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下乡,原本是为了拍摄信天游,却无意间跟拍到一位无私为民的纪委书记杨雨露(郭达饰)的一个个故事,通篇都很写实。据冯小宁介绍,该片源于《根本利益》一书,主人公原型曾是山西运城纪委书记梁雨润,此人是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影片中杨雨露有一句极为令人回味的话———“我这些年心里最难受的就是看到农民向当官的下跪。“人类历史上,哪一朝哪一代都有好官和坏官,还有明哲保身、不好不坏的官,而且都有官场腐败,但靠官的好坏来决定咱老百姓的命运不是根本的办法!最根本的办法是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们的民主制度!”
梁雨润作为“200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他的感人事迹非常多,影片截取的都是最直击心灵的事件:在家中摆放丈夫和儿子的两口薄棺,历经13年上访路的农妇;为争回被村长强占土地,32年不停上访的老大娘;儿子外出误工,遭遇工伤死亡,赔偿金却被法警无礼枪走的老大爷;同村人之间为凿一口井而发生了恶性斗殴事件。前三件事都属于一个纪委书记的管辖范畴,而最后一件事因为被书记碰上了,也要管到底,为村民们想办法凿出一口救命井……
《信天游》是一部在颂扬了人民好干部的同时也反映了种种腐败现象的电影。在清华大学放映时,有学生们提问:“影片通过审查是否很艰难?”冯小宁说:“从电影局到中纪委的领导都非常谨慎,但是在看过片子后他们并未提出过多的修改意见。我认为这是我们政府愿意正视社会现实矛盾的一个态度。当这样一部作品出来的时候,它其实是符合党和老百姓的共同心声的。”
一个为民办事的官员是值得期待的,但一个官员为民办事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期待这样的好官,但我们更应期待的是一种合理的管理体制。
如果不爱这片土地,导演不会吃力不讨好拍摄农民题材的现实主义影片,而且极其犯忌的题材
不错,这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他述说了一位真正共产党员的选择;不错,作为主演的郭达演得有些过火,然而,看得出他对于角色的热爱。
这是一部会让你久久无法忘记的电影,不仅因为主角杨书记所显现的人格力量和作为共产党人的应有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回避执政党在转型时期碰到的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触目惊心的个案正是一个国家民主进步的忠实记录,这样的电影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山西是缺水的省分,读过梁雨润事迹的知道缺水事件是真实的再现,以械斗开始更能体现片中杨书记作为共产党人的责任感,也从中让我们明白当地农人的生存境遇,特别打井一场戏里杨书记的的忧心非常真实,他是一个共产党人,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只要是人他终归有着人的弱点,作为毕业于上戏的话剧演员郭达在这场戏里表现的很出色,虽然有着舞台表演过火的痕迹,但是,这种外化的表演更像是导演主观视点的描绘,我们注意到在描绘第一个冤屈的闪回镜头里,镜头是以主观描绘的形式出现的,这种非写实主义的描绘反映的是导演对于事实本身的主观判断,在这样一部主旋律的影片里,导演把摄影机当成了直面存在的武器,在一个普遍无所谓的年代,在一个私欲膨胀缺乏人格力量的年代,冯小宁这部以《信天游》为片名的影片表达着人民的心声,这种心声的背面有着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杨书记关于父母官的那段话语值得每一个手中有权的人生死,封建帝王尚知载舟之水载舟亦覆舟的道理,人民的共和国不会容忍这些龌龊永远存在,我坚定地相信在中国的大地上有着一些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以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信仰影响着他们的周围,作为人类的伟大理想共产主义,它不是乌托邦,总有那么一天所有的伪马克思主义者会被清除出共产党人的队伍,那天将是人民的节日。
影片反映了中国的官民关系问题,维权观念的重要性
观《信天游》有感
星期二晚上的毛概课,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观看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信天游》。此影片的故事改编于《根本利益》一书,主人公杨雨露的原型是山西运城纪委书记梁雨润、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这是一部很难在市面上看到的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因为这种一无明星二无绯闻的作品很难取得盈利,或许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影片中揭示的种种问题是真实且为官所忌讳的——那就是官与民的冲突和官与管的矛盾。
