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实录
执教: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李华平
时间:2015年10月27日
学生:四川师大一中八年级学生
一、课前谈话,提振信心
(师生问好,屏幕显示“学习箴言”)
师:什么叫箴言?
生1:我觉得箴言就是对人生很有用的话。
生2:给人一些启迪的话。
师: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宏亮,话筒都可以不用了。非常好。箴言就是对我们的人生、学习具有勉励作用的话。
(屏幕:真正的人才是跳出来的,不是挑出来的)
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嗯,我们再读一遍,你觉得那一个词儿特别有感觉,你就把那种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重读“跳”字)
师:好。在刚才的学习中,已经有两位同学跳出来了,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同学精彩的一跳。再看——
(人生的机会是抢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一起读。
(生齐读)
师:再读一遍。齐——
(生齐读)
师: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这个男同学就很会抢机会,在其他同学还没有举手的时候,他马上把手举起来了。这就是抢。人生的机会是不多的,谁先举手,谁就抢占了机会。再读一遍——
(生齐读,重读“抢”)
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感觉特好,有个词儿读得特别有感觉。是哪个词? 生:(齐)“抢”。
师:非常好。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学习习惯特好,再来一个——
(屏幕: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不是吞出来的。)
(生齐读)
师:这里有两个动词对举着说的,这两个动词很有意思,谁能够来辨析一下吗?(一生举手)很好,机会是抢出来的。
生:这两个动词是“品”和“吞”,品就是品味道,吞就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的样子。用到语文作业来说,“品”就是认真完成作业,“吞”就是赶作业。
师:你说得太好了。大家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鼓掌)
师:人生的机会是抢出来的,“抢”是一种生命状态,其实“抢”到了还要慢慢“品”呢。“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不是吞出来的”,所以送给大家几个字——
(屏幕:潜心会本文)
师:你看哪个词儿很关键?
生:(齐)“会”。
师:“会”为什么很关键?
(生思考,迟疑)
师:“会”什么意思?
生:(齐)领会。
师:还有一个词也很关键。哪一个?
生:(齐)“潜心”。
师:“潜心”什么意思?
生:“潜”就是沉下去。潜心就是沉下心。老师经常说,要潜心学习,不要浮躁。
师:同学们看见过电影电视里的潜水艇没有?它要沉到水面以下去。我们读书也要沉下去,切忌浮躁,一定要沉下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
(屏幕显示,生齐读)
真正的人才是跳出来的,不是挑出来的;
人生的机会是抢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不是吞出来的。
潜心会文本
师:非常好。我们刚好十点钟,十点四十下课。哪位同学戴了手表的,给大家提醒一下时间?
(生举手)
师:好,我把这个机会给你,你也是今天第一个举手的。
二、商议方案,确定通道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套方案,大家选择其中一套方案来学习。
(课件显示)
1.指向文体阅读能力的阅读学习
2.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
3.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
这三套方案分别是:第一套方案“指向文体阅读能力的阅读学习”,也就是说,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要基本掌握这一类文本学习的基本思路——知道了这一类文本该怎么学,将来遇到这样的文本就知道先怎么学,后怎么学。第二套方案“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那就是说,我不仅仅是要学习这一类文本,还要学习很多,所有文本的学习大体的思路是怎么回事。第三套方案是“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那就是说我学习这一课,我的目的就是指向作文,让我写作上得到一点提升。
这三个方案,大家选择一个来学习。你们要选择哪一个方案?请注意,你选择的这一个方案一定是要有道理的。(一生举手)哦,你开始抢机会了——
生1:我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让你获得更多的语言的积累,然后你自己能品味到语文的本味,然后你自己再去创作,自己去领会,并且把你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大家。所以,我选择第三个“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
师:哦,他选的是第三个。好,你说——
生2:我觉得这个可以分步骤来,因为这三个方案是针对不同的方面而言的。我们一般在语文考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课外的文章,所以我们可以先选择“指向文体阅读能力的阅读学习”这个方案,知道怎样处理这一类文章。既然有相关的文章,就会有所对应的题目,这个时候就应该学习第二种,懂得阅读方法知道怎样去答题。第三个就是升华了,就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师:哦,大家看我们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多精彩,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 (学生鼓掌)
师:她居然知道这三个方案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那么我们这一节课用哪一个方案来学呢?
我来给大家说说这三个方案的层次吧。这第一个呢,它相对容易一点;第二个层次呢,它有一点难度;第三个方案呢,它是建立在前两个方案的基础上的。这一个我们可以放在下一节课来试试,我们先在第一二两个方案中选一个,怎么样?我们来举手,选择一的请举手——
(少数同学举手)
选择二的同学请举手——
(多数同学举手)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大多都是喜欢挑战性的选择。好,我们就来学这一个吧,“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好吧,我们就按这套方案来学习。
三、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课件显示)
一、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这是一篇 。(体裁)
师:第一步,请大家初步感知文本,了解大意。先请大家填第一个空。看看容不容易。好,你举手了。
生1:这是一篇散文。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一篇散文的呢?
(生1思考)
师:哦,知道它是散文,但不好判断。
生2:因为在课本47页下面的注释写的是选自《朱自清散文选集》,所以它是散文。
师:好聪明啊,注释里就提醒了。好,还有这边的同学——
生3: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它讲的是他的父亲,它描写的是一个人物。通过描写一个人物,抒发一种感情。
师:哦,通过一个人物表达一种感情。你怎么不觉得他是一篇小说呢? 生3:因为小说的三要素它可能不太具备。
师:哪三要素呢?
生3:应该是人物,然后环境,还有情节。
师:人物、环境、情节。这篇文章里面没有人物吗?
生:有。
师:哦,有。那有没有环境?
生:有。
师:有没有情节?
生:有。
师:也有,那为什么又不是小说呢?
(生3思考,其他学生举手)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表达的是朱自清对父亲的一种感情,并且这是一件真人真事,并没有着重写某一件事。而是通过这几件事串连起来,表达他对父亲的思念,还有他对他父亲的爱。
师:哦,写的是几件事,表达的是对父亲的感情。不是写的一件事,不是虚构的一件事,是真实的。非常好,同学们非常善于辨析。辨析文本体裁,这就是我们学习一个文本、阅读一个文本的第一步。刚才几个同学回答非常精彩,请大家看第二个空。
(课件显示)
2、这是一篇 。(内容+体裁)
师:加了一个要素了。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还有内容的要求,注意看。 生1:这是一篇抒情式的散文。
师:这是一篇抒情式的散文,哦,大家看看,符不符合“内容”的要求? 生1:它写的内容主要是作者与父亲在分别时的情境。
师:哦,与父亲分别时的情境。那你把这两个要素整理一下。整理成一句话,怎么说?
生1:(略作思考)抒发作者与父亲在分别时的思念的。
师:哦,抒发作者与父亲在分别时的思念之情的散文。(转向另一举手的同学)这位同学,你先点评一下,她说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她说得应该是可以的吧。因为它的确是有一部分抒情的。但是我觉得《背影》它更偏向于写人,因为它主要是写父亲,它通过几件事情来写人。它应该是写人叙事的散文。
师:哦,写人叙事的散文。“内容”的要素怎么概括进去?
