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临[张迁碑]赏析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蝯叟,别号东洲居士。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晚清诗人、书画家,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以书法著称于世。何氏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凡其所见汉碑,皆用心临写若干通,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其学书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中年潜心北碑。何绍基描述其学书历程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其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自家风貌,尤善草书。   《张迁碑》为汉末名碑,篆额题《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立于今山东东平,于明代出土,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碑高270厘米,宽115厘米。碑阳15行,满行42字;碑阴三列,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上二列19行,下列3行,总计323字。最早记载该碑的是明代都穆的《金薤琳琅》。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曾疑其为后人摹刻。《张迁碑》的最早拓本是明拓本,8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现藏故宫博物院。清初拓本,首行“焕”字不损。此外,还有影印本(图1)和翻刻本。《张迁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明代王世贞认为《张迁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艺苑卮言》)。清代孙承泽认为《张迁碑》书法“方整古雅,汉室中不多见者”(《庚子消夏记》)。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用心临习《张迁碑》一百多遍,形成了自家风貌(图2)。   《张迁碑》书风朴茂,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形外方内圆、基本呈扁方形,字体重心降低,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似汉印之缪篆。何绍基晚年涉猎临习隶书,采用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方法去临写《张迁碑》等汉碑,将数年的书写功力、书写经验贯注其中,“每一临碑,多至若干通,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用势,或取行气,或取其结构布局,当其有所取,则临写之,精神专注于某一端”(马宗霍《书林藻鉴》),致使其所临书无一通与原碑全似,名曰临习,实为创作。   何绍基所临《张迁碑》既不失其精神而又能自成面目,用墨浓湿丰腴,线条雍容,气息淳古。具体说来,何氏临写的《张迁碑》有以下艺术特点:   (1)何绍基临写的《张迁碑》摒弃了世俗隶书中装饰华美的成分,重其神韵,全力以己意为之,一反汉隶方扁横势的旧习,以纵势为主,布局疏朗开阔,气脉贯通。如“对于啬夫”四字。   (2)何氏临写《张迁碑》运笔浑圆,婉和韵雅,古拙朴厚,具有浓厚的金石味。起笔回锋藏头,致使多处出现涨墨现象。改原碑中“左低右高” 的横画为“左高右低”,如“有”“在”等字;且所临写的“口”字的横折笔画,几乎都是在横画结束时再另提笔藏锋行笔,竖画高出横画些许,如“里”“昆”“用”、“高”等字。   (3)何氏结字大胆随意,几乎字字不平稳,但整体和谐统一,并把行草书的笔意渗入到他的隶书中去,笔毫铺开,行笔速度较慢,运笔迟涩,欲行还止,并不时加入颤笔的动作,如“年”“功”等字,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这种行草书的笔意,充分体现了何氏在书法学习上融会贯通的本领。   何绍基的隶书临作,既有深厚的汉碑功底,又形成了自己既超逸多姿又有个性意趣的新风貌,具有一定的时代风范。何绍基在隶书上所取得的成就,对隶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在清代隶书书法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很多书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梁启超“酷爱其八分,叟盖善以草势作分书也”(《饮冰室合集》)。沙孟海先生对何绍基的隶书甚为佩服,说:“何绍基各体书,隶书第一,真书还在其次。真书病在写得太熟(应酬太多,亦其一因),太熟了,无意中平入通俗的成分进去,同时把那仅有的古意慢慢地消失了。他的隶字,还不至于熟,因为他比较少应酬的缘故。他的隶字的好处,在有一缕真气,用笔极空灵,极洒脱,看过去很潦草,其实他并不肯丝毫苟且的。至于他的大气盘旋处,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他生平遍写各体隶碑,对于《张迁》的功夫最深。他的境界,虽没有像伊秉绶的高,但比桂馥来得生动,比金农来得实在,在隶家中,不能不让他占一席位次。”(《沙孟海论艺·近三百年的书学》)谭泽闿评论何绍基的隶书,认为“六朝而后言八分,无能过者”, 马宗霍称何氏“于分书博览兼姿,自得之勤,并世无偶,……昧者遂谓蝯叟以己法临古,不知蝯叟欲先分之以究其极,然后合之以会其归也,且必如此而后能入乎古,亦必如此之后能出乎古,能入能出,斯能力宗开派”,并认为有清一代人,“真能集分之成者,要惟何蝯叟”。   在清代所有隶书书家中,何绍基确实可以说是最具广度和深度的,他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清代书家在艺术上大力开拓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无能过者”,是完全立得住脚的。何绍基这种各个突破的学习书法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师法古人仍不无意义。《张迁碑》是汉碑中的名品,它的用笔、结体的变化,给后世的隶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学习何绍基临习此碑方法,对其用笔与结体的变化规律加以认真领悟,必将会有“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收获。