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2、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4、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2
四、教学理念:
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五、课型:
语言教读品味课,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七、教学准备:
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八、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九、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
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十、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过程设想:
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并进行课堂交流活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导入新课】
【明确】同学们的说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
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受,把握思路
(一)朗读活动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法练习读准音。(学生活动)
【落实】闷热 凸出 凝视 吸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法练习、体会。 〖指点〗读这一课,要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1)要准确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
(2)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
(3)注意读出 \\\
【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活动】
【落实】学生演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落实】学生演读文中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走 一(小)步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再 走 一 步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成 功 下 崖
巨大成就感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投影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3、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六、多角度思考:
*评价杰利——说说当“我”陷入困境,而杰利跟随其他孩子离开时杰利的心理活动。 *假如“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伙伴,你会怎么做?
教学后记
(一)练习题设计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自然段)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自然段)
2、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3、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2、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4、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2
四、教学理念:
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五、课型:
语言教读品味课,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七、教学准备:
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八、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九、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
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十、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过程设想:
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并进行课堂交流活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导入新课】
【明确】同学们的说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
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受,把握思路
(一)朗读活动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法练习读准音。(学生活动)
【落实】闷热 凸出 凝视 吸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法练习、体会。 〖指点〗读这一课,要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1)要准确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
(2)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
(3)注意读出 \\\
【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活动】
【落实】学生演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落实】学生演读文中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走 一(小)步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再 走 一 步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成 功 下 崖
巨大成就感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投影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3、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六、多角度思考:
*评价杰利——说说当“我”陷入困境,而杰利跟随其他孩子离开时杰利的心理活动。 *假如“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伙伴,你会怎么做?
教学后记
(一)练习题设计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自然段)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自然段)
2、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3、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