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课时数 1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用来帮助理解诗歌意思,从而养成独立的诗歌阅读能力。
2、在诵读品读、问题探讨为主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接触和掌握至少一种的诗歌品读方法。
3、在阅读中形成对“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的情感认同、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从而内化为自己独立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诗歌的诵读。拟以混读、独读、齐读等方式加以具体的指导,读出感情,读出自己。
2、教学难点:十二月党人及其妻子的价值追求。拟以品字动全篇、辅助性材料助读等方式逐渐深入学生的心灵和灵魂,从而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柔软处。
教学设想 本文是普希金政治抒情诗的杰出代表作,以“文本研习”方式呈现。其编写意图“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本设计着重于文本内涵挖掘,充分考虑到本诗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意义,并加以辅助性材料助读,使学生能够在一堂课中,与十二月党人的形象、灵魂、价值追求紧密接触,浸泡其中,方得真谛,为自己的独立人格涵养埋下一颗种子,使其在内悟中而产生、滋养出对国家、对底层民众的自觉关注,而不是以说教的、灌输的方式进行。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们这一板块的子题目是什么?(殉道者之歌)什么叫殉道?(为了理想而献身)在我们上节课中我们领略了屈原的“美政”的理想,最后屈原在祖国灭亡之际,在“美政”幻灭之际,抱石投河。他是为了理想而献身。我们今天来看看俄罗斯人面对理想的时候是怎样做的。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气势恢弘的俄罗斯文学的源头。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以自己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因而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普希金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他的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诗体小说三类。普希金
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年)、《自由颂》(1817年年)、《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年)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年)。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年)、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年)及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年)。
普希金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他的作品是“反映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基础积累
3、时代背景
师补充:课下注释1。12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俄国俄国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发动了12月党人起义。这次起义是俄国贵族革命者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贵族革命者抛弃了财产地位和家庭,奋不顾身地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他们被人民视为英雄。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起义,5个领袖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更多的人受牵连。他们中间很多是普希金的朋友。
关系梳理:十二月党人是什么身份?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什么性质?普希金跟十二月党人是什么关系?请一位同学小结一下。
生:十二月党人是贵族身份,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贵族在首都彼得堡发动的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普希金跟他们是朋友关系,是建立在皇村学校同学关系基础上的朋友。
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价值追求?
生:追求自由,民主,反对帝制。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2、这首诗歌的题目是《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从题目中能看出作者这文章的情感是什么样子的?还有第一段的哪个词?
明确:表示敬意的,并指出“致”的意义,表尊敬。“榜样”。
3、那这里面的囚徒是谁?作者问什么写给他们并对他们表示尊敬?
明确:参看课文注释① 师补充:俄国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出身,在专制的沙皇统治时期养尊处优,他们有社会地位,不像“老王”“格斯拉”一样生活无着,但是他们是最早觉悟的一批人,他们有高尚的品德,为了推翻专制的沙皇政权,推翻落后的农奴制,为了国家民众谋利益,不惜抛家别子,1925年,他们义无反顾地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到残酷的镇压,沙皇绞死五个为首的十二党人之后,把其他人都流放到西伯利亚。这中间有作者的许多同学和挚友。1927年,一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自愿赴西伯利亚与丈夫共患难,(唐狄,法国人。中国有句很有名的话:女人,你的名字叫柔弱。爱情的力量确实伟大。)普希金托他带去了这首诗。
4、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对12月党人的敬意,用希望鼓励战友的斗志,激励他们继续战斗,也用希望激励自己。
5、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
明确:强调了12月党人生活环境的艰苦,这黑暗的环境暗示社会环境的黑暗,而这些人能放弃自己原来优越的条件,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可见他们的可贵,值得敬仰。
思考:“我”对“你们”说,“你们”在文中出现了五次,每小节都出现了,诗是托一个女的去带给他们的,应该用“他们”,为什么用“你们”?
