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
中国自古以来对青少年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认为对青少年应该十分重视,因为英雄往往在他们当中产生。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千万要加以爱护。另一种看法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认为青少年的学识和经验都不够丰富,办起事情来毛手毛脚,常常会把事情办坏,所以不能依靠他们。必须等到他们长了胡须,即成年以后,积累了足够的学识和经验,办起事情来稳稳当当了,才能依靠他们。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哪一种正确?回答自然是前一种正确,后一种则是片面的观点。青少年当中确实有些人毛手毛脚,办起事情来勇敢有余,经验不足,办不成事情,甚至会把事情办坏。但是这不是普遍现象,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具有上进心,把事情交给他们去办,只要事先耐心地加以指点和引导,他们还是会小心谨慎地从事,即使一次两次失败了,也可以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最终把事情办好的。嘴上长了毛的成年人或老年人,办起事情来也并不见得个个都是十拿九稳,失败也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不应该看到青少年当中有些人办不成事情,就说青少年都靠不住。事实上,年岁大小和办事成功与否没有必然联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是在青少年时代成才的。18岁以前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或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立了大功、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或在科学上有所发明创造的人,为数是不少的;18岁至25岁之间在各方面做出了成绩的人,则更是多得不胜枚举。请看下面这些实例: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是近邻,齐强鲁弱,齐国经常欺侮鲁国。有一次,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危在旦夕,许多文官武将只顾自己逃命。这时候,少年汪踦〔yi 倚〕为了挽救国家的命运,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站出来,带着乡亲们跟齐军血战于郎地(今山东鱼台县东) 。最后汪踦虽然牺牲在战场上,但是齐军被打退,鲁国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汪踦年龄虽小,却做出了保家卫国的壮举,这说明他已经是一个成才的少年。对于汪踦英勇卫国的精神,连儒家的老祖宗孔子也大为感动,有人认为未成年而死称“殇〔shang 伤〕”,不得隆重礼葬,孔子认为对汪踦这样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而献身的少年应破格对待,不能草草收殓,应当隆重礼葬。
战国时期,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国,经常互相攻伐。秦王嬴政想要统一全中国,他首先想得到赵国的土地以扩充本国的河间(今河北省) 之地,就先跟燕国和好。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国派张唐到燕国任国相。这时候,秦国有个12岁的少年甘罗,自告奋勇,愿到赵国去做说客,声称他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能说服赵王,自动把河间附近的土地献给秦国。秦王真的派甘罗去出使赵国。甘罗见到了赵襄王以
后,说:“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这回事吗?”赵襄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又问:“大王听说秦国派张唐到燕国任国相这回事吗?”赵襄王回答说:“也听说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入质秦国,秦国张唐相燕,秦、燕两国和好了,你们赵国就要大难临头了。”赵襄王说:“这是怎么回事?”甘罗说:“这事情是明摆着的,秦国跟燕国和好的目的就是为了想打赵国,扩充河间之地。大王不如先主动把河间附近的五座城送给秦国,请秦国放归燕太子丹,然后跟秦国一起去攻打燕国。”赵襄王觉得甘罗的说法有道理,就真的把五座城送给了秦国。秦国也真的把燕太子丹放归,中断了跟燕国的和好。不久,赵国派兵攻打燕国,夺得了燕国上谷一带(今河北中部、西北及西部) 的30座城,把其中的11座城送给了秦国。秦王嬴政认为甘罗这次外交很成功,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很多土地,就封年仅12岁的甘罗做了上卿。战国时期是讲武力、比智谋的时候,秦国凭借自己的武力和智谋夺取别国的土地,虽然是一种以强凌弱的行为,但是统一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强大的秦国逐步吞并掉其他六国是不可避免的。在统一的过程中,12岁的甘罗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成功地完成其外交使命,使秦国的土地得到扩充,虽然依靠了强大的秦国作后盾,但也说明他是个了不起的外交人才。
