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手工造纸及用纸习俗的调研

《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3

广西壮族手工造纸及用纸习俗的调研

朱 霞

(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要:作者从技术与民俗两个方面对广西大化县贡川乡壮族手工造纸进行调查,认为广西大化县贡川壮族造纸为一种传统的抄纸法造纸,生产的手工纸——“纱皮纸”具有较多的特点,在当地壮族的日常生活和人生礼仪习俗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广 西壮族;纱皮纸;用纸习俗

中图分类号:TS766.1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4)03—0089—04

 纸 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也很早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造纸方法,并且以纸作为物质载体,形成了一系列的用纸习俗和观念。本文试图通过对广西壮族的造纸技术与用纸习俗的调查与研究,阐明造纸这一项重大技术的运用对一个民族文化与思想的贡献,而用纸所形成的习俗又反过来使造纸技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辅相成,生生不息。

斤是3.2元左右,为黑“纱皮”价格的两倍。黑“纱皮”有一层不能使用,在备料过程中要除去,所以黑“纱皮”的价比较低。“纱皮”树(构树)是野生的植物,采收“纱皮”有一定的方法。生长1年的小树皮嫩,剥出的“纱皮”质量不佳。“纱皮”树要长到两三年时才能砍伐和剥皮。季节以秋天为宜,春天的“纱皮”嫩,纤维含量低,质量不好,价格低。而秋天的“纱皮”老,纤维成分多,“纱皮”质量好,价格也高。一般是把树龄为两三年的“纱树”砍下,剥树皮,晒干以后,捆成约50公斤的1捆,就可以运到贡川卖给造纸的人家了。

 3 .造纸的程序

一、广西贡川村壮族的手工造纸技术

 1 .田野点基本情况 

大 化县贡川乡贡川村距离南宁100多公里,距离大化县城有22.7公里,村旁有一条河流过,给贡川村带来

中,泡两个小时,使“纱皮”充分吸收水分而变软。浸

泡后“纱皮”的颜色不变,如果是黑“纱皮”,浸泡时水会变黑。 

( 2)煮料。把泡好的“纱皮”放入大铁锅中,每投50公斤的“纱皮”就要放1层10公斤的烧碱(5:1的比例。过去没有烧碱的时候,是用石灰)。一般是250~500公斤1锅。如果是250公斤,要煮8~12小时,如果是500公斤煮的时间就要加倍。煮时,要注意用木棍把纸

 ( 1)浸泡。把原料——干“纱皮”完全浸在水

了丰富的水资源,为造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全村有950户,共4150人,大部分是壮族。水田650亩,旱地1000亩,主要作物有水稻和玉米,人均年收入800元。造纸是村民最大的收入,也是本村最重要的副业,全村有560户造纱皮纸,造纸的人均劳力收入为每月300元。 2 .造纸的原料

 贡川的“纱皮纸”是用当地叫“纱皮”的一种野生植物的皮作为原料,据我们判断,这种“纱皮”是构皮。由于不断地砍伐,“纱皮”树在本地和周围地区已经很少了。现在,贡川村造纸的原料都是来自外地,如隆安、宁明、马山等地。由于这个村子大多数人家都造纸,所需“纱皮”量很大,所以每个圩日都有七八个摊点卖“纱皮”。卖主既有瑶族也有壮族。每捆“纱皮”50公斤。“纱皮”分黑白两种,价格不等。晒干的黑“纱皮”每公斤在1.6元左右,晒干的白“纱皮” 每公

料压下去,以便上面的料也能煮到,煮一段时间要翻一翻。当“纱皮”煮成黑色并且一拉就断时,就说明纸料煮熟了。煮熟1锅纸料要费木柴250~300公斤。 

( 3)洗泡。把煮好的纸料放入一个长5米、宽3米、深50公分的水池中洗泡。先用清水冲洗纸料,放去黑水,洗去纸料表面上的污物,并剔除杂质,然后在池水中泡半天。纸料由黑色变成黄色。

  (4)漂白。按2.5%的比例,把一定的漂白粉(过

收稿日期:2004—02—23

作者简介:朱 霞(1962~),女,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博士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间文化研究。

89

去没有漂白粉的时候,是用石灰)放入编织袋中,再放入水中,使漂白粉充分溶化在水中,其杂质则留在袋子中。然后把“纱皮”放入调好的漂白粉水中浸泡两小时,并用手和铁钩常常翻动。“纱皮”就变白变软。  (5)打浆。传统打浆:一般是男子打,用双手各拿木制工具在1个2米长、50公分宽的木板上打,打浆工具手握处是一圆柄,打浆处是方形。每打1团约2公斤左右的“纱皮”料,要花费三四个小时,边打边翻,要打得又细又均匀,费时费力;机器打浆: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使用,用机器打浆,分粗打和细打两个过程,一次可以打300公斤,每次打30分钟就行,省时省力。  (6)备纸药。纸药起粘合剂的作用。贡川村有种叫“茛尾”(音)的灌木小树的叶子就是纸药的原料,汉话叫它胶树叶。将胶树叶晒干,捣成粉末备用。1立方水中放1.5公斤捣细的胶树叶,纸药宜在锅开水沸之前放入,煮约30~40分钟即可。一锅纸药可以用10天。  (7)抄纸。在抄纸槽中放入4公斤打好的纸料,放入半池水,加入一小桶纸药水,就可以开始抄纸了。用一个本地产的抄纸器抄纸,它是一种活动式抄纸帘。抄时把抄纸器先往槽里送,舀起纸浆,再左右回荡,使纸浆均匀。用一个竹制的隔尺(控制纸的规格)把多余纸浆用隔尺除去。然后把纸扣到湿纸台上。扣纸时,先放内侧的湿纸,再慢慢向外,并一手向前推帘子,以至全部湿纸放到湿纸台上。

