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堂讨论论文
论题: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思想以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
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思想以及其对中国当代社
会的影响
初初在课堂上听到老师提到的这个我们需要当堂讨论并讲述的论题,第一时间我还是有一丝茫然。出于一个理科生对中国历史发展乃至文科知识的贫乏了解,那时候还真的是没什么思路。后来回顾了老师最近几堂课讲述的大类的关于毛泽东同志的过去以及成就,慢慢找到了思路。
最先解决的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有哪一些的问题。说道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大家最先想起的肯定是我们伟大的毛泽东领袖。毛主席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心中也有疑问,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只有这一位吗?周恩来呢?是有一个领导班子吗?他们又有怎么样的特点?他们又分别有什么样的思想,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并且对当代的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研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史学界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和著作,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提法,最初见之于邓小平在1989年5月31日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他在提到要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谈话中,指出:“从毛刘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
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也很不成熟的。”不久,他再次指出中共历史上从陈独秀到王明,都没有形成有能力的中央。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到了党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刘周朱陈邓六个人组成的常委会。这应该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当然,作为一代领导集体还应该包括相当一部分高级领导干部,如张闻天、王稼祥、彭真等。但基本的、核心的成员,应是七大当选的书记处成员和八大当选的政治局常委。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代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为核心的一个领导班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善于理论思维的杰出代表,他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不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不灭的历史性贡献,率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辟一个中国亘古未有的新时代、创建新中国后, 又从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出发, 进行一场新的性质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接下来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全面阐释第一代领导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的贡献。
一.政治领域: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
立
1.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确立
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主持制定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三项根本政治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最后审改定稿、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1954 年9 月,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毛泽东在这年初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进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阶级关系有
了重大变化。对此, 毛泽东指:“我们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 这样, 周恩来及时地提出了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新任务, 强调“专政要继续, 民主要扩大, 为我们指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主专政的方向。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确立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最根本最长远的政治保证。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在处理中国内部民族关系上,独创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0年9 月, 毛泽东就区域自治作出批示:“区域自治问题, 牵涉很广”, “有的须成立内蒙那样的大区域政府, 有的须成立包括几个县的小区域政府, 有的是一个县或一个区的政府, 疆域划分, 人员配备, 政策指导, 问题甚多, 须加统筹”。根据这个批示精神, 在全国推行民族域自治的条件基本成熟以后,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周恩来主持政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 实施纲要》。这有利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并为以后制定宪法中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条款提供了重要参考。
1954年9月, 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再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 正式把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普遍推行
, 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 既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利, 又维护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周恩来曾感慨道:中国共产党确立的“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二.经济领域:毛泽东经济思想初探
1. 《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思想
4月25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他用矛盾论的方法详实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
遵循的基本方针, 提出了系统的、具有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 重点是讲经济建设问题, 同时也包括与经济建设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其中, 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关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关于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都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
极因素, 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 全部调动起来,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之后,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都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 对《论十大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宣传和阐释, 还对其中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延伸和发挥。中共八大会议所通过的《政治报告》以及其他重要报告和决议, 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 就连八大路线也能从中找到渊源。可以说,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 以苏联为鉴戒, 总结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 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 是当时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可能达到的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 是在探索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2. 确定八大主题, 制订八大路线
八大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一条正确的发展路线, 而会议的主题正是形成这一路线的前提。因此, 毛泽东对确定八大的主题非常重视, 思索了很久。他从最初拟写八大开幕词提纲、草稿
到最后定稿, 始终都牢牢地把握着“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这一主题。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在会上分别作的《政治报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和《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都是会议的主要文件, 八大路线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丰富内容, 充分反映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 尽管党的八大路线在八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党的工作甚至背离了八大路线, 但是在26年之, 邓小平仍然指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关于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论述, 关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以及关于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等一系列正确思想, 都被吸收到邓小平理论中, 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壮举上,运用集体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以及毛泽东某些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当堂讨论论文