生2:因为它是写人,写的是父亲嘛。《背影》主要是讲父亲送他去上车的这个事情,所以说它应该是写人的。然而它主要是写一件事,所以它是叙事的。
师:前面“内容”的要素怎么加进来?好,请你坐下来再想想。
生3:我觉得可以——因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背影》,然后加上背影贯穿全文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内容加体裁的话,可以是“回忆我父亲的背影的一篇记叙性散文”。
师:回忆父亲背影的叙事散文。是回忆父亲背影,那背影怎么回忆?是有关背影呢,还是有关背影这件事?回忆,我们常说回忆人,回忆事,你看,我们怎样把相关的要素完善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来帮一帮忙。
生4:这是一篇回忆我与父亲几次相见的叙事性散文。
师:“我与父亲几次相见”?写了几次相见?
生4:哦,写了一次相见,还有父亲交给我的一封信。
师:哦,主要的是什么?我们要提取主要的信息。
生4:写了父亲与我——,哦,这是一篇回忆几年前我和父亲相见的叙事性散文。
师:相见?是相见呢,还是后边的内容呢?
生4:离别。
师:离别。在哪离别?
生4:在车站离别。
师:好,你把这些信息再重新整理一下。怎么说?
生4:这是一篇回忆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记叙性散文。
师:哦,这样一来,信息就好了。但是还有一点,最重要的信息没概括出来。还有一点。(后面学生举手)好,后边这位同学。
生5:回忆我与父亲几年前分别,然后表现出父亲和儿子之间浓浓深情的一篇散文。
师:我与父亲分别的时候,父亲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啊!
生5:(继续)父亲为我,父亲已经老了,但是他还是为我买了橘子。
师:哦,父亲为“我”买橘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请把这个信息加进去,再组成一句通顺连贯的话。好,你再说一下。这是一篇什么——
生5:这是一篇作者回忆几年前与父亲分别时,父亲为他自己买橘子,并且从中表现出父子俩浓浓深情的一篇散文。
师:嗯,我觉得你是挺完整了。但是,有一个因素你好像没有明白。“为他自己买橘子”,是谁给谁买?
生5:给作者。
师:那这话该怎么说呢?请再说一遍。好不好?
生5:是写作者回忆在火车站分别时,父亲为作者自己买橘子,并且表达出作者和父亲之间浓浓深情的一篇散文。
师:好像还是有点绞,应该是“父亲为我买橘子”。好,你再说一遍。 生5:写几年前在火车站分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体现父亲与我之间浓浓深情的一篇散文。
师:哦,很好。这样一下子就相对好多了。
实际上我们阅读一个文本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文本,了解这个文本它主要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这就是我们学习文本最基本的第一步。
四、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师:我们看第二步:学会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课件显示)
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师:在这一个文本里边,涉及背景的有两个方面。同学们,我们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做这个事情啊?(生纷纷:有)你跟大家说一下,平常怎么做?
生1:平常我们是课前预习的时候查阅资料。
师:课前查阅资料这个习惯非常好。
生1:还可以结合课下注释。
师:会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背景。很好。那么这一篇课文的背景你在课前查没查?(生:了解过)哦,你了解过啊!你了解到什么?
生1:《背影》这篇课文是作者在两年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作者与父亲两年前在火车站分别时候的,我被父亲的背影感动,这就是这篇文章的背景。
师:哦,两年前我与父亲分别。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点头)
师:注意,不是两年前啊。请大家记一笔,八年前,不是两年前。看来,我们课前了解的时候还要细心一点啊!
今天我想让大家“筛选信息了解背景”是从文本里边找答案。先看写作背景,就这个文本,是什么情形下写的?答案就在我们这篇课文里。(一生迅速举手)好,你举手非常快哦。
生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师:哦,就是说,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对吗?
生1:然后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然后到了徐州过后,我要回北京念书,然后父亲再去送我。
师:父亲送我,送了我之后,于是我就把这篇文章写下来了,是这样吗? 生1:对。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2举手)哦,你不同意。
生2:我觉得„„嗯„„请大家看到第58页的第五自然段“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然后呢,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是贬词褒用,在说当时他自己的不懂事,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是应该来忏悔他当年的不懂事。
师:哦,那你觉得这篇文章是什么情形下写的?在什么时候写的?怎么一下就想到要写这篇文章了?注意,刚才我们补充了这个背景,它是八年前的事情,怎么这个时候就想到要写这篇文章了?什么样特殊的情形?
生3:我觉得是因为他与父亲已经两年多没有相见了,然后他在这段时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父亲的背影,然后他又由背影想到了这件事,所以他就写了这篇文章。
师:哦!他说是这个,看来是第一段。还有呢?
生4:大家可以看到第61页,他是在他北来过了几年之后,他父亲给他写信说,说他大去之期不远了,然后作者呢,他触感伤怀才写了这篇文章的。
师:哦!是父亲写了一封信给我,我读到这封信,触目伤怀,看到这封信的内容,我感到很伤心,所以就提笔写这篇文章。好,这个地方,你看,我们同学找得很准的。请大家在旁边注明“写作背景”四个字。
这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课件显示)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
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齐读)
师:对了,同学们,我们学习啊,一定要善于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寻找信息、筛选信息。实际上,写作这篇文章的触发点就是作者父亲的这封信。
父亲这封信有什么样的神奇之处呢?父亲送我,给我买橘子是八年前。八年前发生事情的时候,我当时不写,这几年当中我也没写,为什么一看到父亲这封信我就写了呢?父亲这封信到底在哪个地方有神奇之处呢?(很多学生举手)好,我们请后面这位同学,不能把机会全放在前面了。
生1:就是从父亲说他“大去之期不远矣”,让作者再次体会到八年前的事情,也就是父亲的背影带给他的伤痛,然后体会到父亲浓烈的父爱,然后再触景生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师:哦,你抓的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什么叫“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1:就是离死不远。
师:哦,离死不远。离死不远怎么就能说明是父亲爱我呢?
生1:因为就是作者对父亲不舍,从而想到了八年前父亲对自己的爱,然后体会到父亲的爱,触景生情写下的。
师:哦,父亲要死了,我就感觉到父亲的爱了,所以我就马上要写这篇文章了。是这个意思吗?
生1:(笑笑摇头)不是。
师: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
生1:嗯,就是„„(学生回答不上来,羞涩地笑着)
师:哦,心里晓得,但就是说不出来。(老师看向另一位同学)好,你把我眼睛盯着了,那好,你盯着我这一眼,我就要给你。(老师递过话筒——)
生2:我认为这是因为父亲的„„父亲快要去世了,而我却没„„之前却年少轻狂,没有机会去珍惜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时光。
师:哦,父亲要去世了,而我以前没有珍惜,所以我现在一下感动了,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2点头)
师:嗯!好,后面还有说法呢(老师走向后排举手的学生),好,你说—— 生3:就是„„我认为前面他说,“我”认为当时“我自己是太聪明过分了”,那时他还认为他自己很聪明,那是他没有理解到父亲对“我”的关心;但后面他又看见父亲写来的信后,了解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了,而且他的父亲在车站为他买橘子的时候,那时候父亲行走都很不方便了,而在那样的情况下还为儿子去买橘子,是对儿子非常关心的。这说明了儿子在八年以后才理解到当时父亲很疼爱他的、关心他的情怀,写下了这篇东西。
(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刚才几位同学回答,我觉得都还没有到位。这个问题有点挑战性。这样吧,我看还有这么多同学举手,我想把这个机会暂时放一放,好不好?
