16046 15526 1783 ...查看


  • 2014沈阳市大东区社区工作者招聘工作面试公告
  • 2014沈阳市大东区社区工作者招聘工作面试公告 一.面试对象 参加理论考试,按每个岗位理论考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以计划聘用人数的1:2的比例确定面试对象,共40名. 二.面试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采取现场审查的形式组织实施.面试人员需携带本 ...查看


  • 德阳市实验小学2014年春季期末考试
  • 德阳市实验小学2014年春季期末考试 及三年级教学质量调研抽测工作安排 一.三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考试工作安排 1. 考务工作领导小组 主 任:罗绵强 副主任:杨文旻 华山路带队领导 成 员:谢厚民 鲁皓 舒齐 罗先述 张涌 余桂芳 陈秀琼 黄 ...查看


  • 2014年沈阳中考科目变化
  • 2014年沈阳中考报名人数为45838人,比去年减少了2197人,整体毕业生人数也在减少. 从各个学校了解到省.市级重点高中录取计划基本与上一年持平,也就是说省.市重点高中录取率升高了,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几率增大了. 重点高中招生计划浮动不 ...查看


  • 浅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作者:陈潇娟 来源:<东方教育>2015年第01期 [摘要]在中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占有重要地位.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非常重要 ...查看


  • 2014学业水平监测工作方案
  • 2014年春一至八年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阶段性 评价监测 工作方案 目 录 一.2014年春一至八年级监测工作领导组 二.2014年春一至八年级监测试卷保密保管工作领导组 三.2014年春一至八年级监测安全工作责任书 四.2014年春一至八年 ...查看


  • 2015年"十二五"继续教育工作计划
  • 2015年"十二五"(2011-2015年)继续教育工作计划 青龙农中:唐景学 根据<青龙农中"十二五"(2011-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计划>和自身拟定的<"十 ...查看


  • 14--15上校本研训计划
  •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 校本研训工作计划 2014年,我校晋升至省重点高中同批次录取序列,迎来了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国家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也给未来学校内涵发展和办学品质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