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的性格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听障儿童的性格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教系071班 江苏南京 210038)

[摘要]本文旨在对听障儿童在各自不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自卑、孤僻、抑郁、过分自尊等性格特征的论述,以及对在听障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影响因素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听障儿童,与他们交流,为他们性格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教育坏境。

[关键词] 听障儿童 性格特征 影响因素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不断地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但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影响着个体的全部生活活动;当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明显变化及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性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性格的可塑性。在个体生活中一时的、偶然的表现不能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只有在个体生活中经常性、习惯性的表现才能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

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性格不是生来就具有的,从刚出生开始每个个体都在各自特定的环境、教育、条件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为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的娇嗔、傲气,有的热情、活泼,有的深沉内向、有的慢条斯理等等„„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缺陷而导致了语言障碍,他们无法通过听觉获得外界信息,语言交流的障碍又使他们不能与正常人沟通。久而久之,认识活动的限制以及交往范围小,使他们形成了他们的性格,这里就听障儿童性格共性及影响因素论述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一、 听障儿童的性格特征

生理缺陷影响了听障儿童对环境中各种信息的接纳和内心的思想表达,使他们在性格形成的中出现了以下特征:

1.处世简单、直接、易冲动

听障儿童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对就是对的,错就是错的,没有第三种答案,也不会拐弯抹角。对谁有意见就用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包括对老师,不会用委婉的方式。笔者在某学校实习时,就被一名学生在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说:“某老师,你的帽子脏了。”搞得我很不好意思。虽然这是善意的提醒,但是会让当事人很尴尬。

平时,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是以直接的欢乐,具体的行为、自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对结果也是一种简单的估价和分析,即便是与别人发生冲突,冲突就是冲突,过后还像以前一样不再耿耿与怀,甚至把别人惹生气了,还会问别人为什么生气。

2.孤独、自卑、压抑、怯懦

由于社会上的某些成员对听障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偏见,他们的生理缺陷屡遭嘲笑和蔑视得不到周围人的重视,没有体验过成功,自以为没有什么存在价值,他们与健全儿童相处时常会独处一边,认为自己不行。年龄较小的儿童,自我意识水平还不是很高时,遇到的困难、挫折比较少时,对自身缺陷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与外界接触机会的增多,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就越多,他们会愈加觉得周围的人看不起自己、不了解自己,进而感觉生活无意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来越孤独,不愿与他们交流玩耍,不愿意带助听器,不愿意在公开场合露面、说话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就逐渐丧失了与他人交往的信心,成天情绪低落,灰心丧气,进而形成了自卑、压抑、怯懦的性格缺陷。

3.过分自尊、容易猜疑

由于生理缺陷,听障儿童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自卑心理,但同时又过分自尊,容易猜疑;他们非常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健全人间的谈笑如不及时告知其原因,他们就会闷闷不乐,甚至会怀疑在说自己的坏话,常有误会甚至产过激或暴躁行为。有些听障儿童他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最棒的,别人都是错的,别人什么都比不上他,其实自己什么都不行。

4.抑郁、孤僻、独立性不强

生理的缺陷导致他们语言交流的障碍,使得他们无法通过听觉获取外界信息,感知范围缩小、感知活动不完整;语言交流障碍,造成他们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沟通,不能向他人敞开心扉,活在自我世界中,把自己仅仅局限于聋人这个小圈子内;久而久之,孤独寂寞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情绪低落不稳定多变,产生不合群的现象,最终形成抑郁、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还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分保护、怕自己孩子受到欺侮,凡事家长包办,对孩子进行封闭式管理,使得孩子失去体验生活以及和他人交往的机会,长此以往,依赖性逐渐加强,不愿意独自去完成某件事情;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聋生总是三五成群、成群结队的活动,很少有单独行动的,独立性不够强。

二、 影响因素分析

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有人认为:2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最初的性格萌芽;茅于燕(1987)对北京市151名3—4岁幼儿的调查研究表明:3—4岁的儿童尚未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一般认为,5岁左右儿童才形成初步的性格。听