我们一起再来看看,父亲这信到底说了什么内容?请大家看,这个父亲怎么
说的——“我身体平安”,大家看,平常我们亲人之间通话也会这样说,电话拿起来——“我身体好”。大家看,“我身体好”这句话说了之后紧接着一般怎么说?
(学生纷纷口头回答)
生1:但是只有一些地方不好。
师:哦,只有一些地方不好。那么一般意义上,我们通话的时候、打电话的时候、写信的时候说“哎呀!我身体好!”,“身体好”之后就该怎么说?
生2:我认为一般情况下他说身体好以后就会说,请你们不用担心,不用关心我,我现在身体非常好。
师:对,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一般会说是“我身体平安”,紧接着就是“哎呀!你不要担心,不要牵挂,你好好工作你的,好好学习你的”,是不是?但是父亲这里没有这么说,他怎么说的?——“膀子疼痛厉害”,膀子疼是什么病?
生:肩周炎。
师:哦,肩周炎,你家里面是学医的?(学生们都笑了)不是,你怎么知道是肩周炎呢?
生:医学常识。
师:哦,是医学常识,哎!原来我常识都不懂啊。你看,肩周炎,那注意看——“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就是什么意思呢?拿筷子,提笔有些不方便,肩周炎它确实疼的时候是这样。注意看父亲紧接着怎么说的,肩周炎,然后说了一个“大去之期不远”,肩周炎跟“大去之期不远”之间,跟要死之间关联度大不大?
生(纷纷回答):不大。
师:不大,确实不大。我查阅了一下医学的历史,至今为止没有一例因肩周炎而死的。大家看看,那为啥父亲还要在这里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到底是要说自己病了,还是想说什么东西?父亲到底想说什么?(一生率先举手)好,你最先举手。(老师做手势,请这位同学回答)
生:父亲的那个膀子疼痛和“大去之期”这个联系不太大。另外,我刚才通读文章后会发现,父亲是一个不太善于言表的人,他说的话都很简单,比如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可见这个父亲是一个可能在儿子面前不太会表达爱意的一个父亲。所以,我觉得他在这里是有一点想表达他对儿子一些思念了——“哎呀,你再不回来看看我,我都要挂了”。(老师、学生大笑)。
师:哦,其实他是想说:儿子,我想你了。是不是?
生:是。
师:你看,这位同学非常善于读书。她说她通读全文发现这个父亲其实不大善于表达,说的话很简单。这里也是一样,他其实想说的是“儿子,我想你了”,结果,不这样说,但是为什么要说“大约大去„„”——“我要死了”,那你说,你来模拟一下,父亲如果把他原话说出来,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他会怎么说?
(老师示意,给个话头——“儿子……”)
生:如果要表达他原来的意思的话,他应该会说„„嗯„„他的本意应该是我的„„
师:模拟父亲的那个语气。
生:那就读一遍吗?
师:你模拟父亲面对儿子,想跟儿子说的话的那个语气,怎么说?
生:儿子啊,我真想你啊,你快回来看看我吧,毕竟都已经过了这么久了,已经过了这个„„这么久了,我也不知道还能有多少时间能够再看看你。
师:哦,他是很温和的。好,你说得很好。你看,这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其实就在这个文本里面,它就告诉了我们:其实是因为父亲想儿子,惦记儿子。儿子读到这封信,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下面看第二个背景——故事背景。这父亲为我买橘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去买橘子的?前面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去给我买橘子。(学生大多举起手来)我看很多同学都举手了,这里,我就给大家再提一个要求:请较完整地表述,要完整地表述父亲为我买橘子一事所发生的背景。完整,你认为是很完整了,请把手举高一点。(老师看向一位举手的学生)你的手举得很高,看样子,你认为你的表述是很完整的。
生1:因为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家道特别衰落;然后父亲要急忙去南京谋事来支持家业,但是就在父亲这样特别急忙要去谋事的情况下,父亲还要为了我的琐事而奔波,还为了我去买橘子,然后„„
师:概括一下行不行?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学生纷纷举手)哦,有点儿要求了啊,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还不是读原文。好,我看谁手举得高„„哦,这位,我看你个子很小但手
举得高。(老师递话筒给学生)
生2:我认为这个故事的背景应该是作者的父亲在那年冬天丧母了,然后又失业,他受的打击很大。但是,为了不让“我”,就是作者伤心,于是他就买些橘子,对“我”还是挺关心的,安慰我。
师:嗯,非常好。丧母、失业,双重打击,这双重打击,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表现,是哪一个词语呢?
生:(异口同声)祸不单行。
师:祸不单行,对,就是这样两段话(出示课件)我们把这两段连起来读读,这屏幕上的两段也就是我们课文里面的。
(课件显示)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
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师:那年冬天,起——
(学生齐读这两段)
师:非常好,你看,同学们,刚才的学习,我们在文本当中去找到作者写这一篇散文的背景;也找到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个故事所发生的背景。父亲丧母、失业,祸不单行,“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时候他的整个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惨淡”是什么意思呢?“惨淡”„„(老师看向翻书的学生说)不看注释,不看,不看!你说说,不看的话你觉得“惨淡”是什么意思?
生1:首先这个词语是贬义的,它的意思大概是,就是非常的凄惨。不是很好。
师:不是很好,凄惨,不是很好。非常好,请坐下啊。(老师将话筒递给另一个举手的学生)
生2:我觉得“惨淡”放到文中可以理解为他的家庭很困难,经济拮据。
师:家庭很困难,经济很拮据。哦!是这样的,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但它不是贬义词,它是中性的,描述这种情形的一个词语。我们请看看,当时到底是怎么个惨淡?看看这个——
(课件显示)
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
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
满院枯枝败叶……
师:“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客厅里面就只有几幅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当铺是什么地方?
生1:把东西拿到里面去换钱的一个地方。
师:哦,把家里面的东西拿去换钱的地方。当进去了,再看——(师读)“满院枯枝败叶„„”你看,这就是当时的家庭的惨淡。请大家一起读读,把那种惨淡的感觉读出来,还要把人物经历这样惨淡的那种情形的心境读出来。我们一起读,大家看得到吗?
(老师起头:“花厅上”起——)
(学生齐读)
师:把后边这句再读读。“满院”起——
生(齐读):“满院枯枝败叶„„”
师(范读):“满院枯枝败叶„„”(声音低沉,语速放慢)再来,“满院”起——
(生再齐读“满院枯枝败叶„„”,注意了“满院”后面的停顿,声音压低,语速又慢了一些)
师:好,当你看到这样惨淡的情景的时候,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从这些父亲以往的一些收藏品,可以看出其实父亲他是一个比较儒雅的人。可是他的这些现在东西全部卖了,满院的花花草草也全部凋零了,他也不去修剪,我的感觉是一种很悲凉,感觉很凄惨的一个场面。
师:哦,你心中有种悲惨、凄凉的感觉,非常好。那么身处其中的父亲丧母、失业,家中光景如此惨淡!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还要去送我。还送我,哪位
同学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课件显示)
就在这样惨淡的背景下,父亲送我……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
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一女生读。语速适中,情感充沛)
师:嗯,读得挺好,大家把掌声送给她。(生鼓掌)写出了我当时的那番心情,这里读出了,非常好。请同学们注意,这两个词,一个是“不放心”,一个是“不要紧”。就在这样惨淡的背景下,父亲他心里想的还是、还是“我”,他不放心“我”一个人去,还安慰“我”——“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由此可以想见,你看,父亲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样的情形下,还关心、心里想的还是“我”,那么你觉得——这里还可以概括一个词:父亲爱我爱得,不——不怎么样?大家概括一下。
生1:不顾一切。
师:不顾一切„„(生继续思考,在下面回答)不什么?