明确:用“你们”拉近距离,成为一种交谈呼告,像信,表明自己站在“你们”这边。
师补充: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十二月党人被判处绞刑和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的消息使普希金大为震惊。新即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犹豫不决,无法决定流放中的诗人的命运。于是,尼古拉一世决定要召见并收买普希金,使之能够为他的政权服务。9月3日晚,诗人在信使陪同下启程前往莫斯科。尼古拉一世问他,假如12月14日他在彼得堡,他会在什么地方,普希金答道:“我会在暴动者的行列里。”
讨论:“会”比“你们”出现的频率还高,有8次。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决不会”,语气坚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明现实“悲痛的工作”和思想“崇高的志向”决不会陡然消亡,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现实是黑暗的;二是“会唤起”“会穿过”“会传进”这是随着大家看到这封信、这首诗时,就能感受到的希望、爱情和友谊以及自由的歌声,三是“将会降临”“会掉下”“会覆亡”“会迎接”“会送到”这些都是需要大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才会实现的。所以,这一个“会”,层次不一样。
四、合作探究
1、在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明确:因为诗人知道,在矿井深处服苦役,犹如在地狱里挣扎,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撑,肉体的折磨决不能是高贵的灵魂屈服。
2、“你们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
明确:解放农奴,推翻沙皇暴政。
3、“希望”对于“西伯利亚囚徒”和诗人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找出相关诗句说明)
明确:对于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而言,“希望”就是爱和友情,只要爱和友情仍在,他们就能战胜苦难,实现理想。在用希望激励战友的同时,诗人也用希望激励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诗人向沙皇暴政发出了诅咒,预示了它的覆亡。
4、诗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姐妹”?用自己的话说出其中的含义。
明确:要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就会有灾难。而在斗争中才会有胜利的希望。把“希望”说成是“灾难的姊妹”,表现出革命者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
5、普希金在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仍受当局的监视,为什么还把他的诗歌称作“自由的歌声”?
明确:并不仅仅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永远不会停止。
6、“枷锁”“利剑”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枷锁”象征沙皇专制制度的束缚。“利剑”象征革命者继续战斗的精神。普希金的这首诗歌本身就好似自由的歌和一把利剑。这首诗歌在12月党人中广泛传诵,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
7、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剑”而不是“鲜花”?
明确:因为这是写给战士的诗。
8、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乐观。这首诗歌写于特定的年代,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但诗歌的基调高亢,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9、第二段末尾一句最后的词“临降”,意思是“降临”,为什么说成“临降”?
明确:为了压韵。形式为内容服务,翻译时比较好地再现了原诗音韵上的和谐。
概括出普希金抒情诗的特点。
讨论明确:感情真挚,结构精巧,韵律优美。
五、比较阅读
讨论:有人说,俄国的“十二月党人”与屈原有共同的特点,你看得出么?
明确:他们都出身贵族,没有生活之忧,他们的觉醒都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他们的理想最后破灭了,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他们共同书写了“殉道者之歌”。
六、作业布置
课 题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课时数 1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用来帮助理解诗歌意思,从而养成独立的诗歌阅读能力。
2、在诵读品读、问题探讨为主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接触和掌握至少一种的诗歌品读方法。
3、在阅读中形成对“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的情感认同、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从而内化为自己独立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诗歌的诵读。拟以混读、独读、齐读等方式加以具体的指导,读出感情,读出自己。
2、教学难点:十二月党人及其妻子的价值追求。拟以品字动全篇、辅助性材料助读等方式逐渐深入学生的心灵和灵魂,从而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柔软处。
教学设想 本文是普希金政治抒情诗的杰出代表作,以“文本研习”方式呈现。其编写意图“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本设计着重于文本内涵挖掘,充分考虑到本诗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意义,并加以辅助性材料助读,使学生能够在一堂课中,与十二月党人的形象、灵魂、价值追求紧密接触,浸泡其中,方得真谛,为自己的独立人格涵养埋下一颗种子,使其在内悟中而产生、滋养出对国家、对底层民众的自觉关注,而不是以说教的、灌输的方式进行。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们这一板块的子题目是什么?(殉道者之歌)什么叫殉道?(为了理想而献身)在我们上节课中我们领略了屈原的“美政”的理想,最后屈原在祖国灭亡之际,在“美政”幻灭之际,抱石投河。他是为了理想而献身。我们今天来看看俄罗斯人面对理想的时候是怎样做的。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气势恢弘的俄罗斯文学的源头。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以自己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因而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普希金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他的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诗体小说三类。普希金
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年)、《自由颂》(1817年年)、《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年)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年)。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年)、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年)及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年)。
普希金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他的作品是“反映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基础积累
3、时代背景
师补充:课下注释1。12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俄国俄国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发动了12月党人起义。这次起义是俄国贵族革命者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贵族革命者抛弃了财产地位和家庭,奋不顾身地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他们被人民视为英雄。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起义,5个领袖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更多的人受牵连。他们中间很多是普希金的朋友。
关系梳理:十二月党人是什么身份?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什么性质?普希金跟十二月党人是什么关系?请一位同学小结一下。
生:十二月党人是贵族身份,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贵族在首都彼得堡发动的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普希金跟他们是朋友关系,是建立在皇村学校同学关系基础上的朋友。
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价值追求?