西晋末年,司马氏皇族同室操戈,天下大乱,许多地方爆发了流民起义,一些掌握兵权或小股武装的地方军阀和官僚,也想趁机会捞一把。有个叫杜曾的小官僚,也乘乱起兵,先占领了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接着攻打宛城(今湖北荆门县南) 。宛城守将荀崧,虽然率领守城将士奋勇抵抗,怎奈敌我双方众寡悬殊,整个宛城被紧紧包围,城中粮食一天天减少,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候,荀崧的女儿、才13岁的荀灌主动请缨,愿意率领一队人马冲出重围,到襄城(属今河南省) 太守石览那里去讨救兵。荀崧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让自己的爱女去试一试。荀灌挑选了几十名精明强悍的将士,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出其不意地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到了襄城,搬来了救兵,打退杜曾的兵马,解救了宛城之围。荀灌不但是个少年,并且还是个女孩子,危难之际却敢于承担重任,真可谓是个少年成才的巾帼英雄。
南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 初年,有个名叫宗悫〔que 却〕的人,自幼就立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14岁那年,哥哥宗泌娶亲,因为过于铺张浪费,招引来强盗。当天夜里,十几个强盗明火执杖地前来抢劫。别人吓得躲在屋子里瑟瑟发抖,宗悫则操起平日练武的大刀,勇敢地跟强盗格斗。当他劈倒几个强盗以后,官军闻讯赶到,将强盗一网打尽。后来宗悫不到20岁就做了将军。在岭南跟林邑(今越南中南部) 作战
的时候,他用假狮子破了敌人的大象阵,为国家立了大功。
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国派兵大举南下,打进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灭了北宋。宋朝的宗室亲王赵构逃到江南,建立了南宋。但是金兵继续南下,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候,有位武艺超群的青年岳飞,投身于抗金队伍。他刚从军不久,就在战斗中生擒金军将领拓跋耶乌,枪刺黑风大王,使金军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后来岳飞越战越勇,屡次打败金军主将兀术,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岳飞的养子岳云,12岁就跟着父亲转战各地,以自己的勇力和胆识屡建战功。岳飞和岳云,成了岳家军的核心。金兵望见岳家军的大旗就吓得心惊胆战,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父子率领岳家军取得朱仙镇大捷,眼看快要收复北宋首都汴京的时候,奸臣秦桧在宋高宗赵构的默许下,害死了岳飞父子。岳飞死时年仅39岁,岳云死时只有23岁。他们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事迹,永远为后世所传诵,他们父子俩不愧为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的典型。
元朝忽必烈在位期间,任用13岁的安童做自己的贴身侍卫。有一次,忽必烈打败跟自己争夺权位的弟弟阿里不哥,俘虏了阿里不哥手下的一千多名士兵。当时他正处在极度愤怒的时候,因此下令要把这一千多名士兵全部处死。安童在一旁听了,赶快加以阻止。他说:“阿里不哥手下的人为自己的主人效劳,原是他们的份内之事。对于这些人应当争取,让他们改换门庭,为陛下效劳。他们定能感恩戴德,改过自新,像原先忠于阿里不哥那样忠于陛下。如果杀了他们,今后还会有谁敢弃旧图新,从敌人阵营中分化出来,前来投奔陛下呢?”忽必烈听安童说得有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果然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安童后来又有许多杰出表现,在他刚满17岁那年,忽必烈就任命他为右丞相。安童成了继12岁为上卿的甘罗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丞相。
