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

1,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北平召开。会议一致通过的决议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

2,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有:《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创业史》;陈登科的《风雷》;浩然的《艳阳天》;李凖的《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

3,1955

4,17年文学中最具乡土化气息的小说是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5

6,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7,1957年由《人民文学》“革新特大号”推出的宗璞的短篇小说《红豆》堪称新中国爱情婚姻小说创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8,工业题材的小说:草明的《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三部曲。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9,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又被胡风誉为“开辟了纪念碑式的大叙事诗的方向。” 10,石油诗人作品:李季《杨高传》三部曲(《五月瑞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

11,少数民族诗歌:蒙族叙事诗《嘎达梅林》;撒尼族叙事诗《阿诗玛》;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等。

12,田间创作的近两万行的长诗《赶车传》是中国新诗史最长的叙事诗。

13,少数民族作家的小说:鄂温克族的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一个猎人的恳求》等。回族的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藏族的阿来的《尘埃落定》等。 14,伤痕文学代表作品(大墙文学也是伤痕文学):刘心武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等。从维熙(大墙文学的开创者)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等。老鬼的《血色黄昏》等。金河的《重逢》等。

15,市井小说的代表作:邓友梅(京味儿小说)的《寻访“画儿韩”》《那五》。汪曾祺的《大淖记事》。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人之窝》《小贩世家》。

16,乡村小说代表作:贾平凹的《浮躁》《废都》《秦腔》。莫言的小说。陈忠实的《白鹿原》。

17,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透明的红萝卜》等。

18,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展示民族秘史的力作,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

19,寻根文学的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等。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船长》。

20,先锋小说的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活着》;格非的《迷舟》《欲望的旗帜》。

21,新写实小说代表作:方方的《风景》,三白(《白雾》《白驹》《白梦》)。池莉的《烦恼人生》刘恒的《伏羲伏羲》。

22,新历史小说: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苏童的《妻妾成群》《1934年的逃亡》;叶兆言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23,朦胧诗代表作:舒婷的《致橡树》《船》《四月的黄昏》等。顾城的《黑眼睛》《海滩和任性的孩子》、《远和近》等。

24,“大散文”是1992年《美文》杂志创刊时,由主编贾平凹首次提出的,也叫“学者散文”“文化散文”。代表作有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季羡林的《怀念西府海棠》等。

25,《随想录》成为巴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被誉为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

26,杨绛有《干校六记》《钱钟书和》等散文。巴金和杨绛的散文都是忆旧散文。 27,徐迟的报告文学集有《哥德巴赫猜想》《结晶》。钱钢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8,实验戏剧又被称为探索戏剧或新潮戏剧。代表作有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高行健的《车站》《绝对信号》等。以及马中骏和贾鸿源的《屋外有热流》。

二,名词解释

1, 双百方针

答: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艺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于19563月2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文学艺术上不同形式可以自由发展,科学研究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辩论,此双百方针是人民内部的自由。

2, 山药蛋派

答: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小说中多山西民情风俗,重视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艺术借鉴多来自古典小说和说书、民间故事、地方戏曲。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主要作家有马烽、西戎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非社团性质文学流派。代表作品有马烽的《结婚》《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赖大嫂》《丰产记》等。

3, 反思文学

答: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等。

4, 津味小说

答:津味小说是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市井民俗小说,它是以一方水土写人文,突出地域风格特点、地方风俗习惯、地区人物性格的乡土文学,是以天津一方热土的丰厚文化底蕴为基础及津风津味津韵血脉流畅的笔触,通过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刻画,展现出可歌可赞可悲可泣幽默诙谐的风云故事和人物形象,以表现不同时代天津人的精神风貌。 其中:冯骥才、林希、肖克凡等作家,以发扬天津文化为己任,以非凡的文学造诣,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

5, 朦胧诗

答:朦胧诗是酝酿于文革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北岛创作于“文革”后期的短诗《回答》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作品,刊载在1979年3月号《诗刊》上。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包括北岛、顾城、多多、杨炼、芒克、梁晓斌 和舒婷。

6,市井小说

答:市井小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以表现市井生活和市井文化见长。市井小说有别于一般的城市书写,它更侧重于写城市的传统性,写集中在城市或市镇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变故,即使描写现代都市,也透出浓浓的市井气息,让人咂嚼都市的过去和沧桑的历史。代表作家作品有汪曾祺、邓友梅、陆文夫等。与物事相比,他们更关注世道人心,他们小说中书写平民生活中的人情人性美,挖掘市民精神中的文化痼疾,以悠长的笔趣写出了具有中国味儿的市井风俗画。

7.新历史小说

答: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九十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代表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温故一九四二》;刘恒的《苍河白日梦》等。

8,知青文学

答:80年代,“知青文学”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一般这一概念所指的范畴并不清晰,但总的来符合两个条件:作者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内容主要是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知青文学一般专指叙事体裁的创作,因而“知青文学”也常常成为“知青小说”。北岛、舒婷、芒克等创作的不是知青文学。知青作家主要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史铁生、张炜等。知青文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作品中常有较多的惶惑,与产生于寻求中的不安和焦虑。代表作品: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抗抗《隐形伴侣》《北极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等等。

三,简答题

1, 改革文学的内容特点

答: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浮躁》手术与改革小说之列。改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叱咤风云、大刀阔斧的“开拓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改革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人的传统价值尺度的冲击,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以及所有这些在人的心灵上产生的强烈震动。这既是改革文学的深化、也是文学使自己不再附庸于政治的一种努力。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 《浮躁》 ,蒋子龙的《开拓者》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色

答:70年代末当代小说面临着艺术革新,一些勇敢的作家开始迈出了第一步。在借鉴"意识流"这种写法的作家里,王蒙是"始作俑者"和最重要的作家。在70年代80年代初,反思文学的浪潮一般是单向的对外部历史与现实进行审度,而想要更加准确和深入的透视社会和历史,作家必须把认知的视角引向具有自我主体参与的心灵空间。也就是说,只有进入历史中的人的心灵,才有可能揭示出人的心灵中的历史、人的心灵史。王蒙在看似小说艺术技法上的革新,实质上反映的是对于人、对于历史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切入的观点。因此,他的贡献就不仅在于从艺术上说,他是一个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更重要的是实质上指导这种艺术转变的是他对人、对于历史认识的新思路,是一种思想转变。因此,王蒙是当代中国较早的用"知识分子式"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审视历史、时代、社会、包括知识分子自身在内的人的灵魂的作家,这种思想转变是他的思想深度所在,而在这种审视他是以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实现的。也就是说,在这里,作家的思想与艺术手法是融为一体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思想影响了形式的产生,反过来,思想又依赖于这种形式的表现手段。意识流的形式因思想而生,思想依赖于它的表现,而它的存在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思想内涵。正因此,王蒙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他以意识流的形式结构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他在对灵魂纵深掘进和解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具有自省精神、批判意识、独立价值判断力的角色。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复出后的王蒙相继创作了被称为是"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之一。可以说,这集束手榴弹就是王蒙最早集中使用意识流技法的代表之作。