生:追求自由,民主,反对帝制。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2、这首诗歌的题目是《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从题目中能看出作者这文章的情感是什么样子的?还有第一段的哪个词?
明确:表示敬意的,并指出“致”的意义,表尊敬。“榜样”。
3、那这里面的囚徒是谁?作者问什么写给他们并对他们表示尊敬?
明确:参看课文注释① 师补充:俄国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出身,在专制的沙皇统治时期养尊处优,他们有社会地位,不像“老王”“格斯拉”一样生活无着,但是他们是最早觉悟的一批人,他们有高尚的品德,为了推翻专制的沙皇政权,推翻落后的农奴制,为了国家民众谋利益,不惜抛家别子,1925年,他们义无反顾地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到残酷的镇压,沙皇绞死五个为首的十二党人之后,把其他人都流放到西伯利亚。这中间有作者的许多同学和挚友。1927年,一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自愿赴西伯利亚与丈夫共患难,(唐狄,法国人。中国有句很有名的话:女人,你的名字叫柔弱。爱情的力量确实伟大。)普希金托他带去了这首诗。
4、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对12月党人的敬意,用希望鼓励战友的斗志,激励他们继续战斗,也用希望激励自己。
5、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
明确:强调了12月党人生活环境的艰苦,这黑暗的环境暗示社会环境的黑暗,而这些人能放弃自己原来优越的条件,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可见他们的可贵,值得敬仰。
思考:“我”对“你们”说,“你们”在文中出现了五次,每小节都出现了,诗是托一个女的去带给他们的,应该用“他们”,为什么用“你们”?
明确:用“你们”拉近距离,成为一种交谈呼告,像信,表明自己站在“你们”这边。
师补充: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十二月党人被判处绞刑和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的消息使普希金大为震惊。新即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犹豫不决,无法决定流放中的诗人的命运。于是,尼古拉一世决定要召见并收买普希金,使之能够为他的政权服务。9月3日晚,诗人在信使陪同下启程前往莫斯科。尼古拉一世问他,假如12月14日他在彼得堡,他会在什么地方,普希金答道:“我会在暴动者的行列里。”
讨论:“会”比“你们”出现的频率还高,有8次。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决不会”,语气坚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明现实“悲痛的工作”和思想“崇高的志向”决不会陡然消亡,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现实是黑暗的;二是“会唤起”“会穿过”“会传进”这是随着大家看到这封信、这首诗时,就能感受到的希望、爱情和友谊以及自由的歌声,三是“将会降临”“会掉下”“会覆亡”“会迎接”“会送到”这些都是需要大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才会实现的。所以,这一个“会”,层次不一样。
四、合作探究
1、在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明确:因为诗人知道,在矿井深处服苦役,犹如在地狱里挣扎,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撑,肉体的折磨决不能是高贵的灵魂屈服。
2、“你们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
明确:解放农奴,推翻沙皇暴政。
3、“希望”对于“西伯利亚囚徒”和诗人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找出相关诗句说明)
明确:对于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而言,“希望”就是爱和友情,只要爱和友情仍在,他们就能战胜苦难,实现理想。在用希望激励战友的同时,诗人也用希望激励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诗人向沙皇暴政发出了诅咒,预示了它的覆亡。
4、诗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姐妹”?用自己的话说出其中的含义。
明确:要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就会有灾难。而在斗争中才会有胜利的希望。把“希望”说成是“灾难的姊妹”,表现出革命者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
5、普希金在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仍受当局的监视,为什么还把他的诗歌称作“自由的歌声”?
明确:并不仅仅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永远不会停止。
6、“枷锁”“利剑”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枷锁”象征沙皇专制制度的束缚。“利剑”象征革命者继续战斗的精神。普希金的这首诗歌本身就好似自由的歌和一把利剑。这首诗歌在12月党人中广泛传诵,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
7、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剑”而不是“鲜花”?
明确:因为这是写给战士的诗。
8、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乐观。这首诗歌写于特定的年代,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但诗歌的基调高亢,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9、第二段末尾一句最后的词“临降”,意思是“降临”,为什么说成“临降”?
明确:为了压韵。形式为内容服务,翻译时比较好地再现了原诗音韵上的和谐。
概括出普希金抒情诗的特点。
讨论明确:感情真挚,结构精巧,韵律优美。
五、比较阅读
讨论:有人说,俄国的“十二月党人”与屈原有共同的特点,你看得出么?
明确:他们都出身贵族,没有生活之忧,他们的觉醒都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他们的理想最后破灭了,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他们共同书写了“殉道者之歌”。
六、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