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及特点分析

学校代码:!Q2嫂8889I‘

分类号:啦研究生学号:lQZ鲤!QQ!§Q2墼

密级:玉

东牡埽菇失莩

硕士学位论文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及特点分析

The—山alysisofTheStnIctureandTheCh目!racteris廿c

on、7I啊eDillectInvestmentofSouthKo瑚t0China

作者:庞博

指导教师:

学科专、‰

学位类型:张曙霄教授世界经济研究方向:国际投资理论与实践学历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6年4月

摘要

韩国从开始对华直接投资到现在,已经由微不足道的投资小国转变成我国吸收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本文主要对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从中发现了我国在吸引韩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和提升其利用质量的政策性建议。

除引言外,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分析,主要分析了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及方式结构等。通过分析得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空要集中于环渤海和东北三省等地区,但近年有向南扩展的趋势;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由集聚化程度、地理位置和工资水平等因素决定;投资的产业结构始终集中在制造业,初期主要投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来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的方式以独资为主。

第二章是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分析。在第一章对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投资动机、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三个方面,对韩国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分析之后得出,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上,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家相比,不注重企业跨国经营的长远利益,缺乏投资的整体性、战略性;在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上,韩国与美、日、德等国相比,总体规模较小;在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上,韩国比较落后,等等。

第三章为结论和政策性建议。通过前两章分析,笔者认为目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投资的区域在逐渐增多,投资的产业结构在目益改善,但投资的方式仍较为单一。针对我国在吸引韩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笔者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关键词:韩国;中国;直接投资;结构;特点;比较

引言

在现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占世界范围内资本流量很小一部分的国际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整个国际资本流动中最为复杂、涉及面最广的部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和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对世界各国/地区的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近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外国对我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这其中包括我们的近邻——韩国。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两国不仅贸易发展迅速,而且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也在不断扩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韩国在外商对华投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迄今为止,已经成为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而中国也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

国内关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是从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后开始的。在内容上,论著大多针对韩国对华壹接投资的一般情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对韩国在华直接投资结构的研究则不多;在方法上,采用定性分析的较多,定量分析的较少,规范分析的较多,实证分析的较少。

本文就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结构,包括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方式结构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通过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对华直接投资情况进行比较,总结韩国对我国投资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迸一步促进韩国对华投资规模的扩大并提高我国吸引和利用韩国直接投资的质量。因此本论题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分析

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分析

(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情况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最初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投资集中于环渤海地区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大部分是转移其出口加工项目,这些转移项目要从韩国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闻产品,制成品则输往国际市场或返销韩国,因此,具有良好的海运条件和距离韩国较近的地区可以使韩国投资者节约成本。环渤海地区良港众多,其中很多港口与韩国直接通航,并且距韩国的主要港口不远,因此受到了韩国投资者的青睐。那时,在胶东半岛、天津甚至出现了专门接纳韩国投资的工业用地。投资于环渤海地区,也是韩国政府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战略考虑,1992年以后韩国把投资重点转向东北亚,尤其是中国的环渤海地区。据韩国统计,1993年韩国对东北亚的投资占其对外投资比重超过5096,其中对华投资又占了80%…。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最初除了集中于环渤海地区外,尚有一部分分布在东北地区。这一方面是由于对东北三省投资符合韩国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利用东北三省居住的几百万朝鲜族居民。韩国企业来此地投资,首先顺利地通过了语言关,这种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独特的语言文化关系,易于韩国企业在中国的交流,能更快地了解中国国情,使韩国企业节省了不少交易成本。

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韩国企业对中国情况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加之前几年韩国与山东省发生的多次贸易战,出于“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防范考虑,韩国投资者正在环渤海地区之外寻找更有投资潜力的经济地区。近年来,投资有向南扩展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投资。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地域、环境、贸易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明显胜出,科技产业空间广阔,经贸合作通畅,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区域,这些优势极大地吸引着韩国投资者。全球第一大液晶制造商三星投资在苏州工业园,LG定在南京,现代数码电子在上海,浦项制铁在张家港,大型的IT产业聚集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此同时,韩国投资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度”地发展,在广州市投资的钢铁、化工、汽车零配件、皮革制品等制造业和物流业已经形成规模并不断扩大。2003年,韩国在江苏省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为16.20亿美元,占全部韩国对华投资的17.66%,居韩国在中国各地投资的第三位;在广东省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为3.14亿美元,在韩国对中国各地中排名第四;浙江引进韩国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为2.84亿美元,列韩国在中国各地投资的第五位(见表卜1)。

表1.1

地Ⅸ2003年韩国在中国投资(前六个地区)的情况合同外资金额

(亿美元)占韩国对华投资的比重(%)

49.80

20.47

17.66

3.42

3.10

2.92山东辽宁江苏广东浙江北京45.7018.7916.203.142.842.6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整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D4_

(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

以2003年为例,韩国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与其投资初期相比有些变化。下面将根据2003年中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资料,用实证的方法分析这一年影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

l-理论依据

区位选择因素是影响跨国公司制定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指对资本可能的空间流动进行比较衡量,即对东道国或者其局部区域的选择。从邓宁(John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看,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3个因素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具备的,只有区位优势是外生变量,只能通过投资主体在外界寻求,企业自身无法创造f2】。因此,区位变量是影响资本行使其职能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会给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带来风险,跨国公司必须通过评估来消除或降低风险。所以,研究分析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取决于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战略。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战略有很多种,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资源导向战略。根据日本学者小岛清(K.K0jima)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克服国内的自然资源瓶颈现象,增加国内已失去比较优势或在国内无法生产的产品的进口,这种投资的流向多为资源充足的国家,从而形成最终产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垂真专业分工。

第二是市场导向战略。一般认为,市场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首选因素。如果没有市场,成本再低也是无意义的,有了市场却可以通过规模经营等手段降低成本。市场因素是多方面决定的,主要有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阶段、人口多寡、贸易壁垒、货币可兑换性、股权限制等。1973年,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T.Knickerboker)在《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圆一文中,分析了二战后美国187家巨型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资料,。Kojima,K。Di州F0migⅡln"shncnt:AJaPancscM0deiofMullinali呻a1Busine站0pcntions.cr00mHdmLDndon.1978。KnickerbockcLFT.ohgopolisticReactionandlheMultinationalEnterp^卵s.HaⅣardunive巧i2yPrcss,19733

发现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追随潮流”效应,具体表现为:一旦有一个企业向国外市场扩张,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为了确保国内外的市场地位,也竞相向国外扩张,并且在集中程度越高的行业,追随潮流现象越明显。尼克博克把这种现象称为“寡占反应”。这种现象不仅是美国巨型公司的现象,其他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中也明显呈现出这一特征。自1986年世界500强之一的英国利华首先进入中国日化行业后,其他国际日化大企业也先后跟随进入中国,如美国宝洁(1988年进入中国)、日本资生堂(1991)、美国高露洁(1992)、美国安利(1992)、日本高砂鉴臣(1993)、爱尔兰国际香料香精(1993)、德国汉高(1993)、韩国露姿(1995)、法国欧莱雅(1996)等等。1。

另外,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理论还有:跨国公司进行区位选择是其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如跨国公司可能把某国作为其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而把另一个地区作为其采购销售中心,或者在某国设立研发中心等;跨国公司进行区位选择也是其分散风险的需要,这就包括分散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研究开发试制风险等;跨国公司进行区位选择有时还由其产品生命周期所决定,如在产品的开发期,跨国公司较少对外进行FDI,而在产品的成熟期和标准化阶段,则较多地把生产转移到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去。

2.模型、假设与方法

(1)研究模型

以韩国投资企业的选址因素为基础,分析影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研究的基本模型如下:

DISKC回=F(GDP’FDI,R&D,SALARY,POST,ROAD,LocATl0N)

依据市场规模(GDP圆)、集聚化程度(FDI@)、研发经费(R&D)、工资水平(SALARY)、基础设旋中邮电业务总量(PoST)和公路里程(ROAD)、地理位置(LocATIoN)等因素,对影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进行了实证分析。

(2)假设

①市场规模大的地区,吸引的韩国直接投资多

韩国直接投资和市场规模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市场规模越大,代表该地区市场越成熟、容量越大,对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就越大,所以,能够吸引的韩国直接投资就越多。

②集聚化程度越高,越能吸引韩国直接投资

城市化和生产集聚化使得知识的转移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供给网络和流通网络的效率。由于这种客观存在性,企业得以进~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因此,投资产业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比起经济活动分散的地区,投入的费用要低。集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吸引的韩国直接投资就越多。