写于1979年的《春之声》就是较早的有代表性的一篇。对于这篇小说,王蒙自己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中,放出去又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八零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关于《春之声》的通信,《小说选刊》1981年第1期)

这位主人公是物理学家岳之峰,这是一位胸怀"救世意识"的知识分子。在小说中,主人公从异国考察满目繁华的现代化景象,回到依然满布贫困与破败的国内生活,在从刚刚启动现代化步伐的城市,乘上上个年代留下来的"闷罐子车",在挤挤撞撞熙熙攘攘的乡下人群中回农村老家探亲。时间不过数日,空间变化的落差却如此之大,这样的落差不能不给主人公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对现代化的期盼焦虑,对已经"解冻"的社会景象的兴奋与欣慰,这二者以一种十分矛盾的状态纠缠在这位知识分子的心头。这是一个具有较高远的视野和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典型的心态。作品通过岳之峰的意识流动的展示,准确而复杂地触及到了整个时代的脉搏。

3, 评说邓友梅的京味儿小说

答:邓友梅的作品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语言功力深厚,脍炙人口。邓友梅之被称之为当代文坛"大家",自然得力于他的京味儿系列作品. 应该说,一个作家拥有自己的"地盘",或者说是"自留地",是他成熟了的标志.这方面,如老舍之于北京,沈从文之于湘西.但是,"自留地"也有大小以及深与广度的不同的.这方面,邓友梅自然不如他的两位前辈老舍和沈从文。但是,邓友梅与刘心武,陈建功等人在当代文学继续了从现代以来的京味文学的精华,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他们对文坛的一大贡献。甚么是京味文学呢? 1 .作品中必须运用北京语言,这是第一要素; 2 .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 3.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 4.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在邓友梅的小说中,他的小说语言也因此多使用北京的市井方言,

即所谓的 京片子。京片子是北京话的美称,早在一百多年前,它的口头语已形诸文字。 北京话也是一种方言。它有卷舌音,儿字腔,还有极为丰富的、只属于北京话的语汇和字眼儿。北京人说着顺嘴,表达能力很强,听着也顺耳;外地人听着就有点“油”,京油子一说便由此来。语言是大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语言里面又包涵着文化的精华。因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话也就得天独厚,更容易汲取极丰富的文化营养和多种方言的精萃。邓友梅的小说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他所自觉追求的“京味风情小说”。他宣称:他的这类作品“都是探讨‘民俗学风味'的小说的一点试验。我向往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作品。” 9 与老舍的《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相似,《烟壶》也采取了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它以“烟壶”为中介,描绘了 19 世纪末叶北京城市的风俗画,串连起了各色各样的人物,于方寸之中看到市井世界的芸芸众生和时代矛盾冲突,看到市井文化中的高尚与卑鄙、狡诈与善良,同时也隐隐透露出一种反思精神。例如他的代表作《烟壶》。 《烟壶》的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 90 年代,八旗子弟乌世保出身于武职世家,虽为游手好闲却不失善良和爱国之心。他被恶奴徐焕章所害。。《烟壶》首先表现了这种市井文化中正直而又具有创造性的一面,并将这一种品行赋予了远离权力中心、处于被压迫地位的民间艺人。这在小说中以“烟壶”的制造技术为主要的代表,说书人一开始就用单口相声的讲述技巧介绍烟壶的繁复的种类,并对其制造技术极为推崇:“一句话,烟壶虽小,却渗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特征、审美习尚、技艺水平与时代风貌”,“多少人精神和体力的劳动花在这玩意儿上,多少人的生命转移到了这物质上,使一堆死材料有了灵魂,有了精气神。„„您得承认精美的烟壶也是我们中国人勤劳才智的结晶,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一种贡献„„”然后又以惊叹的口气介绍了烟壶的“内画”技巧与“古月轩”瓷器的制造技术的繁难与精巧,例如聂小轩烧制古月轩“胡笳十八拍”烟壶,“怕要烧八十八窑还多”,其绘图、上釉、烧制的技术要求非常苛刻,以致聂氏父女烧制古月轩几乎无利可图,就像柳娘对寿明说的“隔三差五烧几件,一是为了维持住这套手艺,怕长久不做荒废了,对不起祖宗。 二是我爹跟我也把这当成了嗜好,就象您和我师哥好久不唱单弦就犯瘾似的,有时赔点钱也做!不管多么劳累辛苦,多么担惊受怕,一下把活烧成,晶莹耀眼,光彩照人,那个痛快可不是花钱能买来的! ” 这典型地体现出民间艺人对艺术的忠诚,其为创造献身的精神也正体现了一种民间文化的吸引力与普通人民的活力。小说还介绍了当时的礼俗(如主子与奴才的关系)、民俗(如鬼市)、节日(如鬼节)等,从中显示出当年老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烟壶》还表现了八面威风却又崇洋媚外的没落封建文化和半殖民文化的生活习气。例如,小说中的九爷身上,具有典型的八旗子弟爱玩闹、爱搞恶作剧的特点,小说由他百羊闹茶馆、玩烟壶逗狗、戏弄化缘和尚诸情节,揭示了他身上 “ 爱惹漏子看热闹 ” 的八旗子弟的习气。这种习气本来算不上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之所以能够如此称心如意地玩这些恶作剧,与他的权势是分不开的。而且,他为了讨好洋人,接受徐焕章的主意要聂小轩烧制绘有 “ 八国联军行乐图 ” 的烟壶,在他自己不过是心血来潮,对于普通的艺人来说,却无异于灭顶之灾,体现出权力者与民间的不平等状态。