明末清初,清军挥师南下时,由于实行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族压制政策,激起了江南汉族民众的强烈反抗。抗清队伍中有一位松江县(今属上海市) 的少年夏完淳。他本是个爱好文学的书生,写得一手好诗文,为了效忠明朝,也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存权利,他毅然投入抗清义军,跟清军战斗。兵败被俘以后,洪承畴劝他投降。他不但不投降,还大骂洪承畴是个没有民族气节的软骨头。他在监狱中给家里写遗书,声称自己为国而死是尽了男儿的本分。他被杀害时年仅17岁。夏完淳为反抗民族压迫而英勇战斗,说明他有民族气节,而他留下来的许多优秀诗文,又能说明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像他这样的人,实在是一位难得的少年英
才。
如果说上面所举多数是在动乱的战争年代里成长起来的武将和谋士,他们只要力气大、胆子壮,就可以建功立业,名垂千古。那么,这里也可以举出不少在国家安定时期在政治上或在文化事业上有成就的青少年来。
西汉文帝刘恒在位(公元前179年—前156年) 期间,任太仓(今江苏太仓县) 令的名医淳于意触犯了刑法,被押解到京城长安受肉刑。当时的肉刑有在脸上刺字、割鼻子、砍去左(右) 脚趾等几种,都是使人致残的酷刑。淳于意的小女儿淳于缇〔ti 提〕萦,才十来岁,她决心陪着父亲进京,替父求情。她到达长安后,上书汉文帝,声称自己的父亲医术高明,应当让他继续为民众服务,不能把他弄残废了。她愿意卖身给官府做奴婢,替父赎罪。同时,她指出肉刑的残酷不当,说它使人终生残废,断绝了人们改过自新的道路,应当予以废除才好。汉文帝觉得缇萦替父求情的精神可嘉,特别是觉得她批评肉刑残酷的说法很有道理,就下令免除淳于意的罪名,并下令废除残酷的肉刑,使以后触犯刑法的人不再遭受割鼻子、砍脚趾等导致终身残废的刑罚。缇萦一个小小弱女子的勇敢行为,竟使中国古代的刑法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变,真可谓功德无量。
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植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人物。他是曹操的儿子,10岁左右就酷爱文学,读了许多诗赋,他能诗善文,据说能七步成诗。他在青少年时代已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受人喜爱的著名诗人。“煮豆燃豆萁〔qi 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他的著名诗篇,诗中对兄弟相残的行为进行了沉痛的讽刺与诚挚的规劝。谢灵运评论说,天下文才只一石〔dan 担〕,曹植一人独得了八斗。由此可见,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么的了不起。
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青少年诗人很多。唐初著名诗人王勃,六岁就能写诗作文。九岁那年读颜师古的《汉书注》,写了一篇题为《指瑕》的文章,指出了颜注中的许多失误。15岁时,适逢右丞相刘祥道巡行关内,他上书自陈。刘祥道惊叹自己遇上了神童,上书向唐高宗推荐他。唐高宗当面考试,王勃从容对答,深得唐高宗的喜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王勃写的诗意境深远,风格清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他的不朽名句。他的著名文章《滕王阁序》也是传诵千古的佳作。王勃死时才28岁,他的成就都是在青少年时代获得的。晚唐诗人韩偓〔wo 沃〕,10岁就能写诗。他的诗不光一般人读了大为赞叹,就是当时的大诗人、他的姨父李商隐也十分赏识,认为这个外甥超过了自己,曾
赠诗给他说:“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北宋前期,社会比较安定,其时有成就的学问家人才辈出,其中有不少是在青少年时代成才的。著名文学家兼史学家杨亿,虽然出生时有些异样,长了一身长毛,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毛孩。但是他的智力并不低,甚至还超过了常人。他刚学会说话,就能在母亲的口授下背诵《尚书》等儒家经典,七岁就能写文章,11岁奉宋太宗之诏进京参加考试,因诗赋都写得很好,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之职。他上殿谢恩时,秘书省找不出像他那样小孩子穿的袍服,只好临时为他赶制了一套。到18岁再去翰林院参加考试,得赐进士出身。后来他参加《册府元龟》的编纂,成为这部中国历史上著名类书的主要作者。著名政治家兼词人晏殊,七岁就能写文章,12岁时被江南安抚使张知白推荐去参加进士考试。他在跟一千多名年纪都比他大得多的士子角逐当中,毫不怯场,拿到题目就援笔疾书,文章一气呵成,被赐予同进士出身,是中国历史上自有科举考试以来最年幼的进士之
一。后来他继续用功读书写作,成为当时著名的词人,在仕途上一直做到宰相。他做宰相时,提拔了范仲淹、富弼等一批有抱负有作为的青年人参与朝政,为北宋前期的清明政治做出了贡献。