③研发经费多的地区,更容易吸引韩国直接投资

大部分跨国企业都是在本国进行研发,而在国外子公司所从事的研发活动大多数是围绕怎样把跨国公司研发的技术适用于东道国当地市场而做的改良工作或适应工作。公。OIsKc为THE0IREcTIHvEsTMEm0FsOUTH舶RE^TocHINA的缩写

。用GDP作为市场规模的代理变量

。用FDI作为集聚化程度的代理变量4

司只有在良好的研发环境下进行投资,去做改良或适应工作,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具有较强研发水平的地区,更能吸引韩国投资,而研发经费能代表一个地区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也是研发水平的一个量度,是重要的影响投资的因素。

④工资水平低的地区,更容易吸引韩国直接投资

工资水平低,意味着企业在得到同样劳动的情况下,需要付出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比在高工资的国家少很多,这就多了一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的筹码。这对韩国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⑤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更容易吸引韩国直接投资

基础设施包括港口、公路、铁路、信息通信等方面,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的地区对于韩国投资者来讲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基础设施和韩国直接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⑥与韩国地理位置越接近,就越有利

投资在地理位置接近的地区,不仅能够减少原料及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费用,而且也能根据当地随时变换的各种形式及时地做出准确的反应。如美国在加拿大和墨西哥有很多投资,其中地理位置的优势就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地理位置接近,对吸引韩国投资有利。

(3)方法

为了便于分析影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区位的决定性因素,将2003年韩国对中国各地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额作为从属变量,根据该年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资料(见表卜2),用EvieWs统计软件对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与各变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回归分析。

市场规模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的GDP规模作为代理变量;集聚化程度用各地实际外商投资额为代理变量;研发经费的代理变数使用的是中国各地区的R&D经费;工资水平以中国各地区工资为变量;衡量基础设施的尺度有好几种,这里使用的代理变数是中国各地邮电业务总量和各地公路里程;关于地理位置,由于中国各地区与韩国之间的距离无法获取,故采用名义变数,即与韩国距离最近的环渤海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除外)系数设为4,与韩国距离较近的中部、东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系数设为3,与韩国距离较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及西部的陕西省的系数设为2,与韩国距离最远的西部地区(陕西省除外)系数设为1。在韩国对华21个省、市、自治区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额中(其他一些非重点地区的数据很难搜集,它们对分析的影响很小,暂排除在外),由于广西省和陕西省的数据较难获得,故分别用引资占本省大部分的北海市和西安市代替。5

表1.2

韩国对华

直接投资

地区

合同外资额

(万美元)(亿兀)2003年实证分析数据各地区GDP各地实际外商投资额(万美元)R&D各地全部职工平均工(元)各地公路里程(公里)各地邮电业务总量(亿元)各地与韩国之间的地理距离系数经赞(亿元)资

北京

天津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东

广东

广西

四川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26785173001112713131879003663.102447.667098.562150.416002.542522.624430.006250.8112460.839395.003972.3812435.9313625.872735.135456_322465.292398.581304.60390.21385.341877.61219126153473964058854282410190593218054684910563654980553672060161778229441856412318384331902342252217431534256.2540.4338.0527.8032.68128.92150.4675.2332.4237.5016.9854.821.2125312186481118911279130081108l110382730415712213671n58112567199861195312441128701146112307153561298113255144531016865391741355009543779651236484655654619369560762661102535845l112543166133287.29113.93293.18108‘36296.01152.90221.92292.35441.71493.41169.37382.361160.41162.26252.50153.05163.6681.7222.1428.52114.88444343333334211”72513610咖1620252844867904570003140020251012lS264322112935010217埘11.0l12.773.8015.836.390.312.41l150叭9402932437711916836332111l

资料来源: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科技统计网站:h却:f^ww,sts.nrg.cn/

3.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分析,得出线性方程为:

DISKC=0.228302FDI+29357.78LOCATION—lO.28330SALARY

经过分析,集聚化程度、地理位置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工资水平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市场规模、研发经费虽然与韩国直接投资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基础设施对韩国直接投资呈负相关关系,也不显著。

(1)集聚化程度6

集聚化程度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2003年韩国在对华直接投资时,对这一因素比较看重。集聚化程度高,知识的转移、供给网络、流通网络的效率都会提高,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规模经济这一重要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利润。

(2)地理位置

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位置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验证了地理位置在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中有重要地位这一假设。究其原因,与在中国投资的韩国公司从本国进口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并把最终产品出口到本国有关,地理位置越接近,就越能节省大量的运费,降低产品成本。另外,地理位置越接近,在韩国的总部对其国外公司的控制也就越方便。

(3)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也证实了当地工资水平对吸引韩国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的假设。从现实情况看也是这样,韩国国内劳动力价格偏高,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不仅丰富,而且还很廉价,韩国投资者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把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一原因。

(4>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虽然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这也说明韩国企业在对华直接投资的考虑上,不是十分注重当地的市场规模,由此可以得出,它们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多数不是在当地销售,而是销往外国或返销韩国市场。对中国投资的动机比较落后,还处在过去的生产导向型投资战略中。

(5)研发经费

虽然研发经费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有正相关关系,但也不显著。这与韩国对华投资的产业有关,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他们不需要投资的地区有很高的研究与开发产品的能力,只要能够生产企业所需的产品就可以,所以,对这一因素不需要关注很多。

(6)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呈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这在一方面说明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韩国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不大。

分析结果表明:从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角度来看,集聚化程度、地理位置和工资水平等因素对投资的区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韩国企业在原有投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三省的基础上,大规模地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投资的重要原因。

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析

(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状况

韩国对华投资涉及到许多产业,但制造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1992年到2004年7

星公司在天津成立第一家三星在华合资企业,到2002年8月,三星在中国共建立一个投资公司,24个生产法人企业,4个销售法人企业,1个研发中心和1个销售服务中心,累计投资达23亿美元。三星公司在中国的职员达到了38000人,尤其是2003年,三星集团在国内只招聘了6700名员工,可在中国却招聘了9000名员工。其产品有60%销往国际市场,在华销售额也突飞猛进:2002年为60亿美元,2003年为80亿美元““;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是2002年才进入北京的。2002年12月23日,与中方合资建立的北京现代汽车公司的第一辆汽车下线,2003年6月14日的产销达2万辆,到2004年底已经超过15万辆。初期投资的产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合资双方。他们眼下正计划在2007年前,各自增加投资7.4亿美元,在北京建设现代汽车第二厂,使北京现代汽车实现到2008年年产销量60万辆的目标。现代汽车集团在北京的投资极大地拉动了北京的经济发展。据北京日报报道,2003年北京现代汽车公司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2%“8;在北京商业区(cBD)有一座高达40层的“北京塔”,外形与在韩国首都首尔的LG公司总部极为相似,那就是LG的中国总部大楼。LG中国公司现有11000名员工,98%是中国人。2002年该公司销售额为40亿美元,2003年为70亿美元“…。

现在,韩国的大企业已经不满足只把中国经营成最大的“制造中心”,它们越来越重视对中国当地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产、销、研发一条龙。无论是三星、LG还是现代的总裁都希望在中国建立“第二个三星”、“第二个现代”、“第二个LG”,它们正注意使自己的企业更加“中国化”。

43.2I%。以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计,韩国在2002年居中国外资来源第六位的基础上,一跃成为2004年各国别/地区对华投资排名的第三位。“。

表2-l

项目个数

年份韩国

(个)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17

1998

19919

2000

20011992.2004年韩国对华投资情况~览表合同外资金额比重(%)1.332.093.895.347.728.356。619.1411.4811.13

11_73

11.9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O.721.402.183.285.784.283.153.603.825.046.387.98

9.06全国韩酋全国韩国(万美元)119483738l72283104289135752214238180320127473148961215178272073448854全国(万美元)1100751275149533766503752D53417255245257044546275比重(%)1.091.362.142.783.254.733.973.163.664.595.168.3910.30(个)48764834374754937011245562100l19799169182234726140341714108143664(万美元)417叭1556691806262998394236462180981640{王5148385238582(万美元)58123511】1435668267977912815373276425l0035352102054122302623795269194558276833650174818491975189517531309154725652901940084920562540318714071481468775952742863487柏52822291771613910812∞220032()0412.881150㈣1534嬲53504676062998624786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2004

图2—11992—2004年韩国对华投资情况图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2004.

图2—21992-2004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额与韩国实际投资金额比较图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2004.

