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断好文章的五看标准
从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写作经验出发。我认为机关干部在写文章时应有一个基本的追求,那就是:不求百篇传天下,但愿几句入人心。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入人心”的好文章呢? 我认为可以通过“五看”来检验,即:一看“文心”,二看“文气”,三看“文形”,四看“文胆”,五看“文眼”。
一看“文心”
“文心”指文章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是文章的灵魂和精髓。“文心”应当明确,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让人一看就知道。“文心”的关键在体现“民心”。人民最可爱,人民最可敬,人民最可畏,人民最可靠。要写好文章,必须做人民的代言人,自觉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我在吕梁地区的方山县调查研究的时候,那里野猪横行,经常下山糟蹋农民的农作物,当时群众没有办法阻止,因为没有枪,用锣和鼓吓唬它都不怕,后来有一个聪明人想出一个办法,他录制了老虎吼叫的声音吓唬野猪。第一天野猪一听,落荒而逃,第二天野猪观察了一晚上没有行动,第三天野猪又来了,一边听叫声一边啃庄稼。这么厉害的老虎说空话都没有用,何况你写的文章呢? 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文心”,不体现“民心”,即便是写得天花乱坠也不会有任何说服力,就像这录音里的老虎吼声一样。
二看“文气”
“文气”就是文章的“味道”。它是新生的还是陈腐的? 是鲜活的还是僵化的? 是从基层调查研究得来的还是寻章摘句拼凑的? “文气”的关键在于贴近实际。机关写文章的同志一定要多深入基层,研究新鲜的例证、总结新鲜的观点、采撷新鲜的语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远离书生气,避免陈腐气,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鲜活,充满时代气息。不深入基层,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情况,就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欺骗。举一个我亲眼看到的实例:有一年我和一些干部去左云县参观考察,当地农民敲锣打鼓欢迎我们,每一棵树干下边都是用白粉刷得白白的。在这样的欢迎仪式中,老百姓一般让我们走在中间。遇到这种场合,我自己不愿意走在中间,于是就绕到树的后边走。这样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树干的背面都没有刷白粉,只有正面有。这对我们写文章也是有启示的,脱离实际,闭门造车,你就不知道现实的秘密,你的文章就不会有“文气”。我们离人民越近,离实际越近,文章中真情实感和切身体会就会越多,文章的气味就越清新可人,仅仅靠冥思苦想或摘抄粘贴做出来的文章,必定是干巴枯涩、缺乏生机的。
三看“文形”
“文形”就是文章的文体和形式。内容空洞不是好文章,形式死板也不是好文章。“文形”的关键是了解读者。文章体式是多种多样的,写作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确定用哪一种形式写文章,使用哪一种表述的风格,要先确定你的文章是给谁看的。是给农民看的还是给工人看的;是给领导看的还是给群众看的;是给教授看的还是给学生看的„„总之,要做到心中有对象,根据对象确定合适的文章形式。
要把准备讲的内容和老百姓的耳朵结合起来。不要埋怨老百姓缺乏理论水平,要埋怨就埋怨
自己没有把老百姓的情况吃透。老百姓的心里想什么,耳朵想听什么,我们就写什么。可惜我们好多人就是当懒汉,就是照抄、照搬、照念。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就照他们说的念,一点自己的话都没有,这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根据听者的情况,用他们的思想说出我们自己的话,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找出最合适的文章的形式。记得我在北京大学作报告时,每一个段落的前面都用了一句唐诗作引子,然后再阐述观点;在清华大学作报告时,则每个章节前面先讲故事,后讲观点。这就是考虑到两所学校学生的特点。
我在长治工作的时候,面对种种不落实的现象,研究出了一个公式,就是“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我们把这个公式贴到了市委的门口,有人给省委领导反映,说长治搞形式主义,贴个牌子立到门口有什么作用呢? 省委领导来长治,我向他解释我们抓落实的思路。什么事情不落实,就抓住不放,然后追究不落实的人,让他丢人丢官,谁不吃苦苦谁,谁不带头不叫谁当头。后来领导看了,认为我们这个办法很好。领导肯定了之后,我们将这个公式刻在了一块大石头上,放在市委门前。后来有人赞扬这块石头“就像鞭子抽打着人们麻木了的神经。”有个美国人要出1万美元买这块石头的冠名权,我们没卖。所以说,好办法都需要好形式。
四看“文胆”
