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力学求极值的常用方法

中学物理力学求极值的常用方法

一、知识要点

1.极值问题:指极小值和极大值。

注:极值不一定是最值。

2.求极值问题的两个途径:

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极值通常与某一临界值有关,巧妙地建立一个含极值条件的物理模型,则可快捷地解决问题。

(1)物理方法:从物理过程的分析着手求解极值问题。

(2)数学方法:从数学方法角度思考,借助于代数、函数或函数图像知识求解极值问题。

二、应试策略

1.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极值

一元二次函数y=ax+bx +c (a ≠0),当x=-a

例1.一辆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 m/s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一自行车以6m/s的速度从车旁边匀建驶过 (1)汽车从开始运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多多长时间两者距最远?此最远距离是多少’ (2)汽车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设汽车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t 时间两车相距最远,则△S =S 2-S 1,S 2=V0t ,s 1=得∆s =6t -

32t b 2a

63

2

2

b 2a

时,y 有极小值y 极=

4ac -b 4a

2

,用a>0时y 有极小值,

12

at

2

(1)当t =-=s =2s 时,△S 极=

4ac -b 4a

2

=

0-6-4⨯

232

=6m 或∆s =6t -

32

t

2

=6m

(2)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车位移相等,即△S =0,得t’=4s。v t =at’=12m/s 答案:(1)2S,6m ;(2)12m/s。---可以利用配方法求解

点评:本题可以用v-t 图象求解,也可以用相距最远时二者速度相等这个结论来求解。 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求极值

将二次函数y=ax2+bx +c (a ≠0),转化为二次方程ax 2+bx +c -y=0,其判别式Δ=b 2-4aC≥0,x 有实数解,若y≥A,则y min =A ;若y≤A,则y max =A 。Δ≤0,方程无实数解。 例2.一个质量为M 的圆环,用细线悬挂着。将两个质量为m 的有孔的小珠套在环上,且可沿环无摩擦滑动,如图所示。今将两小珠从环的顶端由静止开始释放。证明,当m >

23

M 时,圆环能升起。

v

2

证明:取小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cosθ+N =m 由动能定理得 mgR (1-cosθ)=由此二式得 N =2mg -3mg cosθ 上式中,N >0,即 cosθ

2

3

12

R

mv

2

以环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b ),在竖直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T+2N’cosθ—Mg=Ma 当环恰好能上升时,a=0,可得 2N’cosθ=Mg

N’与N 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则2(2mg -3mgcosθ)cosθ=Mg 即6mcos 2θ-4mcosθ+M=0

上式是关于cosθ的一元二次方程,cosθ为实数,则△≥0,即(4m )2-4(6m )M≥0,可得m ≥当m =

23

23

M

M 时,T 恰好为零,但不升起,所以取m >

23

M 为升起条件。

3.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

用三角函数求极值,实际上是应用了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 ①利用倍角公式将y =Asin αcos α转化为y =②将三角函数y =asin θ+bcosθ,转化成y =

12

Asin2α的形式,当α=45º时,y 有极大值

2

2

A 2

a +b sin(θ+ϕ) 的形式,再利用其有界性求解。

例3.质量为m 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θ斜向上拉力F 牵引沿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求力F 的最小值及角θ。

解析。物体受力情况如图,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cos θ-f =0 F N +Fsin θ-mg=0 f =μN

解得:F =

μmg cos θ+μsin θ

可写成F =

μmg

2

,其中sin ϕ=

1+μ

2

, cos ϕ=

μ+μ

2

sin(θ+ϕ)

则sin(θ+ϕ) =1时,F 有最小值F min =

μmg +μ

2

,此时θ+ϕ=

π

2

,θ=

π2

-tan

-1

1

μ

答案:

μmg +μ

2

π2

-tan

-1

1

μ

点评: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极值,是中学物理常用的解题方法。 4.利用图象法求极值

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所遵守的物理规律,找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作出物理图象,由图象再求得极值。通常要用到图象斜率、面积、截距、交点的物理意义等。

例4.甲、已两光滑斜面高度相同,乙斜面的总长度和甲斜面的总长度相同,只是由两部分组成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的小球从两斜面的顶端同时释放,不计在拐角处的能量损失,则哪一个小球先滑到底端?

解析:小球沿甲斜面OB 做匀加速运动,设其加速度大小为a 1,小球沿乙斜面OD 段、DE 段分别做匀加速运

动,设其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2和a 3, 由图象和a=gsinθ可知a 3

因为速率一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小球加速度的大小,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小球所通过的路程,则四边形ODEt 乙与三角形0Bt 甲面积相等时,显然有t 乙

答案:沿乙斜面的小球先滑到底端。 5.利用作图法求极值

t 2

t 1

点评:本题抓住两球的路程相等,利用v-t 图斜率和面积的物理意义解决了时间的最小值问题。

把复杂的物理过程或各物理量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将物理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 例5.有一小船位于60m 宽的河边,从这里起在下游80m 处河流变成瀑布。假设河水流速为5m/s,为了使小船能安全渡河,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不能小于多少?

