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姥姥爱养花,奶奶也爱养花,于是我对窗台上、院子里那一盆盆、一簇簇的斑斓的植物们格外记忆犹新。花木,对年幼时的我来说,是一个不可磨灭的生活符号,是一种清新又绚丽的童年回忆。
文|莞棠,本文首发于沉木花香,微信号:cmhxtop
小学的时候读老舍的《养花》,语言质朴真实,文章短小却生动有趣,养花,不仅是生活的趣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便是所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在古代中国,对于花草植物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研究植物的药用价值的汉代《神农本草经》、初唐时期《唐新修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还有全面记录植物形态特征的古籍,如东汉《异物志》、晋代的《南方草木状》、明代的《群芳谱》、以及记录普通植物最全面的《植物名实图考》等等。
这其中,清代陈淏子所著《花镜》以其优美清新的语言、简洁凝练的描述和别具一格的园艺种植技巧而为古代植物典籍开辟了新的篇章,学界甚至对它有“奠定了中国观赏园艺学的基础”的极高评价。
作者陈淏子其人,又名扶摇,别号西湖花隐翁。关于他的生平,曾有梁家勉、酆裕洹两位学者进行考证,但均未见史料中有详细的记载,但可推测其为明末清初学者,因不满当时社会现状而退隐田园。在张国泰的序文中,评价陈淏子为“归来高士,退老东篱,知止名流,养安北牗,遨游白下,著书满家,终老西冷,寄怀十亩。”而在《花镜》的自序中,作者也自言其一生“大半沉酣于断简残篇,半驰情于园林花鸟”。
由此,我们便可看到一个如陶渊明一般寄情田园的隐士,过着与“海棠红媚,兰瑞芳夸;梨稍月浸,桃浪风斜”为伴的隐逸生活。而《花镜》一书也记录了作者毕生的植物种植经验,不仅涉猎花草的产地习性和形态特点,还描述了培植方法、盆景种植等技术。此外,还有数十种观赏动物的饲养方法,也颇为可观。
『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西府海棠,一名海红。二月开花,五出,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撷晕明霞,落则有若宿粧淡粉…其香甚清烈。”这是《花镜》中对西府海棠的描述。事实上,海棠花作为我国的“国艳”,花开似锦,品种颇多,比较著名的有观赏栽培“四品”:木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西府海棠。在陈淏子的笔下,西府海棠是当之无愧的海棠“上品”——贴梗海棠“磐口深红,无香,不结子…不及西府之娇媚动人。”而垂丝海棠“花梗细长似樱桃,其瓣丛密而色娇艳”,然而仍“稍逊西府一筹耳”。
关于海棠,我倒是想起张爱玲在《红楼梦魇》的序文中说的“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未完不假,鲥鱼多刺也固然属实,但我想若是张爱玲若是见识到到西府海棠之香气袭人,恐怕连这第二句也要思量着修改一下了。事实上,大部分品种的海棠花确是没有香味或香味甚微的,而陈淏子在《花镜》中,对世人多以为的“海棠无香”也做过客观说明——“世谓海棠无香,而蜀之潼川、昌州,海棠独香,不可一例论。”
海棠花绚丽缤纷,妩媚烂漫,世所称道。苏东坡就有过描写海棠的著名诗句: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春风袅袅,轻抚海棠,花瓣灿烂芳华、不可方物。夜色朦胧,花月生香,自是一番静谧浪漫的夜景。不久,月影移墙,光转回廊,而我只恐怕夜深无光,花朵也要睡去,所以快快燃着烛火,但愿海棠在烛火的映照下,能再多陪陪我这寂寞的人。
诗中将海棠花的形象赋以人格化,善解人意、顾影自怜,刻画出了寂寞失意之时的“知音”形象,而海棠也因此得名“解语花”。
恨“无香”也好,惜“解语”也罢,爱恨交缠,只因钟爱。
『红豆树·相思子』
说起红豆,总会想到“相思”,《花镜》里关于红豆树的一节中,还特别附有“相思子”的副标题,毕竟是王维的《红豆》太过经典——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写红豆相思,连读起来也带着一股两情缱绻又缠绵悠长的感觉在里面,是“相思”的味道。事实上,也不是所有的红豆都“相思”的,严格来讲,只有一半黑色一半红色的品种才称为“相思子”。《花镜》记载;“半截红半截黑者,名相思子,土人多采以为妇人首饰”。说的正是这一点。
“红豆树,出岭南,枝叶似槐,而材可作琵琶槽。秋间发花,一穗千蕊,累累下垂;其色妍如桃、杏,结实细皂角。来春三月,则荚枯子老,内生小豆,鲜红坚实,永久不坏。市人取嵌骰子,或聍银囊,俗皆用以为吉利之物。”
除去相思之意,红豆因其坚实不坏的特点也多用来制作生活用品,或是因其颜色鲜艳而取吉利之意,嵌在骰子上和镶在钱包上。古诗有云“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前半句说的正是红豆镶嵌于骰子上的用途,后一句仍是采其“相思”之意,以传情达意。
古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而陈淏子以花为镜,也是反映出了他超脱隐逸、山水花鸟为乐的心境和灵魂。
人爱花,爱其妩媚多姿,爱其缤纷斑斓;花感人,感其爱怜之意,感其知遇之心。这才是自然之乐,万物之乐。