障儿童也不例外,也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他们整个生活历程。影响听障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气氛、家庭教养态度以及听障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家庭成员的行动等因素对听障儿童性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

1.家庭教养态度

在家庭的诸多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在听障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影响。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其性格特点有明显的差异,现概括为表1—1:

表1-1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有些家长对百般溺爱,毫无原则地满足一切要求,一再纵容孩子的过失,从而造成了任性、骄傲、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有些家长则把孩子的听力损失看作是一种负担、一种耻辱,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轻视厌恶,久而久之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听障儿童则会形成冷酷、自立、情绪不安,甚至有厌世轻生的情绪。

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听障儿童,这样父母不仅能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且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份地批评指正。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同时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上要保持高度一致性,不能一方严格管教一方百般溺爱。

2.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听障儿童性格的形成。父母在儿童心目中是最亲密、最信赖和最依恋的人,父母关系不融洽,经常吵架,会给原来就有生理缺陷的听障儿童带来心理影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听障儿童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等。父爱和母爱都是不可或缺的,丧失父母或父母离异的听障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的启蒙者,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发展。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时开始,就在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以及与他人的交往;随时模仿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之下,往往与父母的性格相似。所以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父母对自身的严格要求,都对听障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3.听障儿童在家庭中所处地位

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有听障儿童的家庭,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这些家庭把希望都寄托在其他正常孩子身上,听障儿童则被冷落,总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和被遗弃的人,形成自卑、对人不信任、妒忌等性格。相反有的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的原因,使得他们在家庭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长期受到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宠爱、溺爱,这样的迁就造成孩子的任性、易冲动、心理上产生急躁情绪,有时还会因此走向极端。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听障儿童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儿童在班集体里的地位、同伴关系、教师等都影响着听障儿童性格的发展。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聋校教学的主要环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能训练听障儿童习惯于系统的、有目的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可以培养坚定、顽强的性格特征。

2.班级集体

良好的校风、班风促使听障儿童养成积极、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不好的校风、班风使其养成懒惰、逃学、小偷小摸、无组织无纪律的习惯。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集体,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合群、自制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克服自私、孤独等不良性格。

听障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和其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性格的形成:人际关系好,地位高的儿童易形成自信心强、乐于助人、坦率热情的性格;被孤立和嫌弃地位的儿童,则性格孤僻、自卑。

3.教师

教师是听障儿童心理上依赖、行为上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听障儿童的性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年龄越小的儿童受教师的影响越大。教师的教管方式、师生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有人曾把教师的教管方式分为三种,其性格特点有所不同。(表1-2)

表1-2 教师的教管方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

(三)社会因素

除了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对听障儿童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及社会风尚在性格形成过程中也有很重要影响。如社会对听障儿童的态度、认识、评价、接纳程度及提供的帮助等因素都会在他们性格形成过程中打下深深烙印,并决定其对社会形成一个最终的态度和行为,形成听障儿童最终的性格特征。

总之,听障儿童在自己的生理缺陷带来的自身因素的基础上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卑、孤僻、易冲动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家长、学校及社会要联合起来共同为听障儿童构建一个良好的坏境,使得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培养其良好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中师范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张宁生,周仁来,张宇兰,于松梅,荣卉.同在蓝天下---与残疾儿童家长谈心[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出版社,2007年1月版.

[4]王志毅主编.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听障儿童的性格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教系071班 江苏南京 210038)

[摘要]本文旨在对听障儿童在各自不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自卑、孤僻、抑郁、过分自尊等性格特征的论述,以及对在听障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影响因素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听障儿童,与他们交流,为他们性格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教育坏境。

[关键词] 听障儿童 性格特征 影响因素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不断地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但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影响着个体的全部生活活动;当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明显变化及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性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性格的可塑性。在个体生活中一时的、偶然的表现不能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只有在个体生活中经常性、习惯性的表现才能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

