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朝分组教学教案(6)篇Word文档

三国鼎立分层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

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入

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袁绍只带800骑兵逃过黄河。袁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归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对,大家说得的很对,就是要统一全国。208年,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冲突。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刘备: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市)人。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洲的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呢?(就是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与孙权组成了孙刘联军。曹军与孙刘联军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那就是赤壁之战,我们大家有许多同学看过《三国演义》,我想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段。(放电影)电影放完后,请大家结合你看过的《三国演义》以及课本上有关内容讨论一下,在官渡之战时,曹军以上胜多,为什么在时隔仅仅八年之后,曹操就尝到了他曾经让袁绍等人尝到的苦果。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以下胜多?(分组,每组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交流)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3、三国鼎立举行一场历史小活动要求如下:

一、分组要求

1、分组(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

2、合作: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当然也可以是三个同学合作。(具体怎样分工请学生自己来定)

3、每个小组写一篇发言稿二、题目及内容要求:

(1)题目:《夸夸我的祖国》

(2)内容:必须有以下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地图、本国经济特点)。其他如气候,人物风俗可以自由发挥。

三、展示要求

1要求展示小组必须介绍自己小组的分工情况。

2要求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作业设计:

课下搜集历史小故事,在适当的时机开个三国故事会

鸦片战争分层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情感态度价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

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 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 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 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 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

繁盛一时的隋朝分层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

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

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小结(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分层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抗美援朝的背景,过程,结果,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2 能力与方法: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和《历史地图册》,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分析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讨论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及他们的“可爱之处”,使学生认识到志愿军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抗美援朝的战争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民军队是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法宝,是维护新中国安全统一和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年人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好学校。

二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抗美援朝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2 难点: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演示法

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展示《志愿军军歌》、抗美援朝战争原始录像、邱少云、黄继光等图片,形成视听冲击,创设学习情境,拉进历史与学生实际的距离,给他们提供体验过去的可能。学生爱看、爱听,会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利用自制的课件,展示讨论问题。这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也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的有效手段。

2. 讨论法

设问激疑,采取讨论法,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讨论中变“讲堂”为“学堂”,在讨论中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演示] 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提问]谁能说出歌曲的名称?那么抗美援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板书] 第二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新课学习]

[课件演示]播放资料片《百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片段。

[学生讨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中国该不该出兵?现在我们举行一次小型辩论会,男生作为正方,女生作为反方,采用一对一进行辩论。

[教师归纳小结]刚才的辩论非常精彩,各自的理由也很充分,老师非常欣赏正方的的一句话,那就是从一场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角度来看,保护朝鲜其实就保护我们自己,是真正的保家卫国。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下面我们一起归纳一下抗美援朝的原因。[板书 ]抗美援朝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认识这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真正体会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一组,阅读《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了解抗美援朝经过。采用抢答的方式提问:

1.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间是1950年6月吗?(不是,是1950年10月)

2.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彭德怀吗?(是)

3. 美国侵略者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时间是1953年10月吗?(不是,是1953年7月)

4. 中朝军民一共发起了五次大的战役吗?(是)

5.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吗?(不是,是抗美援朝时期)

6. (加分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维护了世界和亚洲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教师归纳小结]抗美援朝的经过并板书

[板书] 抗美援朝的经过

[课件演示]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等。

影片《黄继光》片段,指名学生讲邱少云的故事。(配乐朗诵)

设计几个小问题:

1、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

2 、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3 、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A. 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B. 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图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板书] 战斗英雄

(三).结束新课:欣赏歌曲《我的祖国》

美国独立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第一届大陆会议。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

言》。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力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战争的结果,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特别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二、本课重点: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

重点分析: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而是受到外来势力英国的压制。这是美国独立战争区别于英国和法国的重要特点。了解它就可以理解美国独立战争为什么具有双重性质。对于把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亦有很大帮助。

三、本课难点:

本课难点有两个:

(1)种植园经济的性质。

(2)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分析:

(1)种植园经济的性质。种植园虽然是用黑人奴隶劳动但种植园进行的是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面向市场, 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不明确这一条就无法理解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的反英斗争中能够达成一致。当然这两种经济形式的巨大差异又为日后的美国内战打下伏笔。

(2)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在敌强我弱,战争形势极端险恶的情况下,美国能够反败为胜绝对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明确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不可以简单化。

四、教学方法设计:

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讨论法。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让学生回忆《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主义罪恶》情况。引出新课。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课前提示,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同时教师应当指出,美国的独立战争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一次必然的事件,这是为什么呢?

(1).战争的起因边演示课件边讲述

1.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与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共同开发,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地经济往来与交流,北美十二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特别是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南部种植园经济,主要种植烟草、蓝靛、甘蔗等以商品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这里教师应当提出:种植园经济性质是什么呢?教师接着指明,它进行的是商品生产,它又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种植园主既是地主、奴隶主,又是农业资本家。这就是它的性质。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的频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作为统一的语言,这样就由来自欧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了。

3.英国殖民压迫、掠夺英国政府面对着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了什么政策呢?疑问性的提出问题后,教师指出:是严厉地采取了掠夺、压迫的高压政策,对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派军队武力镇压。北美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

4.北美人民积极要求摆脱英国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和永远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表示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让学生看课本84页《波士顿倾茶事件》插图。教师指出:北美人民的反英怒火,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了。这样,波士顿的倾条事件就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综合上述因素,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一事件的爆发不是偶然的。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教师可以将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进行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2)、独立战争的经过

1.爆发-一来克星顿的枪声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在来克星顿打败了偷袭康科德的英军,这一战役就是独立战争的爆发。让学生记住1775年4月这个战役的时间。它也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时间。教师结合自制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明确来克星顿的位置。

2.建军-一大陆军、华盛顿教师讲述,独立战争爆发后,1775年5月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教师疑问性的提出:华盛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设计让学生讲述,然后教师补充。

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发布了《独立宣言》。利用课件讲述。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这次战役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战争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抗英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5.胜利--约克镇战役

6.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联邦政府的成立教师结合以文简要讲述这两个问题:美国独立后。在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历史上称1787年宪法。现在的美国宪法,就是1787年制定的。根据宪法的规定成立了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加以理解。

(4)、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性质及其意义

1.胜利原因教师讲述胜利原因时,首先启发学生分析战争初期美英双方力量的对比,美方处于不利地位,教师利用教学课件中的柱状示意图分析英美双方的力量对比,通过数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明确孤证不利的观点。即分析战争胜负要从史实出发,从战争对立双方的具体情况去寻找原因。对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的探讨可采取历史情境设置的办法。

2.意义教师启发性提问,大家分析思考独立战争的意义影响是什幻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间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如下;

(1)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

(2)有利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

(3)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明确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

七、巩固小结: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300多年的时间内有如此迅速的发展。要找到答案,就需要从美国的起点入手。而独立战争正是美国的起点极大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示《美国独立战争简表》

时间原因领导阶级经过历史意义

1775---1783 1、北美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殖民压迫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代表人物:

华盛顿 1、爆发:莱克星顿的枪声 2、建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3、独立:《独立宣言》发表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 6、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八、探究活动: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采取历史情境设置的办法对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进行探讨。将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分别代表美英双方。站在本方立场上总结得失。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分层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二、要求学生认识:

1.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3. 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天,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还在实践和发展。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苏联的解体。

二、本课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显示教学提纲及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小结:导入新课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1. 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 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为美苏争霸所代替; 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 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而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指出东欧制度的实质。

课本的楷体字部分提供了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国的变革情况,请同学们阅读后比较四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因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 ②面对动荡的政局,执政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 ③反对派最终得逞,取得了政权。反对派夺权的方式有所不同。波兰等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而罗马尼亚则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交替。) 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而南斯拉夫则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奇维那、南斯拉夫联盟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