4, 第四次文代会的内容、决议、影响

答: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30日到11月6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辞。茅盾在开幕词中提出第四次文代会的议题。周扬则做了《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第四次文代会提出了六项任务:第一,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创作,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第二,提倡文艺反映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斗争,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也要鼓励作家、艺术家以各种形式、体裁和各自不同的风格,描写其它各种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第三,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得到普及;第四,进一步积极发展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加强

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五,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第六,加强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发展和建立同世界各国作家、艺术家的友好往来。影响:第四次文代会地一个倡导思想解放、文艺民主,深入清理和批判“左”的思潮的大会。它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这一历史性转折集中体现在党对新时期文艺方针政策所做的调整上。

5, 郭小川的诗歌艺术成就

答: 1,与时代共同着脉搏的革命战士的风貌,是贯穿于他全部诗作的一大特色。这首先表现在,他不是英雄业绩的一般歌者,更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而是个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参与时代前进的战斗者。在社会主义创业年代,他呼唤年青的朋友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向困难进军》), “同我们的祖国一起度过这壮丽的青春”(《闪耀吧,青春的火光》);2,思想深邃而想象丰富,是郭小川诗歌的又一个显著特色。他最反对诗歌的平庸,总是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生活底蕴,通过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艺术境界。如甘蔗林与青纱帐这两种农作物本没有什么联系,可在他的奇妙的联想中,通过其异与同的比较,构成了两个时代的象征。乡村大道是个极其平凡的事物,人们习以为常,诗人却慧眼独具,把它的平与奇跟人生的道路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深刻的哲理。由于诗人看的深,想的奇,诗作意境曲折幽深,形象千姿百态,因而使读者从中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3,郭小川诗歌的语言运用具有独创性。他在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群众口头语言营养基础上,把哲理与形象,抒情与叙事、描绘结合起来,把明朗与含蓄、粗犷与细腻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语言风格。特别是在运用那些活脱、富丽、有表现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上,诗人的成绩在当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如他在《祝酒歌》(《林区三唱》之一)中写道:

雪片呀,

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

松树林呀,

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

老寿星啊,

白须、白发、白眼眉。

雪花呀,

恰似繁星从天坠;

桦树林呀,

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

好兵将啊,

白旗、白甲、白头盔。

这些采自群众声口的新鲜比喻,把林海雪原写得那么生气勃勃,那么美,那么富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如临其境。4,他写过“楼梯式”(如《投入火热的斗争》等)、民歌体(如《三户贫农的决心》《林区三唱》等)、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半自由体(如《白雪的赞歌》等)、自由体(《将军三部曲》等),自由开放,不拘一格,显示了诗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在这些诗体的运用上,诗人又自有其独创性。对“楼梯式”,他不是简单地搬用和模仿,而是根据汉语的规律与特点予以改造。他吸收古代歌谣的表现方式,使新民歌体的结构既严谨又自由,既活泼又匀称,令人耳目一新。他把古代词曲章法模式与现代自由诗糅合在一起,使自由体诗歌句式精短,节奏明快,音韵流转自由,富有表现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新辞赋体是郭小川的新创造,他把中国辞赋中的铺陈、排比、重叠、对偶等表现手法继承过来,跟新的思想内容及现代汉语词汇熔为

一炉,使自己的诗作呈现出结构繁富、气势雄浑、波澜诡谲、诗情葱郁的特点。当然,诗体上的探索与创造,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但是无可否认,他的诗作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而他不畏艰险攀登艺术高峰的精神则更是难能可贵的。

6, 新写实主义小说

答:新写实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7, 马原,元小说的特征

答:1 自我暴露虚构。“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与传统小说不同,元小说关心的是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往往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并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元小说有意暴露叙述者的身分,公然导入叙述者声音,揭示叙述行为及其过程,展现叙述内容的“故事性”、“文本性”。交代叙事框架,谈论故事陈述的编码规则,把创作中的技巧、手段及及动机公诸于众„„目的在于揭开小说“虚构”的本质,即话语的本质。

2 二是突出作者的特殊地位。在大量元小说作品中,在传统文学中隐藏起来的作者采取不同的形式出面,即作者出现在作品中,打断了故事的完整性。作者成为作品中的叙述者,故事的经历者,作者可以与人物、与读者在作品中直接对话,同时,作者还是评论者,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相互融合,具有在形式上夹叙夹议的特点。

3 元小说具有革命性。它破除了对“真实”的迷信,拆解了现实主义观念的权威地位,并无情地揭示了现实主义成规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元小说以暴露自身生产过程的形式,表明小说就是小说,现实就是现实,二者之间存有不可逾越的差距。揭示了艺术和生活的差距。而叙事与现实的分离,使文本不再成为现实的附属品,文本阐释依据的框架不再来自于现实,文本的意义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来自于纯粹的叙事行为,文本因此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治权利,从现实和“真实”的桎梏之下获得彻底解放。

4 元小说的结构框架往往是移动的。在不同的框架中,同一个故事情节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还会有开放式的结尾,元小说包含大量的文字游戏和明暗程度不同的互文现象。

5 元小说结构上具有非完整性的特点,往往给人以破碎、零乱之感,重视小说的形式远甚于内容。

8, 评说汪曾祺散文化小说

答:我们可以得知,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其美是“阴柔之美”,它没有重大的题材,没有剧烈的冲突,却有作者对生命的关怀,对生活的“凝视”’,宛如一脉清澈的矿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读者的心灵。它没有典型人物,没有精雕细琢,它绝非色块堆积的西洋油画,也不是描摹细腻人微的工笔画,而是逸笔草草、墨色清浅的写意,轻轻几笔,神完气足。 比如《受戒》中小英子母女的肖像描写: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这里并没有细致人微的工笔细描,都很鲜灵生动,特别是信手拈来的几个里下河地区的方言词语,更是传神。再如写到小和尚明海初萌情愫时,没有一句旁白,只有那么几句描述: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乱了。

我们再看看《受戒》的结尾: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稳,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汪曾祺用了一系列的短句子,有时候简洁到只写出东西的名称,如“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这有点类似于唐人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几种事物看似平常地罗列一下,却能令人读出极浓醇的诗意画意与清新湿润的“水意”来,故乡风情顿时凸现纸上。

9,寻根文学的概念、类别、作家作品的分析

答:概念: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类别:1,文化认同型(持赞同态度),以阿城、邓友梅等为代表;

2,文化批判型(持否定态度),以韩少功、王安忆等为代表;

3,辩证对待型,以李杭育、冯骥才等为代表;