截至2叩4年底,韩国在华投资累计设立韩资企业32753家,合同外资金额505.64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59.35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量的6.44%、4.61%和4.61%。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金额计,韩国对华投资居第六位(欧盟除外)临1。韩国已经成为我国的最重要的投资来源之一。

另据韩方统计,中国已从2002年开始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其调查还显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将是韩企业海外投资的酋选地㈨,新一轮韩国对华投资热潮正在兴起。

(二)美、日等匿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状况

虽然韩国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有所增长,但相对于美国、日本这两个对华直接投资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而言,韩国的对华投资总体规模仍然偏低。

从1992年至今,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大幅增长,规模急剧扩大。在投资初期其规模就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1992年美国在华投资被批准的项目数为3265个,投资金额达到5l105万美元,协议外资额超过30亿美元,分别是同期韩国对华投资的5倍、4倍和7倍。截至2003年底,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金额计,美国列在中国香港、澳门特剐行政区之后,位居第二位””。1992~2003年美国向中国投资的平均项目数为3277个,年平均投资额为344869.17万美元,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为105.24万美元;而韩国投资的平均项目数为2261个,年平均投资额为164062.5万美元,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为72.57万美元,仅就平均投资额来说,美国就是韩国的2倍多。通过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美国企业对华投资项目之多、规模之大,是韩国企业无法相比的。

除了美国,对中国投资的另一个大国就是日本。日本对华投资在1998年以前稳步增长,与美国的投资水平处于相互攀升的状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但从1998年开始连续3年下降,直到2001年又恢复了增长,2003年日本向中国投资达到了历年最高额

505419万美元。截至200

1992。2003年日本对中国投资的平均项目数为5824个,年平均投资额为300879万美元,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为51.67万美元”“。从投资的平均项日数和投资额来看,日本分别是韩国的2.5倍、1.8倍,但是,从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来看,韩国则是日本的1_4倍。

以上比较说明,韩国虽然与美、日等对华投资的大国相比,投资的总体规模相差很多,但是,近几年其对华投资无论从项目数、投资金额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2003年,韩国对华投资位居各国别/地区第四位o…,其对华投资存在很大的潜力。

三、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比较

(一)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比较

韩国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对华真接投资的区域比较接近,都是集中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但同时又存在着差别。

美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北京、广东、天津和山东几个地区,这些地区约占美国对华投资企业数的84%;另外在四川、福建和辽宁美国也有一定的投资,大约占其投资比例的lo%左右;而对其他省市的投资比例则非常少…。

对于日本的企业,从全国范围看,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内地占的比例很小(见表2—2),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上海、广东、江苏;北京、辽宁、天津、山东、浙江5个省也有很多日本企业:有些省份几乎没有投资,如广西、黑龙江、江西、贵州、云南,而更偏远的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则根本没有日本企业投资。

截止到2002年上半年,在日本跨国公司向中国投资成立的120l家独立法人公司中,投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有529家,占全部在华日瓷企业数的44%(见表2—3);353家投资于环渤海地区,占在华日资企业总数的29%;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的目资企业数占全部的21%,其他地区的投资仅占总数的6%。这表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在这三大经济圈中,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的企业为最多。

表2.2

省份

上海

广东

江苏

北京

辽宁

天津

山东截至2002年上半年日资制造业公司在华地区分布企业台计298195182103907760(单位:家)省份黑龙江江西贵州云南企业合计221l省份浙江福建河北重庆四川企业合计49252017151211省份吉林安徽湖南海南湖北山西企业合计10876532陕西河南广西合计1201资料来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表2.3

区位分布截至2002年上半年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数长江三角洲

529

44(单位:家,%)其他地区726环渤海地区35329泛珠三角地区24721|日本企业数比例

注: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辽宁、

山东、河北、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泛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云南、江西、贵州、四川、福建及港澳两个特区.

资料来源:根据《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数据整理

德国在华投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广州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地区和以京津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见表2—4)。中国入世以来,德国在华投资相对集中在长江三角洲,虽然在泛珠三角地区投资份额尚少,但前景乐观。从表2—4中可以看出,德国目前在泛珠三角地区投资的企业仅占其对华投资的15%,这个比例与广东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符合。但与过去相比,比例已经逐渐增加。2003年12月2~3日,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广东之行成为广东政府、企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德国政府和经济界已充分认识到粤港澳经济髑即泛珠三角地区日益凸现的魅力和前景。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内人均GDP达到5000多美元。“,而重化工业剐刚起步,这样广阔的市场前景是绝无仅有的。相比,原来德国企业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投资主要是看中其已经成形的重化工业基础,而广东的经济结构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如今,广东巨大的经济总量和发展规划已经决定了重化工业必然是一个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依托的装备制造业、电力、通信等基础行业的市场前景无可估量。

表“2003年德国在华投资企业数

区位分布

德国企业数

比例长江三角洲28444(单位:家,%)泛珠三角地区9815环渤海地区20933其他地区528

注: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辽宁、

山东、河北、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泛珠三角地区包括,“东、广两、海南、

云南、江西、贵州、四川、福建及港澳两个特区.

资料来源:根据《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数据整理.

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家虽然都是投资于中国经济的热点地区,但由于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不同,在选择重点投资区域上也不同。韩国企业在选择对华投资区位时,加入了更有利于自身的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特殊的地理和语言条件因素,所以,最初投资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东北地区。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韩国企业对中国情况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有向长江三角洲和泛珠三角地区投资扩展的趋势;而美、同、德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在选择对中国投资的2n

。’‰录纪产商生条一立第成界阳世沈了在造,建议海协上订签资,同投目华项月车在列年浮悬磁于至国司中即公与,马参宝划司;计公力伯资能虏投产克华生森在大蒂扩的,于业出用行提,造会元制事董了准批会事监团集众大,月

区域时,更多地从全球化的战略出发,利用集聚效应,以取得更大利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其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发达的市场、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为外国企业提供比较满意的咨询、金融、保险、法律和物流等投资配套的服务,拉动了相当一部分外资的转移;而以广东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地区凭借原有的经济地位、经济辐射能力等优势,经济发展迅速,加上招商引资的大幅度优惠政策,也吸引了很多外国投资者。

(二)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比较

1.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对制造业投资的比较

美国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都有投资,涉及的广泛程度超过了来华投资的任何国家。其投资产业包括:汽车镱《造业,如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戴姆勒一克莱斯勒的美国克莱斯勒分都等大型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汽车整车工厂及汽车零部件企业;电子电气行业,如通用电气公司在华建立的医疗仪器、照明设备、塑料产品、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等20多家工厂;日用化学工业,如杜邦公司和宝洁公司在华设立的生产日用化学产品的企业:食品工业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等;信息通讯设备方面,如IBM、朗讯科技、惠普、摩托罗拉等著名跨国企业都在华设立了公司,生产包括移动电话、光纤光缆、电子计算机和打印机等信息通讯产品o”,相对来源于欧洲和亚洲国家的企业来说,美国企业在信息通讯设备工业方面有较多的投资。

日本企业主要针对中国的制造业进行投资,对其他行业投资较少。从企业数量的角度看,其在电子行业的投资企业位屠各行业之首(见表2—5),占在华日资企业总数的24.48%,其次是机械、化工和汽车机电配件工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3.24%、8.74%和8.24%,冶金、金属加工和电气、精密仪器的制造业也很多,而日本在环保能源、医药、软件等行业的投资企业数量很少,每个行业的投资企业数还不到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总数的1%。在制造业内部,从资本规模的角度看,在各行业分布的注册资本超过3000万美元的企业,仍然以投资电子业的数量为最多,占总数的24.79%,电器和汽车、机动车分别位居第二、第三,重型机械的大型企业数量也保持较前位次,与汽车、机动车业并列第三位,占到总数的9.4%。

德国对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占其在华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最大(见表2—6)。在电子电气行业,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气和电子跨国企业,西门子的全部业务都已进入中

年7

亿欧

和销

设备

业化

化工

高新

21

上述国家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与韩国一样,都占据本国在华投资产业的主导地位,但美、臼、德等国家的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与韩国对中国投资前期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分析其原因,除了当时韩国为了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夕阳产业”向海外转移这一因素外,与在华投资的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也有很大关系,它们的资金没有美、日、德等国家的企业雄厚,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也不是世界领先的,而且韩国的企业当时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兴趣不大,所以,就导致了其在中国投资前期的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不高,多数聚集在对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上。

相比之下,美、日、德等国的公司更加看重中国市场.近几年,中国产品市场的竞争越加激烈,买方市场的特征更加明显。厂商之问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技术的先进性、质量的可靠性、高的性价比和品牌的知名度等范围扩展。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美、日、德等国的企业把本公司在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新开发的产品投资在中国,以形成高端市场的相对垄断地位,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和快速发展优势,无疑是明智之举。