生2:不能自已。
师:不什么?(生:不能自已)不能自已。爱我是不能自已的。还有吗?(没有学生回答了)好,我给大家概括一下,供参考。——不容易。父亲爱“我”是很不容易的。
五、提炼信息,把握内容
师:为了理解父亲这份情感,我们继续往下看。请自读第五六段,概括一下写了什么?请用“父亲为我做了什么”来概括一下,父亲为我做了什么?
(课件显示)
自读第五、六段,概括一下,写了什么?
用“父亲为我做了什么”的方式概括
(学生思考,有一生率先举手)
师:哦,你看这机会是抢出来的,又开始抢机会啦!
(生开始纷纷举手)
生1:第五自然段写的是父亲给脚夫一些小费,照看行李,然后他还送“我”上车,用紫毛大衣铺好座位,然后还要告诉“我”要小心。第六自然段,父亲去买橘子,然后告诉“我”,到那边后要来信,然后他就走了。
师:好,概括一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父亲为我做什么”。好,你说——
生2:父亲为我照看行李。
师:照看行李。
生2:父亲为我挑座位。
师:挑座位。
生2:然后,父亲为我买橘子。
师:为我买橘子,非常好。
(课件显示)
父亲为我(看行李)
父亲为我(拣座位)
父亲为我(买橘子)
师:父亲为我照看行李,给脚夫讲价钱,父亲为我拣座位,父亲为我买橘子。你看,在这样惨淡的背景下,父亲心里满满地装着的还是“我”呀!那倒过来,“我”该怎么办?
六、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师:丧母、失业,双重打击着父亲,父亲却为我想了这么多,想得这么全,所以是很不容易的。而今,八年过去了,儿子想起这些事情,他又有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看第四步——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课件显示)
四、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师:体会情感最要紧的是看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往往是文本最重要的信息所在。大家看第一段的这句话里面,你觉得最能体现“我”的思想情感的是哪个词?
(学生纷纷举手)
生1:最能体现儿子的情感的应该是“最不能忘记”。
师:“最不能忘记”,你说说理由。
生1:他与父亲已经很多年不相见了,但是他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这里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师:嗯,“最不能忘记”,非常好。还有没有不同的?觉得不是这里,而是另外一个地方,有没有?
(学生思考,没有人举手)
师:嗯,没有了。(有一生举手)你觉得有另外一个地方?
生2:我觉得是最后两个字“背影”,因为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龙应台的《目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她说:“人与人的缘分就是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转角街头,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读到这里,我想起,我觉得作者应该是明白了那一句“子欲养而„„”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个背影何尝不是一片风景?!
(学生纷纷赞叹,全场响起雷鸣般掌声)
师:太能干了,他不仅知道龙应台的“背影”,还能够把它背出来,他太能干了!还能够把背出来的文字跟这个文本挂上钩来。我们同学们学语文啊,就要这样学:第一,阅读的视野要广;第二,不仅阅读了,还要把它背下来——只有背下来,才能变成自己的;第三,背下来还不够,一定要跟我们所学的文本挂上钩来,才是活学活用,大家再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再次鼓掌)
师:不过,这个地方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是另外一个„„(学生思考)哪一个呢?有难度。(老师看向一个举手的学生)你找到啦?真找到啦?好,你起来说。
生3:我觉得最能表现我对父亲的情感的,可能是这个“已”字。
师:“已”字,这个“已”„„
生3:首先,“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也就是说他与父亲不相见时间已经非常长了,也就是说这段与父亲不相见的时间在作者心中已经是相当地漫长,这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那种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浓浓的思念之情,这个“已”是“已经”。好,好吧。这样吧,我给同学们转换一下。大家把这句话能不能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一下,怎么说?(老师提示)我跟父亲怎么样?
生1:我跟父亲已经有两年没有见面了,我对他的背影是记忆最深刻的。 师:哦,“我跟父亲已经两年没有见面了,我对他的背影印象最深刻”。他换了两个词,其中有一个“不”,换成了什么?(生:没有)我跟父亲已经两年„„没有见了,他换成了“没有”,是不是?大家请思考一下,“不”跟“没有”是不是一样的意思?
“不”跟“没有”是不是一样的?哦,对了,这个问题就有点思考价值了。这位同学知道吗?(老师走向一位同学)“不”跟“没有”有什么区别?
生1:“不”一个字,它读起来感觉让人更深刻,表示情感更深,更坚决。“没有”的话就是表示有可能还是会有来信之类的,然后“不”呢,就表示完全没有消息。
师:哦,他是这样理解的。还有吗?“我没有来”,“我不来”,有区别吗? 生2:我认为“没有”相当于只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不”更表现了一种不能相见这样一个让作者非常无奈的一个现实。
师:哦,你看,开始进一步了,这位同学非常能干。“没有”是在陈述客观的事实,而“不”则含有另外的意味,另外的什么意味呢?这意味在哪个地方呢?我们要理解这份情感要到哪里去找呢?(一生举手)好,这位同学,你说——
生3:他说是“不”和“没有”的,一个是客观上的事实,一个是主观情感。我觉得这个“不”加上去哈,强调了一种浓浓的情感,因为两年没有见了,我对父亲有一种深深的怀念与思念,跟后面“我最不能忘记的”那种回忆的情感——
师:跟这种回忆的情感刚好呼应了。是不是?好,关于理解这个“不”字,我给大家算作一个作业,能够把这个“不”字理解透的同学,可以写一篇小文章,很有意思的!
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先读读最后一段,答案已经蕴含在最后一段里了。我不想
说这个答案,我只想等待着同学们找到这个答案。理解这个“不”字所表现的情感。(一同学高高举手)哎呦,还没开始,有同学已经找到了,你们热情太高了,那好吧,我把这个机会再给你。
生4:我觉得这个“不相见”和最后一句话相照应,就是“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
师:哦,表明我对他的思念。她找的最后一句。请同学们把最后一段连起来,我们一起读读,一起读读最后一段。“近几年来”,起——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深情,都在寻找一个答案,这个“不”字到底要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个,我一定要留给同学们下去思考,我一定会知道,我也固执地相信,一定有同学会写一篇很漂亮的、谈这个“不”字所表现的“我”的情感的小文章。你们写好之后,交给你们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再转给我。我看一下,谁写得最好,我一定来找你,来跟你合影,你就是我的明星,你就是我心中的明星。大家有没有信心啊?
生:(齐答)有!
七、课时小结,强调学法
师:非常好。对今天我们的学习,大家回过头再梳理一下。读一个文本,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方法: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个文本的基本内容,包括它的体裁,写的什么;第二个,要学会筛选信息——从文本当中找到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个文本,写的这个故事;第三个,要把我们筛选到的信息跟这个文本的其它内容挂上钩来;第四个,还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同学们今后在学其它文本的时候,也可以照着这个思路做。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非常优秀,同学们的整个状态特别好,真正的是,我们说了,人才是怎么样——
生(齐答):跳出来的。
师:对了,大家再把开始的话读一读,“真正的人才是„„”起——
(生齐读)
真正的人才是跳出来的,不是挑出来的;
人生的机会是抢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不是吞出来的。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下课,师生致意)
(整理:湖北省公安县教研室黄发莲,四川师大研究生张悦恒)
《背影》教学实录
执教: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李华平
时间:2015年10月27日
学生:四川师大一中八年级学生
一、课前谈话,提振信心
(师生问好,屏幕显示“学习箴言”)
师:什么叫箴言?