4,原始生命型,以扎西达娃、乌热尔图等为代表。

作家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以魔幻夸张和荒诞变形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侏儒和白痴——丙崽的形象。这是一个保持童稚状态、退化返祖、兽性远远大于人性的怪物,是一个集肮脏、蛮野、蒙昧、粗鄙的历史积垢于一身的民族劣根向象征体。作品格调晦暗、苍凉,具有一种迷离苦涩而又幽思深远的凝重感。

阿城的《棋王》写王一生的吃和下棋,王一生的经历,他的饥饿感,他对“饿”和“馋”的精细区别,都变咸了动乱年代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折射出社会的某一可悲侧面。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里的柴福奎,在别人眼中曾是有价值、有地位的,但随着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那种用滚钓、蚯蚓捕鱼为生的原始劳作、生活方式过时了,这个“背时汉”产生了深深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在表现物质、精神文化形态被扬弃的过程中,作家揭示了“最后一个”们的守旧与落后,折射出时代车轮无可阻挡的滚动画图。其他作品还有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王安忆《小鲍庄》等

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10,老舍《茶馆》

答:老舍的《茶馆》被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是中国当代话剧史上的高峰。《茶馆》体现了老舍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老舍运用了反描法。老舍为《茶馆》确立了一个严肃而重大

的主题:“葬送三个时代”,即横跨半个世纪的封建帝制、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的三个时期。剧作通过描写一个茶馆的历史变迁和茶馆掌柜王利发的人生遭遇,以及与这个茶馆相关的各色人物的命运升沉,形象地反映出这三个时期尽管统治者不断更换,但广大群众所得到的却只是日益深重的灾难。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将五十年的风云尽收在一所普通的茶馆里,这正是老舍创作的出色表现。采用侧面透露法,选用茶馆这一典型的环境,茶馆里来来往往的人客,叙说着各自的历史,也共同反映着时代的历史,使茶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从而使茶馆变成旧社会的一个缩影。老舍自己就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艺术结构纵横交错,点面结合,深度和广度结合。《茶馆》在结构上采用了灵活的方式,剧本突破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统结构形式,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和人物,剧中人物有戏上场,无戏退居幕后,“每个角色都说他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三幕戏相对独立,采用富有典型意义的戏剧片段组成一系列社会生活画面,并且巧妙地用主题将他们编织在一起,汇成一个总的故事。这样看起来松散,实则巧妙地同葬送了三个时代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从总体上构成一种大背景、大故事、大冲突,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地揭示出三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老舍运用了“人像展览式”的艺术结构。达到以人物带动故事的需求。另外,众多人物形象的展示也足见老舍的艺术功力。老舍从创作主旨出发,摆脱剧作法的老套子,用众多人物速写的人像展览式结构汇成时代的波澜,反映时代的风雨,这正是《茶馆》的创新所在。《茶馆》的人像展览式结构也充分展现出老舍善于写人物的才能和特点。剧作中各色人物达七十个之多,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但人物虽多,但由于作者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上,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所以每个人物都通过各自的语言和动作,显现出迥异的性格,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时代的风貌。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又是幽默大师,他善于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也常用幽默、讽刺的技法出神入化地描写他所爱着或恨着的人或事。比如便衣特务敲诈王利发的一段话。两个特务笑容可掬,语言委婉,要钱又不提钱,只说“那点意思”,如果不给那点意思,就别怪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表面上和和气气,实际上用软刀子杀人,仅仅三言两语,就把这两个人物的本质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11,对《李自成》的评价

答: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姚雪垠的《李自成》的突出成就在于广阔地再现了历史生活,深刻地艺术地反映了历史事变。作家坚持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在深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再现特定历史时代的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李自成》所展现的三百多年前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十分具有历史真实感,从京城闹市到乡村僻野,从宫廷官邸到战场军营,无不生动地再现了原有的历史形相。《李自成》的又一突出成就,是作家以出色的艺术手笔,多层次地塑造了一批色调丰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论是历史上原有的,还是作家精心创造的,大都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互相关联,彼此辉映,构成一个复杂有序的形象体系。如这个形象体系的轴心人物李自成,作家以沉痛惋惜的感情写出了李自成思想性格的急剧蜕变。这种蜕变是合乎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的,发展到第四五卷的时候,李自成精神心理中的文化弱点、个性弱点和人性弱点也就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呈现,他最后重蹈覆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历史大变局中的历史悲剧主角,也就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和反思。对于小说的艺术形式,作家最为注重结构的探索。从《李自成》的结构安排中可以看出作家的精心设计:“先确定一个中轴线,然后各种建筑群围绕中轴线星罗棋布,疏密得体,而每一个建筑群中又自成一个完整的布局。”全书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同明王朝统治者的斗争为中轴线,其它矛盾线索都循此交错展开,有主有次,螺旋式推进。这种多线条网络式发展的结构方式,使情节的铺展层次井然,繁而不乱。《李自成》

中的画面,最为壮观的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战争场面。作家继承了我国古代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描写战争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外国文学作品如《战争与和平》的艺术长处,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把大同小异、变化万千的战争写得富有整体感、立体感。如开卷第一场大战是潼关南原大战。作家先介绍正面战场,介绍这场大战的全局,接着又描写战争发展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的战斗场面。这样,有整体的概括,又有局部的特写。富有艺术吸引力。

12,颂诗的特点、主旨、风格、范围、作品

一,填空题

1,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北平召开。会议一致通过的决议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

2,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有:《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创业史》;陈登科的《风雷》;浩然的《艳阳天》;李凖的《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

3,1955

4,17年文学中最具乡土化气息的小说是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5

6,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7,1957年由《人民文学》“革新特大号”推出的宗璞的短篇小说《红豆》堪称新中国爱情婚姻小说创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8,工业题材的小说:草明的《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三部曲。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9,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又被胡风誉为“开辟了纪念碑式的大叙事诗的方向。” 10,石油诗人作品:李季《杨高传》三部曲(《五月瑞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

11,少数民族诗歌:蒙族叙事诗《嘎达梅林》;撒尼族叙事诗《阿诗玛》;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等。

12,田间创作的近两万行的长诗《赶车传》是中国新诗史最长的叙事诗。

13,少数民族作家的小说:鄂温克族的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一个猎人的恳求》等。回族的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藏族的阿来的《尘埃落定》等。 14,伤痕文学代表作品(大墙文学也是伤痕文学):刘心武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等。从维熙(大墙文学的开创者)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等。老鬼的《血色黄昏》等。金河的《重逢》等。