解析:设水速为V 水,船速为V 船,船对岸的实际速度为V 合。为使小船到达对岸而不至滑过瀑布A 处,过O 作船合速度的方向OA 和水速V 水,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V 水与V 合垂直时,V 船最小,V 船方向与岸夹角应为θ。

由几何关系得 tan θ=

v 水cos 53︒

8060

=43

,θ=53°

v 船=

=3m /s

答案:3m/s,方向与岸成53°角斜向上游。

点评:本例巧妙利用作图法解决了渡河问题中的极值问题,也是V 船

设a 、b 均为正数,则a +b ≥2ab

①若ab= C(常数),当a=b时取等号,即a+b有极小值; ②若a+b=C(常数),当a=b时取等号,即ab 有极大值。

例6.(2010年高考重庆卷,24)小明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握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绳的另一端系有质量为m 的小球,甩动手腕,使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球某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绳突然断掉,球飞行水平距离d 后落地,如题图所示。已知握绳的手离地面高度为d ,手与球之间的绳长为

34

d ,重力加速度为g ,忽略手的运动半径和空气阻力。

(1)求绳断时球的速度大小V 1和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 2。

(2)向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多大?

(3)改变绳长,使球重复上述运动,若绳仍在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断掉,要使球抛出的水平距离最大,绳长应是多少?最大水平距离为多少?

解析:(1)设绳段后球飞行时间为t ,由平抛运动规律,有竖直方向d =

41

12

gt ,水平方向d =v 1t

2

得v 1=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12

m v 2=

2

12

m v 1+m g (d -

2

34

d ) ,得v 2=

(2)设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大小为T ,这也是球受到绳的最大拉力大小。

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

34

d ,由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有 T -mg =

mv 1R

2

,得T =

113

m g

(3)设绳长尾l ,绳断时球的速度大小为v 3,绳承受的最大推力不变,

mv 3

l

2

有 T -mg =

得v 3=

12

2

绳断后球做平抛运动,竖直位移为d -l ,水平位移为x ,时间为t 1,有d -l =

gt 1 x =v 3t 1

x =当l =

d 2

时,x

有极大值,x m ax =

3

答案:(1

)v 1=

v 2=

(2)T =

113

m g (3)当l =

d 2

时,x

有极大值,x m ax =

3

例7.(2010年高考江苏卷,14)(16分) 在游乐节目中,选手需要借助悬挂在高处的绳飞越到水面的浮台上,小明和小阳观看后对此进行了讨论。如图所示,他们将选手简化为质量m=60kg的指点, 选手抓住绳由静止开始摆动,此事绳与竖直方向夹角α=30°,绳的悬挂点O 距水面的高度为H=3m.不考虑空气阻力和绳的质量,浮台露出水面的高度不计,水足够深。取中立加速度 g =10m/s2,sin53°=0.8,cos53°=0.6

(1)求选手摆到最低点时对绳拉力的大小F ;

(2)若绳长l=2m, 选手摆到最高点时松手落入手中。设水对选手的平均浮力f 1=800N ,平均阻力f 2=700N ,求选手落入水中的深度d ;

(3)若选手摆到最低点时松手, 小明认为绳越长,在浮台上的落点距岸边越远;小阳认为绳越短,落点距岸边越远,请通过推算说明你的观点。 解析(1)动能定理 m gl (1-cos α) =

解得F ′=(3-2cos α)mg

人对绳的拉力 F =F ′,则 F =1080N

(2)动能定理 mg (H -l cos α+d )-(f 1+f 2)d =0 ,则d=

12

12

m v ,圆周运动 F ′-mg =m

2

v l

2

mg (H -l cos α) f +f 2-mg

1

,解得 d =1.2m

(3)选手从最低点开始做平抛运动x=vt, H-l=解得x =gt

2

当l =

H 2

时,x 有最大值,解得l=1.5m

因此,两人的看法均不正确。当绳长钺接近1.5m 时,落点距岸边越远。 答案:(1)1080N ;(2)1.2m ;(3)当l =

H 2

时,x 有极大值1.5m ,两人的看法均不正确。

三、对应练习

1.(2010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四校联考)如图所示,一小球用轻绳悬于O 点,用力F 拉住小球,使悬线保持偏离竖直方向75角,且小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为了使F 有最小值,F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应该是

A .900 B .450 C .150 D .00 答案:C 。

2.(2010年江苏苏锡常镇高三调研, 5)如图所示,有一光滑的半径可变的内,圆心O 点离地高度为H 。现调节轨道半径,让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 从与O 点等高的轨道最高点由静止沿轨道下落,使小球离开轨道后运动的水平位移S 最大,则小球脱离轨道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应为

A .

gH B .

gH 3

4gH

C .2gH D .