看文章的好坏还需要看它是否有“胆”,是“胆”大还是“胆”小,是否具有直面矛盾和问题的勇气,是否具有提出解疑破难的观点和举措的胆略。“文胆”的关键在于敢于创新。在机关写文章不是“写字”,而是“写事”;不是“要笔杆子”,而是“用笔杆子”,这是一个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如果遇到矛盾就绕道走,那么,不管你的文章费了多大的劲,也是事倍功半的。就像啼哭一声就夭折了的孩子,没有生命力。胆子太小,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写出的文章肯定不会是好文章。所以我们讲,写文章要有胆气。要写出文章的胆气,借鉴体制外的经验和办法很重要。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这是需要冒一定的风险的,因为人们接受新东西总会有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要具有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敢于突破的魄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结合。借鉴体制外的经验和办法是一种结合,还有很多其他的结合。机关工作和基层工作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了解世界的情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方面面都要结合,结合得越多越好。世界上好多东西就是结合之美。比如说,我在朔州市、长治市工作的时候,提出了“小政府,大服务”,“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的观点,解决了当地的问题。如果下边的乡镇、其他城市不加修改原样照搬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归根到底,只要能解决当地遇到的实际问题就行。
写文章时的胆量是和实践中的胆量相联系的。在实践中干事情,也要敢于往矛盾的堆子里边钻,特别是年轻人.要寻找矛盾而不是躲避矛盾,只有勇于跳进漩涡中,才能学到真本事。所以大家不要怕曲折,遇到困难不要悲观失望,机遇永远是给那些乐观向上的人准备的,机遇天天有,这个机遇走了还有其他的,所以大家要大胆实践,勇于实践。这是练就“文胆”的基础。
提出新的观点,阅历很重要。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定的阅历和经验是不行的。阅历包括阅人、阅书、阅事、阅山、阅水。走过的地方越多,了解的事情越多,读的书越多,你的阅历就越丰富,你的写作水平就越高。在读和你有关的专业书的同时,一定要扩大自己
的阅读范围,书读的越杂越好,然后融会贯通,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要读好两种书,一种是有字的书,一种是无字的书。读无字的书就是要多听别人的观点,多了解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东西。如果无字的书读得多的话,就会读书成瘾,调查成瘾,你就再也没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唱歌、跳舞、打麻将、打扑克、吃喝等,就会更多地关注工作上的事情,比如说做一些类似调查研究等方面更有意义的事情,写好文章也就有了基础。
五看“文眼”
“文眼”,即文章的眼睛,也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那一句或几句精彩的话。画龙要点睛,这是最关键的一笔。文章写了很多,但能否让别人弄得懂、记得住,能否产生打动人心、影响读者的效果,还需要找到“文眼”。前面说到的“但愿几句人人心”中的“几句”,指的就是“文眼”。“文眼”的关键在于精心提炼。王勃的诗歌散文写了不少,但诗歌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散文中《滕王阁序》里面“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名句流传千古,这几句就是“文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有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尤其被广为流传,这两句其实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中所有文字的灵魂所在。再比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这几句话, 是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讲话的“文眼”,因为其所具有的特别的力量,现在已经深入人心,被广为引用。“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是著名作家柳青在他的《创业史》里讲的一个文眼。
提炼文章的“文眼”,提高语言的修养,必须要下功夫。不要怕下功夫,不要怕下苦功夫、笨功夫、深功夫。有的同志总是说时间有限,没有空闲,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觉得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关键是要把时间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把工作、生活和写作习惯结合起来,弹好“钢琴”,就可以什么事都不能耽误。我琢磨出我自己的一套办法。比如说,我经常下基层需要坐汽车,车后面有一个书包,里面有笔记本、稿纸、剪刀、浆糊,还有各种各样的笔,我一边走一边想,一些东西就写出来了,但不可能马上写成文章,只是零碎地积攒起一些“文眼”之类的零件。我写作的时候,就把这些零件拿出来整理,很快就形成了一篇文章。又比如,开完会后,一些人把开会的报告资料都随手扔掉,我却不一样,我把别人讲的好观点好东西做上记号,作为资料保存起来。我现在个人保存的资料有100多个大包,还请秘书帮忙弄了一个目录,查什么东西一目了然。如果我平时没有这样的准备,就不可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写出100多万字的文章来。
我们每天都有事,不可能专门给你一定的时间专门用来写作。那就要把零零碎碎的时间利用起来,把资料积攒好,到了方便的时候突击一下来写作。
总之,在写文章时能够做到“文心”、“文气”、“文形”、“文胆”、“文眼”俱佳,就一定能写出“达人心”的好文章。