  (8)压榨。在有滤水浅槽的水泥台上约抄纸800张就压榨,压榨2~3个小时,一边是铁架,用大木头作为平衡器,另一边是石头吊,每个石头约重150公斤,共4个石头。过去是用木头架,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改用铁架。抄得快时,一天可压两次,共约1600张。加压后,纸的宽度和长度都会变得更大一点。

  (9)揭纸和晒纸。从纸台上将纸揭下,应立即贴到墙上,用棕刷子来回轻刷,使其均匀地粘在墙上。晒的时间看天气状况决定,快则1天,慢则3~4天。干后揭起。也有在火墙上烤纸的。

  (10)计数。40张纸为1连(刀),400张纸为1把。一般每公斤纸(60张)可售13元。

  工具:铁锅。直径2米、深1.8米,安放在大灶上;抄纸帘。长60厘米、宽53厘米,用细竹做成;抄纸槽。长130厘米、宽150厘米、高50厘米,现为水泥砌成。  根据以上壮族造纸工序可看出,这是典型的抄纸法造纸,与中国内地的传统造纸法相近。这种纱皮纸的特点是强度大,防虫蛀,较洁白,拉力也很大。  4.纸帘的生产

  制作纸帘工具主要有特制的刀、拉线架和编帘架。纸帘制作过程是:

  (1)制作竹丝。取本地产的一种竹子为材料,这种竹子的特点是节与节之间很长,达1米以上,壮语叫“国衮”(音)。这种竹子现在本地已少,要去县城才能买到。按照客户需要(竹帘的大小一般是长60公分,宽53公分),取一定长度的竹子,用特制的刀把竹子劈成两半,用二分法一直分下去,最后竹子被分成了细丝,仅有1毫米细。把竹丝的两头削圆,先把细竹从拉线架的较大的凿孔中用力拉出,再从较小的孔中拉两次即成。每根竹丝都是以同样的方法拉出来,这样就保证了每根竹丝都是一样的粗细。1个竹帘需要500根竹丝,且每一根竹丝都是同样的粗细、均匀和浑圆。用这种精细的竹丝编成的帘子才会很平滑和细腻。 

( 2)编制竹帘。细竹丝准备好后,就可以开始编竹帘了。编帘架有1条像尺子一样有刻度的横木,在横木上放的线就决定了所编的竹帘的线数和线间距。线下面悬挂着对等的两个直径1厘米的水泥圆球,其作用是拉直编织帘子的细线。一般两边和中间的线设计得比较密,使编成的帘子比较结实耐用,但也可以灵活调整。过去人们是用棕榈树的棕线来编帘子,现在已经改用渔线代替棕线了。编纸帘时先编上1片竹条,然后将1根竹丝放在竹条下,前后拉对等的泥球,把竹丝编上去。再不断重复,1个帘子要编上500多根竹丝和两指宽的竹片作为边,竹帘才算完成。这种工作很细致、费时,手快的3天能编1个帘子,手慢的4天编1个。每个帘子的售价是15~20元。他们村制作的帘子不仅供本地的纸工,还有平果等外县的纸工来买,最远销往广东。

 我 们曾调查过白、瑶、彝、哈尼等少数民族的抄纸法造纸,但这些民族都不能编制纸帘,而是从四川等地购买。所以,壮族制帘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壮族手工造纸的历史与民俗

 1 .手工造纸的传说与历史

 纸 的发明曾经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在人类的文化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广西壮族的手工造纸也对当地的文化、思想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人们对其历史知之甚少。

 广 西山清水秀,气候温热,湿润多雨,植物生长茂盛,丰富的水资源和植物资源为广西的手工造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当地的多数纸工都说他们祖祖辈辈都是造纸的。但是贡川的造纸历史究竟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当地人也不知道他们的祖辈从什么时候开始造纸,也说不清造纸技术是从哪里来的。但是他们用传说和故事来弥补这个缺撼。下面是当地流传的关于纱纸的故事。 传 说,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叫董允,他非常

90

孝顺母亲。但是母亲却不幸得病死了。他很悲伤,就想写一篇祭文悼念他的母亲。但是,当时的纸很脆,是用渔网和破布做的。他想用一种更好的纸来抄写祭文。就试着用纱皮做,但是,每一次抄出来的纸都是烂的。他想到母亲死了,他却不能做出一张好纸来写祭文,就大哭起来,眼泪和鼻子流到了刚刚抄好的纸上。压纸时,却发现有鼻子眼泪的地方纸不烂。他想可能是这些东西的粘性起了的作用。后来他在山上找到一种有粘性的叶子——胶树叶。把这种叶子的粘液加入纸浆后,终于造成了纱纸。