3

14

圆形轨道处于竖直平面

3

2

解析:设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 ,则抛出时的速度v 0=2gR ;

小球做平抛运动时,S =v 0t H -R =

12

gt

2

解得 S =2R (H -R ) ,可知当R =H -R 即R =0.5H 时,S 有最大值,可解得V 0=gH 答案:A 。

3.公共汽车由停车站从静止出发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这时一辆载重汽车从后面超过公共汽车,载重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前进。问:经过多长时间公共汽车能追上载重汽车?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相距最远时两车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解法二:解析法

公共汽车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则 x 1=

12

at =t

22

载重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 x 2=Vt =10t △x =x 2-x 1=10t -t 2

(1)当△x =0时公共汽车追上载重汽车,得t =10S 或t =0(舍去) (2)当t =-

102(-1)

=5(S )时,△x 有极值,即△x =

0-10

2

4(-1)

=25(m )

解法二:利用运动图象求解

因为公共汽车是做初速度零、加速度2m/s2的匀加速度运动,而载重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同时目向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示。速度时间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位移。由图可知:当t =O 时,△OAD 的面积等于矩形OCBD 的面积,故两车所通过的位移相等,即两车相遇。当两车速度相等,即t =5s 时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 S max =S ∆OCE ,解得其值为25m 。

答案:25m 。

4.如图所示,用力F 拉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物体的质量为m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欲使F 为最小,则F 应与竖直方向成多大的夹角?最小的力为多大?

解析:设F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物体匀速前进则有

F sin θ=μ(mg -F cos θ)

即F =

μm g sin θ+μcos θ

=

1+μ

μm g

2

sin (θ+Φ)

其中tg Φ=μ,当θ=90︒-Φ=90︒-arctg μ时,F 有最小值F min

F m in =

μm g +μ

2

答案:θ=90︒-Φ=90︒-arctg μ,F m in =

μm g 1+μ

2

四、巩固加深

1.(2007年高考江苏,6)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 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 。现用水平拉力F 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 m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一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m 的最大拉力为

A .

3μmg 5

B .

3μmg 4

C .

3μmg 2

D .3μmg

解析:将用线关联的两个小m 和后面的2m 看成一个整体,且前一个m 所受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g =4ma

单独分析前面的m 可得 μmg -T =ma

3μmg

解得 T =

4

答案:B 。

2.火车以速率V 1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同一轨道上距离S 处有另一辆火车沿相同方向以较小的速率V 2做匀速运动。于是司机立即制动,使火车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要使两车不相撞,求加速度a 应满足的条件。

解析:设经过时间t 两车相遇,则有 v 2t +s =v 1t -即 at +2(v 2-v 1) t +2s =0

为使两车不相撞,则上个方程应无解,即∆=4(v 2-v 1) -8as

(v 1-v 2)

2S

2

z

2

12

at

2

答案:a >

(v 1-v 2)

2S

2

点评:本题也可以用临界条件求解: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恰好为0。

3.如图所示,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水平恒力F 1的作用,要使物体在水平面上沿OA 方向作直线运动,OA 与水平方向成θ角,则对物体施加的这个力F 2的最小值是多大?方向如何?

解析: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物体受到的合力沿0A 方向,则另一个力F 2有大小、方向不同的若干个解,在这些解的当中有一个最小值,这个力的方向与合力方向垂直。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F 2=F1sinθ。

答案:F 2=F1sinθ,方向与合力方向垂直。

4.(2010年高考浙江卷,22)在一次国际城市运动会中,要求运动员从高为H 的平台上A 点由静止出发,沿着动摩擦因数为滑μ的轨道向下运动到B 点后水平滑出,最后落在水池中。设滑道的水平距离为L ,B 点的高度h 可由运动员自由调节(取g=10m/s2)。求:

(1)运动员到达B 点的速度与高度h 的关系;

(2)运动员要达到最大水平运动距离,B 点的高度h 应调为多大?对应的最大水平距离S BH 为多少?

(3若图中H =4m ,L =5m ,动摩擦因数μ=0.2,则水平运动距离要达到7m ,h 值应为多少?

解析:(1)设斜面长度为L 1,斜面倾角为α,根据动能定理

m g (H -h ) -μm gL 1cos α=

12

12m v 0 m v 0

,v 0=

22

即m g (H -h ) =μm gL +

h

2

(2)根据平抛运动公式 X=vo t ,h=1gt ,得

x =2

(3)令x=2m ,H=4m,L=5m, μ=0.2,可得到:—h 2+3h-1=0

22求出h 1==

2.62(m ) ,h 2=

=0.38(m )

答案:(1

)v 0=

(2

)x =;(3)2.62m ,0.38m 。 ;

附加题1.(09年江苏罗庚中学月考试题)如图所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两正对着的相同半圆光滑轨道,相隔一定的距离,虚线沿竖直方向,一小球能在其间运动,今在最高点A 与最低点B 各放一个压力传感器,测试小球对轨道的压力,并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当轨道距离变化时,测得两点压力差与距离x 的图像如图,g 取10 m/s,不计空气阻力,求:

(1)小球的质量为多少?

