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 无以立
又到国庆长假时,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外出旅游,都是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好时机。
如今,对儿童的礼仪教育是否受到重视了呢?可能会听到不同的回答。
一类家长说,让孩子从小学音乐、弹钢琴、拉小提琴,学跳国标、拉丁舞、芭蕾舞,学打高尔夫球,大把地花钱,不就是为让孩子学礼仪、懂社交,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吗?
另一类家长说,学习成绩还是第一位的,孩子只要学习好,能够以高学历进入上层社会,树大自然直,还会不懂礼仪吗?而这两类做法,都有一定片面性:一是以特殊技能的训练代替礼仪教育;二是以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代替礼仪教育。
“礼”是指:由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举止、风度。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早就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儿童的礼仪教育,是人格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礼仪,是对他人尊重并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体现。所以,礼仪是健康人格的基石,是个人的“品牌”,是一张独特的“名片”。但这决不是靠说教能够做好的,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童子功”。
有些家长感到非常困惑:我们时时注意以身作则,又处处教育孩子文明礼貌,孩子什么都懂,可为什么做不到呢?孩子是怎么了?来看下列实例——
◇我行我素,难于自控 10岁的小方和父母随团到香港旅游,在饭店吃自助午餐时,小方竟拿3个鸡腿、4只大虾、2个鸡蛋;导游说:“小朋友,高蛋白食品不宜过多,每种一个足够了!”小方对导游叔叔不理不睬,自顾自大吃大嚼,吃不完的只有父母包办了。
◇目中无人,乱翻私拿 洋洋每逢暑假都会到外公外婆那里住一段时间。而今年,已14岁的洋洋只住了两天,就被外公“赶回家”,为什么呢?外公说:“洋洋太没礼貌,乱翻别人的东西,连小姨男朋友送的礼物都被他揣进兜里;看电视、玩电脑不管别人感受,只顾自己的好恶„„年年都说,他这些毛病得好好改,怎么不见行动呢?改好了再来见我!”
◇六亲不认,重利忘情 春节是亲人聚会的好日子,而刘家四兄妹的聚会,却被几个孩子搅得很不愉快。小韵说:“二叔从美国回来,怎么也不给我们带礼物?”小泳说:“大姑是外企白领挣好多美元呢,也不给我们压岁钱,真抠门!”小泳当时就被爸爸打了一顿。
从以上实例来看,有的孩子心目中,所谓“礼仪”,仿佛是一种“枷锁”,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是内心极不情愿的。因而,一到重要场合,往往问题暴露无遗。
礼貌用语要从家庭做起,家人之间讲究礼仪并非装模作样,而是发自内心的理智与情感所至,家长平时可做如下的努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家里将说话的声调适当放低,多谈心、多沟通;听音乐、看电视等,也千万要在中等音量以下,处处为别人着想,这有利于稳定情绪,修身养性;
环境宜熏陶,语境留烙印:家人、亲子之间,一定要自然地多使用礼貌用语;进孩子的房间要敲门,检查孩子作业等,也要得到孩子允许;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于孩子符合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时表扬、肯定,例如生活自理,主动问候,敬老助人,关心集体和同学等,都要给以正面强化;
家园勤耕耘,礼仪易入心:家有客人,或带孩子外出参加活动之前,不仅应说明注意事项,最好要进行必要的演练;如果从幼儿期即以游戏形式进行训练,孩子就会对各种社交礼仪习以为常,而不必家长担忧,也不会令家长尴尬,孩子可学会大方得体地与人交往。
儿童礼仪教育,必须从小在家庭中做起,这种“黄金人格”的基石,也是一种“童子功”;如果在家中即学会彬彬有礼,不骄不躁,自然可懂得社会礼仪,并有能力在不同场合适当地调适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学礼 无以立
又到国庆长假时,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外出旅游,都是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好时机。
如今,对儿童的礼仪教育是否受到重视了呢?可能会听到不同的回答。
一类家长说,让孩子从小学音乐、弹钢琴、拉小提琴,学跳国标、拉丁舞、芭蕾舞,学打高尔夫球,大把地花钱,不就是为让孩子学礼仪、懂社交,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吗?
另一类家长说,学习成绩还是第一位的,孩子只要学习好,能够以高学历进入上层社会,树大自然直,还会不懂礼仪吗?而这两类做法,都有一定片面性:一是以特殊技能的训练代替礼仪教育;二是以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代替礼仪教育。
“礼”是指:由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举止、风度。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早就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儿童的礼仪教育,是人格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礼仪,是对他人尊重并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体现。所以,礼仪是健康人格的基石,是个人的“品牌”,是一张独特的“名片”。但这决不是靠说教能够做好的,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童子功”。
有些家长感到非常困惑:我们时时注意以身作则,又处处教育孩子文明礼貌,孩子什么都懂,可为什么做不到呢?孩子是怎么了?来看下列实例——
◇我行我素,难于自控 10岁的小方和父母随团到香港旅游,在饭店吃自助午餐时,小方竟拿3个鸡腿、4只大虾、2个鸡蛋;导游说:“小朋友,高蛋白食品不宜过多,每种一个足够了!”小方对导游叔叔不理不睬,自顾自大吃大嚼,吃不完的只有父母包办了。
◇目中无人,乱翻私拿 洋洋每逢暑假都会到外公外婆那里住一段时间。而今年,已14岁的洋洋只住了两天,就被外公“赶回家”,为什么呢?外公说:“洋洋太没礼貌,乱翻别人的东西,连小姨男朋友送的礼物都被他揣进兜里;看电视、玩电脑不管别人感受,只顾自己的好恶„„年年都说,他这些毛病得好好改,怎么不见行动呢?改好了再来见我!”
◇六亲不认,重利忘情 春节是亲人聚会的好日子,而刘家四兄妹的聚会,却被几个孩子搅得很不愉快。小韵说:“二叔从美国回来,怎么也不给我们带礼物?”小泳说:“大姑是外企白领挣好多美元呢,也不给我们压岁钱,真抠门!”小泳当时就被爸爸打了一顿。
从以上实例来看,有的孩子心目中,所谓“礼仪”,仿佛是一种“枷锁”,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是内心极不情愿的。因而,一到重要场合,往往问题暴露无遗。
礼貌用语要从家庭做起,家人之间讲究礼仪并非装模作样,而是发自内心的理智与情感所至,家长平时可做如下的努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家里将说话的声调适当放低,多谈心、多沟通;听音乐、看电视等,也千万要在中等音量以下,处处为别人着想,这有利于稳定情绪,修身养性;
环境宜熏陶,语境留烙印:家人、亲子之间,一定要自然地多使用礼貌用语;进孩子的房间要敲门,检查孩子作业等,也要得到孩子允许;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于孩子符合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时表扬、肯定,例如生活自理,主动问候,敬老助人,关心集体和同学等,都要给以正面强化;
家园勤耕耘,礼仪易入心:家有客人,或带孩子外出参加活动之前,不仅应说明注意事项,最好要进行必要的演练;如果从幼儿期即以游戏形式进行训练,孩子就会对各种社交礼仪习以为常,而不必家长担忧,也不会令家长尴尬,孩子可学会大方得体地与人交往。
儿童礼仪教育,必须从小在家庭中做起,这种“黄金人格”的基石,也是一种“童子功”;如果在家中即学会彬彬有礼,不骄不躁,自然可懂得社会礼仪,并有能力在不同场合适当地调适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