明朝时,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已经衰落,有成就的诗人不多。可是明朝初年也还出了个少年诗人苏福,他八岁就能写诗,去应神童科考试,主考官嫌他年纪太小,叫他回家多读几年书以后再考。可是当时他写的诗已经相当成熟了。他写了30首“夜月”绝句,描写从初一到三十的月亮,每一首都能描绘出当夜月亮的特点,如《初一夜月》写道:“晦夕推迁又一初,阳光阴魄两疑无。却于无处分明有,浑似先天太极图。”《十五夜月》写道:“天上人间月半中,中秋八月半欣逢。四时但愿长如此,六合阳光普照同。”像这样的诗,既写景,也抒情,并且还多少带点哲理性,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不说出这是少年苏福写的诗,叫人们去猜,恐怕谁都会误认为这是出于大诗人的手笔。苏福死时只有14岁,他虽然除诗以外没有别的成就,但是他的诗已是流传千古,为后世人们永远吟诵,可见他在文学上已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有人也许会说,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生活环境比较优越,文化素来发达,青少年成才比较容易,而住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环境比较艰苦,文化不很发达,青少年成才就很困难了。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前面说到的元朝时候的少年丞相安童,就是蒙古族人。如果再往上推,至少从晋朝起,就可以举出许多少数民族中的青少年英才来。十六国中创立前
赵的刘渊,是匈奴人。他自幼好学,知道想要逐鹿中原,必须学好汉族的儒学文化,所以他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学了《诗经》、《易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尤其喜欢读《左传》和《孙吴兵法》,还读了《史记》、《汉书》,少年时代就成了一个学问十分渊博的人。后来他又集中精力学武,精通骑射,武艺超群,所以他才能驰骋疆场,终于创立了前赵政权。后赵的创立者石勒,羯〔jie 节〕族人。青少年时代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做过佣工、农奴,但是他努力学习武艺,暗中联络有志之士,以八骑起家,先投靠刘渊、刘聪,为前赵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自立门户,创立了后赵政权。前秦皇帝苻坚,氐族人。他在淝水之战 中是战败者,一向被当作历史上的反面人物看待。其实他在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并且肯努力学习,很早就以博学多才艺、具有经国济世之才著称。他青年时即做了前秦皇帝,政治上也很有成就,又有统一全中国的雄心壮志。他的失败是由于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在用兵中犯了许多致命的错误。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来失败了就否定他的成就。
宋辽金并存时期,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也有不少青少年成才的文人学士和英雄豪杰。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本来有资格继承皇位。他自幼仰慕汉族文化,读了很多书,能用汉文写诗文,很早就已成才。后来因为宫廷矛盾,他的皇位被二弟耶律德光夺走,他只好流浪到中原,改名李赞华,进行文学创作。他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是也不能因为他的失败而不承认他是个青少年成才的历史人物。生活在辽兴宗时期的耶律庶成,自幼好学,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契丹、汉两种文字,特别擅长写诗。他奉命翻译汉文医药书籍,把中医药知识传播给契丹民族。又根据汉文的法律书和礼书,修订契丹的法律。这些都是他在青少年时完成的,他也不愧是个青少年成才的典型。
金国的元好问,是鲜卑人的后代。他自幼勤奋学习,七岁就能写诗,14岁拜郝晋卿为师。他不想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只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经过六年刻苦用功,到20岁终于成了淹贯经史百家的学者、诗人,写出了为人传诵的好诗,成了有金一代的文宗。
清朝时,青少年成才的人物也不少。清朝前身后金的创始者、后来被尊称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是满族的英雄。他在少年时就有大志,为了替祖父和父亲报仇,以13副铠甲起家,青年时就统一了女真各部,建国称汗。
像上面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这些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的