1. 历史原因

东欧诸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 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 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东欧剧变的外因:

1. 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 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2. 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 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导致东欧剧变的多方面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相比,现实的因素是主要的; 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 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是主要的; 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经济因素是主要的。所以,东欧剧变诸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

二、苏联解体

(一)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曾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它的经济实力却一直不如美国。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苏联的经济实力,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难重重,成效不大。

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二) 苏联解体

1. 过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一些试图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苏联高级官员于8月19日发动事变。这是在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为期3天就宣告失败,“八一九”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机构,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 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的速度骤然加快。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六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12月 22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一面三色旗(俄罗斯联邦国旗) 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2. 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里需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所凭借的,归根到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如果说在苏联解体前欧洲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本课小结

1. 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由学生讨论进行。经验教训的要点:

三国鼎立分层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

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入

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袁绍只带800骑兵逃过黄河。袁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归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对,大家说得的很对,就是要统一全国。208年,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冲突。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刘备: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市)人。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洲的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呢?(就是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与孙权组成了孙刘联军。曹军与孙刘联军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那就是赤壁之战,我们大家有许多同学看过《三国演义》,我想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段。(放电影)电影放完后,请大家结合你看过的《三国演义》以及课本上有关内容讨论一下,在官渡之战时,曹军以上胜多,为什么在时隔仅仅八年之后,曹操就尝到了他曾经让袁绍等人尝到的苦果。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以下胜多?(分组,每组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交流)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3、三国鼎立举行一场历史小活动要求如下:

一、分组要求

1、分组(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

2、合作: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当然也可以是三个同学合作。(具体怎样分工请学生自己来定)

3、每个小组写一篇发言稿二、题目及内容要求:

(1)题目:《夸夸我的祖国》

(2)内容:必须有以下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地图、本国经济特点)。其他如气候,人物风俗可以自由发挥。

三、展示要求

1要求展示小组必须介绍自己小组的分工情况。

2要求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作业设计:

课下搜集历史小故事,在适当的时机开个三国故事会

鸦片战争分层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情感态度价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

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 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 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 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 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

繁盛一时的隋朝分层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

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

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小结(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分层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抗美援朝的背景,过程,结果,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2 能力与方法: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和《历史地图册》,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分析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讨论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及他们的“可爱之处”,使学生认识到志愿军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抗美援朝的战争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民军队是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法宝,是维护新中国安全统一和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年人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好学校。

二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抗美援朝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2 难点: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演示法

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展示《志愿军军歌》、抗美援朝战争原始录像、邱少云、黄继光等图片,形成视听冲击,创设学习情境,拉进历史与学生实际的距离,给他们提供体验过去的可能。学生爱看、爱听,会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利用自制的课件,展示讨论问题。这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也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的有效手段。

2. 讨论法

设问激疑,采取讨论法,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讨论中变“讲堂”为“学堂”,在讨论中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演示] 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提问]谁能说出歌曲的名称?那么抗美援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板书] 第二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新课学习]

[课件演示]播放资料片《百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片段。

[学生讨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中国该不该出兵?现在我们举行一次小型辩论会,男生作为正方,女生作为反方,采用一对一进行辩论。

[教师归纳小结]刚才的辩论非常精彩,各自的理由也很充分,老师非常欣赏正方的的一句话,那就是从一场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角度来看,保护朝鲜其实就保护我们自己,是真正的保家卫国。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下面我们一起归纳一下抗美援朝的原因。[板书 ]抗美援朝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认识这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真正体会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一组,阅读《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了解抗美援朝经过。采用抢答的方式提问:

1.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间是1950年6月吗?(不是,是1950年10月)

2.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彭德怀吗?(是)

3. 美国侵略者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时间是1953年10月吗?(不是,是1953年7月)

4. 中朝军民一共发起了五次大的战役吗?(是)