生1:我觉得箴言就是对人生很有用的话。
生2:给人一些启迪的话。
师: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宏亮,话筒都可以不用了。非常好。箴言就是对我们的人生、学习具有勉励作用的话。
(屏幕:真正的人才是跳出来的,不是挑出来的)
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嗯,我们再读一遍,你觉得那一个词儿特别有感觉,你就把那种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重读“跳”字)
师:好。在刚才的学习中,已经有两位同学跳出来了,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同学精彩的一跳。再看——
(人生的机会是抢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一起读。
(生齐读)
师:再读一遍。齐——
(生齐读)
师: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这个男同学就很会抢机会,在其他同学还没有举手的时候,他马上把手举起来了。这就是抢。人生的机会是不多的,谁先举手,谁就抢占了机会。再读一遍——
(生齐读,重读“抢”)
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感觉特好,有个词儿读得特别有感觉。是哪个词? 生:(齐)“抢”。
师:非常好。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学习习惯特好,再来一个——
(屏幕: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不是吞出来的。)
(生齐读)
师:这里有两个动词对举着说的,这两个动词很有意思,谁能够来辨析一下吗?(一生举手)很好,机会是抢出来的。
生:这两个动词是“品”和“吞”,品就是品味道,吞就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的样子。用到语文作业来说,“品”就是认真完成作业,“吞”就是赶作业。
师:你说得太好了。大家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鼓掌)
师:人生的机会是抢出来的,“抢”是一种生命状态,其实“抢”到了还要慢慢“品”呢。“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不是吞出来的”,所以送给大家几个字——
(屏幕:潜心会本文)
师:你看哪个词儿很关键?
生:(齐)“会”。
师:“会”为什么很关键?
(生思考,迟疑)
师:“会”什么意思?
生:(齐)领会。
师:还有一个词也很关键。哪一个?
生:(齐)“潜心”。
师:“潜心”什么意思?
生:“潜”就是沉下去。潜心就是沉下心。老师经常说,要潜心学习,不要浮躁。
师:同学们看见过电影电视里的潜水艇没有?它要沉到水面以下去。我们读书也要沉下去,切忌浮躁,一定要沉下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
(屏幕显示,生齐读)
真正的人才是跳出来的,不是挑出来的;
人生的机会是抢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不是吞出来的。
潜心会文本
师:非常好。我们刚好十点钟,十点四十下课。哪位同学戴了手表的,给大家提醒一下时间?
(生举手)
师:好,我把这个机会给你,你也是今天第一个举手的。
二、商议方案,确定通道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套方案,大家选择其中一套方案来学习。
(课件显示)
1.指向文体阅读能力的阅读学习
2.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
3.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
这三套方案分别是:第一套方案“指向文体阅读能力的阅读学习”,也就是说,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要基本掌握这一类文本学习的基本思路——知道了这一类文本该怎么学,将来遇到这样的文本就知道先怎么学,后怎么学。第二套方案“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那就是说,我不仅仅是要学习这一类文本,还要学习很多,所有文本的学习大体的思路是怎么回事。第三套方案是“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那就是说我学习这一课,我的目的就是指向作文,让我写作上得到一点提升。
这三个方案,大家选择一个来学习。你们要选择哪一个方案?请注意,你选择的这一个方案一定是要有道理的。(一生举手)哦,你开始抢机会了——
生1:我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让你获得更多的语言的积累,然后你自己能品味到语文的本味,然后你自己再去创作,自己去领会,并且把你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大家。所以,我选择第三个“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
师:哦,他选的是第三个。好,你说——
生2:我觉得这个可以分步骤来,因为这三个方案是针对不同的方面而言的。我们一般在语文考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课外的文章,所以我们可以先选择“指向文体阅读能力的阅读学习”这个方案,知道怎样处理这一类文章。既然有相关的文章,就会有所对应的题目,这个时候就应该学习第二种,懂得阅读方法知道怎样去答题。第三个就是升华了,就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师:哦,大家看我们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多精彩,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 (学生鼓掌)
师:她居然知道这三个方案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那么我们这一节课用哪一个方案来学呢?
我来给大家说说这三个方案的层次吧。这第一个呢,它相对容易一点;第二个层次呢,它有一点难度;第三个方案呢,它是建立在前两个方案的基础上的。这一个我们可以放在下一节课来试试,我们先在第一二两个方案中选一个,怎么样?我们来举手,选择一的请举手——
(少数同学举手)
选择二的同学请举手——
(多数同学举手)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大多都是喜欢挑战性的选择。好,我们就来学这一个吧,“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好吧,我们就按这套方案来学习。
三、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课件显示)
一、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这是一篇 。(体裁)
师:第一步,请大家初步感知文本,了解大意。先请大家填第一个空。看看容不容易。好,你举手了。
生1:这是一篇散文。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一篇散文的呢?
(生1思考)
师:哦,知道它是散文,但不好判断。
生2:因为在课本47页下面的注释写的是选自《朱自清散文选集》,所以它是散文。
师:好聪明啊,注释里就提醒了。好,还有这边的同学——
生3: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它讲的是他的父亲,它描写的是一个人物。通过描写一个人物,抒发一种感情。
师:哦,通过一个人物表达一种感情。你怎么不觉得他是一篇小说呢? 生3:因为小说的三要素它可能不太具备。
师:哪三要素呢?
生3:应该是人物,然后环境,还有情节。
师:人物、环境、情节。这篇文章里面没有人物吗?
生:有。
师:哦,有。那有没有环境?
生:有。
师:有没有情节?
生:有。
师:也有,那为什么又不是小说呢?
(生3思考,其他学生举手)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表达的是朱自清对父亲的一种感情,并且这是一件真人真事,并没有着重写某一件事。而是通过这几件事串连起来,表达他对父亲的思念,还有他对他父亲的爱。
师:哦,写的是几件事,表达的是对父亲的感情。不是写的一件事,不是虚构的一件事,是真实的。非常好,同学们非常善于辨析。辨析文本体裁,这就是我们学习一个文本、阅读一个文本的第一步。刚才几个同学回答非常精彩,请大家看第二个空。
(课件显示)
2、这是一篇 。(内容+体裁)
师:加了一个要素了。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还有内容的要求,注意看。 生1:这是一篇抒情式的散文。
师:这是一篇抒情式的散文,哦,大家看看,符不符合“内容”的要求? 生1:它写的内容主要是作者与父亲在分别时的情境。
师:哦,与父亲分别时的情境。那你把这两个要素整理一下。整理成一句话,怎么说?
生1:(略作思考)抒发作者与父亲在分别时的思念的。
师:哦,抒发作者与父亲在分别时的思念之情的散文。(转向另一举手的同学)这位同学,你先点评一下,她说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她说得应该是可以的吧。因为它的确是有一部分抒情的。但是我觉得《背影》它更偏向于写人,因为它主要是写父亲,它通过几件事情来写人。它应该是写人叙事的散文。
师:哦,写人叙事的散文。“内容”的要素怎么概括进去?