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性格不是生来就具有的,从刚出生开始每个个体都在各自特定的环境、教育、条件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为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的娇嗔、傲气,有的热情、活泼,有的深沉内向、有的慢条斯理等等„„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缺陷而导致了语言障碍,他们无法通过听觉获得外界信息,语言交流的障碍又使他们不能与正常人沟通。久而久之,认识活动的限制以及交往范围小,使他们形成了他们的性格,这里就听障儿童性格共性及影响因素论述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一、 听障儿童的性格特征

生理缺陷影响了听障儿童对环境中各种信息的接纳和内心的思想表达,使他们在性格形成的中出现了以下特征:

1.处世简单、直接、易冲动

听障儿童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对就是对的,错就是错的,没有第三种答案,也不会拐弯抹角。对谁有意见就用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包括对老师,不会用委婉的方式。笔者在某学校实习时,就被一名学生在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说:“某老师,你的帽子脏了。”搞得我很不好意思。虽然这是善意的提醒,但是会让当事人很尴尬。

平时,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是以直接的欢乐,具体的行为、自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对结果也是一种简单的估价和分析,即便是与别人发生冲突,冲突就是冲突,过后还像以前一样不再耿耿与怀,甚至把别人惹生气了,还会问别人为什么生气。

2.孤独、自卑、压抑、怯懦

由于社会上的某些成员对听障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偏见,他们的生理缺陷屡遭嘲笑和蔑视得不到周围人的重视,没有体验过成功,自以为没有什么存在价值,他们与健全儿童相处时常会独处一边,认为自己不行。年龄较小的儿童,自我意识水平还不是很高时,遇到的困难、挫折比较少时,对自身缺陷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与外界接触机会的增多,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就越多,他们会愈加觉得周围的人看不起自己、不了解自己,进而感觉生活无意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来越孤独,不愿与他们交流玩耍,不愿意带助听器,不愿意在公开场合露面、说话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就逐渐丧失了与他人交往的信心,成天情绪低落,灰心丧气,进而形成了自卑、压抑、怯懦的性格缺陷。

3.过分自尊、容易猜疑

由于生理缺陷,听障儿童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自卑心理,但同时又过分自尊,容易猜疑;他们非常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健全人间的谈笑如不及时告知其原因,他们就会闷闷不乐,甚至会怀疑在说自己的坏话,常有误会甚至产过激或暴躁行为。有些听障儿童他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最棒的,别人都是错的,别人什么都比不上他,其实自己什么都不行。

4.抑郁、孤僻、独立性不强

生理的缺陷导致他们语言交流的障碍,使得他们无法通过听觉获取外界信息,感知范围缩小、感知活动不完整;语言交流障碍,造成他们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沟通,不能向他人敞开心扉,活在自我世界中,把自己仅仅局限于聋人这个小圈子内;久而久之,孤独寂寞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情绪低落不稳定多变,产生不合群的现象,最终形成抑郁、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还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分保护、怕自己孩子受到欺侮,凡事家长包办,对孩子进行封闭式管理,使得孩子失去体验生活以及和他人交往的机会,长此以往,依赖性逐渐加强,不愿意独自去完成某件事情;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聋生总是三五成群、成群结队的活动,很少有单独行动的,独立性不够强。

二、 影响因素分析

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有人认为:2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最初的性格萌芽;茅于燕(1987)对北京市151名3—4岁幼儿的调查研究表明:3—4岁的儿童尚未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一般认为,5岁左右儿童才形成初步的性格。听

障儿童也不例外,也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他们整个生活历程。影响听障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气氛、家庭教养态度以及听障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家庭成员的行动等因素对听障儿童性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

1.家庭教养态度

在家庭的诸多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在听障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影响。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其性格特点有明显的差异,现概括为表1—1:

表1-1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有些家长对百般溺爱,毫无原则地满足一切要求,一再纵容孩子的过失,从而造成了任性、骄傲、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有些家长则把孩子的听力损失看作是一种负担、一种耻辱,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轻视厌恶,久而久之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听障儿童则会形成冷酷、自立、情绪不安,甚至有厌世轻生的情绪。