(2)若小球的最低点B 的速度为20 m/s,为使小球能沿轨道运动,x 的最大值为多少?

解析(1)设轨道半径为R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2

m

12

m v B =m g (2R +x ) +

2

12

m v A

2

在B 点:F N 1-mg =m

v B R ,

2

在A 点:F N 2+mg =m

2m gx R

v A R

2

两点压力差:∆F N =F N 1-F N 2=6m g +

2m g R

由图象截距得 6mg =3,即m =0. 05kg ,

(2)因为图线的斜率k ==1得R =1m

在A

点不脱离的条件为:v A ≥

答案:0.05Kg;17.5m 。

解得:x =17. 5m

附加题2.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初始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它们相距为x 0=100m ,不计汽车长度。若甲车以V 1=20m/s的初速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乙车以V 2=30m/s的初速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2=0.40m/s2。求加速度a 1分别为何值时,甲、乙两车不相遇或相遇一次或相遇两次?

解法一:设经历时间t 时甲、乙两车相遇,则有 v 2t +即 (a 1-0. 4) t 2-20t +200=0

若a 1=0.40m/s2,t =10s 时相遇一次; 若a 1≠0.40m/s,由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t =

2

12

a 2t =v 1t +

2

12

a 1t +x 0

2

20±20

2

-800(a 1-0. 4)

2(a 1-0. 4)

可知

当a 1

2

当a 1=0.9m/s时,t =20s ,相遇一次; 当a 1>0.9m/s2时,t 无实数解,不相遇。

解法二:选甲车为参照物,则需要将甲车的速度和加速度都反加给乙,那么 乙车相对甲车的初速为V 0=V 2-V 1=10 m/s,加速度a =a 2-a 1=(0.4- a 1) m/s2 得x 0=V 0t +

12

at 2,即(0.4- a 1) t2+10t -100=0

当a 1

当a 1> 0.4 m/s2时,乙车相对甲车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做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为0时两车间距最大:

z

0-v 0-10x ==

2a 2(0. 4-a 1)

2

当0.40m/sx0= 100m ,两车相遇两次; 当a 1=0.9m/s2n 时,x =x 0=100m ,两车相遇一次; 当a 1>0.9m/s2时,x

答案:当a 1≤0.40m/s或a 1=0.9m/s时,两车相遇一次;当0.40m/s0.9m/s2时,两车不相遇。

2

2

2

2

22

附加题3.一轻绳固定在O 点,另一端拴一小球,如图所示。拉起小球使轻绳水平,然后无初速度释放在小球运动到轻绳到达竖直位置的过程中,小球所受重力的功率何时最大?最大O 值是多少?

解析:如图所示,当小球运动到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C 点时,重力的功率为 P =mgVcos α=mgVsin θ

12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mgLcos θ=解得 P =mg

2

mV 2-0

2gL cos θsin θ

设y =cos θsin θ=

2

12

⨯2cos θ⋅sin θ⋅sin θ

222

因2cos 2θ+sin 2θ+sin 2θ=2,为定值,由 a +b +c ≥33abc 可得

33

63

当2cos 2θ=sin 2θ,即 tanθ=2,cos θ=, sinθ=时,y 有极大值,P 有最大值。

则y =

33

23

=

239

,P 极=

23

mg 23

3gl

答案:当tan θ=2时,P 极=mg 3gl 。

中学物理力学求极值的常用方法

一、知识要点

1.极值问题:指极小值和极大值。

注:极值不一定是最值。

2.求极值问题的两个途径:

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极值通常与某一临界值有关,巧妙地建立一个含极值条件的物理模型,则可快捷地解决问题。

(1)物理方法:从物理过程的分析着手求解极值问题。

(2)数学方法:从数学方法角度思考,借助于代数、函数或函数图像知识求解极值问题。

二、应试策略

1.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极值

一元二次函数y=ax+bx +c (a ≠0),当x=-a

例1.一辆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 m/s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一自行车以6m/s的速度从车旁边匀建驶过 (1)汽车从开始运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多多长时间两者距最远?此最远距离是多少’ (2)汽车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设汽车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t 时间两车相距最远,则△S =S 2-S 1,S 2=V0t ,s 1=得∆s =6t -

32t b 2a

63

2

2

b 2a

时,y 有极小值y 极=

4ac -b 4a

2

,用a>0时y 有极小值,

12

at

2

(1)当t =-=s =2s 时,△S 极=

4ac -b 4a

2

=

0-6-4⨯

232

=6m 或∆s =6t -

32

t

2

=6m

(2)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车位移相等,即△S =0,得t’=4s。v t =at’=12m/s 答案:(1)2S,6m ;(2)12m/s。---可以利用配方法求解