 这 个故事乍一听使人觉得与历史的、真实的东西差得很远,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又能够看出一些历史的真实。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随着造纸技术一起从中原流传来的、经过本地创造性加工的故事。故事形成的年代不会太早。广西是一个壮族、瑶族的聚居区,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来源和特点,但是汉文化一直对它有持续和强有力的影响。壮族、瑶族人民不仅从中原学到生产技术,也吸收了汉文化的思想和观念。这个故事就反映了这样一种情况。故事像是发生在中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时代是汉朝,也提到纸曾经是用渔网和破布做。这两点都是中原造纸史中的一些真实片断。同时故事也反映了典型的孝道的观念,提到了祭文和书写。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是随着中原的造纸技术一同传到广西的。但是这一故事的要点却不是这些,它的主题是胶树叶(纸药)的发现和运用,并形象地讲述了这一重要技术创新发现的过程,是壮族劳动人民对这一技术创新的朴素的解释和理解。我们认为这一主题涉及了壮族人民对本地植物资源的利用以及中原造纸技术的本土化,是壮族纸工智慧的结晶。但是,就像所有劳动人民的发明一样,它不是某个人的发明,而是群体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经验和成果,并常常慷慨地把自己的发明奉送给别人。在这个故事中,他们把纱纸的发明给了一个叫董允的人。 

据 有关资料介绍,道光年间贡川就已经出产“纱纸”,人称“贡川纸”,是颇有名气的。对贡川手工造纸的详细的记载是1937年的统计资料。据《壮族通史》说:“那马县产纱纸多属上等尺作纸,年产九十二万一千余斤,约为一万零二百余担,其中大部产于贡川圩,人称贡川纸。贡川纸纸面光滑,纤维组织精细,硬度较高,颜色洁白,无杂质黑点。故都安、隆山、那马三县纱纸的质量,以那马县贡川出产的为第一。”从1937年贡川纱纸的产量可以看出,当时的手工造纸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也有很高的声誉。当地86岁的壮族老人向朝瑞说,解放以前,制伞业、扎纸业、制扇业、爆竹业这几种手工业完全依赖于贡川的纱纸生产。那时对纱纸的需求量更大,贡川的造纸的人家更多。例如,宾阳县

以制伞闻名四方,它每年大批从这里购纸作为原材料。因为纱纸韧性好、拉力大,堪与布相媲美。宾阳制伞人用桐油或用猪血加石灰涂在纱纸上,就做成了伞面。纱纸还大量出口南洋。贡川人近百年来就一直把造纸作为一项重要的生计,一辈传给一辈。贡川人从小就看着父母造纸,十二三岁就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十八九岁就已经成了一名熟练的纸工。

 解 放以后,贡川手工纱纸生产也没有中断。1949年以后,国家提倡国有化和大工业生产,实行了一系列的国营化和集体化的政策。一些与国民经济关系不大,没有形成规模的手工业和手工作坊就没有被纳入集体化,手工作坊倒闭,工人流失,手艺濒临失传。而贡川手工造纸历经百年,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解放后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1954年,为了响应“合作化”的号召,成立了贡川纱纸厂,属贡川公社。当时,许多人家的纸槽都搬到了厂里,共有118个,工人也基本上是村里的年轻力壮的熟练纸工,达366人。纸工按照供销社制定统一的规格来生产纸张,产品由供销社统购统销。工人的工资是由出勤、产量、质量来定的。在1979年时,工人的工资大约是每人每月30~40元。工人一般1天能抄纸600~800张。改革开放后,国家允许个体造纸,村里的各家各户先后把自己的纸槽搬回家,重新开始了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生产,纸厂解散。从1980年起,贡川的家庭作坊式手工造纸一直快速地发展,最近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点。现在,纱纸也出口到了马来西亚。纱纸还被裁成大约一指半的宽度,卖给银行捆钞票用。扎纸业生意依然兴隆,每天需花费大量的纱纸。 2 .用纸习俗研究

 因 为有了造纸技术和纸产品,才会形成用纸习俗。但是,用纸习俗会反过来促进造纸的持续和发展。贡川的手工造纸从来不曾中断过,并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当地人有自己的一套用纸习俗,纸与当地人民的需求息息相关,在社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为了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壮族人民的用纸习俗,在调查中,我们竭力从村民1天、1年和1生3个不同的层面来看当地人民生活与手工造纸的联系。从村民1天的用纸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用纸习俗;从一年四季的无数个节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1年中的节庆礼仪中的用纸习俗;从人们1生中的生老病死、结婚成年的重大事件中,可以看到人生礼仪中的用纸习俗。 ( 1)日常生活中的用纸习俗

 贡 川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纱纸。过去,纱纸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书写工具,它是壮族人民学习文

91

化,接受教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除此之外,糊窗户用纱纸,天雨时用纱纸做的纸伞,天热时用纱纸做的纸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机制纸和一些新的材料部分代替了纱纸,但是纱纸的用途仍然很广。尤其在写一些重要契约时,纱纸是必不可少的。纱纸比机制纸经得起岁月的侵蚀,由于在制作过程中用石灰泡过,还有抗虫咬的功效。所以,过去重要文书——地契都是用纱纸写的。86岁的老人向朝瑞给我们看了两张50年代初的地契,1张是用纱纸写的,保存得非常完好,地契的字迹清晰,纸质牢固而有韧性,看起来还能很好地保存几十年;1张是当时人民政府分田地时发的地契,用机制纸写,上有很多小洞,显然已经被虫所咬,纸质变脆、发黄,字迹已不甚清晰,看来难以再长期保存。这两张地契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从中我们能够看出民间技术的优越性。 ( 2)节庆礼仪中的用纸习俗

