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视角下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原因探析
本文以标准的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二元经济和FDI 流入等因素,对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经济增长的收益基本为资本所有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比重将会随着加工贸易的扩大而减少。本文的实证检验也表明,加工贸易和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是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根源。
关键词:加工贸易 二元经济 FDI 劳动者报酬 标准特定要素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诸多东亚、中东欧和拉美发展中经济体也充分利用这一新的国际分工形式,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取得了瞩目的经济增长成果。因此,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当前对加工贸易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虽然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加工贸易同时提高了出口国和承接国的福利水平,但对其收入分配效应却存在不同的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嘉图模型和H-O模型在研究收入分配效应上的不足。基于此,本文尝试采用特定要素模型对我国参与加工贸易生产进行深入分析,并引入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和大规模FDI流入因素,希望从加工贸易的角度对我国GDP收入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进行解释。
标准特定要素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假定存在资本、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三种生产要素,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其中本国是非熟练劳动力丰裕型国家,外国是熟练劳动力丰裕型国家。而这种产品的生产可以分割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即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阶段和零部件的组装阶段,其中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需要投入资本和熟练劳动力,且属于熟练劳动力密集型阶段,而零部件的组装需要投入资本和非熟练劳动力,且属于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阶段。这样就构建了一个标准的加工贸易特定要素模型。根据标准的特定要素模型结论可知,贸易后本国将会成为加工贸易的承接地,外国则会成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国,而且贸易会使得本国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即本国非熟练劳动力受益,外国的非特定要素所有者即外国非熟练劳动力受损。但是这一结论仅仅对发达国家适用,对于加工贸易承接国的我国并不成立。因此,需要对标准贸易模型进行修改以更加符合我国国情。
标准的特定要素模型假定资本、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数量都是不变的,且资本只能在国内流动,不能跨国流动。而在现实经济中,对于像我国这样
加工贸易视角下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原因探析
本文以标准的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二元经济和FDI 流入等因素,对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经济增长的收益基本为资本所有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比重将会随着加工贸易的扩大而减少。本文的实证检验也表明,加工贸易和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是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根源。
关键词:加工贸易 二元经济 FDI 劳动者报酬 标准特定要素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诸多东亚、中东欧和拉美发展中经济体也充分利用这一新的国际分工形式,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取得了瞩目的经济增长成果。因此,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当前对加工贸易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虽然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加工贸易同时提高了出口国和承接国的福利水平,但对其收入分配效应却存在不同的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嘉图模型和H-O模型在研究收入分配效应上的不足。基于此,本文尝试采用特定要素模型对我国参与加工贸易生产进行深入分析,并引入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和大规模FDI流入因素,希望从加工贸易的角度对我国GDP收入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进行解释。
标准特定要素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假定存在资本、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三种生产要素,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其中本国是非熟练劳动力丰裕型国家,外国是熟练劳动力丰裕型国家。而这种产品的生产可以分割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即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阶段和零部件的组装阶段,其中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需要投入资本和熟练劳动力,且属于熟练劳动力密集型阶段,而零部件的组装需要投入资本和非熟练劳动力,且属于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阶段。这样就构建了一个标准的加工贸易特定要素模型。根据标准的特定要素模型结论可知,贸易后本国将会成为加工贸易的承接地,外国则会成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国,而且贸易会使得本国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即本国非熟练劳动力受益,外国的非特定要素所有者即外国非熟练劳动力受损。但是这一结论仅仅对发达国家适用,对于加工贸易承接国的我国并不成立。因此,需要对标准贸易模型进行修改以更加符合我国国情。
标准的特定要素模型假定资本、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数量都是不变的,且资本只能在国内流动,不能跨国流动。而在现实经济中,对于像我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