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1]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知道人工取火的是( )。 A .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B .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 .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 .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3.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

A .河姆渡原始居民 B .半坡原始居民 C .大汶口原始居民 D .山顶洞人 4.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骨针缝衣 ②使用天然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A .②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④③②① D .①③②④ 5.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A .中国人善于想象 B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 .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 .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6.领导人们治理洪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

A .炎帝 B .黄帝 C .舜 D .禹 7.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

A .21世纪70年代 B .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 .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8.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传说大约发生在( )。

A .黄帝时 B .夏朝时 C .商末周初 D .春秋战国 9.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10.《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对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的

描述( )。

A .尧舜时禅让制 B .夏朝的世袭制 C .西周的分封制 D .商朝的盘庚迁都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 .铲除商的残余势力 B .保卫镐京 C .发展社会经济 D .巩固统治 12.《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 A .晋文公称霸 B .齐桓公称霸 C .勾践称霸 D .楚庄王称霸 13.战国初期,分晋的三家是( )。

A .齐、楚、燕 B .韩、赵、魏 C .赵、魏、秦 D .燕、韩、赵 14.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 .多生产粮食布帛 B .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 .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 .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 .当兵立军功 B .不隐瞒犯法行为

C .合法经商致富 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 .允许土地私有 B .重农抑商 C .实行“连坐法” D .推行县制 17.今天汉字的渊源是(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大篆 D .小篆 18.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19.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

A .私学的兴盛 B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 社会的急剧变革 D .士人的解放 20.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C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 .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21.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或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

A .韩非 B .孔子 C .孟子 D .老子 22.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

A .治理黄河 B .兴修灵渠 C .大禹治水 D .都江堰 23.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 .编钟 B .铜钟 C .古筝 D .笛子

24.某一法令于公元前15年2月1日颁布并开始执行,到公元30年1月31日废止,这一

制度一共实施了多少年?( )

A 、43年 B .44年 C .45年 D .46年 25.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铁器

A .①②③④ B . ④③②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①④③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 儒家 无为而治.问鼎中原 春秋首霸 法家 兼爱非攻卧薪尝胆 晋楚争霸

道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尊王攘夷 春秋战国 墨家 用“刑罚”统治百家争鸣 孔子 兵家 以礼治国因材施教 吴越争霸

三、材料阅读

28、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

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

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2分)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4分)

29.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2分)

(2)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2分)

(3)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2分)

(4)除了治水,大禹还有哪些重要事迹。(2分)

30、阅读下列材料:10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请回答:(10分)

(1)桓公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请问他是哪一国的国君?(2分)

(2)桓公为什么能“霸诸侯,一匡天下”?(6分)

(3)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为中原霸主?(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 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 武之王也 ,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 ,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1分)他在材料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他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1分)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1分)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分)

(3)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 儒家. 法家

道家 墨家 兵家

三、材料阅读

28.(1)群居生活。 (2分)

(2)北京人已知道用火,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

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4分) (3)从使用自然到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4分) 29.(1)大禹 (2分)

(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2分) (3)三过家门而不入。(2分)

(4)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在涂山接受其它部落的朝贡,划九州,筑九鼎。(2分)

30.(1)齐国。(2分) (2)任用管仲为相。(2分)发展经济,改革内政。(2分)提出“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2分)

(3)葵丘会盟。(2分) 31.(1)商鞅。(1分)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变法)。(1分)

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1分) (2)秦孝公;(1分)

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5分) (3)影响: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3分)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知道人工取火的是( )。 A .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B .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 .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 .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3.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

A .河姆渡原始居民 B .半坡原始居民 C .大汶口原始居民 D .山顶洞人 4.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骨针缝衣 ②使用天然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A .②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④③②① D .①③②④ 5.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A .中国人善于想象 B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 .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 .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6.领导人们治理洪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

A .炎帝 B .黄帝 C .舜 D .禹 7.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

A .21世纪70年代 B .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 .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8.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传说大约发生在( )。

A .黄帝时 B .夏朝时 C .商末周初 D .春秋战国 9.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10.《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对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的

描述( )。

A .尧舜时禅让制 B .夏朝的世袭制 C .西周的分封制 D .商朝的盘庚迁都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 .铲除商的残余势力 B .保卫镐京 C .发展社会经济 D .巩固统治 12.《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 A .晋文公称霸 B .齐桓公称霸 C .勾践称霸 D .楚庄王称霸 13.战国初期,分晋的三家是( )。