生2:因为它是写人,写的是父亲嘛。《背影》主要是讲父亲送他去上车的这个事情,所以说它应该是写人的。然而它主要是写一件事,所以它是叙事的。
师:前面“内容”的要素怎么加进来?好,请你坐下来再想想。
生3:我觉得可以——因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背影》,然后加上背影贯穿全文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内容加体裁的话,可以是“回忆我父亲的背影的一篇记叙性散文”。
师:回忆父亲背影的叙事散文。是回忆父亲背影,那背影怎么回忆?是有关背影呢,还是有关背影这件事?回忆,我们常说回忆人,回忆事,你看,我们怎样把相关的要素完善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来帮一帮忙。
生4:这是一篇回忆我与父亲几次相见的叙事性散文。
师:“我与父亲几次相见”?写了几次相见?
生4:哦,写了一次相见,还有父亲交给我的一封信。
师:哦,主要的是什么?我们要提取主要的信息。
生4:写了父亲与我——,哦,这是一篇回忆几年前我和父亲相见的叙事性散文。
师:相见?是相见呢,还是后边的内容呢?
生4:离别。
师:离别。在哪离别?
生4:在车站离别。
师:好,你把这些信息再重新整理一下。怎么说?
生4:这是一篇回忆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记叙性散文。
师:哦,这样一来,信息就好了。但是还有一点,最重要的信息没概括出来。还有一点。(后面学生举手)好,后边这位同学。
生5:回忆我与父亲几年前分别,然后表现出父亲和儿子之间浓浓深情的一篇散文。
师:我与父亲分别的时候,父亲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啊!
生5:(继续)父亲为我,父亲已经老了,但是他还是为我买了橘子。
师:哦,父亲为“我”买橘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请把这个信息加进去,再组成一句通顺连贯的话。好,你再说一下。这是一篇什么——
生5:这是一篇作者回忆几年前与父亲分别时,父亲为他自己买橘子,并且从中表现出父子俩浓浓深情的一篇散文。
师:嗯,我觉得你是挺完整了。但是,有一个因素你好像没有明白。“为他自己买橘子”,是谁给谁买?
生5:给作者。
师:那这话该怎么说呢?请再说一遍。好不好?
生5:是写作者回忆在火车站分别时,父亲为作者自己买橘子,并且表达出作者和父亲之间浓浓深情的一篇散文。
师:好像还是有点绞,应该是“父亲为我买橘子”。好,你再说一遍。 生5:写几年前在火车站分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体现父亲与我之间浓浓深情的一篇散文。
师:哦,很好。这样一下子就相对好多了。
实际上我们阅读一个文本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文本,了解这个文本它主要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这就是我们学习文本最基本的第一步。
四、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师:我们看第二步:学会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课件显示)
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师:在这一个文本里边,涉及背景的有两个方面。同学们,我们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做这个事情啊?(生纷纷:有)你跟大家说一下,平常怎么做?
生1:平常我们是课前预习的时候查阅资料。
师:课前查阅资料这个习惯非常好。
生1:还可以结合课下注释。
师:会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背景。很好。那么这一篇课文的背景你在课前查没查?(生:了解过)哦,你了解过啊!你了解到什么?
生1:《背影》这篇课文是作者在两年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作者与父亲两年前在火车站分别时候的,我被父亲的背影感动,这就是这篇文章的背景。
师:哦,两年前我与父亲分别。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点头)
师:注意,不是两年前啊。请大家记一笔,八年前,不是两年前。看来,我们课前了解的时候还要细心一点啊!
今天我想让大家“筛选信息了解背景”是从文本里边找答案。先看写作背景,就这个文本,是什么情形下写的?答案就在我们这篇课文里。(一生迅速举手)好,你举手非常快哦。
生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师:哦,就是说,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对吗?
生1:然后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然后到了徐州过后,我要回北京念书,然后父亲再去送我。
师:父亲送我,送了我之后,于是我就把这篇文章写下来了,是这样吗? 生1:对。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2举手)哦,你不同意。
生2:我觉得„„嗯„„请大家看到第58页的第五自然段“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然后呢,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是贬词褒用,在说当时他自己的不懂事,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是应该来忏悔他当年的不懂事。
师:哦,那你觉得这篇文章是什么情形下写的?在什么时候写的?怎么一下就想到要写这篇文章了?注意,刚才我们补充了这个背景,它是八年前的事情,怎么这个时候就想到要写这篇文章了?什么样特殊的情形?
生3:我觉得是因为他与父亲已经两年多没有相见了,然后他在这段时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父亲的背影,然后他又由背影想到了这件事,所以他就写了这篇文章。
师:哦!他说是这个,看来是第一段。还有呢?
生4:大家可以看到第61页,他是在他北来过了几年之后,他父亲给他写信说,说他大去之期不远了,然后作者呢,他触感伤怀才写了这篇文章的。
师:哦!是父亲写了一封信给我,我读到这封信,触目伤怀,看到这封信的内容,我感到很伤心,所以就提笔写这篇文章。好,这个地方,你看,我们同学找得很准的。请大家在旁边注明“写作背景”四个字。
这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课件显示)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
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齐读)
师:对了,同学们,我们学习啊,一定要善于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寻找信息、筛选信息。实际上,写作这篇文章的触发点就是作者父亲的这封信。
父亲这封信有什么样的神奇之处呢?父亲送我,给我买橘子是八年前。八年前发生事情的时候,我当时不写,这几年当中我也没写,为什么一看到父亲这封信我就写了呢?父亲这封信到底在哪个地方有神奇之处呢?(很多学生举手)好,我们请后面这位同学,不能把机会全放在前面了。
生1:就是从父亲说他“大去之期不远矣”,让作者再次体会到八年前的事情,也就是父亲的背影带给他的伤痛,然后体会到父亲浓烈的父爱,然后再触景生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师:哦,你抓的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什么叫“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1:就是离死不远。
师:哦,离死不远。离死不远怎么就能说明是父亲爱我呢?
生1:因为就是作者对父亲不舍,从而想到了八年前父亲对自己的爱,然后体会到父亲的爱,触景生情写下的。
师:哦,父亲要死了,我就感觉到父亲的爱了,所以我就马上要写这篇文章了。是这个意思吗?
生1:(笑笑摇头)不是。
师: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
生1:嗯,就是„„(学生回答不上来,羞涩地笑着)
师:哦,心里晓得,但就是说不出来。(老师看向另一位同学)好,你把我眼睛盯着了,那好,你盯着我这一眼,我就要给你。(老师递过话筒——)
生2:我认为这是因为父亲的„„父亲快要去世了,而我却没„„之前却年少轻狂,没有机会去珍惜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时光。
师:哦,父亲要去世了,而我以前没有珍惜,所以我现在一下感动了,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2点头)
师:嗯!好,后面还有说法呢(老师走向后排举手的学生),好,你说—— 生3:就是„„我认为前面他说,“我”认为当时“我自己是太聪明过分了”,那时他还认为他自己很聪明,那是他没有理解到父亲对“我”的关心;但后面他又看见父亲写来的信后,了解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了,而且他的父亲在车站为他买橘子的时候,那时候父亲行走都很不方便了,而在那样的情况下还为儿子去买橘子,是对儿子非常关心的。这说明了儿子在八年以后才理解到当时父亲很疼爱他的、关心他的情怀,写下了这篇东西。
(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刚才几位同学回答,我觉得都还没有到位。这个问题有点挑战性。这样吧,我看还有这么多同学举手,我想把这个机会暂时放一放,好不好?