5.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吗?(不是,是抗美援朝时期)

6. (加分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维护了世界和亚洲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教师归纳小结]抗美援朝的经过并板书

[板书] 抗美援朝的经过

[课件演示]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等。

影片《黄继光》片段,指名学生讲邱少云的故事。(配乐朗诵)

设计几个小问题:

1、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

2 、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3 、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A. 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B. 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图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板书] 战斗英雄

(三).结束新课:欣赏歌曲《我的祖国》

美国独立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第一届大陆会议。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

言》。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力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战争的结果,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特别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二、本课重点: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

重点分析: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而是受到外来势力英国的压制。这是美国独立战争区别于英国和法国的重要特点。了解它就可以理解美国独立战争为什么具有双重性质。对于把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亦有很大帮助。

三、本课难点:

本课难点有两个:

(1)种植园经济的性质。

(2)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分析:

(1)种植园经济的性质。种植园虽然是用黑人奴隶劳动但种植园进行的是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面向市场, 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不明确这一条就无法理解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的反英斗争中能够达成一致。当然这两种经济形式的巨大差异又为日后的美国内战打下伏笔。

(2)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在敌强我弱,战争形势极端险恶的情况下,美国能够反败为胜绝对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明确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不可以简单化。

四、教学方法设计:

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讨论法。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让学生回忆《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主义罪恶》情况。引出新课。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课前提示,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同时教师应当指出,美国的独立战争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一次必然的事件,这是为什么呢?

(1).战争的起因边演示课件边讲述

1.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与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共同开发,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地经济往来与交流,北美十二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特别是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南部种植园经济,主要种植烟草、蓝靛、甘蔗等以商品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这里教师应当提出:种植园经济性质是什么呢?教师接着指明,它进行的是商品生产,它又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种植园主既是地主、奴隶主,又是农业资本家。这就是它的性质。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的频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作为统一的语言,这样就由来自欧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了。

3.英国殖民压迫、掠夺英国政府面对着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了什么政策呢?疑问性的提出问题后,教师指出:是严厉地采取了掠夺、压迫的高压政策,对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派军队武力镇压。北美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

4.北美人民积极要求摆脱英国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和永远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表示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让学生看课本84页《波士顿倾茶事件》插图。教师指出:北美人民的反英怒火,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了。这样,波士顿的倾条事件就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综合上述因素,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一事件的爆发不是偶然的。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教师可以将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进行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2)、独立战争的经过

1.爆发-一来克星顿的枪声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在来克星顿打败了偷袭康科德的英军,这一战役就是独立战争的爆发。让学生记住1775年4月这个战役的时间。它也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时间。教师结合自制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明确来克星顿的位置。

2.建军-一大陆军、华盛顿教师讲述,独立战争爆发后,1775年5月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教师疑问性的提出:华盛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设计让学生讲述,然后教师补充。

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发布了《独立宣言》。利用课件讲述。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这次战役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战争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抗英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5.胜利--约克镇战役

6.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联邦政府的成立教师结合以文简要讲述这两个问题:美国独立后。在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历史上称1787年宪法。现在的美国宪法,就是1787年制定的。根据宪法的规定成立了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加以理解。

(4)、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性质及其意义

1.胜利原因教师讲述胜利原因时,首先启发学生分析战争初期美英双方力量的对比,美方处于不利地位,教师利用教学课件中的柱状示意图分析英美双方的力量对比,通过数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明确孤证不利的观点。即分析战争胜负要从史实出发,从战争对立双方的具体情况去寻找原因。对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的探讨可采取历史情境设置的办法。

2.意义教师启发性提问,大家分析思考独立战争的意义影响是什幻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间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如下;

(1)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

(2)有利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

(3)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明确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

七、巩固小结: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300多年的时间内有如此迅速的发展。要找到答案,就需要从美国的起点入手。而独立战争正是美国的起点极大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示《美国独立战争简表》

