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其师则信其道”,阐释的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辩证关系,高度概括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全面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校教育中学生对知识的习得与其情绪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亲其师”和“信其道”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尝试性地提出使学生“亲师”,进而“信道”的策略。 关键词:亲师;信道;爱 《学记》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其意为“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随着历代教育观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的教育教学观念。该观念言简意赅地阐释了老师和学生、教和学的辩证关系,高度概括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全面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校教育中学生对知识的习得与其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也确实存在着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上该老师所教的科目,因此有很多教师在思考和践行着“亲其师则信其道”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地使学生“亲近”老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文认为,“亲其师”和“信其道”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亲其师”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强调教育教学中的“以情动人”,属于感性层面;而“信其道”则属于理性层面,即“以理服人”。学生“亲其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信其道”,但是更应该看到以理服人基础之上的以情动人,也许在实际教学中,因情况的复杂性有些时候必须首先要以情动人,但我们必须坚持以理服人。因为,使学生信“师之道”是目的,“亲其师”是一种手段,所以,教师首先要加强“道”的修炼,再辅之以“亲其师”策略,才会使学生更好地信“师之道”,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主动“亲近”老师。如此,则会达到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亲师”与“信道”的关系及相关策略。 一、“道”为“自然之道” 我们认为,每一个师者都应该时刻进行“道”的修炼。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自然之道”“科学之道”,也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等各个方面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胸中有丘壑,导学如行云;才能够形成知识网络,纲举目张;才能够吸引学生,解决疑问,达到“传道、授业”的目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这也要求老师的知识更要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提升自己。学生学习的目的即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全面素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因为,“给学生一瓢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是学生乐于亲近、真正敬佩的老师。此为“学高为师”,也应该是每一个师者应该穷经追求的目标。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道”的修为呢?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才会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学习,以加强教师自身全方位素养;其次是修“道”的具体内容。前面已经谈到“道”是科学之道、自然之道,它涵盖广泛,但对于一个教师,特别是基础学段的教师而言,除了不断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和研究教材之外,还应该更多地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和技巧、研究学生,把“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全面的关于“自然、文化、人类”、关于“学生学情、能力、水平”情况和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技巧”的立体化知识网络。唯如此,才能到达“授人以渔”的目的,以致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终极目的。 所以,我们认为教师修“道”深浅是学生是否“信其道”的关键点,是作为教师成功推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根本。 二、“亲”是“爱的吸引” “亲其师”,即,使学生亲近老师,从而信“师之道”。这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感召学生学习的方法问题,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倾注爱,用爱来吸引每一个学生、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我们说“亲其师”的“亲”实为“爱的吸引”。但,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爱”并非对学生的纵容、无原则迁就,甚至是一味取悦学生。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会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因此就会遇到不同的教学情况,例如,有时候会遇到因学生的调皮而心生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不能对学生失去耐心,相反,我们应该以“爱”来抚慰学生、吸引学生和引导学生。因为,我们是老师,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有了这种强烈的“爱”的意识,我们就会带着爱心,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们始终应该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目前关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展示给我们的信息是,成年人往往轻视少儿的能力、否定少儿能力。这样的观点导致了成年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少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少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少儿。这种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观使少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少年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 那么,如何做到以“爱”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使之信“师之道”呢?我们认为,在合理地保护和照顾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和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全面发展,而且应该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引导其提高素养缩小差异。因此,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因为,爱他(她)就尊重他(她)。 “爱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对学生表现出的合理方面,尽量尊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他们。例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应该在普世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的发展,形成学生自己的优秀道德观。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应做到鼓励学生做出更多的选择,并且是自由地选择;帮助他们在面临各种选择时尽可能多地发现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帮助学生审慎地权衡各种选择并思考每一种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鼓励学生考虑什么是他们珍视和珍爱的、给他们各种公开肯定自己价值的机会、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实践和生活、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重复这些行为或行为的方式等。 作为基础学段的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与引导其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同等重要。大多数少儿学生都喜欢玩游戏,那么教师就需要尊重他们,并以“爱”来引导他们“游戏”,因为适合少儿年龄特点的方法是“游戏”。孩子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协作,并且能从一些小游戏中学会许多比仅凭老师讲授更有意思的知识,这比灌输更加有效率。 众所周知,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础学段的少儿教师。他们在我们处于人生空白阶段的时候就开始就对我们进行教育。因此,少儿教师不仅是作为“聪明和忠诚的母亲”而工作,而且是作为“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而工作。基础阶段的教师如母爱般的“爱”的教育方式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地人生影响,减少学生误入歧途的可能性。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的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尊重更是对他们一种最大的激励,也是给了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 “爱”学生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合作”。学校的教育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在本质上应该取决于此时此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是关系中的智慧发掘”。因此,“合作”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它是关系中智慧发掘的重要途径; “爱”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学生的“欣赏”。对于学生而言,老师的“欣赏”是其学习兴趣和成绩提升的助推器。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应以欣赏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找到好孩子好学生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欣赏、信任、尊重、理解、 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从而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任钟印.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黄济. 教育哲学通[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美)加里·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6] (美)坎贝尔(Campbell,L.)等著,霍力岩等译.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 李敏.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儿童观的变迁[J]. 历史研究,2011(06). 