论题: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思想以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
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思想以及其对中国当代社
会的影响
初初在课堂上听到老师提到的这个我们需要当堂讨论并讲述的论题,第一时间我还是有一丝茫然。出于一个理科生对中国历史发展乃至文科知识的贫乏了解,那时候还真的是没什么思路。后来回顾了老师最近几堂课讲述的大类的关于毛泽东同志的过去以及成就,慢慢找到了思路。
最先解决的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有哪一些的问题。说道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大家最先想起的肯定是我们伟大的毛泽东领袖。毛主席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心中也有疑问,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只有这一位吗?周恩来呢?是有一个领导班子吗?他们又有怎么样的特点?他们又分别有什么样的思想,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并且对当代的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研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史学界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和著作,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提法,最初见之于邓小平在1989年5月31日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他在提到要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谈话中,指出:“从毛刘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
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也很不成熟的。”不久,他再次指出中共历史上从陈独秀到王明,都没有形成有能力的中央。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到了党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刘周朱陈邓六个人组成的常委会。这应该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当然,作为一代领导集体还应该包括相当一部分高级领导干部,如张闻天、王稼祥、彭真等。但基本的、核心的成员,应是七大当选的书记处成员和八大当选的政治局常委。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代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为核心的一个领导班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善于理论思维的杰出代表,他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不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不灭的历史性贡献,率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辟一个中国亘古未有的新时代、创建新中国后, 又从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出发, 进行一场新的性质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接下来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全面阐释第一代领导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的贡献。
一.政治领域: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
立
1.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确立
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主持制定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三项根本政治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最后审改定稿、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1954 年9 月,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毛泽东在这年初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进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阶级关系有
了重大变化。对此, 毛泽东指:“我们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 这样, 周恩来及时地提出了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新任务, 强调“专政要继续, 民主要扩大, 为我们指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主专政的方向。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确立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最根本最长远的政治保证。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在处理中国内部民族关系上,独创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0年9 月, 毛泽东就区域自治作出批示:“区域自治问题, 牵涉很广”, “有的须成立内蒙那样的大区域政府, 有的须成立包括几个县的小区域政府, 有的是一个县或一个区的政府, 疆域划分, 人员配备, 政策指导, 问题甚多, 须加统筹”。根据这个批示精神, 在全国推行民族域自治的条件基本成熟以后,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周恩来主持政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 实施纲要》。这有利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并为以后制定宪法中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条款提供了重要参考。
1954年9月, 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再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 正式把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普遍推行
, 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 既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利, 又维护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周恩来曾感慨道:中国共产党确立的“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二.经济领域:毛泽东经济思想初探
1. 《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思想
4月25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他用矛盾论的方法详实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
遵循的基本方针, 提出了系统的、具有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 重点是讲经济建设问题, 同时也包括与经济建设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其中, 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关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关于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都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
极因素, 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 全部调动起来,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之后,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都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 对《论十大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宣传和阐释, 还对其中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延伸和发挥。中共八大会议所通过的《政治报告》以及其他重要报告和决议, 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 就连八大路线也能从中找到渊源。可以说,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 以苏联为鉴戒, 总结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 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 是当时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可能达到的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 是在探索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2. 确定八大主题, 制订八大路线
八大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一条正确的发展路线, 而会议的主题正是形成这一路线的前提。因此, 毛泽东对确定八大的主题非常重视, 思索了很久。他从最初拟写八大开幕词提纲、草稿
到最后定稿, 始终都牢牢地把握着“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这一主题。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在会上分别作的《政治报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和《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都是会议的主要文件, 八大路线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丰富内容, 充分反映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 尽管党的八大路线在八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党的工作甚至背离了八大路线, 但是在26年之, 邓小平仍然指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关于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论述, 关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以及关于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等一系列正确思想, 都被吸收到邓小平理论中, 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壮举上,运用集体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以及毛泽东某些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