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24日,新华社播发了本社记者发自朝鲜北部的新闻通讯《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三连连长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随着这篇通讯的播发,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很快在国内外传播开来。后来,在拍摄电影《英雄儿女》时,导演和编剧对志愿军英雄王成牺牲的细节进行具体构思时,部分取材于杨根思的事迹。在朝鲜战场上首次对外报道杨根思英勇牺牲的光辉事迹的,是时任九兵团20军《先锋报》和新华支社记者的华敏。
今年已经85岁的华敏老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是新华社胶东分社的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是部队的一名军事记者。不久前,他在北京住所里接受了笔者的采访,60年前采写杨根思英雄排事迹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
杨根思是江苏省泰兴县五官乡杨伙村人,1922年生,1944年2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历次战斗中的突出表现,他多次立功获奖。1945年6月在浙西孝丰战役后他被评为战斗模范。1947年1月获得爆破英雄称号。1948年8月华野政治部授予他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奖章。1949年1月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奖章。1950年5月,他在20军首届英模大会上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1950年9月他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杨根思入朝之前,华敏就曾采访过他的事迹,并从他身上感受到那种勇敢、豪爽、正直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1950年11月,华敏跟随志愿军九兵团20军入朝,参加了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的新闻报道。当时他在报社和支社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将部队里发生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新闻精编后发往新华社广播。东线战场气候非常寒冷,到处冰天雪地,条件极其恶劣,而很多志愿军战士却还没来得及换上冬装。在杨根思牺牲前的那几天,华敏正在以杨根思为连长的某部三连采访。在与部队指战员的接触中,华敏深切感受到他们高昂的斗志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并与他们建立起战斗的友谊。一天晚上,连队战士正准备吃晚饭,这时忽然接到上级下达的战斗命令,于是大家马上进入作战准备。根据有关规定,打仗时记者不能直接上前沿阵地。一些战士过来跟华敏道别,他们知道战斗肯定会有牺牲,也做好了为祖国献身的决心和准备,战士们说:“华记者,这一去我们可能就回不来了!”华敏忙鼓励他们说:“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我还要报道你们的战斗事迹呢!”华敏和杨根思以饭碗相碰,为他和战士们壮行。随后,杨根思率领连队冒着风雪翻山越岭急行军前往前沿阵地,华敏则前往团指挥所。
11月27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深入长津湖地区的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全部和美步兵第七师大部发起分割围歼战。次日,人民志愿军某部攻占了长津湖以南下碣隅里外围的制高点一零七一高地。敌人拼死反扑,猛烈的争夺战在这里展开。杨根思领受了控制一零七一高地东南屏障小高岭的任务。营指挥员的命令是:“不许敌人爬上一零七一高地寸步,坚决把敌人消灭在小高岭阵地之前!”杨根思没有丝毫犹豫,他亲自率领第三排把守小高岭。敌人多次反击无效,集中了重炮和轰炸机,将爆炸弹、烧夷弹,甚至汽油,都倒向这座小山顶,钢铁、石块、烟火满山飞扬。此时,敌人从三面发动了集团冲锋。战斗愈来愈激烈,杨根思的一排人因伤亡而逐渐减员,只剩下几个人,弹药也快打完了。战斗到最后全排只剩下杨根思一个人,他用驳壳枪准确地射击着逼近的敌人。当他打出最后一颗子弹时,40多个敌人已经爬近山顶。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根思抱起了一包10斤重的炸药,拉响了导火索,向敌群冲去。一声轰响中,杨根思壮烈牺牲,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结束后,华敏从三营参谋长王国栋那里听说了杨根思壮烈牺牲的消息,在悲痛之余他意识到应该马上投入采访报道,如果不抓紧时间采访战场目击者,等伤员转移后,可能就根本来不及了解详情,以致贻误报道时机了。于是,他立即找到在这次战斗中负伤的两三位伤员,听他们讲述了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他们都亲眼目睹了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英勇牺牲的壮举和战斗经过。
华敏很快写好了一篇1000多字的通讯,除在部队《先锋报》头版刊登外,还同时发往兵团分社并转发新华总社。这篇通讯经总社播发后很快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当时,连杨根思所在的团里都还不完全了解他牺牲的具体情况,如果不是记者就身在前线,和志愿军战士同甘苦共患难,是很难在这么快的时间里就将这一消息准确报道出来的。杨根思的报道经新华社播发后,很快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很多读者都为他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所感动。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并决定,杨根思生前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1953年10月29日,新华社播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特等功臣名单》,杨根思和黄继光两位烈士位列名单之首,均同时获得特级英雄、特等功臣两项最高殊荣。