 在 贡川壮族1年12个月的节庆礼仪中,用纸习俗更是体现得丰富多彩、淋漓尽致。贡川村月月有节,每个节日都有烧纸的习俗。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春节,要烧冥钱、贴春联、吃团圆饭、放爆竹。每件事都离不开纱纸。而正月十五、清明和七月半用纸量最大。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做灯,挂在自己的门口。人们把各种颜料涂在纱纸上,再用五颜六色的纸做成各种各样的灯,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及人物。里面放灯泡或蜡烛,一到晚上大放光芒,非常美丽。还有耍龙和耍狮子的活动,而龙和狮子也都是用纱纸做的。清明节,每家每户上坟扫墓,祭拜祖宗。祖宗的冥衣冥裤、鞋袜毛巾,坟上插的坟旗、坟标都是纱纸做的。七月半是鬼节,节日从七月七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二十,天天都要烧冥钱。还要按性别的不同来做纸衣纸裤,并分别放在两个大纸包中。一个纸包烧给男性祖先,一个纸包烧给女性祖先。里面放有衣裤鞋袜,帽子面巾。包上右联写“某年七月十四某家子孙化寄”,中联写“中元节谨

寄香烛财帛果饼恭奉某氏高曾祖考(妣)查收”,左联写“外鬼无名不得争夺”,就像邮寄一个包裹。为什么

冥钱冥衣一定用纱纸做呢?而不烧价格比较便宜的机制纸做的冥品呢?这与当地的民间信仰与传统心理习惯有关。纱纸积淀着特殊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使人们相信纱纸比机制纸能够通灵,能沟通人与鬼、此岸与彼岸之间的交流。 ( 3)人生礼仪中的用纸习俗

 贡 川的壮族人民在一生中的每个重要关节都与纱纸有密切的关系。生与死都要使用大量的纱纸。在人生的起点——新式或旧式接生中,纱纸都是重要的必备之物。在新式接生中,纱纸经过高温、高压消毒。接生用的纱纸是比较厚的纸,是一次性的,大约一位产妇需用纸10~40张。而人生的终点——丧葬仪式是贡川村壮族人一生中用纱纸最多的一次,尤其是高寿的老人。当地人说:“六十得一马,叫六马”,认为60岁以上的老人死可以骑马走,因此要扎纸马。一个纸马要用纱纸20~30张。还要为他盖1所4层楼的纸房子,需用纱纸40张,出殡的时候随棺材送到坟上。家里要置放灵位,用纱纸10张、花纸和机制纸30张做成,3年后才能烧掉。有条件的还要做1乘纸轿子和1簇纸花,需用纱纸15张。除此以外,大量的纸钱是必不可少的。死去一位老人至少要用100多张纱纸。

  与前面的节庆礼俗结合来看,纱纸与鬼、祖先和死(从阳世到阴间的转变过程)有一种直接的关联。纱纸是承载人与另一世界相互之间交流符号的物质载体,是当地人民与鬼神对话的具体的、可见的形式。只要信仰不变,人们是不会随意改变这一形式的。但是在非神圣领域,如日常生活习俗中,人们很容易地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习惯。纱纸也曾经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但是当地人很快地用机制纸取代了纱纸。

 ( 本文的调研工作得到广西民族学院万辅彬教授、韦丹芳硕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致谢忱!)

A Study on the Paper-making and Paper-using Customs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

ZHU Xia

(Institute of Folklo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Abstract:From aspects of the technique and folklore, the author surveys the paper-making by hand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Gongchuang village of Dahua County, Guangxi. She thinks that the paper-making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Gongchuang village is in tranditional way of central China and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This produc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aily life and some rituals of local Zhuang people.

Key words:Zhua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Shapi paper;Paper using custom

[责任编辑:杜雪飞]

92

《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3

广西壮族手工造纸及用纸习俗的调研

朱 霞

(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要:作者从技术与民俗两个方面对广西大化县贡川乡壮族手工造纸进行调查,认为广西大化县贡川壮族造纸为一种传统的抄纸法造纸,生产的手工纸——“纱皮纸”具有较多的特点,在当地壮族的日常生活和人生礼仪习俗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广 西壮族;纱皮纸;用纸习俗

中图分类号:TS766.1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4)03—0089—04

 纸 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也很早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造纸方法,并且以纸作为物质载体,形成了一系列的用纸习俗和观念。本文试图通过对广西壮族的造纸技术与用纸习俗的调查与研究,阐明造纸这一项重大技术的运用对一个民族文化与思想的贡献,而用纸所形成的习俗又反过来使造纸技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辅相成,生生不息。