在中国,官与民的冲突和官与管的矛盾自古以来便反复上演。古有孟姜女哭倒长城,有官官勾结,也有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本影片取景于山西,彼时的山西正值缺水的年份,镜头之下是满目荒凉贫瘠的黄土地。影片的一开始便直对一场村民的纠纷,两派人都气势汹汹,仿佛在争夺一大笔财富。到后来才知道他们在争的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一口井,一口维持生命的水。主人公杨雨露杨书记只不过路过此地便无故卷入了这场事端。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毅然的承担下为村民打井的本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之内的任务。读过梁雨润事迹的知道缺水事件是真实的再现,以械斗开始更能体现片中杨书记作为共产党人的责任感,也从中让我们明白当地农人的生存境遇,特别打井一场戏里杨书记的的忧心非常真实,他是一个共产党人,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只要是人他终归有着人的弱点。作为毕业于上戏的话剧演员郭达在这场戏里表现的很出色,虽然有着舞台表演过火的痕迹,但是,这种外化的表演更像是导演主观视点的描绘,我们注意到在描绘第一个冤屈的闪回镜头里,镜头是以主观描绘的形式出现的,这种非写实主义的描绘反映的是导演对于事实本身的主观判断,在这样一部主旋律的影片里,导演把摄影机当成了直面存在的武器,在一个普遍无所谓的年代,在一个私欲膨胀缺乏人格力量的年代,冯小宁这部以《信天游》为片名的影片表达着人民的心声,这种心声的背面有着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此后的影片跟随着片中的记者的镜头发展着,一路记录下了杨书记几十年来眼中心里的种种直击心灵的事件:在家中摆放丈夫和儿子的两口薄棺,历经13年上访路的农妇;为争回被村长强占土地,32年不停上访的老大娘;儿子外出误工,遭遇工伤死亡,赔偿金却被法警无礼枪走的老大爷;同村人之间为凿一口井而发生了恶性斗殴事件。前三件事都属于一个纪委书记的管辖范畴,而最后一件事因为被书记碰上了,也要管到底,为村民们想办法凿出一口救命井„„我们能够看到作为纪委副书记,他管的都是有些宽而其他官员不愿意管的事情。
这就涉及到背后的机制问题,也就是“想管”到“应该管”的机制问题。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不是想为人民服务就服务,不想服务就什么也不管;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就是应该为人民服务,这叫“在其位,谋其政”。在片中,杨雨露说不能靠好官,要靠制度。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对老百姓漠不关心?因为,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群众的授权;他们的权力来自上级的授权,甚至来自同僚的支撑。所以,官官相卫,官的趋向联合,乃是应有之义。
所以在我看来,根本解决方案是加强地方自治而不是苦等一个“青天好官”。在中国,官员的选举制度还不能做到民主,尤其是在乡下村里这种远离中央管辖的地方,如果没有制度的规制,官员的权力便成了其一手遮天的工具。我认为,对待这些地方的官员的选拔甚至要更加严格认真。因此,有关政府必须听取民意,建立真正利民的制度,一方面“放任”村子以一个村子的姿态发展蔓延,让那群朴实的民众们自己设定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加强村官的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让其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是与职责绑在一起的,从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一个记者下乡,原本是为了拍摄信天游,却无意间跟拍到一位无私为民的纪委书记杨雨露(郭达饰)的一个个故事,通篇都很写实。据冯小宁介绍,该片源于《根本利益》一书,主人公原型曾是山西运城纪委书记梁雨润,此人是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影片中杨雨露有一句极为令人回味的话———“我这些年心里最难受的就是看到农民向当官的下跪。“人类历史上,哪一朝哪一代都有好官和坏官,还有明哲保身、不好不坏的官,而且都有官场腐败,但靠官的好坏来决定咱老百姓的命运不是根本的办法!最根本的办法是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们的民主制度!”
梁雨润作为“200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他的感人事迹非常多,影片截取的都是最直击心灵的事件:在家中摆放丈夫和儿子的两口薄棺,历经13年上访路的农妇;为争回被村长强占土地,32年不停上访的老大娘;儿子外出误工,遭遇工伤死亡,赔偿金却被法警无礼枪走的老大爷;同村人之间为凿一口井而发生了恶性斗殴事件。前三件事都属于一个纪委书记的管辖范畴,而最后一件事因为被书记碰上了,也要管到底,为村民们想办法凿出一口救命井……
《信天游》是一部在颂扬了人民好干部的同时也反映了种种腐败现象的电影。在清华大学放映时,有学生们提问:“影片通过审查是否很艰难?”冯小宁说:“从电影局到中纪委的领导都非常谨慎,但是在看过片子后他们并未提出过多的修改意见。我认为这是我们政府愿意正视社会现实矛盾的一个态度。当这样一部作品出来的时候,它其实是符合党和老百姓的共同心声的。”
一个为民办事的官员是值得期待的,但一个官员为民办事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期待这样的好官,但我们更应期待的是一种合理的管理体制。
如果不爱这片土地,导演不会吃力不讨好拍摄农民题材的现实主义影片,而且极其犯忌的题材
不错,这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他述说了一位真正共产党员的选择;不错,作为主演的郭达演得有些过火,然而,看得出他对于角色的热爱。