2.韩国与美、德等国对服务业的投资比较

从全世界来看,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最大产业,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要超过货物贸易。世界银行做过一个统计,在全世界,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达到67%,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0%到80%。我国从90年代中期以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徘徊在30%,就业人口的比重大概在28%左右”,应该说和世界的差距是相当大的。近些年来,有大批的外国企业看好中国的服务业市场,加大了对这一产业的投资。

美国的跨国企业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较重视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倾向于在华投资金融、保险、咨询、会计、公关、物流等行业。这些领域附加值很高,中国尚未发展成熟,而美国企业在这些领域恰好有很强的优势,所以近几年对中国的投资很多。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上海和北京设立了分公司,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另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顾问公司也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著名的爱德曼、博雅、伟达等公关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或合资企业,从事企业形象设计和公关业务;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安永、毕马威和德勤也通过合资和合作在华设立了营业性机构,主要为来投资的跨国公司提供会计和咨询业务;随着中国入世后金融业务的开放,美国的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也在华设立了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提供外币及人民币的业务p“。

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按数量考虑,除了有75%投资于制造业外,另有22%投资于服务业,可以说,德国在对华服务业的投赘上所占的份额较大。德国企业在进入诸如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同时,还加强了制造业链条中的营销、物流、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如大众汽车集团已申请在华开展汽车融资业务;德国邮政股份公司将在华投资15亿欧元.用于扩建在华分支机构、仓储和分拣设施等。”1。

o人民嗣,2006,31523

资等市目理加中着,项资投个往为必单资的、赶占管独随悉散分迁,资先符原独把美,驱抢投其大部。熟的司题公股华控总扩的性多怼资接步行业渐投立对的区国资商许模地直一推企渐韩成或外投太规,塑的至进地资已新亚资部研华业放把投甚,合境好蛙亍①在总着或开基彳股的是环更随,:国些鹱区全。部一扩目鲤都国而等在完力总定近地明资的数中从式规德争华纠现制方立府竞在弩增牌多对、,入限表场立i进设他日、品大方的权市建权要直资和司、过购名司资投主华股力公主接对美收著公外通实国直自的国。华。部国于韩对营指资化国1)内中外在一等外经…是德变(过断的因对、得化日生业、统美.系1资投

第三章结论及政策性建议一、结论

分析和探讨,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冀鬣蜷离l雌!Ij!i痞壤滢蠡方式结构比较

年有独资化倾向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中国政

须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所以,先期对中国投资

中国加入wTO后政策的逐步调整,越来越多的行

日、德等国的外资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在逐渐地发

企业增多;②越来越多合资企业的外资方计划通

方式,实现其控制经营管理权,或达到独资的目

化,除了中国外资政策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原

不再需要中方充当“导游”的角色,它们需要获

方式与企业文化,并且独资还可以达到控制、垄

场份额。2.美、日、德等国对华直接投资组织的系统化增强

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而增强整体

强在华投资项目的一体化管理,不少外

国,或在中国成立投资控股公司。在华

投资项目的纵向一体化(即投资最终产品,也投

资零部件生产、售后服务和技术开发)和横向一体化(即投资制造业,也投资服务业;核新业务领先,其他业务跟迸)趋势加强。

美国跨国企业在中国较集中地建立合资和独资企业,以形成公司网络,许多美国大型跨国家电企业已在中国成立了投资性控股公司,负责总公司在华的投资活动,以及对在华公司进行管理、协调和服务支持等;在日本制造业中将中国同时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企业大幅上升,大型日本企业集团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一个或数个专业销售分公司,一般分布在每个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并在北京或上海等发达城市建立总部,负责集团在中国的投资和分公司的协调工作,有些企业还成立了从事筹供、物流等业务的生产

大地促进韩国在中国的投资。另一方面,我国东部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东北和西部地区不但拥有丰富的人力、土地资源,而且膨嘭摹褒旧州值。.寸燃。m蹲二\/5::j非驾列髭螺。姚翔罂划崭黜戮蠢氧载挚割;灞添淄添艘,镒峙4《唔臻霪曼翻m需彰事蕊蔚羊瘤柏爱瓤辐援等荐。

中国登篓鬃孺蔺雌燃灌埔薄瓣荡峨:盈垮盘燃噍增雯器骚默觜暴嚣差;抽扑茚国以绿地投资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是绕过贸易壁垒,降低产品成本,迸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目前全球常见的另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并购,也开始在中国出现且数目不断增加,但由于中国尚不具备开展大规模并购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它的总量并不多。今后,随着中国政策的逐渐放开和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并购这一国际化的投资方式在外资对中国的投资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投姿方式来看,韩国企业对中国豹投资与美、日、德等国的企业褶比还不够深入。虽然韩国采用基地式的、配套式的投资,但是对项目管理一体化、系统化的大型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多数以独资为主,其他投资方式(如并购)运用较少;另外,韩国企业对东道国原材料、人才、技术等当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这些都不利于韩国

参考文献

【1】f20】隆国强.韩国对华的直接投资fJ】.国际贸易,1995(11):21、20.

【2】陈继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M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4.179.

【31【6】毛蕴诗.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38.39、53.

【4】张慧智.在华韩资企业的投资经营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4,13(4):39_40.

【5】何波.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1.今日科技,2003(11):33-34.

【7l江心英,冯春萍.韩国对山东省直接投资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0,9(4):25.26.

嘲【221杨文杰,李锴.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发展与现状【J】.国际经济合作.1999(加):23.24、24.

【91周燕.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1.理论探讨,1997:9.

【10】朱简.韩国对华投资的现状分析f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4,(1—2):62.

fll】刘作雨.韩国对华投资现状与特征【J】.江苏商论,200h4(6):81.

【121邓卫.韩国对华投资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87.

{13】【16】詹小洪.韩嗣对华投资状况解析【J1.银行家,2005:78-79、79.

【14】黄繁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特点和发展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02(9):48.

f151申东烈.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分析【J1.财贸经济,2000(11):77.

【171骆林勇.韩国对华投资特征分析及建议fJl,国际经贸探索,2002(5):41.

f18件}胜赞.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策略【J】.中国投资。2002(8):65.

【19】王厚双.韩国对华投资的新特点与辽宁引进韩资的对策fJl.改革新论,1997:24.

【21恃小琼.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趋势、成因、挑战『J】.经济师,2002(8):79.【23】宋龙镐.金融危机以后

后记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众多授课老师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得到了各位学友的热心帮助,在此我要表达对他们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真诚的感谢我的导师张曙霄教授。师从张老师两年以来,老师一直在学习上和生}舌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张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眼界开阔,从论文选题立意到结构安排甚至每句话的字斟句酌,张老师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详尽地提出了很多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没有老师的精心指导和鼓励,我不可能如此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张老师诚恳谦逊的为人、兢兢业业工作的态度,更将深深影响我的一生。谨在此对张老师两年以来对我的关爱道声:谢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在东北师范大学求学期间的两位导员刘海波、于尚艳老师和经济学院的所有授课老师,感谢他们对我的教导和关怀。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参考过的文献的作者,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此外,我还要感谢各位同学及师兄师姐们给与我的帮助。我相信这种情谊永远都会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资助才使我的学习生涯一直持续到今天,他们的鼓励一直是我绵绵不尽的精神支柱。他们永远是我前进道路上最强大的后盾,希望他们能够因为我的努力而感到欣慰。的后盾,希望他们能够因为我的努力而感到欣慰。

学校代码:!Q2嫂8889I‘

分类号:啦研究生学号:lQZ鲤!QQ!§Q2墼

密级:玉

东牡埽菇失莩

硕士学位论文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及特点分析

The—山alysisofTheStnIctureandTheCh目!racteris廿c

on、7I啊eDillectInvestmentofSouthKo瑚t0China

作者:庞博

指导教师:

学科专、‰

学位类型:张曙霄教授世界经济研究方向:国际投资理论与实践学历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6年4月

摘要

韩国从开始对华直接投资到现在,已经由微不足道的投资小国转变成我国吸收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本文主要对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从中发现了我国在吸引韩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和提升其利用质量的政策性建议。

除引言外,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分析,主要分析了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及方式结构等。通过分析得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空要集中于环渤海和东北三省等地区,但近年有向南扩展的趋势;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由集聚化程度、地理位置和工资水平等因素决定;投资的产业结构始终集中在制造业,初期主要投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来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的方式以独资为主。