我们一起再来看看,父亲这信到底说了什么内容?请大家看,这个父亲怎么
说的——“我身体平安”,大家看,平常我们亲人之间通话也会这样说,电话拿起来——“我身体好”。大家看,“我身体好”这句话说了之后紧接着一般怎么说?
(学生纷纷口头回答)
生1:但是只有一些地方不好。
师:哦,只有一些地方不好。那么一般意义上,我们通话的时候、打电话的时候、写信的时候说“哎呀!我身体好!”,“身体好”之后就该怎么说?
生2:我认为一般情况下他说身体好以后就会说,请你们不用担心,不用关心我,我现在身体非常好。
师:对,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一般会说是“我身体平安”,紧接着就是“哎呀!你不要担心,不要牵挂,你好好工作你的,好好学习你的”,是不是?但是父亲这里没有这么说,他怎么说的?——“膀子疼痛厉害”,膀子疼是什么病?
生:肩周炎。
师:哦,肩周炎,你家里面是学医的?(学生们都笑了)不是,你怎么知道是肩周炎呢?
生:医学常识。
师:哦,是医学常识,哎!原来我常识都不懂啊。你看,肩周炎,那注意看——“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就是什么意思呢?拿筷子,提笔有些不方便,肩周炎它确实疼的时候是这样。注意看父亲紧接着怎么说的,肩周炎,然后说了一个“大去之期不远”,肩周炎跟“大去之期不远”之间,跟要死之间关联度大不大?
生(纷纷回答):不大。
师:不大,确实不大。我查阅了一下医学的历史,至今为止没有一例因肩周炎而死的。大家看看,那为啥父亲还要在这里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到底是要说自己病了,还是想说什么东西?父亲到底想说什么?(一生率先举手)好,你最先举手。(老师做手势,请这位同学回答)
生:父亲的那个膀子疼痛和“大去之期”这个联系不太大。另外,我刚才通读文章后会发现,父亲是一个不太善于言表的人,他说的话都很简单,比如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可见这个父亲是一个可能在儿子面前不太会表达爱意的一个父亲。所以,我觉得他在这里是有一点想表达他对儿子一些思念了——“哎呀,你再不回来看看我,我都要挂了”。(老师、学生大笑)。
师:哦,其实他是想说:儿子,我想你了。是不是?
生:是。
师:你看,这位同学非常善于读书。她说她通读全文发现这个父亲其实不大善于表达,说的话很简单。这里也是一样,他其实想说的是“儿子,我想你了”,结果,不这样说,但是为什么要说“大约大去„„”——“我要死了”,那你说,你来模拟一下,父亲如果把他原话说出来,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他会怎么说?
(老师示意,给个话头——“儿子……”)
生:如果要表达他原来的意思的话,他应该会说„„嗯„„他的本意应该是我的„„
师:模拟父亲的那个语气。
生:那就读一遍吗?
师:你模拟父亲面对儿子,想跟儿子说的话的那个语气,怎么说?
生:儿子啊,我真想你啊,你快回来看看我吧,毕竟都已经过了这么久了,已经过了这个„„这么久了,我也不知道还能有多少时间能够再看看你。
师:哦,他是很温和的。好,你说得很好。你看,这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其实就在这个文本里面,它就告诉了我们:其实是因为父亲想儿子,惦记儿子。儿子读到这封信,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下面看第二个背景——故事背景。这父亲为我买橘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去买橘子的?前面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去给我买橘子。(学生大多举起手来)我看很多同学都举手了,这里,我就给大家再提一个要求:请较完整地表述,要完整地表述父亲为我买橘子一事所发生的背景。完整,你认为是很完整了,请把手举高一点。(老师看向一位举手的学生)你的手举得很高,看样子,你认为你的表述是很完整的。
生1:因为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家道特别衰落;然后父亲要急忙去南京谋事来支持家业,但是就在父亲这样特别急忙要去谋事的情况下,父亲还要为了我的琐事而奔波,还为了我去买橘子,然后„„
师:概括一下行不行?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学生纷纷举手)哦,有点儿要求了啊,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还不是读原文。好,我看谁手举得高„„哦,这位,我看你个子很小但手
举得高。(老师递话筒给学生)
生2:我认为这个故事的背景应该是作者的父亲在那年冬天丧母了,然后又失业,他受的打击很大。但是,为了不让“我”,就是作者伤心,于是他就买些橘子,对“我”还是挺关心的,安慰我。
师:嗯,非常好。丧母、失业,双重打击,这双重打击,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表现,是哪一个词语呢?
生:(异口同声)祸不单行。
师:祸不单行,对,就是这样两段话(出示课件)我们把这两段连起来读读,这屏幕上的两段也就是我们课文里面的。
(课件显示)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
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师:那年冬天,起——
(学生齐读这两段)
师:非常好,你看,同学们,刚才的学习,我们在文本当中去找到作者写这一篇散文的背景;也找到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个故事所发生的背景。父亲丧母、失业,祸不单行,“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时候他的整个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惨淡”是什么意思呢?“惨淡”„„(老师看向翻书的学生说)不看注释,不看,不看!你说说,不看的话你觉得“惨淡”是什么意思?
生1:首先这个词语是贬义的,它的意思大概是,就是非常的凄惨。不是很好。
师:不是很好,凄惨,不是很好。非常好,请坐下啊。(老师将话筒递给另一个举手的学生)
生2:我觉得“惨淡”放到文中可以理解为他的家庭很困难,经济拮据。
师:家庭很困难,经济很拮据。哦!是这样的,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但它不是贬义词,它是中性的,描述这种情形的一个词语。我们请看看,当时到底是怎么个惨淡?看看这个——
(课件显示)
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
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
满院枯枝败叶……
师:“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客厅里面就只有几幅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当铺是什么地方?
生1:把东西拿到里面去换钱的一个地方。
师:哦,把家里面的东西拿去换钱的地方。当进去了,再看——(师读)“满院枯枝败叶„„”你看,这就是当时的家庭的惨淡。请大家一起读读,把那种惨淡的感觉读出来,还要把人物经历这样惨淡的那种情形的心境读出来。我们一起读,大家看得到吗?
(老师起头:“花厅上”起——)
(学生齐读)
师:把后边这句再读读。“满院”起——
生(齐读):“满院枯枝败叶„„”
师(范读):“满院枯枝败叶„„”(声音低沉,语速放慢)再来,“满院”起——
(生再齐读“满院枯枝败叶„„”,注意了“满院”后面的停顿,声音压低,语速又慢了一些)
师:好,当你看到这样惨淡的情景的时候,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从这些父亲以往的一些收藏品,可以看出其实父亲他是一个比较儒雅的人。可是他的这些现在东西全部卖了,满院的花花草草也全部凋零了,他也不去修剪,我的感觉是一种很悲凉,感觉很凄惨的一个场面。
师:哦,你心中有种悲惨、凄凉的感觉,非常好。那么身处其中的父亲丧母、失业,家中光景如此惨淡!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还要去送我。还送我,哪位
同学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课件显示)
就在这样惨淡的背景下,父亲送我……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
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一女生读。语速适中,情感充沛)
师:嗯,读得挺好,大家把掌声送给她。(生鼓掌)写出了我当时的那番心情,这里读出了,非常好。请同学们注意,这两个词,一个是“不放心”,一个是“不要紧”。就在这样惨淡的背景下,父亲他心里想的还是、还是“我”,他不放心“我”一个人去,还安慰“我”——“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由此可以想见,你看,父亲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样的情形下,还关心、心里想的还是“我”,那么你觉得——这里还可以概括一个词:父亲爱我爱得,不——不怎么样?大家概括一下。
生1:不顾一切。
师:不顾一切„„(生继续思考,在下面回答)不什么?
