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浅报名号:000108 姓名:李修玉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内容摘要: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这部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领袖,梁山好汉被黑暗的社会昏暗的朝廷逼上梁山,走上聚义之路,后有在宋江的领导之下接受朝廷的招安,为国家,为皇帝出征,最后在朝廷“以贼灭贼”的政策之下走上失败的道路。一百零八好汉因为义而汇聚在梁山,领袖宋江更是不仅对朋友义气,而且对朝廷也忠心,在他的领导下,梁山好汉保境安民,惩贪官、除恶吏,招安后又外抗大辽,内平方腊,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轰轰烈烈的梁山起义找不到正确的出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他们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奸臣的阴谋诡计害死,最终以悲剧结局。梁山好汉们虽然结局悲壮,但却成为了万人景仰的忠义之士,他们的故事千古传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梁山好汉

在宋徽宗时代,也就是北宋末年,当时北宋由盛而衰。在外有少数民族侵扰边境,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在内宋帝贪图享乐,既不勤政,也不爱民,滥用高俅、童贯、蔡京等奸臣,他们对人民大肆压迫,搞得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的社会之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梁山起义就是这时声势最浩大的一支义军,梁山好汉的故事由此而生,并经过历代人的广泛流传,最终由明代作家施耐庵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整理,重新创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的是梁山一百零八好好汉因为在乱世被奸臣所害被迫上梁山聚义,被朝廷招安后赤胆忠心为朝廷南征北战,终因朝廷昏暗不明,被奸臣所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忠”和“义”是梁山好汉的共同点,是他们行事的基本原则。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忠君”是最基本的道德,梁山泊杏黄旗上的“替天行道”即是梁山好汉的目标。

一、不同的人物所忠于的对象也不同。

封建社会所奉行的基本道德准则有:忠、孝、节、义,其中“忠”是第一位的。“忠”在当时的理解很狭隘,大多数认为“忠君”就是“忠”,但这只是“忠”的一个方面,对皇帝忠心固然是“忠”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忠于职守也一样是“忠”,梁山好汉在这一点是共同的。

1、 以实现忠君未果为人生目标的英雄好汉。

在这里表现最突出的是宋江,在第三十六回中宋江因杀阎婆惜,事发被断配江州,途中晁盖解救,宋江宁可自刎也不愿随刘唐上梁山落草,这不仅表现宋江为人光明磊落,也表现了他对朝廷的的忠心,宁可自己发配江州,也不愿上梁山过着“大秤分金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图个一世快活”的生活。最后直到在浔阳楼题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而被判死刑才上梁山。黄巢是唐末朝农民起义的领袖,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看来是造反的代表,而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也就是造反,宋江题这首诗是犯了封建统治者的大忌。但实际上正好相反,宋江出身小吏受到封建家庭教育的影响,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他想做一个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的忠臣,但在奸臣当道的时代,他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心中怨气无处发泄,才酒后写下这首诗即使宋江要被砍头,逼上梁山后,也只是想暂时落草,念念不忘的仍然指望有朝一日接受朝廷的招安,为国尽忠,留一世的忠名。

宋江如愿接受招安后终于英雄有用武之地,他带着梁山好汉为朝廷北破大辽,南征方腊立下赫赫战功。可在当时昏暗的朝廷中他的忠心从不曾得到皇帝的信任,他为朝廷南征北战,没有阵亡在沙场上,性命却正是他所忠于的朝廷所夺。哪怕最后喝下

毒酒也只道:“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除了宋江之外,忠君报国的梁山好汉还大有人在。在第十六回中,晁盖等七人智取生辰纲后,逃到石碣村对抗公差地围捕,阮小二和阮小七就说过:“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和“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于赵王君。”由此可见梁山好汉们的初衷并不愿造反,只是由于当时朝廷奸臣当道,使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在他们的眼里要想报效国家,替朝廷效力先要铲除奸臣,清君侧,使皇帝不被奸臣所蒙蔽,好让自己有报国的机会。

2、 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领导者。

在这类忠心的人中,最典型的就是李逵。在他的心中,根本就不忠于皇帝,在他的心中,他所崇拜的领导者宋江远比皇帝的地位重得多。如在第七十一回中,宋江作《满江红》:“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李逵便圆睁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一脚把桌子踢起并摔碎,宋江酒后恼怒之下欲将其斩首,李逵仍道“哥哥剐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第一百回中,哪怕知道宋江让他喝下了毒酒仍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他不忠于皇帝,但对晁盖、宋江忠得不能再忠。除了李逵,其他如武松、鲁智深等亦是如此。