谈判断好文章的五看标准
从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写作经验出发。我认为机关干部在写文章时应有一个基本的追求,那就是:不求百篇传天下,但愿几句入人心。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入人心”的好文章呢? 我认为可以通过“五看”来检验,即:一看“文心”,二看“文气”,三看“文形”,四看“文胆”,五看“文眼”。
一看“文心”
“文心”指文章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是文章的灵魂和精髓。“文心”应当明确,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让人一看就知道。“文心”的关键在体现“民心”。人民最可爱,人民最可敬,人民最可畏,人民最可靠。要写好文章,必须做人民的代言人,自觉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我在吕梁地区的方山县调查研究的时候,那里野猪横行,经常下山糟蹋农民的农作物,当时群众没有办法阻止,因为没有枪,用锣和鼓吓唬它都不怕,后来有一个聪明人想出一个办法,他录制了老虎吼叫的声音吓唬野猪。第一天野猪一听,落荒而逃,第二天野猪观察了一晚上没有行动,第三天野猪又来了,一边听叫声一边啃庄稼。这么厉害的老虎说空话都没有用,何况你写的文章呢? 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文心”,不体现“民心”,即便是写得天花乱坠也不会有任何说服力,就像这录音里的老虎吼声一样。
二看“文气”
“文气”就是文章的“味道”。它是新生的还是陈腐的? 是鲜活的还是僵化的? 是从基层调查研究得来的还是寻章摘句拼凑的? “文气”的关键在于贴近实际。机关写文章的同志一定要多深入基层,研究新鲜的例证、总结新鲜的观点、采撷新鲜的语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远离书生气,避免陈腐气,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鲜活,充满时代气息。不深入基层,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情况,就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欺骗。举一个我亲眼看到的实例:有一年我和一些干部去左云县参观考察,当地农民敲锣打鼓欢迎我们,每一棵树干下边都是用白粉刷得白白的。在这样的欢迎仪式中,老百姓一般让我们走在中间。遇到这种场合,我自己不愿意走在中间,于是就绕到树的后边走。这样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树干的背面都没有刷白粉,只有正面有。这对我们写文章也是有启示的,脱离实际,闭门造车,你就不知道现实的秘密,你的文章就不会有“文气”。我们离人民越近,离实际越近,文章中真情实感和切身体会就会越多,文章的气味就越清新可人,仅仅靠冥思苦想或摘抄粘贴做出来的文章,必定是干巴枯涩、缺乏生机的。
三看“文形”
“文形”就是文章的文体和形式。内容空洞不是好文章,形式死板也不是好文章。“文形”的关键是了解读者。文章体式是多种多样的,写作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确定用哪一种形式写文章,使用哪一种表述的风格,要先确定你的文章是给谁看的。是给农民看的还是给工人看的;是给领导看的还是给群众看的;是给教授看的还是给学生看的„„总之,要做到心中有对象,根据对象确定合适的文章形式。
要把准备讲的内容和老百姓的耳朵结合起来。不要埋怨老百姓缺乏理论水平,要埋怨就埋怨
自己没有把老百姓的情况吃透。老百姓的心里想什么,耳朵想听什么,我们就写什么。可惜我们好多人就是当懒汉,就是照抄、照搬、照念。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就照他们说的念,一点自己的话都没有,这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根据听者的情况,用他们的思想说出我们自己的话,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找出最合适的文章的形式。记得我在北京大学作报告时,每一个段落的前面都用了一句唐诗作引子,然后再阐述观点;在清华大学作报告时,则每个章节前面先讲故事,后讲观点。这就是考虑到两所学校学生的特点。
我在长治工作的时候,面对种种不落实的现象,研究出了一个公式,就是“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我们把这个公式贴到了市委的门口,有人给省委领导反映,说长治搞形式主义,贴个牌子立到门口有什么作用呢? 省委领导来长治,我向他解释我们抓落实的思路。什么事情不落实,就抓住不放,然后追究不落实的人,让他丢人丢官,谁不吃苦苦谁,谁不带头不叫谁当头。后来领导看了,认为我们这个办法很好。领导肯定了之后,我们将这个公式刻在了一块大石头上,放在市委门前。后来有人赞扬这块石头“就像鞭子抽打着人们麻木了的神经。”有个美国人要出1万美元买这块石头的冠名权,我们没卖。所以说,好办法都需要好形式。
四看“文胆”