斤是3.2元左右,为黑“纱皮”价格的两倍。黑“纱皮”有一层不能使用,在备料过程中要除去,所以黑“纱皮”的价比较低。“纱皮”树(构树)是野生的植物,采收“纱皮”有一定的方法。生长1年的小树皮嫩,剥出的“纱皮”质量不佳。“纱皮”树要长到两三年时才能砍伐和剥皮。季节以秋天为宜,春天的“纱皮”嫩,纤维含量低,质量不好,价格低。而秋天的“纱皮”老,纤维成分多,“纱皮”质量好,价格也高。一般是把树龄为两三年的“纱树”砍下,剥树皮,晒干以后,捆成约50公斤的1捆,就可以运到贡川卖给造纸的人家了。

 3 .造纸的程序

一、广西贡川村壮族的手工造纸技术

 1 .田野点基本情况 

大 化县贡川乡贡川村距离南宁100多公里,距离大化县城有22.7公里,村旁有一条河流过,给贡川村带来

中,泡两个小时,使“纱皮”充分吸收水分而变软。浸

泡后“纱皮”的颜色不变,如果是黑“纱皮”,浸泡时水会变黑。 

( 2)煮料。把泡好的“纱皮”放入大铁锅中,每投50公斤的“纱皮”就要放1层10公斤的烧碱(5:1的比例。过去没有烧碱的时候,是用石灰)。一般是250~500公斤1锅。如果是250公斤,要煮8~12小时,如果是500公斤煮的时间就要加倍。煮时,要注意用木棍把纸

 ( 1)浸泡。把原料——干“纱皮”完全浸在水

了丰富的水资源,为造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全村有950户,共4150人,大部分是壮族。水田650亩,旱地1000亩,主要作物有水稻和玉米,人均年收入800元。造纸是村民最大的收入,也是本村最重要的副业,全村有560户造纱皮纸,造纸的人均劳力收入为每月300元。 2 .造纸的原料

 贡川的“纱皮纸”是用当地叫“纱皮”的一种野生植物的皮作为原料,据我们判断,这种“纱皮”是构皮。由于不断地砍伐,“纱皮”树在本地和周围地区已经很少了。现在,贡川村造纸的原料都是来自外地,如隆安、宁明、马山等地。由于这个村子大多数人家都造纸,所需“纱皮”量很大,所以每个圩日都有七八个摊点卖“纱皮”。卖主既有瑶族也有壮族。每捆“纱皮”50公斤。“纱皮”分黑白两种,价格不等。晒干的黑“纱皮”每公斤在1.6元左右,晒干的白“纱皮” 每公

料压下去,以便上面的料也能煮到,煮一段时间要翻一翻。当“纱皮”煮成黑色并且一拉就断时,就说明纸料煮熟了。煮熟1锅纸料要费木柴250~300公斤。 

( 3)洗泡。把煮好的纸料放入一个长5米、宽3米、深50公分的水池中洗泡。先用清水冲洗纸料,放去黑水,洗去纸料表面上的污物,并剔除杂质,然后在池水中泡半天。纸料由黑色变成黄色。

  (4)漂白。按2.5%的比例,把一定的漂白粉(过

收稿日期:2004—02—23

作者简介:朱 霞(1962~),女,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博士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间文化研究。

89

去没有漂白粉的时候,是用石灰)放入编织袋中,再放入水中,使漂白粉充分溶化在水中,其杂质则留在袋子中。然后把“纱皮”放入调好的漂白粉水中浸泡两小时,并用手和铁钩常常翻动。“纱皮”就变白变软。  (5)打浆。传统打浆:一般是男子打,用双手各拿木制工具在1个2米长、50公分宽的木板上打,打浆工具手握处是一圆柄,打浆处是方形。每打1团约2公斤左右的“纱皮”料,要花费三四个小时,边打边翻,要打得又细又均匀,费时费力;机器打浆: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使用,用机器打浆,分粗打和细打两个过程,一次可以打300公斤,每次打30分钟就行,省时省力。  (6)备纸药。纸药起粘合剂的作用。贡川村有种叫“茛尾”(音)的灌木小树的叶子就是纸药的原料,汉话叫它胶树叶。将胶树叶晒干,捣成粉末备用。1立方水中放1.5公斤捣细的胶树叶,纸药宜在锅开水沸之前放入,煮约30~40分钟即可。一锅纸药可以用10天。  (7)抄纸。在抄纸槽中放入4公斤打好的纸料,放入半池水,加入一小桶纸药水,就可以开始抄纸了。用一个本地产的抄纸器抄纸,它是一种活动式抄纸帘。抄时把抄纸器先往槽里送,舀起纸浆,再左右回荡,使纸浆均匀。用一个竹制的隔尺(控制纸的规格)把多余纸浆用隔尺除去。然后把纸扣到湿纸台上。扣纸时,先放内侧的湿纸,再慢慢向外,并一手向前推帘子,以至全部湿纸放到湿纸台上。

  (8)压榨。在有滤水浅槽的水泥台上约抄纸800张就压榨,压榨2~3个小时,一边是铁架,用大木头作为平衡器,另一边是石头吊,每个石头约重150公斤,共4个石头。过去是用木头架,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改用铁架。抄得快时,一天可压两次,共约1600张。加压后,纸的宽度和长度都会变得更大一点。

  (9)揭纸和晒纸。从纸台上将纸揭下,应立即贴到墙上,用棕刷子来回轻刷,使其均匀地粘在墙上。晒的时间看天气状况决定,快则1天,慢则3~4天。干后揭起。也有在火墙上烤纸的。