点评:本题可以用v-t 图象求解,也可以用相距最远时二者速度相等这个结论来求解。 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求极值

将二次函数y=ax2+bx +c (a ≠0),转化为二次方程ax 2+bx +c -y=0,其判别式Δ=b 2-4aC≥0,x 有实数解,若y≥A,则y min =A ;若y≤A,则y max =A 。Δ≤0,方程无实数解。 例2.一个质量为M 的圆环,用细线悬挂着。将两个质量为m 的有孔的小珠套在环上,且可沿环无摩擦滑动,如图所示。今将两小珠从环的顶端由静止开始释放。证明,当m >

23

M 时,圆环能升起。

v

2

证明:取小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cosθ+N =m 由动能定理得 mgR (1-cosθ)=由此二式得 N =2mg -3mg cosθ 上式中,N >0,即 cosθ

2

3

12

R

mv

2

以环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b ),在竖直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T+2N’cosθ—Mg=Ma 当环恰好能上升时,a=0,可得 2N’cosθ=Mg

N’与N 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则2(2mg -3mgcosθ)cosθ=Mg 即6mcos 2θ-4mcosθ+M=0

上式是关于cosθ的一元二次方程,cosθ为实数,则△≥0,即(4m )2-4(6m )M≥0,可得m ≥当m =

23

23

M

M 时,T 恰好为零,但不升起,所以取m >

23

M 为升起条件。

3.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

用三角函数求极值,实际上是应用了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 ①利用倍角公式将y =Asin αcos α转化为y =②将三角函数y =asin θ+bcosθ,转化成y =

12

Asin2α的形式,当α=45º时,y 有极大值

2

2

A 2

a +b sin(θ+ϕ) 的形式,再利用其有界性求解。

例3.质量为m 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θ斜向上拉力F 牵引沿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求力F 的最小值及角θ。

解析。物体受力情况如图,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cos θ-f =0 F N +Fsin θ-mg=0 f =μN

解得:F =

μmg cos θ+μsin θ

可写成F =

μmg

2

,其中sin ϕ=

1+μ

2

, cos ϕ=

μ+μ

2

sin(θ+ϕ)

则sin(θ+ϕ) =1时,F 有最小值F min =

μmg +μ

2

,此时θ+ϕ=

π

2

,θ=

π2

-tan

-1

1

μ

答案:

μmg +μ

2

π2

-tan

-1

1

μ

点评: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极值,是中学物理常用的解题方法。 4.利用图象法求极值

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所遵守的物理规律,找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作出物理图象,由图象再求得极值。通常要用到图象斜率、面积、截距、交点的物理意义等。

例4.甲、已两光滑斜面高度相同,乙斜面的总长度和甲斜面的总长度相同,只是由两部分组成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的小球从两斜面的顶端同时释放,不计在拐角处的能量损失,则哪一个小球先滑到底端?

解析:小球沿甲斜面OB 做匀加速运动,设其加速度大小为a 1,小球沿乙斜面OD 段、DE 段分别做匀加速运

动,设其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2和a 3, 由图象和a=gsinθ可知a 3

因为速率一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小球加速度的大小,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小球所通过的路程,则四边形ODEt 乙与三角形0Bt 甲面积相等时,显然有t 乙

答案:沿乙斜面的小球先滑到底端。 5.利用作图法求极值

t 2

t 1

点评:本题抓住两球的路程相等,利用v-t 图斜率和面积的物理意义解决了时间的最小值问题。

把复杂的物理过程或各物理量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将物理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 例5.有一小船位于60m 宽的河边,从这里起在下游80m 处河流变成瀑布。假设河水流速为5m/s,为了使小船能安全渡河,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不能小于多少?

解析:设水速为V 水,船速为V 船,船对岸的实际速度为V 合。为使小船到达对岸而不至滑过瀑布A 处,过O 作船合速度的方向OA 和水速V 水,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V 水与V 合垂直时,V 船最小,V 船方向与岸夹角应为θ。

由几何关系得 tan θ=

v 水cos 53︒

8060

=43

,θ=53°

v 船=

=3m /s

答案:3m/s,方向与岸成53°角斜向上游。

点评:本例巧妙利用作图法解决了渡河问题中的极值问题,也是V 船

设a 、b 均为正数,则a +b ≥2ab

①若ab= C(常数),当a=b时取等号,即a+b有极小值; ②若a+b=C(常数),当a=b时取等号,即ab 有极大值。

例6.(2010年高考重庆卷,24)小明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握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绳的另一端系有质量为m 的小球,甩动手腕,使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球某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绳突然断掉,球飞行水平距离d 后落地,如题图所示。已知握绳的手离地面高度为d ,手与球之间的绳长为

34

d ,重力加速度为g ,忽略手的运动半径和空气阻力。

(1)求绳断时球的速度大小V 1和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 2。

(2)向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多大?