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听障儿童,这样父母不仅能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且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份地批评指正。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同时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上要保持高度一致性,不能一方严格管教一方百般溺爱。

2.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听障儿童性格的形成。父母在儿童心目中是最亲密、最信赖和最依恋的人,父母关系不融洽,经常吵架,会给原来就有生理缺陷的听障儿童带来心理影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听障儿童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等。父爱和母爱都是不可或缺的,丧失父母或父母离异的听障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的启蒙者,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发展。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时开始,就在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以及与他人的交往;随时模仿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之下,往往与父母的性格相似。所以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父母对自身的严格要求,都对听障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3.听障儿童在家庭中所处地位

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有听障儿童的家庭,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这些家庭把希望都寄托在其他正常孩子身上,听障儿童则被冷落,总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和被遗弃的人,形成自卑、对人不信任、妒忌等性格。相反有的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的原因,使得他们在家庭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长期受到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宠爱、溺爱,这样的迁就造成孩子的任性、易冲动、心理上产生急躁情绪,有时还会因此走向极端。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听障儿童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儿童在班集体里的地位、同伴关系、教师等都影响着听障儿童性格的发展。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聋校教学的主要环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能训练听障儿童习惯于系统的、有目的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可以培养坚定、顽强的性格特征。

2.班级集体

良好的校风、班风促使听障儿童养成积极、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不好的校风、班风使其养成懒惰、逃学、小偷小摸、无组织无纪律的习惯。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集体,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合群、自制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克服自私、孤独等不良性格。

听障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和其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性格的形成:人际关系好,地位高的儿童易形成自信心强、乐于助人、坦率热情的性格;被孤立和嫌弃地位的儿童,则性格孤僻、自卑。

3.教师

教师是听障儿童心理上依赖、行为上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听障儿童的性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年龄越小的儿童受教师的影响越大。教师的教管方式、师生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有人曾把教师的教管方式分为三种,其性格特点有所不同。(表1-2)

表1-2 教师的教管方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

(三)社会因素

除了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对听障儿童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及社会风尚在性格形成过程中也有很重要影响。如社会对听障儿童的态度、认识、评价、接纳程度及提供的帮助等因素都会在他们性格形成过程中打下深深烙印,并决定其对社会形成一个最终的态度和行为,形成听障儿童最终的性格特征。

总之,听障儿童在自己的生理缺陷带来的自身因素的基础上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卑、孤僻、易冲动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家长、学校及社会要联合起来共同为听障儿童构建一个良好的坏境,使得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培养其良好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中师范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张宁生,周仁来,张宇兰,于松梅,荣卉.同在蓝天下---与残疾儿童家长谈心[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出版社,2007年1月版.

[4]王志毅主编.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版.


相关文章

  • 心理学论述题
  •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 ...查看


  •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 第五章<儿童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认知方式 2.场独立型 3.场依存型 4.气质 5.智能 二.选择题 1.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2.决定个体的外 ...查看


  • 学前心理学教案
  • 教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 ...查看


  • 心理学问答题
  • 心理学问答题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心理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四.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属于上 ...查看


  • 心理学各章节要点及难点
  • <心理学概论>各章学习要点及难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 1.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理论心理学的概念 3.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普通心理学 5.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6.心理过程 7.认知过程 ...查看


  • 消费心理学 1
  • 论述 1.女性消费者有哪些消费特点,企业如何针对女性消费者开展行销活动? 答:(1)追求美与时尚.女性消费者一般比较注重商品的造型美,包装美,色彩美等外在表象.营销中体现的各种美可能诱发女性的购买热情.因此,产品的流行大多随着女性审美的变化 ...查看


  •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笔记2--发展心理学学习笔记
  • "发展心理学"学习笔记 主讲:李幼穗 第一章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查看


  • [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 一.认知的发展 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感知和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心理因素,通过感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认知主要是由感知.表象和概念三种 ...查看


  • 小学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
  • 1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形成后又会影响心理过程. 4,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1.2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