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二、保家卫国的“大义”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一国之君,为皇帝尽忠、为国家出力是无上光荣的,梁山好汉们替老百姓伸张正义、扶危济困义不容辞,保境安民责无旁贷,能够以帝王之师保卫祖国、抗击外族的侵略,使自己一方面能英雄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保家卫国、使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更是得尝心中所愿。

1、梁山好汉,如林冲、解珍、解宝等等,他们本无心为寇,只因奸臣弄权,贪官当道,对他们赶尽杀绝,他们死里逃生。上梁山只是为了活命,这些人恨的是那些奸臣,而不是国家,因此为国效力,保境安民,他们非但不抵触,反而做为己任。特别是在接受朝廷的招安后,立即投入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去,并且大破辽兵。

2、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梁山好汉的共同性格。梁山聚义之所以能震惊朝野是因为他们为百姓伸张正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当时很多老百姓受到贪官、土豪、恶霸的欺压而无力反抗,梁山好汉的正义感使他们绝不袖手旁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不同于其他落草为寇的强盗的地方,也是梁山起义迅速壮大的原因,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夜走蜈蚣岭,都是见到弱小被欺凌而仗义出手相助。

3、仗义疏财,助人于急难中。在梁山好汉中大有重义轻财的人在,首先就是宋江、晁盖、柴进,这些人家中有财,但绝不是吝财之辈,因此无论是谁遇难投奔,他们都仗义相助,扶危济困,尤其是对江湖上的英雄好汉,更是慷慨解禳。因此江湖上英雄好汉人人敬佩,除此之外,更有许多好汉并不富有,但仍然救济弱小,如在第三回中,当鲁达听到金老汉的事后决定替天行道,他并不是马上去找郑屠,而是先将银子安顿金老汉父女,史进也毫不吝啬的出资相助。

4、英雄惜英雄,为朋友两肋插刀。

梁山上的英雄好汉,不仅仗义疏财,更让人钦佩的是他们对朋友都是重义轻生、两肋插刀。首先是史进,他本是地主大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因为抓了陈达,朱武、杨春为救陈达用了苦肉计,史进见他们重义气,放了陈达。朱武、杨春、陈达为感恩,与史进常有来往,事情被官府知道后,史进宁可放弃祖产家业也不出卖陈达、朱武、杨春。

还有鲁智深在野猪林救林冲,还保护林冲,千里迢迢一路护送至沧州,为此得罪高俅,被逼

得有寺难投,只得落草。

宋江为了救晁盖等七人,“担着海也似的干系”给晁盖他们通风报信,使他们逃入梁山泊,得以保全性命。

正是由于他们对人民对国家的责任心,对兄弟朋友的义气,老百姓才争相投奔,成为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队伍,甚至危及到朝廷,迫使皇帝不得不向梁山招安,重用这些被遗漏在草莽的英雄豪杰。

三、

浅报名号:000108 姓名:李修玉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内容摘要: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这部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领袖,梁山好汉被黑暗的社会昏暗的朝廷逼上梁山,走上聚义之路,后有在宋江的领导之下接受朝廷的招安,为国家,为皇帝出征,最后在朝廷“以贼灭贼”的政策之下走上失败的道路。一百零八好汉因为义而汇聚在梁山,领袖宋江更是不仅对朋友义气,而且对朝廷也忠心,在他的领导下,梁山好汉保境安民,惩贪官、除恶吏,招安后又外抗大辽,内平方腊,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轰轰烈烈的梁山起义找不到正确的出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他们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奸臣的阴谋诡计害死,最终以悲剧结局。梁山好汉们虽然结局悲壮,但却成为了万人景仰的忠义之士,他们的故事千古传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梁山好汉

在宋徽宗时代,也就是北宋末年,当时北宋由盛而衰。在外有少数民族侵扰边境,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在内宋帝贪图享乐,既不勤政,也不爱民,滥用高俅、童贯、蔡京等奸臣,他们对人民大肆压迫,搞得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的社会之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梁山起义就是这时声势最浩大的一支义军,梁山好汉的故事由此而生,并经过历代人的广泛流传,最终由明代作家施耐庵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整理,重新创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的是梁山一百零八好好汉因为在乱世被奸臣所害被迫上梁山聚义,被朝廷招安后赤胆忠心为朝廷南征北战,终因朝廷昏暗不明,被奸臣所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忠”和“义”是梁山好汉的共同点,是他们行事的基本原则。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忠君”是最基本的道德,梁山泊杏黄旗上的“替天行道”即是梁山好汉的目标。