  (10)计数。40张纸为1连(刀),400张纸为1把。一般每公斤纸(60张)可售13元。

  工具:铁锅。直径2米、深1.8米,安放在大灶上;抄纸帘。长60厘米、宽53厘米,用细竹做成;抄纸槽。长130厘米、宽150厘米、高50厘米,现为水泥砌成。  根据以上壮族造纸工序可看出,这是典型的抄纸法造纸,与中国内地的传统造纸法相近。这种纱皮纸的特点是强度大,防虫蛀,较洁白,拉力也很大。  4.纸帘的生产

  制作纸帘工具主要有特制的刀、拉线架和编帘架。纸帘制作过程是:

  (1)制作竹丝。取本地产的一种竹子为材料,这种竹子的特点是节与节之间很长,达1米以上,壮语叫“国衮”(音)。这种竹子现在本地已少,要去县城才能买到。按照客户需要(竹帘的大小一般是长60公分,宽53公分),取一定长度的竹子,用特制的刀把竹子劈成两半,用二分法一直分下去,最后竹子被分成了细丝,仅有1毫米细。把竹丝的两头削圆,先把细竹从拉线架的较大的凿孔中用力拉出,再从较小的孔中拉两次即成。每根竹丝都是以同样的方法拉出来,这样就保证了每根竹丝都是一样的粗细。1个竹帘需要500根竹丝,且每一根竹丝都是同样的粗细、均匀和浑圆。用这种精细的竹丝编成的帘子才会很平滑和细腻。 

( 2)编制竹帘。细竹丝准备好后,就可以开始编竹帘了。编帘架有1条像尺子一样有刻度的横木,在横木上放的线就决定了所编的竹帘的线数和线间距。线下面悬挂着对等的两个直径1厘米的水泥圆球,其作用是拉直编织帘子的细线。一般两边和中间的线设计得比较密,使编成的帘子比较结实耐用,但也可以灵活调整。过去人们是用棕榈树的棕线来编帘子,现在已经改用渔线代替棕线了。编纸帘时先编上1片竹条,然后将1根竹丝放在竹条下,前后拉对等的泥球,把竹丝编上去。再不断重复,1个帘子要编上500多根竹丝和两指宽的竹片作为边,竹帘才算完成。这种工作很细致、费时,手快的3天能编1个帘子,手慢的4天编1个。每个帘子的售价是15~20元。他们村制作的帘子不仅供本地的纸工,还有平果等外县的纸工来买,最远销往广东。

 我 们曾调查过白、瑶、彝、哈尼等少数民族的抄纸法造纸,但这些民族都不能编制纸帘,而是从四川等地购买。所以,壮族制帘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壮族手工造纸的历史与民俗

 1 .手工造纸的传说与历史

 纸 的发明曾经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在人类的文化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广西壮族的手工造纸也对当地的文化、思想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人们对其历史知之甚少。

 广 西山清水秀,气候温热,湿润多雨,植物生长茂盛,丰富的水资源和植物资源为广西的手工造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当地的多数纸工都说他们祖祖辈辈都是造纸的。但是贡川的造纸历史究竟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当地人也不知道他们的祖辈从什么时候开始造纸,也说不清造纸技术是从哪里来的。但是他们用传说和故事来弥补这个缺撼。下面是当地流传的关于纱纸的故事。 传 说,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叫董允,他非常

90

孝顺母亲。但是母亲却不幸得病死了。他很悲伤,就想写一篇祭文悼念他的母亲。但是,当时的纸很脆,是用渔网和破布做的。他想用一种更好的纸来抄写祭文。就试着用纱皮做,但是,每一次抄出来的纸都是烂的。他想到母亲死了,他却不能做出一张好纸来写祭文,就大哭起来,眼泪和鼻子流到了刚刚抄好的纸上。压纸时,却发现有鼻子眼泪的地方纸不烂。他想可能是这些东西的粘性起了的作用。后来他在山上找到一种有粘性的叶子——胶树叶。把这种叶子的粘液加入纸浆后,终于造成了纱纸。

 这 个故事乍一听使人觉得与历史的、真实的东西差得很远,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又能够看出一些历史的真实。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随着造纸技术一起从中原流传来的、经过本地创造性加工的故事。故事形成的年代不会太早。广西是一个壮族、瑶族的聚居区,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来源和特点,但是汉文化一直对它有持续和强有力的影响。壮族、瑶族人民不仅从中原学到生产技术,也吸收了汉文化的思想和观念。这个故事就反映了这样一种情况。故事像是发生在中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时代是汉朝,也提到纸曾经是用渔网和破布做。这两点都是中原造纸史中的一些真实片断。同时故事也反映了典型的孝道的观念,提到了祭文和书写。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是随着中原的造纸技术一同传到广西的。但是这一故事的要点却不是这些,它的主题是胶树叶(纸药)的发现和运用,并形象地讲述了这一重要技术创新发现的过程,是壮族劳动人民对这一技术创新的朴素的解释和理解。我们认为这一主题涉及了壮族人民对本地植物资源的利用以及中原造纸技术的本土化,是壮族纸工智慧的结晶。但是,就像所有劳动人民的发明一样,它不是某个人的发明,而是群体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经验和成果,并常常慷慨地把自己的发明奉送给别人。在这个故事中,他们把纱纸的发明给了一个叫董允的人。 