15,市井小说的代表作:邓友梅(京味儿小说)的《寻访“画儿韩”》《那五》。汪曾祺的《大淖记事》。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人之窝》《小贩世家》。

16,乡村小说代表作:贾平凹的《浮躁》《废都》《秦腔》。莫言的小说。陈忠实的《白鹿原》。

17,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透明的红萝卜》等。

18,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展示民族秘史的力作,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

19,寻根文学的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等。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船长》。

20,先锋小说的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活着》;格非的《迷舟》《欲望的旗帜》。

21,新写实小说代表作:方方的《风景》,三白(《白雾》《白驹》《白梦》)。池莉的《烦恼人生》刘恒的《伏羲伏羲》。

22,新历史小说: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苏童的《妻妾成群》《1934年的逃亡》;叶兆言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23,朦胧诗代表作:舒婷的《致橡树》《船》《四月的黄昏》等。顾城的《黑眼睛》《海滩和任性的孩子》、《远和近》等。

24,“大散文”是1992年《美文》杂志创刊时,由主编贾平凹首次提出的,也叫“学者散文”“文化散文”。代表作有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季羡林的《怀念西府海棠》等。

25,《随想录》成为巴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被誉为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

26,杨绛有《干校六记》《钱钟书和》等散文。巴金和杨绛的散文都是忆旧散文。 27,徐迟的报告文学集有《哥德巴赫猜想》《结晶》。钱钢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8,实验戏剧又被称为探索戏剧或新潮戏剧。代表作有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高行健的《车站》《绝对信号》等。以及马中骏和贾鸿源的《屋外有热流》。

二,名词解释

1, 双百方针

答: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艺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于19563月2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文学艺术上不同形式可以自由发展,科学研究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辩论,此双百方针是人民内部的自由。

2, 山药蛋派

答: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小说中多山西民情风俗,重视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艺术借鉴多来自古典小说和说书、民间故事、地方戏曲。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主要作家有马烽、西戎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非社团性质文学流派。代表作品有马烽的《结婚》《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赖大嫂》《丰产记》等。

3, 反思文学

答: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等。

4, 津味小说

答:津味小说是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市井民俗小说,它是以一方水土写人文,突出地域风格特点、地方风俗习惯、地区人物性格的乡土文学,是以天津一方热土的丰厚文化底蕴为基础及津风津味津韵血脉流畅的笔触,通过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刻画,展现出可歌可赞可悲可泣幽默诙谐的风云故事和人物形象,以表现不同时代天津人的精神风貌。 其中:冯骥才、林希、肖克凡等作家,以发扬天津文化为己任,以非凡的文学造诣,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

5, 朦胧诗

答:朦胧诗是酝酿于文革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北岛创作于“文革”后期的短诗《回答》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作品,刊载在1979年3月号《诗刊》上。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包括北岛、顾城、多多、杨炼、芒克、梁晓斌 和舒婷。

6,市井小说

答:市井小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以表现市井生活和市井文化见长。市井小说有别于一般的城市书写,它更侧重于写城市的传统性,写集中在城市或市镇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变故,即使描写现代都市,也透出浓浓的市井气息,让人咂嚼都市的过去和沧桑的历史。代表作家作品有汪曾祺、邓友梅、陆文夫等。与物事相比,他们更关注世道人心,他们小说中书写平民生活中的人情人性美,挖掘市民精神中的文化痼疾,以悠长的笔趣写出了具有中国味儿的市井风俗画。

7.新历史小说

答: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九十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代表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温故一九四二》;刘恒的《苍河白日梦》等。

8,知青文学

答:80年代,“知青文学”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一般这一概念所指的范畴并不清晰,但总的来符合两个条件:作者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内容主要是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知青文学一般专指叙事体裁的创作,因而“知青文学”也常常成为“知青小说”。北岛、舒婷、芒克等创作的不是知青文学。知青作家主要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史铁生、张炜等。知青文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作品中常有较多的惶惑,与产生于寻求中的不安和焦虑。代表作品: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抗抗《隐形伴侣》《北极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等等。

三,简答题

1, 改革文学的内容特点

答: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浮躁》手术与改革小说之列。改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叱咤风云、大刀阔斧的“开拓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改革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人的传统价值尺度的冲击,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以及所有这些在人的心灵上产生的强烈震动。这既是改革文学的深化、也是文学使自己不再附庸于政治的一种努力。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 《浮躁》 ,蒋子龙的《开拓者》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色

答:70年代末当代小说面临着艺术革新,一些勇敢的作家开始迈出了第一步。在借鉴"意识流"这种写法的作家里,王蒙是"始作俑者"和最重要的作家。在70年代80年代初,反思文学的浪潮一般是单向的对外部历史与现实进行审度,而想要更加准确和深入的透视社会和历史,作家必须把认知的视角引向具有自我主体参与的心灵空间。也就是说,只有进入历史中的人的心灵,才有可能揭示出人的心灵中的历史、人的心灵史。王蒙在看似小说艺术技法上的革新,实质上反映的是对于人、对于历史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切入的观点。因此,他的贡献就不仅在于从艺术上说,他是一个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更重要的是实质上指导这种艺术转变的是他对人、对于历史认识的新思路,是一种思想转变。因此,王蒙是当代中国较早的用"知识分子式"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审视历史、时代、社会、包括知识分子自身在内的人的灵魂的作家,这种思想转变是他的思想深度所在,而在这种审视他是以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实现的。也就是说,在这里,作家的思想与艺术手法是融为一体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思想影响了形式的产生,反过来,思想又依赖于这种形式的表现手段。意识流的形式因思想而生,思想依赖于它的表现,而它的存在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思想内涵。正因此,王蒙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他以意识流的形式结构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他在对灵魂纵深掘进和解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具有自省精神、批判意识、独立价值判断力的角色。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复出后的王蒙相继创作了被称为是"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之一。可以说,这集束手榴弹就是王蒙最早集中使用意识流技法的代表之作。

写于1979年的《春之声》就是较早的有代表性的一篇。对于这篇小说,王蒙自己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中,放出去又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八零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关于《春之声》的通信,《小说选刊》1981年第1期)