一、不同的人物所忠于的对象也不同。

封建社会所奉行的基本道德准则有:忠、孝、节、义,其中“忠”是第一位的。“忠”在当时的理解很狭隘,大多数认为“忠君”就是“忠”,但这只是“忠”的一个方面,对皇帝忠心固然是“忠”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忠于职守也一样是“忠”,梁山好汉在这一点是共同的。

1、 以实现忠君未果为人生目标的英雄好汉。

在这里表现最突出的是宋江,在第三十六回中宋江因杀阎婆惜,事发被断配江州,途中晁盖解救,宋江宁可自刎也不愿随刘唐上梁山落草,这不仅表现宋江为人光明磊落,也表现了他对朝廷的的忠心,宁可自己发配江州,也不愿上梁山过着“大秤分金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图个一世快活”的生活。最后直到在浔阳楼题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而被判死刑才上梁山。黄巢是唐末朝农民起义的领袖,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看来是造反的代表,而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也就是造反,宋江题这首诗是犯了封建统治者的大忌。但实际上正好相反,宋江出身小吏受到封建家庭教育的影响,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他想做一个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的忠臣,但在奸臣当道的时代,他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心中怨气无处发泄,才酒后写下这首诗即使宋江要被砍头,逼上梁山后,也只是想暂时落草,念念不忘的仍然指望有朝一日接受朝廷的招安,为国尽忠,留一世的忠名。

宋江如愿接受招安后终于英雄有用武之地,他带着梁山好汉为朝廷北破大辽,南征方腊立下赫赫战功。可在当时昏暗的朝廷中他的忠心从不曾得到皇帝的信任,他为朝廷南征北战,没有阵亡在沙场上,性命却正是他所忠于的朝廷所夺。哪怕最后喝下

毒酒也只道:“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除了宋江之外,忠君报国的梁山好汉还大有人在。在第十六回中,晁盖等七人智取生辰纲后,逃到石碣村对抗公差地围捕,阮小二和阮小七就说过:“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和“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于赵王君。”由此可见梁山好汉们的初衷并不愿造反,只是由于当时朝廷奸臣当道,使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在他们的眼里要想报效国家,替朝廷效力先要铲除奸臣,清君侧,使皇帝不被奸臣所蒙蔽,好让自己有报国的机会。

2、 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领导者。

在这类忠心的人中,最典型的就是李逵。在他的心中,根本就不忠于皇帝,在他的心中,他所崇拜的领导者宋江远比皇帝的地位重得多。如在第七十一回中,宋江作《满江红》:“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李逵便圆睁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一脚把桌子踢起并摔碎,宋江酒后恼怒之下欲将其斩首,李逵仍道“哥哥剐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第一百回中,哪怕知道宋江让他喝下了毒酒仍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他不忠于皇帝,但对晁盖、宋江忠得不能再忠。除了李逵,其他如武松、鲁智深等亦是如此。

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二、保家卫国的“大义”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一国之君,为皇帝尽忠、为国家出力是无上光荣的,梁山好汉们替老百姓伸张正义、扶危济困义不容辞,保境安民责无旁贷,能够以帝王之师保卫祖国、抗击外族的侵略,使自己一方面能英雄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保家卫国、使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更是得尝心中所愿。

1、梁山好汉,如林冲、解珍、解宝等等,他们本无心为寇,只因奸臣弄权,贪官当道,对他们赶尽杀绝,他们死里逃生。上梁山只是为了活命,这些人恨的是那些奸臣,而不是国家,因此为国效力,保境安民,他们非但不抵触,反而做为己任。特别是在接受朝廷的招安后,立即投入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去,并且大破辽兵。

2、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梁山好汉的共同性格。梁山聚义之所以能震惊朝野是因为他们为百姓伸张正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当时很多老百姓受到贪官、土豪、恶霸的欺压而无力反抗,梁山好汉的正义感使他们绝不袖手旁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不同于其他落草为寇的强盗的地方,也是梁山起义迅速壮大的原因,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夜走蜈蚣岭,都是见到弱小被欺凌而仗义出手相助。