小的时候,姥姥爱养花,奶奶也爱养花,于是我对窗台上、院子里那一盆盆、一簇簇的斑斓的植物们格外记忆犹新。花木,对年幼时的我来说,是一个不可磨灭的生活符号,是一种清新又绚丽的童年回忆。
文|莞棠,本文首发于沉木花香,微信号:cmhxtop
小学的时候读老舍的《养花》,语言质朴真实,文章短小却生动有趣,养花,不仅是生活的趣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便是所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在古代中国,对于花草植物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研究植物的药用价值的汉代《神农本草经》、初唐时期《唐新修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还有全面记录植物形态特征的古籍,如东汉《异物志》、晋代的《南方草木状》、明代的《群芳谱》、以及记录普通植物最全面的《植物名实图考》等等。
这其中,清代陈淏子所著《花镜》以其优美清新的语言、简洁凝练的描述和别具一格的园艺种植技巧而为古代植物典籍开辟了新的篇章,学界甚至对它有“奠定了中国观赏园艺学的基础”的极高评价。
作者陈淏子其人,又名扶摇,别号西湖花隐翁。关于他的生平,曾有梁家勉、酆裕洹两位学者进行考证,但均未见史料中有详细的记载,但可推测其为明末清初学者,因不满当时社会现状而退隐田园。在张国泰的序文中,评价陈淏子为“归来高士,退老东篱,知止名流,养安北牗,遨游白下,著书满家,终老西冷,寄怀十亩。”而在《花镜》的自序中,作者也自言其一生“大半沉酣于断简残篇,半驰情于园林花鸟”。
由此,我们便可看到一个如陶渊明一般寄情田园的隐士,过着与“海棠红媚,兰瑞芳夸;梨稍月浸,桃浪风斜”为伴的隐逸生活。而《花镜》一书也记录了作者毕生的植物种植经验,不仅涉猎花草的产地习性和形态特点,还描述了培植方法、盆景种植等技术。此外,还有数十种观赏动物的饲养方法,也颇为可观。
『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西府海棠,一名海红。二月开花,五出,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撷晕明霞,落则有若宿粧淡粉…其香甚清烈。”这是《花镜》中对西府海棠的描述。事实上,海棠花作为我国的“国艳”,花开似锦,品种颇多,比较著名的有观赏栽培“四品”:木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西府海棠。在陈淏子的笔下,西府海棠是当之无愧的海棠“上品”——贴梗海棠“磐口深红,无香,不结子…不及西府之娇媚动人。”而垂丝海棠“花梗细长似樱桃,其瓣丛密而色娇艳”,然而仍“稍逊西府一筹耳”。
关于海棠,我倒是想起张爱玲在《红楼梦魇》的序文中说的“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未完不假,鲥鱼多刺也固然属实,但我想若是张爱玲若是见识到到西府海棠之香气袭人,恐怕连这第二句也要思量着修改一下了。事实上,大部分品种的海棠花确是没有香味或香味甚微的,而陈淏子在《花镜》中,对世人多以为的“海棠无香”也做过客观说明——“世谓海棠无香,而蜀之潼川、昌州,海棠独香,不可一例论。”
海棠花绚丽缤纷,妩媚烂漫,世所称道。苏东坡就有过描写海棠的著名诗句: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春风袅袅,轻抚海棠,花瓣灿烂芳华、不可方物。夜色朦胧,花月生香,自是一番静谧浪漫的夜景。不久,月影移墙,光转回廊,而我只恐怕夜深无光,花朵也要睡去,所以快快燃着烛火,但愿海棠在烛火的映照下,能再多陪陪我这寂寞的人。
诗中将海棠花的形象赋以人格化,善解人意、顾影自怜,刻画出了寂寞失意之时的“知音”形象,而海棠也因此得名“解语花”。
恨“无香”也好,惜“解语”也罢,爱恨交缠,只因钟爱。
『红豆树·相思子』
说起红豆,总会想到“相思”,《花镜》里关于红豆树的一节中,还特别附有“相思子”的副标题,毕竟是王维的《红豆》太过经典——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写红豆相思,连读起来也带着一股两情缱绻又缠绵悠长的感觉在里面,是“相思”的味道。事实上,也不是所有的红豆都“相思”的,严格来讲,只有一半黑色一半红色的品种才称为“相思子”。《花镜》记载;“半截红半截黑者,名相思子,土人多采以为妇人首饰”。说的正是这一点。
“红豆树,出岭南,枝叶似槐,而材可作琵琶槽。秋间发花,一穗千蕊,累累下垂;其色妍如桃、杏,结实细皂角。来春三月,则荚枯子老,内生小豆,鲜红坚实,永久不坏。市人取嵌骰子,或聍银囊,俗皆用以为吉利之物。”
除去相思之意,红豆因其坚实不坏的特点也多用来制作生活用品,或是因其颜色鲜艳而取吉利之意,嵌在骰子上和镶在钱包上。古诗有云“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前半句说的正是红豆镶嵌于骰子上的用途,后一句仍是采其“相思”之意,以传情达意。
古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而陈淏子以花为镜,也是反映出了他超脱隐逸、山水花鸟为乐的心境和灵魂。
人爱花,爱其妩媚多姿,爱其缤纷斑斓;花感人,感其爱怜之意,感其知遇之心。这才是自然之乐,万物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