(3)改变绳长,使球重复上述运动,若绳仍在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断掉,要使球抛出的水平距离最大,绳长应是多少?最大水平距离为多少?

解析:(1)设绳段后球飞行时间为t ,由平抛运动规律,有竖直方向d =

41

12

gt ,水平方向d =v 1t

2

得v 1=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12

m v 2=

2

12

m v 1+m g (d -

2

34

d ) ,得v 2=

(2)设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大小为T ,这也是球受到绳的最大拉力大小。

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

34

d ,由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有 T -mg =

mv 1R

2

,得T =

113

m g

(3)设绳长尾l ,绳断时球的速度大小为v 3,绳承受的最大推力不变,

mv 3

l

2

有 T -mg =

得v 3=

12

2

绳断后球做平抛运动,竖直位移为d -l ,水平位移为x ,时间为t 1,有d -l =

gt 1 x =v 3t 1

x =当l =

d 2

时,x

有极大值,x m ax =

3

答案:(1

)v 1=

v 2=

(2)T =

113

m g (3)当l =

d 2

时,x

有极大值,x m ax =

3

例7.(2010年高考江苏卷,14)(16分) 在游乐节目中,选手需要借助悬挂在高处的绳飞越到水面的浮台上,小明和小阳观看后对此进行了讨论。如图所示,他们将选手简化为质量m=60kg的指点, 选手抓住绳由静止开始摆动,此事绳与竖直方向夹角α=30°,绳的悬挂点O 距水面的高度为H=3m.不考虑空气阻力和绳的质量,浮台露出水面的高度不计,水足够深。取中立加速度 g =10m/s2,sin53°=0.8,cos53°=0.6

(1)求选手摆到最低点时对绳拉力的大小F ;

(2)若绳长l=2m, 选手摆到最高点时松手落入手中。设水对选手的平均浮力f 1=800N ,平均阻力f 2=700N ,求选手落入水中的深度d ;

(3)若选手摆到最低点时松手, 小明认为绳越长,在浮台上的落点距岸边越远;小阳认为绳越短,落点距岸边越远,请通过推算说明你的观点。 解析(1)动能定理 m gl (1-cos α) =

解得F ′=(3-2cos α)mg

人对绳的拉力 F =F ′,则 F =1080N

(2)动能定理 mg (H -l cos α+d )-(f 1+f 2)d =0 ,则d=

12

12

m v ,圆周运动 F ′-mg =m

2

v l

2

mg (H -l cos α) f +f 2-mg

1

,解得 d =1.2m

(3)选手从最低点开始做平抛运动x=vt, H-l=解得x =gt

2

当l =

H 2

时,x 有最大值,解得l=1.5m

因此,两人的看法均不正确。当绳长钺接近1.5m 时,落点距岸边越远。 答案:(1)1080N ;(2)1.2m ;(3)当l =

H 2

时,x 有极大值1.5m ,两人的看法均不正确。

三、对应练习

1.(2010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四校联考)如图所示,一小球用轻绳悬于O 点,用力F 拉住小球,使悬线保持偏离竖直方向75角,且小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为了使F 有最小值,F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应该是

A .900 B .450 C .150 D .00 答案:C 。

2.(2010年江苏苏锡常镇高三调研, 5)如图所示,有一光滑的半径可变的内,圆心O 点离地高度为H 。现调节轨道半径,让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 从与O 点等高的轨道最高点由静止沿轨道下落,使小球离开轨道后运动的水平位移S 最大,则小球脱离轨道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应为

A .

gH B .

gH 3

4gH

C .2gH D .

3

14

圆形轨道处于竖直平面

3

2

解析:设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 ,则抛出时的速度v 0=2gR ;

小球做平抛运动时,S =v 0t H -R =

12

gt

2

解得 S =2R (H -R ) ,可知当R =H -R 即R =0.5H 时,S 有最大值,可解得V 0=gH 答案:A 。

3.公共汽车由停车站从静止出发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这时一辆载重汽车从后面超过公共汽车,载重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前进。问:经过多长时间公共汽车能追上载重汽车?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相距最远时两车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解法二:解析法

公共汽车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则 x 1=

12

at =t

22

载重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 x 2=Vt =10t △x =x 2-x 1=10t -t 2

(1)当△x =0时公共汽车追上载重汽车,得t =10S 或t =0(舍去) (2)当t =-

102(-1)

=5(S )时,△x 有极值,即△x =

0-10

2

4(-1)

=25(m )

解法二:利用运动图象求解

因为公共汽车是做初速度零、加速度2m/s2的匀加速度运动,而载重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同时目向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示。速度时间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位移。由图可知:当t =O 时,△OAD 的面积等于矩形OCBD 的面积,故两车所通过的位移相等,即两车相遇。当两车速度相等,即t =5s 时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 S max =S ∆OCE ,解得其值为25m 。

答案:25m 。

4.如图所示,用力F 拉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物体的质量为m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欲使F 为最小,则F 应与竖直方向成多大的夹角?最小的力为多大?