第二章是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分析。在第一章对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投资动机、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三个方面,对韩国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分析之后得出,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上,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家相比,不注重企业跨国经营的长远利益,缺乏投资的整体性、战略性;在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上,韩国与美、日、德等国相比,总体规模较小;在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上,韩国比较落后,等等。

第三章为结论和政策性建议。通过前两章分析,笔者认为目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投资的区域在逐渐增多,投资的产业结构在目益改善,但投资的方式仍较为单一。针对我国在吸引韩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笔者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关键词:韩国;中国;直接投资;结构;特点;比较

引言

在现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占世界范围内资本流量很小一部分的国际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整个国际资本流动中最为复杂、涉及面最广的部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和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对世界各国/地区的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近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外国对我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这其中包括我们的近邻——韩国。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两国不仅贸易发展迅速,而且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也在不断扩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韩国在外商对华投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迄今为止,已经成为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而中国也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

国内关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是从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后开始的。在内容上,论著大多针对韩国对华壹接投资的一般情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对韩国在华直接投资结构的研究则不多;在方法上,采用定性分析的较多,定量分析的较少,规范分析的较多,实证分析的较少。

本文就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结构,包括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方式结构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通过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对华直接投资情况进行比较,总结韩国对我国投资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迸一步促进韩国对华投资规模的扩大并提高我国吸引和利用韩国直接投资的质量。因此本论题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分析

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分析

(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情况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最初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投资集中于环渤海地区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大部分是转移其出口加工项目,这些转移项目要从韩国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闻产品,制成品则输往国际市场或返销韩国,因此,具有良好的海运条件和距离韩国较近的地区可以使韩国投资者节约成本。环渤海地区良港众多,其中很多港口与韩国直接通航,并且距韩国的主要港口不远,因此受到了韩国投资者的青睐。那时,在胶东半岛、天津甚至出现了专门接纳韩国投资的工业用地。投资于环渤海地区,也是韩国政府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战略考虑,1992年以后韩国把投资重点转向东北亚,尤其是中国的环渤海地区。据韩国统计,1993年韩国对东北亚的投资占其对外投资比重超过5096,其中对华投资又占了80%…。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最初除了集中于环渤海地区外,尚有一部分分布在东北地区。这一方面是由于对东北三省投资符合韩国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利用东北三省居住的几百万朝鲜族居民。韩国企业来此地投资,首先顺利地通过了语言关,这种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独特的语言文化关系,易于韩国企业在中国的交流,能更快地了解中国国情,使韩国企业节省了不少交易成本。

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韩国企业对中国情况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加之前几年韩国与山东省发生的多次贸易战,出于“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防范考虑,韩国投资者正在环渤海地区之外寻找更有投资潜力的经济地区。近年来,投资有向南扩展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投资。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地域、环境、贸易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明显胜出,科技产业空间广阔,经贸合作通畅,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区域,这些优势极大地吸引着韩国投资者。全球第一大液晶制造商三星投资在苏州工业园,LG定在南京,现代数码电子在上海,浦项制铁在张家港,大型的IT产业聚集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此同时,韩国投资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度”地发展,在广州市投资的钢铁、化工、汽车零配件、皮革制品等制造业和物流业已经形成规模并不断扩大。2003年,韩国在江苏省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为16.20亿美元,占全部韩国对华投资的17.66%,居韩国在中国各地投资的第三位;在广东省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为3.14亿美元,在韩国对中国各地中排名第四;浙江引进韩国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为2.84亿美元,列韩国在中国各地投资的第五位(见表卜1)。

表1.1

地Ⅸ2003年韩国在中国投资(前六个地区)的情况合同外资金额

(亿美元)占韩国对华投资的比重(%)

49.80

20.47

17.66

3.42

3.10

2.92山东辽宁江苏广东浙江北京45.7018.7916.203.142.842.6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整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D4_

(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

以2003年为例,韩国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与其投资初期相比有些变化。下面将根据2003年中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资料,用实证的方法分析这一年影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

l-理论依据

区位选择因素是影响跨国公司制定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指对资本可能的空间流动进行比较衡量,即对东道国或者其局部区域的选择。从邓宁(John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看,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3个因素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具备的,只有区位优势是外生变量,只能通过投资主体在外界寻求,企业自身无法创造f2】。因此,区位变量是影响资本行使其职能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会给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带来风险,跨国公司必须通过评估来消除或降低风险。所以,研究分析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取决于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战略。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战略有很多种,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资源导向战略。根据日本学者小岛清(K.K0jima)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克服国内的自然资源瓶颈现象,增加国内已失去比较优势或在国内无法生产的产品的进口,这种投资的流向多为资源充足的国家,从而形成最终产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垂真专业分工。

第二是市场导向战略。一般认为,市场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首选因素。如果没有市场,成本再低也是无意义的,有了市场却可以通过规模经营等手段降低成本。市场因素是多方面决定的,主要有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阶段、人口多寡、贸易壁垒、货币可兑换性、股权限制等。1973年,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T.Knickerboker)在《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圆一文中,分析了二战后美国187家巨型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资料,。Kojima,K。Di州F0migⅡln"shncnt:AJaPancscM0deiofMullinali呻a1Busine站0pcntions.cr00mHdmLDndon.1978。KnickerbockcLFT.ohgopolisticReactionandlheMultinationalEnterp^卵s.HaⅣardunive巧i2yPrcss,19733

发现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追随潮流”效应,具体表现为:一旦有一个企业向国外市场扩张,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为了确保国内外的市场地位,也竞相向国外扩张,并且在集中程度越高的行业,追随潮流现象越明显。尼克博克把这种现象称为“寡占反应”。这种现象不仅是美国巨型公司的现象,其他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中也明显呈现出这一特征。自1986年世界500强之一的英国利华首先进入中国日化行业后,其他国际日化大企业也先后跟随进入中国,如美国宝洁(1988年进入中国)、日本资生堂(1991)、美国高露洁(1992)、美国安利(1992)、日本高砂鉴臣(1993)、爱尔兰国际香料香精(1993)、德国汉高(1993)、韩国露姿(1995)、法国欧莱雅(1996)等等。1。

另外,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理论还有:跨国公司进行区位选择是其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如跨国公司可能把某国作为其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而把另一个地区作为其采购销售中心,或者在某国设立研发中心等;跨国公司进行区位选择也是其分散风险的需要,这就包括分散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研究开发试制风险等;跨国公司进行区位选择有时还由其产品生命周期所决定,如在产品的开发期,跨国公司较少对外进行FDI,而在产品的成熟期和标准化阶段,则较多地把生产转移到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去。

2.模型、假设与方法

(1)研究模型

以韩国投资企业的选址因素为基础,分析影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研究的基本模型如下:

DISKC回=F(GDP’FDI,R&D,SALARY,POST,ROAD,LocATl0N)

依据市场规模(GDP圆)、集聚化程度(FDI@)、研发经费(R&D)、工资水平(SALARY)、基础设旋中邮电业务总量(PoST)和公路里程(ROAD)、地理位置(LocATIoN)等因素,对影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进行了实证分析。

(2)假设

①市场规模大的地区,吸引的韩国直接投资多

韩国直接投资和市场规模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市场规模越大,代表该地区市场越成熟、容量越大,对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就越大,所以,能够吸引的韩国直接投资就越多。

②集聚化程度越高,越能吸引韩国直接投资

城市化和生产集聚化使得知识的转移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供给网络和流通网络的效率。由于这种客观存在性,企业得以进~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因此,投资产业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比起经济活动分散的地区,投入的费用要低。集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吸引的韩国直接投资就越多。

③研发经费多的地区,更容易吸引韩国直接投资

大部分跨国企业都是在本国进行研发,而在国外子公司所从事的研发活动大多数是围绕怎样把跨国公司研发的技术适用于东道国当地市场而做的改良工作或适应工作。公。OIsKc为THE0IREcTIHvEsTMEm0FsOUTH舶RE^TocHINA的缩写

。用GDP作为市场规模的代理变量

。用FDI作为集聚化程度的代理变量4

司只有在良好的研发环境下进行投资,去做改良或适应工作,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具有较强研发水平的地区,更能吸引韩国投资,而研发经费能代表一个地区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也是研发水平的一个量度,是重要的影响投资的因素。

④工资水平低的地区,更容易吸引韩国直接投资

工资水平低,意味着企业在得到同样劳动的情况下,需要付出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比在高工资的国家少很多,这就多了一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的筹码。这对韩国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⑤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更容易吸引韩国直接投资

基础设施包括港口、公路、铁路、信息通信等方面,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的地区对于韩国投资者来讲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基础设施和韩国直接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⑥与韩国地理位置越接近,就越有利