时间原因领导阶级经过历史意义

1775---1783 1、北美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殖民压迫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代表人物:

华盛顿 1、爆发:莱克星顿的枪声 2、建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3、独立:《独立宣言》发表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 6、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八、探究活动: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采取历史情境设置的办法对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进行探讨。将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分别代表美英双方。站在本方立场上总结得失。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分层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二、要求学生认识:

1.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3. 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天,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还在实践和发展。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苏联的解体。

二、本课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显示教学提纲及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小结:导入新课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1. 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 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为美苏争霸所代替; 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 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而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指出东欧制度的实质。

课本的楷体字部分提供了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国的变革情况,请同学们阅读后比较四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因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 ②面对动荡的政局,执政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 ③反对派最终得逞,取得了政权。反对派夺权的方式有所不同。波兰等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而罗马尼亚则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交替。) 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而南斯拉夫则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奇维那、南斯拉夫联盟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

1. 历史原因

东欧诸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 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 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东欧剧变的外因:

1. 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 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2. 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 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导致东欧剧变的多方面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相比,现实的因素是主要的; 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 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是主要的; 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经济因素是主要的。所以,东欧剧变诸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

二、苏联解体

(一)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曾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它的经济实力却一直不如美国。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苏联的经济实力,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难重重,成效不大。

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二) 苏联解体

1. 过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一些试图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苏联高级官员于8月19日发动事变。这是在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为期3天就宣告失败,“八一九”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机构,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 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的速度骤然加快。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六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12月 22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一面三色旗(俄罗斯联邦国旗) 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2. 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里需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所凭借的,归根到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如果说在苏联解体前欧洲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本课小结

1. 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由学生讨论进行。经验教训的要点:


相关文章

  • 跳皮筋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 <跳皮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跳皮筋的作用,学习掌握跳皮筋的基本动作. 2.通过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内脏器官个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3.通过课堂学习的组织方式,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查看


  • 小学四年级计算机教案
  • [课 题] 第1课 交个好朋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2000‛窗口的方法. (2)初步了解‚Word 2000‛窗口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初步了解‚文件‛的‚保存‛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 ...查看


  • 一次函数性质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 [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社旗县郝寨镇第一初级中学 徐军 2015年3月 一次函数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一次函数y =kx +b(k≠0) 的性质. 2. 能利用一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 ...查看


  • 人教版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 2015-2016学年上学期六年级信息技术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一共三个学习单元.第一单元介绍键盘的使用以及输入汉字的方法:第二单元以Word .WP ...查看


  • [制作特色贺卡]教案
  • <制作特色贺卡>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熟练掌握运用word进行文字编辑的基础上,运用尝试操作.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多种形式,学习设计背景,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倡导学生 ...查看


  •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1
  • 第一节 认识计算机(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 (3)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计算机是由特定功能的各种 ...查看


  • 我来创建国庆板报--[创建一份国庆节宣传电子板报]教案
  • 我来创建国庆板报--<创建一份国庆节宣传电 子板报>教案 一.教案背景 1.教材:石河成主编,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计算机操作与使用> 2.章节:第四章第四节创建一份国庆节宣传电子板报 3.年级:职业中专计算机应 ...查看


  •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上)
  • 五年级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上)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育: 1.使学生学会输入汉字. 2.练习指法. 3.让学生学会编辑电子板报. 4.让学生学会管理文件或文件夹. 5.认识Word,会用Excel制表. 6.学会标点符号 ...查看


  • 幼儿园小班教案--神奇的瓶子会唱歌(托班教案)word文档
  • 神奇的瓶子会唱歌(托班教案) 原创原因:我有一个神奇的瓶子,它会唱好听个歌曲,不信,你听... 通过本次优秀教案对孩子进行认识声音的简单分析,从声音激发孩子对简单食物的探索与兴趣. 目标:了解几种常见食物的外形特征及人们食用它的益处,感知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