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蝯叟,别号东洲居士。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晚清诗人、书画家,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以书法著称于世。何氏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凡其所见汉碑,皆用心临写若干通,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其学书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中年潜心北碑。何绍基描述其学书历程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其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自家风貌,尤善草书。   《张迁碑》为汉末名碑,篆额题《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立于今山东东平,于明代出土,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碑高270厘米,宽115厘米。碑阳15行,满行42字;碑阴三列,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上二列19行,下列3行,总计323字。最早记载该碑的是明代都穆的《金薤琳琅》。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曾疑其为后人摹刻。《张迁碑》的最早拓本是明拓本,8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现藏故宫博物院。清初拓本,首行“焕”字不损。此外,还有影印本(图1)和翻刻本。《张迁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明代王世贞认为《张迁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艺苑卮言》)。清代孙承泽认为《张迁碑》书法“方整古雅,汉室中不多见者”(《庚子消夏记》)。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用心临习《张迁碑》一百多遍,形成了自家风貌(图2)。   《张迁碑》书风朴茂,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形外方内圆、基本呈扁方形,字体重心降低,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似汉印之缪篆。何绍基晚年涉猎临习隶书,采用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方法去临写《张迁碑》等汉碑,将数年的书写功力、书写经验贯注其中,“每一临碑,多至若干通,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用势,或取行气,或取其结构布局,当其有所取,则临写之,精神专注于某一端”(马宗霍《书林藻鉴》),致使其所临书无一通与原碑全似,名曰临习,实为创作。   何绍基所临《张迁碑》既不失其精神而又能自成面目,用墨浓湿丰腴,线条雍容,气息淳古。具体说来,何氏临写的《张迁碑》有以下艺术特点:   (1)何绍基临写的《张迁碑》摒弃了世俗隶书中装饰华美的成分,重其神韵,全力以己意为之,一反汉隶方扁横势的旧习,以纵势为主,布局疏朗开阔,气脉贯通。如“对于啬夫”四字。   (2)何氏临写《张迁碑》运笔浑圆,婉和韵雅,古拙朴厚,具有浓厚的金石味。起笔回锋藏头,致使多处出现涨墨现象。改原碑中“左低右高” 的横画为“左高右低”,如“有”“在”等字;且所临写的“口”字的横折笔画,几乎都是在横画结束时再另提笔藏锋行笔,竖画高出横画些许,如“里”“昆”“用”、“高”等字。   (3)何氏结字大胆随意,几乎字字不平稳,但整体和谐统一,并把行草书的笔意渗入到他的隶书中去,笔毫铺开,行笔速度较慢,运笔迟涩,欲行还止,并不时加入颤笔的动作,如“年”“功”等字,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这种行草书的笔意,充分体现了何氏在书法学习上融会贯通的本领。   何绍基的隶书临作,既有深厚的汉碑功底,又形成了自己既超逸多姿又有个性意趣的新风貌,具有一定的时代风范。何绍基在隶书上所取得的成就,对隶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在清代隶书书法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很多书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梁启超“酷爱其八分,叟盖善以草势作分书也”(《饮冰室合集》)。沙孟海先生对何绍基的隶书甚为佩服,说:“何绍基各体书,隶书第一,真书还在其次。真书病在写得太熟(应酬太多,亦其一因),太熟了,无意中平入通俗的成分进去,同时把那仅有的古意慢慢地消失了。他的隶字,还不至于熟,因为他比较少应酬的缘故。他的隶字的好处,在有一缕真气,用笔极空灵,极洒脱,看过去很潦草,其实他并不肯丝毫苟且的。至于他的大气盘旋处,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他生平遍写各体隶碑,对于《张迁》的功夫最深。他的境界,虽没有像伊秉绶的高,但比桂馥来得生动,比金农来得实在,在隶家中,不能不让他占一席位次。”(《沙孟海论艺·近三百年的书学》)谭泽闿评论何绍基的隶书,认为“六朝而后言八分,无能过者”, 马宗霍称何氏“于分书博览兼姿,自得之勤,并世无偶,……昧者遂谓蝯叟以己法临古,不知蝯叟欲先分之以究其极,然后合之以会其归也,且必如此而后能入乎古,亦必如此之后能出乎古,能入能出,斯能力宗开派”,并认为有清一代人,“真能集分之成者,要惟何蝯叟”。   在清代所有隶书书家中,何绍基确实可以说是最具广度和深度的,他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清代书家在艺术上大力开拓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无能过者”,是完全立得住脚的。何绍基这种各个突破的学习书法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师法古人仍不无意义。《张迁碑》是汉碑中的名品,它的用笔、结体的变化,给后世的隶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学习何绍基临习此碑方法,对其用笔与结体的变化规律加以认真领悟,必将会有“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收获。