据 有关资料介绍,道光年间贡川就已经出产“纱纸”,人称“贡川纸”,是颇有名气的。对贡川手工造纸的详细的记载是1937年的统计资料。据《壮族通史》说:“那马县产纱纸多属上等尺作纸,年产九十二万一千余斤,约为一万零二百余担,其中大部产于贡川圩,人称贡川纸。贡川纸纸面光滑,纤维组织精细,硬度较高,颜色洁白,无杂质黑点。故都安、隆山、那马三县纱纸的质量,以那马县贡川出产的为第一。”从1937年贡川纱纸的产量可以看出,当时的手工造纸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也有很高的声誉。当地86岁的壮族老人向朝瑞说,解放以前,制伞业、扎纸业、制扇业、爆竹业这几种手工业完全依赖于贡川的纱纸生产。那时对纱纸的需求量更大,贡川的造纸的人家更多。例如,宾阳县

以制伞闻名四方,它每年大批从这里购纸作为原材料。因为纱纸韧性好、拉力大,堪与布相媲美。宾阳制伞人用桐油或用猪血加石灰涂在纱纸上,就做成了伞面。纱纸还大量出口南洋。贡川人近百年来就一直把造纸作为一项重要的生计,一辈传给一辈。贡川人从小就看着父母造纸,十二三岁就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十八九岁就已经成了一名熟练的纸工。

 解 放以后,贡川手工纱纸生产也没有中断。1949年以后,国家提倡国有化和大工业生产,实行了一系列的国营化和集体化的政策。一些与国民经济关系不大,没有形成规模的手工业和手工作坊就没有被纳入集体化,手工作坊倒闭,工人流失,手艺濒临失传。而贡川手工造纸历经百年,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解放后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1954年,为了响应“合作化”的号召,成立了贡川纱纸厂,属贡川公社。当时,许多人家的纸槽都搬到了厂里,共有118个,工人也基本上是村里的年轻力壮的熟练纸工,达366人。纸工按照供销社制定统一的规格来生产纸张,产品由供销社统购统销。工人的工资是由出勤、产量、质量来定的。在1979年时,工人的工资大约是每人每月30~40元。工人一般1天能抄纸600~800张。改革开放后,国家允许个体造纸,村里的各家各户先后把自己的纸槽搬回家,重新开始了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生产,纸厂解散。从1980年起,贡川的家庭作坊式手工造纸一直快速地发展,最近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点。现在,纱纸也出口到了马来西亚。纱纸还被裁成大约一指半的宽度,卖给银行捆钞票用。扎纸业生意依然兴隆,每天需花费大量的纱纸。 2 .用纸习俗研究

 因 为有了造纸技术和纸产品,才会形成用纸习俗。但是,用纸习俗会反过来促进造纸的持续和发展。贡川的手工造纸从来不曾中断过,并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当地人有自己的一套用纸习俗,纸与当地人民的需求息息相关,在社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为了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壮族人民的用纸习俗,在调查中,我们竭力从村民1天、1年和1生3个不同的层面来看当地人民生活与手工造纸的联系。从村民1天的用纸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用纸习俗;从一年四季的无数个节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1年中的节庆礼仪中的用纸习俗;从人们1生中的生老病死、结婚成年的重大事件中,可以看到人生礼仪中的用纸习俗。 ( 1)日常生活中的用纸习俗

 贡 川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纱纸。过去,纱纸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书写工具,它是壮族人民学习文

91

化,接受教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除此之外,糊窗户用纱纸,天雨时用纱纸做的纸伞,天热时用纱纸做的纸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机制纸和一些新的材料部分代替了纱纸,但是纱纸的用途仍然很广。尤其在写一些重要契约时,纱纸是必不可少的。纱纸比机制纸经得起岁月的侵蚀,由于在制作过程中用石灰泡过,还有抗虫咬的功效。所以,过去重要文书——地契都是用纱纸写的。86岁的老人向朝瑞给我们看了两张50年代初的地契,1张是用纱纸写的,保存得非常完好,地契的字迹清晰,纸质牢固而有韧性,看起来还能很好地保存几十年;1张是当时人民政府分田地时发的地契,用机制纸写,上有很多小洞,显然已经被虫所咬,纸质变脆、发黄,字迹已不甚清晰,看来难以再长期保存。这两张地契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从中我们能够看出民间技术的优越性。 ( 2)节庆礼仪中的用纸习俗

 在 贡川壮族1年12个月的节庆礼仪中,用纸习俗更是体现得丰富多彩、淋漓尽致。贡川村月月有节,每个节日都有烧纸的习俗。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春节,要烧冥钱、贴春联、吃团圆饭、放爆竹。每件事都离不开纱纸。而正月十五、清明和七月半用纸量最大。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做灯,挂在自己的门口。人们把各种颜料涂在纱纸上,再用五颜六色的纸做成各种各样的灯,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及人物。里面放灯泡或蜡烛,一到晚上大放光芒,非常美丽。还有耍龙和耍狮子的活动,而龙和狮子也都是用纱纸做的。清明节,每家每户上坟扫墓,祭拜祖宗。祖宗的冥衣冥裤、鞋袜毛巾,坟上插的坟旗、坟标都是纱纸做的。七月半是鬼节,节日从七月七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二十,天天都要烧冥钱。还要按性别的不同来做纸衣纸裤,并分别放在两个大纸包中。一个纸包烧给男性祖先,一个纸包烧给女性祖先。里面放有衣裤鞋袜,帽子面巾。包上右联写“某年七月十四某家子孙化寄”,中联写“中元节谨