看文章的好坏还需要看它是否有“胆”,是“胆”大还是“胆”小,是否具有直面矛盾和问题的勇气,是否具有提出解疑破难的观点和举措的胆略。“文胆”的关键在于敢于创新。在机关写文章不是“写字”,而是“写事”;不是“要笔杆子”,而是“用笔杆子”,这是一个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如果遇到矛盾就绕道走,那么,不管你的文章费了多大的劲,也是事倍功半的。就像啼哭一声就夭折了的孩子,没有生命力。胆子太小,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写出的文章肯定不会是好文章。所以我们讲,写文章要有胆气。要写出文章的胆气,借鉴体制外的经验和办法很重要。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这是需要冒一定的风险的,因为人们接受新东西总会有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要具有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敢于突破的魄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结合。借鉴体制外的经验和办法是一种结合,还有很多其他的结合。机关工作和基层工作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了解世界的情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方面面都要结合,结合得越多越好。世界上好多东西就是结合之美。比如说,我在朔州市、长治市工作的时候,提出了“小政府,大服务”,“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的观点,解决了当地的问题。如果下边的乡镇、其他城市不加修改原样照搬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归根到底,只要能解决当地遇到的实际问题就行。
写文章时的胆量是和实践中的胆量相联系的。在实践中干事情,也要敢于往矛盾的堆子里边钻,特别是年轻人.要寻找矛盾而不是躲避矛盾,只有勇于跳进漩涡中,才能学到真本事。所以大家不要怕曲折,遇到困难不要悲观失望,机遇永远是给那些乐观向上的人准备的,机遇天天有,这个机遇走了还有其他的,所以大家要大胆实践,勇于实践。这是练就“文胆”的基础。
提出新的观点,阅历很重要。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定的阅历和经验是不行的。阅历包括阅人、阅书、阅事、阅山、阅水。走过的地方越多,了解的事情越多,读的书越多,你的阅历就越丰富,你的写作水平就越高。在读和你有关的专业书的同时,一定要扩大自己
的阅读范围,书读的越杂越好,然后融会贯通,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要读好两种书,一种是有字的书,一种是无字的书。读无字的书就是要多听别人的观点,多了解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东西。如果无字的书读得多的话,就会读书成瘾,调查成瘾,你就再也没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唱歌、跳舞、打麻将、打扑克、吃喝等,就会更多地关注工作上的事情,比如说做一些类似调查研究等方面更有意义的事情,写好文章也就有了基础。
五看“文眼”
“文眼”,即文章的眼睛,也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那一句或几句精彩的话。画龙要点睛,这是最关键的一笔。文章写了很多,但能否让别人弄得懂、记得住,能否产生打动人心、影响读者的效果,还需要找到“文眼”。前面说到的“但愿几句人人心”中的“几句”,指的就是“文眼”。“文眼”的关键在于精心提炼。王勃的诗歌散文写了不少,但诗歌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散文中《滕王阁序》里面“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名句流传千古,这几句就是“文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有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尤其被广为流传,这两句其实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中所有文字的灵魂所在。再比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这几句话, 是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讲话的“文眼”,因为其所具有的特别的力量,现在已经深入人心,被广为引用。“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是著名作家柳青在他的《创业史》里讲的一个文眼。
提炼文章的“文眼”,提高语言的修养,必须要下功夫。不要怕下功夫,不要怕下苦功夫、笨功夫、深功夫。有的同志总是说时间有限,没有空闲,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觉得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关键是要把时间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把工作、生活和写作习惯结合起来,弹好“钢琴”,就可以什么事都不能耽误。我琢磨出我自己的一套办法。比如说,我经常下基层需要坐汽车,车后面有一个书包,里面有笔记本、稿纸、剪刀、浆糊,还有各种各样的笔,我一边走一边想,一些东西就写出来了,但不可能马上写成文章,只是零碎地积攒起一些“文眼”之类的零件。我写作的时候,就把这些零件拿出来整理,很快就形成了一篇文章。又比如,开完会后,一些人把开会的报告资料都随手扔掉,我却不一样,我把别人讲的好观点好东西做上记号,作为资料保存起来。我现在个人保存的资料有100多个大包,还请秘书帮忙弄了一个目录,查什么东西一目了然。如果我平时没有这样的准备,就不可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写出100多万字的文章来。
我们每天都有事,不可能专门给你一定的时间专门用来写作。那就要把零零碎碎的时间利用起来,把资料积攒好,到了方便的时候突击一下来写作。
总之,在写文章时能够做到“文心”、“文气”、“文形”、“文胆”、“文眼”俱佳,就一定能写出“达人心”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