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
据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多人,他们的性格、兴趣、志向、才干各不相同,但都服膺孔子的教诲。他们和孔子一起,共同创造了求真尚美、情意浓厚、活泼而自有规范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读《论语》中弟子向孔子求教的那些语录,孔子的话让人觉得如沐春风,而弟子们的那种好学深思、勤勉不倦的精神,也很让人感奋。
1子贡①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②也。”
(《论语·公冶长》)
①〔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②〔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皿,相当尊贵。
【译文】子贡问道:“我怎样呢?”先生说:“你是一种有用的器物。”子贡问:“是什么器物呢?”先生说:“是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2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我者,其由②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③。”
(《论语·公冶长》)
①〔桴(fú)〕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做成的小筏子。②〔由〕即子路,孔子弟子,名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③〔材〕通“裁”,裁度事理的意思。
【译文】先生说:“我的道不能施行,就乘小船到大海上远游。跟随我的人,大概是子路吧?”子路听到这话后很高兴。先生说:“子路比我勇武,不过不能裁度事理。”
3子谓子贡曰:“女与回①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①〔回〕即颜回,孔子弟子,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
【译文】先生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先生说:“是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啊。”
4子华①使于齐,冉子②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③。”请益。
曰:“与之庾④。”冉子与之粟五秉⑤。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⑥为之宰⑦,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⑧乎!”
(《论语·雍也》)
①〔子华〕即公西赤,孔子弟子,子华是他的字。②〔冉子〕即冉求,孔子弟子,字子有。③〔釜〕古代容量单位,在当时合六斗四升,大约可供一个人一个月的饮食。④〔庾〕古代容量单位,在当时合十六斗。
⑤〔秉〕古代容量单位,在当时合十六斛(十斗为一斛)。⑥〔原思〕即原宪,孔子弟子,思是他的字。⑦〔宰〕掌管家务的总管。⑧〔邻里乡党〕邻、里、乡、党均为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译文】公西赤到齐国去办事,冉求替他母亲申请粟米。先生说:“给她一釜吧。”冉求请求增加一些。先生说:“加上一庾吧。”冉求给了她五秉粟米。先生说:“公西赤去齐国的时候,用肥马驾车,穿毛皮衣服。我听说过,君子周济困窘的人,而不再管富有的人。”原宪做先生的家宰,先生给他九百斛粟米(做俸禄)。原宪推辞不受。先生说:“不要这样!可以给你邻里乡党一些嘛!”
5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①,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①〔暴虎冯(píng)河〕徒手打老虎,徒步过河。
【译文】先生对颜渊说:“如果获用,就施行自己的道;被弃而不用,就隐居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吧!”子路说:“您如果要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一起去呢?”先生说:“徒手打老虎,徒步过河,死掉而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一起去的。遇到事情心生戒备、周密考虑而后能做成事情的人,我才和他在一起。”
6冉有曰:“夫子为①卫君②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论语·述而》)
①〔为〕这里有“赞成”的意思。②〔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
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借以侵略卫国。从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这一点看来,似乎是两父子争夺卫君的位置,与伯夷、叔齐两兄弟的互相推让、都不肯登上君位相比,形成了对照。所以下文子贡用伯夷、叔齐来发问,借以试探孔子对卫出公辄的态度。
【译文】冉求说:“先生会赞成卫君的做法吗?”子贡说:“好,我去问问。”他进到先生的屋子里,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先生说:“是古时候的贤人。”子贡问:“他们心里有怨恨吗?”先生说:“他们追求‘仁’,也得到了‘仁’,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子贡出来,说:“先生不会赞成卫君的做法的。”
7季氏①富于周公②,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③。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①〔季氏〕鲁国三家大夫之一,有人说是季平子,一说是季桓子。②〔周公〕一说是西周时的周公旦,一说是泛指当时在周天子左右的卿士。③〔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具体事件可参阅《左传·哀公十一年》与《左传·哀公十二年》。季氏要实行田赋制度,以增加赋税,使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则主张“敛从其薄”。结果冉求仍旧听
从季氏,实行田赋制度。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了,而冉求还替他搜刮,增加财富。先生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应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
8子畏于匡①,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论语·先进》)
①〔子畏于匡〕事情参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过匡地(大概在今河南长垣境内)时,匡地人把孔子误认为是鲁国的强盗阳货,将他及其随行弟子拘囚了起来。
【译文】先生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后面。先生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渊说:“先生还在,我哪里敢死呢?”