寄香烛财帛果饼恭奉某氏高曾祖考(妣)查收”,左联写“外鬼无名不得争夺”,就像邮寄一个包裹。为什么

冥钱冥衣一定用纱纸做呢?而不烧价格比较便宜的机制纸做的冥品呢?这与当地的民间信仰与传统心理习惯有关。纱纸积淀着特殊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使人们相信纱纸比机制纸能够通灵,能沟通人与鬼、此岸与彼岸之间的交流。 ( 3)人生礼仪中的用纸习俗

 贡 川的壮族人民在一生中的每个重要关节都与纱纸有密切的关系。生与死都要使用大量的纱纸。在人生的起点——新式或旧式接生中,纱纸都是重要的必备之物。在新式接生中,纱纸经过高温、高压消毒。接生用的纱纸是比较厚的纸,是一次性的,大约一位产妇需用纸10~40张。而人生的终点——丧葬仪式是贡川村壮族人一生中用纱纸最多的一次,尤其是高寿的老人。当地人说:“六十得一马,叫六马”,认为60岁以上的老人死可以骑马走,因此要扎纸马。一个纸马要用纱纸20~30张。还要为他盖1所4层楼的纸房子,需用纱纸40张,出殡的时候随棺材送到坟上。家里要置放灵位,用纱纸10张、花纸和机制纸30张做成,3年后才能烧掉。有条件的还要做1乘纸轿子和1簇纸花,需用纱纸15张。除此以外,大量的纸钱是必不可少的。死去一位老人至少要用100多张纱纸。

  与前面的节庆礼俗结合来看,纱纸与鬼、祖先和死(从阳世到阴间的转变过程)有一种直接的关联。纱纸是承载人与另一世界相互之间交流符号的物质载体,是当地人民与鬼神对话的具体的、可见的形式。只要信仰不变,人们是不会随意改变这一形式的。但是在非神圣领域,如日常生活习俗中,人们很容易地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习惯。纱纸也曾经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但是当地人很快地用机制纸取代了纱纸。

 ( 本文的调研工作得到广西民族学院万辅彬教授、韦丹芳硕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致谢忱!)

A Study on the Paper-making and Paper-using Customs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

ZHU Xia

(Institute of Folklo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Abstract:From aspects of the technique and folklore, the author surveys the paper-making by hand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Gongchuang village of Dahua County, Guangxi. She thinks that the paper-making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Gongchuang village is in tranditional way of central China and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This produc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aily life and some rituals of local Zhuang people.

Key words:Zhua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Shapi paper;Paper using custom

[责任编辑:杜雪飞]

92


相关文章

  • 浅析广西靖西绣球的文化特征
  • 浅析广西靖西绣球的文化特征 岑菊妹 广西工学院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摘 要:绣球作为壮族民众的传统手工艺品,内含吉祥寓意,传达爱的信息,集审美和收藏价值于一体,其技艺精湛.风格粗犷.纹饰秀美.色彩绚丽.构图和谐,不 ...查看


  •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期末复习知识点
  • 五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可爱的中国 第一课 我的祖国 1. 祖国疆域真辽阔,不同季节同时过,国土九百六十万,位居世界第三位,东西时间各不同,南北冷暖有强弱. 2. 最北端在漠河(有"中国北极村"之称):最 ...查看


  • 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 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摘 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曾经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 ...查看


  • 广西公务员考试笔试历年真题
  • 广西公务员考试笔试历年真题 2015年广西公务员招考公告信息|面试公告|海量复习资料及真题下载:2015年广西公务员考试课程推荐:http://gx.huatu.com/zt/msdztxy/ 2015广西公务员交流群 :392512576 ...查看


  • 中国生活用纸行业调查分析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中国各民族简介及民族服装
  • 中国各民族简介及民族服装 汉族104 248万人,占中国人口的92%.是中国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中国.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汉代开始称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中国,有将近 ...查看


  • 广西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探论
  •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无论是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味形兼具的饮食习俗,还是淳朴崇礼的礼仪信仰.异彩纷呈的岁时节俗,抑或古朴简约的民族歌舞.神奇独特的婚葬习俗等等,都极富民族艺术魅力,不愧为民族文化中一枝绚丽的奇葩,值得我们进 ...查看


  • (1)壮族饮食文化习俗初探
  •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600多万,其中93.7%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广东连山.云南文山.贵州黔东南.湖南江华等地,其居住区域基本连成一片.壮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及其先民与当地的汉. ...查看


  • 全国各地乡风民俗
  • 一.华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当地大量的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群,大型古典园林,大型石窟壁画,著名的古都,构筑出丰厚浓郁的旅游文化氛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坦荡的草原风光和清新无染的空气,使人眼阔心宽,宁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