这位主人公是物理学家岳之峰,这是一位胸怀"救世意识"的知识分子。在小说中,主人公从异国考察满目繁华的现代化景象,回到依然满布贫困与破败的国内生活,在从刚刚启动现代化步伐的城市,乘上上个年代留下来的"闷罐子车",在挤挤撞撞熙熙攘攘的乡下人群中回农村老家探亲。时间不过数日,空间变化的落差却如此之大,这样的落差不能不给主人公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对现代化的期盼焦虑,对已经"解冻"的社会景象的兴奋与欣慰,这二者以一种十分矛盾的状态纠缠在这位知识分子的心头。这是一个具有较高远的视野和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典型的心态。作品通过岳之峰的意识流动的展示,准确而复杂地触及到了整个时代的脉搏。

3, 评说邓友梅的京味儿小说

答:邓友梅的作品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语言功力深厚,脍炙人口。邓友梅之被称之为当代文坛"大家",自然得力于他的京味儿系列作品. 应该说,一个作家拥有自己的"地盘",或者说是"自留地",是他成熟了的标志.这方面,如老舍之于北京,沈从文之于湘西.但是,"自留地"也有大小以及深与广度的不同的.这方面,邓友梅自然不如他的两位前辈老舍和沈从文。但是,邓友梅与刘心武,陈建功等人在当代文学继续了从现代以来的京味文学的精华,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他们对文坛的一大贡献。甚么是京味文学呢? 1 .作品中必须运用北京语言,这是第一要素; 2 .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 3.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 4.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在邓友梅的小说中,他的小说语言也因此多使用北京的市井方言,

即所谓的 京片子。京片子是北京话的美称,早在一百多年前,它的口头语已形诸文字。 北京话也是一种方言。它有卷舌音,儿字腔,还有极为丰富的、只属于北京话的语汇和字眼儿。北京人说着顺嘴,表达能力很强,听着也顺耳;外地人听着就有点“油”,京油子一说便由此来。语言是大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语言里面又包涵着文化的精华。因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话也就得天独厚,更容易汲取极丰富的文化营养和多种方言的精萃。邓友梅的小说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他所自觉追求的“京味风情小说”。他宣称:他的这类作品“都是探讨‘民俗学风味'的小说的一点试验。我向往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作品。” 9 与老舍的《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相似,《烟壶》也采取了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它以“烟壶”为中介,描绘了 19 世纪末叶北京城市的风俗画,串连起了各色各样的人物,于方寸之中看到市井世界的芸芸众生和时代矛盾冲突,看到市井文化中的高尚与卑鄙、狡诈与善良,同时也隐隐透露出一种反思精神。例如他的代表作《烟壶》。 《烟壶》的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 90 年代,八旗子弟乌世保出身于武职世家,虽为游手好闲却不失善良和爱国之心。他被恶奴徐焕章所害。。《烟壶》首先表现了这种市井文化中正直而又具有创造性的一面,并将这一种品行赋予了远离权力中心、处于被压迫地位的民间艺人。这在小说中以“烟壶”的制造技术为主要的代表,说书人一开始就用单口相声的讲述技巧介绍烟壶的繁复的种类,并对其制造技术极为推崇:“一句话,烟壶虽小,却渗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特征、审美习尚、技艺水平与时代风貌”,“多少人精神和体力的劳动花在这玩意儿上,多少人的生命转移到了这物质上,使一堆死材料有了灵魂,有了精气神。„„您得承认精美的烟壶也是我们中国人勤劳才智的结晶,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一种贡献„„”然后又以惊叹的口气介绍了烟壶的“内画”技巧与“古月轩”瓷器的制造技术的繁难与精巧,例如聂小轩烧制古月轩“胡笳十八拍”烟壶,“怕要烧八十八窑还多”,其绘图、上釉、烧制的技术要求非常苛刻,以致聂氏父女烧制古月轩几乎无利可图,就像柳娘对寿明说的“隔三差五烧几件,一是为了维持住这套手艺,怕长久不做荒废了,对不起祖宗。 二是我爹跟我也把这当成了嗜好,就象您和我师哥好久不唱单弦就犯瘾似的,有时赔点钱也做!不管多么劳累辛苦,多么担惊受怕,一下把活烧成,晶莹耀眼,光彩照人,那个痛快可不是花钱能买来的! ” 这典型地体现出民间艺人对艺术的忠诚,其为创造献身的精神也正体现了一种民间文化的吸引力与普通人民的活力。小说还介绍了当时的礼俗(如主子与奴才的关系)、民俗(如鬼市)、节日(如鬼节)等,从中显示出当年老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烟壶》还表现了八面威风却又崇洋媚外的没落封建文化和半殖民文化的生活习气。例如,小说中的九爷身上,具有典型的八旗子弟爱玩闹、爱搞恶作剧的特点,小说由他百羊闹茶馆、玩烟壶逗狗、戏弄化缘和尚诸情节,揭示了他身上 “ 爱惹漏子看热闹 ” 的八旗子弟的习气。这种习气本来算不上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之所以能够如此称心如意地玩这些恶作剧,与他的权势是分不开的。而且,他为了讨好洋人,接受徐焕章的主意要聂小轩烧制绘有 “ 八国联军行乐图 ” 的烟壶,在他自己不过是心血来潮,对于普通的艺人来说,却无异于灭顶之灾,体现出权力者与民间的不平等状态。

4, 第四次文代会的内容、决议、影响

答: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30日到11月6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辞。茅盾在开幕词中提出第四次文代会的议题。周扬则做了《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第四次文代会提出了六项任务:第一,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创作,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第二,提倡文艺反映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斗争,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也要鼓励作家、艺术家以各种形式、体裁和各自不同的风格,描写其它各种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第三,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得到普及;第四,进一步积极发展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加强

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五,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第六,加强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发展和建立同世界各国作家、艺术家的友好往来。影响:第四次文代会地一个倡导思想解放、文艺民主,深入清理和批判“左”的思潮的大会。它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这一历史性转折集中体现在党对新时期文艺方针政策所做的调整上。