阅读指要
孔子和弟子之间,似师生,似父子,似朋友;孔子对弟子说话的口气,有时高兴,有时生气,有时严厉,有时诙谐,总之,我们从中所看到的孔子的面貌是最生动的。
弟子做了错事,孔子决不姑息。不过,事情性质不同,他的态度也有不同。例如,冉求自作主张多给了公西赤母亲粟米,孔子不以为然,因为这不符合“君子周急不继富”的原则。不过,冉求没有遵循这一原则,也只是说明他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变通而已,并非大错,所以孔子的态度尚为和缓。而冉求为季氏搜刮财富,这几乎是助纣为虐的事情,所以孔子非常生气,声色俱厉地说“非吾徒也”,并让别的弟子一齐声讨他,这种决绝态度在《论语》里是少有的。
两则带有“打哑谜”趣味的语录很有意思。一则是子路听到孔子称引颜渊为同道,有些不服气,就故意问老师如果让他上战场,则他和谁一起去。孔子明白子路所指,却也不说破,而是用俏皮的比方表明对于子路为人的判断;另一则是子贡探询孔子对卫国国君的态度,他并没有直接问孔子,却远远地从伯夷、叔齐说起,从孔子的回答中,得出自己的判断。这两则语录里,孔子与弟子之间的那种交流与质问,颇富情韵。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心爱的学生。在一些语录里,孔子对他的清贫乐道、好学、聪颖等,都大加赞赏,有时甚至自愧弗如。颜渊去世时,孔子极为伤痛,简直到了呼天抢地的地步(见《论语·先进》)。而颜渊对孔子也是忠诚无二,“子在,回何敢死”的表白,表现出他和孔子之间情同父子的关系。
先秦诸子选读
据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多人,他们的性格、兴趣、志向、才干各不相同,但都服膺孔子的教诲。他们和孔子一起,共同创造了求真尚美、情意浓厚、活泼而自有规范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读《论语》中弟子向孔子求教的那些语录,孔子的话让人觉得如沐春风,而弟子们的那种好学深思、勤勉不倦的精神,也很让人感奋。
1子贡①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②也。”
(《论语·公冶长》)
①〔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②〔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皿,相当尊贵。
【译文】子贡问道:“我怎样呢?”先生说:“你是一种有用的器物。”子贡问:“是什么器物呢?”先生说:“是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2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我者,其由②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③。”
(《论语·公冶长》)
①〔桴(fú)〕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做成的小筏子。②〔由〕即子路,孔子弟子,名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③〔材〕通“裁”,裁度事理的意思。
【译文】先生说:“我的道不能施行,就乘小船到大海上远游。跟随我的人,大概是子路吧?”子路听到这话后很高兴。先生说:“子路比我勇武,不过不能裁度事理。”
3子谓子贡曰:“女与回①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①〔回〕即颜回,孔子弟子,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
【译文】先生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先生说:“是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啊。”
4子华①使于齐,冉子②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③。”请益。
曰:“与之庾④。”冉子与之粟五秉⑤。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⑥为之宰⑦,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⑧乎!”
(《论语·雍也》)
①〔子华〕即公西赤,孔子弟子,子华是他的字。②〔冉子〕即冉求,孔子弟子,字子有。③〔釜〕古代容量单位,在当时合六斗四升,大约可供一个人一个月的饮食。④〔庾〕古代容量单位,在当时合十六斗。
⑤〔秉〕古代容量单位,在当时合十六斛(十斗为一斛)。⑥〔原思〕即原宪,孔子弟子,思是他的字。⑦〔宰〕掌管家务的总管。⑧〔邻里乡党〕邻、里、乡、党均为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译文】公西赤到齐国去办事,冉求替他母亲申请粟米。先生说:“给她一釜吧。”冉求请求增加一些。先生说:“加上一庾吧。”冉求给了她五秉粟米。先生说:“公西赤去齐国的时候,用肥马驾车,穿毛皮衣服。我听说过,君子周济困窘的人,而不再管富有的人。”原宪做先生的家宰,先生给他九百斛粟米(做俸禄)。原宪推辞不受。先生说:“不要这样!可以给你邻里乡党一些嘛!”