相关文章

  • 贾岛诗全集
  • 贾岛-诗词<题兴化寺园亭> 古诗 全诗赏析 贾岛-诗词<古意> 古诗 全诗赏析 贾岛-诗词<竹> 古诗 全诗赏析 贾岛-诗词<寄韩潮州愈> 古诗 全诗赏析 贾岛-诗词<雪晴晚望> ...查看


  • 有关[中秋节古诗]在线阅读
  • <中秋节古诗>在线阅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查看


  • 张九龄诗全集
  • 张九龄-诗词<巫山高> 古诗 全诗赏析 张九龄-诗词<九月九日登龙山> 古诗 全诗赏析 张九龄-诗词<和崔尚书喜雨> 古诗 全诗赏析 张九龄-诗词<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古诗 全诗赏析 ...查看


  • 顾城诗集,顾城诗歌赏析
  •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歌 > 新诗赏析 > 顾城 > 顾城诗集,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石壁>赏析 作者:顾城 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赏析 作者:顾城 顾城<小巷>赏析 作者:顾城 ...查看


  • 韩偓[晓日]"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全诗翻译赏析
  • 晓日 [唐朝]韩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注释 ①天际:天边. ②直:只要 ③须:等到. ④日观: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 ⑤首:第一. ⑥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 译文 ...查看


  •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
  •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 书中瑰宝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绝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王 罡 赏析提要:大草<自作诗 论书绝句>先后 8次 著录,是林散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代表作 ...查看


  • 初中古诗词名句归类赏析
  • 初中古诗词名句归类赏析 (一) 爱国篇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杜牧<<泊秦淮>> <<泊秦淮 赏析:从字面 ...查看


  • 白居易[暮江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 残阳照射在 ...查看


  • 网络对联优秀出对180幅作品赏析
  •  网络对联优秀出对180幅作品赏析 001 出句:鲸吐日出海 [赛事出句] 对句: 仙拥月入怀 [笑僧] 赏析:出对气势如巨幅之画,李白归来哉 002 出句:拂柳窥帘内[夜风] 对句:飞花卧砚中[陆小凤] 赏析:"东风有意揭帘栊 ...查看


  • 郭沫若诗集-专题研究
  •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浪淘沙(看溜冰) 郭沫若 雪浪锁云燕,水面横天,刀鞋对对剪冰船.人似流星飞过去,快活无边. 举目尽青年,争著先鞭,<逍遥游>又入新篇.地上乐园今实现,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