事例,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不无鼓舞作用。本书就是专讲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故事的书,讲他们成才的外因和内因,总结他们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希望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有一点借鉴与启发。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中国自古以来对青少年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认为对青少年应该十分重视,因为英雄往往在他们当中产生。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千万要加以爱护。另一种看法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认为青少年的学识和经验都不够丰富,办起事情来毛手毛脚,常常会把事情办坏,所以不能依靠他们。必须等到他们长了胡须,即成年以后,积累了足够的学识和经验,办起事情来稳稳当当了,才能依靠他们。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哪一种正确?回答自然是前一种正确,后一种则是片面的观点。青少年当中确实有些人毛手毛脚,办起事情来勇敢有余,经验不足,办不成事情,甚至会把事情办坏。但是这不是普遍现象,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具有上进心,把事情交给他们去办,只要事先耐心地加以指点和引导,他们还是会小心谨慎地从事,即使一次两次失败了,也可以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最终把事情办好的。嘴上长了毛的成年人或老年人,办起事情来也并不见得个个都是十拿九稳,失败也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不应该看到青少年当中有些人办不成事情,就说青少年都靠不住。事实上,年岁大小和办事成功与否没有必然联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是在青少年时代成才的。18岁以前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或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立了大功、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或在科学上有所发明创造的人,为数是不少的;18岁至25岁之间在各方面做出了成绩的人,则更是多得不胜枚举。请看下面这些实例: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是近邻,齐强鲁弱,齐国经常欺侮鲁国。有一次,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危在旦夕,许多文官武将只顾自己逃命。这时候,少年汪踦〔yi 倚〕为了挽救国家的命运,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站出来,带着乡亲们跟齐军血战于郎地(今山东鱼台县东) 。最后汪踦虽然牺牲在战场上,但是齐军被打退,鲁国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汪踦年龄虽小,却做出了保家卫国的壮举,这说明他已经是一个成才的少年。对于汪踦英勇卫国的精神,连儒家的老祖宗孔子也大为感动,有人认为未成年而死称“殇〔shang 伤〕”,不得隆重礼葬,孔子认为对汪踦这样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而献身的少年应破格对待,不能草草收殓,应当隆重礼葬。
战国时期,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国,经常互相攻伐。秦王嬴政想要统一全中国,他首先想得到赵国的土地以扩充本国的河间(今河北省) 之地,就先跟燕国和好。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国派张唐到燕国任国相。这时候,秦国有个12岁的少年甘罗,自告奋勇,愿到赵国去做说客,声称他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能说服赵王,自动把河间附近的土地献给秦国。秦王真的派甘罗去出使赵国。甘罗见到了赵襄王以
后,说:“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这回事吗?”赵襄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又问:“大王听说秦国派张唐到燕国任国相这回事吗?”赵襄王回答说:“也听说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入质秦国,秦国张唐相燕,秦、燕两国和好了,你们赵国就要大难临头了。”赵襄王说:“这是怎么回事?”甘罗说:“这事情是明摆着的,秦国跟燕国和好的目的就是为了想打赵国,扩充河间之地。大王不如先主动把河间附近的五座城送给秦国,请秦国放归燕太子丹,然后跟秦国一起去攻打燕国。”赵襄王觉得甘罗的说法有道理,就真的把五座城送给了秦国。秦国也真的把燕太子丹放归,中断了跟燕国的和好。不久,赵国派兵攻打燕国,夺得了燕国上谷一带(今河北中部、西北及西部) 的30座城,把其中的11座城送给了秦国。秦王嬴政认为甘罗这次外交很成功,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很多土地,就封年仅12岁的甘罗做了上卿。战国时期是讲武力、比智谋的时候,秦国凭借自己的武力和智谋夺取别国的土地,虽然是一种以强凌弱的行为,但是统一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强大的秦国逐步吞并掉其他六国是不可避免的。在统一的过程中,12岁的甘罗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成功地完成其外交使命,使秦国的土地得到扩充,虽然依靠了强大的秦国作后盾,但也说明他是个了不起的外交人才。
