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1883年在《动态社会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沃德
2.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3.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该论文是《教育与社会学》,首次把教育社会学纳入到“教育科学”名义下的学者是涂尔干。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社会学还没有制度化之前,涂尔干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的真正创始人。
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和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5.最早进行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提出“中层理论”的理论家是墨顿
6.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化
7.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是现代性
8.当代西方人力资本论的奠基者是舒尔茨
9.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德国社会学家是韦伯
10.向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首先提出挑战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图明
11.梅塞尔认为精英是一个与其人数相比特别有权发号施令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包括的核心要素是凝聚力、共谋和群体意识
12.鲍尔斯和金提斯透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教育是应社会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再生产”和 “符应”机构
13.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文化的基本功能包括社会化功能和“选择”与“分配”功能
14.教育变革作为相对独立领域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15.以下属于社会学冲突范式下对教育变革进行解释的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
16.各种解释学范式下的研究都采取了典型的人种学方法论范式,其基本原理是以人类行为的两个假设为基础的,这两个假设是自然主义生态学假设和 “质”的现象学假设
17.以下属于从文化层次研究教育变革动因理论的是激进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18.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类型是诱发型
19.中国近代第一位实证论者是严复
20.世纪2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思潮的主要倡导者是黄炎培
21、“美国教育社会学学会”成立于1923年
22、以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墨顿为代表的理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是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3、帕森斯对社会的研究发展了一种理论模型,称为 “交换模型”
24、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延伸与反思是后现代性
25、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声望方
法
26、认为由于职业模式的变化,带来了教育系统中的新趋势——教育扩张和文凭贬值的理论是技术-功能论
27、从外显的、积极的功能研究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给决策部门提供信心支持,使决策成为可能的维度是显-正功能
28、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可以分为三个阶层,包括总体性精英阶层、贫困阶层或需救济阶层和工薪阶层
29、在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威利斯的民俗学研究
30、从传统教育社会学对于教育变革动因的研究来看,存在着两大范式,即冲突范式和平衡范式
31、用冲突范式研究教育变革动因主要从两个层次进行,一个是观念层次,另一个是实践层次
32、以下属于从解释学范式来研究教育变革的理论是符号互动理论
33、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三个反应模式是辛亥革命
34、中华职教社成立于1917年
35、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和晏阳初
36、1917年出版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史密斯
37、在教育学领域中,有两个不同的学派参与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考察,它们是思辨教育学派和实证教育学派
38、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的国家是美国
39、本土方法论在本质上脱胎于舒茨的现象学,它又叫常人方法学
40、冲突理论发端于马克思
41、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是布迪厄
42、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扩展与强化是全球性
43、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试图证明教育能促进社会变迁,最先在这个命题上提出支持理论的是 “人力资本理论”
44、关于社会分层化问题,社会科学家主要提出了两大理论观点,即功能论和冲突论
45、逐渐成为各阶层外显的与隐藏的分界标识,或者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是“文化屏障”
46、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中观层次的是学校
47、鲍尔斯和金提斯认为现代社会阶级结构再生产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教育制度
48、以下属于从平衡范式研究教育变革动因的理论是结构功能主义
49、从研究的结构看,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因素有逻辑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
50、对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从内在动因的分析层次包括个体层次和组织层次
51、各种解释学范式下的研究都采取了典型的人种学方法论范式,其基本原理是以人类行为的两个假设为基础的,这两个假设是自然主义生态学假设和“质”的现象学假设
5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二个反应模式是戊戌维新运动
53、早期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属于
原生形态
54、提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目的观的是黄炎培.