5, 郭小川的诗歌艺术成就

答: 1,与时代共同着脉搏的革命战士的风貌,是贯穿于他全部诗作的一大特色。这首先表现在,他不是英雄业绩的一般歌者,更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而是个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参与时代前进的战斗者。在社会主义创业年代,他呼唤年青的朋友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向困难进军》), “同我们的祖国一起度过这壮丽的青春”(《闪耀吧,青春的火光》);2,思想深邃而想象丰富,是郭小川诗歌的又一个显著特色。他最反对诗歌的平庸,总是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生活底蕴,通过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艺术境界。如甘蔗林与青纱帐这两种农作物本没有什么联系,可在他的奇妙的联想中,通过其异与同的比较,构成了两个时代的象征。乡村大道是个极其平凡的事物,人们习以为常,诗人却慧眼独具,把它的平与奇跟人生的道路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深刻的哲理。由于诗人看的深,想的奇,诗作意境曲折幽深,形象千姿百态,因而使读者从中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3,郭小川诗歌的语言运用具有独创性。他在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群众口头语言营养基础上,把哲理与形象,抒情与叙事、描绘结合起来,把明朗与含蓄、粗犷与细腻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语言风格。特别是在运用那些活脱、富丽、有表现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上,诗人的成绩在当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如他在《祝酒歌》(《林区三唱》之一)中写道:

雪片呀,

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

松树林呀,

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

老寿星啊,

白须、白发、白眼眉。

雪花呀,

恰似繁星从天坠;

桦树林呀,

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

好兵将啊,

白旗、白甲、白头盔。

这些采自群众声口的新鲜比喻,把林海雪原写得那么生气勃勃,那么美,那么富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如临其境。4,他写过“楼梯式”(如《投入火热的斗争》等)、民歌体(如《三户贫农的决心》《林区三唱》等)、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半自由体(如《白雪的赞歌》等)、自由体(《将军三部曲》等),自由开放,不拘一格,显示了诗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在这些诗体的运用上,诗人又自有其独创性。对“楼梯式”,他不是简单地搬用和模仿,而是根据汉语的规律与特点予以改造。他吸收古代歌谣的表现方式,使新民歌体的结构既严谨又自由,既活泼又匀称,令人耳目一新。他把古代词曲章法模式与现代自由诗糅合在一起,使自由体诗歌句式精短,节奏明快,音韵流转自由,富有表现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新辞赋体是郭小川的新创造,他把中国辞赋中的铺陈、排比、重叠、对偶等表现手法继承过来,跟新的思想内容及现代汉语词汇熔为

一炉,使自己的诗作呈现出结构繁富、气势雄浑、波澜诡谲、诗情葱郁的特点。当然,诗体上的探索与创造,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但是无可否认,他的诗作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而他不畏艰险攀登艺术高峰的精神则更是难能可贵的。

6, 新写实主义小说

答:新写实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7, 马原,元小说的特征

答:1 自我暴露虚构。“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与传统小说不同,元小说关心的是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往往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并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元小说有意暴露叙述者的身分,公然导入叙述者声音,揭示叙述行为及其过程,展现叙述内容的“故事性”、“文本性”。交代叙事框架,谈论故事陈述的编码规则,把创作中的技巧、手段及及动机公诸于众„„目的在于揭开小说“虚构”的本质,即话语的本质。

2 二是突出作者的特殊地位。在大量元小说作品中,在传统文学中隐藏起来的作者采取不同的形式出面,即作者出现在作品中,打断了故事的完整性。作者成为作品中的叙述者,故事的经历者,作者可以与人物、与读者在作品中直接对话,同时,作者还是评论者,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相互融合,具有在形式上夹叙夹议的特点。

3 元小说具有革命性。它破除了对“真实”的迷信,拆解了现实主义观念的权威地位,并无情地揭示了现实主义成规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元小说以暴露自身生产过程的形式,表明小说就是小说,现实就是现实,二者之间存有不可逾越的差距。揭示了艺术和生活的差距。而叙事与现实的分离,使文本不再成为现实的附属品,文本阐释依据的框架不再来自于现实,文本的意义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来自于纯粹的叙事行为,文本因此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治权利,从现实和“真实”的桎梏之下获得彻底解放。

4 元小说的结构框架往往是移动的。在不同的框架中,同一个故事情节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还会有开放式的结尾,元小说包含大量的文字游戏和明暗程度不同的互文现象。

5 元小说结构上具有非完整性的特点,往往给人以破碎、零乱之感,重视小说的形式远甚于内容。

8, 评说汪曾祺散文化小说

答:我们可以得知,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其美是“阴柔之美”,它没有重大的题材,没有剧烈的冲突,却有作者对生命的关怀,对生活的“凝视”’,宛如一脉清澈的矿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读者的心灵。它没有典型人物,没有精雕细琢,它绝非色块堆积的西洋油画,也不是描摹细腻人微的工笔画,而是逸笔草草、墨色清浅的写意,轻轻几笔,神完气足。 比如《受戒》中小英子母女的肖像描写: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这里并没有细致人微的工笔细描,都很鲜灵生动,特别是信手拈来的几个里下河地区的方言词语,更是传神。再如写到小和尚明海初萌情愫时,没有一句旁白,只有那么几句描述: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乱了。

我们再看看《受戒》的结尾: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稳,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汪曾祺用了一系列的短句子,有时候简洁到只写出东西的名称,如“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这有点类似于唐人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几种事物看似平常地罗列一下,却能令人读出极浓醇的诗意画意与清新湿润的“水意”来,故乡风情顿时凸现纸上。

9,寻根文学的概念、类别、作家作品的分析

答:概念: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类别:1,文化认同型(持赞同态度),以阿城、邓友梅等为代表;

2,文化批判型(持否定态度),以韩少功、王安忆等为代表;

3,辩证对待型,以李杭育、冯骥才等为代表;

4,原始生命型,以扎西达娃、乌热尔图等为代表。

作家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以魔幻夸张和荒诞变形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侏儒和白痴——丙崽的形象。这是一个保持童稚状态、退化返祖、兽性远远大于人性的怪物,是一个集肮脏、蛮野、蒙昧、粗鄙的历史积垢于一身的民族劣根向象征体。作品格调晦暗、苍凉,具有一种迷离苦涩而又幽思深远的凝重感。

阿城的《棋王》写王一生的吃和下棋,王一生的经历,他的饥饿感,他对“饿”和“馋”的精细区别,都变咸了动乱年代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折射出社会的某一可悲侧面。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里的柴福奎,在别人眼中曾是有价值、有地位的,但随着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那种用滚钓、蚯蚓捕鱼为生的原始劳作、生活方式过时了,这个“背时汉”产生了深深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在表现物质、精神文化形态被扬弃的过程中,作家揭示了“最后一个”们的守旧与落后,折射出时代车轮无可阻挡的滚动画图。其他作品还有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王安忆《小鲍庄》等