生2:不能自已。
师:不什么?(生:不能自已)不能自已。爱我是不能自已的。还有吗?(没有学生回答了)好,我给大家概括一下,供参考。——不容易。父亲爱“我”是很不容易的。
五、提炼信息,把握内容
师:为了理解父亲这份情感,我们继续往下看。请自读第五六段,概括一下写了什么?请用“父亲为我做了什么”来概括一下,父亲为我做了什么?
(课件显示)
自读第五、六段,概括一下,写了什么?
用“父亲为我做了什么”的方式概括
(学生思考,有一生率先举手)
师:哦,你看这机会是抢出来的,又开始抢机会啦!
(生开始纷纷举手)
生1:第五自然段写的是父亲给脚夫一些小费,照看行李,然后他还送“我”上车,用紫毛大衣铺好座位,然后还要告诉“我”要小心。第六自然段,父亲去买橘子,然后告诉“我”,到那边后要来信,然后他就走了。
师:好,概括一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父亲为我做什么”。好,你说——
生2:父亲为我照看行李。
师:照看行李。
生2:父亲为我挑座位。
师:挑座位。
生2:然后,父亲为我买橘子。
师:为我买橘子,非常好。
(课件显示)
父亲为我(看行李)
父亲为我(拣座位)
父亲为我(买橘子)
师:父亲为我照看行李,给脚夫讲价钱,父亲为我拣座位,父亲为我买橘子。你看,在这样惨淡的背景下,父亲心里满满地装着的还是“我”呀!那倒过来,“我”该怎么办?
六、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师:丧母、失业,双重打击着父亲,父亲却为我想了这么多,想得这么全,所以是很不容易的。而今,八年过去了,儿子想起这些事情,他又有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看第四步——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课件显示)
四、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师:体会情感最要紧的是看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往往是文本最重要的信息所在。大家看第一段的这句话里面,你觉得最能体现“我”的思想情感的是哪个词?
(学生纷纷举手)
生1:最能体现儿子的情感的应该是“最不能忘记”。
师:“最不能忘记”,你说说理由。
生1:他与父亲已经很多年不相见了,但是他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这里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师:嗯,“最不能忘记”,非常好。还有没有不同的?觉得不是这里,而是另外一个地方,有没有?
(学生思考,没有人举手)
师:嗯,没有了。(有一生举手)你觉得有另外一个地方?
生2:我觉得是最后两个字“背影”,因为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龙应台的《目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她说:“人与人的缘分就是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转角街头,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读到这里,我想起,我觉得作者应该是明白了那一句“子欲养而„„”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个背影何尝不是一片风景?!
(学生纷纷赞叹,全场响起雷鸣般掌声)
师:太能干了,他不仅知道龙应台的“背影”,还能够把它背出来,他太能干了!还能够把背出来的文字跟这个文本挂上钩来。我们同学们学语文啊,就要这样学:第一,阅读的视野要广;第二,不仅阅读了,还要把它背下来——只有背下来,才能变成自己的;第三,背下来还不够,一定要跟我们所学的文本挂上钩来,才是活学活用,大家再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再次鼓掌)
师:不过,这个地方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是另外一个„„(学生思考)哪一个呢?有难度。(老师看向一个举手的学生)你找到啦?真找到啦?好,你起来说。
生3:我觉得最能表现我对父亲的情感的,可能是这个“已”字。
师:“已”字,这个“已”„„
生3:首先,“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也就是说他与父亲不相见时间已经非常长了,也就是说这段与父亲不相见的时间在作者心中已经是相当地漫长,这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那种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浓浓的思念之情,这个“已”是“已经”。好,好吧。这样吧,我给同学们转换一下。大家把这句话能不能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一下,怎么说?(老师提示)我跟父亲怎么样?
生1:我跟父亲已经有两年没有见面了,我对他的背影是记忆最深刻的。 师:哦,“我跟父亲已经两年没有见面了,我对他的背影印象最深刻”。他换了两个词,其中有一个“不”,换成了什么?(生:没有)我跟父亲已经两年„„没有见了,他换成了“没有”,是不是?大家请思考一下,“不”跟“没有”是不是一样的意思?
“不”跟“没有”是不是一样的?哦,对了,这个问题就有点思考价值了。这位同学知道吗?(老师走向一位同学)“不”跟“没有”有什么区别?
生1:“不”一个字,它读起来感觉让人更深刻,表示情感更深,更坚决。“没有”的话就是表示有可能还是会有来信之类的,然后“不”呢,就表示完全没有消息。
师:哦,他是这样理解的。还有吗?“我没有来”,“我不来”,有区别吗? 生2:我认为“没有”相当于只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不”更表现了一种不能相见这样一个让作者非常无奈的一个现实。
师:哦,你看,开始进一步了,这位同学非常能干。“没有”是在陈述客观的事实,而“不”则含有另外的意味,另外的什么意味呢?这意味在哪个地方呢?我们要理解这份情感要到哪里去找呢?(一生举手)好,这位同学,你说——
生3:他说是“不”和“没有”的,一个是客观上的事实,一个是主观情感。我觉得这个“不”加上去哈,强调了一种浓浓的情感,因为两年没有见了,我对父亲有一种深深的怀念与思念,跟后面“我最不能忘记的”那种回忆的情感——
师:跟这种回忆的情感刚好呼应了。是不是?好,关于理解这个“不”字,我给大家算作一个作业,能够把这个“不”字理解透的同学,可以写一篇小文章,很有意思的!
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先读读最后一段,答案已经蕴含在最后一段里了。我不想
说这个答案,我只想等待着同学们找到这个答案。理解这个“不”字所表现的情感。(一同学高高举手)哎呦,还没开始,有同学已经找到了,你们热情太高了,那好吧,我把这个机会再给你。
生4:我觉得这个“不相见”和最后一句话相照应,就是“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
师:哦,表明我对他的思念。她找的最后一句。请同学们把最后一段连起来,我们一起读读,一起读读最后一段。“近几年来”,起——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深情,都在寻找一个答案,这个“不”字到底要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个,我一定要留给同学们下去思考,我一定会知道,我也固执地相信,一定有同学会写一篇很漂亮的、谈这个“不”字所表现的“我”的情感的小文章。你们写好之后,交给你们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再转给我。我看一下,谁写得最好,我一定来找你,来跟你合影,你就是我的明星,你就是我心中的明星。大家有没有信心啊?
生:(齐答)有!
七、课时小结,强调学法
师:非常好。对今天我们的学习,大家回过头再梳理一下。读一个文本,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方法: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个文本的基本内容,包括它的体裁,写的什么;第二个,要学会筛选信息——从文本当中找到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个文本,写的这个故事;第三个,要把我们筛选到的信息跟这个文本的其它内容挂上钩来;第四个,还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同学们今后在学其它文本的时候,也可以照着这个思路做。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非常优秀,同学们的整个状态特别好,真正的是,我们说了,人才是怎么样——
生(齐答):跳出来的。
师:对了,大家再把开始的话读一读,“真正的人才是„„”起——
(生齐读)
真正的人才是跳出来的,不是挑出来的;
人生的机会是抢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不是吞出来的。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下课,师生致意)
(整理:湖北省公安县教研室黄发莲,四川师大研究生张悦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