投资在地理位置接近的地区,不仅能够减少原料及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费用,而且也能根据当地随时变换的各种形式及时地做出准确的反应。如美国在加拿大和墨西哥有很多投资,其中地理位置的优势就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地理位置接近,对吸引韩国投资有利。

(3)方法

为了便于分析影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区位的决定性因素,将2003年韩国对中国各地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额作为从属变量,根据该年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资料(见表卜2),用EvieWs统计软件对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与各变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回归分析。

市场规模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的GDP规模作为代理变量;集聚化程度用各地实际外商投资额为代理变量;研发经费的代理变数使用的是中国各地区的R&D经费;工资水平以中国各地区工资为变量;衡量基础设施的尺度有好几种,这里使用的代理变数是中国各地邮电业务总量和各地公路里程;关于地理位置,由于中国各地区与韩国之间的距离无法获取,故采用名义变数,即与韩国距离最近的环渤海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除外)系数设为4,与韩国距离较近的中部、东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系数设为3,与韩国距离较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及西部的陕西省的系数设为2,与韩国距离最远的西部地区(陕西省除外)系数设为1。在韩国对华21个省、市、自治区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额中(其他一些非重点地区的数据很难搜集,它们对分析的影响很小,暂排除在外),由于广西省和陕西省的数据较难获得,故分别用引资占本省大部分的北海市和西安市代替。5

表1.2

韩国对华

直接投资

地区

合同外资额

(万美元)(亿兀)2003年实证分析数据各地区GDP各地实际外商投资额(万美元)R&D各地全部职工平均工(元)各地公路里程(公里)各地邮电业务总量(亿元)各地与韩国之间的地理距离系数经赞(亿元)资

北京

天津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东

广东

广西

四川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26785173001112713131879003663.102447.667098.562150.416002.542522.624430.006250.8112460.839395.003972.3812435.9313625.872735.135456_322465.292398.581304.60390.21385.341877.61219126153473964058854282410190593218054684910563654980553672060161778229441856412318384331902342252217431534256.2540.4338.0527.8032.68128.92150.4675.2332.4237.5016.9854.821.2125312186481118911279130081108l110382730415712213671n58112567199861195312441128701146112307153561298113255144531016865391741355009543779651236484655654619369560762661102535845l112543166133287.29113.93293.18108‘36296.01152.90221.92292.35441.71493.41169.37382.361160.41162.26252.50153.05163.6681.7222.1428.52114.88444343333334211”72513610咖1620252844867904570003140020251012lS264322112935010217埘11.0l12.773.8015.836.390.312.41l150叭9402932437711916836332111l

资料来源: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科技统计网站:h却:f^ww,sts.nrg.cn/

3.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分析,得出线性方程为:

DISKC=0.228302FDI+29357.78LOCATION—lO.28330SALARY

经过分析,集聚化程度、地理位置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工资水平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市场规模、研发经费虽然与韩国直接投资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基础设施对韩国直接投资呈负相关关系,也不显著。

(1)集聚化程度6

集聚化程度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2003年韩国在对华直接投资时,对这一因素比较看重。集聚化程度高,知识的转移、供给网络、流通网络的效率都会提高,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规模经济这一重要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利润。

(2)地理位置

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位置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验证了地理位置在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中有重要地位这一假设。究其原因,与在中国投资的韩国公司从本国进口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并把最终产品出口到本国有关,地理位置越接近,就越能节省大量的运费,降低产品成本。另外,地理位置越接近,在韩国的总部对其国外公司的控制也就越方便。

(3)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也证实了当地工资水平对吸引韩国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的假设。从现实情况看也是这样,韩国国内劳动力价格偏高,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不仅丰富,而且还很廉价,韩国投资者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把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一原因。

(4>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虽然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这也说明韩国企业在对华直接投资的考虑上,不是十分注重当地的市场规模,由此可以得出,它们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多数不是在当地销售,而是销往外国或返销韩国市场。对中国投资的动机比较落后,还处在过去的生产导向型投资战略中。

(5)研发经费

虽然研发经费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有正相关关系,但也不显著。这与韩国对华投资的产业有关,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他们不需要投资的地区有很高的研究与开发产品的能力,只要能够生产企业所需的产品就可以,所以,对这一因素不需要关注很多。

(6)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呈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这在一方面说明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韩国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不大。

分析结果表明:从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角度来看,集聚化程度、地理位置和工资水平等因素对投资的区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韩国企业在原有投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三省的基础上,大规模地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投资的重要原因。

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析

(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状况

韩国对华投资涉及到许多产业,但制造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1992年到2004年7

星公司在天津成立第一家三星在华合资企业,到2002年8月,三星在中国共建立一个投资公司,24个生产法人企业,4个销售法人企业,1个研发中心和1个销售服务中心,累计投资达23亿美元。三星公司在中国的职员达到了38000人,尤其是2003年,三星集团在国内只招聘了6700名员工,可在中国却招聘了9000名员工。其产品有60%销往国际市场,在华销售额也突飞猛进:2002年为60亿美元,2003年为80亿美元““;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是2002年才进入北京的。2002年12月23日,与中方合资建立的北京现代汽车公司的第一辆汽车下线,2003年6月14日的产销达2万辆,到2004年底已经超过15万辆。初期投资的产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合资双方。他们眼下正计划在2007年前,各自增加投资7.4亿美元,在北京建设现代汽车第二厂,使北京现代汽车实现到2008年年产销量60万辆的目标。现代汽车集团在北京的投资极大地拉动了北京的经济发展。据北京日报报道,2003年北京现代汽车公司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2%“8;在北京商业区(cBD)有一座高达40层的“北京塔”,外形与在韩国首都首尔的LG公司总部极为相似,那就是LG的中国总部大楼。LG中国公司现有11000名员工,98%是中国人。2002年该公司销售额为40亿美元,2003年为70亿美元“…。

现在,韩国的大企业已经不满足只把中国经营成最大的“制造中心”,它们越来越重视对中国当地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产、销、研发一条龙。无论是三星、LG还是现代的总裁都希望在中国建立“第二个三星”、“第二个现代”、“第二个LG”,它们正注意使自己的企业更加“中国化”。

43.2I%。以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计,韩国在2002年居中国外资来源第六位的基础上,一跃成为2004年各国别/地区对华投资排名的第三位。“。

表2-l

项目个数

年份韩国

(个)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17

1998

19919

2000

20011992.2004年韩国对华投资情况~览表合同外资金额比重(%)1.332.093.895.347.728.356。619.1411.4811.13

11_73

11.9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O.721.402.183.285.784.283.153.603.825.046.387.98

9.06全国韩酋全国韩国(万美元)119483738l72283104289135752214238180320127473148961215178272073448854全国(万美元)1100751275149533766503752D53417255245257044546275比重(%)1.091.362.142.783.254.733.973.163.664.595.168.3910.30(个)48764834374754937011245562100l19799169182234726140341714108143664(万美元)417叭1556691806262998394236462180981640{王5148385238582(万美元)58123511】1435668267977912815373276425l0035352102054122302623795269194558276833650174818491975189517531309154725652901940084920562540318714071481468775952742863487柏52822291771613910812∞220032()0412.881150㈣1534嬲53504676062998624786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2004

图2—11992—2004年韩国对华投资情况图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2004.

图2—21992-2004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额与韩国实际投资金额比较图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2004.