解析:设F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物体匀速前进则有

F sin θ=μ(mg -F cos θ)

即F =

μm g sin θ+μcos θ

=

1+μ

μm g

2

sin (θ+Φ)

其中tg Φ=μ,当θ=90︒-Φ=90︒-arctg μ时,F 有最小值F min

F m in =

μm g +μ

2

答案:θ=90︒-Φ=90︒-arctg μ,F m in =

μm g 1+μ

2

四、巩固加深

1.(2007年高考江苏,6)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 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 。现用水平拉力F 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 m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一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m 的最大拉力为

A .

3μmg 5

B .

3μmg 4

C .

3μmg 2

D .3μmg

解析:将用线关联的两个小m 和后面的2m 看成一个整体,且前一个m 所受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g =4ma

单独分析前面的m 可得 μmg -T =ma

3μmg

解得 T =

4

答案:B 。

2.火车以速率V 1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同一轨道上距离S 处有另一辆火车沿相同方向以较小的速率V 2做匀速运动。于是司机立即制动,使火车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要使两车不相撞,求加速度a 应满足的条件。

解析:设经过时间t 两车相遇,则有 v 2t +s =v 1t -即 at +2(v 2-v 1) t +2s =0

为使两车不相撞,则上个方程应无解,即∆=4(v 2-v 1) -8as

(v 1-v 2)

2S

2

z

2

12

at

2

答案:a >

(v 1-v 2)

2S

2

点评:本题也可以用临界条件求解: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恰好为0。

3.如图所示,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水平恒力F 1的作用,要使物体在水平面上沿OA 方向作直线运动,OA 与水平方向成θ角,则对物体施加的这个力F 2的最小值是多大?方向如何?

解析: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物体受到的合力沿0A 方向,则另一个力F 2有大小、方向不同的若干个解,在这些解的当中有一个最小值,这个力的方向与合力方向垂直。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F 2=F1sinθ。

答案:F 2=F1sinθ,方向与合力方向垂直。

4.(2010年高考浙江卷,22)在一次国际城市运动会中,要求运动员从高为H 的平台上A 点由静止出发,沿着动摩擦因数为滑μ的轨道向下运动到B 点后水平滑出,最后落在水池中。设滑道的水平距离为L ,B 点的高度h 可由运动员自由调节(取g=10m/s2)。求:

(1)运动员到达B 点的速度与高度h 的关系;

(2)运动员要达到最大水平运动距离,B 点的高度h 应调为多大?对应的最大水平距离S BH 为多少?

(3若图中H =4m ,L =5m ,动摩擦因数μ=0.2,则水平运动距离要达到7m ,h 值应为多少?

解析:(1)设斜面长度为L 1,斜面倾角为α,根据动能定理

m g (H -h ) -μm gL 1cos α=

12

12m v 0 m v 0

,v 0=

22

即m g (H -h ) =μm gL +

h

2

(2)根据平抛运动公式 X=vo t ,h=1gt ,得

x =2

(3)令x=2m ,H=4m,L=5m, μ=0.2,可得到:—h 2+3h-1=0

22求出h 1==

2.62(m ) ,h 2=

=0.38(m )

答案:(1

)v 0=

(2

)x =;(3)2.62m ,0.38m 。 ;

附加题1.(09年江苏罗庚中学月考试题)如图所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两正对着的相同半圆光滑轨道,相隔一定的距离,虚线沿竖直方向,一小球能在其间运动,今在最高点A 与最低点B 各放一个压力传感器,测试小球对轨道的压力,并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当轨道距离变化时,测得两点压力差与距离x 的图像如图,g 取10 m/s,不计空气阻力,求:

(1)小球的质量为多少?

(2)若小球的最低点B 的速度为20 m/s,为使小球能沿轨道运动,x 的最大值为多少?

解析(1)设轨道半径为R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2

m

12

m v B =m g (2R +x ) +

2

12

m v A

2

在B 点:F N 1-mg =m

v B R ,

2

在A 点:F N 2+mg =m

2m gx R

v A R

2

两点压力差:∆F N =F N 1-F N 2=6m g +

2m g R

由图象截距得 6mg =3,即m =0. 05kg ,

(2)因为图线的斜率k ==1得R =1m

在A

点不脱离的条件为:v A ≥

答案:0.05Kg;17.5m 。

解得:x =17. 5m

附加题2.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初始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它们相距为x 0=100m ,不计汽车长度。若甲车以V 1=20m/s的初速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乙车以V 2=30m/s的初速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2=0.40m/s2。求加速度a 1分别为何值时,甲、乙两车不相遇或相遇一次或相遇两次?