3、仗义疏财,助人于急难中。在梁山好汉中大有重义轻财的人在,首先就是宋江、晁盖、柴进,这些人家中有财,但绝不是吝财之辈,因此无论是谁遇难投奔,他们都仗义相助,扶危济困,尤其是对江湖上的英雄好汉,更是慷慨解禳。因此江湖上英雄好汉人人敬佩,除此之外,更有许多好汉并不富有,但仍然救济弱小,如在第三回中,当鲁达听到金老汉的事后决定替天行道,他并不是马上去找郑屠,而是先将银子安顿金老汉父女,史进也毫不吝啬的出资相助。

4、英雄惜英雄,为朋友两肋插刀。

梁山上的英雄好汉,不仅仗义疏财,更让人钦佩的是他们对朋友都是重义轻生、两肋插刀。首先是史进,他本是地主大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因为抓了陈达,朱武、杨春为救陈达用了苦肉计,史进见他们重义气,放了陈达。朱武、杨春、陈达为感恩,与史进常有来往,事情被官府知道后,史进宁可放弃祖产家业也不出卖陈达、朱武、杨春。

还有鲁智深在野猪林救林冲,还保护林冲,千里迢迢一路护送至沧州,为此得罪高俅,被逼

得有寺难投,只得落草。

宋江为了救晁盖等七人,“担着海也似的干系”给晁盖他们通风报信,使他们逃入梁山泊,得以保全性命。

正是由于他们对人民对国家的责任心,对兄弟朋友的义气,老百姓才争相投奔,成为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队伍,甚至危及到朝廷,迫使皇帝不得不向梁山招安,重用这些被遗漏在草莽的英雄豪杰。

三、


相关文章

  • [水浒传]的社会功用与创作个性
  • 摘 要:关于<水浒传>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农民起义说.官逼民反说.市民说.忠义说.忠奸斗争说.赞美英雄.宣扬平等说.多元融合说等等.本文从"忠义说"角度来分析<水浒传>的社会功用,兼论作家的创 ...查看


  • _前创作_与_水浒传_文本的思想倾向_冯利华
  • 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11 No.12 古典文学新探 <水浒传>是明清世代累积型侠义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 作品,民间影响极广.关于其思想主题,无论是"农民起义 说 "".诲盗说 ...查看


  •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摘要:<水浒传>诞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歌颂了反抗压迫.反抗不平的英雄人物,全书都蕴含着浓郁的历史悲剧色彩.这部小说宣扬的最闪光的思想是忠义思想,这是< ...查看


  •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 水<浒传>的"忠"义想 南宋以来的 浒故事,既不是在水歌颂什么农起民,也不义在宣是什扬投降主义么.此凡皆,其社是客观效会果某一方的.面南以宋来水浒的事故是,定时代的一特昂入云曲天的乱世"忠" ...查看


  • [水浒传]中所蕴含的武德文化现象研究
  • <水浒传>中所蕴含的武德文化现象研究 作者:郄玉石 谢志程 孟祥生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01期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水浒传>中所蕴含的中华武德文化进行了系统研 ...查看


  • "前创作"与[水浒传]文本思想倾向
  • "前创作"与<水浒传>文本的思想倾向 摘要 通观<水浒传>全书,儒家文化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忠义"为其突出思想倾向.小说的思想主题必然受主流文化与道德价值标准的制约与影响.&l ...查看


  • [水浒传]中宋江的忠义观念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浒传 >是 一部 杰 出古典 小说 ,美 国女 作家赛 珍珠 曾 说 : 水 " 水 浒传 >这部 著作是伟 大 的 ,并且满 含着全人 类的 意义 ,尽 ...查看


  • 浅论[水浒]的忠君爱国主旨
  • 浅论<水浒>的忠君爱国主旨 项 霞 王焰明 摘要:君主时代忠君与爱国不可分割.<水浒>行侠仗义之"小义"服务.从属于忠君爱国之"大义".本文从历史实际及作品的实际内容两个方面去 ...查看


  • 超星水浒传答案
  • 第十三章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13.1小说的主题分析 1 "小贤役大贤,小德役大德"一句是谁在为<水浒传>作序时所说?() A.李渔 B.李煜 C.李贽 D.李贺 我的答案:C 2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