55、发展了参与评价法、社会特性指标等概念,用来客观地分析地区社会中的社会分层方法的是华纳
56、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华勒社会分析为代表的微观研究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57、哈贝马斯学说的中心概念是沟通理性
58、符号互动论的真正创立人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家是米德
59、对于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的争论涉及三个基本理论,即“趋同化”理论、“多极化”理论和 “混合化”理论
60、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容纳”趋于紧张,于是出现了许多“床铺生”与“非床铺生”,这种研究体现了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分析维度是显-负功能
61、相关的教育机会、工作选择和社会流动被用于研究社会公正问题。这方面最有影响的两个理论是“技术统治论”和“社会排斥理论”
62、企图找出个人把他们自己放在社会阶梯的哪一级,然后置身其中,说明自己是属于哪个社会阶级的方法是主观方法
63、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人们发现关于机会不平等的问题有两种趋势,包括教育水平提高反而增加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的减少是发展的一个功能
64、学校文化“复制”支配阶级文化的最主要途径是评价的标准和“隐蔽课程”
65、伯恩斯坦认为从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看,存在两种语言代码,即精密型代码和封闭型代码
66、把研究教育变革动因的重点放在揭示人们用以界说情境的方法是民俗方法
67、在运用组织分析技术研究教育变革动因时,一个有效的策略模式是个人和小团体研究法
68、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外在动因的分析层次包括社会层次和文化层次
69、一般来说,学校组织变革动因来自于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是压力和张力
70、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四个反应模式是新文化运动
71、晏阳初针对穷国办穷教育提出的“四化”原则是简易化、经济化、普遍化和基础化
72、韦伯主义教育取向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金恩、柯林斯和阿区。
73、符号互动论在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分析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74、全球化对国家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三个规则的变化,包括
合格性规则、管理规则和财富制造规则 。
75、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取向包括功能取向、冲突取向和解释学取向
76、 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试图证明教育能促进社会变迁,最先在这个命题上
提出支持理论的是“人力资本理论 ”。
77、布迪厄区分出的三种品位圈是合法品位、中产阶级品位和大众品位。
78、伊利奇对学校的批判主要是指学校对教育的垄断以及对其他教育途径的排斥。
79、日本学者 清水义弘对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提出了质疑,他
认为教育社会学不是单纯的应用社会学。
80、20世纪60年代教育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教育激增现象和世界范围的学生抗议运动。
8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发展于美国的东部,以哈佛大学为中心,
其先驱性研究可以华勒的社会分析为代表。
82、功能主义起源于19世纪英国社会理论家斯宾塞学说。
83、对于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的争论涉及“多极化”理论、“混合化”理论
和“趋同化”理论 。
84、从潜在的、预期的和积极地方面看待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维度是 “潜—正功能” 。
85、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研究属于一种 静态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86、在现代社会中,除了世袭的社会地位外,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流动和社会
分层的最主要因素。
87、伊利奇的思想是要建立一种“非学校化”的社会和“非学校化”的学习环境。
88、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外在动因的分析层次包括社会层次和文化层次。
89、冲突范式的主流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 。
90、在教育社会学领域中,冲突理论主要是“新马克思主义”和 “新韦伯
主义” 两个派系。
91、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叶的显著发展是结构功能主义 。
92、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一文中,特别是将 教育看做是经济增长
的主要源泉。
93、韦伯提出的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是财富、权力和 声望 。
94、在社会学冲突范式下对教育变革解释的理论有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
义、文艺复兴理论、空想主义或无政府主义。
95、冲突范式的主流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
96、中国近代涌现出较多的教育思潮,其中与教育社会学最为贴近的是职业
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运动 。
97、“美国教育社会学学会”创刊的机关刊物是 《教育社会学学报》 。
98、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以 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为中心而发展起来
的。
99、历史及体制的研究方法产生于欧洲。
100、学校是家庭和职业生活的中间站,是社会化典型的现代环境。
101、关于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有“结果说”“条件与原因说”和 “交
互说” 。
102、鲍尔斯和金提斯认为教育制度是
现代社会阶级结构再生产中一项不可
或缺的因素。
103、中层理论将教育变革的可观察动因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
104、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初期形成的两条途径两条途径:一是教育学家对
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进行批判时建立的;二是社会学家将教育纳入到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形成的。
105、教育社会学在美国的“制度化”过程,可分为: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头十年(或“为准备做教师的社会学”);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或“为教育的社会学”);第三个阶段是1930年到1945年(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
106、教育社会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三种研究途径,即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历史及体制的研究方法。
107、许多当代学者努力把社会学理论研究推向整合,代表性的四位理论家的是.柯林斯、吉登斯、哈贝马斯、亚历山大。
108、关于社会分层的早期界说主要有三重标准说、阶级体系说、多重标准说、续谱排列说。
109、韦伯所区分出来的四种社会行动类型分别是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
110、“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社会地位高低取决于其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在各个不同的社会体制下,被其成员视为具有重要功能的位置之数量不等,而有能力承担具有重要功能的位置的人收入也多少不一。因此,一个社会位置的功能越重要,能够承担那个位置的人员便越少,而对那个位置的报酬也就越高。
111、一般而言,比较符合客观的社会分层应该至少包括总体性精英阶层、知产阶层、平民阶层、需救济阶层。
113、你认为当前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哪种类型?为什么?
114、功能论的基本观点。评价这一理论?