西晋末年,司马氏皇族同室操戈,天下大乱,许多地方爆发了流民起义,一些掌握兵权或小股武装的地方军阀和官僚,也想趁机会捞一把。有个叫杜曾的小官僚,也乘乱起兵,先占领了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接着攻打宛城(今湖北荆门县南) 。宛城守将荀崧,虽然率领守城将士奋勇抵抗,怎奈敌我双方众寡悬殊,整个宛城被紧紧包围,城中粮食一天天减少,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候,荀崧的女儿、才13岁的荀灌主动请缨,愿意率领一队人马冲出重围,到襄城(属今河南省) 太守石览那里去讨救兵。荀崧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让自己的爱女去试一试。荀灌挑选了几十名精明强悍的将士,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出其不意地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到了襄城,搬来了救兵,打退杜曾的兵马,解救了宛城之围。荀灌不但是个少年,并且还是个女孩子,危难之际却敢于承担重任,真可谓是个少年成才的巾帼英雄。
南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 初年,有个名叫宗悫〔que 却〕的人,自幼就立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14岁那年,哥哥宗泌娶亲,因为过于铺张浪费,招引来强盗。当天夜里,十几个强盗明火执杖地前来抢劫。别人吓得躲在屋子里瑟瑟发抖,宗悫则操起平日练武的大刀,勇敢地跟强盗格斗。当他劈倒几个强盗以后,官军闻讯赶到,将强盗一网打尽。后来宗悫不到20岁就做了将军。在岭南跟林邑(今越南中南部) 作战
的时候,他用假狮子破了敌人的大象阵,为国家立了大功。
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国派兵大举南下,打进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灭了北宋。宋朝的宗室亲王赵构逃到江南,建立了南宋。但是金兵继续南下,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候,有位武艺超群的青年岳飞,投身于抗金队伍。他刚从军不久,就在战斗中生擒金军将领拓跋耶乌,枪刺黑风大王,使金军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后来岳飞越战越勇,屡次打败金军主将兀术,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岳飞的养子岳云,12岁就跟着父亲转战各地,以自己的勇力和胆识屡建战功。岳飞和岳云,成了岳家军的核心。金兵望见岳家军的大旗就吓得心惊胆战,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父子率领岳家军取得朱仙镇大捷,眼看快要收复北宋首都汴京的时候,奸臣秦桧在宋高宗赵构的默许下,害死了岳飞父子。岳飞死时年仅39岁,岳云死时只有23岁。他们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事迹,永远为后世所传诵,他们父子俩不愧为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的典型。
元朝忽必烈在位期间,任用13岁的安童做自己的贴身侍卫。有一次,忽必烈打败跟自己争夺权位的弟弟阿里不哥,俘虏了阿里不哥手下的一千多名士兵。当时他正处在极度愤怒的时候,因此下令要把这一千多名士兵全部处死。安童在一旁听了,赶快加以阻止。他说:“阿里不哥手下的人为自己的主人效劳,原是他们的份内之事。对于这些人应当争取,让他们改换门庭,为陛下效劳。他们定能感恩戴德,改过自新,像原先忠于阿里不哥那样忠于陛下。如果杀了他们,今后还会有谁敢弃旧图新,从敌人阵营中分化出来,前来投奔陛下呢?”忽必烈听安童说得有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果然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安童后来又有许多杰出表现,在他刚满17岁那年,忽必烈就任命他为右丞相。安童成了继12岁为上卿的甘罗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丞相。
明末清初,清军挥师南下时,由于实行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族压制政策,激起了江南汉族民众的强烈反抗。抗清队伍中有一位松江县(今属上海市) 的少年夏完淳。他本是个爱好文学的书生,写得一手好诗文,为了效忠明朝,也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存权利,他毅然投入抗清义军,跟清军战斗。兵败被俘以后,洪承畴劝他投降。他不但不投降,还大骂洪承畴是个没有民族气节的软骨头。他在监狱中给家里写遗书,声称自己为国而死是尽了男儿的本分。他被杀害时年仅17岁。夏完淳为反抗民族压迫而英勇战斗,说明他有民族气节,而他留下来的许多优秀诗文,又能说明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像他这样的人,实在是一位难得的少年英