解法一:设经历时间t 时甲、乙两车相遇,则有 v 2t +即 (a 1-0. 4) t 2-20t +200=0

若a 1=0.40m/s2,t =10s 时相遇一次; 若a 1≠0.40m/s,由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t =

2

12

a 2t =v 1t +

2

12

a 1t +x 0

2

20±20

2

-800(a 1-0. 4)

2(a 1-0. 4)

可知

当a 1

2

当a 1=0.9m/s时,t =20s ,相遇一次; 当a 1>0.9m/s2时,t 无实数解,不相遇。

解法二:选甲车为参照物,则需要将甲车的速度和加速度都反加给乙,那么 乙车相对甲车的初速为V 0=V 2-V 1=10 m/s,加速度a =a 2-a 1=(0.4- a 1) m/s2 得x 0=V 0t +

12

at 2,即(0.4- a 1) t2+10t -100=0

当a 1

当a 1> 0.4 m/s2时,乙车相对甲车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做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为0时两车间距最大:

z

0-v 0-10x ==

2a 2(0. 4-a 1)

2

当0.40m/sx0= 100m ,两车相遇两次; 当a 1=0.9m/s2n 时,x =x 0=100m ,两车相遇一次; 当a 1>0.9m/s2时,x

答案:当a 1≤0.40m/s或a 1=0.9m/s时,两车相遇一次;当0.40m/s0.9m/s2时,两车不相遇。

2

2

2

2

22

附加题3.一轻绳固定在O 点,另一端拴一小球,如图所示。拉起小球使轻绳水平,然后无初速度释放在小球运动到轻绳到达竖直位置的过程中,小球所受重力的功率何时最大?最大O 值是多少?

解析:如图所示,当小球运动到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C 点时,重力的功率为 P =mgVcos α=mgVsin θ

12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mgLcos θ=解得 P =mg

2

mV 2-0

2gL cos θsin θ

设y =cos θsin θ=

2

12

⨯2cos θ⋅sin θ⋅sin θ

222

因2cos 2θ+sin 2θ+sin 2θ=2,为定值,由 a +b +c ≥33abc 可得

33

63

当2cos 2θ=sin 2θ,即 tanθ=2,cos θ=, sinθ=时,y 有极大值,P 有最大值。

则y =

33

23

=

239

,P 极=

23

mg 23

3gl

答案:当tan θ=2时,P 极=mg 3gl 。


相关文章

  • 例谈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
  • 例谈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 新的物理学科的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考核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理解能力,二是推理能力,三是分析综合能力,四是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五是实验能力,尤其是创新实验能力.其中对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 ...查看


  •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
  •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学习任何知识,必须注重基本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鹜远,前 先简要说说我自己的情况吧.我不是那种很聪明的学生,努力程度也一般,小学和初中数学学得马马乎乎,高中考过最低44分最高142分 ...查看


  • 高考物理题型总结
  • 高考物理题型总结 提纲目录: 1.必修板块(84种题型) 一.质点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相互作用 三.牛顿运动定律 四.曲线运动 五.万有引力与航天 六.机械能与机械能守恒定律 七.电场 八.磁场 九.电磁感应 十.交变电流 十一.恒定电流 ...查看


  • 高考物理大题高分解题技巧
  • 2010-11-27 22:41:40|  分类:理科导学 |字号 订阅 一.理综物理学科大题的命题特点 1.理论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物理部分一般是3道理论大题,其中两道力学题一道电学题,也有一道力学题两道电学题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较少 ...查看


  • 上海高考物理高频考点透析
  • 上海高考物理高频考点透析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小编准备了高考物理高频考点透析,希望你喜欢. 选择题方面 选择题大致可归纳为12类:物理学史.物体的平衡. ...查看


  • 高中物理学法指导教案
  • 高中物理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学习得法,学习高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掌握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问题有时也要注意选取"对象",例如,在用欧姆定律解题时, ...查看


  • 电磁感应与力学结合专题
  • 电磁感应与力学结合专题 三明二中 陈得恩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利用力学知道点解决电磁感应问题. 2.应用相关技巧解决电磁感应中的力学极值问题. 3.能举一反三地解决其他一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科学源于生活. ...查看


  • 高三复习策略
  • 一.树立信心,客观真实地分析自己,确立努力方向 世上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学习上也一样.根据自己两年多来的物理学习经历,分析自己的水平,确定自己在物理学科方向的奋斗目标,这对整个复习过程有着深远的意义.这绝不是说上一两句空话,你要把奋斗目标 ...查看


  • 高中物理知识点和方法总结
  • 2012物理高考方法总结 解物理计算题一般步骤 思维方法篇 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 ① 用定义式:v = 一 ∆s 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② v =V 0∆t +V t 2 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 速直线运动 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