这是一部会让你久久无法忘记的电影,不仅因为主角杨书记所显现的人格力量和作为共产党人的应有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回避执政党在转型时期碰到的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触目惊心的个案正是一个国家民主进步的忠实记录,这样的电影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山西是缺水的省分,读过梁雨润事迹的知道缺水事件是真实的再现,以械斗开始更能体现片中杨书记作为共产党人的责任感,也从中让我们明白当地农人的生存境遇,特别打井一场戏里杨书记的的忧心非常真实,他是一个共产党人,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只要是人他终归有着人的弱点,作为毕业于上戏的话剧演员郭达在这场戏里表现的很出色,虽然有着舞台表演过火的痕迹,但是,这种外化的表演更像是导演主观视点的描绘,我们注意到在描绘第一个冤屈的闪回镜头里,镜头是以主观描绘的形式出现的,这种非写实主义的描绘反映的是导演对于事实本身的主观判断,在这样一部主旋律的影片里,导演把摄影机当成了直面存在的武器,在一个普遍无所谓的年代,在一个私欲膨胀缺乏人格力量的年代,冯小宁这部以《信天游》为片名的影片表达着人民的心声,这种心声的背面有着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杨书记关于父母官的那段话语值得每一个手中有权的人生死,封建帝王尚知载舟之水载舟亦覆舟的道理,人民的共和国不会容忍这些龌龊永远存在,我坚定地相信在中国的大地上有着一些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以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信仰影响着他们的周围,作为人类的伟大理想共产主义,它不是乌托邦,总有那么一天所有的伪马克思主义者会被清除出共产党人的队伍,那天将是人民的节日。
影片反映了中国的官民关系问题,维权观念的重要性
观《信天游》有感
星期二晚上的毛概课,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观看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信天游》。此影片的故事改编于《根本利益》一书,主人公杨雨露的原型是山西运城纪委书记梁雨润、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这是一部很难在市面上看到的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因为这种一无明星二无绯闻的作品很难取得盈利,或许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影片中揭示的种种问题是真实且为官所忌讳的——那就是官与民的冲突和官与管的矛盾。
在中国,官与民的冲突和官与管的矛盾自古以来便反复上演。古有孟姜女哭倒长城,有官官勾结,也有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本影片取景于山西,彼时的山西正值缺水的年份,镜头之下是满目荒凉贫瘠的黄土地。影片的一开始便直对一场村民的纠纷,两派人都气势汹汹,仿佛在争夺一大笔财富。到后来才知道他们在争的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一口井,一口维持生命的水。主人公杨雨露杨书记只不过路过此地便无故卷入了这场事端。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毅然的承担下为村民打井的本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之内的任务。读过梁雨润事迹的知道缺水事件是真实的再现,以械斗开始更能体现片中杨书记作为共产党人的责任感,也从中让我们明白当地农人的生存境遇,特别打井一场戏里杨书记的的忧心非常真实,他是一个共产党人,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只要是人他终归有着人的弱点。作为毕业于上戏的话剧演员郭达在这场戏里表现的很出色,虽然有着舞台表演过火的痕迹,但是,这种外化的表演更像是导演主观视点的描绘,我们注意到在描绘第一个冤屈的闪回镜头里,镜头是以主观描绘的形式出现的,这种非写实主义的描绘反映的是导演对于事实本身的主观判断,在这样一部主旋律的影片里,导演把摄影机当成了直面存在的武器,在一个普遍无所谓的年代,在一个私欲膨胀缺乏人格力量的年代,冯小宁这部以《信天游》为片名的影片表达着人民的心声,这种心声的背面有着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此后的影片跟随着片中的记者的镜头发展着,一路记录下了杨书记几十年来眼中心里的种种直击心灵的事件:在家中摆放丈夫和儿子的两口薄棺,历经13年上访路的农妇;为争回被村长强占土地,32年不停上访的老大娘;儿子外出误工,遭遇工伤死亡,赔偿金却被法警无礼枪走的老大爷;同村人之间为凿一口井而发生了恶性斗殴事件。前三件事都属于一个纪委书记的管辖范畴,而最后一件事因为被书记碰上了,也要管到底,为村民们想办法凿出一口救命井„„我们能够看到作为纪委副书记,他管的都是有些宽而其他官员不愿意管的事情。
这就涉及到背后的机制问题,也就是“想管”到“应该管”的机制问题。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不是想为人民服务就服务,不想服务就什么也不管;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就是应该为人民服务,这叫“在其位,谋其政”。在片中,杨雨露说不能靠好官,要靠制度。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对老百姓漠不关心?因为,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群众的授权;他们的权力来自上级的授权,甚至来自同僚的支撑。所以,官官相卫,官的趋向联合,乃是应有之义。
所以在我看来,根本解决方案是加强地方自治而不是苦等一个“青天好官”。在中国,官员的选举制度还不能做到民主,尤其是在乡下村里这种远离中央管辖的地方,如果没有制度的规制,官员的权力便成了其一手遮天的工具。我认为,对待这些地方的官员的选拔甚至要更加严格认真。因此,有关政府必须听取民意,建立真正利民的制度,一方面“放任”村子以一个村子的姿态发展蔓延,让那群朴实的民众们自己设定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加强村官的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让其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是与职责绑在一起的,从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