由于对杨根思英雄排事迹的出色报道,兵团党委于1952年11月20日给记者华敏记三等功一次。立功证明指出,“杨根思排报道质量较高,作用显著”,经新华社广播后“流传较广,影响教育较大”,并赞扬记者“能抓住采访时机,掌握战报特点”、“积极找寻完成采写任务”。华敏后来历任志愿军总分社九兵团分社和中线记者组记者,1954年回国,任新华总社军事组记者。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1950年12月24日,新华社播发了本社记者发自朝鲜北部的新闻通讯《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三连连长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随着这篇通讯的播发,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很快在国内外传播开来。后来,在拍摄电影《英雄儿女》时,导演和编剧对志愿军英雄王成牺牲的细节进行具体构思时,部分取材于杨根思的事迹。在朝鲜战场上首次对外报道杨根思英勇牺牲的光辉事迹的,是时任九兵团20军《先锋报》和新华支社记者的华敏。
今年已经85岁的华敏老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是新华社胶东分社的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是部队的一名军事记者。不久前,他在北京住所里接受了笔者的采访,60年前采写杨根思英雄排事迹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
杨根思是江苏省泰兴县五官乡杨伙村人,1922年生,1944年2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历次战斗中的突出表现,他多次立功获奖。1945年6月在浙西孝丰战役后他被评为战斗模范。1947年1月获得爆破英雄称号。1948年8月华野政治部授予他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奖章。1949年1月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奖章。1950年5月,他在20军首届英模大会上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1950年9月他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杨根思入朝之前,华敏就曾采访过他的事迹,并从他身上感受到那种勇敢、豪爽、正直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1950年11月,华敏跟随志愿军九兵团20军入朝,参加了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的新闻报道。当时他在报社和支社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将部队里发生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新闻精编后发往新华社广播。东线战场气候非常寒冷,到处冰天雪地,条件极其恶劣,而很多志愿军战士却还没来得及换上冬装。在杨根思牺牲前的那几天,华敏正在以杨根思为连长的某部三连采访。在与部队指战员的接触中,华敏深切感受到他们高昂的斗志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并与他们建立起战斗的友谊。一天晚上,连队战士正准备吃晚饭,这时忽然接到上级下达的战斗命令,于是大家马上进入作战准备。根据有关规定,打仗时记者不能直接上前沿阵地。一些战士过来跟华敏道别,他们知道战斗肯定会有牺牲,也做好了为祖国献身的决心和准备,战士们说:“华记者,这一去我们可能就回不来了!”华敏忙鼓励他们说:“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我还要报道你们的战斗事迹呢!”华敏和杨根思以饭碗相碰,为他和战士们壮行。随后,杨根思率领连队冒着风雪翻山越岭急行军前往前沿阵地,华敏则前往团指挥所。
11月27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深入长津湖地区的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全部和美步兵第七师大部发起分割围歼战。次日,人民志愿军某部攻占了长津湖以南下碣隅里外围的制高点一零七一高地。敌人拼死反扑,猛烈的争夺战在这里展开。杨根思领受了控制一零七一高地东南屏障小高岭的任务。营指挥员的命令是:“不许敌人爬上一零七一高地寸步,坚决把敌人消灭在小高岭阵地之前!”杨根思没有丝毫犹豫,他亲自率领第三排把守小高岭。敌人多次反击无效,集中了重炮和轰炸机,将爆炸弹、烧夷弹,甚至汽油,都倒向这座小山顶,钢铁、石块、烟火满山飞扬。此时,敌人从三面发动了集团冲锋。战斗愈来愈激烈,杨根思的一排人因伤亡而逐渐减员,只剩下几个人,弹药也快打完了。战斗到最后全排只剩下杨根思一个人,他用驳壳枪准确地射击着逼近的敌人。当他打出最后一颗子弹时,40多个敌人已经爬近山顶。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根思抱起了一包10斤重的炸药,拉响了导火索,向敌群冲去。一声轰响中,杨根思壮烈牺牲,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结束后,华敏从三营参谋长王国栋那里听说了杨根思壮烈牺牲的消息,在悲痛之余他意识到应该马上投入采访报道,如果不抓紧时间采访战场目击者,等伤员转移后,可能就根本来不及了解详情,以致贻误报道时机了。于是,他立即找到在这次战斗中负伤的两三位伤员,听他们讲述了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他们都亲眼目睹了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英勇牺牲的壮举和战斗经过。
华敏很快写好了一篇1000多字的通讯,除在部队《先锋报》头版刊登外,还同时发往兵团分社并转发新华总社。这篇通讯经总社播发后很快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当时,连杨根思所在的团里都还不完全了解他牺牲的具体情况,如果不是记者就身在前线,和志愿军战士同甘苦共患难,是很难在这么快的时间里就将这一消息准确报道出来的。杨根思的报道经新华社播发后,很快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很多读者都为他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所感动。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并决定,杨根思生前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1953年10月29日,新华社播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特等功臣名单》,杨根思和黄继光两位烈士位列名单之首,均同时获得特级英雄、特等功臣两项最高殊荣。
由于对杨根思英雄排事迹的出色报道,兵团党委于1952年11月20日给记者华敏记三等功一次。立功证明指出,“杨根思排报道质量较高,作用显著”,经新华社广播后“流传较广,影响教育较大”,并赞扬记者“能抓住采访时机,掌握战报特点”、“积极找寻完成采写任务”。华敏后来历任志愿军总分社九兵团分社和中线记者组记者,1954年回国,任新华总社军事组记者。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