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10,老舍《茶馆》

答:老舍的《茶馆》被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是中国当代话剧史上的高峰。《茶馆》体现了老舍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老舍运用了反描法。老舍为《茶馆》确立了一个严肃而重大

的主题:“葬送三个时代”,即横跨半个世纪的封建帝制、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的三个时期。剧作通过描写一个茶馆的历史变迁和茶馆掌柜王利发的人生遭遇,以及与这个茶馆相关的各色人物的命运升沉,形象地反映出这三个时期尽管统治者不断更换,但广大群众所得到的却只是日益深重的灾难。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将五十年的风云尽收在一所普通的茶馆里,这正是老舍创作的出色表现。采用侧面透露法,选用茶馆这一典型的环境,茶馆里来来往往的人客,叙说着各自的历史,也共同反映着时代的历史,使茶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从而使茶馆变成旧社会的一个缩影。老舍自己就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艺术结构纵横交错,点面结合,深度和广度结合。《茶馆》在结构上采用了灵活的方式,剧本突破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统结构形式,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和人物,剧中人物有戏上场,无戏退居幕后,“每个角色都说他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三幕戏相对独立,采用富有典型意义的戏剧片段组成一系列社会生活画面,并且巧妙地用主题将他们编织在一起,汇成一个总的故事。这样看起来松散,实则巧妙地同葬送了三个时代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从总体上构成一种大背景、大故事、大冲突,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地揭示出三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老舍运用了“人像展览式”的艺术结构。达到以人物带动故事的需求。另外,众多人物形象的展示也足见老舍的艺术功力。老舍从创作主旨出发,摆脱剧作法的老套子,用众多人物速写的人像展览式结构汇成时代的波澜,反映时代的风雨,这正是《茶馆》的创新所在。《茶馆》的人像展览式结构也充分展现出老舍善于写人物的才能和特点。剧作中各色人物达七十个之多,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但人物虽多,但由于作者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上,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所以每个人物都通过各自的语言和动作,显现出迥异的性格,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时代的风貌。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又是幽默大师,他善于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也常用幽默、讽刺的技法出神入化地描写他所爱着或恨着的人或事。比如便衣特务敲诈王利发的一段话。两个特务笑容可掬,语言委婉,要钱又不提钱,只说“那点意思”,如果不给那点意思,就别怪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表面上和和气气,实际上用软刀子杀人,仅仅三言两语,就把这两个人物的本质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11,对《李自成》的评价

答: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姚雪垠的《李自成》的突出成就在于广阔地再现了历史生活,深刻地艺术地反映了历史事变。作家坚持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在深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再现特定历史时代的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李自成》所展现的三百多年前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十分具有历史真实感,从京城闹市到乡村僻野,从宫廷官邸到战场军营,无不生动地再现了原有的历史形相。《李自成》的又一突出成就,是作家以出色的艺术手笔,多层次地塑造了一批色调丰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论是历史上原有的,还是作家精心创造的,大都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互相关联,彼此辉映,构成一个复杂有序的形象体系。如这个形象体系的轴心人物李自成,作家以沉痛惋惜的感情写出了李自成思想性格的急剧蜕变。这种蜕变是合乎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的,发展到第四五卷的时候,李自成精神心理中的文化弱点、个性弱点和人性弱点也就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呈现,他最后重蹈覆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历史大变局中的历史悲剧主角,也就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和反思。对于小说的艺术形式,作家最为注重结构的探索。从《李自成》的结构安排中可以看出作家的精心设计:“先确定一个中轴线,然后各种建筑群围绕中轴线星罗棋布,疏密得体,而每一个建筑群中又自成一个完整的布局。”全书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同明王朝统治者的斗争为中轴线,其它矛盾线索都循此交错展开,有主有次,螺旋式推进。这种多线条网络式发展的结构方式,使情节的铺展层次井然,繁而不乱。《李自成》

中的画面,最为壮观的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战争场面。作家继承了我国古代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描写战争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外国文学作品如《战争与和平》的艺术长处,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把大同小异、变化万千的战争写得富有整体感、立体感。如开卷第一场大战是潼关南原大战。作家先介绍正面战场,介绍这场大战的全局,接着又描写战争发展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的战斗场面。这样,有整体的概括,又有局部的特写。富有艺术吸引力。

12,颂诗的特点、主旨、风格、范围、作品


相关文章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提纲补充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提纲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 (一)当代文学思潮专题--现实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 识记:1.当代文学的性质.任务.分期:(重点) 以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的"质的规定性"来确定当代文学 ...查看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
  •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0年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一览表 http://www.zwkao.com 2009年11月11日 05:43 中文考研网 备注: 一.大综合 1.含义:"大综合"特指50分的客观题(填空题.选择题).除 ...查看


  • 暨南大学考研真题集
  • 此篇考研经验希望能给各位想考暨大文学院和华文学院的考研学子一些帮助和借鉴,如果选择了考研那就风雨兼程,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到底,祝大家考试顺利,考研路上满载而归! 一.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一二三四卷共四本 &l ...查看


  •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2.7)
  •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小学教育(全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版)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一)专业名称:小学教育(全科) (二)专业代码:670103K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文理兼收. 2.学 ...查看


  • 中国现当代文学就业解析
  • 中国现当代文学就业解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休戚相关.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反思 ...查看


  • 安徽省自考报名网站 http
  • 关于高等学校自学考试报考问题的说明 一.网站 安徽省自考报名网站 http://zk.ah163.net/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网 http://www.ahzsks.cn/Examination/ 二.考试计划 B020204会计(独立本科 ...查看


  • 平凡的人生因读书而精彩
  • 平凡的人生因读书而精彩 --文山州"十佳书香家庭"推荐材料之陈福光家庭读书藏书事迹 陈福光(笔名勤耕),男,全国校园诗人,云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云南基础教育名师,百度高级教师,文山州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广南县优秀教师. 1 ...查看


  • 自考感悟-多年心得体会
  • 自考感悟 一.学习建议篇 自考终于结束了,从第一次参加考试至今已五年有余了.回想起五年来的自学时光,不禁感慨万千. 当初选择自考,主要是想圆自己一个大学梦,多读一点书,提高自我修养.可经历过自考后,才发现远非想象的那么轻松容易,但这并不是说 ...查看


  • "大学语文(A)"考试大纲
  • "大学语文(A)"考试大纲 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旨在遵循网络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重在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及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现代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 ...查看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07-3-21 20:36:44 ·点击:242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21410B 二.编写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在高等院校中文本科教学目标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