115、阐述冲突论的主要观点并作一简要评价。
116、伊利奇提出的“非学校化社会论”的主要观点
知识点
1.1883年在《动态社会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沃德
2.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3.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该论文是《教育与社会学》,首次把教育社会学纳入到“教育科学”名义下的学者是涂尔干。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社会学还没有制度化之前,涂尔干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的真正创始人。
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和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5.最早进行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提出“中层理论”的理论家是墨顿
6.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化
7.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是现代性
8.当代西方人力资本论的奠基者是舒尔茨
9.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德国社会学家是韦伯
10.向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首先提出挑战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图明
11.梅塞尔认为精英是一个与其人数相比特别有权发号施令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包括的核心要素是凝聚力、共谋和群体意识
12.鲍尔斯和金提斯透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教育是应社会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再生产”和 “符应”机构
13.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文化的基本功能包括社会化功能和“选择”与“分配”功能
14.教育变革作为相对独立领域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15.以下属于社会学冲突范式下对教育变革进行解释的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
16.各种解释学范式下的研究都采取了典型的人种学方法论范式,其基本原理是以人类行为的两个假设为基础的,这两个假设是自然主义生态学假设和 “质”的现象学假设
17.以下属于从文化层次研究教育变革动因理论的是激进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18.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类型是诱发型
19.中国近代第一位实证论者是严复
20.世纪2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思潮的主要倡导者是黄炎培
21、“美国教育社会学学会”成立于1923年
22、以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墨顿为代表的理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是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3、帕森斯对社会的研究发展了一种理论模型,称为 “交换模型”
24、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延伸与反思是后现代性
25、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声望方
法
26、认为由于职业模式的变化,带来了教育系统中的新趋势——教育扩张和文凭贬值的理论是技术-功能论
27、从外显的、积极的功能研究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给决策部门提供信心支持,使决策成为可能的维度是显-正功能
28、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可以分为三个阶层,包括总体性精英阶层、贫困阶层或需救济阶层和工薪阶层
29、在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威利斯的民俗学研究
30、从传统教育社会学对于教育变革动因的研究来看,存在着两大范式,即冲突范式和平衡范式
31、用冲突范式研究教育变革动因主要从两个层次进行,一个是观念层次,另一个是实践层次
32、以下属于从解释学范式来研究教育变革的理论是符号互动理论
33、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三个反应模式是辛亥革命
34、中华职教社成立于1917年
35、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和晏阳初
36、1917年出版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史密斯
37、在教育学领域中,有两个不同的学派参与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考察,它们是思辨教育学派和实证教育学派
38、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的国家是美国
39、本土方法论在本质上脱胎于舒茨的现象学,它又叫常人方法学
40、冲突理论发端于马克思
41、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是布迪厄
42、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扩展与强化是全球性
43、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试图证明教育能促进社会变迁,最先在这个命题上提出支持理论的是 “人力资本理论”
44、关于社会分层化问题,社会科学家主要提出了两大理论观点,即功能论和冲突论
45、逐渐成为各阶层外显的与隐藏的分界标识,或者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是“文化屏障”
46、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中观层次的是学校
47、鲍尔斯和金提斯认为现代社会阶级结构再生产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教育制度
48、以下属于从平衡范式研究教育变革动因的理论是结构功能主义
49、从研究的结构看,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因素有逻辑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
50、对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从内在动因的分析层次包括个体层次和组织层次
51、各种解释学范式下的研究都采取了典型的人种学方法论范式,其基本原理是以人类行为的两个假设为基础的,这两个假设是自然主义生态学假设和“质”的现象学假设
5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二个反应模式是戊戌维新运动
53、早期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属于
原生形态
54、提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目的观的是黄炎培.