才。
如果说上面所举多数是在动乱的战争年代里成长起来的武将和谋士,他们只要力气大、胆子壮,就可以建功立业,名垂千古。那么,这里也可以举出不少在国家安定时期在政治上或在文化事业上有成就的青少年来。
西汉文帝刘恒在位(公元前179年—前156年) 期间,任太仓(今江苏太仓县) 令的名医淳于意触犯了刑法,被押解到京城长安受肉刑。当时的肉刑有在脸上刺字、割鼻子、砍去左(右) 脚趾等几种,都是使人致残的酷刑。淳于意的小女儿淳于缇〔ti 提〕萦,才十来岁,她决心陪着父亲进京,替父求情。她到达长安后,上书汉文帝,声称自己的父亲医术高明,应当让他继续为民众服务,不能把他弄残废了。她愿意卖身给官府做奴婢,替父赎罪。同时,她指出肉刑的残酷不当,说它使人终生残废,断绝了人们改过自新的道路,应当予以废除才好。汉文帝觉得缇萦替父求情的精神可嘉,特别是觉得她批评肉刑残酷的说法很有道理,就下令免除淳于意的罪名,并下令废除残酷的肉刑,使以后触犯刑法的人不再遭受割鼻子、砍脚趾等导致终身残废的刑罚。缇萦一个小小弱女子的勇敢行为,竟使中国古代的刑法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变,真可谓功德无量。
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植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人物。他是曹操的儿子,10岁左右就酷爱文学,读了许多诗赋,他能诗善文,据说能七步成诗。他在青少年时代已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受人喜爱的著名诗人。“煮豆燃豆萁〔qi 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他的著名诗篇,诗中对兄弟相残的行为进行了沉痛的讽刺与诚挚的规劝。谢灵运评论说,天下文才只一石〔dan 担〕,曹植一人独得了八斗。由此可见,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么的了不起。
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青少年诗人很多。唐初著名诗人王勃,六岁就能写诗作文。九岁那年读颜师古的《汉书注》,写了一篇题为《指瑕》的文章,指出了颜注中的许多失误。15岁时,适逢右丞相刘祥道巡行关内,他上书自陈。刘祥道惊叹自己遇上了神童,上书向唐高宗推荐他。唐高宗当面考试,王勃从容对答,深得唐高宗的喜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王勃写的诗意境深远,风格清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他的不朽名句。他的著名文章《滕王阁序》也是传诵千古的佳作。王勃死时才28岁,他的成就都是在青少年时代获得的。晚唐诗人韩偓〔wo 沃〕,10岁就能写诗。他的诗不光一般人读了大为赞叹,就是当时的大诗人、他的姨父李商隐也十分赏识,认为这个外甥超过了自己,曾
赠诗给他说:“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北宋前期,社会比较安定,其时有成就的学问家人才辈出,其中有不少是在青少年时代成才的。著名文学家兼史学家杨亿,虽然出生时有些异样,长了一身长毛,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毛孩。但是他的智力并不低,甚至还超过了常人。他刚学会说话,就能在母亲的口授下背诵《尚书》等儒家经典,七岁就能写文章,11岁奉宋太宗之诏进京参加考试,因诗赋都写得很好,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之职。他上殿谢恩时,秘书省找不出像他那样小孩子穿的袍服,只好临时为他赶制了一套。到18岁再去翰林院参加考试,得赐进士出身。后来他参加《册府元龟》的编纂,成为这部中国历史上著名类书的主要作者。著名政治家兼词人晏殊,七岁就能写文章,12岁时被江南安抚使张知白推荐去参加进士考试。他在跟一千多名年纪都比他大得多的士子角逐当中,毫不怯场,拿到题目就援笔疾书,文章一气呵成,被赐予同进士出身,是中国历史上自有科举考试以来最年幼的进士之
一。后来他继续用功读书写作,成为当时著名的词人,在仕途上一直做到宰相。他做宰相时,提拔了范仲淹、富弼等一批有抱负有作为的青年人参与朝政,为北宋前期的清明政治做出了贡献。
