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课程编码:Z215377 总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必修 开课单位:广播电视新闻系 大纲制定者:刘艳 大纲审定者: 审定日期:
课程简介:
《传播学》是为新闻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社会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传播学尤其是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传播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传播学》是新闻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形态,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熟悉并掌握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重点掌握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观、效果观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与运用。
2. 基本要求
1)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
2)系统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3)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1.1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3精神交往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2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学生观看视频公开课张昆《传播的历程》 2.1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2.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2.3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3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使用哪些符号,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这些符号的使用范围?同学们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代表性符号予以说明阐释)
3.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3.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3.3象征性社会互动
4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4.1传播的基本过程 4.2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5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1人内传播 5.2人际传播
6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6.1群体传播
6.2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6.3组织传播 7大众传播
7.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7.2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7.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8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8.1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8.2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9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9.2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0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10.1“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0.2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0.3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10.4“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1传播效果研究
11.1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11.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1.3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2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2.1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2.2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2.3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12.4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12.5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1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3.1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13.2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3.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若干重要课题 14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4.1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14.2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5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5.1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15.2抽样调查法 15.3内容分析发 15.4控制实验法
五、课程其他说明
1、主要先修课程:新闻理论
2、适用专业类别: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 3、主要教材(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彬.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70%。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课程编码:Z215377 总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必修 开课单位:广播电视新闻系 大纲制定者:刘艳 大纲审定者: 审定日期:
课程简介:
《传播学》是为新闻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社会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传播学尤其是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传播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传播学》是新闻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形态,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熟悉并掌握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重点掌握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观、效果观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与运用。
2. 基本要求
1)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
2)系统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3)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1.1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3精神交往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2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学生观看视频公开课张昆《传播的历程》 2.1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2.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2.3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3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使用哪些符号,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这些符号的使用范围?同学们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代表性符号予以说明阐释)
3.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3.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3.3象征性社会互动
4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4.1传播的基本过程 4.2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5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1人内传播 5.2人际传播
6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6.1群体传播
6.2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6.3组织传播 7大众传播
7.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7.2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7.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8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8.1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8.2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9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9.2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0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10.1“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0.2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0.3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10.4“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1传播效果研究
11.1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11.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1.3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2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2.1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2.2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2.3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12.4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12.5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1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3.1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13.2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3.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若干重要课题 14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4.1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14.2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5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5.1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15.2抽样调查法 15.3内容分析发 15.4控制实验法
五、课程其他说明
1、主要先修课程:新闻理论
2、适用专业类别: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 3、主要教材(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彬.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