5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①,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①〔暴虎冯(píng)河〕徒手打老虎,徒步过河。
【译文】先生对颜渊说:“如果获用,就施行自己的道;被弃而不用,就隐居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吧!”子路说:“您如果要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一起去呢?”先生说:“徒手打老虎,徒步过河,死掉而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一起去的。遇到事情心生戒备、周密考虑而后能做成事情的人,我才和他在一起。”
6冉有曰:“夫子为①卫君②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论语·述而》)
①〔为〕这里有“赞成”的意思。②〔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
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借以侵略卫国。从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这一点看来,似乎是两父子争夺卫君的位置,与伯夷、叔齐两兄弟的互相推让、都不肯登上君位相比,形成了对照。所以下文子贡用伯夷、叔齐来发问,借以试探孔子对卫出公辄的态度。
【译文】冉求说:“先生会赞成卫君的做法吗?”子贡说:“好,我去问问。”他进到先生的屋子里,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先生说:“是古时候的贤人。”子贡问:“他们心里有怨恨吗?”先生说:“他们追求‘仁’,也得到了‘仁’,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子贡出来,说:“先生不会赞成卫君的做法的。”
7季氏①富于周公②,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③。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①〔季氏〕鲁国三家大夫之一,有人说是季平子,一说是季桓子。②〔周公〕一说是西周时的周公旦,一说是泛指当时在周天子左右的卿士。③〔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具体事件可参阅《左传·哀公十一年》与《左传·哀公十二年》。季氏要实行田赋制度,以增加赋税,使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则主张“敛从其薄”。结果冉求仍旧听
从季氏,实行田赋制度。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了,而冉求还替他搜刮,增加财富。先生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应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
8子畏于匡①,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论语·先进》)
①〔子畏于匡〕事情参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过匡地(大概在今河南长垣境内)时,匡地人把孔子误认为是鲁国的强盗阳货,将他及其随行弟子拘囚了起来。
【译文】先生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后面。先生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渊说:“先生还在,我哪里敢死呢?”
阅读指要
孔子和弟子之间,似师生,似父子,似朋友;孔子对弟子说话的口气,有时高兴,有时生气,有时严厉,有时诙谐,总之,我们从中所看到的孔子的面貌是最生动的。
弟子做了错事,孔子决不姑息。不过,事情性质不同,他的态度也有不同。例如,冉求自作主张多给了公西赤母亲粟米,孔子不以为然,因为这不符合“君子周急不继富”的原则。不过,冉求没有遵循这一原则,也只是说明他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变通而已,并非大错,所以孔子的态度尚为和缓。而冉求为季氏搜刮财富,这几乎是助纣为虐的事情,所以孔子非常生气,声色俱厉地说“非吾徒也”,并让别的弟子一齐声讨他,这种决绝态度在《论语》里是少有的。
两则带有“打哑谜”趣味的语录很有意思。一则是子路听到孔子称引颜渊为同道,有些不服气,就故意问老师如果让他上战场,则他和谁一起去。孔子明白子路所指,却也不说破,而是用俏皮的比方表明对于子路为人的判断;另一则是子贡探询孔子对卫国国君的态度,他并没有直接问孔子,却远远地从伯夷、叔齐说起,从孔子的回答中,得出自己的判断。这两则语录里,孔子与弟子之间的那种交流与质问,颇富情韵。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心爱的学生。在一些语录里,孔子对他的清贫乐道、好学、聪颖等,都大加赞赏,有时甚至自愧弗如。颜渊去世时,孔子极为伤痛,简直到了呼天抢地的地步(见《论语·先进》)。而颜渊对孔子也是忠诚无二,“子在,回何敢死”的表白,表现出他和孔子之间情同父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