明朝时,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已经衰落,有成就的诗人不多。可是明朝初年也还出了个少年诗人苏福,他八岁就能写诗,去应神童科考试,主考官嫌他年纪太小,叫他回家多读几年书以后再考。可是当时他写的诗已经相当成熟了。他写了30首“夜月”绝句,描写从初一到三十的月亮,每一首都能描绘出当夜月亮的特点,如《初一夜月》写道:“晦夕推迁又一初,阳光阴魄两疑无。却于无处分明有,浑似先天太极图。”《十五夜月》写道:“天上人间月半中,中秋八月半欣逢。四时但愿长如此,六合阳光普照同。”像这样的诗,既写景,也抒情,并且还多少带点哲理性,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不说出这是少年苏福写的诗,叫人们去猜,恐怕谁都会误认为这是出于大诗人的手笔。苏福死时只有14岁,他虽然除诗以外没有别的成就,但是他的诗已是流传千古,为后世人们永远吟诵,可见他在文学上已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有人也许会说,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生活环境比较优越,文化素来发达,青少年成才比较容易,而住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环境比较艰苦,文化不很发达,青少年成才就很困难了。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前面说到的元朝时候的少年丞相安童,就是蒙古族人。如果再往上推,至少从晋朝起,就可以举出许多少数民族中的青少年英才来。十六国中创立前
赵的刘渊,是匈奴人。他自幼好学,知道想要逐鹿中原,必须学好汉族的儒学文化,所以他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学了《诗经》、《易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尤其喜欢读《左传》和《孙吴兵法》,还读了《史记》、《汉书》,少年时代就成了一个学问十分渊博的人。后来他又集中精力学武,精通骑射,武艺超群,所以他才能驰骋疆场,终于创立了前赵政权。后赵的创立者石勒,羯〔jie 节〕族人。青少年时代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做过佣工、农奴,但是他努力学习武艺,暗中联络有志之士,以八骑起家,先投靠刘渊、刘聪,为前赵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自立门户,创立了后赵政权。前秦皇帝苻坚,氐族人。他在淝水之战 中是战败者,一向被当作历史上的反面人物看待。其实他在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并且肯努力学习,很早就以博学多才艺、具有经国济世之才著称。他青年时即做了前秦皇帝,政治上也很有成就,又有统一全中国的雄心壮志。他的失败是由于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在用兵中犯了许多致命的错误。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来失败了就否定他的成就。
宋辽金并存时期,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也有不少青少年成才的文人学士和英雄豪杰。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本来有资格继承皇位。他自幼仰慕汉族文化,读了很多书,能用汉文写诗文,很早就已成才。后来因为宫廷矛盾,他的皇位被二弟耶律德光夺走,他只好流浪到中原,改名李赞华,进行文学创作。他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是也不能因为他的失败而不承认他是个青少年成才的历史人物。生活在辽兴宗时期的耶律庶成,自幼好学,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契丹、汉两种文字,特别擅长写诗。他奉命翻译汉文医药书籍,把中医药知识传播给契丹民族。又根据汉文的法律书和礼书,修订契丹的法律。这些都是他在青少年时完成的,他也不愧是个青少年成才的典型。
金国的元好问,是鲜卑人的后代。他自幼勤奋学习,七岁就能写诗,14岁拜郝晋卿为师。他不想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只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经过六年刻苦用功,到20岁终于成了淹贯经史百家的学者、诗人,写出了为人传诵的好诗,成了有金一代的文宗。
清朝时,青少年成才的人物也不少。清朝前身后金的创始者、后来被尊称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是满族的英雄。他在少年时就有大志,为了替祖父和父亲报仇,以13副铠甲起家,青年时就统一了女真各部,建国称汗。
像上面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这些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的
事例,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不无鼓舞作用。本书就是专讲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故事的书,讲他们成才的外因和内因,总结他们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希望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有一点借鉴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