A .齐、楚、燕 B .韩、赵、魏 C .赵、魏、秦 D .燕、韩、赵 14.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 .多生产粮食布帛 B .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 .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 .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 .当兵立军功 B .不隐瞒犯法行为

C .合法经商致富 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 .允许土地私有 B .重农抑商 C .实行“连坐法” D .推行县制 17.今天汉字的渊源是(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大篆 D .小篆 18.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19.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

A .私学的兴盛 B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 社会的急剧变革 D .士人的解放 20.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C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 .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21.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或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

A .韩非 B .孔子 C .孟子 D .老子 22.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

A .治理黄河 B .兴修灵渠 C .大禹治水 D .都江堰 23.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 .编钟 B .铜钟 C .古筝 D .笛子

24.某一法令于公元前15年2月1日颁布并开始执行,到公元30年1月31日废止,这一

制度一共实施了多少年?( )

A 、43年 B .44年 C .45年 D .46年 25.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铁器

A .①②③④ B . ④③②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①④③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 儒家 无为而治.问鼎中原 春秋首霸 法家 兼爱非攻卧薪尝胆 晋楚争霸

道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尊王攘夷 春秋战国 墨家 用“刑罚”统治百家争鸣 孔子 兵家 以礼治国因材施教 吴越争霸

三、材料阅读

28、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

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

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2分)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4分)

29.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2分)

(2)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2分)

(3)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2分)

(4)除了治水,大禹还有哪些重要事迹。(2分)

30、阅读下列材料:10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请回答:(10分)

(1)桓公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请问他是哪一国的国君?(2分)

(2)桓公为什么能“霸诸侯,一匡天下”?(6分)

(3)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为中原霸主?(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 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 武之王也 ,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 ,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1分)他在材料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他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1分)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1分)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分)

(3)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 儒家. 法家

道家 墨家 兵家

三、材料阅读

28.(1)群居生活。 (2分)

(2)北京人已知道用火,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

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4分) (3)从使用自然到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4分) 29.(1)大禹 (2分)

(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2分) (3)三过家门而不入。(2分)

(4)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在涂山接受其它部落的朝贡,划九州,筑九鼎。(2分)

30.(1)齐国。(2分) (2)任用管仲为相。(2分)发展经济,改革内政。(2分)提出“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2分)

(3)葵丘会盟。(2分) 31.(1)商鞅。(1分)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变法)。(1分)

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1分) (2)秦孝公;(1分)

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5分) (3)影响: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3分)


相关文章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题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生字是我的好朋友--在拼音处填上汉字.(5分) jú zhēn zhâ zhōu àn 爸爸是公安( )刑( )科的,他经常在( )江.贵( )一带办( ), fěi bï tǎng c ...查看


  • 五年级语文(北师大版)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卷)
  • 五年级语文(北师大版)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卷) 们终将踏遍所有的路.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充满自信,冷静思考,过关斩将,尽情展示自己的学识和才华,答一份满意的试题.祝你成功! 2. 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举世( )( ) ( )( )浃背 ...查看


  • 北师大版六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考试情况分析 此次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题就总体而言,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难易适中,知识面广,科学性与代表性强,强调了数学的适用性与生活化,重视知识理解与过程的考查, ...查看


  •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题
  • A B 边上,折痕为A E ,再将△A E D 以DE 为折痕向右折叠,A E 与BC 交于 点F ,则△C E F 的面积为( ). A.4 B .6 C.8 D .10 6. 如图,已知△ABC 和△C D E 都是等边三角形,AD . ...查看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 (3)他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如(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测试满分:100分 4.用"静"组成词语填入下列句中. (1)一天夜晚,他在( )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2) ...查看


  • 2013-2014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
  • 2013年秋季初一年段(七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班 级 _____________ 姓 名 ____________ 座 号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 ...查看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
  •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40分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元谋人 D.蓝田人 2.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是:( ) A.直立行走 B.制造和使用工具 C.学会使用天然火 D. ...查看


  • 2015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易错题(北师大版)
  •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易错题,欢迎参考! (1):6x5读作( ),表示( ),其中( )和( )是乘数,积是( ),计算时用的口诀是( ). (2):7角-7分=( ...查看


热门内容