55、发展了参与评价法、社会特性指标等概念,用来客观地分析地区社会中的社会分层方法的是华纳
56、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华勒社会分析为代表的微观研究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57、哈贝马斯学说的中心概念是沟通理性
58、符号互动论的真正创立人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家是米德
59、对于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的争论涉及三个基本理论,即“趋同化”理论、“多极化”理论和 “混合化”理论
60、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容纳”趋于紧张,于是出现了许多“床铺生”与“非床铺生”,这种研究体现了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分析维度是显-负功能
61、相关的教育机会、工作选择和社会流动被用于研究社会公正问题。这方面最有影响的两个理论是“技术统治论”和“社会排斥理论”
62、企图找出个人把他们自己放在社会阶梯的哪一级,然后置身其中,说明自己是属于哪个社会阶级的方法是主观方法
63、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人们发现关于机会不平等的问题有两种趋势,包括教育水平提高反而增加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的减少是发展的一个功能
64、学校文化“复制”支配阶级文化的最主要途径是评价的标准和“隐蔽课程”
65、伯恩斯坦认为从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看,存在两种语言代码,即精密型代码和封闭型代码
66、把研究教育变革动因的重点放在揭示人们用以界说情境的方法是民俗方法
67、在运用组织分析技术研究教育变革动因时,一个有效的策略模式是个人和小团体研究法
68、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外在动因的分析层次包括社会层次和文化层次
69、一般来说,学校组织变革动因来自于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是压力和张力
70、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四个反应模式是新文化运动
71、晏阳初针对穷国办穷教育提出的“四化”原则是简易化、经济化、普遍化和基础化
72、韦伯主义教育取向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金恩、柯林斯和阿区。
73、符号互动论在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分析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74、全球化对国家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三个规则的变化,包括
合格性规则、管理规则和财富制造规则 。
75、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取向包括功能取向、冲突取向和解释学取向
76、 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试图证明教育能促进社会变迁,最先在这个命题上
提出支持理论的是“人力资本理论 ”。
77、布迪厄区分出的三种品位圈是合法品位、中产阶级品位和大众品位。
78、伊利奇对学校的批判主要是指学校对教育的垄断以及对其他教育途径的排斥。
79、日本学者 清水义弘对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提出了质疑,他
认为教育社会学不是单纯的应用社会学。
80、20世纪60年代教育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教育激增现象和世界范围的学生抗议运动。
8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发展于美国的东部,以哈佛大学为中心,
其先驱性研究可以华勒的社会分析为代表。
82、功能主义起源于19世纪英国社会理论家斯宾塞学说。
83、对于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的争论涉及“多极化”理论、“混合化”理论
和“趋同化”理论 。
84、从潜在的、预期的和积极地方面看待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维度是 “潜—正功能” 。
85、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研究属于一种 静态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86、在现代社会中,除了世袭的社会地位外,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流动和社会
分层的最主要因素。
87、伊利奇的思想是要建立一种“非学校化”的社会和“非学校化”的学习环境。
88、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外在动因的分析层次包括社会层次和文化层次。
89、冲突范式的主流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 。
90、在教育社会学领域中,冲突理论主要是“新马克思主义”和 “新韦伯
主义” 两个派系。
91、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叶的显著发展是结构功能主义 。
92、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一文中,特别是将 教育看做是经济增长
的主要源泉。
93、韦伯提出的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是财富、权力和 声望 。
94、在社会学冲突范式下对教育变革解释的理论有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
义、文艺复兴理论、空想主义或无政府主义。
95、冲突范式的主流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
96、中国近代涌现出较多的教育思潮,其中与教育社会学最为贴近的是职业
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运动 。
97、“美国教育社会学学会”创刊的机关刊物是 《教育社会学学报》 。
98、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以 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为中心而发展起来
的。
99、历史及体制的研究方法产生于欧洲。
100、学校是家庭和职业生活的中间站,是社会化典型的现代环境。
101、关于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有“结果说”“条件与原因说”和 “交
互说” 。
102、鲍尔斯和金提斯认为教育制度是
现代社会阶级结构再生产中一项不可
或缺的因素。
103、中层理论将教育变革的可观察动因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
104、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初期形成的两条途径两条途径:一是教育学家对
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进行批判时建立的;二是社会学家将教育纳入到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形成的。
105、教育社会学在美国的“制度化”过程,可分为: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头十年(或“为准备做教师的社会学”);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或“为教育的社会学”);第三个阶段是1930年到1945年(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
106、教育社会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三种研究途径,即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历史及体制的研究方法。
107、许多当代学者努力把社会学理论研究推向整合,代表性的四位理论家的是.柯林斯、吉登斯、哈贝马斯、亚历山大。
108、关于社会分层的早期界说主要有三重标准说、阶级体系说、多重标准说、续谱排列说。
109、韦伯所区分出来的四种社会行动类型分别是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
110、“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社会地位高低取决于其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在各个不同的社会体制下,被其成员视为具有重要功能的位置之数量不等,而有能力承担具有重要功能的位置的人收入也多少不一。因此,一个社会位置的功能越重要,能够承担那个位置的人员便越少,而对那个位置的报酬也就越高。
111、一般而言,比较符合客观的社会分层应该至少包括总体性精英阶层、知产阶层、平民阶层、需救济阶层。
113、你认为当前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哪种类型?为什么?
114、功能论的基本观点。评价这一理论?
115、阐述冲突论的主要观点并作一简要评价。
116、伊利奇提出的“非学校化社会论”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