截至2叩4年底,韩国在华投资累计设立韩资企业32753家,合同外资金额505.64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59.35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量的6.44%、4.61%和4.61%。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金额计,韩国对华投资居第六位(欧盟除外)临1。韩国已经成为我国的最重要的投资来源之一。

另据韩方统计,中国已从2002年开始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其调查还显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将是韩企业海外投资的酋选地㈨,新一轮韩国对华投资热潮正在兴起。

(二)美、日等匿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状况

虽然韩国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有所增长,但相对于美国、日本这两个对华直接投资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而言,韩国的对华投资总体规模仍然偏低。

从1992年至今,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大幅增长,规模急剧扩大。在投资初期其规模就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1992年美国在华投资被批准的项目数为3265个,投资金额达到5l105万美元,协议外资额超过30亿美元,分别是同期韩国对华投资的5倍、4倍和7倍。截至2003年底,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金额计,美国列在中国香港、澳门特剐行政区之后,位居第二位””。1992~2003年美国向中国投资的平均项目数为3277个,年平均投资额为344869.17万美元,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为105.24万美元;而韩国投资的平均项目数为2261个,年平均投资额为164062.5万美元,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为72.57万美元,仅就平均投资额来说,美国就是韩国的2倍多。通过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美国企业对华投资项目之多、规模之大,是韩国企业无法相比的。

除了美国,对中国投资的另一个大国就是日本。日本对华投资在1998年以前稳步增长,与美国的投资水平处于相互攀升的状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但从1998年开始连续3年下降,直到2001年又恢复了增长,2003年日本向中国投资达到了历年最高额

505419万美元。截至200

1992。2003年日本对中国投资的平均项目数为5824个,年平均投资额为300879万美元,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为51.67万美元”“。从投资的平均项日数和投资额来看,日本分别是韩国的2.5倍、1.8倍,但是,从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来看,韩国则是日本的1_4倍。

以上比较说明,韩国虽然与美、日等对华投资的大国相比,投资的总体规模相差很多,但是,近几年其对华投资无论从项目数、投资金额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2003年,韩国对华投资位居各国别/地区第四位o…,其对华投资存在很大的潜力。

三、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比较

(一)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比较

韩国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对华真接投资的区域比较接近,都是集中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但同时又存在着差别。

美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北京、广东、天津和山东几个地区,这些地区约占美国对华投资企业数的84%;另外在四川、福建和辽宁美国也有一定的投资,大约占其投资比例的lo%左右;而对其他省市的投资比例则非常少…。

对于日本的企业,从全国范围看,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内地占的比例很小(见表2—2),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上海、广东、江苏;北京、辽宁、天津、山东、浙江5个省也有很多日本企业:有些省份几乎没有投资,如广西、黑龙江、江西、贵州、云南,而更偏远的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则根本没有日本企业投资。

截止到2002年上半年,在日本跨国公司向中国投资成立的120l家独立法人公司中,投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有529家,占全部在华日瓷企业数的44%(见表2—3);353家投资于环渤海地区,占在华日资企业总数的29%;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的目资企业数占全部的21%,其他地区的投资仅占总数的6%。这表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在这三大经济圈中,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的企业为最多。

表2.2

省份

上海

广东

江苏

北京

辽宁

天津

山东截至2002年上半年日资制造业公司在华地区分布企业台计298195182103907760(单位:家)省份黑龙江江西贵州云南企业合计221l省份浙江福建河北重庆四川企业合计49252017151211省份吉林安徽湖南海南湖北山西企业合计10876532陕西河南广西合计1201资料来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表2.3

区位分布截至2002年上半年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数长江三角洲

529

44(单位:家,%)其他地区726环渤海地区35329泛珠三角地区24721|日本企业数比例

注: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辽宁、

山东、河北、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泛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云南、江西、贵州、四川、福建及港澳两个特区.

资料来源:根据《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数据整理

德国在华投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广州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地区和以京津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见表2—4)。中国入世以来,德国在华投资相对集中在长江三角洲,虽然在泛珠三角地区投资份额尚少,但前景乐观。从表2—4中可以看出,德国目前在泛珠三角地区投资的企业仅占其对华投资的15%,这个比例与广东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符合。但与过去相比,比例已经逐渐增加。2003年12月2~3日,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广东之行成为广东政府、企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德国政府和经济界已充分认识到粤港澳经济髑即泛珠三角地区日益凸现的魅力和前景。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内人均GDP达到5000多美元。“,而重化工业剐刚起步,这样广阔的市场前景是绝无仅有的。相比,原来德国企业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投资主要是看中其已经成形的重化工业基础,而广东的经济结构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如今,广东巨大的经济总量和发展规划已经决定了重化工业必然是一个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依托的装备制造业、电力、通信等基础行业的市场前景无可估量。

表“2003年德国在华投资企业数

区位分布

德国企业数

比例长江三角洲28444(单位:家,%)泛珠三角地区9815环渤海地区20933其他地区528

注: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辽宁、

山东、河北、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泛珠三角地区包括,“东、广两、海南、

云南、江西、贵州、四川、福建及港澳两个特区.

资料来源:根据《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数据整理.

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家虽然都是投资于中国经济的热点地区,但由于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不同,在选择重点投资区域上也不同。韩国企业在选择对华投资区位时,加入了更有利于自身的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特殊的地理和语言条件因素,所以,最初投资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东北地区。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韩国企业对中国情况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有向长江三角洲和泛珠三角地区投资扩展的趋势;而美、同、德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在选择对中国投资的2n

。’‰录纪产商生条一立第成界阳世沈了在造,建议海协上订签资,同投目华项月车在列年浮悬磁于至国司中即公与,马参宝划司;计公力伯资能虏投产克华生森在大蒂扩的,于业出用行提,造会元制事董了准批会事监团集众大,月

区域时,更多地从全球化的战略出发,利用集聚效应,以取得更大利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其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发达的市场、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为外国企业提供比较满意的咨询、金融、保险、法律和物流等投资配套的服务,拉动了相当一部分外资的转移;而以广东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地区凭借原有的经济地位、经济辐射能力等优势,经济发展迅速,加上招商引资的大幅度优惠政策,也吸引了很多外国投资者。

(二)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比较

1.韩国与美、日、德等国对制造业投资的比较

美国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都有投资,涉及的广泛程度超过了来华投资的任何国家。其投资产业包括:汽车镱《造业,如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戴姆勒一克莱斯勒的美国克莱斯勒分都等大型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汽车整车工厂及汽车零部件企业;电子电气行业,如通用电气公司在华建立的医疗仪器、照明设备、塑料产品、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等20多家工厂;日用化学工业,如杜邦公司和宝洁公司在华设立的生产日用化学产品的企业:食品工业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等;信息通讯设备方面,如IBM、朗讯科技、惠普、摩托罗拉等著名跨国企业都在华设立了公司,生产包括移动电话、光纤光缆、电子计算机和打印机等信息通讯产品o”,相对来源于欧洲和亚洲国家的企业来说,美国企业在信息通讯设备工业方面有较多的投资。

日本企业主要针对中国的制造业进行投资,对其他行业投资较少。从企业数量的角度看,其在电子行业的投资企业位屠各行业之首(见表2—5),占在华日资企业总数的24.48%,其次是机械、化工和汽车机电配件工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3.24%、8.74%和8.24%,冶金、金属加工和电气、精密仪器的制造业也很多,而日本在环保能源、医药、软件等行业的投资企业数量很少,每个行业的投资企业数还不到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总数的1%。在制造业内部,从资本规模的角度看,在各行业分布的注册资本超过3000万美元的企业,仍然以投资电子业的数量为最多,占总数的24.79%,电器和汽车、机动车分别位居第二、第三,重型机械的大型企业数量也保持较前位次,与汽车、机动车业并列第三位,占到总数的9.4%。

德国对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占其在华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最大(见表2—6)。在电子电气行业,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气和电子跨国企业,西门子的全部业务都已进入中

年7

亿欧

和销

设备

业化

化工

高新

21

上述国家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与韩国一样,都占据本国在华投资产业的主导地位,但美、臼、德等国家的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与韩国对中国投资前期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分析其原因,除了当时韩国为了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夕阳产业”向海外转移这一因素外,与在华投资的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也有很大关系,它们的资金没有美、日、德等国家的企业雄厚,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也不是世界领先的,而且韩国的企业当时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兴趣不大,所以,就导致了其在中国投资前期的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不高,多数聚集在对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上。

相比之下,美、日、德等国的公司更加看重中国市场.近几年,中国产品市场的竞争越加激烈,买方市场的特征更加明显。厂商之问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技术的先进性、质量的可靠性、高的性价比和品牌的知名度等范围扩展。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美、日、德等国的企业把本公司在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新开发的产品投资在中国,以形成高端市场的相对垄断地位,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和快速发展优势,无疑是明智之举。

2.韩国与美、德等国对服务业的投资比较

从全世界来看,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最大产业,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要超过货物贸易。世界银行做过一个统计,在全世界,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达到67%,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0%到80%。我国从90年代中期以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徘徊在30%,就业人口的比重大概在28%左右”,应该说和世界的差距是相当大的。近些年来,有大批的外国企业看好中国的服务业市场,加大了对这一产业的投资。

美国的跨国企业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较重视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倾向于在华投资金融、保险、咨询、会计、公关、物流等行业。这些领域附加值很高,中国尚未发展成熟,而美国企业在这些领域恰好有很强的优势,所以近几年对中国的投资很多。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上海和北京设立了分公司,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另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顾问公司也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著名的爱德曼、博雅、伟达等公关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或合资企业,从事企业形象设计和公关业务;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安永、毕马威和德勤也通过合资和合作在华设立了营业性机构,主要为来投资的跨国公司提供会计和咨询业务;随着中国入世后金融业务的开放,美国的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也在华设立了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提供外币及人民币的业务p“。