作者简介:刘云(1982,12—),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摘要:“亲其师则信其道”,阐释的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辩证关系,高度概括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全面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校教育中学生对知识的习得与其情绪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亲其师”和“信其道”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尝试性地提出使学生“亲师”,进而“信道”的策略。 关键词:亲师;信道;爱 《学记》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其意为“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随着历代教育观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的教育教学观念。该观念言简意赅地阐释了老师和学生、教和学的辩证关系,高度概括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全面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校教育中学生对知识的习得与其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也确实存在着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上该老师所教的科目,因此有很多教师在思考和践行着“亲其师则信其道”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地使学生“亲近”老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文认为,“亲其师”和“信其道”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亲其师”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强调教育教学中的“以情动人”,属于感性层面;而“信其道”则属于理性层面,即“以理服人”。学生“亲其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信其道”,但是更应该看到以理服人基础之上的以情动人,也许在实际教学中,因情况的复杂性有些时候必须首先要以情动人,但我们必须坚持以理服人。因为,使学生信“师之道”是目的,“亲其师”是一种手段,所以,教师首先要加强“道”的修炼,再辅之以“亲其师”策略,才会使学生更好地信“师之道”,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主动“亲近”老师。如此,则会达到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亲师”与“信道”的关系及相关策略。 一、“道”为“自然之道” 我们认为,每一个师者都应该时刻进行“道”的修炼。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自然之道”“科学之道”,也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等各个方面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胸中有丘壑,导学如行云;才能够形成知识网络,纲举目张;才能够吸引学生,解决疑问,达到“传道、授业”的目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这也要求老师的知识更要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提升自己。学生学习的目的即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全面素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因为,“给学生一瓢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是学生乐于亲近、真正敬佩的老师。此为“学高为师”,也应该是每一个师者应该穷经追求的目标。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道”的修为呢?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才会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学习,以加强教师自身全方位素养;其次是修“道”的具体内容。前面已经谈到“道”是科学之道、自然之道,它涵盖广泛,但对于一个教师,特别是基础学段的教师而言,除了不断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和研究教材之外,还应该更多地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和技巧、研究学生,把“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全面的关于“自然、文化、人类”、关于“学生学情、能力、水平”情况和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技巧”的立体化知识网络。唯如此,才能到达“授人以渔”的目的,以致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终极目的。 所以,我们认为教师修“道”深浅是学生是否“信其道”的关键点,是作为教师成功推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根本。 二、“亲”是“爱的吸引” “亲其师”,即,使学生亲近老师,从而信“师之道”。这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感召学生学习的方法问题,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倾注爱,用爱来吸引每一个学生、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我们说“亲其师”的“亲”实为“爱的吸引”。但,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爱”并非对学生的纵容、无原则迁就,甚至是一味取悦学生。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会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因此就会遇到不同的教学情况,例如,有时候会遇到因学生的调皮而心生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不能对学生失去耐心,相反,我们应该以“爱”来抚慰学生、吸引学生和引导学生。因为,我们是老师,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有了这种强烈的“爱”的意识,我们就会带着爱心,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们始终应该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目前关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展示给我们的信息是,成年人往往轻视少儿的能力、否定少儿能力。这样的观点导致了成年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少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少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少儿。这种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观使少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少年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 那么,如何做到以“爱”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使之信“师之道”呢?我们认为,在合理地保护和照顾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和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全面发展,而且应该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引导其提高素养缩小差异。因此,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因为,爱他(她)就尊重他(她)。 “爱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对学生表现出的合理方面,尽量尊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他们。例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应该在普世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的发展,形成学生自己的优秀道德观。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应做到鼓励学生做出更多的选择,并且是自由地选择;帮助他们在面临各种选择时尽可能多地发现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帮助学生审慎地权衡各种选择并思考每一种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鼓励学生考虑什么是他们珍视和珍爱的、给他们各种公开肯定自己价值的机会、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实践和生活、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重复这些行为或行为的方式等。 作为基础学段的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与引导其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同等重要。大多数少儿学生都喜欢玩游戏,那么教师就需要尊重他们,并以“爱”来引导他们“游戏”,因为适合少儿年龄特点的方法是“游戏”。孩子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协作,并且能从一些小游戏中学会许多比仅凭老师讲授更有意思的知识,这比灌输更加有效率。 众所周知,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础学段的少儿教师。他们在我们处于人生空白阶段的时候就开始就对我们进行教育。因此,少儿教师不仅是作为“聪明和忠诚的母亲”而工作,而且是作为“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而工作。基础阶段的教师如母爱般的“爱”的教育方式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地人生影响,减少学生误入歧途的可能性。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的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尊重更是对他们一种最大的激励,也是给了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 “爱”学生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合作”。学校的教育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在本质上应该取决于此时此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是关系中的智慧发掘”。因此,“合作”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它是关系中智慧发掘的重要途径; “爱”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学生的“欣赏”。对于学生而言,老师的“欣赏”是其学习兴趣和成绩提升的助推器。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应以欣赏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找到好孩子好学生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欣赏、信任、尊重、理解、 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从而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任钟印.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黄济. 教育哲学通[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美)加里·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6] (美)坎贝尔(Campbell,L.)等著,霍力岩等译.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 李敏.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儿童观的变迁[J]. 历史研究,2011(06). 作者简介:刘云(1982,12—),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