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按数量考虑,除了有75%投资于制造业外,另有22%投资于服务业,可以说,德国在对华服务业的投赘上所占的份额较大。德国企业在进入诸如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同时,还加强了制造业链条中的营销、物流、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如大众汽车集团已申请在华开展汽车融资业务;德国邮政股份公司将在华投资15亿欧元.用于扩建在华分支机构、仓储和分拣设施等。”1。

o人民嗣,2006,31523

资等市目理加中着,项资投个往为必单资的、赶占管独随悉散分迁,资先符原独把美,驱抢投其大部。熟的司题公股华控总扩的性多怼资接步行业渐投立对的区国资商许模地直一推企渐韩成或外投太规,塑的至进地资已新亚资部研华业放把投甚,合境好蛙亍①在总着或开基彳股的是环更随,:国些鹱区全。部一扩目鲤都国而等在完力总定近地明资的数中从式规德争华纠现制方立府竞在弩增牌多对、,入限表场立i进设他日、品大方的权市建权要直资和司、过购名司资投主华股力公主接对美收著公外通实国直自的国。华。部国于韩对营指资化国1)内中外在一等外经…是德变(过断的因对、得化日生业、统美.系1资投

第三章结论及政策性建议一、结论

分析和探讨,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冀鬣蜷离l雌!Ij!i痞壤滢蠡方式结构比较

年有独资化倾向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中国政

须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所以,先期对中国投资

中国加入wTO后政策的逐步调整,越来越多的行

日、德等国的外资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在逐渐地发

企业增多;②越来越多合资企业的外资方计划通

方式,实现其控制经营管理权,或达到独资的目

化,除了中国外资政策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原

不再需要中方充当“导游”的角色,它们需要获

方式与企业文化,并且独资还可以达到控制、垄

场份额。2.美、日、德等国对华直接投资组织的系统化增强

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而增强整体

强在华投资项目的一体化管理,不少外

国,或在中国成立投资控股公司。在华

投资项目的纵向一体化(即投资最终产品,也投

资零部件生产、售后服务和技术开发)和横向一体化(即投资制造业,也投资服务业;核新业务领先,其他业务跟迸)趋势加强。

美国跨国企业在中国较集中地建立合资和独资企业,以形成公司网络,许多美国大型跨国家电企业已在中国成立了投资性控股公司,负责总公司在华的投资活动,以及对在华公司进行管理、协调和服务支持等;在日本制造业中将中国同时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企业大幅上升,大型日本企业集团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一个或数个专业销售分公司,一般分布在每个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并在北京或上海等发达城市建立总部,负责集团在中国的投资和分公司的协调工作,有些企业还成立了从事筹供、物流等业务的生产

大地促进韩国在中国的投资。另一方面,我国东部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东北和西部地区不但拥有丰富的人力、土地资源,而且膨嘭摹褒旧州值。.寸燃。m蹲二\/5::j非驾列髭螺。姚翔罂划崭黜戮蠢氧载挚割;灞添淄添艘,镒峙4《唔臻霪曼翻m需彰事蕊蔚羊瘤柏爱瓤辐援等荐。

中国登篓鬃孺蔺雌燃灌埔薄瓣荡峨:盈垮盘燃噍增雯器骚默觜暴嚣差;抽扑茚国以绿地投资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是绕过贸易壁垒,降低产品成本,迸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目前全球常见的另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并购,也开始在中国出现且数目不断增加,但由于中国尚不具备开展大规模并购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它的总量并不多。今后,随着中国政策的逐渐放开和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并购这一国际化的投资方式在外资对中国的投资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投姿方式来看,韩国企业对中国豹投资与美、日、德等国的企业褶比还不够深入。虽然韩国采用基地式的、配套式的投资,但是对项目管理一体化、系统化的大型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多数以独资为主,其他投资方式(如并购)运用较少;另外,韩国企业对东道国原材料、人才、技术等当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这些都不利于韩国

参考文献

【1】f20】隆国强.韩国对华的直接投资fJ】.国际贸易,1995(11):21、20.

【2】陈继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M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4.179.

【31【6】毛蕴诗.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38.39、53.

【4】张慧智.在华韩资企业的投资经营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4,13(4):39_40.

【5】何波.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1.今日科技,2003(11):33-34.

【7l江心英,冯春萍.韩国对山东省直接投资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0,9(4):25.26.

嘲【221杨文杰,李锴.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发展与现状【J】.国际经济合作.1999(加):23.24、24.

【91周燕.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1.理论探讨,1997:9.

【10】朱简.韩国对华投资的现状分析f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4,(1—2):62.

fll】刘作雨.韩国对华投资现状与特征【J】.江苏商论,200h4(6):81.

【121邓卫.韩国对华投资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87.

{13】【16】詹小洪.韩嗣对华投资状况解析【J1.银行家,2005:78-79、79.

【14】黄繁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特点和发展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02(9):48.

f151申东烈.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分析【J1.财贸经济,2000(11):77.

【171骆林勇.韩国对华投资特征分析及建议fJl,国际经贸探索,2002(5):41.

f18件}胜赞.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策略【J】.中国投资。2002(8):65.

【19】王厚双.韩国对华投资的新特点与辽宁引进韩资的对策fJl.改革新论,1997:24.

【21恃小琼.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趋势、成因、挑战『J】.经济师,2002(8):79.【23】宋龙镐.金融危机以后

后记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众多授课老师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得到了各位学友的热心帮助,在此我要表达对他们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真诚的感谢我的导师张曙霄教授。师从张老师两年以来,老师一直在学习上和生}舌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张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眼界开阔,从论文选题立意到结构安排甚至每句话的字斟句酌,张老师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详尽地提出了很多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没有老师的精心指导和鼓励,我不可能如此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张老师诚恳谦逊的为人、兢兢业业工作的态度,更将深深影响我的一生。谨在此对张老师两年以来对我的关爱道声:谢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在东北师范大学求学期间的两位导员刘海波、于尚艳老师和经济学院的所有授课老师,感谢他们对我的教导和关怀。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参考过的文献的作者,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此外,我还要感谢各位同学及师兄师姐们给与我的帮助。我相信这种情谊永远都会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资助才使我的学习生涯一直持续到今天,他们的鼓励一直是我绵绵不尽的精神支柱。他们永远是我前进道路上最强大的后盾,希望他们能够因为我的努力而感到欣慰。的后盾,希望他们能够因为我的努力而感到欣慰。


相关文章

  • 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 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双边或诸边货物贸易是评价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 的重要内容.不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不局限于货物贸易,资本.服 务和人员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国与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不仅基于比较优势,跨国公司利用 ...查看


  • 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摘要 随着中国和韩国两国经济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大, 贸易摩擦和争端也不断出现,尤其是近年以来呈上升的趋势, 假如不能很好地解决两国之间在贸易方面的问题, 这无疑会对中国和韩国两国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产生障碍, 近而影响两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 ...查看


  • 东亚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
  • 内容 提要:东亚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在东亚地区形成了基于生产阶段分工的垂直型分工格局,也对亚洲地区的贸易流向和贸易结构产生了显著的 影响 .日本.韩国. 台湾 地区通过其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使这些国家或地区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减少:另一 ...查看


  • 近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减少的原因分析
  • 入世以来,我国经济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加速融入到全球化之中,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03年以来,美国实际对华投资却一直在下滑,占我国利用外资的比重也大大下降.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美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投 ...查看


  • 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2004年11月第13卷 第6期东北亚论坛NortheastAsiaForumNov.,2004Vol 13 No 6 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廉晓梅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1992年中韩建交以 ...查看


  •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赵雪燕 [摘要]: 对外直接投资是区分于对外间接投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规模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对外投资形式.它以控制国外企业所有权为目的,主要采取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等形式进行直接 ...查看


  • 外商对华撤资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 2011年第2期总第200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I{UForeignEconomicRelations&Trade No.2.201lSerialNo.200 [投资与合作] 外商对华撤资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徐海杰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查看


  • 日本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 日本政治经济形势及其与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关系 日本项目组:李玉潭 教授 庞德良 教授 尹小平 教授 沈海涛 教授 崔 健 副教授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2008年5月 目 录 一.日本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查看


  •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 . 2009年8月经济与管理 Aug.,2009 筮2三鲞筮墨翅丝竺!竺2:型丝竺塑!竺型 !型:兰!丝:墨 ●经管论坛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张兴t,吴字2,张炜3 (1.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天津300071:2.河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